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蜀地天險易守難攻?

該如何根據地圖來判斷蜀地的攻守優勢?


為什麼說蜀地易守難攻呢?

簡而言之一句話:四川盆地四面都是高山,只有極少數幾個地方可以通行。只要扼守住這幾個關口,那進攻方就很難打了。

第一,先看蜀中的地勢。

上地圖:

看看四川盆地四周這一圈山,北部是米倉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龍門山、邛崍山、大雪山,南部是大涼山,東部是大婁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面險塞。
西部為青藏高原,至大渡河一線戛然而止,此處地勢陡然突起,海拔從500多米一下子增加到2000米以上,通行極其困難,——走過川藏公路的人估計都深有體會。因此邛崍山、大雪山、大渡河就成為了蜀地西部的天然屏障,加之青藏高原上沒有強力政權,吐蕃只有在唐朝時短暫強勢,此前此後均無力對中原構成威脅。

在其西南部,則是大涼山、五蓮峰、小相嶺、錦屏山及橫斷山脈,其山勢綿延至雲南。在其東南,則經大婁山、武陵山等山脈貴州相接,——雲南和貴州,大家知道那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雲貴高原,海拔也在1000~2000米以上,崇山峻岭,疊嶂起伏。這裡民族古稱西南夷,也是沒有強力政權出現,對四川也無力構成威脅。

因此蜀地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兩個方向,即東部和北部。

在四川北部,是米倉山和大巴山,越過這兩座山,就是漢中盆地,在漢中北面,隔秦嶺與關中相接。由於秦嶺、米倉、大巴諸山都極其險峻,跨越極為困難,因此自古以來從漢中通關中、從蜀中到漢中的道路,只能沿崇山峻岭之間的河谷而行,多處河谷峭壁絕立,只能在懸崖之上架設棧道,其工程之大、形勢之險,令人乍舌。——不要說古代,即使現代修築寶成鐵路,也是困難大到難以言說。所以在這個方向上,不要說戰鬥,即使僅僅是走路,都是一種奇蹟。

在其東部,則主要是沿著長江和湖北相接。但在巴蜀和湖北相接的那個地方,正好就是傳說中的三峽,三峽東西長將近200公里,兩岸絕壁陡立,最窄處不過一百多米,,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多米,險絕天下。其中瞿塘峽自古就有「瞿塘天下險」的說法。在瞿塘江心中,有一巨大礁石,稱作灧澦堆,對長江上下航船構成了巨大威脅,更給瞿塘天險增加了份量。

這樣一個地區,與外界天然隔絕,而其內部卻大江縱橫,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河流流經整個地區,區域內水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無水旱之飢,用諸葛亮的話講,就是「益州隘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外有山川之險,內有天府之積,自然面對外來的進攻,四川就佔據了極大的戰略優勢。

第二,再看看蜀中與外界的交通

軍事地理,說到底是個地形與交通的問題,上面咱們看了地形,現在再看看交通。

前文說了,在四川的西部和南部,基本不存在有力的威脅,四川盆地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北面和東面,所以咱們也主要是看看北、東兩面的情況。

先看北面:

四川盆地北面的威脅,主要來自於漢中,而漢中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中。

從漢中到蜀中,主要有三條道路,從西向東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其中金牛道從古陽平關(在漢中勉縣附近,不是今天的陽平關)出發,翻越米倉山,到達四川廣元,再經過劍門關,到達梓潼、綿陽,最後抵達成都。今天的川陝公路(即國道108)仍然走的是這條路線。

米倉道自漢中(南鄭)出發,翻越米倉山,直通向四川的巴中,再由巴中繼續向南可到達重慶。這條路線在陝西境內即是今天陝西省道211,四川境內部分路線則與四川省道101北段相合。

荔枝道北端其自於漢中子午鎮,經過西鄉、萬源,最後到達達州,再繼續向南也可至重慶。當年楊貴妃吃荔枝,唐玄宗派人從四川急運荔枝到長安,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走的就是這條路,所以被稱作「荔枝道」。今天國道210就是這條路線。

這三條道路,是漢中通往蜀中的最主要的通道,兩地之間的交通,基本上都是通過這三條道路完成。其中金牛道在漢中匯總了陳倉道和褒斜道,在蜀中則直通成都,因此在三條道路中最為重要。

除了這三條主要道路外,還有一條陰平道,從甘肅隴南的文縣翻越摩天嶺,穿越龍門山,最後直抵江油,這是條小路,行進艱難,但在戰爭中往往起到奇兵的作用,當年鄧艾偷渡陰平,就是典型戰例。

在這四條道路中,軍事行動最多的是金牛道,因為金牛道直抵蜀地的政治心臟——成都,因此大凡伐蜀,大軍自漢中南下,大多數走金牛道。但是,在這條道路上有一座天下雄關——劍門關,金牛道自廣元南下,至劍閣縣,在這裡進入劍山山區,劍山綿延數百公里,其南坡舒緩,而北面絕壁陡立,只有一個地方如刀砍斧劈一樣出現一個缺口,可供行人通過,因其如兩門對立,故稱劍門。自古以來號稱「劍門天下雄」,自諸葛亮在此設關以來,劍門關從未被從正面攻克。李白有「劍門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詩,可知劍門關之險要。因此自古以來想要攻克劍門關,只能採取迂迴的辦法,從小路繞到劍門關背後。

鍾會攻蜀,十萬大軍頓兵劍門關下數月,不能寸進,最後糧盡欲還,正在此時,鄧艾繞道陰平道,從江油進入蜀中,在綿竹大破諸葛瞻,攻陷成都,於是姜維只得投降。後來明朝時傅友德攻四川,揚言要從金牛道進兵,實際上卻悄悄出陰平道,繞過劍門關。但是陰平道是小路,太過艱險,史稱鄧艾行軍,「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可知陰平道之險要,只能作為出奇兵之用,五代時石敬瑭攻蜀,蜀地孟知祥一邊備守劍閣,一面防禦陰平道,石敬瑭果然自陰平道進兵,因孟知祥早有防備,結果失敗而歸。

米倉道和荔枝道的軍事行動很少,歷史上一共就那兩三次,這是因為這兩天路的目的地都不是重要城市,不具備太大的軍事價值。三國時張郃曾從米倉道南下蜀中,但他的目的是劫掠人口,最後在宕渠被張飛擊敗。

這裡再說一下漢中,由於秦嶺高峻,而相對來講,米倉山和大巴山就較為和緩,因此漢中和四川交流較多,無論是在經濟、政治、人文上都和四川是一體。從軍事地理上來講,四川的軍事部署,決不能局限在四川邊境,必須要將漢中納入其中。

我們看上面地圖就很清楚了,關中向南翻越秦嶺有四條道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全部彙集於漢中,而四川向北翻越米倉山、大巴山有三條道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也全部彙集於漢中,——換言之,漢中控制了關中到四川之間的交通。

從防守的角度而言,四川要防禦,必須要給自己留下足夠的彈性空間,而這個空間就是漢中,佔據了漢中,則與關中共秦嶺之險,以難以逾越的秦嶺作為第一道防線,以大巴山、米倉山作為第二道防線,劍門關則是最後的大門。四川一旦失去漢中,則敵人將直接進逼劍門關,蜀中政權再無絲毫後路可退。

從進攻的角度看,漢中是走出四川的前進基地,佔據了漢中,則北可攻關中,西可入隴右,發展空間陡然增大。倘若失去漢中,則蜀中政權只能局促於盆地之中,如顧祖禹所說:「四川非坐守之地也。……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

再看東面的通道。

四川東面的通道只有一條,就是長江。

從宜昌溯江而上,經過三峽,即進入巴蜀,這就是東面的通道。

在這條道路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關口,一是瞿塘關,在今天奉節附近,瞿塘峽口,瞿塘峽是三峽最西的一個峽谷,險峻異常,當敵人溯江而上,剛剛走出數百里的三峽,就在這裡迎頭碰上瞿塘關。在東面通道上瞿塘關的地位,猶如北面金牛道上的劍門關,自古就有「劍門天下雄,瞿塘天下險」的說法。瞿塘關之險,不但在於險峰大江,還在於江心中的灧澦堆。前文說過,灧澦堆是瞿塘峽江心中的一個大礁石,正對著長江航道,由於長江水量不同,灧澦堆露出水面的大小也不同。當地有歌謠曰:「灧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灧澦大如猴,瞿塘不可游。灧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灧澦大如龜,瞿塘不可回。」其險可知。——解放後,為了改良長江航道,政府將灧澦堆已經炸掉了,如今瞿塘之險已去大半。

過了瞿塘關之後,再溯江而上,就到了重慶。在重慶這裡,水道分為兩支,一支入涪江北山,直趨綿陽,抵成都之北,這條水道叫內水。一條繼續溯長江而上,然後進入岷江,抵達成都,這支水道叫外水。因為重慶總括內外兩水道,因此就成為了東川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佔領了重慶,上可進兵成都,下可威脅荊襄。蒙古攻宋,在重慶戰事最烈,最後大汗蒙哥即死於此地。

劉秀攻公孫述,即派岑彭沿長江而進,先敗敵於江關(瞿塘),又進兵至江州(重慶),然後分兵,使臧宮入內水,自率主力入外水直趨成都,「勢若風雨」,「蜀地皆大駭,(公孫)述以杖擊地,曰『何神也』」。劉備取蜀中,也是自長江而入,然後沿內水北上至葭萌關(因為他是假惺惺幫助劉璋去抵禦漢中的張魯去的)。後來龐統戰死,劉備調諸葛亮入蜀,諸葛亮、張飛、趙雲也是自長江而入,在重慶(江州)張飛義釋嚴顏,然後諸葛亮分兵,派趙雲率軍自外水前進,自己和張飛從內水而上,分定郡縣。

第三,順便談談四川的戰略位置。

四川居長江上游,對長江中下游的吳楚之地具有高屋建瓴之勢,因此偏安江東者,無不汲汲以四川為念。因此李特割據四川,桓溫就卧不安枕。而西魏取四川,梁朝之衰亡可見。對於進攻方來說,攻佔江南的一條捷徑就是先取四川,然後居高臨下順江而東,因此王濬樓船下益州,而金陵王氣就只能黯然而收。蒙古攻宋,荊襄是其主攻方向,但也一刻沒有停止對四川的進攻,打的就是從四川順流而下的主意。

因此當中國出現南北朝對峙的情況時,四川往往是打破局面的一個手筋。

最後,綜上所述,四川四塞之地,天府之國,確確實實是易守難攻。但讓我們看看歷史真相:劉秀攻公孫述,不足兩年滅之;劉備取西川,不足兩年取之;鍾會鄧艾伐蜀,5個月滅之;桓溫伐蜀,4個月滅之;五代時後唐滅前蜀,歷時75天;趙匡胤滅後蜀,歷時兩個月;明朝克四川,不足五個月。——基本都是一鼓而下。

既然四川是那麼的山川險固,為什麼這些蜀中政權卻都如此不堪一擊呢?吳起曰:「在德不在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一個政權不修內政,卻指望山川來幫你?——想的美。

但是我們再看,蒙古攻宋,四川持續抵抗五十年,直到宋帝投降後,四川仍然堅持抵抗了三年,直到最後一刻;清軍入關,四川也持續抵抗十餘年。這又是為什麼?答案也簡單,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的戰鬥意志可以超越一切。


是時候上這個圖了。 府,就是大得院落。天府,就是老天爺給你修好的院落。


天險是一回事,有的崇山峻岭在當今都是挑戰,在古代就是號稱「天險」了,這些全部是有利於防守方的地理條件。
其實我想說的蜀地難取不僅僅是憑藉天然的地理條件,所以巴蜀本地的天險我就不說了。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這句話比較概括。
我具體說下我的理解。
一.蜀地在中國古代其實離中央政權政權核心很遙遠。
哪怕定都於西安(長安),雖然我們現在看地圖都感覺非常近。相信題主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有東川西川之說。東川為漢中,西川才是我們理解的正兒八經的巴蜀(以成都平原為核心的四川包括重慶)。如今漢中歸陝西,但是在古代二川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體系。因為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和漢中是由秦嶺隔離開的,秦嶺已經是天險(海拔2000+,而且古代植被非常茂密,直接是原始森林級別),算是巴蜀的第一道屏障。而漢中,外號「天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形容能力),相當封閉的獨立地理單元,算是巴蜀的第二個緩衝帶。
不過說回來,在巴蜀有割據政權的時候肯定不會有中原王朝蠢到在西安定都,可以參考五代十國或者直接三國演義里的魏國之類。
所以古人眼裡巴蜀其實是遠離中原的地方,而派軍隊伐蜀,後勤壓力將會非常大(這已經不是能不能打下來的問題了,而是能不能打的下去的問題)。
二.蜀地擁有相當大的獨立度。
巴蜀號稱「天府之國」,具體是誇富足。糧食可以自給自足之餘可以支援外地。礦產資源也相當豐富。這也就保證了巴蜀本地的軍隊後勤(當然如果天災那也沒辦法,命不好)。具體原因在於非常好的水熱條件,以及性價比高的令人髮指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
自然條件好,帶來的就是充足的人口,這在古代就是立國之本,就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也給了巴蜀割據一方與中央政權的底氣。
這兩點就是比較具體的了,至於人才什麼的說起來太虛,不必較真(「躍馬」「卧龍」巴拉巴拉一堆呢,許多人在蜀成名,但是都不是本地的~所以不能單純誇蜀地出人才啥的哈,畢竟有許多外鄉人的努力,(&>^ω^這些都是晚自習偷偷碼的哈(????ω????),憑著記憶可能有所錯誤,歡迎指正(&>^ω^對了……忘記說一點哈,題主你說的「蜀地」,我擅自改為了「巴蜀」,因為巴地就是蜀地的東部屏障,說是唇亡齒寒也不過分,而且也是同一個地理單元,所以我覺得放在一起說比較好。


竊以為一方面是蜀地天險易守難攻,這個最高票答案已經說得很好了。補充一點,就是四川是一個很富庶的地方,人稱天府之國,成都平原是中國最好的幾塊土地之一,孕育了無數的文明和人口。
你光有天險有用嗎?沒用。為啥沒人說西藏是天險呢?顯然是因為青藏高原雖然攻不進去,但你在那裡也呆不住啊。一窮二白的地方,往那裡跑也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
而四川,恰恰是因為富有而有具有天險,才是易守難攻的寶地。不過這個地方太閑適,容易消磨鬥志,進了保險箱的同時,也是進了死胡同。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玩下三國志11你就明白了。


自古從中原入蜀只有2條路,一是沿著長江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二是自漢中入蜀的金牛道等。


勝不離川


四川每次都被從湖北方向來的軍隊妥妥的收下。歷史上湖北方向第一支敵軍來自楚軍,把巴人從湖北西部逐漸驅到川中,這次因為楚國短視,未佔據四川全境。第二次要算劉皇叔帶領的荊楚軍。第三次桓溫帶領的荊楚軍。第四次是明玉珍帶領的荊襄軍隊。第五次就是辛亥啊,湖北的軍隊往鎮四川半路嘩變了。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簡言之:四川,外有山川之險,此難攻。內有豐腴之地,衣食自足,此易守。

故:自古諸侯爭霸,總有人割據蜀地,進則窺視天下,退則偏安一方。


讀讀初中學的《蜀道難》一文就知道答案了。
李白到了蜀地都不禁感嘆,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唉呀媽呀,太特碼高了,山高路少的,摔死我咋整? 哈哈哈
附上蜀道難的譯文,感受一下天險的魅力:
《蜀道難》
唉呀呀!多麼高峻偉岸!
蜀道真太難攀登,簡直難於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
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
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
青泥嶺多麼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岩巒轉九個彎彎。
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摸,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吁短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可怕的岩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
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
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盪的空山!
蜀道真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
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
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
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麼而來到這險要的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佔。
駐守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弔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
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


川妹子路過~

初中上歷史課

老師告訴我們一句順口溜

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飛機飛不過,大炮打不穿。。。。。。。

請用四川話讀兩遍⊙﹏⊙


今天來更新下這個回答吧,之前的描述可能比較簡單,大家感受不出劍門關的險要。

「劍門」一詞的來源,就是說劍門關這個地方就像是用一把劍劈開的,在劈開的豁口處放了一座城門。劍門關兩側都是懸崖峭壁,中間則是一條狹窄的小路,小路由無數級的台階組成。古代的重型攻城器械,如衝車、雲梯、拋石機等,大不了能打上幾百米,這根本威脅不到劍門關。
最實際的做法就是抬著梯子跑到關前,然後往上面爬——爬上無數級台階,累的半死的士兵再沿梯子往上爬,看上去是很荒唐的做法,但卻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這就是劍門關的可怕之處。更可怕的是,在你爬台階的過程中,上面扔下來幾根足夠重的木頭,就能把整條路給塞斷,所有攻城的士兵都是活靶子。

我一直以為,中國歷史上最腦殘的戰爭行為就是攻打劍門關,鍾會攻蜀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回,成了反面典型。後來他雖然進關,原因卻是鄧艾從陰平小道的懸崖滾下山,並佔領了成都,造成姜維棄守劍門關,他這才沒被姜維弄死。鄧艾寧可從懸崖滾下去,也不願意去打劍門關,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劍門關到底難攻到什麼程度。
最後附一張圖片,大家自己感受吧。就我的看法,想要拿下劍門關的話,使用空降兵或許是最合適的,可惜古代沒有


四川人來答一記:大學時候生平第一次出川,在火車上2天了才到重慶,一路隧道接隧道,但是一來到湖北後,跨幾個省只需要1天


山太多
山太多
山太多
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然後,沒了


西邊是青藏高原,主要是吐蕃人,吐蕃人幾千年也就是在唐朝的時候統一強大過,其餘大部分時候都在禮佛,而且,從青藏高原下到蜀地困難很大,參考川藏公路。
南邊是雲貴高原,主要是從北方逃過去的少數民族,一直比較落後,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即使南詔大理統一以後也是在壓力下漸漸南遷到泰國等地,而且有金沙江天險。
東邊有個口子,叫三峽,其餘的地方都是山,那些山地是不容易打過來的。一般只要在三峽地區布防,山區留一些警戒部隊就可以比較輕鬆守住。
北面有兩道防線:大巴山和秦嶺,自古號稱天險。秦嶺和大巴山中間是漢中平原,土地肥沃,適於屯田養兵。
中間是肥沃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在現代農業條件下糧食產量最高可以養活8000萬到一億人口,古代農業不發達養活1000萬人口也壓力不大。
所以,這是一片太適合割據的地方,只要境內政通人和,外面要想打進來很難。


四川又不遠,你不去看看?


蜀道難 難於上青天 這個算嗎


因為三面環山,只有東北方向有出口。so


推薦閱讀:

拉薩市區很空曠,拉薩貢嘎國際機場為何選址離市區這麼遠?
為什麼中東作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如今的現狀卻幾乎無文明可言?
漢末三國時期的長安城處於何種狀況?
40級地震強度有多大?

TAG:歷史 | 地理 | 軍事 | 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