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為何突飛猛進?


被賠款逼的,甲午賠款連本帶利高達4億兩白銀,庚子賠款連本帶利高達9.8億兩白銀,原來的那點財政收入不夠賠給列強了,如果按照康乾盛世3000萬兩-4000萬兩白銀歲入不知道要賠到什麼時候,只能對內降低官員薪俸,提高田賦、厘金等稅率,加大剝削力度,對本國百姓暴征橫斂,財政收入自然就突飛猛進了。

清國的田賦收入從1842年的3000多萬兩白銀到1894年的3200度萬兩白銀,可以看出來提高不多,這很正常,作為一個「重農抑商」的農業國,康雍乾時期的「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等改革又將田賦徵收定額化,這就決定了清國從貧農身上剝削不到太多錢,即使甲午年後清國為了甲午和庚子賠款放棄永不加賦的政策,提高稅率,在1911年的田賦也只達到4800多萬兩白銀。

鴉片之役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農民破產,清國內外戰事頻繁,軍費支出年年攀高,清國一直處於破產的邊緣。於是就出現了厘金,它是臨時性一種商業稅,自咸豐三年(1853)出現後很快通行全國,幾乎達到「無處不卡,無貨不稅」的瘋狂程度。其稅率起初僅為1%,但到後期不斷提高,許多地區在5—10%之間。

別看稅率那麼高,以清國官吏的職業操守,上交清廷有多少我們就自己腦補吧。這一新的臨時性的收入形式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從1885年的一千兩百八十多兩白銀到1911年四千三百一十兩白銀,佔到財政收入總額的近20%,成為清國除了關稅之外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過厘金只對本國商人收取,不對外商收取,所以它增加了本國商人的成本,也有利於外國洋貨的傾銷,從而加強了洋貨對土貨的競爭能力,所以厘金直接受益者是清國政府,間接受益者是外國商人。

厘金之外,甲午年後又新出現的另一項彌補赤字的收入是公債收入,甲午賠款本息額度高達4億,為了籌集賠款,清國發行國內公債共三次:光緒二十年的「息借商款」、光緒二十四年的「昭信股票」及宣統三年的「愛國公債」,直隸、湖北、安徽、湖南等省也發行過地方內債。不過各種內債的發行均以失敗而告終,因為清政府的借端苛派抑勒,致使民不堪負,效果自然極差。當時的戶部都自認不諱:「所集之款,不過百分之一、二,而流弊有不可勝言者。」也就是說公債收入不高,大約幾百萬白銀吧。


最為重要的就是海關稅,它是清國財政收入中最具活力的一項。


鴉片之役後,清國的海關逐漸被洋人控制,清國的關稅透明度與各國利益相關,其關稅收入是各種條約執行協議借款的核算基礎。有各種條約和列強這一保護傘,使得滿清官員無法插手其中上下分肥。

本來清國關稅其實並不多,主要有兩項:船鈔和貨稅,而貨稅的稅率極低。但是,各地海關的官員們巧立名目私設的各種稅費多得驚人。例如,黃埔口就向過往船舶貨物私收進港費、離港費、停泊費、糧道捐、分頭、火耗、驗艙、貼寫、領牌等近70項,所得統統被上下官吏私分。對於這些陋規銀兩的徵收,洋商強烈不滿,屢次要求清政府減免,但往往舊的規費被上級明令繳公,新的規費名目又現,至於其他私相授受的賄賂,更無法統計。

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美等國出於保護本國商人的利益與清國簽定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海關稅則》第十款:「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人推行幫辦稅務,並嚴查漏稅、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隻及分設浮椿、號船、塔表、望樓等事。」從此開始由外國人代管海關行政。

1863年(同治二年),赫德被清國總理衙門任命為海關總稅務司,全權主持全國海關的管理。也就是說從1863年到1911年的48年間,英國人一直替清國打點海關的事務。

赫德在擔任海關總稅務司後,就將英國海關的管理方式全面引入中國海關。在赫德的英式管理下,關稅收入迅速提高。1861年,海關稅收是490餘萬兩,到了1871年,僅僅十年,就達到1100餘萬兩,翻了一番。到1904年赫德離職時,已經達到30206504兩,翻了6倍多。

1861年海關稅收約佔清政府總財政收入的9%,到了1864年這一比例增加到了12%,到1885年增加到了18.8%,而到了1887年,由於稅厘並征的實行,海關稅收占清政府財政的比重迅速提高到了24.35%。

縱觀清末,光緒20年(1894年)歲入高達8000萬兩白銀,光緒30年(1904年)高達2億兩白銀,而所謂康乾盛世最高也不過5000萬兩白銀,可惜錢還沒捂熱,都賠給列強了。


已知人口沒有明顯增長。耕地面積我記得晚清也沒怎麼增長。從稅收結構上直觀分析,晚清稅收主要是關稅、地丁、厘金、鹽課。而清前中期占國家財政半數以上的一直是地丁。
海關是洋人管的,是貿易不斷增長的結果,屬於正常增長。晚期地丁比1840年近乎翻一番,而耕地面積無明顯增長(忘了清朝攤丁入畝了,不該引人口,不過人口也可用在鹽課上)屬於破壞性榨取。厘金屬於惡稅,破壞性榨取國家資源,賦予地方自征的權力更損害了中央權力,為晚清地方專制不管中央埋下了伏筆。鹽課的增長,我不太了解,不過我感覺晚清的鹽課按人均講也就是宋朝的徵收量,鹽課的徵收空間有多大要靠專家分析,當然這種十倍的不正常的增長無疑也是破壞性榨取。
(厘金是因為平太平天國開徵的,1894年之後的財政加收更是因為被賠款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無奈之舉。同時清末有較嚴重的通貨膨脹,這財政收入是需要打折扣的,就跟宋朝南渡後通貨膨脹嚴重一樣,表面稅收不減,實質上已大不如北宋。)


近代化轉型以後,商業稅和關稅逐漸變多,農業稅的份額就下降了。如果還是靠農業稅那點油水,太平天國都撐不過去。


被改革開放了


1901年前主要是因為關稅收入迅速增加,還有一個便是開徵厘金(最初是為了籌集鎮壓太平軍的軍費),關稅方面,1861年時清朝的關稅收入不過495萬兩,到了1887年關稅收入就是2000萬兩了,厘金方面,1853年前基本沒有厘金收入,到了1891年清朝的厘金收入已經達到1600餘萬兩。01年後主要是清朝政府推行新政,進行財政改革的緣故。


中英準備簽訂《南京條約》
英:以後關稅稅額不得超過5%。
清:什麼叫關稅?
英:就是我把商品運到廣州時,向你們大清國交的稅。
清:你大老遠運到大清國來,還要給我們錢!?
英:……這不國際慣例嗎?
清:好啊好啊好啊……(洋鬼子都是傻逼吧……
英:那趕緊簽字(怎麼感覺清國官員都是傻逼……


首先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是以白銀或銀元為計價單位的,而中國並非一個產銀國。按同屬道光年間的魏源的看法,「銀之出於開採者十之三四,而來自番舶者十之六七」,那麼我們可以認為白銀的來源70%主要依賴外貿。

所以近代中國的金融和經濟體制是隨著大量的外國白銀流入同步發展起來的。

舉個例子: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中國絲、茶的出口額迅速增長。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萬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萬斤;絲的出口從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於絲、茶等農產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區的農民放棄糧食生產轉而種桑植茶。

摘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

這些出口換來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而作為逆差項目中最大的大宗商品鴉片,國內的開禁也導致了英國在1907年最終禁止向中國出口鴉片。

實例如下:1872年,上海《申報》發表文章,主張弛禁鴉片,廣泛種植。此議一出,朝野上下竟然無人反對。兩年後(1874年),李鴻章上奏同治帝,說「既不能禁英商不販洋煙,即不能禁華民不食洋煙」,那就不如開禁,允准中國人種植鴉片,從而自種自食,以防白銀外流(每年外流約二千數百萬兩)。結果是清廷准奏。這樣一來,僅僅幾年,中國土煙的產量就超過了進口洋煙。於是,白銀的外流倒是因此得以制止,但隨著土煙的廣泛種植以及煙價的迅速降低,吸食鴉片的中國人不但沒有減少卻反而大大地增加了。

要問為什麼有錢,首先要問錢是從哪裡來的啊


歸根結底有兩點

一是鴉片戰爭後對於國際貿易量的限制從數量上到地域上都被打破,清朝的關稅(包含內陸關稅)從以往的四百萬兩左右,迅速飆升。

二是在太平天國爆發後為了應付湘軍淮軍的巨額軍費,清地方政府開徵了一個叫厘金的新稅種,即在比較重要的商路節點,對過往貨物價值的一定比例征錢,類似以往的內陸常關稅,但設置密度在長江流域非常高,由於清本身發達的對內貿易,這部分也徵到了不少錢。

這兩種稅收所佔財政收入的總和,從清中期的微不足道,到了晚清的40%,基本上是晚清財政收入飆升的核心原因

很明顯看出田賦加雜稅的收入之和從1840年的70%+,減弱到十九世紀末的50%+,而厘金與關稅則從10%左右,上升至40%左右,清朝對於田賦一貫是定額徵收,所以田賦大體是約4000萬兩下降到約3200萬兩,比重呈現一個緩慢的下滑,而新增加的稅收明顯是屬於關稅和厘金部分了
(圖片源自 《晚晴財政與社會變遷》 上海人民出版社 p239-p239)


簡單來說,清朝的統治很多時候一直要求穩定第一,長期打壓商業,再加上貪污腐敗,財政收入一直不正常。可以這樣說,清朝的大多數公務員上班就是為了賺錢,這樣的政府能打敗外敵才是怪事!後來,英國人掌控中國海關後,聘用西方人員算賬,大力清除海關貪污腐敗,這讓清政府的海關收入成倍增加。換而言之,中國人掌控的海關收入被不少官員貪吃了。


清國關稅原本百分之二,被英國人弄成百分之五了
為什麼?
因為英國人也不知道清國多少關稅
英國人為什麼不清楚呢?
因為之前清國官員收稅是亂收的,是亂收費


之前看過一種說法,在19世紀上半葉,全球範圍出現了嚴重的白銀供應不足問題。英國向中國出售鴉片,中國對外貿易萎縮等都是白銀供應不足的結果。到19世紀下半葉,雖然鴉片貿易並未被禁止,但因為全球範圍內白銀供給恢復,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就自然恢復了。


白銀貶值和赫德等人引進西方的稅務制度帶來的財政統計更精確,個人覺得也許中央的稅收會好一點,到整體上應該還是惡化的。


昨天參觀了中國海關博物館,這個問題可以回答: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放口岸,英國人接管海關,帶來先進的制度和工作方法,頻繁的貿易往來所徵收的關稅促使清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但這些財政收入大部分用來償還戰爭賠款而不是發展,so,清朝逐漸走向衰亡。。。


以前沒有關稅


你這准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這麼多清黑?
怎樣評價譚嗣同?
入關時八旗軍隊有多少人?何以橫掃中原?
曾國藩在太平天國被滅後備受朝廷質疑,很多人都在勸曾反,且那時有左宗棠、李鴻章,曾為什麼不學趙匡胤黃袍加身呢?

TAG:經濟 | 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財政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