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比起步的階段,目前的自主品牌汽車在綜合技術方面有多大程度的提升?
現在自主品牌的車從外觀到配置,相對比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參考到價格,性價比也越來越高,不過也有很多在外觀上涉嫌抄襲,尤其是論壇里各種10萬買A6,8萬買寶馬之類的文章,所以想問一下,綜合各個方面,自主品牌相對比起步階段,都有哪些提升,提升的程度大致有多大?
============更新===============
有知友評論說「對標」用的不對,其實怎麼說呢,說「對標」=抄襲,這確實是不正確的,但說抄襲跟對標一點關係沒有,也是不正確的,對標是汽車設計時的工程用語,中國的汽車工業就是從對標開始的,對標不僅僅在逆向開發時會用,正向開發也會用,別人有更先進的設計和結構,我們為什麼不參考參考呢,這無可厚非。要真給對標一個準確的定義,我還真做不到,如果有大神能給出定義或者更好的解釋,請添加回答或評論,不勝感激。
============再次更新===========
看看評論區,真是各種大神湧現!特此申明:此文非技術類回答。對於有評論說「不懂電池就別瞎說」,我做幾點說明:
1.文中我很明確的交待我非電動汽車開發者(是汽車電子),對電池本來就不懂,所以沒對電池做任何技術分析。
2.下文中的四個問題,是我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提出的,我認為任何一個電動車消費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3.如果有大神可以就這幾個問題做出專業的回答,我將不勝感激。
不懂就別瞎BB這種回答自認為是不負責任的。
。。。。。。。更新。。。。。。。。。
知友讓我談談對電動汽車的看法,。我沒參與電動汽車的開發,也沒打算買一輛電動汽車。對於電動車的發展我先拋幾個問題:
1、充電的方便性
國內主流的電動汽車,像比亞迪,啟辰,其充電時間慢充需要7-8個小時,快充40分鐘能充80%。那麼不說普及,就算一個城市有一半的車是電動車的話,在同一時間同一充電站充電的車有多少量?而你能接受的等待時間是多長?有的人會說,我可以安裝家用充電器,問題是你以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車庫嗎?
2、續航能力
如果現在你有一輛純電動車,你敢開出深圳多久?如果你在東北呢,零下20度的天氣(電池在低溫條件下耗電特別快)你再開個空調,你覺得你的電池能撐多少?
3、電池使用壽命
看看你的手機你就知道了,一輛電動車你開2年,它能保證你的續航能力能有多少?
4、安全性
如果這幾天你開著你的比亞迪秦在深圳大街上當船使,正好查了查這款車的電池輸出電壓和電流,你會是什麼心情?(主機廠都有這方面的安全標準,但現在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且不說進水,有一點我們都清楚,電動車碰撞容易起火,對於撞擊我們通過安全氣囊可以化解,但一旦起火就會很麻煩。
可以看出,這幾個問題全是關於電池的,沒錯,電動車跟有車的差別就是電池和電機,電機控制技術在控制科學領域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才有樂視這樣的IT公司敢來汽車行業攪局。但是電池技術如果不突破,還是先做混動的好。對於比亞迪,他有國內領先的電池技術,也有較長時間的電動車技術積累,再加上它現在專攻電動車,所以還是比較看好它在電動車方面的發展。
更正一錯誤:H6對標CRV,不是RAV4。感謝知友的提醒!
看的出來2015年是自主品牌汽車逆勢向上的一年,哈佛H6的銷量奇蹟,長安的快速增長,博瑞的唯美外形。。。這一切都讓我們覺得自主品牌汽車已經趕上甚至一部分已經超過合資車了。 但是你有沒有真正了解一輛自主品牌車的生產過程?我們的設計研發能力真的已經那麼強了嗎?我不那麼認為。1.自主品牌車有幾輛是自己正向開發的?
汽車界的抄襲用專業術語我們稱之為對標,哈佛H6對標RAV4,H9 對標普拉多,那為什麼長城的車買的這麼好?對標的車我們都知道結構成熟,性能相對穩定,小問題不斷但大問題沒有,再加上專門為國人設計的大後排空間以及一些看起來碉堡了的豪車標配電子設備,然後我們覺得這車碾壓同一價位的合資車毫無問題。但是你拿個發動機拆了測個尺寸加工出來再稍微改動一下就敢說我自己掌握髮動機的關鍵技術了? 如果你是個汽車工程師,如果你做過EMC的實驗,看著合資車和自己對標過來的自主車的實驗曲線時,你就深深感受到我們的車還有一段路要走。 再看看其他車,傳祺用菲亞特的平台,奔騰用馬自達的平台,「美如畫」的博瑞用沃爾沃的平台,就連紅旗H7都是從豐田皇冠那裡一步一步對標過來的,不過紅旗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技術。
2.與前幾年比較,自主的車進步還是很大的,總之大家繼續加油吧。。。
說(1)里的那些並不是說自主車就不值得買,相反的,我認為自主車很值得買,我們都知道車的利潤很高,合資車加上品牌溢價的話,利潤更高,那如果我們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到大空間,美造型,性能又相對能接受的自主車的話,我們為什麼不幹呢?
但是我們必須嚴肅對待技術這個詞,我們是什麼水平就是什麼水平,不要認為出了哈佛神車我們技術就NB了,當年夏利可是稱霸全國的。。。我們只不過是在特定的時間用特定的方法造出了國人喜歡的特定的車。造型我們可以模仿,但發動機、底盤、變速箱呢?試問有哪一樣我們的技術可以和國際一線車企比較?而這些才是一輛車的核心技術,才是評價我們自主開發能力的重要標準,所以不要說超過合資技術這樣的話,雖然我們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核心技術方面我們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作為一個熱愛汽車,學的車輛工程,奮戰在自主品牌一線的小職員,可以很負責任的講,自主品牌的綜合技術有提升。往往這時候就是「但是」開始的時候了…………作為剛入行沒多久的新人,我只能很淺顯的談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中國汽車從無到有,能夠造出汽車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畢竟是一個很複雜的產品,能夠生產出來並滿足各類法規及質量要求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做出一款汽車產品要經歷市場調研、產品定義、概念設計、工程設計、工藝規劃、生產製造這樣大致的流程,在概念設計之前的階段跟我們常說的「技術」關聯不大,我們常態意識下的技術更偏向於工程設計能力和工藝開發能力,而這兩塊恰恰是自主品牌的短板。
目前的階段,我們的工程設計和工藝規劃更多還是靠「模仿」,雖然自主品牌有了十幾年的積累,但是真正要單獨開發,實力還是有所欠缺,很多都是建立在國外成熟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改動。
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我國薄弱的工業基礎不無關係。從生產工藝來看,整車生產要經歷沖焊塗總四大工藝。首當其衝的衝壓工藝,無論是原材料的鋼板,還是最關鍵的模具,我們都不具備國際領先的實力,這就導致衝壓件的符合率低於主流國際水平,隨後帶來的便是焊裝工藝需要通過很多非常規手段去彌補上道序的不足。而在焊裝專業,有用一句話可以印證,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可以直接的用焊接技術來體現,自主品牌在焊接技術上也是很欠缺的,新的焊接技術應用率很低,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最常見的點焊工藝和CO2電焊(也有可能是節約成本)。而在尺寸控制方面更是與歐系日系相距甚遠。塗裝的話,設備是人家的,自己在防腐和密封設計上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費」。總裝工藝不是很了解,不發表意見。發動機和變速箱工藝更多的是精機加工,這是最能印證工業基礎薄弱的地方,高水平工藝的誕生必然要有高水平的機加工水平來支撐,我們的機床精度比起日本義大利的差距實在太大。因此,薄弱的工業基礎給自主品牌帶來了很大的難題,無論是硬體還是人才方面。
再說工程設計,個人有一個看法,一個優秀的工程產品設計師必定是一個熟知工藝的工程師,如果設計師不熟知工藝,那麼設計出的產品會存在很多需要多次修改的地方,會讓後面的工藝規劃人員無從下手或很難實施。從汽車的五大系統來講,底盤、動力總成、電子電器、內外飾大部分都是靠供應商來生產,只有車身一塊由主機廠親自操刀。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一款產品想對標合資或外資,那麼採購的件將會是來自合資或外資的供應商,自主是沒有話語權的,因為我們的「技術」沒有人家成熟,設計不出也生產不出,如果用自己的供應商,那麼整款車的體驗感將會下降很多。作為一個成熟的主機廠,應該有帶動供應商技術提升的能力,但是因為我們的底子實在太薄,更多的時候只是被「洋商」欺負。其實在國外的話,有實力的整車廠,比如BBA,很多先進的前瞻性技術都是有主機廠來主導研發,供應商參與其中,而在國內由於主機廠剛學會走路,自己的供應商還只能匍匐前進,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和供應鏈。我們自己的產品設計師都很年輕,對工藝的積累比國外的老爺爺差了好遠,這個短板需要時間和耐心去彌補。
最後再說人才的積累。作為工業革命的結晶,汽車不是嘴上說說會造車了那麼簡單的,作為凝結了各行各業精華的汽車產品,體現在其身上的價值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工業的投入和積澱,而這其中最大的財富便是人才。人才的培養才是汽車行業的關鍵,或者說是各行各業的關鍵。我們雖然有老一輩的汽車先驅們,但是他們更多的也是將我們領入了汽車行業,要想有更大的提升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時代在變遷,技術在進步,我們還只是入門的小學生。自主品牌的人才很多,但是平均年齡很年輕,光是比拼經驗,我們的技術人才很多方面連國外的技術工人都不如。簡單地說,我們人才能夠達到國外70年代的水平,想要達到目前的水平,我們仍要繼續學習繼續積澱,才能慢慢縮小差距,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問題的解決不是靠理論,是靠經驗累積,然後總結出規律,沒有長年累月的積累就無法領悟其中的精髓。現在我們的企業都急功近利,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在汽車行業中,很多東西無法用文字來總結,他們只凝結於工程師的腦中,當你失去一個工程師的時候,流失的不只是一個人,還有更多他參與項目的經驗精華,他對後續車型能夠產生的貢獻。
總而言之,自主品牌雖然能造車有提升,但是與國外差距依然巨大,我們可以在學習中進步,決不能盲目自大,畢竟積累的經驗比人家少之又少,技術壁壘依然深厚,人才的形勢非常嚴峻。另基礎工業要給力啊……
作為一個新人,剛工作的這兩年,有太多的感觸,可能自己年少輕狂,想法不成熟,描述也很無厘頭,但總是希望我們能夠打造出「令人舒服」的車。自主品牌無關「愛國」,我們要做的只是為我們自己存在的社會提供更廉價更超值更舒適的產品,畢竟大家掙錢不容易……
謝邀,無圖,歡迎點擊!答案更新次數:3次。
提升是肯定提升了,包括內外飾、底盤、發動機、變速箱等等,設計能力與製造能力都在提升,但肯定沒有某些人鼓吹的提升那麼大。
提升最少的部分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等,對的,就是這些部分直接影響了汽車的基本功能:行駛。這些部分確實也是提升最難的,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試驗、調教等等,提升效果也不見得會立竿見影,這需要技術積累與沉澱的,中國車企與國外領先的車企差距也是這些部分最大。
提升相對多一點的是車身工藝與設計能力,當然,對比其他國外領先企業,也是至少差十年以上,主要體現在整車剛性、高強度以及高科技鋼材的使用、焊點排布與強度等等設計與製造方面。
提升最多的,不得不說是造型設計上,包括內外飾。我這裡提到的提升是不包括那些赤果果的山寨車型的(舉個例子:某迪S6)。畢竟造型這方面,只要肯投入,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我個人覺得哈弗系列還是比較耐看的,造型好不好是主觀上的,大家就不要在這裡辯論哪個車型到底好不好看了,意義不大。
總的來說,國內車企能力,提升是有的,但是中國依舊只能勉強稱得上是汽車大國,而非汽車強國,中國走向汽車強國之路還是需要國內的汽車人潛下心來腳踏實地好好做車,造好車,而不是盲目的只關注利潤、忙著擴大產能與規模,一旦國內對整車的需求量降低下來,產業小泡沫碎掉,結果堪憂啊。
以上
其實我並沒有看衰,只是覺得國內汽車人需要繼續加油!
---------------------------
以下更新於2015.5.25早
第一次在知乎得到10個以上的讚美和感謝,蠻開心的(沒辦法,我這個人就是幸福點比較低,嘿嘿),謝謝大家,我決定也回饋一下關注這個問題的各位們,多說點我的感觸吧。
我呢,本科畢業以後就從事汽車相關行業到現在,而且因為崗位的職責,我常年遊離在整車廠與供應商之間,也了解了一部分整車開發的細節,談不上有多專業,但還算是有經驗吧,下面我再從整車製造與設計兩方面細說一點點。
整車製造能力上:
這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如果在設計能力相同的情況下,國人團隊製造出來的汽車在某些細節上做的要比國外要好,對的,就是這樣!我們的整車製造能力提升了很多的!
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車對大部分中國家庭來講是一個大件兒(不包括一些視金錢如糞土的土豪哈,哈哈),在買車的時候也相對會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既然在買車上花費了這麼多銀子,消費者對車輛的期望值就會很高,細節上比較挑剔,例如:輕微異響,車身的間隙匹配等等,國內很敏感,而一些發達國家不一樣,汽車對於他們來講是一個代步工具,普通家用汽車價錢也相對便宜,所以他們不會對車輛期望值非常高(試想想,如果現在15~20W級別家用汽車的價格降低到一個普通家庭三個月左右薪水的水平,你還會對汽車的期望值很高嘛?)舉個例子,一些車輛的運行噪音或異響問題,老外就認為並不是問題,他們認為機械需要運行,就會有聲響,聲音大一點也沒所謂,你這個車又不是豪華品、奢侈品,沒必要搞得那麼細,但國人消費者會抱怨這個聲響,國人會覺得我買的車怎麼噪音這麼大,我花了十幾萬的大價錢怎麼買了這麼個爛東西,檔次真低,下次不買這個品牌了。而面對這種國內與國外矛盾的類似問題,國內的整車製造廠一定會努力解決的,即使在老外來看意義並不大,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客戶導向吧,為了滿足國人客戶的需求,我們國內整車製造也是滿拼的!
總的來說:而國內的整車製造工廠為了滿足國內的客戶,在細節製造上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能力提升自然也較大,所以在整車的製造質量上我們國人的車子很好!甚至很多在老外眼裡並不是問題的問題也都得到有效解決了,辦法都是國人想出來的嘛,哈哈,國人確實很牛的,我驕傲的贊一個!
但是提醒大家一下,我以上的內容有一個前提,就是在設計能力水平相同的情況下,那設計能力上的差異呢?我們國人在設計能力上提升了多少呢?我再來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喲,又到上班時間了,不好意思啦,那設計能力這一部分晚上再更新吧。
以下更新與2015.5.25晚
今天又加班了,其實我們汽車人也是很努力很辛苦的,希望大家理解我們吧。
關於設計能力上,我想從三方面講:
第一:設計實用性。
基本上是指車的一些設計上實不實用、貼不貼心等,舉兩個例子吧:如果一些車型的離地間隙比較高,像SUV還有一些商務車等等,在B柱內側增加一個拉手,乘客上車的時候,可以扶一下,借一下力,就很方便。還有一個例子,整車播放音頻的情況下進行倒車,如果音頻聲音過大會蓋住倒車雷達的警示聲音,駕駛員就不容易識別出倒車的距離,很容易撞到其他物體,所以在設計上,整車音頻會自動把音量降低來突出倒車雷達的滴滴聲音,這種設計就蠻貼心。當然,設計實用性也包括一些其他細節比如說按鈕的設計位置,是否設計了實用的卡槽等等等等,我在這裡就不再舉例咯。
對於設計實用性,自主品牌的車子做的還不錯,大部分品牌都在悉心聽取客戶的反饋,之後在車型改款的時候,將新的設計狀態實現,來滿足客戶的需求。設計實用性上,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缺失,還是比較容易達到的,在這方面自主品牌確實在不斷的前進,追求卓越。
第二:整車車身設計能力。
我在最初的回答中已經提到了,車身設計能力我們國人也是提升了一些的,車身設計是否優秀,直接影響著在意外情況下駕駛員和乘客的人身安全,所以車身設計能力的重要性也是非常高的,包括車身各個部位使用什麼材料的鋼材,鋼材需要多厚,需要幾層板,需要排布多少個焊點等等等等,設計好之後,新車型還必須反覆的進行各種試驗,如碰撞、路試、耐久等等試驗。這一部分,我們自主品牌不但在一代又一代的車型中吸取經驗教訓,也同時在向一些國外車型學習(也可以稱之為借鑒吧),進步是一定在進步的。一個比較直觀的現象就是,目前新款的自主品牌車型要比十年前的車型來的更結實或者說更耐撞(碰撞試驗的評分也是越來越好),且質量問題也少了很多。但是以目前的車身設計能力來看,還是與國外領先企業有不小的差距,我曾經實地看過某沃字輩國外品牌一款車型的完整車身(沒有任何零件哦,只有鋼鐵的車身),這款車身的剛性與可靠性真的是目前自主品牌沒辦法相比的,關注汽車的親們可能也在某些媒體上看過這個品牌車型安全的一些廣告或者新聞等等,不得不承認,自主品牌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咱們國人仍需加倍努力啊!
第三部分我來說說動力總成,簡單一句話吧,就是自主品牌的能力還是比較差的,跟國外領先企業差距很大,需要努力,具體細節我不想描述了,心塞。
一直在汽車行業,謝謝樓主邀請。
國內汽車製造業整體相比之前幾年是境況變差的,這可以從整體的行業薪酬水平得知,自主品牌更甚,最直接的例子便是每年新招大學生變成全是普通二本,人才決定高度。
跟其他知友相同觀點:目前國內汽車造型設計水平相比以前的確大為進步,尤其現在自主領頭羊長安,整體造型設計已接近或達到合資品牌的風格,再也不在是以前看到悅翔想到馬自達,現在你會發現有它所謂的造型亮點。
其實真正拉開差距的還是製造水平,重點說一下供應商的製造水平,目前自主品牌還有部分供應商都是江浙一帶小廠,體系,人員質量意識,產品一致性方面問題不少,加上主機廠每年的大幅砍價導致品質縮水甚至其他。還有最重要一點是中國特色的關係戶供應商,只能呵呵了。
專業出身,這個行業做了十幾年,做過技術和銷售,管過合資品牌,也統管過自主品牌的業務。說到中國品牌,無非4大(一汽 東風 長安 上汽) 4小 (奇瑞 長城 吉利 五菱),什麼北汽 廣汽 江淮 力帆 之類的一小二沒個性就不提了。一汽自主空握馬自達 豐田 大眾 奧迪的資源,但是就是敗家,整啥啥失敗。上汽還是能體現一些上海人的國際事業,從收購韓國雙龍,再到買下英國羅弗的平台技術,起點還是不錯,但也是眼高手低,折騰幾年高不成低不就,也就350還能勉強撐撐檯面,而且採購不開放,技術竟忽悠,小家子氣很重。東風雖然乘用車搞的不怎麼樣,但是入股PSA還是讓人眼睛一亮,另外東風也在充分利用合資公司的研發力量,生產和採購體系,車型平台等來豐富自己的產品線,提升品質,現實的說,後續還是看好東風。最後四大里的長安是我眼中最成功的自主品牌,本來軍工體系出來就負擔重,重慶雖然是老工業基地,但是偏於內陸,信息獲取,人力資源,國際視野按道理都不應該佔優,但是長安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在歐洲,美國,日本早十年就開始建立研發中心,在國內上海,北京,重慶也分別成立了工程中心,這兩年上市的車型熱銷,特別是A級轎車這個競爭最激烈的紅海,逸動連續2年月銷量過1萬5,這個絕對是產品有競爭力的體現,2015 Q1長安單品牌銷量僅次於大眾排名第2,這絕對是厚積薄發的體現。但是長安還是缺乏自信,起步的時候可以靠物美價廉,成規模了就要質價同升了,消費者寧願多花錢買好東西,也不會省錢買差東西,iPhone就是最好的例子,這點長安需要像長城好好學習。長城的崛起很多人想不到,我認為是專註度和執行力,以及運氣成就了魏建軍,5年前SUV突然走紅,合資品牌價格高啟,用戶選擇又少,當時同批以日野皮卡底盤起家的不少,還有中興等等,但是長城的專註讓他抓住了這個機會,在銷售額飛速增長和規模成倍增加的時候,魏建軍營造的准軍事化管理帶來高效的執行力為這台飛速運轉的機器提供了保障,還有近乎到變態的廉政建設也避免了可能的安全問題,當H6成功後,老魏幹了3件事,1是暫停轎車新品開發,全力投入SUV,全面佔據所有車型,抓住最後的SUV黃金時代,2是全面提升產品品質感和檔次感,廣泛與國際供應商合作,將原先只有豪華品牌敢用的新技術大規模應用到十幾萬到二十萬的車型來,3是將哈弗品牌定位於低於合資高於其他自主的位置,H9出來二十幾萬有人罵老魏想錢想瘋了,但是半年多下來穩定在3000左右的月銷量已經印證了這個定位的成功。長城的問題主要還是自己的研發隊伍能力太弱,過度依賴供應商,前些年高度依賴同捷,後來還很不光彩的把同捷保定研發中心都給撬了,這個是慢功夫細活,另外SUV市場很快趨於飽和,長城在轎車和MPV都乏力,產品結構有風險,比較起來更看好長安,但是長城有錢,說不定去買個什麼研發能力強的公司也是有可能的。(手機敲了1小時,後面的改天再寫吧…)
就拿我現在的新能源車企來說,所有國內所有車廠應該都買了BYD的車,還有上汽榮威550的PHEV車型拿來做benchmark吧,這算不算進步呢
至少在外觀方面提升很大。車身鈑金製造工藝跟前幾年相比完全是質的飛躍。內飾做工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我自己開的是合資車,但看到吉利博瑞時還是覺得非常不錯
原諒我不談具體的技術問題(臣妾真的不懂啊)
========================================================================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十一年前的2004年,臣妾帶你們去北京車展瞅瞅
那一年,李書福帶領吉利進入汽車行業剛剛過去6年
↑2004年北京車展吉利汽車CK-1(後來的自由艦)透視圖
看看新浪汽車(沒錯,就是那個「賓利降低車身是為了獲得更大地球引力」的新浪汽車,請原諒我再黑一次五糧霉體)配的新聞稿(節選):
北京國際車展吉利全新車型「CK-1」成焦點(圖)_新浪汽車
「澎湃動力與CK-1極具動感車身造型堪稱絕配」
「車身造型和結構經過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要求的設計後,外觀造型獨特、時尚動感,由於採用了流線型設計風阻係數較小;內飾造型和設計體現人性化、休閑化的吉利發展新概念」
有沒有想尿的感覺~
↑新浪汽車關於吉利CK-1的新聞稿
沒錯,這就是自主品牌領導者之一的吉利汽車十年前的模樣。
========================================================================
同樣,那一年,比亞迪也參加了北京車展,這距離這家公司宣布進入汽車行業剛剛過去幾個月時間。
除了帶來類似上面吉利CK-1那樣外觀造型獨特、時尚動感的燃油車外,還帶來了不一樣的東西——兩款新能源「概念車」,一款混合動力轎車,一款純電動車。
↑2004北京國際車展的比亞迪展出的混合動力車概念車Hybird-S
↑2004北京國際車展的比亞迪展出的純電動汽車概念車ET
看到這兩輛「概念車」,有沒有再次想尿的感覺?
沒錯,這就是如今讓一些人死心塌地,讓另一些人恨之入骨的比亞迪汽車十年前的模樣。
========================================================================
我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個來自2015年的穿越者,告訴2005年的我,再過幾年,吉利會全資收購北歐豪華品牌沃爾沃,再過若干年,吉利會推出一款各方面絲毫不弱於合資車,並且美到爆的中級車,毫不費力地俘獲我的芳心。我會毫不猶豫說他YY,就如同當時的我YY長大會變成高富帥中的高富帥,林志玲見了我就乖乖跟我回家一樣。
我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個來自2015年的穿越者,告訴2005年的我,再過十年,那時的比亞迪將會推出一款SUV,百公里加速不到5秒、四驅能力秒殺絕大多數豪華品牌的百萬豪車,那時比亞迪的動力總成,將會領先全球友商平均3~5年,部分友商2~3年。我會毫不猶豫的對他吼兩個字:狗屁!我讀書不多,你也不至於這麼騙我吧!這就跟現在我給你說,十年後的野馬汽車(沒錯,就是下面這個川汽野馬)將會掀起一場汽車革命,你信嗎?別說你不信,我TM都不信!
↑川汽野馬
========================================================================
我們再回到今年的上海車展
因為某些人的堅持和努力
短短十年時間,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卻一個個成了現實
剛剛有尿意的童鞋,現在有沒有哭意?
似乎已經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了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
好,咱再來說說技術
自主品牌里,比亞迪號稱技術為王,我們姑且讓比亞迪來代表自主品牌吧。
==========================================================================
咱先看遙控駕駛
新聞1(時間2012.08.22):比亞迪速銳上市 遙控駕駛技術亮相 ↓↓↓↓↓↓↓
新聞2(時間2015.04.22):新款寶馬7系將支持遙控泊車和手勢操控 ↓↓↓↓↓↓↓
新聞3(時間2015.07.09):遙控停車/智控駕駛 全新賓士E級明年國產 ↓↓↓↓↓↓↓↓↓
新聞4(時間2015.06.17):遙控駕駛等 捷豹路虎展示多項新技術 ↓↓↓↓↓↓↓
三年前,比亞迪的遙控駕駛技術裝車並上市
三年後,路虎、賓士、寶馬等終於跟進,發布了遙控駕駛技術(發布哦親,並非裝車上市哦親)
3年+
這絕逼不是「提升」,是赤裸裸的領先啊!
三年前,比亞迪的遙控駕駛技術被很多人噴然並卵,三年後的今天,國外品牌一發布這項技術,很多人開始跪舔,我也是醉了。
==========================================================================
咱再來看看純電動車續航里程(300公里是個有趣的數字)
還是選比亞迪和電動車領先的幾個外國傳統汽車品牌對比
新聞1(時間2011.10.26):比亞迪e6先行者上市發布會 ↓↓↓↓↓↓↓
新聞2(時間2015.07.01):續航里程達300公里 大眾研發超級電池 ↓↓↓↓↓↓↓
新聞3(時間2014.08.27):提升續航里程 日產2016年推新一代聆風 ↓↓↓↓↓↓↓
新聞4(時間2015.01.13):【圖文】通用發布Bolt電動概念車 3萬美元/續航超320公里 ↓↓↓↓↓↓↓
再回頭看看2015年的比亞迪
新聞5(時間2015.05.09):6月到店!綜合續航400公里"換芯"版新e6將亮相 ↓↓↓↓↓↓↓
四年前,
比亞迪的電動車E6續航里程就已達300公里,
四年後,
大眾續航300公里的電池還在實驗室,
日產續航300公里的leaf還要等到2016年,
通用續航300公里的BOLT還在概念車階段,
而比亞迪400公里續航的E6已經上市了。
4年+
這絕逼不是「提升」,是赤裸裸的領先啊!
==========================================================================
車聯網,歐系美系德系韓系落後比亞迪幾個身位?
插電混動技術,歐系美系德系韓系落後比亞迪幾個身位?
電四驅技術,歐系美系德系韓系落後比亞迪幾個身位?
輪邊電機技術,歐系美系德系韓系落後比亞迪幾個身位?
原諒我沒那麼多精力貼圖,大家可以自己找找資料。
==========================================================================
自主品牌從十幾年前的全方位技術落後,到如今某些細分領域技術能夠保持領先
算不算提升,答案很明顯了吧!
作為自主品牌的汽車從業者,見到這樣的問題不免感慨,所以不請自來。
先上結論: 不錯,自主品牌的綜合技術真的提升了————並且從最初的跟隨者逐漸轉變為某些領域的先行者。
感謝@劉賢的答案,為我們列舉了10
年前中國自主品牌參展的一些珍貴圖片。從中可以看出,當年無論在外觀設計理念還是內在核心技術,自主品牌都全面落後於競爭對手。
隨著11年的高速發展,如今眾所周知,自主品牌已經有了快速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通過資本運作進行收購和兼并,建立全球技術中心,招募全球技術人才,為自主品牌提供技術支持。這類代表企業是吉利,上汽和觀致(外方未直接參与管理),以及一些零配件企業如京西重工等。
2. 通過購買技術服務,提升新車型的品質。一般此類技術服務由知名的國際汽車企業或零配件企業提供,也確實能使車輛發動機、底盤等品質大幅提高,但一般價格都比較貴。這類購買服務的自主品牌有不少,如江淮,奇瑞,上汽等。
3. 就是最常見的,通過與科研機構、大學等合作,開發新技術並應用於開發車型上。目前有不少大學的汽車學院具有相當完備的技術儲備和創新,如吉大,同濟等。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自主品牌業績的增長,大學從企業中獲得的資金支持也越來越多,也就更有興趣投入到新技術研發中,國家也越來越扶持這塊。
以上幾點是幫助自主品牌綜合技術快速提高的途徑。
下次有機會再對上述3點做展開論述。
銳騰igs無人駕駛汽車,匹敵谷歌。
起步看怎麼算了,是從解放開始算,還是桑塔納?
我個人認為從奇瑞開始算是合理的。
乘用車,自主品牌。現在以長城,長安,比亞迪,奇瑞為代表。
然後算上一汽上汽廣汽這些有合資有自主的。
一點一點看。
一.發動機
起步階段一直到前幾年吧
發動機都是東安三菱的,都沒有自己的發動機,長期被詬病。
最近兩年,基本都會攢發動機了。幾個大的都有自己的發動機了。一汽配套紅旗的花了很多錢,發動機從燃燒理論開始搞。算不錯了。
但是發動機的核心原件還需要外國供應商,但是賓士寶馬的發動機也得依靠上游供應商。
現在各家都有2.0t,而且有些參數還是不錯的,綜合可能比不了國際廠商,但是有無問題是解決了。吉利和紅旗的v6也都裝車了。
發動機進步其實是挺大的。
二,變速箱
手動不是太大問題,問題是自動。以前是絕對沒有的。
現在吉利有收購來的at,奇瑞有cvt,雙離合好幾家都有。好用恐怕都不能和愛信和zf比。但是有無問題也解決了。
這方面水平差距還比較大。但是進步還是有的。
三,底盤和車身
非常弱,自主絕大部分的車都是逆向的抄襲,調試基本外包。
自己開發一套底盤車身,自己能調試到沒有問題。基本做不到。
這一塊進步比較慢。
四,外觀內飾
這個進步也就是最近兩三年的事情,之前國產車的設計審美很奇葩。但是最近兩三年抄襲的很有成績。
有一些車還會融合各家所長,已經做得已經挺漂亮了。
這塊進步是很大的。
五,可靠性
這方面進步是很大的。
幾年前的比亞迪f3和現在的比亞迪f3,可靠性是完全不一樣的。
可靠性都是小白鼠犧牲出來的。國產車前些年的用戶給現在的用戶當了測試員。
有點歷史的國產廠商,質量控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供應鏈,品控已經有一定經驗了。
但是,用戶要警惕一些還在生存階段的品牌。這些品牌還在收集小白鼠練級的階段
六,綜合看國產車進步還是挺大的,而且進步是加速性質的,進步越來越快。
幾年前你看國產,還有東安三菱,逆向卡羅拉做到老的趨勢。當時不會想到中國企業在2015年就能做出來博瑞,做出來唐。
按照現在這個加速進步的趨勢,我們未來10年出一個現代汽車還是有可能的。
國產的進步往往被低估了。其實它們還是在努力的,汽車需要整個產業鏈都進步,慢慢來吧如果不專註於基礎學科,再過一百年都造不出賓士寶馬。。
進步速度放緩了很多,前幾年因為逆向開發幾乎是一躍千里,現在遇到瓶頸了。但是民族品牌生命力很強大,像吉利這樣的真的是民族自豪。至於像一汽紅旗之類國企的,看著吧,所謂的自主研發謊言肯定會被撕得粉碎的
沒。
真的只能忽悠人~
和國外有差距,但是我國發展的加速度要大於國外。我覺得國內車企的發展,重點不是技術提升,而是生產管理方面的提升。
也能開,車沒有開壞的,就是質感差點。。。。無所謂。。
如果內在真的有提升,早就拿出來做為賣點大吹特吹了:「支持國貨」、「支持民族產業」、「中國人,騎牆!」……
但我們現在看到的賣點還是抄襲的外觀,抄襲的內飾,抄襲的車名,甚至LOGO都是抄來的,什麼時候他們做出有底氣的真傢伙來了再談這個話題比較好。
要看例子的話太簡單了,最近那個抄襲PRADO的什麼H9,去搜一下評測吧,除了個兒大(抄襲的對象就這體型)、看上去有面兒(SUV,呵呵)、便宜(不然呢)以外,想不出什麼賣點了。汽車行業是工業的一部分。
什麼時候中國的工業品牌走向世界了,中國的汽車工業也自然會走向世界。
什麼時候中國的工業品牌漸漸傲世全球了,中國的汽車品牌自然會有佼佼者傲世全球。
汽車行業不是孤立的存在。
所以你說綜合實力有沒有進步,答案是進步了,整個中國工業都在進步。
但你說10年後就能趕美超日,我不敢苟同。
有人會說10年後我們的工業水平會趕美超日嗎?
有人會說10年後我們的品牌會趕美超日嗎?
大家數下這個排行榜:
2014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排行榜開車15年,這已經是第三輛了,三輛全是標準的自主品牌。15年的感受就是,自主品牌一直在進步,製造技術和工藝沒有問題,只是自主開發能力欠缺。這三輛車都好好的,從沒趴過窩,相信會和電視機冰箱空調一樣,自主品牌最終佔領絕大部分市場。
馬上要換第四輛車了,還會選自主品牌。瑞虎7長的漂亮,操控好,空間大,互聯強,看上去很不錯。下次去看看實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