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海外華文文學的小說創作領域中以女性作家居多?

原問題是:為什麼在海外華文文學的小說創作領域中以女性作家居多?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文學現象的出現?
這是今天一個中文系師妹問我的問題,仔細想了一會兒,發現確實很奇怪,一想起海外的作家,腦子裡就會浮現出譬如譚恩美、湯亭亭、聶華苓、嚴歌苓、張純如這麼些女作家的名字,這是為啥呢?
希望跟大家討論討論。

============================分割線======================================
謝謝張溪語老師的回答。可能是我的表述不夠清楚,我查了一些資料,發現海外華文文壇有個奇怪的現象:小說家主要是女性,而詩人、評論家、散文家主要是男性,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奇怪的現象呢?


「譚恩美、湯亭亭、聶華苓、嚴歌苓、張純如」 這些名字背後有一個特徵,就是她們作品大部分描繪第一代移民如何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掙扎,這是當地女性讀者喜歡讀的,而且也能在第一代移民群體內找到心理共鳴。而且相對而言,這些女作家本身經過相對而言比較正統的學院化教育背景,不要小瞧這個背景,這意味著她們本身也和在傳媒出版系統本身構成了某種關係,或疏或近。

而且東方女性作家本身的身份性也構成了某種西方世界消費的可能性,聶華苓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創辦愛荷華大學創意寫作班等等,但是她和她丈夫詩人安格爾本身所具備的社會資源亦不可分割,張愛玲和賴雅其實也是。仔細想一下,她們這個身份組合有某種連帶相似性。

但是中國男性作家到了無論在世界觀還是文明程度更高一級的西方世界,因為是雄性競爭的叢林法則,看過基斯洛夫斯基《白》的觀眾,就知道,其實男性移民有一種「心理去勢」的巨大影響。陷入巨大的自我懷疑之中,同時因為社會分工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許多畫家大提琴家改行做買賣,這是第一代移民不可迴避的生存需求。因此第一代移民中,要出男性作家本身也不容易。在這一點上,哈金算是相當了不起的。推薦看他的《自由》,一本典型的自傳,寫得真實細緻。


受邀答。

首先這個問題的起源動機比較怪。好有一比:你去問「20世紀最牛的運動員是誰」,網球迷、足球迷、籃球迷、拳擊手迷、橄欖球迷、棒球迷也許會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偏重不同,視野自然不一樣。而拿其中任何一人的答案作為統計結果,來問「哎呀呀為什麼某某就是20世紀最佳運動員了呢」,總覺得偏頗些。統計上來說,樣本太小。有些以一人之見識,概天下之主題的意思。

如果只談海外華語小說女作家們的話,我大體意見如下:

大多數僑民小說,最流行的主題總是「書寫自己的身份認同」。奈保爾、納博科夫等等,概多如此。馬拉默德那類寫猶太人生存環境的小說,和李安《推手》其實有類似,都是在他鄉與故鄉、身份疏離、自我認知、價值觀衝突這方面做文章。

女性寫作,無論中外,都有一個突出特點:長於意象、感性、細節雕琢,而且語感敏銳,善於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戲劇性。在需要描述這種「他鄉感文字」時,這些特長,對她們甚有幫助。


應該是你和你的師妹的印象有些片面,沒有代表性。
提到海外華人作家,我首先想到的反而是林語堂、高行健、哈金、北島他們……


很多原因。不過我認為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49年以後的很多海外華人家族首先是在經濟上比較穩定的一代人,由於經濟穩定,所以女孩子受教育機會比內地多。但雖然受教育多,承襲的還是傳統的中國社會模式和觀念,社會可提供的工作機會,發展機會比較少,所以寫作是很多女性的一個表達的出口。維吉尼亞 伍爾夫說過,女人寫作,一定要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以及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尤其是寫長篇小說。相比之下,男孩子們所被寄予的社會責任和希望更多,追尋自我價值的方式也很多,可從政,從商。大陸49年以後的女性,不斷的參加到政治活動,勞動生產中去,雖然掃盲,但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其實很少。就是有也多是黨的教育。再加上家裡都人口眾多,生存本身都成問題,哪可能出幾個像樣的女作家呢。冰心什麼都是前朝遺老,鐵凝一代是八十年代才開始展露頭角。中間幾乎都是斷代的。

所以海外這種女性寫作傳統這樣承襲下來,就造就了海外女作家今天的成就。說白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還是硬道理。而當內地九十年代女性開始受教育越來越多,女性閱讀的需求增加的時候,卻發現我們沒幾個女作者,於是只有都去讀海外女作者的作品,這也幫助她們擴大了成就。


謝謝邀請。

比較樣本不足,小師妹可能關注華文女作家多些,而女作家又多愛寫小說。

另有一類華文男作家,在本專業自有大名聲,在當代文學圈子偶爾玩票,卻也驚艷世人,但不為讀者廣知。比如文史學家唐德剛的《戰爭與愛情》,其「小說文字雖屬遊戲型,卻御之以史家之法度,巨處有解析世變之大歷史觀,小處有考訂史實之紮實功夫」。另有文史大家余英時偶涉文藝評論的著作《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簡直如一縷清風,吹過充滿陳詞濫調的「研紅界」。

需求也會決定供給的不同。對於歐美世界來講,中國女性的神秘過去和現在心理仍然具有吸引力,中國女作家的小說一方面可以滿足他們的獵奇感,另一方面無論中西讀者還是更愛讀活色生香的小說。詩歌、評論、散文可能在學界研討較多,相對小眾。比如廣受歡迎的譚恩美的《喜福會》簡直是中國傳統女性各種怪舛命運的大集合。

男性小說家達到歐美作家頂級行列的有哈金,高行健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雖然有些政治成分),女性小說家鮮有這般成就。這也是個有趣的現象。


受邀題。

我一向有個感覺,相比於男性,女性能更多地記住故事、細節、以及從情感的脈動去把握一些心靈層面的東西。而這些,是產生小說的沃土。而在以深度見長的作品中,男性會有更多的優勢。例如,像《日瓦戈醫生》,將敘事置於宏大的被強力制約的戰亂背景下,描述主人公追求正直和生活真諦不斷被碾碎的歷程,我就無法想像是出於女性作家之手。

在知乎上,一些活躍的女知友,往往會用一些具體的事來回答問題,並且更生動更富於情感性。她們的表達,常常是一種態度,喜歡或者是討厭,而男知友們的表達,常常是分析和論證,努力的方向是對和錯。

記得從前讀書時,留下了一個印象,國外沙龍的出現,中心議題之一便是文學。聚集的多為上流社會的女性,她們對文學作品的討論,常常會影響和左右著男性作家們的創作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性有「無才便是德」,舉止上有「笑不露齒」等規範,對女性大量的繁複的瑣細的工具式的使用,既剝奪了女性的表達空間,也消磨了女性的個性。舊時,中國女性中作家少,隨著社會的變革,現在比過去多,但進入讀者視野的,在國內的仍較男性為少。

我沒有關注過當今海外華人女性作家的情況,如果提問中的說法成立,也許是海外的文化、生活狀況、性別的定位,更有利於女性,表達自己的存在吧。心中沒底,僅屬猜想。


會給你講家族故事的一般都是奶奶和姥姥。


作為一個學中文的研究生來回答,題主的問題犯了一個很嚴重的常識性錯誤,海外華文文學所謂華文就是指必須是用漢語進行創作的文學作品才能被包含在內,題主所列舉的譚恩美、湯亭亭她們是華裔,用英文進行創作,所以她們的作品屬於「華裔文學」的範疇,而不是「海外華文文學」。


數量上講應該是男作家人數多,而且哈金、白先勇、高行健取得的成就都高於女作家們,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女性作家的活躍度更高。
個人認為還是性別分工、社會分工和學科分布這三方面的影響。


謝謝邀請,不過想了半天也沒什麼有價值的想法
會不會是因為,目前寫小說這一代人,男性的話,多多少少歷史政治要觸的多一些,國內的影響也就相應的弱一些。
像嚴歌苓她們還是在國內刊物上發表作品比較多,張翎不也在國內拿獎什麼的么;男作家的話,還是有高行健、哈金,還記得個戴思傑,《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那個,都不太好在國內發...
當然,更有可能的,就是樓主的信息獲取不是很完全,男作家寫小說的想來也很多吧


因為少數族裔的文學創作環境,更提倡的是一種對於少數派的不能發出聲音的人群的記錄。

而中國的女性,一直生活在一些社會環境所形成的巨大的偏見中,

缺少了可以發出自己聲音的機會。

所以到了國外更加開放的環境,這些被壓抑的聲音可以得到更好的釋放。

而中國男性,如果能刨除掉自己的偏見,和更加包容的闡述自己的觀點,肯定也可以做到。


從身份認同和文化背景角度,海外華文女作家在海外生活和寫作,常常處於雙重身份的矛盾之中,這種雙重身份的矛盾和撞擊,使這些在異域從事寫作的女性有無根的漂泊之感,及邊緣人的散聚心態。除了這種寓居海外的中國人的散聚心態、邊緣人心態及文化轉換中的角色困惑外,身為女性,性別也是一種共識與身份認同的基礎。正因為海外華文女作家既具有以性別和種族為基礎的共識與身份認同,又因為各自的差異性及流動性,造成身份變動不定,這也正是其活力之所在。

而與身份的多重性及流動性相應,海外華文女作家邊緣性的位置,也是評價其創作時不可忽視的。就女作家而言,他們的人生命運處於男權社會的邊緣,生活範圍和社交面較為狹窄。因此,海外華文女作家不僅僅是以寫作來宣洩個人情感,為她們進行自我的言說和分辨,而且從某種程度上,寫作是他們確認自我精神價值的方式。

從女性寫作特性角度,處於邊緣處境的海外華文女作家,有種種無法備述的艱辛和困苦,但對文學創作而言,這種痛苦也不一定是負面的,邊緣人正是可以在她無比的孤寂中洞視兩種文化的差異與交疊,從而檢視自己和他人的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以女性獨特的經驗切入生活的角度,即感性的靈敏,是他們的創作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不可替代的記憶與命運的書寫。女性作家有著女性特殊的感知和表達方式,長於意象塑造、細節雕琢和心理描寫,而且語感豐富準確,善於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戲劇,有獨特的優勢。

海外華文女性作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產生,這與女性接受華文教育的歷史狀況有直接的關係。許多海外華人家族首先是在經濟上比較穩定的一代人,由於經濟穩定,所以女孩子受教育機會比內地多。但雖然受教育多,社會可提供的工作和發展機會比較少,因而海外華文女作家寫作不僅用來宣洩個人情感,進行自我的言說和分辯,而且某種程度上,寫作是她們確認自我精神價值的方式。

海外華文作家的作品發表地和作者群主要在大陸(或港台),而隨著中國內地女性開始受教育越來越多,女性閱讀的需求增加的時候,同時將視野也投向海外去尋找文學資源,這也使我們更關注到海外華文女作家的成就。還有隨著對父權中心的批判以及女權主義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和確認到海外華文女作家的文學成就。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跳舞之前關於唐三問題的最初言論?
當作家養活自己是什麼體驗 ?
木心的英文如何?
無色方糖是妹子還是漢子?
為什麼諸如郭敬明這種暢銷的作家和王小波這種大眾喜歡的作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TAG:作家 | 外國文學 | 華裔 | 現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