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paper導師掛一作兼通訊是什麼心態?

國內有的實驗室這樣,但是導師為什麼要搶一作?!


其實除了搶學生的外,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我最近有一篇正在二審的本專業頂刊是和我的碩士生合作的,我是一作+通訊。


文章是我的idea,我在國外做的實驗,我推導的公式,提供了部分程序,請學生做的模擬,學生提供了部分論文圖片。論文所有的文字部分是我完成的。

署名時,徵求學生意見:讀不讀博士,包括是否出去外面讀博士(我還不是博導,讀不讀本校無所謂)。學生表示不讀,要去工業界工作。就決定我一作加通訊。他二作,按照政策這是頂刊他也可以評國獎。


按理說,我完全可以送他這個文章,我掛在最後當通訊,和過去一樣。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呢?有三點:
1. 從工作量說,我拿一作加通訊不虧心;
2.給他一作,他確實沒用處
3.國內政策搞不懂,有時候認通訊有時候又不認。

所以看到老師一作加通訊未必就是搶學生的成果。


告訴你吧,這事情很噁心也很常見。

這事主要還是和學校的考核方式有關係。大家都知道的哈,中國的學校考核總有「指標」這種莫名其妙的東西,評估一個老師達不達到指標,最簡單的就是文章和專利數量——因為很多學校自詡是研究型大學,當然指標就是科研成果了。

然後,有的學校的教學一把手就說了:

評價一位老師的成果的多少好壞,一作都不是你,那就說明這東西根本就不是你做的,你托的是學生的福。

或者還可以換一種方式說:

年終考核,積分式。一作一區,xx分,二作一區,xx分,一作二區,xx分……達不到多少多少分,警告一次,還達不到,捲鋪蓋走人。

所以,對於一些剛剛起家的小老師,也確實和學生沒日沒夜地拼啊做實驗等等,但是經驗啊,人脈啊(對,學術圈我很不想談它但是卻無法避免的東西!)都不怎麼樣,一年到底拼死拼活發了個爛文章。

下面問題來了:如果今年不搶學生一作,那我指標就不夠,就得走人了。但是搶了學生一作,學生可能罵我。罵就罵唄大不了他和我讀博士啊。

然後喜聞樂見的事情就發生了。

有些老師他工作量很大,一年的文章發的手軟。如果都是二作那指標也遠遠夠了,所以他就和同學們商量,一作是你,二作是我。

還有的老油條已經名聲在外了,考核他基本沒什麼意義(誰敢考核他說不通過……)即便掛個通訊大家都覺得牛的一比,所以某些虛情假意的會說為學生謀福祉,堅決把學生放第一位。

歸根結底,這是個資源的問題。資源不夠,吃相極其難看;資源夠了,才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倉稟實而知禮節永遠不是只說說而已。

有的同學告訴我,他千里迢迢跑出來換地方讀研,就是因為很鄙視他們學校導師搶學生文章的事情。他曾經和我繪聲繪色地描述,本科導師手下的大師兄被老師搶了一篇dyes and pigments(IF=4.1)和老師拍桌子瞪眼,茶葉杯子甩了一地。

在我們看來,4分的爛文章有什麼可搶的。然而事實上,在某種奇特的考核方式下,拚命想得到終身教職的人在能力達不到的情況下往往會不擇手段。

p.s.樓下說的更噁心的,沒文章不讓畢業的學校,有的導師拿不掛一作威脅不讓畢業。這事你別質疑,多了去了。


獨立完成要看怎麼個獨立法了。

完全獨立:idea+做實驗+寫文章

部分獨立:做實驗+寫文章。

老闆的idea

少部分獨立:做實驗。

老闆的idea,文章也是老闆寫的。

第一種情況老闆搶一作是人品敗壞

第二種情況老闆搶一作是人不厚道

第三種情況老闆搶一作是應該的


在我國都是行政領導學術。以前的行政制度的制定的出發點是想通過制定製度來規範學術。也就是說,學術界原本不這樣,但我立一條制度,就能讓你學術界這樣。這兩年好一些了,知道學術界是自治的,行政制度的制訂只能是學術界不成文規定的成文化。

有的學校提職稱通訊作者的不算只算一作的,這就是學術界原本不這樣,行政上想制定政治變成這樣的例子。不知道誰給領導科普過一句:第一作者是這篇論文的完成者,那你拿通迅作者論文評什麼職稱?顧名思義也顧不出這「通訊作者」牛在什麼地方呀。

中文壞就壞在一個詞什麼外行都能顧名思義一下。

至於主要完成人是你還是學生,你到底懂多少,開會你上去講兩句就都聽出來了。要一作幹什麼。發一堆一作人家以為你讀那麼多年還沒畢業。掛通訊難道不更神氣嗎?明明不是PI可以裝PI。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把自己放在國際wu台還是校內wu台。

發一作,你開會就穿休閑裝。發通訊,你開會就穿正裝。不一樣的!

不好意思,說反了。


我在美國讀應數本科,大三的時候申請undergraduate researcher,去一個做MRI圖像分析的組。我本來以為研究助理就是幫老師幹活,比如他有什麼正在進行的項目缺個苦力寫代碼什麼的,結果過去之後先讀了幾個月paper,然後教授居然說給我分配一個獨立項目,從頭到尾都由我完成,還能發paper。這對要申PhD的我來說肯定誘惑很大,於是努力幹了3個學期加一個暑假,也算是搞出一篇水水的paper。

期間教授幫我申請寫了推薦信,對我博士申請肯定也是有點幫助。然而我一直不明白他這麼做是圖什麼,因為對他好像沒半點好處,還多了不少麻煩。直到這個學期,也就是要畢業的時候,我把完稿的paper給他review,傳回來的時候一作和通訊作者變成了他的名字,我才想清楚,原來是雇本科生給他刷論文去了.....本科生單純,有熱情,幹活賣力,還不用花錢,豈不美哉。

我其實在他的本科生論文作坊里算效率低的啦,聽說有個本科學姐寫了4篇paper。我其實無所謂,畢竟我一本科生,也不怎麼看重論文這些,何況也是各取所需,心底里還是感謝他提供的機會。不過我倒是明白了我教授research gate上200篇以上的publication是怎麼來的...


政策決定行為咯,

老師績效考核只認一作的話,他自然得去搶學生一作;

績效考核只認通訊的話,他就沒理由也不會去要一作咯;

所以我勸你們讀研的時候,先看看單位規定,這也決定了以後你會面臨的情況;

變態的單位不少的喲。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以自己和身邊同學的經歷,認為可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占學生論文習慣了的老油條,儘管已評上了教授,不再需要文章來評職稱,但為了面子上好看,還是會佔用學生一作,另一種是需要文章來評職稱的青椒。這歸結起來都是評價體系惹的貨,在國際上,大家都認排名最後的通訊作者,可國內的體系卻偏偏很看重一作,認為沒一作的文章就是脫離科研「一線」了。

以我自己導師為例,他當時有留學經歷,回國任教。我第一次寫的文章,他給我改的很認真,並且給我一作,當時真的很感動,因為我們學校的碩士基本上都是導師一作,學生二作。導師他自己也願意只掛通訊,因為國外一作是學生,最後一位才是PI,他也不想讓別人看到以為他還是學生。可後來,系裡面的一些老教授開始「勸」他,幹嘛給學生一作啊,你多吃虧啊,年輕老師沒一作文章會被以為不幹活的
( ̄_ ̄ )[暈,這不就是典型的,自己要佔便宜也看不慣別人正直么],最後導師也迫於壓力,開始規定學生和老師一作輪流當,後來他占我一作的那篇文章,他表示很愧疚,可體系這個樣子,他也很無奈。單個的導師或者學生很難對抗整個的學術氛圍。

大多數學校好像都有規定畢業導師一作等同於學生一作,這樣的規定本身就很糟糕。相反,現在讀博的學校,別說一作了,就是連導師佔二作的位置(導師一般最後加通訊),都會被系裡鄙視。值得說的是,系裡面對老師的審核是完全不看作者排序的,有的老師甚至連通訊都懶的要,直接給postdoc,這種情況下,哪會有導師想(敢)搶學生一作!


這是關於我導師的真實故事

我導師當年讀博士的時候還是上個世紀,在美國讀phd。他導師是當時那個領域美國雙子星之一,人人敬仰的大牛,他博士讀了好些年,其中最為出色的工作準備發表在nature。沒錯,他導師佔了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他排到了第二作者。不只如此,他還花了6年多才畢業。我不知道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總之應該是很不愉快。然而他的學術夢沒有因為nature被搶就此破滅,之後postdoc他又發了2篇Science,成為我們學校教授。


很多人問心態,有一種可能就是,導師出的idea,導師設計的實驗方法,導師指導解決的具體問題,學生如果只是實驗執行者,從學術上來說確實沒有資格做第一作者。另一種可能,要搶成果,這種在中國比較多見。在美國通訊作者是最大的,別人說誰的成果通常說xxx組的成果,先提的是教授的名字。這種情況美國教授沒有必要搶,除非是他想整你。


因為某些學校評職稱時,導師一作加分更多,所以就開始搶了,特別是碩士生如果不繼續讀博直接工作的話,他會說你畢業了要文章也沒用,還不如導師掛一作,而且經常有學生寫好文章交給老師修改,修改回來一作就換人了,變成導師自己。

我是比較反感這種做法,但有時沒辦法啊誰叫他是導師呢?這時就看導師的人品了,反正我就知道有那種導師,學生辛辛苦苦做了三年,最後數據壓著不讓發,學生畢業老師自己發的人,還時常拿你畢不了業來威脅你,這種人也能當導師,真的很想罵人。


被導師搶了兩篇一作的苦逼博士含淚回答。這個問題在國內大學是非常普遍的。仔細分析一下,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


首先,目前國內的各項評審中,署名一般只認一作和通訊作者。其他的排位署名是沒有用的。由於一作的認可程度比通訊要高很多。 這直接造成了導師搶一作的泛濫。對於資深學者,一般國外通行的做法是只要署名,都承認其對文章的貢獻。有的地方甚至把最後一個作者當做研究的總負責人的位子。國內奇葩的評審機制是這個怪像的元兇。


其次,在現有的學校體制里,相對於導師,學生處於全面弱勢的地位。學生無法舉報,且不能換導師。學校也不會監督。這導致了導師作姦犯科沒有任何的成本。甚至大部分學校對這種行為都表示默許。這也是天朝社會組織的一個基本問題,沒有權力的監督和制衡。


最後,我想師德敗壞也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原因。就我的觀察,目前大部分的大學老師關心的都是拉項目賺錢,評職稱。很少有關注學生的教育以及未來的發展。而現行的大學制度事實上是鼓勵這種做法的。長此以往的劣幣驅逐良幣。直接造成了大學老師師德的敗壞。

為了畢業,可恥的匿了。。。。

ps;有些人問我文章的idea是誰的。我的所有文章從構思到試驗到完稿都是我做的。事實上,我周圍的課題組基本上都是這樣的。這是國內科研生態的一個常態。教授博導們為了維持科研大組的生存必須到處拉項目,為了保持他的江湖地位必須開各種會,和各種人social。他還要兼顧項目組的管理,以及財政和教務方面的雜事。一般還要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基本上很少有精力去考慮科研的具體細節。對於手下的博士生,能夠提供實驗設備和經費就不錯了,何談研究的idea呢?說到底,這是科研體制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博導教授不可能搞科研。事實上,很多學校也提出學生一作的概念(導師一作學生二作)來規避學生在論文評審中的問題。他們很清楚背後的潛規則。但是就要故意用這樣制度來鼓勵導師羞辱和壓榨學生。我也只能一聲長嘆了。

有些人提到試驗設備和經費的問題,好像試驗設備和經費是導師出的,就應該導師一作。了解基本學術規範的人都知道,文章的署名是按照對文章的學術貢獻排名的。如果你是項目組的負責人,且並沒有對文章有太多的貢獻,按慣例應該放在最後一個。事實上,很多單純提供設備和經費支持的組織和人甚至是在致謝里予以感謝的。


前言:碩博老闆N宗罪里,搶一作還算輕的,更嚴重的包括性騷擾,拖著不讓畢業等等。博士是一份工作(這裡假設是博士期間的論文),工作不開心儘管跳槽,炒了老闆的魷魚。

樓主碩博在美國三年,目前德國海德堡大學第四年博士在讀,僅以我在倆國的相關經歷,以及倆篇論文的產出詳細過程來說說。

1,美國的時候運籌學碩士論文的課題,是業界大牛大老闆提供的。那時我和小老闆(直接帶我的導師)做了半年多的項目卡殼並感覺無望,這時大老闆過來提供了個課題,是他上個博士畢業生課題的後續。畢竟是大牛,我們三做了半年就出了很好的結果,讓我碩士畢業了不說,還能發篇好paper。

倆個老闆全程參與,我和小老闆討論比較多,但是研究基本都是倆個老闆主導,我只是根據他們提供的思路去做更細緻的調研並與之討論。最後關鍵的一步是大老闆夢裡想出的idea。(見下鏈接)什麼樣的科研是頂尖的科研? - 知乎

證明是用暴力的數學歸納法完成的,碩士論文答辯後,本可直接修改發表的,但是大老闆似乎不滿意證明的「美感」,於是又花了很久用代數和矩陣運算的方法完成了另一種證明方式。寫論文基本由大老闆一個人完成,我和小老闆參與了修改。最後大老闆一作+通訊,小老闆二作,我混了個三作。

2,來了德國,大老闆是組合優化的大牛,由於身在交叉學科計算中心,博士的課題是關於計算機視覺的,二老板提供。倆位老闆都是圈內大牛,熟悉歐洲學術圈的應該知道歐洲教職非常少。正是由於教職稀少,歐洲的組一般都非常大,比如二老板組裡有2-3個博後,10幾個博士,因此這裡通常是博後帶博士,博士一般3-4周才能和老闆meeting一次,這也導致了教授很少詳細跟進博士的課題。

大老闆屬於快要退休之人,學生不多,但是對我的指導也很少,姑且看作是培養我的學術獨立性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和二老板一年meeting 3次左右,大老闆2-3周meeting一次,完全自己做科研,遇到不會的都是自己找co-autor或同行討論,和他倆meeting更多的是在彙報而不是討論。

最近投了一篇會議,由於自己找了coauthor,我便問他想做第幾author,答曰「I don"t care.」二老板更是因為長期沒更進project,在會議deadline前要求其修改paper的時候,更是說沒空改,要求取消coauthor的名額。好歹我投的也是業界頂會,莫非是覺得無望?

就這樣,這篇paper我是一作+通訊,老闆三作。法國機器學習教授二作,算是感謝他對我博士項目的「突破性」的貢獻。因為做了倆年多的項目在他之前近乎停滯,他用機器學習的思維和模型,給我離散優化(運籌)的項目帶來了春天。BTW,後面還要發一篇co-author他,知恩圖報嘛。

總結一下,就我國外和多國教授合作的經歷來講,他們都是按照貢獻率來排author順序的。這裡貢獻率包括:誰提出的課題、誰想出來的模型/方法/演算法、誰完成的coding/實驗、誰寫的paper。個人感覺前倆個重要性略高於後倆個。比如第一篇,前倆個我都基本沒貢獻,paper也不是我寫的,因此三作實至名歸。

我是干數學/計算機交叉的,寫paper和跑程序/實驗是很耗時的工作,因此做了這倆項工作的通常coauthor順序都要往前排。(比如我把數學模型、idea以及實驗都搞定了,誰來幫我寫paper,我保證給他個第二作者)至於模型/演算法,有經驗的教授有時看一眼就能給你提個思路,如果最後work了,可以給他隨便安個coauthor。

至於通訊作者,和朋友聊下來一般是發工資和出funding 的那個大boss,並且順序放在最後(顯眼?)。

最後通訊作者掛老闆無可厚非,但常聽說國內教授還要搶一作的,這時候不妨先看看是上面倆個case的第幾種情況。如果是第一種,後倆個(實驗和寫paper)都是你做的,也不要瞎嚷嚷,因為老闆可以隨意讓一個碩士生完成這倆件事,他給你掛個名就不錯了。

但是如果屬於第二種情況,老闆只是提供了一個模糊的大課題,剩下來基本全部由你完成,那麼,你需要考慮趁早跳槽了。關於讀博,我把它看作一份職業,是工作就有工資、工作環境、辭職、跳槽等各種變數。讀博選對老闆非常重要,而選老闆的標準,RP絕對排在第一位。(通常年輕教授處於上升期,更需要一作和通訊,如果功成名就的老教授還是如此,那就呵呵了)

-----------------------------------------------------------

關於讀博、選老闆以及和教授合作那些事,其實我在知乎已經有過較多回答,甚至還開了live。以下,大家自便: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理想與現實如何雙贏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手把手教你申碩博 勾搭合作教授

你在讀博士期間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麼? - 知乎

如何評價「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 - 知乎

申請國外PhD的時候如何與教授套磁? - 知乎


我無法理解這種心態,以下只是猜測:
有的老師多年來自己不寫一篇文章,都是靠學生寫。那麼在碼簡歷評某些重要獎的時候,可能會被質疑,怎麼全是通訊作者,自己沒有寫一篇文章?這不像是搞學術的樣子吧。因此,為了避免這類問題,老師會搶學生的一作。而在研究生畢業的學校規定中,有一條:如果第一作者是學生的導師或副導師,且學生是第二作者時,這篇文章可以算做學生的文章,用來獲取學位時,學校予以承認。剛好給了老師搶一作的借口。


國內大學。組裡老闆不成文的規定是論文誰寫的誰就是一作,大到JFM這樣的頂級期刊,小到普通的會議論文。當然通訊作者一定是老闆的。比起很多回答里的情況,老闆在這件事情上算是比較厚道的了。

選博士老闆前看看他們組裡以前發的文章,論文發表的期刊水平是一個方面,另一個也要看看是學生一作還是老闆一作多,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其人品怎麼樣。


我覺得我現在在寫的論文從題目到方法全是導師給的,然而我很確定他都不會署名.....


利益面前最能反映修養和品德。

搶一作和通訊往往有利益因素驅動,國內高校無非(副)教授評定、博導遴選、博導招生資格審核,優傑青申請以及其他。查查學校文件沒準就能探知動機。

有德行的老師就算有利益因素夾裹其中也會事先跟學生商量好達成雙贏,不要臉的大概就會硬搶+裝傻。

對於後者,看清了趕緊滾蛋為大,不要以天真換得無限的噁心。


最近發現一件事。理論老闆普遍比實驗老闆對學生好。


具體情況不明,但你用搶字,說明論文是從創意,計劃,實驗等等都是你的,這樣的話就是老師有問題。不過老師第一你第二,在很多學科領域別人也會認為是你的文章。


腦瓜子進水了。。。同樣的貢獻 還能多一份人情,多好。這個導師不會算賬


突然想到的。這個現象也是個歷史遺留問題。以前我國科研很屌絲,大多只能中文期刊發發,一段時間裡都沒有署名,只有某某教研室,好像人工胰島素合成的文章就遇到這個問題。後來文革以後,開始署名了,誰資格老誰排第一!比如我老闆就吐槽過,實驗自己做的,文章自己寫的,署名第一被罵成不懂規矩,狂傲自大!當時可能很多人都不懂現在sci通訊作者排最後的規矩吧。我個人覺得對「老先生」要一分為二的看,既要看到他們在艱苦日子裡為科研做出的貢獻,也不能忽視一些人固執、保守!大家要想一想,一些高校甚至省份規定的評職稱只能是一作而不認通訊這樣奇葩的政策,可能是海龜學者制定或是建議的嗎?可能是現代的科研主力學者制定或建議的嗎?真心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及後輩,繼承前輩優良品質,拋棄糟粕,把國內科研環境推向「現代化」!


此行為常見於青椒們(青年教師),目前主流大學的政策是講師評不上副教授,六年/七年就得走人,這使得年輕老師壓力巨大,苦活累活都是他們的,講課也是他們得去,然後還必須保持一個論文高產的狀態,私以為這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國內論文普遍比較水的原因,那個論文的數量最終評定副高職稱的時候占權重很大。

再說為什麼要一作,很簡單,因為學校評定年輕教師的時候也是需要看他的學術能力,確切的是需要掛他一作的文章越多越好,才能體現青椒的學術水平符合規定,所以難免經常出現青椒和學生爭一作,甚至是比較水文章一作的情況。但是需要注意,如果你發了頂會文章,或者比較厲害的期刊,那肯定也會有人要拿你這個一作,實驗室學科帶頭人,甚至校長副校長之流皆有可能,因為那對他們也很有用。

建議有一個,跟老師協商,一作可以給老師,學生自己掛二作兼通訊作者,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校為了平衡這種制度帶來的競爭,給學生的諸如獎學金評定,優秀評定考量中一般都附帶一條,學生通訊作者等同一作,這樣從學生利益出發受損小一些。但是要我們真的誰是一作寫誰,那估計是得等萬惡的國內學術職稱評定製度被推翻之後才有可能。


推薦閱讀:

隨著審核難度提高,數學論文的正確性會不會越來越靠自覺?
如何選擇合適的paper?
Springer Nature 宣布撤回 64 篇論文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同行評審報告能被偽造?
Paperpass和維普哪個查重更靠譜?
如何有針對地高效地閱讀一篇學術論文?

TAG:科研 | 博士 | 論文 | 導師 | 研究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