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劍術之間有何異同?
目前比較主流的劍術/持械格鬥術大概有劍道,擊劍,菲律賓短棍,法國短棍等等,這些武術之間有什麼異同?各自的側重點在哪裡?比如據我個人了解劍道禁止攻擊下段,法國短棍禁止刺擊,擊劍禁止橫向移動,這些特點對該項武術的技術特點和適用性有什麼影響?另外忽略我原題中的「實用性」三個字
------------------------------------------------------------------------------
以下是原題
最近有可能去學法國短棍,作為兵器格鬥跟劍道相比在實用性,側重點上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優缺點?對身體素質要求有什麼差異?無意比較二者好壞,只是希望比較一下二者的異同而已。另附一個法國短棍的視頻
國外武術--法國短棍術及比賽視頻
謝謝各位的支持!!自從我最後一次編輯這篇回答以來我對劍法體系的認知也有了一些改變。有空我會慢慢更新。
主要的一些修正:文章中出現「凡是」,「肯定」,「一定」,「必定」等辭彙的表達立場的句子時,一定不要把它們當回事。當初我寫回答的時候太「武器決定論」了,認為各方面設計更優秀的刀劍一定比設計差點的刀劍在打鬥中更佔優勢,但實際上也並非一定如此。
武器優秀的設計其實容易讓使用者產生一種不好的安全感和依賴感而減少防備心,這種心態是很容易讓人走向失敗的深淵的。比如長劍vs military sabre的時候,長劍往往長很多,也更重,德系的武器體系中注重防禦的同時反擊(counterattack,後文有講),整體上來說對付military sabre應該有壓倒性優勢。可實際打起來優秀的military sabre劍士可以通過一系列招式來讓長劍使用者覺得自己擁有這些武器上的優勢而感到很安全,然後卻敗在對方的刀下。舉個例子:military sabre做一個假動作[砍]向長劍,長劍習慣性得使用[zornhau counterattack 刺擊](自己比對方手更長,防禦同時反擊,照理來說自己勝算很大很安全),但對方的攻擊只是假動作,之前的[砍]到一半立刻變入左hanging guard 對長劍的[zornhau counterattack 刺擊]進行[防禦反擊]直接砍對方的手。但由於長劍覺得自己勝算很大,對[zornhau counterattack 刺擊]之後的棋局並沒有太多思考,面對對方的防禦反擊時沒有過多準備而無法及時防禦而被斬下。。。。。。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武器性能不對等的情況下都可能會發生,比如rapier vs 各類刀劍,poleaxe vs 長劍等等,先不一一細說。
---------------------------------------
更新於22.12.2016
先說一下後文中經常會出現的術語以及武術系統,幾乎所有的西方武術都是基於這個系統所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所有的招式/動作/概念都可以由這套系統來概括。不想看的話可以先跳過,後文遇到類似的辭彙可以回過來看。
Tempo: 歐洲武術系統中打一個招式所需要的時間的單位,比如普通攻擊一般都為一個tempo,防禦一下別人再反擊為兩個tempo,等等。如果招式中自己的tempo比敵方少的話,自己就可以比敵方先打中對方,為上策。
Parry-riposte(防禦-反擊): 即「防反」,別人打過來的時候用武器擋住對方的攻擊,然後趁勢反擊對方。
防反一般需要用掉兩個tempo,即防禦一個tempo,接下來的反擊一個tempo
Counterattack: Counterattack的概念就是防禦自己的同時攻擊對方,可以理解為同時進行防禦與反擊。一般性做法就是敵方攻擊的時候用劍的護手擋住對方劍的前端同時刺向對方。Counterattack一般只需要用到一個tempo。
Counterattack一般非常難練但也非常有效。難練是因為counterattack的招式需要在敵方攻擊的同時使出,也就代表著自己要能很快分辨出對方的招式是什麼,也對距離的感知有極大的要求。有效是因為成功使出的話,敵方完成攻擊動作的時候自己就死了,沒有任何防禦以及防守機會。
Feint(假動作): 字面意思。對著敵方一個部位出虛招,誘騙對方往那個部位防守而暴露要害。假動作一般需要一個tempo,動作幅度小可以做到半個tempo。
躲避+反擊:字面意思。閃避對方的攻擊然後反擊。整個動作需要兩個tempo,躲避一個tempo,反擊一個tempo。
躲避的同時反擊:和counterattack很像,不過這次是自己閃避的同時攻擊對方,整個招式只需要一個tempo。運用恰當也可以一招制敵,但同時自己也非常危險。(這應該是最危險的一類招式了,要使出來必須對距離以及時機有著非常精確的把握,搞不好很容易出現敵我雙方同時命中對方而雙亡的情況。)
Binding Winding: Bind指兩劍相交,wind指兩劍相交之後在對方劍的位置上滑動來獲取opposition的動作,常見於長劍於單手劍、messer以及rapier的劍法。後期的雙手大劍,military sabre以及smallsword都幾乎不存在winding。
Opposition: 擊劍時的一種狀態。一般描述為「得到opposition」或者「失去opposition」。得到opposition的意思是此時自己的劍對對方有威脅而對方的劍對自己沒有威脅,反之亦然。最經典的獲得opposition的例子就是用自己靠近護手一段來bind對方靠近劍尖的一段來獲取力學上的優勢。(自己有更大的力臂)
很多時候擊劍都是圍繞著opposition來的,理想情況下,不管誰進攻,有opposition的一方會安然無恙,沒opposition的一方就會被命中。
歐洲幾乎所有的武術招式都是基於這個系統之上的,不過每種武術的側重都有不同。非常非常籠統得來說,我認為歐洲劍法有這麼幾個派系:
1. 古老的i.33單手劍+小盾派系,獨樹一幟。
2. 以Johannes Liechtenauer為主的長劍、單手劍、messer、擒拿、匕首、斧戟、長矛派系。
3. 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sidesword, rapier, 以及後期的smallsword和現代擊劍
4. Military sabre,從上述派系中獨立出來。
5. 波蘭佩劍Polish sabre派系,獨樹一幟。
以上派繫於派系直接的區別比較大,而一個派系中不同武器之間的打法、運用的差別比較小。
1. i.33派系是整個歐洲也是全人類發掘出的劍術手稿中年代最久遠的,可惜大家都沒有發現它的前者和繼承者,因此目前為止i.33獨樹一幟,其中用的不少防禦姿勢和理念都比較獨特。整體來說i.33特別喜歡binding之後的winding,打起來敵我雙方的劍基本搭在一起滑來滑去感受對面的力,給對面施加壓力,突然改變壓力從另一個方向打擊等等,打起來節奏不快,很有那種「聽劍」的感覺,更加像下棋。 (不過總體來說i.33是兩個人決鬥用的劍術,同樣的方法不適合打仗中使用,也不適合一對多的時候使用,其實是比較有局限性的。)
2. 這條體系非常得長,可以說中世紀晚期戰場上以及民間決鬥用的體系都來自於這一條。很多不同年代的劍術大師都可以看到借鑒前者的細節,甚至Liechtenauer刻意不談的五個「大師級隱藏劍法」被他之後的大師毫無避諱得寫於他們自己的劍法中。。。。。。其中不少武器之間甚至有幾乎相同的招式以及套路的名稱,最著名的就是Zornhau這種counterattack刺擊,以及Krumpau這種防禦方式,長劍,單手劍,messer都能使用這招。
長柄武器由於武器本身的特性,打起來與劍不太一樣,但基本的步伐還是一樣的。這一體系中的特點就是每劈砍一次轉一下腰,劈砍的能量主要由手臂以及腰來提供。因此幾乎所有的劍法都是左右對稱的(本來在右邊,砍一下就變到了左邊,再砍一下又變到了右邊這種左右來回),劍士要同時熟練掌握左右兩個方向的技巧。這個派系中同時很注重保護持劍的那隻手,一般都會把武器藏在身體中間甚至後方來防止對放突然對自己的手部發動襲擊。
這個派系中比較經典的宗旨就是劍法,槍法於擒拿合為一體,並且不同距離有著不同的打法,其中最近的距離打法就是擒拿了。很多時候打著打著有人上前了一步距離近了大家就會開始用武器擒拿把對方摔倒。擒拿的套路也非常深,手段十分毒辣。各種踢蛋,反踢蛋,以及那種能直接摔斷對方頭頸的率應有盡有,甚至Leckuchner的messer劍法中有包括不少在擒拿重空手奪白刃以及反擒拿,反空手奪白刃的招式,還有不少能把對方制服但不把對方致死的招式,非常高級。
3. 文藝復興開始時,劍的護手也越來越複雜,從普通長劍的十字護手一步步發展成為rapier那種複雜護手(complex guard,rapier經典護手是那種十字護手上面有兩個保護手指的環[finger rings],側面還有兩到五條保護手心和手背的環[side rings],下面還有縱向保護手腕的環[knuckle bowl])。這種複雜的環能夠非常有效得保護自己的手,從而這個派系放棄了把手藏在身後的習慣以及劈砍一下轉一下腰的習慣。(護手甚至成為了防禦對方攻擊的最佳格擋位置。)因此這個派系的防禦姿勢與現代擊劍比較像了:一腿在前一腿在後,武器永遠伸在前方面向敵人,打的時候不換方向,劈砍的能量主要來自於手腕。
這個派系中的rapier打鬥非常殘暴,由於武器設計和劍法的先進性導致民間決鬥中的致死率超高。rapier打鬥看起來和現代擊劍有點類似,就是那種上一秒還在試探對方下一秒還沒看清就有人死了那種感覺。
4. Military sabre,總體來說和上述side sword, rapier派系一樣,但後文會說這個派系的宗旨與前一個派系不一樣,劍法被標準化並簡化,拋棄了counterattack這種同一時間的防禦反擊,增加了對假動作的運用。打起來也像下棋一樣一步一步比較有節奏感。
5. Polish sabre。不太了解這一體系,但也非常深。
整個歐洲體系都不喜歡打下半身。在所有的派系中,直接攻擊對方的下半身會讓自己的上半身包括頭部完全暴露,而對方只要一個躲閃的同時反擊你的頭就廢了。在古老的i.33派系中防禦姿勢準確的話甚至在能達到對方上半身的距離上打不到對方的腳。唯一能安全攻擊對方腳的時候只有自己用小盾暫時擋住對方武器的時候。我不知道其他文明的劍法中是不是有著類似的情況,不過想想還是很有意思。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每一種武器的特點以及歷史:
1. Rapier劍術,專註於一對一的單挑。
Rapier,有人說中文可以翻譯為迅捷劍。對此我不是非常確定,所以我還是先用英文替代吧。
Rapier是一種單手劍,擅長刺擊不擅長劈砍,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決鬥發展而來,(大概16世紀開始出現基於rapier的格鬥)是一種專註於無盔甲單挑的劍法。
Rapier的劍刃為直刃,左右對稱。全劍長度往往超過1米,平均在1.3米長左右,重1.2kg左右,屬於一種比較重的劍。應該可以說在歐洲刀劍中,它是單手劍重最重的一種。
Rapier劍柄之前的護手設計往往比較複雜,有三個圓圈加一個十字護手的(cross guard with three rings),有貝殼狀的(shell),也有杯狀的(cup),還有英國常用的Pappenheimer形狀,很像貝殼。
Rapier對打
Rapier對打的姿勢看上去與今日的擊劍運動有幾分相似,但整個劍術的其實區別還是蠻大的。rapier更長更重並具有一定的劈砍能力和更多的實用招式。由於理念的不同很多細節和規則上的差異就體現出來,比如對重心的控制,有效技擊的部位等等。在招式上,rapier的系統中充斥著大量的counterattack(防禦的同時反擊)與躲避+反擊和假動作的使用。普通的parry-riposte(防禦-反擊)反而並沒有多少。
Rapier劍法中除了普通的右手拿劍左手空手外還有左手拿匕首的,拿小盾牌的和纏披風的。披風甚至暫時當作盾牌使用,也能扔到對方頭上擋住視線。左手不拿任何其他武器的時候可以徒手抓住對方的武器來進行防禦。這麼做雖然有時會劃破自己的手,但是劃破手來換取對方的性命還是很值的,緊緊抓住對方的劍的話對方其實很難擺脫的。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rapier太專註於1vs1的單挑決鬥,群戰中並沒有太大的優勢。而在youtube上rapier vs其他劍法的視頻中往往看到rapier劍士比較輕鬆地能夠獲勝,這就得益於它1vs1中的優勢:極快的刺擊攻擊往往讓對方反應不過來,比大多數劍更長的攻擊範圍能輕鬆得躲在對方攻擊範圍之外並在自己的攻擊範圍之內進行周旋和威脅,全方位的護手非常有利於防禦。同時對counterattack的重視讓對方很難適應。一些人總結說對付rapier需要用對付拿長柄武器的思路,否則要獲勝很難。在歷史中其實也有過不少人把rapier帶上戰場當作防身武器使用,不過這個潮流並沒有持續太久就被後來的制式military sabre代替了。
我把一些精彩的youtube視頻搬運到b站上了,大家可以放心點進去看了。
·rapier vs 長劍: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766040/
這視頻中可以看出rapier劍士熟練運用自己的長度優勢和護手優勢進行周旋。視頻中有rapier成功刺中對方手腕的,也有成功運用一個tempo的counterattack打中對方的,很精彩。
(不知道為啥圖片上傳過來自己轉了90度)給大家看一個比較早期的rapier,這是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拍的。當時這種劍既可以刺擊也可以劈砍,更多時候叫Cut thrust sword。圖中這把劍刃比較寬,一直到劍尖一直保持著原有的寬度,劈砍起來還是比較凶的。一些早期的劍術大師比如德國的Joachim Meyer就有很多利用rapier進行劈砍以及防禦劈砍的招式。後期的大師比如義大利的Ridolfo Capoferro更加註重刺擊,並把劈砍動作主要作為防禦手段。
上圖這把劍有現代的仿製品
相似度很高。
2. Military sabre,可以翻譯成軍刀或者馬刀。這是一種17 18 19世紀戰場上主流的軍官用單刃單手彎刀,當時的騎兵都會攜帶馬刀上場。招式分為馬上作戰和陸上作戰。
有意思的是這種劍是歐洲最早的制式用劍,也就說它們是國家定好標準然後大批量製造的。當然當時的軍官如果有錢的話是允許對自己的劍做一些手腳的,比如把緊固劍柄的方式換成日本刀那種橫過來戳幾個洞塞個金屬杆子進去固定的那種。
Military sabre不僅刀劍製造標準化,劍術也「標準化」了。各國不同時期都會統一採用一位劍術大師的系統來進行教學。人們在rapier/cut thrust系統之上發明了一種新的格鬥系統,拋棄了counterattack(防禦的同時反擊)這種非常有效但又難以掌握的必殺技,僅保留parry-riposte(防禦-反擊)以及躲避+反擊,躲避的同時反擊,總體來說比之前的劍法更加容易學習。Military sabre著重對防禦+反擊的研究以及對假動作的有效運用來進行心理戰等等。它在犧牲一定有效性的情況下大大優化了劍法的學習曲線。
這種劍的護手雖然沒有rapier那麼富有裝飾性但是擁有同樣等級的保護效果,即可以有效防禦對方從左邊,右邊,下邊對你手腕的劈砍攻擊。注意對比會發現sabre的護手取消了橫過來的兩根杆子(cross guard),這就是它的系統中對原有劍術進行相應簡化的結果。Cross guard的作用主要在於wind(與對方劍碰劍之後的滑動招式)以及Counterattack(防禦反擊)上,而sabre並不那麼注重這些,所以去掉它理所當然。
歐洲這種Sabre的招式很多是借鑒了波蘭的彎刀並在自己backsword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很有意思。在歷史上sabre這種單刃彎刀估計是人類文明中使用最廣泛的了,除了歐洲的,波蘭彎刀,中東的shamshir,印度的彎刀,中國的某些刀等都是差不多一個東西。這種刀劍設計非常有效,歐洲曾經接觸日本後就體現出了sabre在設計上比武士刀更有優勢的特點,繼而一些日本人把武士刀的刀柄和護手換成sabre的樣子學習sabre的打法。這一舉動直到sabre在戰爭中完全不重要時才換回以前的傳統。
sabre是一種戰場上的武器,騎兵版陸軍版船版均有些區別。船上面的版本叫cutlass,基本上稍微短一點,(一般來說劍刃小於30英寸的叫做cutlass)護手簡單一點。(據說是為了抵禦海洋環境的高鹼性易腐蝕環境)
這是《刺客信條4:黑旗》的設定圖之一,歐洲的軍官們配的都是sabre。
對於sabre與sabre的對打,有一個高水平的對戰視頻: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719800/
這個視頻錄製得非常棒,精彩內容都有慢放回放並標出了是否擊中是否有效。對打過程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
對打雙方技術水平都很高,有極高的反應能力,對假動作也有不少使用。
還有個高水平對打:(劍術)高水平軍刀/佩劍對決 Military sabre sparring when tired!_趣味科普人文
雙方技術也都非常的高超.
還有sabre打武士刀的:日本武士刀vs歐洲軍刀佩劍對決 AHF Military sabre vs Katana sparring_趣味科普人文
3. 中世紀長劍(longsword)劍術。
長劍為雙刃雙手劍,威力比較大,流行於14-15世紀左右。(其實很短命)長劍一般長1.2米左右,重1.5-1.7kg左右,由於重量由兩隻手分擔,其實長劍用起來非常輕盈,用起來比一般單手劍都省力很多。(一般性單手劍重量在1.3kg左右)不少電影和遊戲中喜歡把長劍歸為很笨重的武器,但實際上長劍用起來敏捷度和速度都要超過大部分的單手劍,是相當靈活的。有意思的是雖然它們被稱為長劍,但是它們的長度在歐洲的歷史中並不算非常長。一般性Rapier的劍刃都比長劍更長,各種雙手大劍的長度也比它們長;有些長劍的劍刃長度甚至沒有一些單手劍長,甚至有些單手劍換了個加長的劍柄,一舉成為了手半劍(hand and half sword),既可以當作單手劍用也可以當作長劍用,現在人們都不知道應該把它們歸為哪一類了。但要對比全世界所有文明曾經發展出的武器的話,長劍的平均長度確實可以算在長的那頭了。
長劍有很多類型,不能一概而論。中世紀的長劍和單手劍有個Oakeshott topology來歸類,不過簡單來講,從劍刃的形態上來區分的話有偏向劈砍的,偏向刺擊的,和只能刺擊的;從整體長度上來講有廣義上雙手使用的長劍和適合單手或者雙手使用的手半劍(hand and half sword);從功能上來講有適合著甲作戰的和不適合著甲作戰的等。
上圖這種長劍都是擅長刺擊類型的,擁有非常尖的頭部和比較窄的寬度,同時截面是菱形。這種劍也適合著甲作戰,穿著盔甲的左手可以相對舒服得握持著劍刃。
上圖這種長劍就是善於劈砍的,注意它的劍刃一直到前部都保持著一定的寬度,然後突然收斂成劍尖。它的截面為壓扁的透鏡狀(lenticular),前端非常薄。這種劍刃的撞擊中心(center of percussion)比較靠前,能夠更有效得傳遞劈砍的能量。這種劍應該不是為了著甲作戰設計的,握持它的劍刃會比較困難和不舒服。
(center of percussion就是劍刃震動時的兩個位置。這兩個位置是劍刃受到一個力而產生駐波振動時平衡中心所在的節點。一般一把劍有兩個節點,一個往往在握手處,另一個在劍刃前端。用撞擊中心來砍別人能把能量輸出最大化,同時用兩把劍的撞擊中心砍在一起能發出很悅耳的金屬共振聲,像音叉和三角鐵那種聲音。一把劍如果設計恰當的話前端撞擊中心會非常靠近劍尖,而後端的撞擊中心會處在握手處。後端的撞擊中心如果不在握手處的話劈砍別人時自己的手會感受到非常強大的振動,會很不舒服。)
長劍流行於中世紀的騎士階層,劍術劍種的花樣也很多。基本上有兩種打法:穿著鎧甲和不穿鎧甲。著甲打法主要專註於如何讓對方倒下以及露出破綻以及刺擊盔甲直接的間隙等等,這種時候長劍可以當作槓桿使用。不穿盔甲的對打中長劍的系統與單手劍幾乎是相通的,有些劍師在自己的手稿中都記載著這個招式長劍與單手劍通用。長劍劍法中所有種類的招式都有囊括,但主要強調Winding(兩劍相交之後在對方劍上的滑動),counterattack(防禦的同時反擊),以及躲避+反擊與躲避的同時反擊。幾乎所有的長劍劍法中都沒有多少關於parry-riposte(防禦-反擊)的招式,現在大家一致認為沒有防禦反擊的原因是當時大家認為防禦反擊太過基本,不值得寫進劍法中。
長劍劍術演示: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737982/ 長劍劍術演示 Fencing with the long sword 2012_軍事 部分長劍劍術演示 Additional Longsword Techniques_軍事
長劍對打: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719814/
歐洲的長劍系統一般來說分為德系和意系,德系以Johannes Liechtenauer, Joachim Meyer為主,意系以Fiore dei Liberi為主。兩者差別其實不是很大,硬要說的話就是德國的一支比較注重高位防守,打法比較主動,出招前喜歡對著空氣搞一堆連擊障人耳目,喜歡counterattack(防禦的同時反擊);義大利一支比較注重低位防守,打法比較被動,不太注重以勢制人,喜歡防禦反擊。(parry riposte.) (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在德國不流行刺擊,因此Joachim Meyer等人的劍術中都沒什麼刺擊的內容)
「For since thrusting with the sword is abolished among us Germans, this guard has also entirely fallen into disuse and been lost; however these days the Italians and other nations use it.」
——Joachim Meyer
「自從刺擊被我們德國人禁了之後,這個防禦姿勢(longpoint)就被永遠得被拋棄了;不過,這幾年義大利和其他的一些國家仍然在用它。」
Joachim Meyer的年代中長劍已經逐漸淡出歷史的舞台了,同時cut thrust sword和早期的rapier開始大行其道。長劍其實並沒有流行很長的時間,頂多就一兩百年。因此,不少劍術大師完成自己長劍的劍法之後,長劍已經不是社會中主流的佩劍了。雖然中世紀之後也有不少大師記載長劍的劍法,但是他們大都是總結或者改良以前大師的系統而不是自創新的系統。
說到劍術大師不得不提Paulus Hector Mair這個逗比。他喜歡武術,劍法,並窮盡一生的精力和錢財寫自己的劍法大典,其中除了比較正規的長劍,徒手搏鬥擒拿,匕首,長柄斧等,還包括比較搞笑的鐮刀,長柄死神鐮刀(scythe,一個長柄柄頭一個橫過來的尖刀這種),狼牙棒,鎖鏈狼牙棒等。為了提升逼格他並沒有使用活字印刷而是用傳統的manuscript,(此時已經是16世紀,歐洲的活字印刷100多年前就發明了。那時候的人們已經認識到手工製品的逼格比批量生產製品的逼格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同時他請了當地最好的畫匠來畫插畫。書本用的羊皮紙得宰殺幾十頭羊才行……一切的一切耗費了他所有的錢財和家產,最後他以侵佔他人財產罪被弔死。雖然他只成功寫出了3(具體數字忘了)本劍法大典,可它們都成功流傳到了今日供大家學習探討以及,,,緬懷
不過說實話,只出三本其實在當時不是個壞主意。那時候劍法也都是只有貴族才學的起,他這種只提供古代劍法和奇葩劍法的人也正迎合厭倦了rapier和cut thrust的貴族們。高逼格的羊皮紙manuscript+高水平的插畫+極低的市場保有量可以讓貴族們想盡辦法來借書讀。
他身處於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一個時代,雖然他的劍術插圖比不上文藝復興三傑的作品,但是比起其他劍法已經進步太多了。下面給大家一個例子:
Paulus Hector Mair的插圖,途中的人們都穿著華麗的貴族服飾,拿著federschwert以德系長劍套路對打
上圖為Johannes Liechtenauer的劍術插圖,看著人的比例和動作,感覺快要爆炸了。僅僅差200年不到,他們的繪畫水平好似進步了2000年。
同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Capoferro的rapier劍術插圖,就喜歡用drawing而不是painting來描繪,喜歡肌肉的美以及背後的風景,時不時地上還畫著表示透視的線。(上圖這個lunge動作簡直太美了,現實中穿著衣服絕對做不出這麼美的動作,每次把左手舉過頭也是件很累的事,,)那個年代人們出書總是喜歡炫耀自己的插畫,喜歡把力所能及的細節全部畫出,肌肉的線條,細節,層次感,毛髮,表情,裝飾,甚至背景等等無一不花費了大量的功夫。
不過我最喜歡上圖Fiore劍法的插圖,人物比例還算行,細節並不多只有個輪廓和一點點的shading,但是這種在黃黃的羊皮紙上畫簡易微妙乾淨的線感覺特別棒,沒有太多榮譽的內容,裝飾也很到位。關鍵的是目的非常明確,沒有太多的閑雜細節分散注意力。(注意左邊那個戴皇冠的人的皇冠是鍍金的,屬於manuscript的一種illumination。那個年代不少這種書籍是被當作上天賜予的寶物對待)
上圖為傳說中的scythe,看上去很兇,可實際上是個很爛的武器。
當然Paulus Hector Mair不是忘記這種奇葩的武器。
這種比較在意細節的插圖中往往能見到考古中難以發覺的內容,比如裝甲的裝飾,訓練用匕首的圓形前端,長劍的尖刺配重,以及頭盔上的裝飾等等
不過他這麼喜歡帶有尖刺的武器,很遺憾沒有活到今天認識一下法國的Olivier Ledroit插畫家,他一定會覺得相見恨晚的:
咳咳,跑題了
長劍的劍師中也存在過一些比較搞笑的歷史。Johannes Lietchtenauer,作為德系長劍的「創始人」,他在自己的劍法重說自己有五個必殺技一般的絕招,稱之為Meisterhaue,只傳給自己親手教的弟子,不能在這裡寫出來。但不知怎麼的這五個絕招在他之後所有長劍劍師都有記載,絕密的招式人盡皆知。
當然史詩級別的血淚史也是有的。前文提到的義大利劍師Fiore Dei Liberi曾經遊走四方傳授自己的劍法。由於他不想把劍法交給與自己弟子不相干的人而遭不少人嫉妒。一生中他被五個人邀請過決鬥,他都獲勝了。(對方都被他打死了)在自己的手稿中他寫過不少令人感慨的話:
? E questo accidente è stado V volte che sono stado requirido. ? E V volte per mio honore m』à convegnudo zugar in loghi strany senza parenti e senza amisi non abiando speranza in altro |che in dio in l』arte e in mi fiore e in la mia spada. ? E per la gratia de dio io fiore sono romaso cum honore e senza lesione de mia persona.
——Fiore dei Liberi
「我五次被迫以這種形式(決鬥)戰鬥。五次,為了我的榮譽,我必須在陌生的國度與人決鬥。這裡沒有親人和朋友能支持我,我只能依賴上帝,我的劍術,和我的劍。感謝上帝的恩典,我能夠榮耀得在這五次的決鬥中獲勝,沒有受任何傷。」
長劍其實是一種很多特性妥協後的產物,並沒有在某一點上擁有比較強的優勢。在攻擊距離上rapier比它長,在劈砍能力上各種大劍比它厲害,在刺擊能力上也比不過rapier,在對製造工藝和資源的要求和學習難易度上比不上單手劍+盾牌,但它適用性非常廣,什麼事都可以做,劈砍威力極大,而且重量適當,攜帶較為方便,還是身份的象徵。
騎士階層流行長劍的原因之一就是穿著板甲的時候不需要帶盾牌,繼而左右手可以同時握一把劍。但是在不穿盔甲的情況下敵我雙方一般都會左手拿盾牌,這樣長劍就沒有任何優勢了。
當然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把長劍當做單手劍用同時拿一個盾牌。這種長劍就是所謂的bastard sword或者hand and half sword,比一般性的長劍短一點也輕一點。
4. 雙手大劍,人類歷史上最巨型的劍種之一。重可達3.5kg,長可達2米,劈砍能力非常恐怖。
(這種劍缺乏一個通用的名詞,英語中經常用two-handed great sword來稱呼它們,丹麥人叫它bidenhander,蘇格蘭叫它Claymore,德國人叫它zweihander,義大利人稱之為montante或者spadone。great sword被翻譯成大劍或者巨劍,claymore往往被翻譯成闊劍,不應跟broadsword搞混。)
有些大劍為了增強劈砍能力以及設計上的考慮把劍刃被做成了火焰的形狀,一般性這種劍在主要的護手前面還有一個小護手。在這兩個護手之間的劍刃一般都不開刃可以用於握持。
局部大圖,可見主護手上下還有幾個多餘的鐵環,也是為了增加對手的防護進行的設計。這種設計後來發展成了多個不同角度的鐵環外加十字護手這種精美的設計,成為前期rapier的主要護手設計。
巨劍與人的大小。
但也有沒有多餘護手只有十字護手的大劍,比如這款。這種形式的劍並不多見,很多都出現在丹麥。
不少油畫中也會出現大劍的影子。
還有一幅比較早期的照片,裡面的人都拿著雙手大劍,威風凜凜。
不過注意雖然巨劍看上去是放大版的長劍,但由於重量長度差距太大不能直接使用長劍的劍法(會碰到地面,同時還容易受傷。)它們有自己的技擊方法比如這個: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719805/
這個視頻中展示了很多招式,不過其中很多都是用於對付多個敵人。有人曾經說過:「會用棍棒的人也會使用雙手大劍」,代表了雙手大劍劍法和棍法的相似性。同時,歐洲大棒(Great Staff)的棒法也是從雙手大劍上發展而來的。
雙手大劍 vs 單手劍+小盾雙手大劍對決單手劍+小盾 AHF Zweihander-Montante vs Sword amp; Bucklet_趣味科普人文
可以看到距離長帶來的優勢是很大的,但是同時自己的重量和長度導致了雙手大劍並不能非常靈活得使用。硬要用長劍招式來使用大劍的話由於極大的慣性使用者很容易受傷,因此大劍的劍法中套路都是順著武器揮動方向進行的,沒有逆著動量用力的時候。但一般來說雙手大劍遇到一般的刀劍不配盾時都能輕鬆將它們吊打,並且大劍非常具有震懾性。不過在不少大師的劍術書中都是把大劍當做自我防衛武器使用,關於如何使用大劍一個打多個的。比如上面給的鏈接裡面的招式就有關於在街上被敵人包圍的,有如何分開正在對打的人的,有如何保護女人等等,,這種一對多的劍法中不能永遠面對一個敵人,需要經常轉向切換內心鎖定的敵人,並且可以假裝看著其他人來掩飾自己真正想要打的敵人。
巨劍的劈砍能力非常強,甚至有可能砍斷長矛的木柄。在歐洲歷史上流傳著德國僱傭兵landsknecht拿巨劍砍斷長矛陣的故事。
5. 更早的單手arming sword相對比較原始,也只適合配著盾牌用以達到最大效果。
這種單手握持的劍就是arming sword
單手劍貫穿整個中世紀,前由維京時期的劍發展而來,後承接著cut thrust sword。總體來說單手劍是中世紀中最常見的劍種。早期很多劍甚至保留著維京時期配重的設計。但是跟維京的劍比單手劍可要高級多了。它第一次把護手加長變成十字形,同時劍刃發展出了taper(就是越前端劍刃越細,把主要的質量保留在護手附近),因此重心非常靠近護手,靈活了很多。後期的cut thrust sword就是在單手劍的十字護手上加了很多其他的護手而得以使用新的劍術系統,後來cut thrust sword逐漸變長就發展成了rapier。單手劍重量大概在1.3kg左右,劍刃有長有短。
由於arming sword的護手只是一個普通的十字,對手部的防禦其實非常有限,再加上盾牌的作用因此經常把拿劍的手藏在身體的側面或者後方。到後來護手發展完善了才出現之前介紹的rapier以及cut thrust那種把劍放很前面指著對方喉嚨的姿勢。
在戰場上,單手劍一般配合著大型的盾牌使用;在民間械鬥中,小盾(buckler)為主流的副武器。小盾質量和體積都很小,方便每天帶在身上。在這種情況下,單手劍+小盾成了很流行的打法。其中14世紀的i.33劍術大典就詳細記載了大量單手劍+小盾的格鬥技巧,是人類歷史上流傳至今最早的劍術寶典。(不過可惜這個系統並沒有發展下去,它獨樹一幟,沒有任何傳承。主流觀念是可能還有其他傳承i.33的劍法沒有被發現,或者已經毀在了歷史的車輪下不得而知。比較早期的劍法比如i.33和Gladiatoria都是譯名寫的,整體來說條理特別不清晰,想要系統性得看懂非常困難。)
i.33劍術演示:單手劍+小盾劍術演示(來自Manuscript i.33)
i.33劍法對打:單手劍+小盾對打(i.33) SdA
可以顯著看出這個系統和後期rapier/sabre的系統是非常不一樣的。這個劍法中小盾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在保護用劍的那隻手,而後期的那些系統可以完全依賴拿著劍的那隻手來進行防禦。
6. 中世紀的德國長刀(Langes Messer)以及寬頭砍刀(falchion)。它們長得很像單手劍但是只有一面開刃,因此不少劍法相似度很高。
Langes Messer
Falchion,可見與Langes Messer非常像。劍刃的幾何形狀幾乎是一樣的,差的就在劍柄的組裝方式。
劍術演示:
Langes Messer刀法套路演示(直譯德國長刀)
Messer與Falchion(砍刀)其實是非常相似的武器,甚至可以說它們就是同一種武器,只是劍柄的構造不一樣而已。這出現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但有人猜測這與當時興起的各種公會有關。當時有制劍的公會也有制刀的工會(這裡的刀指餐刀那種很小的knife,不是中文語境裡面的那種大刀),但制刀的公會在商業上比制劍的工會成功不少,它們就想拓展自己業務也想做劍。但由於當時對劍的定義就是劍柄得是full tang+pommel的構造,他們就得想辦法繞過這條法律,把劍柄的構造做成刀的構造,這樣在法律上這個武器就是刀而不是劍了。不過由於要做好劍刃有著很大的技術壁壘一下子做不出來,他們就決定買入制劍公會的刀刃,然後自己加工劍柄出品,形成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從今天流傳下來的劍法手稿中來看,當年的制刀工會應該相當成功,因為關於單手劍的劍法中絕大多數講的都是長刀messer。
別看這些刀頭部非常寬大,但其實質量分布控制得非常好,重心也非常靠近護手。這種劍一般性有著非常強的distal taper,既護手處的劍刃非常厚,靠近劍尖的劍刃非常薄,有時甚至不到2mm!這種扁平而又寬大的劍刃非常適合劈砍。
除了Langes Messer之外德國還有Grosse Messer(直譯大刀),Kriegs Messer(直譯軍刀)。這兩種是雙手大刀,形狀和性能都與長劍非常像。可惜的是我們從來沒有找到過它們的刀法,也許是沒有成功流傳至今或者沒有被我們發掘到。
這種就是Grosse Messer,非常漂亮。
其實大多數時候是可以套用長劍的劍法使用 Grosse Messer的,因為大多數時候長劍砍人也是用下面那個刃,換成單刃的刀不會影響大多數招式的使用。
有趣的是傳承至今的Messer劍法全部都是德國人寫的。他們的劍法也很明顯來自於Johannes Lietchanuer的長劍系統,充斥著大量的counterattack(防禦的同時反擊)以及躲避+反擊以及繳械等招式。比較經典的屬Johannes Leckuchner的messer劍法。它面面俱到,囊括了決鬥時該怎麼打,普通戰鬥的時候該怎麼打,以及上街表演時怎麼樣打看起來更炫酷等等。
7. Smallsword,晚期歐洲決鬥用劍。
Smallsword擁有三角形的劍刃,他們是現代擊劍花劍的前身。這種武器重量非常輕,很多時候只有600g,同時也非常短。
這種劍並沒有太大的實戰性,只能決鬥的時候用,畢竟自己太輕不方便格擋,也太短夠不著別的武器,同時沒有任何劈砍的能力,刃根本不開鋒。Smallsword由rapier發展而來。最初rapier的出現是因為它是一個非常棒的自我防衛武器,與當時其餘任何武器單挑都有優勢。但後來社會中大家攜帶的武器以及它們的功能已經同質化,(只為了決鬥)這種新出現的劍沒必要面面俱到,只需要在決鬥中管用就行了。跟rapier比它長度的縮短於重量的減輕也是完全為了平日里佩戴的需要。
當然,這也是貴族的玩具。
攝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說到劍法其實不得不說槍法,擒拿等其他武器的技擊之術。武術的系統都是囊括很多兵器的,一個系統下的擒拿,刀劍,槍法等實質無太大區別。戰鬥力最強的兵器技擊之術是槍,矛,戟這種長柄武器。它們攻擊範圍大。
給一個Poleaxe技法演示是視頻:
歐洲斧戟技法演示 Techniques with the Pollaxe_軍事
Poleaxe指那種一根棍子上加上三個方向的尖刺或者刀片或者斧頭的長戟,有時被翻譯成斧戟。這種武器是中世紀後期騎士在戰場上的主要武器,殺傷力極大,直接對著全身板甲的騎士砍也能砍出比較嚴重的鈍器創傷,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武器。上面的視頻中展示了不少把對方鉤倒在地的打法,這也是對付全身板甲騎士的一種方式。到文藝復興時代戰場上的長槍兵被這種類似的(尖頭加刀刃加鉤子)長柄武器代替,它們有很多名稱,比如bill,fork,glaive,fauchard等等。很多長柄武器的手稿並沒有像不少劍法一樣流傳到文藝復興年代,因為很多長柄武器在中世紀都是反裝甲用,而文藝復興時期裝甲已經淡出戰場了,出現更多的手稿則是quarterstaff這種齊眉棍的防身術。最晚的騎士著甲poleaxe對打的手稿應該是Hans Talhoffer的著作,於15世紀完成。
————————————————————
文中提到的幾位古代劍師:
Johannes Liechtenanuer, 13??—1389,寫過長劍以及單手劍的手稿。
Fiore Dei Liberi, 1350—1410,寫過長劍,單手劍,小棍,長柄斧,匕首,擒拿等手稿。
Hans Talhoffer, 1420—1490,戰爭大師,寫過長劍,messer,大盾,盾+鎚子,男女決鬥的劍法,擒拿,匕首,流星錘,messer+小盾,各種長柄武器,還記載了各種戰爭機器,甚至還有簡陋的潛水裝備。
Johannes Leckuchner, 1430—1482,致力於messer劍法。
Joachim Meyer, 1537—1571,致力於長劍,匕首,dussack(sabre的訓練劍),長槍,早期rapier的劍法
Paulus Hector Mair, 1517—1579,不能成為劍術大師,他致力於收集各類劍術,包括長劍,dussack(sabre的訓練劍),rapier,戰斧,長槍,鐮刀,長柄斧,quarterstaff齊眉棍,大型鐮刀,大型木棒,狼牙棒,釘鎚等。
Ridolfo Capoferro, 活躍於17世紀,致力於Rapier劍法。
也不知道你究竟想問什麼,問題提的太大了。
我擊劍和劍道都有練習過,個人擊劍水平要高得多。如你們所知我和@陸十三多次用擊劍-劍道方式對打。個人感覺是擊劍在靈活與速度方面佔優,劍道長於對抗和力量。
我覺得我還是可以虐他的,可惡的是擊劍刺一下無所謂,但是被竹刀打一下真的很痛。。。而且體碰之後就會完全處於劣勢,雖然擊劍有很多用於超短距離擊打的技法,但是他在被我刺了好多下之後依然會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然後來一個狠狠的退擊面。這一點讓我很不爽。。。
就像你說到的劍道不能打下盤,我解釋一下。
如圖直立動作名曰中段擺好了基本沒有破綻,但是如果試圖攻擊下半身,基本上等於跪下對對手說:求求你揍我。在劍道的動作體系中,攻擊下盤得不償失。擊劍攻擊下盤同理,對手很容易在被刺之前先擊中頭到手腕。所以用著試探一下可以,沒有人總是這樣打。
我認為劍道最限制實戰能力的其實是規定只有面,手,胴,刺喉幾種有效打擊。不過這樣反而可以讓練習者更精確的掌控自己的劍。像我以前練重劍的時候我刺中人了有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至於為什麼不能胸突,也是有其中原因的,不過我忘記了,講不出來。
再說擊劍沒有橫向運動的問題。從前的歐洲人把比劍術作為一種解決爭端的方法,這樣很暴力,會死很多人。於是就設計護具和殺傷力更低的劍,這是現代擊劍的起源。在電子計分器發明之前,為了方便裁判觀察,就讓兩個人在一條線上打。這個習慣沿習下來了,僅此而已。
還有那個法國短棍,我上網找了一下除了幾段相似的視頻和麵包沒有找到其他東西。如果題主可以提供一下法語名稱我可以再看一下。不過個人感覺這個更像是wwe一樣的表演。因為有很多實際無用但好看的揮舞和轉身,而且他們居然會把傢伙從左手換到右手。我實在不懂這個,不想胡亂解釋。
畢竟競技體育就是競技體育,有的時候技術太細,在面對完全沒有見過的打法兵器的時候,可能學過的一切都不管用,只能靠自己想辦法打。還有不要以為手上技術真的有多重要,第一關鍵的是戰術理論,第二是心理素質,第三是距離。
我能確定的說,只要練過,打小混混不會有問題。打其他種類的武器,需要自己思考。沒有最強的武器,只和練習的人有關係,所以大可不必思考哪個更能打,這是體育,自己喜歡就好。木刀可以砍死人咯
發現蠻多人都陷入了一個怪圈,以為劍道只能和劍道進行對戰,然而實際上,在老師的允許下,我常和@峒章進行過多次擊劍對劍道的對戰,(擊劍方是四川省省賽前八)互有勝負,交流經驗。同時我們兩人又與柳生新陰流的一位同好交流過劍術,得出了一個結論:在技術無誤的情況下,訓練方式決定戰鬥能力。以上
台灣劉雲樵一系的昆吾劍,實戰性較強,視頻中宣布規則的男子為郭肖波(劉雲樵弟子,現居加拿大,不過郭肖波目前致力於推廣大槍術的競賽)。現代競賽的劍法,是在傳統劍法的基礎上有所取捨的,為了安全,不得不如此
中國劍法對抗競賽表演
台灣第三屆中國大槍少年組比賽
謝邀
題主既然問劍道,擊劍,菲律賓短棍,法國短棍的異同。那我就不扯別的了,專門分析一下這幾種格鬥技。
canne de combat我覺得不能算短棍了,單手刀劍的長度,不算短了。更接近傳統武術的鞭桿,不過具體打法就完全不同了,鞭桿有很多兩頭倒手的招式。canne de combat就更接近劍法的招式了。 canne de combat比賽其實我很多年前就看過,第一感覺就是好酷炫,但是因為比較小眾我搞不清楚具體規則,據說是不能刺,但是我覺得不止不能刺,各種腦袋伸出去,各種轉身後背亮給對方,對手都是站那看著都沒有攻擊。總之僅從能找到的少量視頻來看,這玩意應該是表演賽而不是競技比賽。證據就是他們連裁判都沒有!!!要實戰無規則的話,用同樣的武器,這麼跟我玩我能把他打出翔。當然說是這麼說,實戰應該也沒有人傻到各種無意義蹦躂,轉身後背露給對方,打腿彎好低腦袋伸出去賣破綻。武器換手倒不完全是表演性質,對方關注你右手的時候突然換手用左手攻擊能起個冷不防的效果。這種我們平時對練的時候有人用過,有中招的,不過同樣意義不是很大,一退破千招,反正我從沒被這招打中過。
菲律賓短棍我最早有練過,因為我玩甩棍,長度比較接近。但是甩棍更重,很多菲律賓短棍的花哨技巧用不出,只是進行了一下參考練習。菲律賓短棍我反正是沒見過有正規的比賽。所以也談不上規則。這玩意更接近防身術,如果是隨身攜帶甩棍之類的武器可以比較有效的防身,不管遇到匕首還是砍刀,短棍都能很好地防身。別的冷兵器,城市裡基本也不太可能遇到了。不過實戰起來就沒表演那麼花哨了,主要是打四肢,別的地方不容易打中,如果對方短刀可以打到腿,如果對方砍刀或著也是短棍,在雙方實力相差不很大的前提下,基本只能打手,換傷可以打中頭。腿基本不用想。短棍是城市防身很有效的武器,我也一直有練習。我上周日短棍才對練過。因為忘記帶手套,我倆只能共用一副。我用左手對抗,感覺要比右手的距離感差不少。決定以後強化一下左手。棍是包了兩層EVA防撞條的1CM粗的玻纖棍。即便我用左手,即便包了兩層防撞條,對手小臂依然被我打出一個鵪鶉蛋大的包,腫的皮膚上也有出血點。對手挺強的,我完全收不住手,而且被逼多次以輕傷換重傷,不過我倒是淤青都沒一個,一來畢竟包了防撞條。二來對方太害怕我的反擊了,都是短髮力,快發快收,但是發力技巧並不熟練。三來我會卸力,我被擊中的都不是力量最大的棍前段,而且被擊中的角度也不是棍垂直擊打的角度,盡量把力偏斜出去了。
最後上兩張圖吧。
主要就是擊打小臂
以及手。雙方水平相差不是很大的話,別的地方很難擊種
以輕傷換重傷,我直接用小臂接對方棍,然後砸他頭。但注意看,我是用小臂接對方棍後部,這個位置不好發力,如果是實戰的話,就算是砍刀我用小臂接下來也頂多皮外傷,但是對方頭部挨一下,基本人就暈菜了。
擊劍我覺得規則來說還是比較開放的,不過擊劍有三種,花劍重劍佩劍,花劍和重劍規則上沒什麼根本區別,佩劍是從馬刀演化而來,允許有劈砍的動作,這點有區別於花劍和重劍。我覺得擊劍還是相當有威脅性的,看著挺軟,但重劍的條子磨尖的話,在豬肉上戳洞並不困難。雖然說規則沒有側面移動,但是沒什麼關係,刺劍速度很快,根本不需要側面移動,正面進攻就足夠了,對方想側著躲其實沒多大用。當然畢竟是競技運動,很多技術特點完全是配合規則,因為劍條略軟,格擋之類的招式就相對比較少,而且進攻不留餘地。實戰這樣的話,比較容易出現刺中對方,但被臨死反撲同歸。當然擊劍運動員打業餘選手的話,基本不存在這種情況,業餘選手摸都摸不到人家。實力差距大怎麼玩弄對手都行。
最後說劍道,劍道和之前幾種器械格鬥都不同的地方在於劍道用的是雙手刀,前面幾種都是單手武器,而劍道所用竹刀是雙手握持的。這點上,發力方式就完全不同了,單手武器需要腕力。但是劍道感覺用得更多的是肩膀的力。我沒系統練過劍道,但是我用雙手武器對練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和單手武器所需的肌肉群不同。劍道的規則限制就比較大了,允許有較擊打的部位就那麼幾個,可擊打面積限定的也比較死。純競技選手的話,很多規則不允許打擊的部位可能會習慣性不去防守。當然如果經常進行異種格鬥交流的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總的來說無論什麼競技格鬥運動,你練好了照樣能花式吊打低水平選手,畢竟反應速度,武器的距離感,對時機的把握,對武器的操控力這些基礎素質在那擺著。拋開競技招式,純拼基礎素質都能吊打對手了。即便有規則限制,但吃的苦流的汗都不是白流的,基礎素質在那擺著,拋開規則的話也能比較快的適應無規則情況。不請自來,甚是惶恐.
法國短棍其實稱作法國手杖防衛術更加貼切,是一種使用手杖及相似長度棍棒作為武器的防衛技術.既然重點在於防衛,那整個體系還是實戰向的.不過教學這種東西的時候夾帶一些"綠色技巧"以吸引顧客在這年頭已經是不奇怪的做法了,如果選擇學習的話還請多多練習基本功,不要太在意那些華麗好看的技巧.
劍道這個東西,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定義是"有著武道精神的以鍛煉身心為主的對抗性現代體育運動",而並不是武道.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太過複雜,暫且按下不表.拋開實戰性不談,修習劍道對於鍛煉身心和美化儀態是非常有幫助的.反正現代環境下也沒有什麼真正需要"實戰性"的場合,修習劍道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有朋友提到了戶山流,戶山流確實地位非常尷尬,但是原因其實並不奇怪.當初因為日本陸軍在戰場上根本無法有效使用日本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才創建的戶山流,最初的技法脫胎於夢想神傳流的立居合.這樣的流派自然不是古流,但是也算不上現代的劍道和居合道.
順便一提,神道夢想流有一位叫做內田良五郎的師範,受西方人手杖的啟發,創出了一門"內田流短杖術".由此可見,世間武道思想其實大抵相通,不管是什麼,認真修行總會有益處的.
祝精進.
感覺視頻里實戰性不高啊…
說「花」也沒那麼「花」
我最想吐槽的是視頻里棍子的握法,下面沒阻礙的東西,手握這麼低不怕擊中人後棍子輪飛了?手上沒汗嗎?
這是法棍原始的樣子?
確定不是山寨的版本嗎?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2MDU3NzY4.html?old
這是戶山流一個使用真實武器來進行單人格鬥的視頻,現代劍道最接近實戰的真武對決,他們用的都是開刃的真刀,而且戶山流的入門就是讓你真實的砍東西,讓你知道真正砍入東西是個神馬感覺,發力和阻力是怎麼形成的。
要講實用性,戶山流的訓練方式和使用器械可以說是最實用的,並不是劍道運動裡面的竹刀能體會的,然,你並不是去砍人,或者在戰場殺敵,所以,練好防禦,和防禦反擊這樣的技巧對你反而真的用的上,例如格擋轉進,或者錯步進擊,把身形步法練好,不說打幾個,可能有時候真的就能救你一命。
舉一個栗子我本人練習的都比較雜也比較渣,所以體會也不是很深,就說一個自己挨打的故事吧,年輕的時候,練習過一些皮毛,雖然不隨便出手,但是就感覺膽大包天,一次在車上遇上了一些騙錢的騙子,當時看到的是2人,為了維護正義,為了保護人民,傲然挺身而出,一腳踹倒一個,然後車上忽然撲上來8個,我次奧(我那時沒有 @人渣嘯西風 那麼唾面自乾的智商),趕緊的防守,好在車上空間不大,背面沒人打到,期間要害頭部左前額被打中一下,其他基本都用手腳格擋防住,在打了幾分鐘他們就先扶那個被我踹倒的同夥下車,然後2個最壯的漢子來教訓我,其他都下車了,而我在被打期間一直沒有表現出任何虛弱的表現,而且可能是打破了某些血管,眼睛充血,對方也感覺我這個二愣子打起來自己損傷就虧了,然後口頭教訓幾下就都下車了,如果我當時沒抗住,或者表現虛弱,估計現在我未必能再這裡寫知乎了,因為我也看到過打群架的一個青年,感覺很猛,就被竹竿橫掃了一下後腦,當場就倒下了,第二天就披麻戴孝一家人在那裡哭嚎,所以啊,別說那些啥實用實戰的,先能保護自己,在保存自己的基礎下再去考慮如何進攻(我早就想去找人渣嘯西風乾一架,可是又怕干不過他,千里送人頭這就尷尬了,我準備還是再練練再說。)
你就舉這幾個?單日本古流就有上百種,歐洲hema流派也是數不勝數。
中國傳武門派的多樣性大家也是知道的。
以上的技術根據環境,創始人的性格,身材和經歷會有各種技術上的不同和相同。
而競技體育,通常是由規則和場地來確定打法。
話說我點開這個問題還以為你會問「歐洲梅耶系雙手劍和理查特納爾有什麼異同,或者香取神道流和柳生新陰流有什麼異同。」一謝邀
劍道是運動,鍛煉身體和精氣神。如果不再做系統的格鬥訓練,有時候對實戰和防身反而有害無益。
法國短棍我看了下,技術源自於刀劍用法,作用則是類似於我國鞭桿,菲律賓魔杖類的防身武器,主要是防身。
如果有功能需要,學短棍;裝逼與修行,學劍道。當然你還可以學古典劍術啊~那種中世紀武術。
然而學好都很難
5.31補充
似乎題主改了問題…嗯,可以這麼說,除了法國短棍,那倆都是運動,不是格鬥,別糾結他的實用性。不過視頻里這個法國短棍也有點演…而且也是有規則的…所以也算運動…
謝 @Amano 邀~
其實我的確不了解法國短棍,法國長棍的話我倒是能說說,誰叫我這裡有個吃貨~
看了諸位的答案,發現其實自己都沒有必要多說,各位講得比我好太多了。
不過還有有兩句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從不同的方面補充一下:
很多人總是喜歡對比各種武技的優劣還有實用性,總是想試圖證明某一種比其他的更實用,我見得最多的就是論劍道和居合道的……
這些人實在是不得道。可惜。
什麼是實用?
就好像每一種武技都有自己的規範和自己的系統一樣,脫離了自己的這個體系就已經不是自己了。
實用性也是一樣,看你在怎樣的圈子裡講實用。
在劍道的圈子裡講實用,那就是掃下盤遠沒有擊面實用;
在古劍術的圈子裡講實用,那就是人家用開刃的刀你用竹子那就是不實用;
在街頭鬥毆中講實用,那就是你跑得快就最實用;
在戰場講實用,那就是熱兵器分分鐘爆你頭……
那我們修習各類武技為的是什麼?就為了實用么?你拿把槍好了~
習武,為的是修心。講武,更要論道。技術是外表,心性才是內在。
所以一切都應該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堅定,更加果敢,所以我們學會了從外至內的武裝。
聊聊可以,別太糾結了。
因為各種原因需要在繽紛的類別派系中選擇的話,即便僅僅是因為動作好看而選擇都是可以的,關鍵是能明白為什麼要練習,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殊途同歸。
瀉藥。
這個。。。我倒是學過初級劍術,看著貌似就是最簡單的花架子,實際上用起來也不可能那麼舒展那麼好看,但是想做標準需要很紮實的基本功。別的不說,弓虛歇撲(劍術沒馬步。。)這幾步做標準都不容易。實用性嘛,反正我沒用過。
其他的我不好說,但是隨隨便便就把一樣東西和道掛上鉤,不太合適。技近乎道的標準我說不清楚,但是中國這麼些年也沒整個道出來,11區是不是託大了。劍道事實上只有幾個有效攻擊部位而不僅僅是禁止攻擊下段……因為它是體育項目嘛,規定手不能離開劍柄。
如果是古流的話就隨便你打哪了,單手揮斬小腿這種事幹得不要太開心。古流里還有一個叫戰步的東西,蹲得很低,專打下三路……
那啥,練體育方面的就別指望能有啥實戰價值了。打個比方很多練比賽武術的都有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賣後背,因為打到後背按規則是違規要扣分的,然而實戰中這麼玩很作死……
如果教練比較厲害,也肯教你實戰,那算你賺到了。
另外幾個不熟,不過規則不一樣不要放在一起比,如果純以實戰能力對比的話,只能套用那句話,沒有最強的武術,只有最強的人。
話又說回來了,就算武術之間確實存在優劣,你也不能拿它們各自衍生出的體育項目說事啊……
我擅長法國長棍
劍道的話,現在更傾向於一種運動,實戰性而言,與其說學了一身劍法不如說學了一身棍法,遇到危險撩起棍子你就是戰士。 至於實用的日本劍術,還是要學居合道或者古流劍道。
視頻點進去一開始以為是菲律賓短棍,不過兩人一打起來就知道完全不一樣。
這麼多大幅度的跳躍動作,轉身動作,我感覺像是在表演啊。這真的是格鬥賽嗎?還是表演賽?
我深深懷疑其實戰效果。
要是想學菲律賓短棍我還是會推薦的。
法國短棍我之前沒聽說過,還是等懂的來回答吧。
-------------- 查了下資料後補充下---------------------------------
法國短棍,法語名叫 canne de combat,19世紀初期法國上層階級所使用的自衛術。一些法國官僚紳士使用手杖在一些不安全的城市裡來進行防身。後來這個自衛術和 savate (法國拳擊)結合,廣泛流行開來。不僅是上層人士練習,在平民中也有許多人練習,而且武器不限於手杖,其他的棍子也可以。
現代法棍已經變成一種競技運動,所以有了許多規則上的限制。
我看這個比賽視頻,他們應該也是按擊打部位算分的吧。和擊劍相似,更側重於作為一種運動,而非實戰。
如果想往實戰方向發展,應該可以學實戰強的傳統法棍。劍術以前是為了殺人,現在是為了表演,沒有太大差別。
苗刀是什麼植物種類?!
我只知道明代弩兵佩戴的單刀(長刀)。
Olympic fencing和Kendo不叫格鬥術。
要實戰,看苗刀
推薦閱讀:
※劍道三倍段,何解?
※劍道護具如何清洗?
※日本武士使用居合斬的時候,還要特地把刀插回鞘中嗎?
※中國人為什麼要練習劍道?
※日本的一刀流劍術,講究的是一刀斃命,還是一刀切斷(掉)人的(一部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