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治末年、大正初年的東京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謝邀。

準備了很久才決定要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難度還是相當高的。我本人對大正至昭和時期的日本史非常感興趣,這個答案我決定好好「經營」(也就意味著會寫得非常的長),作為一個自我學習的記錄工具。

爭取一天一更(劃掉),一周更幾次。我會分批次寫完的,敬請關注哦!

以下正文:

題主的提問有點令我尷尬……因為對於日本來說,大正初年只是日本社會發生巨變的前夜,因此國內外的研究大多關注的是大正中期至昭和早期的歷史,即所謂的「大正文化時代」。所以,資料的搜集過程就要下一番功夫,而且答著答著就有可能跑題到大正中後期去了。如有跑題,請原諒我吧!

大正初期,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40多年的積累,已經擁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大正初年的東京正處在一個巨大變革的前夜,它將從我們所不熟悉的舊江戶,轉變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東京都:大到中學地理課本中「京濱工業區」、東京的巨大人口規模,小到日本上班族標誌性的「鼠灰色」西裝、廣受歡迎的可爾必思飲料,都是在大正時期形成雛形乃至最終定型的。

給不熟悉大正時代的同學提供一個對應年表(引自維基百科):

  • 大正元年(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大正改元。
  • 大正2年(1913年):大正政變。
  • 大正3年(1914年):櫻島火山爆發;西門子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大正5年(1916年):夏目漱石逝世。
  • 大正7年(1918年):西伯利亞出兵;米騷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 大正8年(1919年):巴黎和會;選挙法改正。
  • 大正9年(1920年):國際聯盟設立;尼港事件;第一回國勢調查。
  • 大正10年(1921年):首相原敬遭到暗殺;裕仁親王就任攝政。
  • 大正11年(1922年):南洋廳設置;華盛頓會議舉行;山縣有朋、森鷗外逝世。
  • 大正12年(1923年):關東大地震;《國民精神作興詔書》發布;虎之門事件。
  • 大正13年(1924年):皇太子裕仁親王(昭和天皇)與良子結婚;甲子園球場落成啟用。
  • 大正14年(1925年):宇垣裁軍;治安維持法;普通選舉法制定;電台廣播開始。
  • 大正15年(1926年):大正天皇駕崩;昭和改元。

(目錄暫缺,寫完再補)

目錄

0. 大正初年的日本經濟概況

0.1 東京大正博覽會(產業篇)

0.2 「成金!成金!」

0.3 城市化與人口革命

1. 巨大都市東京的誕生

1.1 明治末期的東京:幼年的城市病與都市計畫的探索

0. 大正初年的日本經濟概況

總體來看,至大正三年(1914),日本的經濟發展程度雖不及歐美,但已經遠遠超過世界一般水準。官方投資和民間投資迎來一波持續十年的投資熱潮,大規模的銀行業、造船業、海運業、重工業、殖民地產業(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等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這種發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窺見:一方面,國產的工業產品逐步替代進口產品,顯示了工業製造能力的提高。以造船業為例,1887-1901年進口船舶與國產船舶之比0.92:1,到1901-1912年這個比例就已經下降到了驚人的0.12:1。另一方面,能源物資的進口開始劇增,也從側面說明日本進入了工業化的快車道,需求旺盛。此時日本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工業正在成長為這個國家的支柱。

當然,這裡必須用進行時態,因為整個大正時期的日本經濟仍然建立在農林水產業的產品基礎之上,工礦業產品在純國內生產中的佔比超過農林水產業,還要等到20世紀20年代末。

這種狀態直接反映在了產業結構上:這一時期日本的明星產業仍然是以絲絹和棉紗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生活日用品和日用產品。至大正二年,美國進口的生絲有一半來自日本,世界棉紗的出口也有四分之一來自日本。相對的是,日本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上的發展仍然不足,除了像造船和海運這類受到政策傾斜保護的產業,其他產業也談不上能夠在世界市場上與其他列強競爭。

所以對於日本來說,下一個十年的關鍵詞將是「資本」、「技術進步」、「重工業」、「關稅保護」和進一步的「進口替代」。拜第一次世界大戰所賜,日本迎來重工業的騰飛和工業化的進步,這又將會從從各方面改變社面貌。隨之而來的衍生詞將是「城市化」、「城市規劃的崛起」、「中產階級的形成」、「大眾消費時代」、「都市文學和文化」、「社會進步和勞工運動」。

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感性地體驗一下大正初年的日本經濟狀況,然後再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日本帶來的經濟景氣,以及工業化的人口變動。

0.1 東京大正博覽會(產業篇)

大正三年(1914年)三月,大正博覽會在東京上野開幕。博覽會的宗旨是獎勵產業和「祝福大正新政、紀念天皇即位大典」。博覽會開設的展館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與產業相關的展館,如工業館、礦山館、林業館、染織工業館、機械館等;

第二類是與市民生活有關的展館,如東京市特設館、美術館、衛生與經濟館、體育館等;

第三類是則是一些國別館、地區館和軍事政治類展館。

這個博覽會可謂是日本經濟的一扇窗戶,在之後的章節中我們還會再次回到它

大正博覽會會場索引圖(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如其宗旨所說,大正博覽會首先是對日本產業發展的一次檢驗,檢驗的標尺就是「機械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本次博覽會展出的機械產品有5717件,數量和質量與1907年東京勸業博覽會相比「取得長足的進步,從模仿走進了自發選擇時代」。博覽會審查報告是這麼評價的:

然而與列強相比,日本的機械產品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以自行車為例,大正初年日本已經湧現出如宮田製作所、岡本兄弟製作所等大型自行車工廠,但鋼管、輻條、車鏈條等關鍵部件仍然要依靠進口。這些部件並非不能國產,而是國產的質量實在是魚龍混雜,談不上可靠。比如有的部件在鑄造時沒有辦法及時調整化學成分構成,導致質脆易損。此外,由於技術上的不成熟、設備的不完善等問題,參展的國產自行車整體上也只能說差強人意。

博覽會報告對主要的機械產品做了詳細的評價:

大正博覽會所展示出的日本工業,正處在蓬勃發育的少年時代。以電力和機械製造為核心的產業雖然仍有大量的缺陷和不足之處,但發展潛力不容小覷。對於產業的前景,日本的實業界認識充滿了信心。東京市議會議長、東京商業會議所會長中野武營在開幕式上中致辭說:

「幸運的是,我們實業界既無藩閥,也無黨閥;我們經濟界既無人種差異,也無國土牆壁之礙。我等要和國內有志諸士共同振興正氣、矯正世弊,以此達成國家真正的富強。」

0.2 「成金!成金!」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大正時期日本經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日本國家財政狀況十分窘迫:貿易入超,預算赤字,外債巨大。1911年,大藏次官若槻禮次郎曾經向山縣有朋大將抱怨說,照此發展下去,政府保有的硬通貨不久之後將損耗殆盡。1913 年,紛紛擾擾的大正政變又導致了政局的持續動蕩,又給日本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

然而一戰的爆發卻好似「天佑」一般。戰爭帶來的經濟景氣,一掃之前的陰霾,給政府和企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機會。這可以列舉幾組數據:

1914年日本是債務國,1917年則成為了債權國,1919年日本的債權額度達到了13. 71億日元(按照竹村民郎給的比值,大約相當於現在5萬4千8百億日元);

1917年出口商品價值總額為10. 88億日元, 出超額達到6. 15億日元;

1914年日本的資本總利潤率為8. 1% , 而1917年和1919年則分別達到20. 9% 和21.1%。

對於日本來說,一戰帶來的經濟景氣主要來源兩個方面:第一是我們所熟知的理由,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日本商品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得以緩解,開始大量搶佔東亞和東南亞市場,而且歐戰的大量軍需物資成為了日本出口的契機;第二則是,戰爭導致了歐洲對日本的工業製品(特別是生產機械,如精紡機、火車機車等)出口中斷,從而激起了日本國內相關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促進了日本的工業化進程。關於第二點,這場技術革新的浪潮在大正初期只是初現端倪,高潮還是在大正中後期。

當時經濟的全面景氣,伴隨著一個流行詞:「成金」。所謂「成金」原是將棋的術語,是指最弱的「步兵」一旦沖入敵陣,即可獲得與「金將」同等的戰鬥力,後來也被引申為「鄉巴佬成為暴發戶」。「成金」在大正初期成為一種流行現象,從事相關產業的人如果突然發財,就會被冠以「X成金」的名號,如「鐵成金」、「船成金」、「絲成金」等。例如三大「船成金」之一的內田信也,1915年開設公司時還只有一條船,但到第二年就擴大到了16條船,可謂一夜暴富。

「成金」激起了國民的熱情,無數人都幻想著成為下一個幸運兒。1915年,《東京朝日新聞》甚至直白地寫到:「國家暴富,哪有個人不變成暴發戶的道理?」在這種風潮的影響下,無論是商店掌柜、醫生、教師,還是打工夥計、小商販,甚至連農民都希望通過購買工廠股票的方式,搭上「成金」的班車。例如,三年後才知道開不開業的日本水力股份企業剛一募股,就收到遠超其計劃的申請,被搶購一空。這種情形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甚至讓1917年的《萬朝報》喊出了「暴發戶亡國論」。

不過日本不但沒有亡於暴發戶,反而是股票市場上的繁榮景象反映在了企業的興盛上。一方面,新生的企業迅速增加,一戰期間成為1905—1945年間日本新企業設立最多、最興盛的歷史時期,1918年新法人企業總數同比增長17.8%,1919年更是達到了22.3%。另一方面,大企業和壟斷型企業逐漸成型。例如,三井財閥的資本金1917年時僅為6000萬日元, 到1919年竟擴至2. 7億日元, 1920年時共擁有直系、旁系企業60家以上, 總資本金達到5. 6億日元。

經濟的迅速增長、工業化的加快以及企業的興盛,迅速改變了日本的面貌。圍繞著城市逐漸興起的工廠地帶和大型海港等,帶來了城市化、人口革命和消費市場的巨大變革。從這個以上看,日本整個國家在一戰中也是經歷了一場「成金」的蛻變。

0.3 城市化與人口革命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日本的城市化進程也在穩步推進,一大批工業和港口城市迅速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戶。作為「船成金」們的大本營,神戶搭上了戰爭財的快車,其港口的貿易額從大正二年(1913年)的五億兩千萬日元,猛增到大正七年(1918年)的十三億兩千萬日元。依仗著港口的便利,造船、機械製造、紡織、油類加工和橡膠等產業在神戶迅速發展起來。新興的企業吸引著大量從農村遊離出來的勞動力,從而帶動了城市的迅速擴大。神戶市人口在大正二年時為四十五萬人,大正七年則達到了五十九萬人,五年間竟然增長了十四萬人。

關於城市人口的增長,一組更加直觀的統計數據是:從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到大正九年(1920年),東京的人口從144萬增長到335萬,大阪從82萬增長到176萬,京都從35萬增長到70萬,神戶從21萬增長到64萬,名古屋從24萬增長到61萬,橫濱從19萬增長到57萬。這些城市人口規模大概增長了二到三倍。

對大正初期日本的人口革命及其影響,我們可以做如下概括:

首先,工業化帶來的生產力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整體改善,使得日本的人口迅速增長,從明治十三年(1880年)的3595萬人增長到大正九年(1920年)的5596萬人;

其次,工業化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特別是以城市為載體的工業和商貿服務業;

其三,工業化創造的城市重新塑造了不同的人群和階級,這其中包括了富可敵國的新晉財閥、大發戰爭財的「成金」暴發戶、新出現的市民階層、窮困潦倒的工人和城市貧民等;

最後,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新群體的劃分,促使日本第一代市政規劃的誕生,同時也孕育了「金錢政治」、「大眾消費時代」、「勞工運動」、「都市文學」、「勞工運動」以及社會改良運動。東京就是這一切變革的最大舞台。

1. 巨大都市東京的誕生

1.1 明治末期的東京:幼年的城市病與都市計畫的探索

德川幕府倒台之後,大批武士離開了東京(江戶),之後一系列的戰爭和政治動蕩使得東京的人口數量一度下降到50萬。後來隨著政局逐步穩定、改革全面鋪開,人口數量得以回升,1880年達到100萬。隨後東京經歷一次人口的暴漲,1900年達到了180萬,到明治末年更是達到了200萬。

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加之落後於時代的城市基礎設施,帶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濟問題。20世紀初的東京作為一座現代城市,可以說正處在幼年期,然而卻不得不面臨著城市病的考驗。這裡舉幾個例子:

首先是交通問題。日本的傳統住宅多為低矮的木質結構房屋,容易搭建。隨著東京人口的增長,新增的住宅無序搭建使得道路十分狹窄;加之道路並沒有做鋪設和排水處理,路況便十分糟糕。在19世紀的西方大都市,由於市內道路的便利,馬車早已是市內交通的基本工具;然而東京受制於道路,主要的出行方式還是步行,馬車使用較少。

第二則是衛生問題。和傳統社會的城市一樣,東京在明治之前也沒有上下水道的鋪設,更不用說分離了。人口的劇增、生活環境和飲用水的不衛生帶來了疫病的頻發。例如,1877年至1886年間,東京爆發了多次霍亂疫情,其中1886年的霍亂造成了1萬多人的死亡。因此,改善東京的基礎衛生設施和市政環境,也成了當時刻不容緩的命題。

然而對於東京來說,幼年城市病的最大考驗還是在「幼年」上,即日本還沒有如何經營一個新興現代都市的經驗,也沒有為此做好行政體制上的準備。明治天皇1868年遷都東京,但直至1878年才建立了15區6郡組成的東京府,東京府下確立東京市(只含15區組成的城區)更是要到1889年。然而即便如此,東京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只是一個行政區劃概念,既沒有市長也沒有市政官員。直到1898年,東京市才出現了第一個民選市長。

在這種情況下,東京依然進行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市政建設探索。明治政府將東京視為一個改革的窗口和樣板,希望藉由東京的現代化來展示「富國強兵」的成果,因此他們急切地希望將東京建設為一個與西方都市相匹敵的現代化都市。

19世紀後半葉,歐美列強先後完成了都市改造,倫敦、巴黎和維也納成為現代大都市的樣板。許多城市改造的術語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一直沿用至今。在同一時期的日本政治家眼中,現代化都市就是一個國家強大的象徵,而東京也應該成為這樣一個現代大都市。以井上馨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和實業家,開始著手準備效仿奧斯曼的巴黎城市規劃,對東京探索性的改造。

這其中的第一個成果是1872年至1877年建成的銀座煉瓦街。1872年2月26日(看這個倒霉的日子),銀座地區發生大火,將附近的3000多棟木質建築付之一炬。然而這場不幸卻成了城市改造的契機,明治政府利用重建的機會開始打造一個徹底西洋化的「小歐洲」城區樣板。特別是考慮到,銀座地處皇宮、日本橋商業區和使館區之間,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窗口地帶了。

負責銀座重建規劃的是大隈重信和井上馨(熟悉日本近代史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這兩位元老),具體負責的則是在日本的英國工程師托馬斯·沃特斯。按照規劃,重建工作用了6年完成。重建後的銀座統一使用歐式風格的建築,其中磚石建築佔到51%,基本實現了「不燃化」的目標;道路被有序規劃為四個寬度等級(27米、18米、14米和5米),在主幹道上首次引入了人車分離(中間跑馬車,兩邊為人行道);道路兩旁載上行道樹,並安裝了煤氣路燈。新銀座主要作為經營西洋商品的商業區,在此之後得到了迅速發展,取代日本橋成為東京新的商業中心。

繪畫作品中的銀座

銀座煉瓦街復原圖

——————施工分割線 2017.09.20————————

已涉及的參考資料:

1、竹村民郎: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

2、中村隆英等:日本經濟史(6)

3、周頌倫:日本大正年代的「成金」風潮

4、曹康:東京近代城市規劃:從明治維新到大正民主

5、越澤明:後藤新平と東京都市計畫

6、上野健一:大正中期における舊東京市の居住地域構造


強答一發,由於題主未說明具體時間範圍故鄙人默認為1905-1918。

首都是國家的縮影
青年充滿朝氣,熱血又不缺乏理智(相對於昭和瘋子)。不少人希望中國革命成功。
資本主義經濟逐漸擺脫日露戰爭帶來的陰影,隨著大戰的爆發坐收漁利。
自主研發建造的無畏艦下水使人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加強。
對西化初期的一些錯誤進行撥亂反正,現代劍道開始產生。

想像中的明治大正

這是小布爾喬亞的明治大正

另一方面
無知的民眾為少數人所利用
日比谷燒打
大正政變
米騷亂……
社會輿論被輕而易舉得控制,烏合之眾群情激奮,高呼天誅國賊(雖然沒誅但好幾個內閣都倒台了),東京街頭幾乎被遊行隊伍所淹沒。


先說這些,以後再編


打開雅虎日本,搜索「大正對稱愛麗絲」,你想要的都有。(? ˇ?ˇ ?)


東京現在有個景點,記得叫大江戶博物館,仔細轉一圈就明白了,簡單說就是生機與喧囂的城市。


怎麼說呢,蠻昭和的
其實很平成吧。。。。。。畢竟大正德謨克拉西


推薦閱讀:

一個人在東京三天怎麼安排路線玩耍?
在日本工作年薪160萬日元,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去日本旅遊是否需要jrpass呢?
日本東京的香奈兒餐廳值得一去嗎?
劉鑫描述東京女留學生遇害案案發過程,一個人驚慌害怕的時候,真的會忘記一些事情嗎?

TAG:東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