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廢除漢字對於韓國是種損失嗎?

1980年代中期,韓國的報紙、雜誌等,開始逐漸降低漢字的頻率。這是因為幾乎沒接受漢字教育的世代(諺文世代)佔了多數,使得使用漢字的出版物無法賣。諺文專用派不是簡單地禁用漢字改用諺文,而是採取停止漢字教育以產生一個不認識漢字的世代的「安樂死」戰略。實際上,朝鮮語中的漢字只有一個音節,照理來說,諺文不會像日文的平假名一樣需要好幾個符號以表示漢字,漢字的廢止一般認為是可行的。

但是,因為朝鮮語單詞之中近六成的單詞是漢字詞,使用諺文來理解文章脈絡是很沒效率的。另外,抽象的學術用語不用漢字的話,要做到正確理解是非常困難的。在1990年代後期,完全不識漢字的世代剛剛形成,在自己的切身體驗和一連串的諷刺聲中,要求漢字復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1998年,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發表漢字復活宣言。這次,在總統的指示下實現了道路標誌和火車站(韓國國鐵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用漢字標站名)、公車站的漢字並記。但是,由於諺文專用派的抵抗也根深蒂固,希望規定小學的漢字教育為義務教育與年輕人應用漢字於日常生活中的兩項訴求並未實現。因此,現在感受到漢字的必要性的韓國國民只能透過付費讓自己的孩子在漢字補習班學習漢字。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9%AE%AE%E6%BC%A2%E5%AD%97


我來喵幾句。(一般說了這句話的人都會說很多的,對吧(*^__^*) 嘻嘻……)
首先說,韓語文字的出現對韓民族的影響絕對深遠,掃盲意義重大。我覺得韓國人值得為此驕傲。

「韓文(諺文)為拼音文字」。筆畫簡單,拼寫規則簡單易懂,也有類似拼音的聲母韻母,我本來以為韓文比拼音字母單位少,經@梁海 先生指正:二者聲母數量都是二十個上下。而在漢語拼音中,韻母包含了韻尾;在諺文中,稱「韻母」的部分只是母音,不包含韻尾——這二者是拆分方式不同而已,沒法直接比較數量。(詳見評論區)。我想造成我這個錯覺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學韓語時候已經成人,接受能力遠強於學拼音時代。二為韓文拼寫學會即可,而拼音學完還要對應漢字繼續學習,故造成了韓文字母拼音單位少的錯覺。再次感謝。
我用兩個課時學會了所有的字母和拼寫規則,雖然發音需要長期練。韓語具備「會說就會寫」的特點,我會講一個英語單詞但我不一定可以拼寫正確,韓語可以,漢語這點可以忽略。
韓語和中文語法相去甚遠,和日本更為接近。所以在學習韓語口語速度上,日本人比中國人學的更快,蒙古人也學得很快(實在不了解蒙古語,不敢妄下結論),歐美人比較慢(但他們更習慣韓國語的拼音文字形式,比起漢語好學多了。)韓國前兩年還發過用韓語幫助某貧窮落後國家掃盲的新聞,後期沒有關注,倒是想起來台灣一位滿文大師說過西方很多漢學家先學習滿文這種拼音文字來了解中國文化的。
漢字難,古代朝鮮人受到漢語教學的機會少之又少,所有做官的人必須會漢語書寫,他們必須漢語來表達韓語的語法和思維,比如嘴上說著「我飯吃思密達」 卻得寫下「我吃飯」,就這樣也未必見得能表達心中真正所想,想想都覺得好痛苦。世宗大王發明了韓語文字,結局了普通大眾記錄思想的機會,雖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漢語仍是主流。(記得哪裡講過世宗大王創造文字遭受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未考據)。

再來講講韓語文字的弊病。
字少,一個發音能對應許多漢字。所以韓國人至今正式表格里寫名字要寫上漢字。一個班級里可能有N個裴勇俊,N個金泰熙,一模一樣的發音,區別也就在於漢字的不同。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覺得韓國人名字都很有特點,很相似。
每個字沒有具體的意義。如果不放在語境里,單個蹦單詞,讓人完全不知所云。當然,其實說習慣了也不覺得,就像找個會講中文的外國人就不一定明白《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馬小軍四個"wocao"的味道,而中國人都能體會到其中的情感變化。片語就更少了,放眼全國,幾乎所有的餐館都是「好吃的食堂」,偶爾有幾個洋氣的館子也就是英文直譯成韓語字的水平。而中文表達好吃這個意義就太多啦。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韓語文字又輸了。如圖。補一句,法律系的韓國人必須懂漢字。

80年代前受教育的韓國人是認識漢字的,一方面也跟日本殖民時期學過日語有關,但是80後認識漢字的很少。圖為一篇韓語文化論文後面的引用,類似日語,韓語文字多數充當助詞,多為21世紀以前的出版物。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完全看不到了。

我一直認為語言是個很有趣的東西。現在的韓國語文章里漢語幾乎消失,倒是英語詞越來越多,直接音譯成韓語(反正他們的文字沒有意義,音譯多簡單,中文就不敢這樣)。非正式的文章,比如校園海報,廣告之類,直接英文單詞穿插進去的越來越多。去過有一家我很喜歡的餐館 名字發音類似於「 ge lin house」,我一直沒搞清楚這家到底叫「 clean" 還是」green「,他們k,g不分,l,r也不分……我想如果我們一千年後再來回顧韓國語的發展,也許就是一部東亞乃至世界的發展史,也許那時候韓語里多了很多爪哇語詞。想想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兒。

扯遠了,收回來。我曾經和幾個韓國人一起去逛首爾的一家寺廟,他們指著每一副對聯問我是什麼意思(因為是漢字,他們都不認識)。想想覺得也挺可憐,就像中國人去逛故宮,裡面的字一個都不認識……我突然覺得韓國人對於文化認同感的強烈追求也許在這裡可以找到一些根源。表面上,他們摒棄的是其他民族的文字,實際他們連自己的歷史也一併否定掉了。建議韓國加入豆瓣小組:回憶起往事一陣噁心。

韓國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地方,叫鏡浦台。一個小山坡上建了一座亭子,風景優美極了,一邊是大海,一邊是湖。古時候的文人騷客風流雅士觀賞湖海風光、飲酒吟唱、揮毫潑墨、逍遙神遊。通往這座亭子的半山腰立了一塊巨大的石碑。所有韓國人都走過去了(反正又看不懂),而一個中國人為它駐足,還傻兮兮的拍了一張到此一游,下圖:

我猜想有一天韓國人真正自信起來,敢於面對自己的歷史挖掘自己的歷史,他們也許會重拾漢字學習。

就像不知道何時他們的祖先為他們留下的這句話:
人無遠慮難成大業。


首先表明身份,並提出結論。
本人在韓留學生,來韓三年半,法學專業。結論,是損失。

關於韓國所使用的漢字和我們的漢字的瓜葛,前面的幾位答案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我想來補充一點關於韓國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以及具體的,去漢字化對韓國的具體影響。

韓國《中央日報》曾經發表社論稱,中國、日本和韓國是漢字文化圈的三大軸心。就算不會說,只要會寫漢字,三國國民間就可以進行溝通。這裡可以參考一個概念,筆談

新華網也有過如下報道,808個中日韓三國通用漢字明年發布,稍微跟進了一下,還沒有發現下文。

如上,算是序論。

韓國文字是表音文字,簡單的說,就是拼音。按照在韓國大眾之間比較流行的說法,之前韓語採用韓語發音漢字(韓字)寫法,不但在表音上有諸多不便——即很多韓國本土「方言」,是沒有對應的漢字的(非語言學專業,說法不嚴謹,但作為科普,便於理解就好吧),一般平民也沒有經濟實力去學習複雜的漢字。於是世宗大王便根據日出變化萬物生長創造出了現有的韓文,即我們很陌生的韓國現行符號文字。

我們當初學韓語的時候也是覺得很方便,會讀就會寫,一篇文章,就算不知所以然,但是拿起來就會讀。
世界上沒有捷徑的。方便生活使用的同時,一定會有它的不便。
就好比,只告訴你 QUAN LI ,你知道我想表達的是權力還是權利嗎?
這就出現了問題。

特別是在法學這種對文字的要求比較嚴謹的學科,文獻中都會把關鍵辭彙用漢字的形式標出。(回頭上圖,欠著欠著)
故而去圖書館隨便翻開一本出版年代是90年代或者更早的法學書,裡面步滿了大量我們熟悉的漢字。

然而最近幾年的再版的書中,漢字的身影已經很難找到了。新一代的韓國小孩們也對漢字很陌生,除了知道自己的名字所對應的漢字之外,所知甚少。

上課時,教授就好比對於QUANLI 是表示權利還是權力的解釋一樣,教授會對很多字進行更多的解釋。比如我們就會進行類似的作業,把書中出現的法律用語摘下來,並且找到所對應的漢字寫法。
並且,漢字能力考試也是一個對法律人比較重要的資格證。

因此,對於理解能力和學術方面來看,去漢字化對並非是一件好的事情。

稍微補充一點,韓語中吸收了很多外來語,作為拼音文字,單純複製出讀音並且把他按上一個韓語意思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就好像我們也會出現 咖啡一樣。知道民國時期的徳律津是什麼嗎,是我們對吹風機的音譯。


當年中國也差點廢除了漢字,提出這個主張的有這些人:

1、 陳獨秀(1879—1942)
「強烈地主張廢除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搜索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2、錢玄同(1887—1939)
「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字;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字」,「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字,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創製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漢字被這8個人差點廢除了,真實太可怕了。

3、吳玉章(1878-1966)
「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經變成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應現在的時代。」,「為了根本解決文字改革問題,使漢字走上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4、呂叔湘(1904—1998)
「現在通行的老宋體實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國印書的a,b,c,d,有時候還倒真有很美的字體呢。」,「拼音文字能機械化,漢字不能機械化」,「方塊漢字在電子計算機上遇到的困難,好像一個行將就木的衰老病人」,「歷史將證明:電子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掘墓人,也是漢語拼音文字的助產士。」

5、瞿秋白(1899.1-1935)
「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漢字是十分困難的符號,聰明的人都至少要十年八年的死功夫……要寫真正的白話文,就一定要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母……,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的中世紀的茅坑!」

6、蔡元培(1868—1930)
「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7、譚嗣同(1865-1898)
「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

8、劉半農(1891-1934)
「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

--------------------------------------------------分割線--------------------------------------------------

沒想到現在還有這種人——

原來是韓國隊。。。


說實話,這不是列論據講道理的問題。核心的核心在於西洋文明和中國文明在韓國人心中的價值對比,這隻有歷史才能給出答案。


2010年韓國23所大學調查顯示,過半數學生認為不認識漢字對日常生活產生不便,過八成認為公共教育應該包括漢字學習,近九成認為漢字(詞)在日常韓語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在另一項調查,近9成的小學家長和近8成學校老師認為有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漢字。個人另一個相關答案 朝鮮語和漢字到底是什麼關係? - 匿名用戶的回答


有人評論說韓國用不用漢字關我們什麼事,我覺得這樣想眼光不夠長遠。美國推廣英語可是不遺餘力的,甚至因為美國的強大、它哪怕不做什麼推廣,全世界也爭著在學英語,不同國家的人們交流的時候,想到的第一個溝通用語就是英語。

中國遲早有一天要超過美國,領導全世界發展的。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隨著時代發展而新出現的詞語,都是引用英文的,用本國語根本表達不出或是很難表達同一個概念。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漢語總有一天也會像如今的英語一樣影響世界。

那麼,在漢語全球化以後,我們肯定得給全球化的漢語制定一些規則。舉些例子,漢語的量詞比較難學,那麼全球通用漢語可以規定外國人在想不到用哪個量詞的時候,通通用「個」字代替即可。
可以不區分前鼻音後鼻音,中國南方人很多都不區分的,照樣不影響交流。
可以不學習兒化音,中國南方人生活中從不使用,照樣不影響交流。
鼓勵各國在本國語中夾雜漢字,讓這種行為成為一種時尚。在他們的服裝中使用漢字作為裝飾,正如現在我們的衣服上印英文作為裝飾。讓它們的語言中加入越來越多的漢語成分。

如果世界各國,在將中文作為極其重要的外語的同時,有條件在本國文字體系中使用漢語的,我們一定要全力支持。韓文使用漢諺混寫是非常好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關注韓國將來是否會重新使用漢字的原因。

一個國家使用漢字,是不會影響到別人對它的看法的。在很多沒有「中文」這個語言選項的、支持多語言的網站上,我們依然能看到漢字。因為「日本語」這三個字是用漢字寫的。有人認為日本很弱了嗎?沒有。

剛才有網友評論說,「呃。。。英語在全球使用是因為英國曾經在世界範圍內有著殖民地,並長此以往和當地的文化融合的結果,和美國無直接關係。」我覺得他的觀點也挺有道理的,我竟然沒有考慮到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前,英國的重要影響力!看來,英語的流行不僅僅是二戰後美國的強大導致的,英國在十九世紀以及二十世紀上半葉,可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從那時候起,英語便伴隨著英國的血腥殖民,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了。


你倒是告訴我韓國什麼時候「廢除」漢字了?


首先,毫無疑問是巨大損失
古代的漢文書讀不了,經濟法律文書的一些表現因為同音字變得不嚴謹等
日本人不廢漢字,只是因為他沒找到合適的文字來替代日語,現在的日語的書寫系統就是垃圾這沒什麼疑問吧?
韓國和越南找到了,雖然不完美,但還是毅然廢除了漢字。
因為日本崇拜中國,韓國越南白眼狼?
呵呵呵呵呵呵
坦白說,大家自己信嗎?
如果能廢漢字,你問台灣人香港人想不想廢?
原因只有一個,中華民族還沒偉大復興呢。中國夢還沒實現呢,我們正在路上。
民族優越感不是只有中國人才有,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一樣有。
廢除漢字,就是怕世界上的人認為本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亞流。
就是怕自己被誤以為成中國人。
和民族大意比起來,廢個漢字,雖然可惜,但真不是個啥大事。
等中國夢實現了,韓越會恢復漢字的,別急。


多了一些評論,大部分說看不懂的,是我表達的不好,

這個回答里的情況,不是100%因為沒使用漢字的原因而出現了錯誤,其中也有部分原因要歸為知識水平和邏輯問題上吧...(簡單來說就是智商餘額不足不是嗎...)

有個知友評論總結正確,就是一個韓字對應很多個意思,用漢字查詢會更準確一些,而用韓字查詢,出來的翻譯範圍就更寬泛。

比如【?】這個韓字對應的意思有「室」、「線」、「失」、「實」。如果用韓語在線詞典查詢【?】,第一個彈出來的翻譯是Thread(對應「線」)的意思。那麼一個不怎麼懂英文的韓國人在查詢「總裁室」之類的,就會分開「總裁」一個詞先查詢,再查「室」,就會出現「Executive」+「Thread」這種情況;而如果直接使用漢字「室」查詢,就不可能出現「Thread」這種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翻譯。所以這就是一種,不使用漢字的短處。

原答里的情況也一樣,如果用漢字「初」和「秒」來查詢相對應的英文單詞,就會發現「second」一詞,只能和「秒」對應的上,和「初」完全沒關係。然而,韓國人這兩個漢字對應的韓字都是「?」,那沒辦法,用「?」查詢英文單詞,第一個彈出來的是Second。那無論查多少次,「秒」和「初」都是對應second的。如果用漢字的話,怎麼可能會犯這種錯誤呢?

最後,想出那句口號的那位,腦迴路我也是不了解的。自己覺得韓語里「初」和「秒」是同樣發音同樣寫法,就覺得英文翻譯出來也是同樣發音同樣寫法同樣意思,最後覺得自己玩了個雙關。

有點明白為什麼很多韓國企業的官網、產品、自我介紹等英文版本會辣么奇怪了。

——————————————原答如下,懶得修改————————————

絕對是損失,如果韓國義務教育里漢字學習是必修課就不會出現下面這個情況了。

今天,我所在的韓國公司(坐標韓國),原本的Slogan屬於又長又臭的類型,上次我不經意間表達了一下覺得那個不是很合適。一個月還是半個月,他們就改了,也不知道是哪些領導們坐在一起開會拍腦瓜子想出來的,今天我一看,改成了:Take a Second! Make a Difference!

我找來同事說:「這啥玩意兒?啥意思啊?想表達啥啊?」

[戳多嗎疊!改一哈哈!] ;[等一哈哈,做個改動!] &<---介個意思?

文藝一點也是 [只一瞬間,即可改變].

對不起,不是上面那個翻譯,那句英文還夠不上中文的意境....

我表達了一下這個口號有點SB,我同事就找管理部(也是人事部秘書部之類的部門)領導說了下,

那個Take a second是「等一下」的意思,領導一臉不屑地說:

「才不是呢!」

我坐在不遠處我的位子上靜靜地聽著,心裡想,什麼?難道有高深莫測的意思?!

領導接著說:

「那個second,是"最初"的"初",上次我們一起開會討論出來的!不是"等一下"的意思!別誤會了好嗎!」

說到這裡,我懂了。

韓語的「初」是「?」,「秒」也是「?」,所以領導覺得這句slogan一語雙關吊炸天,我給你們美化一下這句slogan的中文翻譯:

是「保持初心,不斷改變」也是「只瞬間,即改變」。

(忍笑)

所以起slogan的人知道「?」在韓語里是「初」也是「秒」,同一個字,TA真的好棒棒哦!那我們試試直接用「?」去搜英語詞典搜一下:

第一個出來的英文就是second啊!沒錯啊!好棒棒哦!旁邊那個漢字「秒」是不是不認識?

確實不認識?

那下面是不是小括弧里用韓語寫明白了 (時間單位)

你說那個「初」在下面啊啊啊啊啊!!!

-------------------------------------------------------------------------------

韓語里雙關,單個字直譯過去就能變成英語雙關

問100個local看看「take a second」是啥意思,有一個能說出來是「不忘初心」的,我把我的膝蓋獻上!

各位會英語的小夥伴,如果take a second不是「等一下」「不用很久」「很快」之類的意思,請告知。

領導解釋得那麼屌,我都不好意思去拆台了,你要初就初吧。

雖然這個例子不能很貼切說明去漢字化的弊端,畢竟字典里還是有韓語解釋的,但是如果能直接沿用漢字來查,我們中國人就怎麼查都不能用「初」字查出一個second來.

世宗大王發明韓語是為了當時掃盲,更多人能互相溝通,看懂文字,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韓國去漢字化的弊端還是顯露出來了。因為簡單,所以同音的字詞實在太多,能表達的方式確實太少,根本趕不上英語的各種多樣表達方式,更別說中文了。

結論還是,去漢字化,是超大的損失!


現在關於漢字的使用,在韓國有很大的爭議,也就是所謂的「文字戰爭」。但是,我個人覺得,廢除漢字到了今天的程度,並不是損失韓語的損失。

如果說是損失的話,主要有三點。

一、對歷史文化的隔閡
年輕人會看不懂歷史上,韓國以漢字寫成的文章。包括史書、詩、古人的文學作品等。

二、與漢字文化圈的隔閡
這一點,主要是說無法與同樣使用漢字的中國、日本兩國交流。

三、無法理解韓語語源
源於漢字的詞,學會漢字可以更容易理解。

但是我覺得現在三點都不成立。

一、歷史文化

這主要是忽略了「漢文」這一概念而造成的。即使韓國人可以使用漢字,又如何?

比如說《左傳》。

二年,春,公會戎於潛。
夏,五月,莒人入向。

或者《三國史記》

三年, 春正月, 立始祖廟。 冬十月丙辰朔, 日有食之。

只掌握了漢字,而不了解文言文(漢文)的人,是看不懂的。

如果要直接閱讀古代朝鮮、高麗的著作,除了漢語,必須要掌握文言文。也就是說,在義務教育的必修課中,除了要在國語課里加入漢字掌握的要求,必須另外加入「漢文課」。

即使是漢字的起始地,中國,大學生真的可以熟練地讀,並且理解文言文么?恐怕樂觀來看,也必須要很多注釋才可以勉強理解。

在這個日韓語言中,外來語泛濫的時代,在漢字仍然普遍存在的日本,亦有著漢字能力下降的現象。日本學生需要學習漢字和漢文,甚至還要學習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但是現代的日本人,大學過後,工作過後,真的能夠理解漢文和漢詩么?恐怕不行。因為古代漢語,從本質上來看,和現代中文還是比較接近的,而和韓文以及日文,語法上區別很大,所以韓國和日本人並不能夠從漢字輕易地跳轉到文言文上。

另外,即使不會漢字,就不能保存傳統文化了么?即使在中國也有很多《古文觀止》類似的書。其實韓國也有:

中間一段,就是按照韓語語法註解的「漢文」,韓國人,即使掌握了漢字也不會讀得懂。而下面一段,才是韓國人可以理解的表達方式,也就是按照韓語語法翻譯的現代韓語。可以看到,其中的漢字不過是點綴,並且這已經是比較古老的書了。由此可見,韓語即使無法掌握漢字,也可以通過翻譯的方法來理解文言文,廢除漢字,並沒有直接的文化上的損失。

另外,如中國般有著閱讀古書傳統的國家,在現代已經很少了。曾幾何時,西方世界的學術界或文學界也通用拉丁語及古希臘語,但是現代人已經很少學習了。韓國的課外教育壓力深重,而且學生已經要學習國語、英語、第二外語。即使漢文必修,在這個西方化的年代,有多少韓國人會在乎漢文書寫的歷史書籍呢?

二、國際交流

明明韓國以及中日兩國,都已經普及了英語教育,為什麼不用英語來溝通呢?再說,以漢字溝通,由於語法方面的不同,只能傳達很基本的意義。即使是雙方英語都很基礎,也可以達到比漢字更好的效果。

比如說,中文的「我要吃飯」在日本人來看,很可能根本看不懂。因為「要」、「吃」、和「飯」都屬於現代漢語的辭彙。如果用古文「欲」、「食」,日本人可以看得懂。但是這樣磕磕絆絆地,為何不直接用英文的 「want to eat」 做書面語溝通呢?如果已經到了必須漢字筆談的程度,英文的傳達能力或許會更高一點。

更不要說,韓國的「漢字」用法習慣,和日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固有詞不用漢字。也就是說,即使韓國開始使用漢字,「吃」這一動詞,仍然使用 韓字(??)表記的 「??」 而非如日本一樣,使用漢字表記「食べる」。很可能,你漢字筆談,生活中、旅遊中用得到的詞,對方都不明白。並且,由於中國習慣意譯,而日韓習慣音譯,所以現代發明的事物都採取了不同的名稱,導致漢字作為東亞三國的紐帶也漸漸變得脆弱。

這是一本,70 年代韓國「社會人類學」的教科書。可以看到, 嚴肅的話題,和經濟政治有關的詞,常使用漢字詞,而一般的 「我」、「吃飯」、「喝水」,使用固有詞,按照韓國的習慣,根本不使用漢字表記。

所以,旅遊中筆談問路,根本不成立。而討論國家大事,總不能只使用漢字的名詞來討論吧?動詞、形容詞、語法,通通不一樣的情況下,無法做有效溝通。除非,雙方都能熟練地以文言文寫作,比如 20 世紀的孫文和他的日本同志,才有可能可以交流,即使如此,在今天,日文以「片假名」 表記的外來語泛濫的時候,雙方有無可能交流也是大問題。

三、理解韓語

首先,在美國,法律、醫藥專業,會使用很多拉丁語。同理,韓國的法律、國語專業,也會使用比較多的漢字來標記。其實,這主要是所謂的「歷史遺留問題」。

英文的 "Habeas Corpus" 、 "Ex Post Facto" 、採用拉丁語,並不是必須,換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英文詞,也沒有太大困難。同樣,英語中,借用法語的詞,比如 "Beef" 、 "Pork" 也可以用 「純英語」表記。但是,這會對慣用現在表記方法的人,造成一定的困擾。也就沒有意願去推動這些改變了。以英文舉例是想指出,譬如英語有大量拉丁語源的辭彙,甚至有些辭彙是保留拼寫從拉丁語借來的,但是大多數不會拉丁語的英語母語者也都可以使用這些辭彙,並不需要專門學習拉丁語。此外,漢字的綴字法本來就較拉丁語簡明。韓國人記憶漢字源單詞實際上要比英語母語者記憶不常用的拉丁語源單詞要簡單很多。

韓國,在漢字減少流通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漢字詞,換成了固有詞。比如說 「乘法」(??)、 「今日」(??),變成了固有詞表記的 「??」、「??」。同理,很多漢字的表記方法,也可以轉換為韓語固有詞,只是這樣會造成比較大的困擾而已。

其實,在今天的韓國,使用的漢字並不多。即使是面向中年讀者的月刊朝鮮,也只是在文章標題上偶爾使用漢字。保守的朝鮮日報,也只會在人名(朴、安、文)以及國名(日、美、中)等寥寥幾處,使用漢字。而比如韓國日報,已經完全採用了韓字 , 亦未有引起混亂。而北韓更是早已廢除漢字。所以說,在日常使用中,不使用漢字,並不影響表達。如果公民漢字能力下降,自然而然,漢字詞會越來越少,英語詞和固有詞會越來越多,這是很正常的,並不影響交流。即使在沒有廢除漢字的日本,也有同樣的趨勢。在今天的韓國,依然在學習漢字。基本的漢字(比如自己的名字),大部分人應該是會的。但是,看形式,應該會越來越少。

很多中國人很愛誇大漢字在韓國的普及性。其實韓國在法律等領域,只是出於歷史習慣,會在一些辭彙的 「??」 後,以括弧追加漢字,如「???(金正日)」。但是,漢字的減少,也不會有太大困難。韓國從九十年代到現今,法律已經不再採用漢字作表記。只是出於慣性,一些教科書上仍然有著零星點綴。而看越南,其實完全廢除了漢字(生活及歷史方面)也是可以適應的。何況是韓國這樣,用了幾代人地時間,慢慢減少漢字流通的(雖然漢字能力消失是這一代開始的)。

最後的結論:

現代中國,比如我所使用的 「白話文」 和 「簡體字」,與韓國廢除漢字實際上是同樣的想法。也就是說,為了學習方便,而犧牲一些歷史的傳承。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包括義大利,都無法通讀拉丁文。但是,也可以用「翻譯」的方式學習,少數人,亦可以學習 「拉丁文」,但是並沒有必要完全遷就拉丁語,使用拉丁語來表記現代義大利語。

更何況說,與歐洲傳承羅馬文化不同,韓國對於自己古代的傳承,並沒有中國人般對古代中國的自豪。希臘羅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泉,即使是處於與古羅馬敵對地位的德國等地,也認同其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化其實並沒有希臘羅馬文化的國際地位。韓國人,特別是新一代,並沒有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反而可能會以朝貢體系為恥。相比之下,美國文化以及英文的重要性則是不斷的加強。


所謂純彥文派強烈阻撓漢字混用的行徑,是活脫脫就像當年咱這裡的「寧長社會主義草,不種資本主義苗」的決心是一樣的。


是時候祭上這段話了,
「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

———朝鮮國士大夫崔萬理


其實不用說肯定有影響的
越南和韓國從中國借去那麼多的漢語詞,絕大多數都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複合詞
(諸如 san=山,kang=江 這種單音節常用詞,已經土著化了,就不算)

複合詞一旦脫離了漢字,只作為一個【詞】存在
那麼民眾將很快遺忘這個詞的構詞邏輯,想要以詞根再去造詞就幾乎不可能了
應該說,越南人和韓國人還是會記得少數漢語詞根,諸如 nam=男、南
但是只能說是九牛一毛

總的來說,越南語和韓語的表達能力、造詞能力肯定是暴跌了
韓語由於沒有聲調,對漢語詞根的記憶能力肯定比越南語還要更低得多
所以基本上就只能大量借入西文辭彙

在轉變為表音文字後,韓語和越南語的文學應該就不要指望了
跟日本文學的距離進一步懸殊化
其他的影響,目前暫時還不太明顯,
對科技發展、人才培養的效率 等等,是否存在影響,就需要專業人士來回答了
我感覺是有影響,因為那些學術漢語詞,就得用更費力的方式去死背了

***********************************************************************
2016/7/24 補充
韓國和越南表音化,我覺得倒是也沒有上升到 韓越狹隘的民族主義
他們其實只是用這套表音文掃盲成功了而已
韓國一直到80年代,漢借詞都還很流行寫成漢字,但後來就偷懶了,覺得不寫也看得懂就不寫了
越南則是教會拉丁字母本來就跟漢字不兼容,所以不再有任何漢字,
反正越南語音節豐富,歧義確實比較少

日本、韓國其實是同一種,方塊混合文就隱藏著偷懶的可能
但日文不具備偷懶的潛力(語音過於簡單),韓文則具備
偷懶簡化其實是人之常情,但許多後果一開始往往是預料不到的

PS:19世紀末其實在福建閩南和台灣,
跟越南語拼音一個性質的 閩南語拼音 已經從教會流向民間,一堆報紙書籍都開始出現了
這些學拼音的文盲,肯定是跟什麼分裂運動毫無關係的
拼音文在當時,是在國家政府弱勢、民間自發掃盲、接收新思想的語境下,得以流行的

這個可能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韓國和越南的拼音化
一旦掃盲用拼音文完成,大家就會覺得拼音文太棒了,也感覺不到學漢字的必要
損失這個東西,太抽象太深遠,等大家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


我以為絕對是損失。

倘若單從語言的「功能」上看,廢除漢字確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古文可以翻譯,歧義可以揣測,國際交流可以用英語,這些大家論之已詳。

然而語言並不只是只有「功能」的文化附屬品,事實上「語言」在文明的構建中具有主體性,語言乃是思維,語言乃是性情,語言乃是生活方式。三韓古來使用漢語,除去漢語記載傳播之中土文化,漢語本身亦內化入韓人之心理,養成韓人之精神,塑造韓人之品格。故曰:漢文非徒載道之器,實韓國文化內核之一部。

然則疏遠廢除漢字,韓人之思想方式、精神氣質必因之大變,民族生命亦將稍稍迥異。傳承古代思想文化固可以諺文學習研究,然而如此又何異於外國人以考古眼光玩味本民族的生動文化?

所以為韓人計,廢除漢字,最大影響乃在未來韓國文化的創造。近年我們都聽說韓國的電子科技、流行文化披靡全球,然而韓國近年來竟出了幾位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竟為世界貢獻了多少原創的思想?孤陋寡聞所知不詳,不過其未能與其電子科技、流行文化相與鼎足,蓋為無疑。察其原因,疏遠漢字,恐難逃其責任。

日本人嘗謂引進漢語如「滷水點豆腐」,韓國大概也如此。疏遠漢語,非但容易丟棄傳統,更恐怕要葬送未來,總之非東國之福。


肯定是一種損失,畢竟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其實朝鮮半島長期以來並無自己的文字,直至世宗(1446年)國王才創造了供普通百姓易學的韓文。即使這樣,韓文也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廣泛普及,宮廷和貴族都使用漢字作為書寫工具,韓國幾位前總統也都寫得一手很好的漢字書法。 不過,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統治的1945年,一個由80餘人組成的朝鮮教育審議會打著民族獨立的旗號,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全部使用韓文,必要時在括弧中加註漢字的決議。前總統朴正熙則於1970年下令全面實行韓文專用,禁止在小學進行漢字教育,僅允許在初、高中教授900字左右的基礎漢字。現行教育政策規定,漢字在初中也僅僅是選修科目,所以用心學習漢字的人很少。 漢字從1970年開始在小學、初中、高中教科書中消失。雖然1975年重新出現在初中、高中教科書中,但不是採取混用方式,而是把漢字放在括弧里的並用方式。現在,小學已經取消了漢字課,在初中和高中,漢字課也和德語、法語一樣是選修課,因此在高考中只有17%的人選擇這個科目。
因為直接用拼音文字會有很多同音問題辭彙出現,為了區別只好將辭彙更改為表意句,


  例如桌子,就成了『有高度可供人於其上作業的平台』。

  韓國沒有了漢字,而韓國更因為漢字的全廢致人名與地名出現了嚴重混淆問

  題。並且,古文化無法傳承。所以,法律界就堅持用漢字,出了差錯可不是鬧著

  玩的,故律師都是大學問家,原因是會漢字,只會拼音文字諺文的反而是文盲了。

  因為朝鮮語單詞之中近六成的單詞是漢字詞,使用諺文來理解文章脈絡是很沒效率的。另外,抽象的學術用語不用漢字的話,要做到正確理解是非常困難的。在1990年代後期,完全不識漢字的世代剛剛形成,在自己的切身體驗和一連串的諷刺聲中,要求漢字復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在1998年,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發表漢字復活宣言。這次,在總統的指示下實現了道路標誌和火車站(韓國國鐵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用漢字標站名)、公車站的漢字並記。但是,由於諺文專用派的抵抗也根深蒂固,希望規定小學的漢字教育為義務教育與年輕人應用漢字於日常生活中的兩項訴求並未實現。因此,現在感受到漢字的必要性的韓國國民只能透過付費讓自己的孩子在漢字補習班學習漢字。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拼音文字是星星跟到月亮沾光的濫竽充數,

  狐假虎威的拼音文字是靠漢字理解其義的。

  一旦獨奏時,必然就會原形畢露,打腫臉充胖子都無處藏身。
假如大家想學韓語,可以一起交流交流,我推薦幾本關於韓語的書給大家看看


倒洗澡水連孩子也一起倒掉了


我覺得,日本活用漢字,而韓國和越南完全擯棄漢字,這正是高下之分。日本人對於外來文化的態度是拿來即為我用,沒有韓國人和越南人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過去拿中國的,今天拿西方的,總之都變成了自己的。對日本人來說,漢字雖然來源於中國,但已經成為了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文化和歷史的一部分,不會全盤否定。承認自己過去的不足和學習的歷程,我想這恰恰是真正的自信。有這樣的精神,無怪乎今天日本的綜合實力遠勝於韓國和越南。


韓國,越南廢除漢字後,他們的歷史就由我們來解讀了,因為他們連自己的歷史文獻都看不懂嗎。


不完全廢除的 我朋友告訴我他初中的時候每天都要學繁體字,他們稱之為「本字」一天好像要記20個


去漢字化是愚蠢的,也無法成功。朝鮮語是聲音語,而且年齡少,不可避免固有單詞太少的弊端。現在的英文化單詞(外來語)太多,不同行業的根本看不懂意思。這個日語也一樣,非常蠢。一幫政治人的把戲。


推薦閱讀:

學習中文/在中國工作的美國人都是如何起中文名字的?
-ric/-mund是不是哥特人名特有的後綴?
如何學習粵語?
為什麼Hawaii翻譯成夏威夷而不是哈威夷?
作為非蒙族人群,對於蒙古文字的認知停留在哪?

TAG:韓國 | 語言文化 | 文字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