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隆中對?

總感覺是理想化了


隆中對的精華就在於「待天下有變」。很多人認為曹魏的地盤壓倒性地最大,所以蜀和吳沒有機會,其實絕非如此。因為曹魏內部不穩。從曹操到曹丕到司馬家坐大,內亂不斷。而諸葛亮執政時期與魏吳的內部動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季漢內部基本沒有內亂。
諸葛亮的思路,就是先為不可勝,然後待敵之可勝。荊益兩州的天險只是表面,與劉備的所佔的「人和」、漢室復興的道義正統、諸葛亮逆天的政治能力結合起來,才成為了季漢「先為不可勝」的關鍵。諸葛亮為季漢設計的道路就是依仗天險而實現內部團結,使得季漢成為一塊沒有破綻的鋼鐵,進而牢牢佔據主動。然後「待天下有變」,當他的對手因為內部的先天不足而動亂不斷、破綻百出的時候,不斷進擊。
這世上用團結去進攻不團結,用整齊劃一進攻內部掣肘不斷,往往能夠以弱勝強,變弱為強。那些認為魏與漢的地盤和實力對比決定了魏必勝而漢事不可為的,不妨想想,1946年的國共兩黨的地盤和實力對比又如何呢?
隆中對是一個戰略眼光極其高超的謀劃,其最高明之處還不是對荊益兩州的地緣政治眼光,而是基於「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對主動權和「勢」的深刻理解。季漢最終的失敗,絕不是必然,而是太多偶然的結果。而看著季漢滅亡之前、之後的魏與晉內部無所不用其極的、最終把整個中國拖入深淵的內亂,只能扼腕長嘆世無諸葛武侯,遂使小子得志!


《隆中對》只是一篇官樣文章,它存在的價值,只是為給蜀、吳結盟尋找理論支持。

《隆中對》只是一個密室內談話,更主要的,它也是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在劉備生前,絕沒有人會宣揚《隆中對》的。而等到劉備死後,自然是諸葛亮想怎麼說,就可以怎麼說了。

劉備在荊州時,誰對外宣揚《隆中對》類似的內容,肯定是因為他和劉備有仇。因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這叫什麼話?

事實上,劉備沒有公然流露出類似的意思,劉表也是像防賊一樣的防著劉備。[注]

[注]: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如果當時,《隆中對》的內容就已流傳出去,劉備還怎麼和劉表見面呢?

劉備入益州前,誰對外宣揚《隆中對》類似的內容,肯定也是因為他和劉備有仇。因為劉璋請劉備入川,有人給劉璋背一段《隆中對》類似的內容,而且劉璋認為這是真的,那劉璋就是傻子,也不可能請劉備入川了。

事實上,劉備沒有公然流露出這種意思,益州大佬也紛紛勸劉璋,絕不可以請劉備入川。[注]因為劉備這種如虎如狼的人,一旦進川,肯定會反客為主的。[注]

[注]:璋主簿巴西黃權諫曰:「劉備有梟名,今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以賓客待之,則一國不容二主,此非自安之道。」從事廣漢王累自倒懸於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
[注]: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如果當時,《隆中對》的內容已流傳出去,劉備還怎麼入益州呢?

劉備入主益州後,誰對外宣揚《隆中對》類似的內容,恐怕也是因為他和劉備有仇。

因為利用別人的信任,公然算計別人,並不是什麼光榮的行為。所以劉備入主益州後,也不可能公開宣揚什麼《隆中對》。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隆中對》是什麼時候被隆重推出的呢?顯然是在劉備死後!

我們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在劉備死後,蜀漢需要隆重推出《隆中對》呢?

顯然是因為,當時不泡製《隆中對》類似的官樣文章,劉備死後,蜀漢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從理論上就難以成立。

因為劉備生前就是一心要滅孫權的;關鍵是,從某種意義上,劉備就是被孫權火併死的;更主要的是,劉備曾佔據的荊州,也被孫權搶走了。在這種背景下,蜀漢一心和孫權聯盟,沒事進攻曹魏,這叫什麼事呢?

而《隆中對》被蜀漢政府隆重推出後,蜀漢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從理論上就成立了。因為按《隆中對》所說,東聯孫權、北拒曹操是先帝早已擬訂的大戰略,所以我們必須得堅定不移的執行。

作為戰略分析,《隆中對》是一份非常失敗的戰略分析。從這層意義上,《隆中對》的價值,只是在劉備死後,給蜀、吳結盟,尋找理論指導罷了。

在三方博弈中,《隆中對》竟然認為,劉備、孫權可以建立起鞏固的聯盟。所以《隆中對》竟然絲毫沒有分析,如果在關鍵時候,孫權出來搗亂,劉備應該怎麼應對。[注]

[注]:「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問題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孫權就圍繞荊州的問題,鬧得雞飛狗跳了。

基於周瑜的觀點,當時就應該趁機軟禁劉備,然後尋找機會控制關羽、張飛。[注]

[注]:瑜上疏於權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徒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呂范亦勸留之。

更主要的是,劉備進入益州後,劉備、孫權圍繞荊州的何去何從,就開始大打出手了。只是在關鍵時候,劉備突然聽到曹操大軍已進入漢中,所以才趕緊和孫權劃湘水為界停戰。[注]

[注]:及備已得益州,權令中司馬諸葛瑾從備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權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遂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遣呂蒙督兵二萬以取三郡。....會聞魏公操將攻漢中,劉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於權。權令諸葛瑾報命,更尋盟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當然了,最令人恐怖的還在於,關羽北伐時,打得有聲有色之際,孫權突然給關羽來了一個無影腳,直接把關羽踢得連北也找不到了,更把劉備佔據的荊州地區奪走了。

[注]:孫權為箋與魏王操,請以討羽自效,及乞不漏,令羽有備。....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權書射著圍里及羽屯中,圍里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不能去。...

而劉備稱帝後,第一件事,就是大舉東征孫權[注];甚至而言,劉備就是因此而死的。

[注]: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從諸葛亮北伐前的歷史去看,《隆中對》的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呢?蜀漢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自然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問題是,劉備大舉北伐時,孫權在背後突然搗亂,劉備應該怎麼辦?

許多人,總把劉備、孫權的矛盾,歸於關羽拒絕孫權的婚事。[注]

[注]:權嘗為其子求婚於羽,羽罵其使,不許婚;權由是怒。

問題是,處於關羽的位置上,除了義正詞言的拒絕孫權的婚事,還能怎麼做呢?

事實上,孫權為自己兒子向關羽女求婚,本身就是在離間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如果孫權真心想結成這門婚事,他應該派人到益州向劉備提親,這種級別的婚姻,豈是孫權、關羽可以商量的事?關羽在這種問題上含含糊煳,以後還怎麼和劉備相處呢?

如果關羽接受了這門親事(或是不斷然拒絕這種婚事),關羽坐鎮荊州,西部益州的劉備,是關羽的大哥;東部揚州的孫權,是關羽的親家(正在商量兒女婚事)。關羽想往天上飛呀?

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關羽除了義正詞嚴的拒絕這門婚事,還能怎麼做呢?

劉備、孫權的矛盾,是無法化解的。這絕不是因為劉備、關羽處理得當就能避免的。

因為劉備強大,孫權肯定會睡不著覺的。事實上,司馬懿等人當時就說了,關羽得志,孫權肯定不高興,所以我我們可以聯絡孫權一塊打關羽。[注]

[注]:魏王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言於操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遺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操從之。

劉備死後,蜀、漢關係可以變得和睦,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蜀漢接受了丟失荊州的事實,而且願意在此基礎上與孫權建立睦鄰友好關係。

如果諸葛亮一心想奪回荊州,諸葛亮外交才能再高一百倍,他也會與孫權勢如水火的。

《隆中對》的後半段內容,自然是建立空中閣樓的基礎之上(劉備佔據荊州時,劉備、孫權依然可以建立鞏固的聯盟);前半段內容呢,其實也就是說了一堆廢話。

《隆中對》的前半段內容,就等於諸葛亮告訴劉備,曹操很厲害,我們不能隨便招惹,孫權也很厲害,我們還不能招惹;劉表、劉璋比較弱,所以我們應該先收拾他們。...劉備作為一世之雄,真需要諸葛亮告訴這種道理?

是的,後來的劉備,的確是先佔了荊州,然後又佔了益州;並且在此基礎上,有了東和孫權、北伐曹操的基礎。

問題是,這與《隆中對》有半毛錢的關係嗎?顯然是沒有的!

一切是顯然的,就算沒有《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在赤壁之戰後,劉備難道就會不管不顧的北伐曹操,或是不管不顧的東征孫權?顯然是不可能的!

換而言之,有沒有所謂的《隆中對》。當時的劉備,也必然會在荊州發展。因為當時的劉備,似乎只有這樣一種選擇,你想給劉備找出第二種選擇,都是不可能的。

當劉備跌爬滾打的在荊州佔住腳後;突然聽到劉璋請他入川的消息後;就算沒有《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劉備難道就會拒絕入川?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換而言之,有沒有所謂的《隆中對》。當時的劉備,也必然會抓住這種機會入川的。因為當時的劉備,似乎只有這樣一種選擇,你想給劉備找出第二種選擇,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什麼先奪荊州、再奪益州,那就是後來順路走出來的。與所謂的《隆中對》,絕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先分析以下《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再結合實際說明以下《隆中對》的實現程度:

諸葛亮在與劉備的對話中,首先以曹操能勝袁紹的實例,說明事在人為,成功要靠人謀(戰略)的基本道理,即「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接著就根據當時的天下形勢分析,並獲致四點結論:

一、不可與曹操爭鋒。

二、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三、荊州為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四、益州劉璋軟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基於以上的分析,則劉備所應採取的大戰略遂至為明顯:

一、奪取荊益二州,以為霸業基地。

二、利用內政外交以鞏固權力基礎。

三、天下有變,始發動鉗形攻勢,以期一舉而興復漢室。


計劃趕不上變化,諸葛亮雖然謀事在人,但可惜成事在天,曹操南下太快,而劉表死的也太快,幾乎沒給劉備奪取荊州的機會,結果導致在赤壁之戰前後,荊州的形勢變化,遠遠超出《隆中對》中諸葛亮的預計:


建安十二年,曹操方才北征烏桓,第二年才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而隨即南征劉表,問計荀彧: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結果七月出征,八月劉表病死,劉琮接位,九月曹操就進駐新野,劉備得知消息太晚,隨即南撤途中,又被曹操追擊擊敗,只能逃往夏口。這個時候,「荊州為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的形勢,已經是曹操占據襄陽,江陵兩城,荊州已經是曹操囊中之物的情況,你要知道,劉表當初一介書生,蒯越出謀劃策: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之後赤壁之戰,孫劉勝,曹操敗退,曹操方面仍然保有襄陽,周瑜苦戰攻下江陵,劉備只是南收四郡,之後從孫權手中借去江陵(南郡),才能勉強成氣候,這也為之後的借荊州的導火索。


至此、荊州形勢變化之大,已經從劉表時代的,「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的割據一方的形勢,變得殘破不堪,龐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而諸葛亮亦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荊州形勢,已經不在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用武之國」了。


等到劉備取四川,諸葛亮,張飛相繼入川,孫劉聯盟開始破裂,曹操方面依舊持有襄陽,南陽、章陵三郡,劉備又割還孫權長沙四郡,關羽只剩下南郡(江陵)、武陵、零陵三郡、孫權則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魏蜀吳三方面在荊州局勢形成一個平衡,無論誰先出手,都會受到另外兩方的聯合打擊。

連鎖反應之下,變化最大的還是,孫劉聯盟在蜀漢北伐所佔的重要性太大,大到足以決定蜀漢的興衰:


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里,江東的孫權是「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但是只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在後來的兩分兵力的鉗形戰略里,出兵的先決條件是: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在諸葛亮的最初策劃之下,孫吳方面只是蜀漢方面的附加值,也只是輔助作用,而由於曹魏方面的人謀,奇襲之下,一舉而得荊州,劉備喪失了獨抗曹操的能力,只能求救於孫權,「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從「為援」變成了「求救」,赤壁之戰以周瑜為主導,劉備只是助攻,之後周瑜更是拿下艱難的荊州南部核心地區南郡,而劉備只能南收四郡,看似數量上佔優勢,實際上只是仰人鼻息,因為江南四郡,無論是對荊州局勢,還是威脅東吳,或者北伐襄樊,都是無足輕重。最後還是周瑜施捨南郡部分給劉備立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之後,劉備更是親自向孫權求取南郡,還差點被周瑜扣留: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

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孫劉聯盟出現危機,孫權派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劉備親自領兵下公安來爭,後來因為曹操下漢中,不得已和孫權聯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劃分孫劉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孫劉聯盟短暫複合。

這次的孫劉衝突,荊州的南部四郡,呂蒙輕而易舉的襲取三郡,暴露了劉備勢力在荊州地區的不穩定性,後來關羽北伐,何止大意,簡直就是作死。等到後來關羽被殺,劉備兵敗夷陵,荊州就和蜀漢徹底無緣了。

之後諸葛亮北伐,只能獨自出秦川,缺少荊州地區的響應,不僅僅是無法減輕關中地區的軍事壓力,同時還無法實現將孫吳「引以為援」的效果,缺少了荊州一部的軍事,孫劉聯盟從此變得鬆散,雖然不再互相攻擊,但也無法形成像赤壁之戰一樣合擊曹魏的聯盟,聯盟之中,無人能做老大,一方也無法對另一方作出有效的震懾,諸葛亮想藉助孫權實行鉗形攻勢也沒什麼太大效果。

總而言之:
第一、在劉備顛峰時期,跨有荊益二州的戰略沒有完全達到,荊州一分為三,殘破不堪,關羽自保有餘,北伐危險。
第二、「江東為援」的戰略,前期赤壁之戰,變成孫劉聯盟中,孫權為主導,劉備仰人鼻息。劉備勢力做大之後,孫劉衝突不斷,而經過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兵敗猇亭後,吳蜀聯盟只相當於互不侵犯協議,連最起碼的緩急可共,出兵救援都困難,所謂北伐中原,平分天下,不過是畫餅而已。
第三、「天下有變,發動鉗形攻勢」的計劃,更不用多說了,劉備也好,關羽也罷,或許從來都沒有當回事吧。關羽盲目發動襄樊之戰,丟失荊州、劉備衝動東征報仇兵敗猇亭、只剩下諸葛亮一人率軍北伐,太祖評: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很現實,曹操打不過,孫權吞不掉,所以就去拿下劉表劉璋張魯。
說理想狀況,就是天下有變。比如萬一曹操哪天一閉眼一蹬腿,然後他仨兒子跟袁紹那仨兒子一樣掐起來...比如南方沒事,北方來場黑死病西班牙流感什麼的...到時候一路平推過去無壓力的。孫十萬進攻時候的戰鬥力完全構不成威脅...
要是狀況不理想呢?那就還是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權可以為援不可圖,窩在自己地盤耗著唄...說出來幹嘛,多掃興...


《隆中對》本身最多是個綱領性文件,因為具體實施的時候,情況是不斷在變的,可能變得更好,可能變的更差,這點劉備與諸葛亮其實都心知肚明;

所以,《隆中對》能否實現,對於諸葛亮來說不重要,何況即使是完全正確的方案,要真正實現的話變數太多;

重要的是如何讓老闆相信你的計劃;所以,這個計劃不至於一無是處,肯定有可行性

  • 他借鑒了當初劉邦統一天下的方案
  • 至少要能說服老闆啊;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隆中對》就如面試的時候吹牛皮,比如某人面試一個新公司,告訴老闆在幾年之內將銷售額提升一萬倍,而且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至於能否實現,天知道(成功了是自己的功勞,失敗了是老闆無能);所以,《隆中對》更像如何騙取資金的融資計劃書

但是,《隆中對》對劉備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劉備因此而轉型----從攻打大城市轉型為開闢根據地,

《隆中對》相當於秋收起義時毛澤東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進軍農村的決定,這個決定對毛澤東本人是冒很大的風險的,當時的王明的左傾路線是攻打大城市,違背中央的命令,是可能被槍斃的;

只不過當時攻打大城市失敗,才證明了毛澤東的路線的正確性,所以,井岡山變成了中央根據地(毛澤東開闢的早,所以地盤大)

劉備也是如此,在中原這個競爭激烈的地方根本站不住腳;之前占徐州又丟徐州就說明了問題;

就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讓劉備將戰場從競爭激烈的中原轉到了偏僻的四川一帶,這個轉折,對於劉備來說是戰略性的,就如毛澤東救了黨一樣


其實隆中對自從關羽戰死麥城和夷陵大敗後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僅餘一州的季漢唯有慢性死亡而已。所以對一個沒有經過實際考驗的戰略規劃大加批判是不恰當的。
但隆中對有沒有問題?有,龐統很早就說過,荊州不可守,恰當時機交易給孫吳最好,他主張的戰略是平定漢中後迅速取雍涼,以益雍涼為根據地反攻,但龐統,法正身死,諸葛亮不得不帶兵入蜀,留關羽一人面對複雜的荊州形勢(關羽對孫吳的外交上可以說完全缺乏政治智慧,無法做好平衡。當然,樊城之戰孫劉反目的鍋肯定還是孫十萬來背,合肥之戰被張遼隨意吊打,但西線劉備定軍山卻能斬了夏侯淵,隨後渣權看皇叔風頭正旺,骨子裡陰暗的小九九就出來了);隨後二爺由於手握獨斷之權,發動樊城之戰(本來樊城之戰的定位是為取漢中的定軍山之戰的牽制戰,定軍山之戰之後戰略目的就已經達成了),當然這有些事後諸葛亮的成分,但如果龐統法正尚在,葛爺也不必入蜀,就算平定蜀地後需要葛爺展現他的內政才幹而召其入蜀,葛爺也不用帶太多兵走,關羽在樊城的資本也會更大,勝算更大。腦洞大開一下,卧龍鳳雛自蜀取雍涼,毒草法正+美髯公二爺坐鎮荊州(二爺是很看不起士人的,要跟二爺搞好關係做他的軍師是挺讓人抓狂的事),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大家多給輝劉點贊吧,本人來自於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是否過譽了?如果龐統不死,對三國結局是否會有影響? - 輝劉的回答這個答案的啟發。


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是否過譽了?如果龐統不死,對三國結局是否會有影響? - 輝劉的回答
司馬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 輝劉的回答
貼兩個舊的帖子,第一個裡面涉及我對隆中對的分析,第二個帖子是對所謂「曹魏內部不穩」的反駁。
補充一下,相對於孫吳的外來政權和蜀漢的二次外來政權導致的三明治結構,魏國的統治基礎是相對安穩的。司馬家族在最後孤注一擲能夠成功實則是曹魏耆貴高門與新興權貴之間的矛盾,這也是高平陵政變時高柔、蔣濟等耆老願意參與的原因,耆貴門閥只不過是想換個代言人而已,正因為如此,這次政變雖然引起了毋丘儉等人的反叛,但總體還是比較平穩的。門閥勢力歷曹魏,西晉,至東晉而常態化。
隆中對之所以可能實現,首先基於蜀漢的正統性,然後必須坐擁荊蜀兩地,兩線並舉,逐步蠶食,而且必須不能給曹魏休養生息的機會,曹魏建國伊始,歷經戰亂和瘟疫,人口百餘一,總數不過文景時一大郡,而荊蜀則少受波及。荊州一線以牽製為主,使曹魏不能專兵;漢中一線吞隴右進漢中,一旦坐有關中,前有秦漢舊事,後有北周。


陶漢章寫的《孫子兵法概論》里,劉伯承元帥對《隆中對》的評價很高。大致是第一找到了根據地,第二是根據劉備的政治資本,確定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太祖認為,《隆中對》有兩個巨大的敗筆,一就是仰仗盟友卻不能全盟友所求,二是相隔千里兵分兩路。
我以為,劉伯承元帥說的很對,太祖第一點說的很對。題主說過於理想化,我也覺得是正確的,我覺得的理想化在於,一要求天下有變,二要求兩路出兵,三為了保證兩路出兵,盟友得夠鐵,四,即使前三點全部達成,勝負未可知。所以過於理想化。
分析太祖所說第一點,為啥蜀漢政權不能全盟友所求?讀過太祖選集的大都知道這樣的表述,在什麼什麼情況下,某階級倒向哪一邊。為什麼會倒向一邊呢?在另一邊因為他現實利益受損而未來利益又不可能有發展。此即可否全盟友所求。而隆中對,蜀漢政權是無法全盟友所求的,因為孫吳幾乎無法直接據揚州向北方發展,雙方未來利益分歧嚴重。而隆中對為了爭取更大的勝算,必須要有荊州根據地,因此不能讓度荊州。反過來,即使孫吳得到荊州,在北方安寧的情況下,孫吳的未來利益的重點仍然是益州。
在我看來,隆中對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主要戰略方向與主要根據地的脫節。就荊州益州而言,君主一定要在益州,益州無論如何都只會面臨兩個方向的威脅,比荊州優越很多。但是,北方政權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並不在益州面對的關中地區,而在荊州對面的宛、洛,以及河北。因此,打起來很麻煩,打完仗後,荊州方向的上將軍就一定是功績第一了,所以很難齊心協力的展開軍事行動。


劉備一直處於落魄無人理會之境,諸葛也是急於找工作很拼了才試一把。

《隆中對》通篇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曹操惹不得、孫權干不得,劉表正是你的菜。佔據荊州是過渡,進西川才是建立根據地。

第二層意思是如何治理西川。

至於待天下有變,分兵滅曹,如同共產主義一般,開始就沒打算實現。算個願景願景的目標吧。

《隆中對》真實的思想是佔據西川後的建設工作,能做到這一步,做個漢中王,高興了就稱個帝,就算最終目標了。

關於這一點,劉備與諸葛是心照不宣的,但興復漢室的大餅還是要畫、大旗還是要扯,這是政治制高點。

不要不相信,大家仔細讀讀《隆中對》,關於建設西川的建議太詳細了!因此,這才是重點。試做分析:

1、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正面說:風水好,你家老祖宗就這裡起家的。

2、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反面講:咱們千萬不能學這倆小子。

3、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您老人家根紅苗正形象好(有誇大的意思啊)。

4、總攬英雄,思賢如渴,——再次提醒別學劉璋、張魯。

5、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保住老窩。

6、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搞好統戰。

7、外結好孫權——拉個聯盟。

8、內修政理——繼續目光對內埋頭干。

以上可謂內政、國防、外交、人力資源無所不包。

「待天下有變」?天下未變蜀先變,所以北伐必須失敗。


隆中對只是一個戰略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變化的


添加了一些小細節,望各位看官切莫見笑。


原文:
不是我故意想黑諸葛丞相,實在是這題太刁鑽,除了這個話題,我想我還是能控制住情緒的……


這題問的是隆中對,這是三國里最不靠譜、卻又是蜀漢最核心的戰略文件;由於多方勢力一直處於交戰狀態,作為劉備集團的戰略核心,「隆中對」又一直是蜀漢的戰時指導思想和全軍執行的行動綱要,屬於國家最高機密。倘若公開這份文件,劉備集團恐怕連新野都走不出去。如果當年在諸葛亮的茅草房中,劉備真的與之有過這番驚世駭俗的戰略構想,那麼應該爛在所有知情人的肚子里,這份文件甚至應該在成都被攻破時完全予以焚毀。因為它無論對於當時的敵方、還是後世對歷史的解讀,都會對劉備集團的意識形態造成毀滅性傷害。

「隆中對」給劉備集團指引的方向就是分裂天下,同時還暴露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名覬覦公器。也就是說,這份文件漢獻帝若是看見了,興許都等不到曹丕篡位就給氣死了;荊州劉表看見,如此謙恭的老頭也絕忍不住要問候玄德家女眷;益州劉璋看見,一口老血是肯定跑不掉的!倘若一息尚存,聲震屋瓦的問候玄德女眷、並要求範圍擴大化到三代以上也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凡漢室宗親,那句「mlgb」也是一定要罵的……

這份文件即便天下人心裡都明了,卻也絕對擺不到檯面上講的;所以,這份文件只有在劉備死了以後才能解密;處世為人、領軍治國都務求法理基礎的諸葛亮也最需要這份文件給自己的人生畫上圓滿句號。於是乎,當時草擬這份文件唯一在世的人,以丞相身份華麗的將其記錄在國家檔案里。

建安十二年(207年)玄德公拜訪諸葛孔明時,此公28、9郎當歲,不算小了!在那個資訊原始的年代,想讓自己名揚天下,除了天天吹牛逼、也實在沒有其它辦法。諸葛亮一直等待明主,想要一展抱負,他知道必須得弄清天下形式;我們知道,他哥哥效命於東吳,混得還可以;亮為了裝逼,小隱於野,信息來源除此之外,想來是沒有其它了;不然,他的隆中對就只能用掐指算出來了。

「自比管仲、樂毅……」說實話,竊以為讚歎之語、溢美之詞屬於評價,該是來自於他人方有意義;當然,時至今日也從不乏自我感覺良好之人,問題是,「自稱、自誇、自淫、自戀……」從來都只會對實際情況大打折扣,甚至還會令人徒增厭煩,實質上並無任何積極作用!再者,儒家所尊崇的「謙遜」,也決然不是這般的表達方式。而且,陳壽的這句就極其令人尷尬了:「……時人莫之許也……」說當時的人根本就不這麼認為!這是相當禮貌的表述了;意思是諸葛孔明如此不要臉,時人皆嗤之以鼻云云。句末又用諸葛的死黨崔州平和徐庶來圓整個場,使其不那麼尷尬。

陳壽讓卧龍先生登場的姿勢實在是有些難看。字數不多的一句描述卻隱含巨大的信息量,怎麼看都讓人感覺彆扭!熟不知,陳壽先生安的什麼心了?

劈頭一句:「此乃種田農民一枚,喜歡唱一首名叫《梁父吟》的歌……」,就這句介紹諸葛亮的話,我表示相當無語!前言不搭後語不說,意思上也非常的違和。「身長八尺、腰圍也是八……」
這句不解釋了。

我想提一下亮的死黨徐庶,成就《隆中對》是他、差點胎死腹中亦是他。

我們都知道,劉皇叔得徐元直時,就跟遇到真愛似的;這位也確實是劉備征伐天下遇到的初戀。徐庶出身乃不折不扣的黑社會份子,單憑陳壽的一句「替人報仇、犯事跑路」就知道,徐庶不僅混得很專業,而且已經接近恐怖分子了!幸得先主寵愛,混進了體制內,從而改變了人生。我們來看看這位諸葛亮的死黨是如何向劉備引薦不世之才的: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投劉表,被安置於新野,徐庶聞訊前往投之,劉備大喜、傾慕之。」

「建安十二年(207)徐庶向主公隆重推薦諸葛卧龍先生,"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並無反應,幽幽的對徐庶說君可帶他前來。徐庶急呼萬萬不可!此人牛逼得狠,非主公親自去請不可!劉備道#*$%¥;遂不再提及此事。若不是徐庶被迫投曹,蜀漢丞相舍他其誰?當然也就根本不會有三顧茅廬的事情發生!」

請看上述的時間……陳壽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只有崔州平和徐庶相信。看來,陳壽這樣說是別有用心的,諸葛亮的這位死黨徐庶,投靠劉備後恩澤備至、寵幸有加,在短短的六年後即向主公推薦了可安天下的奇才—好基友諸葛亮!

我們看電視劇時,那個三顧茅廬的片段可謂記憶猶新啊!大雪紛飛,三兄弟騎著馬去,找不到人灰頭土臉的回去了兩次,路上不曾留宿驛站,說明這位曠世奇才隱居之地離新野近在咫尺,就是一個春遊踏青的路程!死黨徐庶自應聘劉備集團上崗後,真是敬業啊!他是潁州人,犯事跑路至此,與諸葛亮等人交好,他深知諸葛亮之才,也知道諸葛亮在等待明主。以徐庶和崔州平為諸葛亮吹的牛逼背書來看,他們是一夥兒的!至少諸葛亮的謀算他徐庶是知情、並且實際配合了的;又是鋪墊、又是炒作的,如今你徐庶已在明主身邊效命,該為諸葛亮的閃亮登場起到關鍵作用了吧?你狗日的假意做說服工作,劉備是有多恨諸葛亮?這個說服工作一做做了六年!近在咫尺啊!劉備這三顧茅廬生生等了六年,這就是好朋友啊……

徐庶「費盡唇舌、處心積慮」的推薦,愣是沒能引起劉備的興趣;為了撮合這對千古君臣,徐元直為國舉才勸說劉皇叔可謂「殫精竭慮」,說諸葛亮除了「五險一金、實職正廳」這樣的小要求外,只附加了一個小小的請求,那就是請主公齋戒沐浴三天、焚香上表,虔心禱告,然後懷著一顆真誠的心親自去卧龍府上拜訪,並保證裝逼絕對不超過三次!天皇巨星卻絲毫不擺大牌的架子,這全是看在徐庶的面子以及明公的賢德云云……作為朋友,徐庶算是仁至義盡了。


徐庶流氓出身,主動投劉備乃情理之中,本就是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想法,萬一實現了呢?所以應聘時毫無壓力。諸葛卧龍不同!不世出的大才、國士無雙、領國氣象!這樣的大才只能靠名氣倒逼識貨的天下賢主主動來請。

徐庶之流,套用我家鄉流傳悠久、富含文化底蘊的一句話:「朋友, ji巴的朋友……」。(都說諸葛多奇謀,我看徐庶老母被曹軍虜去一事,非卧龍之謀、此計安出?)

整整二十年後,位極人臣的諸葛丞相大軍北伐,陳壽頗堪玩味的記載了一個細節:諸葛亮聽聞徐庶和石韜在魏國官職很低,不禁感嘆道「難道魏國的謀士太多了么?怎麼不重用徐庶這樣的人呢?」……官當那麼大、歲數也馬上50了,諸葛丞相這仇記的……

搖著把破扇侃侃而談,言辭之中不乏流露出對袁本初的欣賞和惋惜。諸葛卧龍若一開始就心儀的真是劉備,我願自罰一瓶二鍋頭,不幹了是狗日的!


轉一篇自己公眾號的文章

本系列共三部分


三顧茅廬是怎麼回事?(上)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中)

隆中對策到底說了什麼?(下)


在上篇中,我們聊了三顧茅廬到底是怎麼回事,也講了幾種不同的觀點。中篇我們也講了為什麼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那麼,隆中對策應該是給了迷茫中的劉備點亮了希望之燈,也為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在上篇和中篇中,我們多次提到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的戰略規劃。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隆中對策。


首先這個隆中對策,其實是一場偉大的戰略規劃,其戰略眼光,是直面歷史走向的,這種眼光,絕非常人可有,完全可以稱得上偉大。但是呢,發揚現代偉大的噴子精神,趕上你行你上,能動手就別bb的潮流,其實我們噴這個隆中對策就是一場紙上談兵,也不是不無道理。畢竟諸葛村夫也沒有鍵盤,戰鬥力遠遠不及也遠遠不及我等鍵盤俠。


開吹。


「隆中對」其實是諸葛亮和劉備的一次密談,史書說是:

「因屏人曰。」

密談,閑雜人等謝絕入內,這個閑雜人等,甚至可能是包括關羽張飛二人的。也就是說,只有兩個人在那談話。至於談話的內容是怎麼流傳下來的,我們暫且先不關心這個……


首先,劉備首先發問: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漢朝這個王朝呀,馬上要完蛋了,奸臣(曹操)當政,皇帝呢,沒什麼權利。」劉備這番話,其實就是表明立場,畢竟他是官N代,是以一個劉家的皇室成員身份來參加漢末群雄的這場運動會的,他必須表明自己心繫天下的政治正確。


接下來客套話,「我呢,也不厲害,但是想要拯救世界,可惜我智商不太夠,實力也不強,一直寄人籬下到今天,但是我還有一顆拯救世界的心,我該怎麼辦?」這番話,劉備要表達的,並不是說皇上現在過的不好,我想要救他,而是我劉備,一直成不了事,怎麼破?


這時候諸葛亮的回答就很精緻了,他不聊什麼皇帝咋地奸臣咋地,直接說: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董卓作亂以來呀,天下豪傑很多,紛紛搶佔地盤,用呂布的話說,叫做漢家城池人人有份。現在這個時代就是大家都紛紛佔地盤,皇帝是誰我不認識的情況。」這話什麼意思呢?大家都搶地盤,我們也得上呀,晚了可就沒了。什麼理想什麼抱負,沒地盤沒兵,都是扯淡。


諸葛亮這個人,很實在,也不多廢話,字字信息量巨大,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頂尖政治家,絕非浪得虛名。很務實,也不說客套話,直接上乾貨,什麼是乾貨呢?大家都撈,我們也撈一把呀!


按理說,劉備這個要啥沒啥的傢伙,怎麼搞?這話劉備沒說,但是不用說,所以諸葛亮直接說了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你看看曹操,當初他和袁紹比,兵少地盤小,最後把袁紹錘了,不只是天時,主要是人謀。」所以說呀,你是可以滴。其實學過辯證法的應該知道,矛盾對立的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弱者可以變強者,強者也可能變弱者,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諸葛亮說的「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接下來諸葛亮從***掏出了一張地圖,開始分析。上圖

我們現在也來看看這個地圖,北方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北方原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是袁紹的,兗州、豫州、徐州三州是曹操的,現在曹操已經把袁紹滅掉了,這一塊地方是曹操的。那麼曹操這個地方你能不能去打他的主意呢?諸葛亮說不行,為什麼呢?他說:

「今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總結一下就是:打不過。


然後看江東,也就是揚州這一塊地方,諸葛亮說: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總結一下就是:這個地方,強,只能聯合,吃不掉。


那麼哪裡可以吃了他呢?


首先是荊州,荊州這個地方呀,上次我們也講過了,四戰之地,很給力,然後它的主人劉表,草包一個。諸葛亮說了: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這是上天給你的,你要不?


這個問題不用回答……


然後諸葛亮又說了,益州。


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以及陝西西安一代。人多,地大,物多。好地方,肥肉一塊。他們的主人是……劉璋以及張魯,也就是草包以及草包中的草包。


得,這倆地方,天送你得,不要白不要。然後怎麼辦呢,一旦天下有變,您就派一位上將軍(關羽)從荊州北上,取道宛城,進攻洛陽,將軍自己從益州出發,取道秦川,進攻長安(西安),那個時候天底下的老百姓還不拿著酒、拿著菜、拿著飯、拿著肉夾道歡迎將軍您嗎?叫做:

「天下百姓熟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被諸葛亮這一套傳銷三連搞得醍醐灌頂、如夢方醒、恍然大悟(還有啥詞?)原來所謂霸業或者帝業就是這樣實現的,哎呀太好了,哎呀不得了了太給力了,媽呀。劉備大呼NICE!劉備說:

「善!」

雖然沒實現好吧,實現得前提是天下有變,那麼沒變呢,老實呆著。這倆塊大地盤,吃個十年八年也不是個事。這個規劃非常給力,進可統一天下恢復漢室,退可三分天下成就霸業。劉備聽了以後我了個擦,你必須跟我走,你不跟我走我就躺在地上不起來!於是諸葛亮就跟著劉備來到了劉備軍中,這倆兄弟每天24小時膩在一塊聊天,關羽張飛吃醋了,於是不幹了,去找劉備,劉備說了,我這不是老鼠愛大米,是魚得到了水。哦。


隆中對策的內容就這麼多,這麼一番搞完了呢,劉備這個悶頭搞事的軍閥,終於有了一個可行的戰略規劃。撥開雲霧見青天。


在冬菇同學看來,諸葛亮,可謂是頂尖政治家,也是頂尖外交家。隆中對策只是他經天緯地的政治才能的小試牛刀。而他的外交才能,也在不久之後的出使江東得到展現。這,都是後話了。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冬菇同學。

http://weixin.qq.com/r/bzoPF1XE7AiTrRF09299 (二維碼自動識別)


好難背


隆中對是劉備集團唯一可行的方案。

但是,這個方案的前提有三個,橫跨荊益,孫劉聯盟,北方有變。

第一條和第二條本身就有矛盾,只要劉備橫跨荊益,那麼孫劉聯盟就隨時可能破裂。劉備橫跨荊益可自保,但孫吳集團想自保就必須橫跨荊揚。這兩家的矛盾在這個前提下,比各自和曹魏的矛盾還要尖銳,早晚得打起來。

從後世來看,孫劉兩家如果是一家,還能跟北方政權南北分治,一角雌雄。但現實是孫劉各懷鬼胎,那麼和北方抗衡就是痴人說夢了。

不得不說,孫權嫁妹這手政治聯姻的確高明,可惜劉備非池中之物也。


對劉備來說,隆中對戰略規劃是唯一可行的實際的,雖然在當時看來也有點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包括以後看來也有風險有難度,但畢竟對劉備來講應該是唯一可行選擇了


隆中對畢竟是孔明出山之前的產物,閉門造車,即使散發著天才的光芒,也難掩致命的缺陷。

1.荊州益州相隔遙遠,主席說「千里分兵」,兩個戰場怎麼互相配合?
2.蜀道難,四川出秦嶺,糧食轉運怎麼解決?

關二爺栽在第一個問題上了,臨死前連個求救信都發不出去。北伐栽在第二個問題上了,於是司馬懿當縮頭烏龜有恃無恐。至此隆中對成為泡影。

如果缺少實地考察和工作經驗,再怎麼天才也是無論如何想不到這些問題的。也不能怪諸葛亮,畢竟隆中對對劉備起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它既為劉備的霸業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來蜀漢的命運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隆中對的真實性還有待考究,那時劉備身邊恐怕是沒有使臣的,這段文字陳壽可能是從野史中獲得的。另外可能確有此事,不過是劉備拜訪的諸葛亮。毛澤東認為蜀國滅亡誤於隆中對,你說隆中對太理想,也未必不妥,畢竟諸葛亮更多是一個政治家,而難以稱得上是一個軍事家。


「自建國已來,異端並起,國際風雲之事不可勝數。印度脫於英治,雖眾多而財寡。然甘地遂能自治,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美已擁北美之地,研科技而懾中東,此誠不可與爭鋒。日本據有島國,已歷變革,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南海北據粵、瓊,利盡汪洋,東連鯨噸之地,西通馬六甲、紅海,此物資雄厚之所,而越菲小國急欲圖之,此背國際法所以怒華夏,率兵爭占豈有意乎?雲南險塞,山林千里,猿叫鹿鳴,教育因之難成普及。港澳在東,商賈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內地新聞,遊客入境而遭相逐。

中國既東方強國,憲法著於四海,科教興國,改革開放,若跨有蒙古、西亞,強拒外敵,西和歐盟,南撫菲越,外結好日美,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外交官開中外記者招待會,訴日、美。

國人沉於網遊、色情直播而不能自拔,網路水軍熟不鍵盤之上以黑化怨者乎?誠如是,則無外辱內憂。可憑軍隊鎮守新疆、西藏」,並以媒體報刊愚其國人,使其日愈頹於玩樂,或擲金於美女直播,或嘩眾於快手視頻,嗟乎。


隆中對乃27歲的諸葛孔明交給落魄企業家劉皇叔的一份面試答卷,其中對時事分析,企業戰略方向的規劃,足以見這個27歲的男人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職業規劃能力。

我認為,隆中對 中有兩點和之後44歲的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中是有衝突的。

其一,

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出師表: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可以看出諸葛孔明過於樂觀的以為益州富饒,其實益州除成都及其周邊地區,大部分地區都還是貧窮落後的,這是其一。

其二,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迎接他的並不是笑臉相迎的老百姓,而是魏國曹真、司馬懿等率領的冷酷無情的魏國軍隊,百姓並不希望打仗,因為打仗是消耗糧食,犧牲青壯年的,加之以前的部隊都是靠國家養的,蜀國人口也較少,連連征戰無疑是讓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此可見諸葛亮隆中對之時 太過於年輕,並沒有治國統軍之實戰經驗,也不知越大的團隊往往派系鬥爭,矛盾相爭更為激烈。

此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實請包涵,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指點一二。


先給結論:隆中對足以定三分,不足以定天下~
再說理由:
一、定三分:隆中對分析的現狀與對策:1曹操很牛逼,惹不起;2孫權也厲害,只能跟他合作;3,二劉是軟柿子,可以捏。
很符合現狀,很可行,於是三分天下成局。
二、定天下:隆中對指出的必備條件:1,佔據荊州益州;2,聯合孫權;3,天下有變;4,二分兵力。
四個條件都要完全滿足,能實現嗎?完全不能!
首先,荊州也是孫權的心頭肉,佔據荊州勢必與孫權撕破臉,條件1和2是互斥關係;其次,天下有變更是賭運氣——所謂天下有變,無外乎曹魏統治階層分裂,或者大規模農民起義,以起碼當時可見的曹操父子三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統御才能來說,完全可以克服;再次,正如毛太祖所說,兩分兵力使得更無兵力優勢。
但是無論如何,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可敬的


推薦閱讀:

同樣從蜀地北伐,為什麼劉邦成功而諸葛亮師出無功?
三國時陸遜是喜歡孫尚香的嗎?
如何評價漢末三將皇甫嵩、盧植、朱儁的歷史影響和社會地位?
賈詡當初勸西涼軍回來是站在什麼角度上的?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否是和士族的一場錯誤交易?

TAG:歷史 | 軍事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