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學精神」?


思想自由,精神獨立。
梁文道:大學是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實驗室。這裡面聚集了一群人,他們在實驗某種關於未來的可能性。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每每看到這樣話題的時候,就發現其實老祖宗們早都給我們想好了。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


高調有人唱了,我作為在校生說點實在的,就說說我在大學裡除知識以外學到的東西吧。
1.有些事不是你努力就可以的。小時候大人總會跟你說讀書才有一切。上了大學,接觸的人廣了,發現有些人的資質能力就是在你之上,與其跟自己過不去不如找准自己的位置。
2.很多事情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原來總感覺一件事情總有個對錯之分,上了大學,各式性格人都有,性格也強。處理一件事情,方式不同,你無法接受他的方式,你也不能說他不對。因為他就是這樣生活過來的,他的方式對他來說就是對的。
……
我是在校中,目前是這兩點,估計再上一年還會看到一些別的。
好像在哪裡看到一句話,說學習在「悟」。大學讓你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誰刻意教給你的,是你自己「悟」到的。因為之前你的生活學校、父母都給你安排好了,自由空間不多。到了大學,時間歸你,生活歸你,就是找到自己的時間了。


其他的答案太文藝了。
大學的精神難道不應該是向著人類的未知的衝刺么?
身體為重力所束縛,難道思想也要為重力所束縛么?


大不了自己學


17/3/5
看了下其他知友的回答,想補充點。

大學精神不是「大學」的「精神」。大學是一個特殊化的環境。他幫助人們儘可能的脫離世俗生活,讓人的思想更加自由,在多種思想火花碰撞下所形成的一種精神特質。

---------以下正文----------

我認為,大學不是由大學生來構成的。

準確說,如果討論大學精神,這裡的大學的主體可能不是大學生。

學生對於學校來說始終是過客。

精確到大學,大學生的期限是四年,四年一過你就走了,你能留下多少不好說。但是大學生群體能在其所在的大學裡留下的東西其實很少。

真正表現大學精神的人是在大學裡的工作人員,包括純教師、研究人員、行政人員等等,其中主要的還是那些產出思想的人。絕大多數大學生是受眾,只有絕少的天才能在學生階段就留下濃墨重彩的筆畫。


以北大清華的大學精神形成為例來說明一下大學精神是怎樣形成的。但同時要注意到像北大清華這樣的大學的大學精神的形成是有其特殊性的。

北大的精神不是養出來的。就是說他不是一代人一代人去思考研究成長而慢慢積累下來的。他的精神是鬥爭出來的,北大在近代中國的一些運動中扮演了先鋒的角色。在特殊的西南聯大時期,很多很優秀的人在其中講學,很多優秀的人在其中學習。這個時候,西南聯大是知識分子的先鋒陣地。北大所繼承的就是這樣的精神,一直都是一個敢為人先的猛士的角色。

清華也很特殊,西南聯大成立時,在校生清華佔了四成三,教職人員清華佔一半。同樣,中國近代的大事件中,也沒少了清華,只不過清華沒像北大站那麼前而已。大概也是有點名不正則言不順的意思。

為什麼說清華名不正則言不順呢,這又得往前翻(答主稍稍有點考究癖)。

北大的前身是什麼,是京師大學堂,而京師大學堂是梁啟超向光緒帝進諫被批准後才得建的。而梁啟超基本上是中國第一代對改變國家體制真正做出行動的人,這是實打實的救國濟世的人。其後加入京師大學堂的名人,其本質都可以說是儒生,而儒生的使命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京師大學堂骨子裡是「士」,所以說京師大學堂是「文人」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則繼承了這些,也繼承了正統地位。當然,北大的風骨是不用說的。

清華的前身是什麼,是游美學務處。游美學務處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僅僅只有三年。但是要看看時間,游美學務處在1909年成立1912年被裁撤。這個時候的清朝和外國已經有過很多接觸了,但是這些接觸和游美學務處招收的留美學生接觸發達國家所得到的震撼是難以相提並論的。其招考的第一批留美生中有一個叫梅貽琦的學生,他對清華的影響有多大就不用說了。清華的精神大概就是這些留美學生所構建的了,更踏實更務實更清醒。在國家大事件中,他們肯定也是全力以赴的,但正統力量對於他們估計還是要有一層薄膜的。

前面說了,清華更務實。清朝和外國的差距不是解決一個體制問題解決一切的,留美學生肯定看到了這一點。當然,當時最嚴重的問題還是體制問題。但是留美學生在發達國家所受的刺激估計會讓他們更加重視科技的發展,辦學自然也更傾向於科學教育。說白了就是兩撥人對國家的預期有點細微的差別。

在文革時期,兩所學校的表現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北大和清華。

文革時期,北大被稱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頑固堡壘」,很多的幹部教師被打為黑五類,遭受迫害。清華則是文革紅衛兵的重要搖籃。(這些都是百度百科查的,錯了隨時私信馬上改)也就是說,北大是被害者,清華是加害者。經過了這一遭,兩校損失都不小。北大以被害者的身份繼續遊離於政府之外,成為了某種程度上的「政協」?文人不參政總要議政的。而清華直接被接管,國家需要工業,清華這麼好的基礎,自然成為了最好的工程師基地。

隨著時代發展,兩個大學自然融入了這個新政體建立的國家。但是從百年前一直流傳的精神則繼續流淌在這兩所大學中。

(這是我個人對北大和清華的一點了解和網路搜索的歷史裡自己分析的東西,因為我既不是北大的學生也不是清華的學生,如果有任何的任何形式的相關人員對我的私自評論不滿,隨時私信隨時刪除相關內容。)

這是我能稍稍了解到的兩個名校的精神誕生史。我也知道我有很多說的不清楚的地方,但是水平所限,衷心希望能拋磚引玉,能有更好的回答出現。也是給對這些感興趣的大家提供一個探索的小小線索。

最後總結一下:
大學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兩句口號的事。大學精神都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實實在在的故事。不能說世界上的知名高校的精神都是這樣隨著國家浪潮而誕生的。但是我相信他們的精神都是由時間積累下來的思索為基礎,通過時代浪潮中的不斷鬥爭和突破而真正成型的。大學精神的本質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的困境中的成長最終積累下的系統的、成體系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他的意義就在於給人一個更成熟更全面的視角來了解進而理解這個世界。


------------以上為更新---------


接下來要解釋幾句,不要讓大家一讀就厭煩我。

我得承認我對原答案中的那些精神只是淺薄的了解,但是我並沒有裝逼的想法,我真的是努力的在去找「大學精神」。所以如果有用錯的地方請見諒,您要是願意私信我,請務必這樣做。我想說的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精神,除了沒有大學的時代,其他大概都和大學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大多數時候,他們本就是大學的一部分,只是有人把他們總結了一下,起了個名字而已。而大學也應該是真正能把這些東西放到明面上來說又不被人苛責的地方。


以上。

-----------以下原答案-----------


這篇文,是我老師布置的作業「什麼是大學精神?」,我的回答。但是因為太長了,她都不讓我讀……

水平不高,湊合看吧

因為文章目的是回老師問,要堂上發言,所以盡量縮減字數,在這裡解釋幾個問題。
1.浪漫主義:從德國發端的浪漫主義思潮,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
在此認為其思想是追求純學術,發展學術是唯一目標。
2.功利主義: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思潮,其哲學背景是以洛克為代表的英國經驗主義傳統。
其思想是發展學術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追求學術實用化。

……………………正文開始……………………

說起大學精神,就必須知道大學的起源與發展。
高等教育存在了數千年,古代埃及、印度、中國等都是高等教育的發源地。近現代大學直接起源於11、12世紀的歐洲中世紀大學。它的前身是行會,再追溯就是教會學校。時至今時今日,依然有教會學校存在。
在歷史上著名的巴黎大學,就是由巴黎聖母院附屬學校演變而來的。1215年,教皇取消了聖母院主事的控制權,完成了從習慣認可到法律認可的轉變。在此後的眾多大學與當權者的摩擦與鬥爭中,中世紀大學為自己爭得了獨立自治權。學校自治、教授治校,現代大學的普世精神就是由此而來。

巴黎大學

德國著名教育改革者威廉·馮·洪堡(1767-1835)在青年時代時受到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所影響,於1809年創辦了柏林大學,並提出「學術自由」、「教學與研究的統一」和「由科學而達致修養」的思想。其思想有明顯的時代特性,其思想本質是以大學提升社會整體思想素質為目的的,教育社會是比教育人更重要的。

洪堡

洪堡的後繼者英國高等教育思想家約翰·亨利·紐曼(1801-1890),於1852年在都柏林做了一系列演講,闡述了他對大學的基本認識。紐曼的思想,因為時代發展、資本市場興起,在洪堡思想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浪漫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矛盾,並將大學精神的主體從社會轉移到了人。此時大學思想的哲學基礎,已從單一的認識論轉變為認識論與政治論的矛盾。

1881年由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畫
紐曼

美國20世紀極負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克拉克·科爾,將洪堡和紐曼的傳統大學思想從根本上否定了。科爾認為,當代大學已不同於紐曼的牛津大學、洪堡的柏林大學。這是一種新型的機構,一種多元化的巨型大學。大學還面臨著三大相關領域的調整:發展、學術重點轉移以及介入社會生活。

從科爾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政治論戰勝了認識論。
但認識論並沒有從大學思想中消失。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特別是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兩種教育哲學觀開始共同發揮作用,二者交替發展,有衝突又融合,正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社會功能的發揮與精神個性的塑造。
就我國而言,90年前中山大學創辦,孫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學懷士堂前留下名言: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這是明顯西化的,我們傳統思想是官本位的。陳寅恪等眾多學者在中大播下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為大學精神的第一要義。從此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精神伊始,是得於西方的,可以說大學模式(並非高等教育)本身就是西方傳入國內的。

中山大學

國父

懷士堂

陳寅恪

陳寅恪故居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管是社會還是家庭、個人,不管是領導、老師還是學生,都不同程度上認識到現今大學對功利主義的需求。不過從學術造假、學術官員貪污受賄、老師重利輕教等情況來看。我們的大學在90年的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慢慢變得充斥著大量的功利主義和政治論。我國高等教育思想的發展方嚮應有政治論與認識論的平衡。
從前文所述,大學精神自誕生以來,就是不斷發展與變革的,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代息息相關。
現代大學精神,在繼承了傳統大學精神中自由、自治、科學、民主、超越等精神的同時,還獨自發展出了保證個人發展、促進學術繁榮、增進社會進步的實用精神。
我們可以相信,不管大學精神如何發展、變革,它將永遠服務於時代、促進社會發展。而大學,將永遠是人類最神聖的領土。


……………………正文結束……………………

對紐曼部分的補充:

1.在此近似認為:認識論等同於浪漫主義,政治論等同於功利主義
2.為什麼要用兩種不同的表達?
因為浪漫、功利兩大思潮在紐曼生活的時代影響深遠,並且紐曼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
而認識論和政治論是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表述。
3.蘇格蘭重視技術的新思潮。這點文中未討論到,但這也是紐曼在吸收浪漫、功利思潮的同時吸收的思想。
從字面就能理解吧。技術在現代研究中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並不光是理論重要。
4.紐曼畢業於牛津大學三一學院。劍橋牛津都有,現在劍橋的更好更有名。

劍橋-三一

牛津-三一

參考(按引用程度排名):
現代大學的起源_一步之源_新浪博客
西方大學精神及其傳承與發展doc—百度文庫
約翰·亨利·紐曼—百度百科
威廉·馮·洪堡—百度百科
新時代下,我們需要怎樣的「大學精神」?—新華網
(美)克拉克·科爾(Clark Kerr)_廬陵問教者_新浪博客
《大學的理想》豆瓣—豆瓣網
巴黎大學—百度百科

鳴謝單位:
新浪博客
百度文庫
百度百科
百度圖片
新華網
豆瓣網


崖山之後,再無華夏。
五四之後,再無北大。
八九之後,再無大學。


大學的本質是恢復人類的天真。

哈佛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個板塊:Foreign Cultures; Historical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s; Mor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Science;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這個板塊做為例子,所給的課程包括:

  1、民主與平等2、正義 3、國際關係與倫理4、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5、儒家人文主義6、有神論與道德觀念7、自我,自由與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9、社會反抗的道德基礎10、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11、比較宗教論理 12、傳統中國的倫理和政治理論 13、古代與中世紀政治哲學史14、現代政治哲學史 拿科學這個板塊來說,所給課程包括:1、光與物質的性質; 2、空氣; 3、宇宙中的物質; 4、觀察太陽與恆星; 5、時間; 6、愛因斯坦革命; 7、環境的風險與災難; 8、現實中的物理; 9、Cosmic connections; 10、音樂和聲音的物理學; 11、看不見的世界:科技與公共政策; 12、能源、環境與工業發展; 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其它的板塊,就不列了,太長。

  基本上,「核心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夠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以後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路。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討會」的課程(freshman seminar)――這個freshman seminar是什麼宗旨,什麼來頭,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課程名稱開得非常誘人,因為名單太長,我只列上那些我感興趣的課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頭六臂會去旁聽的課程。

大學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關於自然、關於社會。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顧準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顧的「獃子氣」。「成熟的人」永遠是在告訴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變的。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領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務主義引起的短視,來到星空之下,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數學、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樣在深藍的天空中閃耀,大人們手把手地告訴兒童,那個星叫什麼星,它離我們有多遠,它又為什麼在那裡。

  前兩天讀王璐的文章,其中有句話說的挺好玩,說到國內某現象,他說:兩個連大學都算不上的什麼機構,竟然為自己還算不算一流大學而辯得臉紅脖子粗。


回答多是名校的校訓,但大學校訓不等於大學精神。
排名最高的是清華北大的校訓,但本校有多少人真正認真去做了?
大學的學生思維方式、做事風格、理想目標各不相同,怎能用一句口號去抹殺眾多的個性?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各種無知的回答……
大學乃是專門致力於產生知識、傳播知識的地方,因此大學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理。這實在是關於大學最基本的常識。比如哈佛的校訓就是「真理」,耶魯的校訓是「光明與真理」。
所謂的思想自由、精神獨立,根本算不上什麼大學的精神,這是所有人的追求。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的確是追求真理的基礎,但不是大學精神的本身。


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


做一個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自由之公民,自由之意志,自由去思考。


大學非大樓之所為也,乃大師之所謂也。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獨立的人格,自由之思想。於是,中國現在沒有真正的大學。


獨立、創新;求真、務實。


陳寅恪先生曾經總結過: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沒有什麼所謂的「精神」,「主義」。該幹嘛幹嘛。即使有,也肯定是瞬間擊中別人尿點的好詞,什麼獨立精神云云,呵呵,四年你就能獨立了?


推薦閱讀:

作為學生指出英語老師發音不標準是否存在冒犯?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好老師?
為何在命名上會有「科技大學」與「科學技術大學」之分?
為什麼平時畫國畫的老師從來沒畫過動畫場景卻能來教大學的動畫場景設計課?
大學課堂筆記怎麼做?

TAG:大學生活 | 大學生 | 大學 | 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