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對中國,乃至亞洲有什麼影響?
原問題:(注意:近代史為1840-1919,現代史為1919-1949,刷鄭成功,朝鮮戰爭,越戰的逗比們就歇歇吧。)( *?ω?)?╰ひ╯
客觀說,日俄戰爭含金量如何?算得上近現代黃種人最牛一戰嗎?
日俄戰爭結果: 日本陣亡+病死8W8,傷15W,俄國陣亡+病死4W左右,傷14W,被俘近8W,海軍艦船幾乎損失殆盡,戰後被迫割讓庫頁島,日本開創近現代黃種人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擊敗白人先例,,日俄戰爭含金量如何?是否為近現代黃種人最揚眉吐氣一戰嗎?
當時俄國的國力遠遠超過日本。1.41億人口地大物博的俄國對4400萬人口的小島國,工業上的差距更大
但日本有個優勢,因為遠東距離俄國在的歐洲中心區域太遠,西伯利亞鐵路也沒完工,後勤壓力非常大。而且當時英日同盟早已建立,英國需要日本這個打手把俄國從遠東驅除,給日本提供各種幫助,俄國富有的猶太人又出巨資給日本(原因眾說紛紜,一說是讓2國開戰,戰爭結束後能去放高利貸,又說是為了能在東北搞猶太復國),所以日本戰前通過精心準備,在遠東的實力可以暫時超過俄國。俄國那邊卻很草率。這場戰爭初期日本賬面上還是有優勢的。
在陸軍方面,基本上就是靠一群人突突突的人海戰術在打,203高地爭奪戰用肉彈戰術+正面強推+無差別火炮覆蓋(就是自己人要頂著自己炮兵的轟炸)反覆衝鋒用投入13萬人,戰死1萬5千4百人,負傷近4萬4千人的代價拿下,而俄軍戰死7千7百人,1萬5千人負傷。所以陸軍真沒什麼含金量,完全靠運氣。而且幾場地面戰役日軍節節勝利後,俄國並沒有屈服,還想繼續向遠東增兵。真正決定戰爭走向還得靠日本海軍。日本海軍在對馬海戰中,用極小的代價殲滅了俄國波羅的海艦隊,這才是決定這次戰爭勝負的關鍵點。所以現在談起日俄戰爭,沒幾個人會去關心日本陸軍怎麼打的,而都去學習日本海軍的經驗。
另外這場戰役對日本的負面影響很大的,導致日軍迷信人海戰術和炮艦主義,和美國開戰後陸軍還是突突突,當時這樣打國軍行,但打火力強大的美軍還玩人海?海軍又想當然的以為美國海軍會和日俄戰爭時期的俄國一樣,千里迢迢派戰艦過來打日本本土,日本只要中途攔截幾次,把美國海軍消滅就好了。然後美國就會跑過來和談。傾全國之力搞了一個「九段漸擊」歷史上有哪些當時看起來在下很大盤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的事? - 流放瘋的回答。誰知道美國海軍根本不這麼打。所以日本人現在對這場戰爭的態度也不都是積極的,一方面,日本人會認為這些士兵為國捐軀值得紀念,但另一方面這場仗如上面所說,導致日軍迷信個人意志在戰爭中的決定作用,還染上了賭癮,每次都想靠偷襲對手,造成對手短時間內大出血而使其屈服(甲午戰爭是偷襲,日俄也是,918又偷襲得手,諾門坎偷襲蘇聯,蘇聯調來精銳立馬被打殘還沒意識到這種賭博危險性很大,最後又去珍珠港豪賭一把就更不用說了),整個國家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野心極度膨脹,又要當大東亞共榮圈的領導者,還想征服全世界。這在後來造成多少日本平民被迫參戰,搞無謂的衝鋒,白白送死!
---------------------------------------------------------------
最後開個大腦洞,日俄戰爭的影響非常深遠,我看很多回答里都談了好多,但有一點不得不說,日俄戰爭甚至影響到某黨的誕生,因為日俄戰爭中日本偷偷在俄國支持了很多反對黨鬧革命,想在後方讓俄軍不得不分心於國內革命,其中一個被日本資助的反對黨就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又稱布爾什維克!對,就是列寧領導的那個黨。細思極恐。
今天的人可能很難理解,但近代以來,在種族這個問題上,日俄戰爭的結果在世界各地引發的震撼人心的影響,之前和此後的任何戰爭都不曾達到過,堪稱空前絕後。
日俄戰爭:中世紀後歐洲以外國家首次擊潰歐洲強國
這段歷史又要從日俄戰爭開始談起,跟我們昨天講日俄戰爭,跟前天講日本學者嚴肅的歷史學家寫日俄戰爭有關係。我們今天看到這位印度的一個非職業的學者,但是是一個職業的評論家跟作者,他怎麼寫日俄戰爭呢?他說1905年5月的某兩日,在對馬海峽的狹窄水域,今日世界的格局開始定型了,在這裡當今世上最繁忙的航運路線之一,由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統帥的一支日本小艦隊,對上繞過半個地球來到遠東的俄羅斯海軍艦隊,把後者打的幾乎全軍覆沒。而那個時候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後來他口中就說,這是世界史上最重大的現象之一。然後很多人,全世界都在議論紛紛,為什麼呢?自從中世紀以來,這場戰爭是首度有歐洲以外的國家在重要戰爭中擊潰歐洲強國,而這個消息當時還迅疾傳遍全球,為什麼呢?我們看看這個作家他的這個眼光。
他說那是因為當時已經有電報發明了,這個電報是全世界緊密地連在一起,所以日本打贏了俄羅斯,這個消息迅疾如電一般的傳遍全世界,然後他給我們掃描了全亞洲各地的人對這件事的反應,像這樣的一個恢弘的知識視野,我覺得今天不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作家都能夠擁有的,這邊他講到,在加爾各答,守衛大英帝國最重視的領土的印度總督,擔心這場勝利的回聲已向雷鳴一般傳遍東方竊竊私語的觀眾,那個時候還在南非當律師、沒有太多人知道、默默無聞的甘地,他知道這個消息他說,日本戰勝的根已漫射的太遠太廣,因它而會長出哪些果實?如今無法完全實現。在大馬士革,後來叫做阿塔土克的年輕奧圖曼軍人凱末爾欣喜若狂,急於改革強化奧圖曼帝國,以抵抗西方威脅的他,這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知道的土耳其國父,和許多土耳其人一樣把日本當成榜樣,日本打敗俄國使他深信他沒走眼。當時16歲,後來會出任印度第一總理的尼赫魯在家鄉看報紙,興奮追蹤日俄戰爭的進展,幻想自己將來也要為印度與亞洲擺脫歐洲枷鎖貢獻心力。
而孫中山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人在倫敦,非常雀躍,1905年晚期,搭船返華途中,蘇伊士運河的阿拉伯搬運工人以為他是日本人,向他道賀。那麼這時候呢,甚至連在美國都有一些黑人領袖要向日本人祝賀,為什麼?他們說這是有色人種的自豪。同樣一個日俄戰爭,在我們跟韓國的歷史上是個屈辱的記憶,但是當時在全亞洲,哪怕是中國,哪怕是孫中山,居然都會為這個戰爭的結果感到雀躍,這是為什麼呢?這就在當時的國際格局底下,我們再看這場戰爭的時候,你會看出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出來。
從東南亞到南亞,從南亞到中亞,從中亞到西亞,從西亞到北非,從北非到南部非洲,從殖民地到宗主國,無不如此。印尼、緬甸、馬來亞、越南、印度、伊朗、突厥、阿拉伯、南非,乃至西方國家的有色人種,等等等等,概莫能外。
別說世界各國了,一場日本和俄國在中國國土上打的戰爭、死了大量中國人,但在當時的中國,日俄戰爭帶給中國人的不是恥辱,而是振奮和樂觀(日俄戰爭):
雖然當時已經發生甲午戰爭致使乙未割台,但當時中國各報章紛紛稱頌日本戰勝俄國,開黃種人戰勝白種人先例。
儘管也有夏清貽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的觀點,但聲音很微弱。
這一切並非宣傳的結果,日本人沒有控制中國的媒體和教育,沒有強制中國人為其唱讚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人民也並非被日本人洗了腦,而就是從心底里為日本高興,統治殖民地的西方人反而不喜歡這種影響。
要說有色人種在與白人的戰爭中取得戰果乃至勝利,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上不乏其例,但都不曾有過日俄戰爭的影響。原因在於,日俄戰爭並非能極大抹殺雙方在技術裝備和制度組織等方面差距的山地戰、叢林戰、游擊戰、巷戰之類,而是有色人種近代以來第一次在開闊的平原、廣闊的海洋上,憑藉銳意革新、發展工業、組建艦隊,正面對抗歐洲列強取得的勝利。
而且,這事兒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再怎麼貶低沙俄,沙俄的主力艦隊在當時也是世界前三前四的地位,與英法的差距遠不如今天英法和美國之間的差距那麼大。英法海軍在當今的地位,接近甚至不如沙俄海軍在當時的地位,但即便是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中國海軍能在公海大洋上打敗皇家海軍或法國海軍?直到今天,除日本之外,沒有任何非白人國家做到過,這至今仍為日本在世界各國贏得了額外的印象分,哪怕日本曾是二戰禍首之一。
1904年的歐裔白人正處於頂峰,是白人與有色人種間實力差異最大的時間節點。白人所統治的地球表面積前所未有的廣大,看不到殖民帝國的終點,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多年後各國還在討論給智障絕育,甚至付諸實施),種族主義似乎沒有盡頭,被統治民族毫無翻身希望。當時大多有識之士認為殖民體系至少還要延續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殖民地的被統治民族也多是這種心態。這就是日俄戰爭的時代背景,完全不同於殖民地獨立浪潮的閘門已經開啟、社會達爾文主義受到嚴厲批判、建立聯合國且國際公法漸趨完善的二戰後。
在當時,對於殖民地的被統治民族來說,你可以說我落後又野蠻,但我終究會變得先進而文明,被殖民統治至多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平等。但按流行的先進理論,我的落後和野蠻是天生的,是刻在遺傳物質里的,一萬年也翻不了身,且這個理論有大量科學證據,有眾多世界知名學者和科學家支持。就算我不願意相信這一套學說,但看遍世界每一個角落,也沒能找到任何反例,這套理論與現實完美的契合。就在此時,日本突然冒了出來,這個例外鼓舞了所有人,證明我們的落後是科技、制度、文化等造成的,而不是種的問題,殖民統治終將結束。這就是當時殖民地有色人種的心態。
回到今天的現實,中日韓互相看不上,但在美國的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卻不然,因為他們同處弱勢,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淡化。這種相對的弱勢遠不及一百年前,但仍有顯著的化解種族內矛盾的作用,試想,如果換成一百年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種族主義,在這種處境中,弱勢種族內的不同民族間,再大的矛盾也能克服,中國人對日俄戰爭的與有榮焉,就毫不奇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人,青少年時代正趕上這一段,如魯迅、蔣、毛,當然也包括汪精衛。這撥人即便經歷了日本侵華,也不大仇視日本,畢竟在他們價值觀和自信心的形成過程中,日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輩子也抹不掉。比如常被人提到的魯迅較少批評日本人、抗戰後的以德報怨、聲稱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等,也要考慮到這一層因素。
日俄戰爭在白人世界和殖民地所引發的震動,確實是今天所有人、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人難以理解的,但這就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好吧,有人談到一些日俄戰爭以後的事情。但那些和「近現代黃種人最牛的一戰(或之一?)」並沒有什麼關係。
我在此引用孫中山的一句話——」我們認為日本人對俄國的勝利是東方對西方的勝利,我們認為日本的勝利就是我們自己的勝利「(《全球通史》第19章,由英文翻譯而來)。1905年的日本在中國國民心中的形象與今天是迥然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1905年日本戰勝時,中國只有8000人在日留學,兩年後的1907年就激增至17860人——這些人中產生了中國最早的革命者和革命政黨。而那麼多人突然赴日留學的直接原因,就是那場「近現代黃種人最牛的一戰」。
----------------------------------------------------------原回答分割線-------------------------------------------------------------
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夏清貽,中華民國教育家、音樂家、翻譯家、出版家、政治人物(《何日醒》這首歌在20世紀初的中國革命者和進步青年中的影響,自己去了解吧)
客觀說,日俄戰爭含金量如何?算得上近現代黃種人最牛一戰嗎?
1.含金量較高。2.算是近現代黃種人最牛的一戰。
---------------------------------------------------------先來看含金量----------------------------------------------------------------
先看海軍的表現:
比如帝國海軍在旅順對閉塞作戰(首創於美西戰爭)的應用:
(真之)採用他在美西戰爭中在美國艦隊上當觀戰武官時從美國海軍那兒學來的「堵塞戰術」,用沉船把旅順港口堵塞起來,使遠東艦隊出不出來,以求一舉全殲...(PS:但是戰果不佳,而且廣賴武夫在第二次閉塞作戰中戰死)
T字戰法/丁字戰法:
「我海軍所稱之『丁字戰法』又曰『乙字戰法』,並非奇魔怪道之術,歐美諸國所不知,於久遠之百年前,此戰術已為我國水軍所用。當日東鄉大將所決之『丁字戰法』,即於敵艦隊之前橫向壓制構成丁字行動耳。而所謂『乙字戰法』,則為我軍於敵艦隊之正側兩面交接攻擊。類似古來水軍戰法中之正奇二隊,正隊正面進攻,奇隊側翼包抄。是役,我軍之第一戰隊即為正位,而第二戰隊則作奇位。作為陸海作戰之基本原則,若巧妙利用,則勝利志在必得。古代兵家所言誠為無需加點之真理」——秋山真之
附一張盜來的圖(逃~
單從海軍來看,這場戰爭就很有含金量了。
陸軍方面,旅順會戰證明了「面對機槍陣地組成的交叉火力網時,步兵突擊幾乎沒有任何用」。
如果12年後的英法聯軍仔細研究過這點,索姆河戰役的也不至於出現如此慘重的傷亡。但日俄戰爭作為雙方首次大規模使用機槍的戰役,給歐洲各國的武官還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對機槍在歐洲的普及起來一定促進作用。而一戰中機槍的廣泛使用,使在雙方步兵都難以突破對方防線推進的情況下,進行了長時間的壕溝戰,最終導致一種新武器——坦克的誕生。
含金量就說這麼多了。
--------------------------------------------日本勝利對受壓迫民族的鼓舞---------------------------------------------------
亞洲一個小王國對歐洲一個強大國家的這一勝利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
一事件給整個殖民地世界以巨大希望和極大刺激。——《全球通史》第19章
現在來看容(yi)易(jing)撕逼的問題:算得上近現代黃種人最牛一戰嗎?
沒有理由不是。而且,鼓舞的絕不止黃種人。
以沙皇為共主的波蘭會議王國,深受日俄戰爭帶來的不景氣所苦,1904年下半年,超過10萬波蘭工人失業。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後不久,在波蘭的工業重鎮羅茲,工人以「打倒獨裁!打倒戰爭!」為口號,進行大罷工,同一時間,在華沙與其他工業中心,陸續發生罷工、示威或遊行。同年的1月28日,在波蘭社會主義黨與波蘭王國與立陶宛社會民主黨的策動下,呼籲大規模罷工,波蘭全境超過40萬工人加入,持續了4個星期。當時示威民眾同時要求改善工人環境,以及給波蘭人更多的自治,2月開始波蘭的大學生加入示威,後來甚至有中學與小學的學生加入,學生抗議俄羅斯化並要求學習波蘭語的權利 ——Wikipedia
這場波蘭民族革命的導火索,就是日露戰爭中, 日本打敗俄國(PS:波蘭反對俄羅斯壓迫的民族獨立革命與俄國革命不同,後者的導火索是俄國戰敗,而前者則跟多得被日本人這一亞洲民族的勝利鼓舞)
(圖為波蘭女革命家盧森堡,波蘭與立陶宛社會民主黨的創立者之一,與列寧等革命者共事多年)
除波蘭之外,土耳其、芬蘭、波斯等受俄國威脅的國家表示excited!
一
位當時正在波斯的英國人感覺到了各殖民地國家中一股已被喚起的感情和希望的潛流。
他在1906年8月的一封信中說道:
我以為東方必將發生一場變革。日本的勝利似乎已對整個東方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影
響,即使在這裡,在波斯也不是沒有影響。……此外,俄國革命也在這裡產生了極為驚
人的影響。俄國的事件已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一種新的精神似乎已開始支配人民。他
們厭惡統治者,並以俄國為例,開始認為有可能得到另一種較好的政體。……看來東方
正從睡夢中覺醒。在中國,爆發了一場著名的排外運動,這是一種「中國人的中國」的
思想趨勢。在波斯,由於鄰近俄國,這種覺醒看來象是採取了民主改革運動的形式。在
埃及和北非,覺醒突出地表現為狂熱行為的明顯增加以及泛伊斯蘭教運動的擴大。這些
動亂癥狀的同時出現太驚人了,不能完全歸因於巧合。誰知道呢?或許東方確實正從其
長久的睡眠中覺醒,我們即將親眼看到千百萬有忍耐力的人正起來反對無所不為的西方
的剝削。——《全球通史》第19章
在這位英國人1906年寫信之後,整個亞洲——從最東端的中國,到中部的波斯,到小亞細亞的土耳其,都相繼爆發革命。這些革命的發起者,都多少受到了日本打敗俄國與俄國1905年革命的正面影響。
除暴力革命者外,日本的崛起毫無疑問也鼓勵了非暴力的革命者
然而,即使是溫和派領袖達達巴依·瑙羅吉,
也於1906年向印度國民大會黨提出了下列尖銳的問題:
正當日本已經覺醒、東亞的中國和西亞的波斯正在覺醒、俄國正在為擺脫專制統治
而鬥爭的時候,英帝國的印度自由公民——最早創造了世界文明的人民——還能繼續處
在專制政治的枷鎖之下嗎?
雖然不是所有國家都像中國一樣對日本的崛起表現出了如此大的興趣、求知慾與革命和改革的決心,但殖民地世界的「巨大希望和極大刺激」卻孕育出了民族主義運動的種子——這些運動,少數在一戰後結果,大多數在二戰後才結出勝利的果實。
----------------------------------------------日本勝利對中國革命和改良的推動---------------------------------------------
在亞洲另一端的中國也經歷了反對西方干涉和本國軟弱領導者的革命。既然是這樣,
俄國敗在日本手下的慘狀就特別令人興奮,中國有大批學生在日本留學:1905年有8000人,19O7年達17860人。因而毫不奇怪,孫中山後來這樣宣稱:「我們認為日本對俄國的勝利是東方對西方的勝利。我們認為日本的勝利就是我們自己的勝利。」繼這場戰爭之後的俄國革命也在中國產生了極大
的反響。中國一位改革者曾在他寫的一篇文章中把俄國的事件看作是滿清王朝可能要發
生的一些事件的前兆。他指出,沙皇俄國——「世界上唯一的專制國家」——已無法避
免革命。他斷言,既然羅曼諾夫王朝所處的地位比清朝所處的地位更牢固,所以後者只
有立即進行改革才能解救自己。——《全球通史》第19章
在當時的中國,日本勝利的影響也及其深遠:
首先,日本的勝利是極大的鼓舞了立憲運動:
就在日俄宣戰後的第三天,立憲派的《中外日報》即發表社論,認為長期以來都是白種人打敗黃種人,白種人對非白種人進行殖民統治,而這次戰爭將使人認識到「國家強弱之分,不在種而在制」。明確提出國家強弱的關鍵在於制度,而不在其他。還有文章預料日將勝俄,而此戰之後「吾國人之理想必有與今天大異者矣」。
當然,清朝的老佛爺和王爺們是不會希望日本獲勝的
與立憲派預料並希望日本獲勝相反,清廷和守舊派則預料並希望俄國獲勝,而且已經具體制定了親俄外交方針。他們認為,日本為一小小島國,遠非地大物博的俄國的對手。他們還認為日本實行君主立憲是「以權與民」,這樣士兵在戰場必然會「各顧其命」,難打勝仗;而俄國是君掌大權,軍隊一定令行禁止,因此必然是俄勝日敗。
(PS:這種論調,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眼熟嗎?)
不過,客觀地說,立憲派的預測是很大膽的,畢竟當時的俄國軍事實力絕不亞於日本。而日本勝利後,他們「非軍隊之競爭,乃政治之競爭。卒之日勝而俄敗,專制立憲,得失皎然。」「此非日俄之戰,而立憲、專制二政體之戰也。」「以小克大,以亞挫歐,赫然違歷史之公例,非以立憲不立憲之義解釋之,殆為無因之果」 這類口吻,也和今天的公知們將發達國家的優越處歸因於「自由民主憲政多黨制」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方法。
但無論如何,日本戰勝俄國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立憲運動。彼時中國一直處於亡國之危,而且中國完全沒有立憲傳統,所以多數國人並不關心限制皇帝權力的「立憲」、保護公民的「權利」等等,而縈繞心頭的是國之興亡。此次日本在打敗君主專制的中國後竟又打敗公認強大的也是君主專制的俄國,似乎以具體直觀的事例告訴國人立憲可以強國、救亡。
其次,日俄戰爭使革命派成為一支獨立強大的政治力量。
早在1901年初俄國外交大臣提出全面剝奪中國在東北主權的約款時,愛國民眾在當年3月就兩次在上海張園集會,譴責俄國侵略,要求清政府拒絕簽字,得到全國及海外華人廣泛響應,他們還致電督撫呼籲拒俄。這次集會以士紳為主,對政府頗有期待,有人稱為「尊君愛國有同心也」。正是在這種壓力下,清政府未敢與俄簽約。
1903年4月,俄國拒絕按約撤軍的消息傳來,4月27日,在上海的十八省各界愛國人士第三次在張園集會,聲討俄國侵略中國的野蠻罪行,並一致決議發出兩個通電:一個致各國外交部;一個致清政府外務部,抗議俄國侵略,並成立了領導運動的中國四民總會。4月29日,在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集會,與會者群情激憤,決議成立拒俄義勇隊,黃興等130多人簽名入隊,陳天華等50餘人簽名加入本部。4月3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四民總會、愛國學社等1200餘人在張園舉行第四次拒俄大會。
對於愛國民眾的愛國抗俄運動,清廷早已看穿了一切:
清政府認」指責其「名為拒俄,實則革命」
(今天毛左對批評俄羅斯的人的指責。名為反普京,實為...)
中國的革命派,本身就是在日本形成的。日俄戰爭促進了中國在日留學生對革命派的同情、支持。
此前,孫中山的活動重點是會黨,在留日學生中並無「市場」,甚至將他視為「盜寇」。但日俄戰爭期間,同情革命的學生迅速增多,孫中山的活動重點就由會黨轉為留日學生,「革命力量」開始形成,「革命」與「改良」道分兩途,「革命」雖仍弱小,但已有資格與「改良」展開理論論戰。拒俄運動、日俄戰爭,使學生將「國家」與「朝廷」區分開來,從「愛國」走向「革命」。
最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俄戰爭的結果可觀上阻止了滿洲淪為俄國領土。
於是,26年後,沒有淪為俄國領土的滿洲淪為了日本殖民地。
俄國在遠東的擴張,中國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土庫曼、哈薩克:。。。。。。)
具有無限戰略價值、數不盡資源的西伯利亞,徹底與中國無緣(本來,還是有一點緣分的);資源豐富、地廣人稀的外蒙古,在俄國的一手操縱下脫離中國,今日已無回歸可能。(蒙古的屬性就是人口極少、資源有特別多,超過中國的礦產大省內蒙古、山西等)
蒙古國已發現和確定擁有80多種礦產,建有800多個礦區和8000多個採礦點,主要蘊含鐵、銅、鉬、煤、鋅、金、鉛、鎢、石油、油頁岩等資源。其中,銅礦儲量20多億噸,黃金儲量達3400噸,煤礦儲量達3000億噸,石油儲量達80億桶,鐵礦儲量為20億噸,螢石礦床儲量2800萬噸,磷礦儲量2億噸,鉬礦儲量24萬噸,鋅礦儲量6萬噸,銀礦儲量7000噸等。
而滿洲今天還屬於中國,很大程度上要拜日俄戰爭所賜。
如果俄國在戰爭中獲勝,按照他們的往日做法,今天的中俄國界恐怕就是長城了。
但是日本阻止了俄國。雖然後來滿洲又分別被日本、蘇聯控制,知道1946年東北主權才重新回到中國手中。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
一個國家,得以護住一方水土,居然是在昔日民族危亡之時,一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打敗了另一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所造成的,而那兩個侵略者的野心其實對該國而言,大同小異。
回答中,有人說這個題目不考慮國人的感受。
要說起當時國人的感受,恐怕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康有為等一批立憲派,都要被今天的噴子噴成精神日本人了。
但有意思的是,國人雖然譴責這場使東北居民慘遭兵燹之禍的戰爭,對國家衰敗如此、遍地生靈塗炭深感痛心,但相當一部人卻對這場戰爭的勝負更感興趣,紛紛預測戰爭進程、結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同胞慘遭兵燹之禍,任何一個愛國者都不可能為之高興。
但他們的責任在於國家的富強、進步。
於是,他們中一部分人從日本的勝利中,得出了」國家強弱之分,不是由於種而是由於制「的結論,推動立憲與改良。
而另一部分人,則直接遠赴日本,向這個中國曾經的學生、現在卻又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了在當時看來不可一世的白種人的對手、老師學習。正是在日本留學(也有避難的)途中,他們接觸了革命思想,形成了革命政黨(註:同盟會),在日本人的支持下,進行中國的革命事業,最終發動了幸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
當時的國人對日本的感受,就是看到出路和希望的感受,豈是今日動輒噴別人」精日「的人可以理解的。
日勝何喜,俄敗何欣。」喜「的不只是亞洲國家日本的勝利,更是國家出路的越發明了。這個意義對於當時的國人,恐怕要大於國家強弱之分,不在種而是在制
這個題目似乎更多的是和「種族」有關,有人答過黃種人如何如何,那來談一下白種人。
實際上白種內部對於部分白種人歧視程度甚於有色人種,在種族歧視泛濫的年代,盎格魯薩克遜是美國主要種族,但是即便是在美國,依然也有貧窮的盎格魯薩克遜白人,不但世代貧困,而且行為不端,於是機智的美國人研究出來了退化論,意思是這些人雖然是盎格魯薩克遜白人,但是由於本身就是社會的渣滓,反而成為白人社會的負擔
那麼怎麼去維護白人種族的高大上的純潔性呢?
機智的美國人相處了一個辦法,弗吉尼亞州在1924年通過第一個絕育法案,要去根治一下退化的白人,凡是被認定為退化的白人的,強制性絕育
在巴克訴貝爾案以後,美國很多州定下了先例。
這種事情後來越發泛濫,各式各樣的都被絕育,一直到諦笑皆非的斯金納訴俄克拉荷馬州案,此案拿到今天看,簡直是鬧劇,一名名為傑克?斯金納的美國人,因為2次盜竊和一次搶劫坐牢,按照俄克拉荷馬州的法律,必須接受強制性絕育手術,以防止「劣等基因」繼續繁衍。
傑克?斯金納上訴到州法院,被駁回,再次上訴到聯邦法院,虧得聯邦法院還沒糊塗到認為盜竊和搶劫也會遺傳的地步
同樣是白人種族佔主流的美國,法官和陪審團都是白人,不妨礙他們去閹割另外一個白人。同樣的,作為同樣黃種人的日本,不妨礙他們去殺害同樣是黃種人的中國人。為他們歡呼我覺得有點腦殼燒掉的感覺。
呵呵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打的越是漂亮,軍部的話語權就越加有力...日本近代噩夢的開始...
獨立的事件單獨來看意義並不大...
日俄戰爭是日本挑戰西方列強的開始...而日本面對的是西方列強中最弱的俄國...加上地理位置的優勢,戰爭的勝利讓軍部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但是日本國內的基本矛盾並沒有改變...
我再強調一遍,日本國內的基本矛盾並沒有改變
然而帝國的瓦解幾乎都是從內部開始
日本底層對權力的渴望終於在日俄戰爭後輻射出可怕的能量,而這能量最終伴隨著瘋狂將整個日本近代以來取得的成果最終埋葬...
說日俄戰爭是日本近代式的權變的開始可能更加合適...
看問題要帶著發展的眼光...
戰爭的勝利刺激著帝國的慾望...帶來的是日本內部的力量對比逐漸走向失衡,軍部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但是伴隨著日本國內的基本矛盾...權力的中心逐漸從一群有真知灼見的戰略家逐步流向了中下層軍官...而這才是日本乃至整個亞洲夢魘的開始...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日俄戰爭(挑戰列強)
一戰(進入列強俱樂部)
918事變侵佔東三省(玩列強遊戲)
77盧溝橋事變(深陷列強夢)
珍珠港事件(挑戰實力最強的列強)
再看看時間...
1904
1914
1931
1937
1941
其中1936年力量徹底失衡...二二六事件後一批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接連遭到暗殺,日本政治力量徹底失衡,軍部綁架國家機器,用日本戰術上璀璨無比的餘暉渲染著戰略上的失敗...用鮮血染紅這片亞洲大地,反過來讓華夏文明觸底反彈,終於形成了現代的民族國家,並使自己被閹割徹底與這片夢中的土地失之交臂...
你看到的是什麼?日本現代化後的輝煌?
我看到的是一個帝國開始走向毀滅之路...
一個國家的強大和發展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上的進步,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在於戰略思想的成熟...
在伊藤博文那個時代日本國內的戰略家還相對給力,但是可惜一個沒有經歷過像華夏這種幾百年一次大浩劫的國度,你能指望他能有多深的戰爭經驗?伴隨著日俄戰爭的勝利,也吹起了帝國將傾的號角...
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場二戰就把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的所有地緣成果全部吐出.....徹底喪失帝國崛起的資本,一個被閹割的國家你拿什麼玩?鼓舞、驕傲什麼的,這是什麼東西?可以吃嗎?蔣介石一直樂於到國際上開會,彰顯自己的大國領袖地位,結果湘桂豫一場戰敗,馬上就在雅爾塔被賣了。
強調這場戰爭的鼓舞和象徵什麼的,都是被賣了還要數錢的豬頭。
==========
日俄戰爭實際的作用,只對大玩家才有意義。具體說,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而已。
日俄海戰,和左宗棠收復新疆,有什麼關聯嗎?
有,這都是英國的大國遊戲的一部分。俄羅斯走陸上強國,從彼得大帝開始一心找一個不受限制的溫水出海口。
英國人則是在所有方向把俄國人堵回去。
在遠東,英國人找的兩個幫手是中日。中國人在陸上,獲得一點成果。中國在新疆花掉的軍費是海軍的三倍,如果要打贏甲午,以中國的財力,恐怕多半要放棄新疆,放棄外蒙。實際上最後我們丟了外蒙,保住了新疆。相應的,在海邊,完全不行。
於是英國人找了日本做打手,代價就是中國北方的利益。在南方,英國則是不斷蠶食中國的傳統藩屬和領地。在經濟上給中國放血。白銀外流,手工業破產,小地主都沒有了活路,使得中國南方在清朝後期一直起義不斷。
黃種人對白種人的勝利?真要這麼說,有幾個人會認為越戰是亞洲人的驕傲?如果你認為越南在越戰的「勝利」不算什麼,那麼日本同樣也不算什麼,也就沒出息的滿清和果黨會借點光。滿清和果黨不成器的地方就在於,不加強自己的實力,總想著借力打力的好事,指望外人。推翻滿清靠北洋,北伐靠俄國人,412靠英國,抗戰和內戰靠美國——終於最後美國人不像英國人那麼老謀深算甘當冤大頭,掀桌子不幹了。
日本的作用?日本影響俄國革命?人家編故事好歹也說是德國支持的列寧,他也配!
日俄和甲午之後,日本人拿到的賠償,第一時間,就是向英國還債。
而負責賠償的中國,則是向英國交出了海關和工業品市場,加上幾十年的利息,從此和工業國再見,損失了一個世紀的國運。(鴉片戰爭、甲午滿清賠償的白銀數目對滿清很多,對日本也很有用,但是對英國還真不是個大事)是失去了海關,而不是日本人,使得中國的工業化之路變得如此艱難。
412進一步強化了英國在南方的商業地位,抗戰開始,日本直撲東三省和上海,就是要毀掉中國最大的兩個工業基地。
一場戰爭英國毀掉了兩個國家,控制了一個國家,還賺了一大筆錢。
連大國玩一魚三吃的手法都不明白,看歷史就是活該被洗腦的料。
幕後黑手在冷笑。
中國近代史的苦難,日本俄國都不夠看,真正的大boss是代表西方最高勢利的英法。連這都看不出來,還在那裡談歷史。呵呵。
知乎精神(分裂)日本人的邏輯也是很有意思的,平素談起中華,就說是想像中的共同體。帝國主義分贓狗咬狗的事,卻跟在日本人後面喊黃種人的勝利,好像日本人贏了他能跟著一起姓山縣伊藤乃木東鄉
精日和真正日本人的差距在哪裡呢?坂上之雲里,秋山真之和高橋是清學英語,背誦的範文說英國紳士鋤強扶弱,可是現實很快教育真之,列強紳士的正義感,是在列強白人內部的,不是用來對待弱國國民的。即使以那個年代的標準,中國人就算正視日本人的成功也好,為所謂黃種人的成功搖旗吶喊也好,在中國人自強崛起之前,日本人也不會公平對待他們口中的黃種弱國國民。贏得尊重要自尊獨立,這一點日本人懂,但是精神日本人不懂。跟著日本人一起振奮黃種人打敗了白種人,和阿Q以為自己也能咸與維新一樣,實在是病夫行為,誠不足取。
有些人還是裝著不懂問題的關鍵所在,彷彿當年是日本對著俄國一聲炮響,才給中國送來了制度革新的動力。中國人若之前果真不懂自強,那洋務運動又是什麼?要說日本人給中國人以刺激,認識到從制度上現代化的必要,那甲午時就已經激起一代國人戊戌變法了。 這裡有誰無視過明治維新的成就嗎?我都引了坂上之雲,還覺得大家是因為蒙蔽雙眼看不見日本人的成功之處?眾人皆醉我獨醒,這種自我感覺也是很良好的。
有些人反覆誇大日俄戰爭對國人的刺激。其實經歷過甲午庚子一系列事變,從上層到民間大家早就有改革的覺悟,當時的情況是統治集團內部撕逼後,對於改革有路線分岐,20年前本朝何嘗不是同樣故事。清朝的問題是究竟要不要改國體(立憲),而不是要不要改革。朝野不過是拿日俄戰爭來借題發揮爭奪輿論陣地罷了。
說白了,我就是不認同那種所謂黃種人的神話和亞細亞主義。"黃種人"才是最具欺騙性的想像共同體。芮成鋼說要代表亞洲,引得那麼多人憤憤然;日本人和俄國爭奪瓜分中國事成,反倒要代表我黃種人戰勝了白種人。對不起,阿Q和精日需要這種雞血來自勵,我可不需要。日本人再怎麼成功,也別拿黃種人來代表我
再說一段新版的「山本五十六」中的情節,有三個少壯派軍官和井上成美爭論日本必須加入納粹的三國軸心,井上質問他們有無讀過我的奮鬥,少壯軍官說每頁都讀過。井上立即拿出德文版念到:日本是個缺乏想像力的劣等民族,不過可以被德國利用。以為能攀上高等人種的軍官驚訝怎麼自己從未讀到過這段,井上回答,那是日文翻譯中被刪去了,少壯軍官竟無言以對。可見古往今來凡是靠別人替自己揚眉吐氣的,大抵最終都落的自取其辱吧。日俄戰爭證明的只有一點,只有現代化才能強國,人種不是決定因素
日俄戰事起,清廷及一般中國人是對日抱有同情心態的。兩廣總督岑春煊、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力主聯日抗俄;直隸總督袁世凱在日俄戰爭中也暗助日本,其與日本人守田合辦的情報班在日俄戰爭中為日搜集情報。旅居美、澳、非等地的華僑也電告外務部請求聯日抗俄,並表示願意出資以助軍餉。當時中國的一些報刊也期望天佑東土幸而日本克捷。那些主張聯俄的人則遭國人的唾罵、指責,前廣西巡撫王之春因主張聯俄在上海遭刺殺。
一系列的事實表明時人對日俄戰爭的態度是期望日本戰勝俄國。對於當時中國人的這種心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屢遭受西方列強欺壓侵略,日本對俄國的戰爭被看作是黃種人對白種人的戰爭,所以對日本一般皆懷同種同義的兄弟之情,迫切希望日本打敗強俄,打擊一下白種人橫行於世的囂張氣焰,以張亞洲黃種人之氣。
2、俄國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最兇惡的敵人,它割佔了清國大片國土。八國聯軍入侵時又乘機出兵佔領東三省,妄圖實現其黃俄羅斯計劃。清政府多次派員與之交涉,甚至哀求其歸還東三省而不得。
日俄戰爭爆發以後雖雲中立,但也暗懷日本打敗俄國乘機收復東三省之希望。
3、日本政府在開戰以後,也多次聲明:此戰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中國的獨立,無意於對中國領土的佔領(當然這是日本一面之詞) 。這便更使當時的中國輿論對日本抱有幻想。
儘管戰後,俄國將其權益轉讓日本,使清國收復龍興之地夢碎,但是蕞爾小國竟然能擊敗強俄的確引起了不小震動。
日俄戰爭中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可與今天的心態不可同日而語:
一、立憲派
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一批主張實行立憲的立憲派。他們從日俄戰爭認識到再行專制不能維護清朝統治,只有改弦易轍實行立憲方能保護統治。1904年駐法公使孫寶琦首先上折請求朝廷仿英德日之制
定為立憲政體之國。到1905年張之洞、岑春煊、周馥、林紹平等紛紛請求立憲。7 月袁世凱、張之洞、周馥聯銜上奏請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以為實行立憲的準備。上奏後不到10 天,清廷詔命載澤、端方、徐世昌、戴鴻慈、紹英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五大臣回國以後也上奏請求立憲。
立憲派宣揚:俄敗是專制之敗,日勝是立憲之勝。
《中外日報》也載文宣稱:鑒於日本之勝利,而知黃種之可以興,……鑒於俄國之敗而知專制之不可恃,數千年相沿之習庶幾可捐。
二、革命派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目睹了日俄戰爭,看到了一個亞洲國家首次戰勝歐洲國家。他們由此看到了中國擺脫殖民壓迫和走向獨立的希望。
孫中山在神戶的一次演講中說:「日俄一戰,日本便戰勝俄國。日本人戰勝俄國人,是亞洲民族在最近幾百年中頭一次戰勝歐洲人,這次戰爭的影響,便馬上傳達到全亞洲,亞洲全部的民族便驚天喜地,發生了一個極大的希望」。
日本在維新之前同中國一樣國勢衰微,倍受西方列強奴役、壓迫,但日本走維新的道路同歐洲人進行鬥爭,國勢漸漸強大,直至今天戰勝歐洲強國俄國。這就使革命派認識到中國只要學習日本走維新之路,這就是革命派從日俄戰爭得到的最大的啟迪。
三、留日學生
以留日學生為主體的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在日俄戰爭的衝擊下,心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心態演變軌跡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日俄戰爭前夕的拒俄迎日心態
庚子之役、辛丑條約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俄國則藉機進佔東北,密謀據為己有,後經國人反抗,其他帝國主義干涉,俄國與清政府達成歸還東三省協議,但是針對最為敏感的撤兵問題,俄國卻屢屢失約。在留日學生致清政府宣言中更加體現了留日學生基於義憤的報國情懷,紛紛表示:自警報西來,輿情憤慈,廢學忘食,志在授命……亡國之慘,痛於殺身,奴隸之辱,酷於斧錢。
留日學生在拒俄政治趨向上基本實現內部的統一。
2、第二階段:戰爭開始後,留日學生紛紛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此次戰爭,認為日俄之戰是一場黃、白種族之戰,亦有人認為此戰為革命、立憲之爭。留日學生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日俄戰爭並對黃種的崛起抱有樂觀情緒,日本不斷地取得勝利也迎合他們心中的樂觀情緒。
庚子事變後俄國據佔東北激起了國人的民族情緒,而這時期盛行的民族主義主要是以人種區分的種族主義理論為主。以留日學生為主體的新式知識分子群體不自覺的將中國與日本置於「同為亞洲民族」這一概念之下,並用同文同種觀念分析日俄戰爭,將日本視為未來東洋國之前鑒。留日學生的亞洲情結、黃種情結隨著日俄戰爭的進程表現的尤為明顯,紛紛將日俄之戰看做黃白種族之戰,這是20世紀初盛行的種族主義理論的具體反映。實際上早在1897年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己經
提出「黃、白之戰」,而黃種人的聯合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楊篤生在《新湖南》希望實現「集權於亞洲中央政府以抗禦白禍」。日俄戰爭開戰後時人更是將這次戰爭看做是黃、白種族之戰,旅順戰役即被看做「白人受辱於黃種人之第一次歷史。」
而日俄戰爭之初以俄國為首的西方盛行黃人聯合的黃禍說,俄報多有評論:觀於此次日俄戰爭一,則知十年前德皇所謂黃禍之說,卻有見地。俄國與德國宣揚的黃、白人種之爭,並在西方大肆渲染日俄戰爭屬於一場亞洲聯合,黃種聯合的種族之戰,實際上從為維護其遠東政治經濟利益,不希望東亞崛起。《東方雜誌》亦認為此次日本之對俄作戰決定著「亞歐之榮落,黃白種之興亡。」而中國作為亞洲大國決不能「願歐洲之興而亞洲之敗也,吾願白種之滋而黃種之滅也。
梁啟超在對日俄戰爭的爆發感受頗深並專寫《日俄戰爭之感》表達他對日俄戰爭的看法,他認為「嗚呼!日本勝矣,黃種勝矣,亞洲勝矣,吾不能自解其何故而哀樂之交集於五中也。」並對日本的勝利表現出強烈的期望,認為「使俄勝日本,則東亞無國,黃種無人,非獨中國亡而日本亦不能自立。」
3、第三階段:隨著日俄戰爭的結束,東北問題被日、俄置於共同支配之下的結果令留日學生十分失望,他們對此次戰爭的認識突破了種族民族主義的觀念上升為民族國家觀念,並認識到實現國家自立的重要性。
實際上自甲午戰後中國與日本外交關係即發生顛覆,甲午戰前「華僑在日非常神氣,時一般日本人
仍認清朝為一大帝國,不敢輕辱。」甲午戰後「日本勝利,支那敗北,清國人走在街上總是聽到日本小孩這類侮辱性的叫嚷,而日本警察總是視若無睹。」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更加加劇了中日民族性的歧視。
夢芸生在1906年《傷心人語》中的《車夫與留學生問答》頗為經典:
在日本,認字的人甚多,連車夫走卒亦看報紙,也知國外事。日本自戰勝俄國以來,舉國上下都輕視中國人,即使拉著黃包車走路的車夫,也常常回頭與坐車的留學生聊幾句說:「日本和俄國打起仗來,現在日本打贏了,你知道嗎?」留學生因初次來到日本,聽不懂話里的意思,就馬上回答說:「是,知道了。」車夫見此,更顯得意之狀,笑著說:「這樣一來,老兄,你不羨慕嗎?」留學生還是沒有聽明白,只有應道:「是,是的。」車夫知道自己的話對方大概也聽不懂,就繼續說下去:「對著支那人,講什麼話,他們都聽不懂啊!」這樣的話東京的留學生一日之中不知碰上多少次,聽了使其內心悲坳。一提到這種事,任何人都要生氣,若不是自己親臨其境,見其事,個中苦痛,恐怕不能了解。
[1]彭法,日俄戰爭時期的國人心態
[2]王勇,日俄戰爭前後留日學生心態變化研究
[3]徐春霞,日俄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述論
[4]馬鳳崗,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反響
[5]叢佩遠,日俄戰爭期間東北人民的抗俄鬥爭
日俄之戰的意義就在於,有史以來黃種人第一次在白人的優勢項目上贏了白人。這和當年劉翔拿下世界冠軍是同樣道理。我記得官媒特意提到有一位日本記者找到CCTV的記者向他祝賀,大意就是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亞洲的驕傲,是黃種人的驕傲。
首先說算不算黃種人揚眉吐氣的一戰,我覺得這個說法沒有意義,因為黃種人不是一個真實的利益共同體……日本人打敗了俄羅斯人,中國人遭殃,其他的黃種人有因為這件事得到半毛錢好處?當然日本人很喜歡宣傳是黃種人的揚眉吐氣,為自己殖民亞洲國家找理由;當時也有一些維新或者革命黨人認為這是黃種人揚眉吐氣的一戰,因為日本人打敗了俄羅斯人,證明了改革、革命的好處,也證明了黃種人並不就比白種人差。然則說到底,一個強盜打敗了另一個強盜,實在看不出來被搶的人和被搶的人的鄰居們有啥好揚眉吐氣的。
至於含金量要看和誰比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海戰方面含金量還算是很不錯的,雖然俄羅斯海軍水平也就一般,至少海戰規模和裝備技術水平還算是當時不錯的。此戰也充分表現了日本人好賭的性格,最後他們也死在這種一而再再而三賭國運的瘋狂行為上。
陸戰方面含金量就……乃木希典攻旅順打了大半年,死傷慘重,自己賠進去兩個兒子,除了無腦步兵衝鋒沒看出任何有含金量的戰術……就這還被鼓吹成軍神,也就不難理解日本人後來戰爭中的瘋狂和愚蠢了。
下次討論一個集體概念的時候(比如問題里的「黃種人」),先考慮一下這個集體是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利益共同體,否則被人燒殺搶掠了還覺得是光榮。
非要說這場戰爭有什麼正面意義,大概就是證明了用膚色分高下的種族主義想法是荒謬的吧。
如果不考慮中日之間的齟齬,日俄戰爭是黃種人第一次用現代戰爭的手法完全戰勝白種人,這是東方小國第一次戰勝西方大國。日俄戰爭日本完勝甚至避免了日本亡國滅種的悲劇(見《坂上之雲》),並且結束了白種人占絕對優勢的時代 ,日本這個東方國家終於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和英國、法國等老牌大國平起平坐。
前言--------不知何以為興,焉知何以為衰
近來的東瀛,熱鬧得很,修憲稱軍喊萬歲,眼花繚亂,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鬼畜米國在四島上空投了什麼興奮劑、搞了什麼生化試驗。說起來,戰後的日本,腦子裡叨念著「皇國」、「皇軍」可是好幾回了,世人通常把它怪罪為「軍國主義思潮」,不過在我看來,這隻緣於一個因素,或者說四個字----------「刻舟求劍」。
在日本人眼裡,古代的「神國史」不算,自打近代以來,真正舒坦的只有明治時代-----大正這個獃子治理下的腳盆雞有了皿煮,可也來了貪腐,經歷過的人都罵那是最黑的時候;昭和就不提了,亡國之君有什麼可說的。還是明治大帝那光景好--------人才輩出、國威赫赫,打哪兒哪兒服、做啥啥成,幾十年把日本從半殖民地搞成世界大國,簡直是開了掛啊!自打明治以後,日本人一過得不舒服,就想去找明治大帝看看有木什麼精神遺產可挖---------上世紀20年代末,日本人覺得那些鳥政客貪污腐敗,弄得國內貧富差距太大,想出的法子是什麼?讀《古事記》、讀西鄉隆盛等維新三傑的傳記,說白了,就是找明治去;後來到了90年代初,人陷入「失去的十年」,NHK拍了什麼紀錄片-----------關於「明治人」的,還是找明治。要說現在的日本人想著天皇元首制、想著國防軍、想著「帝國」全是因為軍國主義,那倒真有點冤枉人家,人家就是想重新過得舒坦點,好像只要人人學「明治人」,日本就又能冒出一堆伊藤博文、大山岩、東鄉平八郎來,又能「心想事成」地過上好日子。
遺憾的是,這其實只是「刻舟求劍」而已,沒有戰略頭腦的鬼子從來就不知道:他們的崛起,從一開始就是非常國際政治、地緣政治和科技背景下的「歷史插曲」;他們的的確確只是因為中了一張「歷史彩票」,所以才有了那100來年的「大日本帝國」風雲;「明治人」只是他們崛起的必要條件之一,還是那佔比不太大的一塊;他們只看到自己因戰而興、因戰而敗,只看到30年代的「失策」,而不知道這一切其實都是從他們崛起的那天就定下的宿命。
一切的一切,都還要從大家在研究這段歷史時不那麼關注的一個盟約------英日同盟開始說起。
一 萬里之遙,疆土怎保?----------約翰牛的憂慮
為什麼要說起英日同盟呢?因為事實上,腳盆雞能有當年,完全是拜大英帝國的霸權所致。 龍騰網 龍騰網 - 傾聽各國草根真實聲音,縱論全球平民眼中世界
我們一起來重新回顧一下19世紀的風雲激蕩吧,19世紀是殖民主義的時代,用彭總的說法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到欠發達地區,「架起一門大炮,就能統治一片土地」,整個世界都是英、法、西、俄等資本主義強國跑馬圈地、違章搭建的大園子。為了殖民地,這些哥們也沒少開架,鴉片戰爭等欺負發展中國家王公們的仗自不待言,從七年戰爭到克里木戰爭直到二戰,這些哥們自己也沒少火併,更沒少黑吃黑(普法啊美西啊,大家都懂)。在這些「道上中人」里,地盤最大、聲名最響的,莫過於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約翰牛了。
現在讓我們坐在19世紀唐寧街的首相官邸里,以大英帝國首相的身份站在大英皇域圖,哦不世界地圖面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完成19世紀大英首相的任務:拓展並確保大英帝國的全球原材料來源和市場,或者直白地說,是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即半殖民地)。
先來看看歐洲,請記住,直到19世紀末以前,歐洲大陸基本沒有漢斯喵什麼事兒,漢斯喵那旮旯主要是充當戰場的,當時制霸歐陸的是高盧雞和KUMA熊,而這兩家共同的特點是陸軍NB,「左拿帝右彼得」不是假的,盎格魯撒克遜這幫海盜,玩海戰那是一個溜兒,要他們在陸地上玩命,自古證明是不怎麼行的(要不英法百年戰爭怎麼最終被法國佬趕回去了?),能為聯軍貢獻一個威靈頓,那就真心了不起了,全世界沒聽說過陸軍要學他的。但為了確保歐陸上不出現又一個「羅馬帝國」,他們需要始終保留多數主力軍,用來準備隨時在高盧雞和KUMA熊之間插一腳。同時鑒於歐洲是那年頭的第一世界,各國造船能力都不錯,又是自己家門口,英軍始終在家門口和地中海保有相當實力的海軍力量。 龍騰網 龍騰網 - 傾聽各國草根真實聲音,縱論全球平民眼中世界
再來看看非洲,非洲這些個只會用飛梭和竹槍的土人,不足為慮,但非洲一方面是重要的礦產和人力資源(黑奴們在控訴)產地,更重要的是距離歐洲近,在那個沒有灰機的年代,這個地理優勢可以說非常重要,而距離歐洲近,就意味著第一世界的主要競爭對手也比較容易搶,所以在非洲,尤其是北非,英帝國也保有相當之軍力,同時別忘了,在沒有蘇伊士運河的時代,好望角就是兩洋唯一的溝通點,所以英帝國在南非要費盡心力打布爾戰爭,也因此好望角也是英帝國海軍重要的活動據點。
然後來看看西亞,要說近東有什麼牛國,那是扯淡,奧斯曼土耳其早就不行了,阿拉伯國家那會兒還不是狗大戶,都啃沙子放牧呢。不過那地兒倒是三大洲通衢(所以別以為「橫跨幾大洲」有啥了不起,就近東那旮旯,只要歐洲佔個角,埃及佔個角,西亞佔個角,那就妥妥的「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來著),又能堵住KUMA的出海口,所以那裡也向來是英國陸海軍布置的一個點,從克里木戰爭到一戰達達尼爾海峽戰役,這個旮旯和老毛子沒少打,火雞還雄起過一次(就是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現在我要鄭重推出英帝國在東半球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的「中心」和「基本點」-------印度和新馬。說起來英屬印度那真是個奇蹟,大英帝國萬里之遙,就憑那麼十來萬號人,加上一些「土兵」,居然真能把阿三這個上億人口的民族控制得服服帖帖的,實在是不知應該佩服約翰牛的手腕還是哀嘆阿三哥全體兜里沒蛋。不過從全球戰略來講,為了這顆「英王皇冠上的寶石」,大英帝國基本耗盡了自己在亞洲所能投送的陸軍兵力。而新馬作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天然良港,自然成為了英帝國遠東海軍的最佳活動據點(其實更好的是印尼,不過那是荷蘭的地盤)
最後讓我們著眼於東北亞,看著富饒廣闊的東亞大陸、大西洋與之相比只能算「游泳池」的太平洋,問題來了------------
① 大清國固然是一個一打就腿軟的主兒,可是大清的腿好像也不像阿三那麼軟,這不,前一陣兒,法國的茹費理剛就因為廣西那破事兒,走人了;大清光靠兩門炮,還真嚇不住,不能指望大清老老實實照看英帝國的利益。
② 上大清的歐洲國家著實不少,英法西葡美洋洋不缺,更可怕的是東亞大陸直接和俄國接壤,在西歐和KUMA打也不敢說自己就佔便宜,萬里之外,陸上怎能和KUMA戰痛快?
③ 太平洋那麼大,大英海軍雖然NB,也就那麼些船,西歐非洲南美全部要罩著,還有東南亞,饒是大英海軍世界第一,又哪有那麼多船、那麼多海員,能給你照看太平洋上的權益?
所以,對約翰牛來講,在它自己無力照看亞洲權益的情況下,它迫切需要找一個「利益照看者」,或者說一條忠犬,為它照看在東亞的利益,防止法、俄做大,防範中國作為一個亞東大帝國爬起來翻身,同時又不會脫離英國的控制而擠壓英國在東亞的利益,具體而言,它需要這樣一個國家:
① 國土不大不小,既不能因為太小而全無力量,又不能因為太大而具有完整的自給自足的物質基礎(英國看不住美利堅,說白了就是這個道理;同樣沒人希望中國統一發展,原因也是如此)
② 人口不多不少,能正好養得起一支能與遠東俄軍、清軍保持平衡的陸軍和能夠壓制俄國太平洋艦隊、牽製法國遠東艦隊的海軍,並且能夠支撐為了培養這樣一支軍隊所需的必要重工業以及輕工業,如有必要,最好該國輕工業正好能滿足英國在東亞所需低端工業產品,同時最好不要與英國工業發生競爭。
③ 從民族性來講,能夠服從英帝國的安排,能夠接受自己成為英帝國全球霸權中「爪牙」的身份。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明白了,這是什麼國家了。沒錯,它,就是日本。許多中國人都不明白,日本這麼個小地方,在鴉片戰爭後不久就被美國叩開國門,還挨過九國海軍聯合炮擊,怎麼就不像緬甸這種國家被吞了呢?甲午海戰,明明是大英的民船吃了日本海軍的炮子,怎麼大英不但不吭氣,還給日本發貸款呢?現在大家要明白:
日本能在黑船事件、九國海軍炮擊下關事件後還能保持獨立,通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走上富強,固然有明治維新和「明治人」攙和,更重要的因素是它在中國淪為列國跑馬場、全球霸主英國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口限制無力在東亞投送和保持控制東亞大陸和太平洋所需力量的背景下,被全球霸主「欽定」為英帝國在東亞的爪牙,甲午戰爭是英帝國給自己的狗餵食,日俄戰爭則是日本這條英國的狗忠實履行其在亞洲的使命,阻擋俄國擴大在亞洲勢力範圍。
二 從「三國干涉還遼」到「朴茨茅斯條約」,看約翰牛的狗鏈
日本是一條狗,不過非常遺憾,它從來不是英國佬莊園里溫順的貴賓犬,而是一條惡狗。從一開始,日本的國家戰略就和英國為它打造的角色相衝突的---------189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向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政略論》,認為:「國家獨立自衛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權線,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護利益線,不失形勝地位何謂主權線,國家之疆土是也;何謂利益線,同我主權線安全緊密相關之區域是也。」而他那條「利益線」顯然就是要以日本為中心,擴張殖民利益,這就勢必要排斥英國在東亞的權益。既然如此,為何英國還敢「開閘放狗」呢?這就涉及一個日本精英們-------包括那些「維新志士」們從來沒看明白的、最終把日本坑死的問題----------資源。
統管十九世紀的東亞,不難發現,老謀深算的英國充分吸收了咱老祖宗「守險不守陴」的智慧,表面上看,英國東洋艦隊基地在新加坡、陸軍主力分別集中於印度與新馬,似乎把東亞這塊肥肉拱手交給了日本這頭惡狗來看,其實他們早就給日本套上了狗鏈,那就是資源。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強國在進軍中國的同時,獨霸了東南亞的熱帶專屬戰略資源-------先是橡膠,後來還加上石油。北邊倒是有油,不過您得去問KUMA要。而鐵礦等資源主要在華南,正好又是大英的勢力範圍。同時,日本彼時軍事工業還是進口為主,錢都是英國銀行貸的,我一停貸,你就要抓瞎。這樣一來,無論「大日本帝國」在東北亞多麼耀武揚威,敢不聽大英帝國?嘿嘿,給你斷戰略資源,看你能混多久?想戰?陸上你想達到北京容易,想一口氣打到華南可就難了。後來昭和時代中日軍力比有史以來最有利於日本,皇軍也不敢說就把華中華南全擺平了,何況當時?要說海上,你稚嫩的皇軍海軍,船還主要是從我這裡買的,和我遠東艦隊玩?就算你把它磕了,我援兵也來了,你就等死吧。 英日盟約對日本來講,就是一條繩子--------服從英國時,它可以拿來用,方便自己;如果它吃了豹子膽,敢和英國磕,那這繩子就會困住日本,讓它老老實實服從英國利益。
在英日同盟的存續期間,日本兩次被這根狗鏈子捆了一把:
第一回是「三國干涉還遼」,這事兒大家都清楚,俄法德三國看著日本要獨吞遼東,覺得日本做的太過,於是一面外交抗議,一面德、法出裝備(給大清),俄國出人(25000多遠東俄軍),準備和腳盆雞玩一場。當時腳盆雞想到了自己的乾爹英國,結果呢?「英國照會日本說:『英國對日本抱有最誠篤之友情,同時也不能不考慮本國的利益。因此不能應日本之請而援助日本。』」歷來許多人的解釋是英國怕三國,但我們可別忘了,在遠東英日陸海軍實力加起來,對法、俄可以說構成絕對優勢,漢斯喵彼時在亞洲連個立足點也沒有,只能派船跟著打醬油,而且如果能夠藉此機會驅逐除日、俄(因為太近)外列國在華利益,對英國而言也是很大的利好。所以英國不讓日本出頭,絕不是怕了三國,而是另有所圖,其所圖的,就是防止日本吞下遼東、推進到滿蒙後成為控制不住的惡犬。
第二回的「朴茨茅斯條約」就更明顯了,三國干涉還遼後日本人憋不住這口氣,和俄國在中國東北明爭暗鬥,終於又搞了一架,這就是日俄戰爭。說起來日俄戰爭雖然是日本為了自己打,但客觀上也是日本在履行自己作為英國在遠東看門犬的責任,可是後來英國人就發現日本乾的不對頭了,尤其是在奉天會戰以後,看樣子日本是想把滿蒙給獨吞了。說起來沙俄時代KUMA熊還真就是個泥足熊,工業水平本身就不行,組織能力更是一塌糊塗,軍隊居然沒有密碼,一戰開初就有過士兵木棍衝鋒這一出。要是日本忍一忍,真把KUMA給趕出去也說不準,可日本還真就沒法忍了,怎麼回事兒?說白了,就是個錢的問題。根據學者研究,日本當時46%軍費來自英國貸款或者在英國金融市場發行的債券,說白了就是英國人養著日軍。而日本如果真的把俄國人給趕出去了,將意味著什麼呢?英國沒有餘力投送到中國大陸了,俄國又被趕走了,法國和漢斯喵也沒有立足點,中國就成了日本口中的肥肉,這是英國不能容忍的。所以英國佬夥同美國資本家幹了一件很簡單的事兒---------停止貸款、不買債券。你大日本帝國要自己玩去,爺我不撒錢了。只一招,就只這一手,就讓明治的日本停手了。要知道,當時多少日本人等著佔了全遼東以後搶來的戰利品啊!為了合約的事兒,日本人都鬧出日比谷暴動了。你要說「明治人」比「昭和人」聰明在哪兒,也就聰明在這兒:要擱昭和,桂太郎、大山岩一干人等早就被天討了,而明治人雖然國內吹噓自己是「大日本帝國」,出了門還是知道自己就是一條狗的,還懂啥叫「見好就收」。
階段小結---------日本崛起的四個條件
綜上所述,日本的崛起需要四個條件:
(二)多個強國爭奪東亞,如果某一個中日之外的強國已經取得決定性優勢,那麼就不再需要日本了。具體到明治,如果說俄國直接佔據了東亞,或者英國有餘力控制中國,哪怕只是扛住俄國,那麼日本妥妥的被殖民。
(三)存在可以依附的域外強權。首先,必須要在域內存在域外強權,因為域內國家不會自己為自己樹立強敵,只能指望域外國家。其次,該強權必須能與地頭蛇對抗,如果該強權無法給予日本支撐,那麼日本不但接不到血管,還很快會被砍掉。
(四)必須有可能在日本和東亞其餘國家之間存在「代差」,也就是能夠碾壓。因為日本本身國小民寡,如果不能形成足夠代差,則力量對比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中、俄等過相比。而明治時代日本對中國形成完全碾壓,對俄國在遠東的勢力也形成代差優勢(俄國遠東落後而日本則發達、俄國組織系統混亂而日本組織精良)。
從科技的角度,日俄戰爭投入使用了一批新的軍事科技,這點的含金量就不小了
成吉思汗表示不服。
現在看來這種建築在黃種人是劣等種族之上的觀念非常愚蠢可笑,不值一駁
實際上,黃種人的概念都是西方人生造出來的,本來不應該存在。其實基因上很難區分黃種人和白種人,可能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的基因差異未必比中國人和日耳曼人差異小。不過部分民族或部落的黑種人(注意,不是全部)和所謂白種人黃種人和部分接近黃種白種基因的黑中人的基因差異是比較大的,這個算是不能說的秘密。這個差異「可能」來自於是否和尼安特特人有過混血,部分黑種人沒有走出非洲,所以沒有混入除我們之外人科最後一個成員的基因,導致了這種差異;而部分黑種人應該來自於後期和黃白種人混血但是保留了黑色膚色。這個有點扯遠了。
既然黃種人和白種人實際上本就不應該分開,那麼這種種族主意的觀念當然非常可笑。
當然,我覺得對於當年的所謂黃種人,包括中國人來說,具有精神上的找回自信的作用,但是應該非常微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吧。因為很快日本人就把中國人歸為劣等的支那豬,和「神聖的」大和民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我們需要這樣的自信才能站起來,那麼也就沒有後面的事情了。
既然如此,撇開這些亂七八糟 虛無縹緲的種族主義的言論,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強盜分贓不均的火併,俄國當時內憂外患,失了天時(衰弱內憂的俄國,鋒芒正瑞的日本),地利(日本家門口,俄國看似也是實際上遠東才有幾個人?),人和(當時在遠東影響力較大的英美支持日本),戰爭結果也就毫無懸念了
最後的結果,對中國的價值,很難說,如果俄國勝利,日本擴張被遏制,可能中國有喘息機會,之後抗日戰爭未必會發生至少可以拖到黃金十年再後期一些,戰爭會輕鬆得多,但是俄國搶去的土地估計很難要回來,我們的領土就不是這個樣子了。當然,也許俄國國內由於勝利十月革命不會爆發,那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真的只有天知道了。。。不過,這就是歷史,不會改變,中學課本對這場戰爭的定義似乎也沒有錯。
關於日俄戰爭和種族神話,清末立憲的疑問?
樓上那麼多人強調日俄戰爭的種族意義和對中國立憲運動的影響,那麼問題來了
早在日俄戰爭前,衣索比亞就已經在1896年擊敗了義大利,難道不是有色人種對白種人的勝利?我覺得種族神話【如果真的有的話】在那時候就已經破滅了吧,還需要日俄戰爭來破除這個神話嗎?
阿杜瓦戰役的影響同樣不小,意軍的慘敗在歐洲引起一片嘩然。義大利的克里斯皮內閣隨即倒台,英國議會也出現了要求修改對衣索比亞政策的呼聲。西方輿論驚呼:「不敢想像,一個文明的歐洲國家的軍隊會在一名非洲酋長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災難。」痛定之後,意、法、英、俄等國相繼與衣索比亞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阿杜瓦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殖鬥爭。波蘭旅行家波托基記載了這樣一個事實:一種「其鄰居對歐洲大國取勝後的種族驕傲和自豪」洋溢在索馬利亞人民心中。1900年,南非還出現了衣索比亞教會運動,想和英勇的衣索比亞人民一樣,用自己的戰鬥捍衛民族和傳統文化的獨立。海地和美國的黑人都曾先後到衣索比亞遊歷考察,尋求靈感和啟發。而且從戰後結果來看,衣索比亞逼迫義大利賠款1000萬里拉,而日本在日俄戰爭後未能得到俄國一個盧布的賠款。
還有一個問題,日俄戰爭後清末立憲派以戰爭結果論鼓吹立憲國強於專制國,一時間立憲的聲勢大漲,可這個邏輯就十分有問題,義大利是君主立憲國,衣索比亞是君主專制國,請問立憲派們怎麼解釋阿杜瓦戰役的結果呢?如果我是保守派的話,我一定會拿阿杜瓦戰役作為回擊的工具,請問當時清廷是否有引用過阿杜瓦戰役來回擊立憲派,如果有,能否提供相關文章資料?
近現代黃種人對白種人最為完全的勝利應當是1962中印邊境戰爭。
黃種人組成的非主力部隊,完完全全的擊敗了白人組成的精銳主力,雖然規模不大,但不失為人種對抗中「含(hai)金(ba)量」最高的一次,最揚眉吐氣的一次。。。
別說靠人海戰術死磕的日本陸軍, 日本海軍勝的也不算太有含金量,英國禁止俄國波羅的海艦隊通過蘇伊士,俄羅斯艦隊繞過非洲,一路上英法殖民地還不給加煤,迤邐半年多航行大半個地球才到達遠東。勞師襲遠對抗一個同樣完成工業化,武器沒有明顯代差的國家,不敗都難,數量的優勢是無法彌補距離的劣勢的。
日本牛的是勒緊褲腰帶,以後發之姿奮起直追完成工業化,除此之外沒什麼振奮人心的。如果中國和日本同時完成工業化,做的只會更好。只有遠離工業,不事生產之輩,才會忽視這場戰爭中工業化的巨大意義,而去關注種族優劣這種虛無縹緲的少年人之幻夢吧!
當然國際影響是有的,此戰之後,在種族隔離的南非,日本人被當作白人看待(但不包括其他黃種人);而到了朝鮮戰爭之後,所有的黃種人都享受白人待遇。哪個戰爭影響更大看官您大可自己估量。(曼聖上台後南非很多政策逆向歧視白人,黃人靠自己爭取又成為了有色人種,此處不論)我是黃種人,我不覺得揚眉吐氣,倆外國在我國國土上開戰、隨意殺害我國人民、勝者強佔我國領土,我只覺得窩囊。
我們國家也不全是黃種人,比起國讎家恨,所謂「人種戰爭」算個屁哦。
推薦閱讀:
※如何改掉非常微弱的東北口音?
※呼倫貝爾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風景?
※為什麼《智取威虎山》中要滑雪上山?滑雪不都是下山才行嗎?
※如何評價黑龍江開放三胎?
※「東北大板」怎麼紅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