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濟學或金融學文獻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能夠幫助記憶和理解的方法


做學術研究,文獻的功底很重要。比如很多人認為找到一個好的研究idea(主意)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步。文獻對找idea非常重要,因為: 1)不熟文獻就難以有idea。因為正如前哈佛大學創新學教授,著名學者Lee Fleming說的,任何創新都是不同材料的重新組合或拼湊(recombination)。不熟文獻就沒有拼湊的材料;2)即使有了idea,不熟文獻也搞不懂idea對文獻的貢獻,難以識別idea的價值。文獻功底也對研究的其他重要步驟(比如理論討論,研究設計等)也有重要的價值。另外,這裡透露一個獨家消息,我在法國圖盧茲大學讀博的時候,聽有法國老師說我校教授,偶像級學者Tirole的文獻功底很強,能記住很多論文。要知道他不但是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還可能是目前全世界經濟學頂級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排名第一的人。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我經常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研究效率,既然文獻這麼重要,那麼我也常常思考這個問題。這裡談一點我的體會。在圖盧茲大學讀經濟學博士的時候,很多老師和同學說我對文獻的掌握比較好,文獻記得熟。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每周幾次的seminar(研討會)上我常常指出演講者的論文在文獻上的問題。久而久之,學院的很多人就知道有個中國學生怪人(哈哈)是個文獻通。因此,別人常叫我「moving library(移動圖書館)」 或 「Google」。一個好玩的事情就是,當我博士畢業離開圖盧茲的時候,我的導師,一個幽默的人,就開玩笑的說,「你離開後,我們擔心我們學校的圖書館要坍塌」:-)。畢業快十年了,上個月(2017年10月)我受邀請在圖盧茲大學演講我的論文,在與他們老師吃飯時他們依然對我當時的這一點印象深刻。

我思考了一段時間,感覺我文獻記得熟可能得益於我的閱讀方法。我的閱讀方法就是三個字:記筆記。很久以來,我讀論文的時候必須在一張A4的紙上記筆記。以記下文章的motivation, idea, result, selling points,有時還包括文章的features, tricks和好的寫作技巧。一般也就半頁或1/3頁。隨後大概一個月時間,這張紙會在我的隨身的書包的文件夾里,偶爾我會複習(review)這個筆記,來思考下這個文章。之後我才把這張紙歸類整理到其他文件夾里。我一直使用這個方法,因為效果特別好,我現在已經有上千頁這樣的筆記,都整理在文件夾里,分類放置(比如我分成資本結構、投資、機構投資者、董事會等等),以備查找。一些特別有用的筆記我還把它們掃描成pdf文檔,以防遺失。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1)利於學習。我看了一本不錯的英文的教師培訓書籍(Teaching Today A Practical Guide 作者Geoff Petty ),裡面講據學習心理學(psychology of learning ), 在學習知識時,學習者必須要構建他們自己對知識的意義(learners must construct their own meaning),而不是被動的吸收。記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構建自己的意義。有的時候真是覺得:一旦把某個知識點記下來,這個知識就是你的了;不記下來,知識還是別人的。

2) 筆記里我會把論文的要點分解開,一般分解成motivation, idea, result, selling points,有時還包括文章的features, tricks。分解開來,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混在一起,不容易理解、記憶和以後的使用。

3)利於記憶。複習和重複是最簡單的記憶方法。多看幾遍就容易記住,

4) 溫故知新。在拿著筆記複習的時候,可以構建自己對知識的意義。學習不是聽,也不是讀,是主動的思考。

5)方便以後使用。當需要某個原來讀過的論文的時候,我一般不是看原文,而是把自己對這個論文的筆記找出來,讀筆記。因為自己的筆記比原文通常更容易理解,自己的筆記都是精華,是自己根據原文構造的知識。而原文太長,內容太多,太浪費時間,經常價值不大。

下面的照片就是我的筆記的一個例子。在這一張A4紙上面我記錄了4篇論文的筆記。第一篇是Masulis Mobbs (2012),第二篇是Levit,等等。M外面一個圈是我的符號,表示motivation (論文動機),R外面一個圈表示Results(論文主要結果)。

閱讀真的是很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視。這裡還有一個關於Tirole的傳言。經濟學家幾乎都知道,Tirole可能是全世界最通才的經濟學家,因為在眾多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研究領域至少包括產業組織、公司金融、國際金融、企業理論、規制與激勵、博弈論、宏觀經濟學、心理經濟學。一次一位法國老師,Tirole的好友說: 人們通常說他是天才,從一個領域到另外一個非常輕鬆,卻不知道他背後下的功夫。在他開始經濟學心理學研究的時候,他列印出來閱讀的相關論文已經快走一人高了。這可見他的閱讀量和閱讀效率是如何的恐怖。

同時,記得華人著名經濟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正教授方漢明在《美國經濟學教育體系和對中國的啟示》中就談到,從博士第二年開始,博士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做critical reading(批判性閱讀)。因此閱讀效率對學習和研究效率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最後,以我自己作為反面教材(哈哈),提供一點警告。 太跟隨文獻也不好。太跟隨文獻,太迷戀文獻,通常難以重大創新:因為文獻都是人家已經做了的。因此又要超越相關文獻,在對本領域文獻很熟悉後要閱讀其他領域(如歷史、法律)或觀察現實世界(金融學界有牛人說華爾街日報是最好的「學術期刊」The best journal is Wall Street Journal.)。博弈論大師,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授Rubinstein說過「If you want a good idea, look at the world around you or take courses in other disciplines.」文獻只是基礎,要成為大牛還是要創造力(imagination)和想像力(creativity)。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首先要掌握自己領域的文獻,才能超越。

這只是我的體會,希望大家也講一講各自的體會,使大家都能提高。

我的個人博客和微博里有些金融學或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的討論,歡迎大家訪問。

博客網址:研究體會和技巧 (2016年1月-2017年6月)

微博網址: Sina Visitor System


從前面 @趙山 老師的回答中受益頗大,也斗膽分享一點從我們學院一位男神老師課上學到的一點方法心得,也請各位指教~

精讀一篇paper,明確作者的研究問題、motivation、研究設計、結論、貢獻、賣點等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要想從中學到更多能讓自己水平進步的東西,讀的時候也可以考慮這麼幾個問題:

1.這篇paper的文字邏輯是什麼。能不能只用大白話給一個沒讀過這篇paper的人把思路講清楚,能不能用幾句大白話把文章的整體邏輯串起來。比如一篇實證的文章,作者可能先有了個baseline,然後又進一步做了研究,為啥要這麼做,刪掉行不行。文章這裡為啥要放這個表,幾個表之間的關係是啥,是並列的——從不同角度來講同一個問題?遞進的——前面一張表是後面一張表的基礎等等,或者是後面的表是用來解釋前面的表?我如果把表的順序換一下行不行,為什麼不行?只要文字邏輯是清楚的,具體的技術都可以去找。

2.一篇paper是從白紙一點點搭起來的,背後都是作者的choice。因為從小接受的歷史主義教育很容易造成了思維上的慣性——一個事情發生就是歷史的必然規律,那是因為這個事情發生後我們重新審視去給出一個我們大家都認為過得去的解釋,但放在當時,哪有什麼必然規律,就是當事人的一個choice。雖然這個說起來是個眾所周知的道理,但有時候會不自覺的陷入這個思維誤區。一篇paper也是,都是作者的choice,作者寫好了,你覺得一切渾然天成,理所當然,一點用都沒有的,得去想,為什麼作者這麼選擇,為什麼用iv不用did?為什麼選這個model來解釋而不選其他的?

最後,男神大大告誡我們,讀幾百篇paper,對領域熟悉後,就不要一直沉浸在專業的paper里了,多跨界,讀讀其他領域的,science、醫學領域等等也可以看看,甚至多讀小說,尤其是長篇的、承載著宏大格局的、能洞悉心靈的文學作品,畢竟受過嚴格訓練的社會科學以及甚至自然科學學者思維都是相似的,要有好的idea,就要能跳出來。這可能是他個人想idea的一個方法吧~當然我覺得這話更像是說給七八年後的我們聽的。。。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斗膽回答,由於個人性情疏狂,不代表任何所在學校、公司、組織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

我的回答是:盡量少看。而且要從較少的文獻當中獲得較多的信息。

我承認之前答主胸中文獻千篇,自是有硬實力。自是欽佩

須知條條大路通羅馬,同人不同路。以下觀點歡迎來噴:

中國人治學有歷來就有兩種方法:

我注六經,六經注我。------陸九淵《語錄》

從文獻當中要找到文獻背後的氣息,用來解釋自己的觀點。文章多是一氣呵成,要說他是絕對科學實證的,那不可能,我室友學的是冰川,另一個學的是孢粉,我學的是經濟,自然科學裡面對歪曲理解的容忍度相對較低,經濟學則不然,既然大家的觀點都不能實證,那麼在上帝面前大家平起平坐,你的觀點引用了多少篇文獻,OK,那我也引用這麼多,因為你的正確並不來源於你實質繼承了前人的觀點,你只是看上去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麼好。我也只要在形式上引用什麼多。

當你的觀點受到挑戰的時候,挑戰的到底是你的觀點還是你的觀點有沒有依據?這個依據是實質上的依據還是形式上的依據?

比如,供給學派弗里德曼是支持自由市場的還是宏觀調控的,你只要找到弗里德曼的一句話,隨便哪一句,都可以解釋為對立觀點的任何一方。這就是形式上的引用。換句話說,六經注我的關鍵,你只要說出,我的觀點是有A支持的即可。至於A支持沒有支持你,這是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了,你還要寫後面的東西,不必深究,也沒人會深究。

所以要不要讀文獻,用什麼方法讀文獻。我的觀點是,一定要讀,一定要知道有哪些文獻!這樣你才好引用。

雨衣含糊,所思及筆,不成文章,見笑


推薦閱讀:

哪有學術搜索?
SCI、EI、核心期刊 這些東西等級是怎麼區分的?

TAG:金融學 | 經濟學 | 學術論文 | 學術研究 | 經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