為何東晉南朝時江東人物名字中多帶「之」字?除此以外還有哪些當時名字不避諱的字?

其時,江東帶「之」字人物甚多(北方也有),儼然一種流行風尚,較出名的有:王羲之、祖沖之、顧愷之、裴松之、陳慶之...
一種說法是與「五斗米道」的盛行有關,例如琅琊王氏世事天師道,王羲之這輩起,據悉至少十代內,名字帶「之」字。其他士族、平民信奉天師道的也非常多。
(另,此後此種取名風尚的退散又或有什麼緣故,如真與天師道有關,那「之」字又有何特殊涵義)


這個確實是跟「天師道」有關的。
陳寅恪先生的《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和《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裡面考證過相關,鑒於史料太龐雜就不引述了。
南北朝後期以致隋唐,佛教開始在各大氏族中盛行,天師道輝煌不在,風氣自然就退散了。


我貼一段,供參考。

當時人為何用「之」作為名呢?徐一青、張鶴仙所著《姓名趣談》中說:「陳寅恪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認為,這與當時的宗教觀念有關,原來,『之』字為五斗米道(即天師道)的標識。」另,陳寅恪在其文中說:「六朝人最重家諱,而『之』、『道』等字則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雖不能詳知,要是與宗教信仰有關。」當時人用「之」、「道」等為名,即與道教有關,其他如「玄」、 「元」都如此,說明時人普遍信奉道教,而且與生活息息相關;而用「僧」、「法」、「慧」者,那便是信奉佛教了,當時佛教盛極一時。南北朝時最為著名,因此將佛家語彙作為名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僧」字


再補充一下,某些人還認為只是單純的在單名向複名過渡時期的補充音節作用。

但我個人是傾向受天師道影響。


推薦閱讀:

波浪號(~)是什麼意思,正規的用法是什麼?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化 | 起源 | 名字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