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豆瓣推出的新 App「豆瓣」?
2015年1月 豆瓣 APP 2.0 顛覆式改版,強調「以豆列看世界」
2014年7月31日收到測試豆油:
「「豆瓣」App旨在幫助你更方便地搜索查詢圖書、電影、音樂的評分評論。當你在猶豫一部片該不該看,一本書值不值得讀時,這裡能夠為你提供8800萬豆瓣註冊用戶客觀、真實、真誠的評分評論;如果這些評分評論仍不能讓你做出決定,你還可以加入討論組,和豆友們實時進行溝通交流;你還可以將感興趣的書、電影和唱片加入到心愿單持續關注。」APP 下載引導頁面:
APP 圖標和內頁:
豆瓣討論(基於興趣的陌生人聊天室?)
原文:豆瓣為何終於在 2014 年決定做「大豆瓣」應用?
這個產品的出發點是:「如果 2005 年大家不是用電腦而是用手機,那麼豆瓣會是什麼樣子的」
豆瓣目前的 MAU 超過 2 億,其中單小組就有 8000 萬,算上其它社區類產品,豆瓣的工具屬性比重已經很低,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個社區產品。
然而這個社區能夠產生和發展的源動力其實是豆瓣的書影音條目。豆瓣誕生的時候中國互聯網裡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書影音資料庫,這個較為專業的資料庫為豆瓣社區過濾了最初的種子用戶,然後隨著豆瓣的發展,它在搜索中的權重不斷提高,由書影音條目和其衍生出來的內容開始源源不斷地為豆瓣過濾更多的社區人群。
人群過濾器是泛興趣社區能夠成立的前提,豆瓣的書影音條目對豆瓣社區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有關「人群過濾器」的解釋詳見:移動社區和傳統互聯網社區有什麼不同?)用工具屬性吸引用戶,進而用社區屬性留住用戶。這(可能)是「豆瓣」app 的第一個邏輯。
豆瓣小組 team 曾經有一個叫做「tavern」的被 cancel 掉的項目,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用戶自發創建的多人聊天室,當時的設計邏輯是去掉豆瓣小組的內容屬性,在互動上做到極致。
反過來看豆瓣社區,它的價值主要是通過社區產生的內容來體現的。聚集人群——產生內容——放大內容價值,是大多數社區的主要模式。然而移動場景下大多是輕內容重互動,人們也許在手機上打的字會比在 PC 上更多,但那是為了互動,不是為了貢獻內容。所以豆瓣在社區的落地方式上,選擇了即時聊天。
「tavern」這個項目是豆瓣首次做即時通訊的嘗試,雖然最後流產了,但它的技術積累沒有廢棄,沿用到了「豆瓣」上。移動產品輕內容沉澱,重交流互動。這(可能)是「豆瓣」app 的第二個邏輯。
豆瓣小組移動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致命問題:用戶難以認知。在 PC 上,用戶在 web 之間容易跳入也容易跳出,所以小組可以讓用戶慢慢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產品。而在移動上……我滴個老天,小組主題都是去結構化的,甚至連分類都不容易,優酷可以說自己就是看視頻的,淘寶可以說自己就是賣東西的,ZAKER 可以說自己是看新聞的,微信可以說自己就是聊天的。而豆瓣小組實在太難概括描述了,比如小組裡有很多旅行內容,但這些內容全部隱藏在社區內查閱不方便,二來整體內容質量也不如窮游等垂直產品。無法一句話解釋清楚產品給用戶的價值,這對移動產品是致命的。
我在豆瓣時的最後一段時間提出的一個(理論上的)解決辦法,就是強行將社區結構化,如果是電影,就每部電影一個小組;如果是旅行,就每個城市一個小組……這樣整個產品的邏輯和價值就變得簡單可描述。用結構化的方式切割社區。這(可能)是「豆瓣」app 的第三個邏輯。
強調一下,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和推測,僅代表我個人。
下面說我對這個產品的擔心。
1、工具屬性不及格。「豆瓣」的書影音條目列表就是按照熱門簡單排列,沒有分類沒有排行,詳情頁里只羅列了部分元信息,其它都是通過跳轉到其它 app 或 H5 頁面完成的。這種粗糙的做法讓「豆瓣」的工具屬性大打折扣——明明它可以有更詳盡豐富的信息。
2、產品決策不純粹。在資料庫和聊天室之外,硬加了一個之前內部實驗的 wishlist 的邏輯,看上去是工具屬性的自然延伸,實際不僅不會 work (用戶不需要),還會攪亂用戶的產品認知(這個「豆瓣」到底是幹嘛用的)。此外還有音樂播放、我的評論之類的,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完全沒有必要。
3、聊天室結構不合理。理論上結構化社區什麼的也許都對,但在具體方案上要看具體場景,即時聊天由於沒有內容沉澱,所以對時間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同一時間點有大量用戶參與,否則就轉不起來。所以那些總參與人數只有幾百幾千的活動、書、音樂聊天室根本跑不起來,就算是有幾萬人標記的電影電視劇,裝了 App 的少一個數量級、用了 App 又進到聊天室當中的再少一個數量級、進到聊天室里同時也有其他人在的再少一個數量級……絕大多數聊天室的啟動閾值根本達不到。另外社群的單位粒度和條目是不一樣的,例如用戶需要《權力的遊戲》第一季條目、第二季條目、第三季條目,但只需要一個同名社區。
我的整體感覺是,一個合理的出發點和邏輯,在落實到具體產品方案和細節上出了問題。
另外就是……太丑了,實在太丑了,這次我還就傷害前同事的感情了,我不知道是誰做的,但你別說什麼哪裡丑、怎麼才能不醜、美醜都是主觀的。設計是你的責任你沒有道理推脫給別人,醜陋就是醜陋。
最後…… 豆瓣加油。
謝絕轉載
豆瓣這種成熟網站的移動策略,不應該是創造全新的玩法,而是要想方設法轉移PC端的用戶到手機上。只要他們不流失,就有得玩了。移動客戶端與用戶的親密感和通知提醒的高到達率,確實提供了新的機會,但那是可以為已有用戶群服務的,背靠金山銀山,沒有必要二次創業。
做這個 App 算是一次正確的選擇,在此我不評價其視覺和交互設計,僅就功能層面進行討論。
可以看到,目前這個大豆瓣App,集合了書影音和同城活動,賣點是:- 書影音評分
- 即時聊天
- 心愿單
- 內容的在線消費
與國內其他排名靠前的大網站不同,豆瓣同時兼具「工具性」和「社交性」,且兩者不分伯仲。部分用戶更多把豆瓣當作工具,部分用戶則只用豆瓣來社交。這個新 App 兩者皆有,但更側重在了工具性。
總的來說,我認為現在這個「豆瓣(內測)」App:工具功能夠用,社交功能設計欠妥。
1). 工具屬性
心愿單其實就是網站上的「想讀」「想看」「想聽」,只不過在移動上做了個整合,並加上了在線消費的功能。這個功能很實用,與完整的收藏管理做到一起也是正確的做法。消費完然後評分,管理列表,在加上分享,可以構成「閉環」哦。
全局搜索+心愿單+收藏管理,基本上解決了工具性用戶使用豆瓣的全部需求。不排除移動上驗證這種功能設計有效,甚至反哺桌面端,「想X」將來完全被替換成「心愿單」,豆瓣的各個子站也可以重新開始整合。
2). 社交功能
現在的版本裡面沒有友鄰關係,針對條目的討論也都集中在一個公共聊天室里。這種做法固然很「移動」,但問題也很多:- 違規言論誰來刪除?spammer如何控制?
- 全量開放後,熱門條目幾千人同時聊天,這地方還能看嗎?
- 有價值的討論如何沉澱?
- 一群熟人在那兒聊天,新用戶怎麼插嘴?
- 我可能因為陌生人在聊天室里的一句話而去勾搭他嗎?社交行為如何發生?
這個IM的設計,有點為了移動而移動的意思,我不認為可以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雖然網友們紛紛表示可以更愉快地YP了,但這可能成為每天打開這個 App 的主要用法嗎?我無法想像,沒有了廣播這種按時間線的信息流,難道你還得每天看一部電影或聽一張唱片,以和人有話聊?總不能每天都把阿北放裡面吸引人氣吧?北主播,送你10朵鮮花怎麼樣?
期望的改進
好多人都在歡呼「終於來了」,阿北則說「當心愿望成真」( 阿北的廣播 )。如果這句話談及的是此事,就意味著他也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但從他之前對網友的回復(paulhandle的廣播)來看,這個 App 還是會持續做下去,不會像是其他那些半途而廢的「實驗室項目」。
要給豆瓣這樣一個功能龐雜,用戶之間差異巨大的網站做大一統的 app ,是很難的。怎麼去找一個通用的「痛點」,是一大難事。分而治之的辦法已經被證實行不通,那怎麼整合才是最合適的方式呢?個人的一點建議:
- 取消公共聊天室,保留私信(注意與桌面版豆郵的整合)
- 條目頁的討論,可以參考 Facebook 公共主頁,用戶發起 post ,每個 post 下來評論
- 加入友鄰關係,可以看到友鄰的收藏,以及我們的共同愛好,對同一條目的不同評價等
另外,廣播流和日記相冊等功能,可以選擇在「豆瓣廣播」App 里進化,也可以選擇在「豆瓣」這個 App 下添加。這會是一個很難的抉擇。
一個手上握有倆王四個二卻總是拆開打的人終於懂了
豆瓣終於推出了一個融合核心四兄弟——影視、書籍、音樂、活動——於一身的大殺器:豆瓣!看這霸氣的名字,直接就叫豆瓣,但是它並不等於豆瓣電影+豆瓣購書單+豆瓣同城,個人感覺,它最大的突破也最有野心的一點,就是基於某個特定「條目」的即時討論組。這彌補了豆瓣在移動化中一直缺失的一點:instant communication,相信這會是豆瓣邁出的關鍵一步。
豆瓣App圖標非常直觀,電影、電視、書、星星,前三者不言而喻,是核心的「條目」內容,而星星,首先代表了用戶的打分和評價,更進一步則是所有與「條目」有關的UGC(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 Content)。使用下來的感覺,誠如豆瓣在網站里關於豆瓣中說的:通過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通過他們找到更多好東西,只不過,在豆瓣App里,這個速度——交朋友與做決策的速度,被加快了。
下面是對豆瓣App的一個簡單框架梳理。最核心的東西有兩塊:其一是各個條目及其內容,其二是討論。(心愿單這一功能目前似乎沒有完全開放,心愿提醒功能感覺上就是之前豆瓣提醒「你想XXX的OO現在blablabla……」,這裡目前暫時只是做了一個想看、想聽、想讀的匯總)
首先是條目詳情界面上,將影片信息劇情、劇照、短評、影評等摺疊放入子頁面,直觀展現電影評分、友鄰評價(在沒有友鄰評價的情況下展現熱門短評),此舉提高了朋友(同好者)觀點的參考價值,讓你更好地找到志同道合者(或者道不同不相為謀者XD)。而一直浮現的「加入討論」也在不斷為即時通訊那邊導人。畢竟說真的,有多少微X、陌X的組群是在豆瓣小組啊留言板啊之類的地方呼朋引伴誕生的,如果在豆瓣里就有這樣一個即時交流平台,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戶忠誠與留存。
而最為核心的討論功能,毫無疑問是豆瓣App最大的亮點。目前測試版支持群聊和單聊,如果從某一條目進入討論室(想起若干年前的新浪聊天室……),就會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豆友即時交流。如果點擊友鄰頭像,則可以發起一對一聊天。
豆瓣此舉讓我首先聯想到的是Same這個基於愛好交友聊天的app,其次才是陌陌。但是具體使用下來後發現,豆瓣App與那兩者截然不同,首先在內容豐富度上略勝一籌,相信之後用戶活躍度的表現也不會差。它的出現彌補了豆瓣用戶中一群不喜歡玩小組和豆郵,但是想找同好者聊同好事的需求。它的每一個討論室(組/群)都是基於特定的物(電影、電視、書、音樂)或事,共同話題是社交的第一步,之後的事不言自明。在這一點上,豆瓣App出發點真心不錯。儘管暫未推出友鄰聊天功能(雖然以後也不一定有),讓非熟人社交有了生長空間,真正體現了豆瓣的來歷裡面的那句「口味最類似的人卻往往是陌路……如果能不一一結交,卻知道成千上萬人的口味,能從中間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傳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
未來呢?目前這個雛形產品已經讓所有試用者有點兒小激動了,儘管它只整合了4樣東西,儘管只是首次內測,但它的表現的確是超過了目前其他的豆瓣App(FM和閱讀不在討論範圍內)。它把豆瓣最核心最本質的海量內容在移動端首次打通放在了一起,成為一個支持即時溝通的資料庫,或者是帶資料庫的IM應用,搜索入口……方便二字,不言而喻。未來呢?一樣東西值不值得買?一個應用值不值得下載?一個專欄值不值得訂閱?如果這幾樣也順利進入到「大豆瓣」App中,好了接下來的事,你懂的。
已有海量好內容,怎麼找受眾(擴大現有受眾群、提高粘度),怎麼變現,豆瓣App這步棋,著實妙招。
(回答內容截取自《用戶角度聊一聊豆瓣的新App——豆瓣(內含多圖劇透慎入XD)》,全文請戳鏈接。感謝墨墨老師和其他豆瓣工作人員在評測過程中解答疑惑,以及新認識的血族和古劍豆友們,在後會無期里已經開始各種約的親&>&<)
新「豆瓣」給自己最大的驚喜倒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豆瓣的自我突破和快起來了。
豆瓣,最大的價值是基於 書、影、音 長期沉澱下來的內容、評分、調性,也正如阿北說的「中文世界裡最完整的手邊書影音資料庫」。資料庫的所能提供的最大價值是發現內容,提供用戶內容消費選擇。正如大眾點評,最全的餐飲資料庫,同樣也是服務於內容消費選擇。
在移動端,資料庫(豆瓣、大眾點評)所提供的價值應該是一致的,並與移動端特性有更完美的結合。大眾點評,通過 LBS 與資料庫有了更深的結合,產品價值也因此數倍放大。那麼,豆瓣在移動端應該怎樣放大產品價值呢?新的「豆瓣」app 能不能完成產品價值的放大呢?
新「豆瓣」,依然是基於「書、影、音、活動」的資料庫,卻沒有為移動端提供更多讓人一亮的功能。- 強化搜索。將資料庫輕量級的在移動端讓用戶獲取,這一點算是新「豆瓣」最大的價值,一個 app 完成過去五六個 app 的事情,並有效提高產品使用頻率。
- 聊天室。為什麼不用豆瓣小組,而用聊天室呢?猜想,豆瓣小組並不是基於內容條目的,小組內容不能直接在移動端被資料庫使用,因此做了聊天室。在移動端的內容交流一定是直接、輕量化、碎片化的,那麼聊天室本身能不能承載並服務於內容消費選擇呢?難!其一,正如 @Lebanner 所說,聊天室的啟動閾值難以達到。其二,正如 QQ 群,更多的是關係維繫,很難過濾出有效信息,從而服務於內容消費。比較好的一點,打開聊天室,「前人」的聊天內容也都還是保存的,因此,如果能解決好「信噪比」,這個功能就能真正釋放價值。期待。
- 活動。對於活動的消費選擇,更偏實時交流。這一點和聊天室的結合,還是挺讓人驚喜的。設想一種情形,在音樂會現場,聊天室里進行現場直播。
比較遺憾的是,產品價值並沒有在移動端放大,也沒有在移動端延伸產品價值,例如,比 web 端提供更直接的內容消費選擇,甚至是內容直接消費。這樣,也讓這個產品失去了更多的想像力。
關於產品本身的交互、界面,說的人已經很多了,相信豆瓣會在接下來的更新中解決絕大多數的交互和界面問題。以下為針對豆瓣App2.0的個人體驗。
對於網頁版的豆瓣,「豆列」可能是一個一直被低估的功能點。以至於我們只能在「個人主頁」、而不是「首頁」看到它。所以我一直認為,可能豆瓣更希望讓「豆列」成為私密的、珍藏個人趣味的一種存在,頂多是通過「推薦」等功能讓個人趣味找到共鳴。
事實上,豆列更像一個「Hub」,承載了太多的形態和內容,因此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我可以知道一位導演的所有作品(以及豆列創建人的短評)、可以知道最能代表英倫搖滾的20張專輯(以及豆列創建人的短評)、甚至可以完全由用戶採用自己的維度,創建一個純粹的「故事」(比如我基於三聯諸多記者的作品創建的豆列周刊的人 周刊的書)。以豆列為出發點,可以衍生出的、和書影音有關的行為千姿百態。豆瓣2.0的出現,把豆列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體來說,豆瓣是這麼做的(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14/12/19/2939/):
我們把豆列升級成了手機上豆瓣App的第一重點,和書影音查詢並列。所有豆列統一成任意內容混合的一種,看到什麼好東西都能加進來。豆列會等著你按照影視、旅行、時尚、科技宅、讀書、美食、居家這樣的興趣線索去發現,不再被豆瓣之前的書影音、相冊、日記、東西等類型劃分,但豆瓣上幾億好東西都還會在裡面。而你自己關注的所有豆列,它們的更新匯總就是豆瓣App的首屏。
不說優點了,關於不足,用過一段時間後,我的個人感受有如下幾點。
一、我在App上的行為無法匹配我在網頁端的行為
當我想標記一個條目且「僅自己可見」的時候,我找不到對應的功能;當我想使用「想看」的時候,琢磨了好一陣才知道要點擊wishlist。知友Lebanner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在資料庫和聊天室之外,硬加了一個之前內部實驗的 wishlist 的邏輯,看上去是工具屬性的自然延伸,實際不僅不會 work (用戶不需要),還會攪亂用戶的產品認知(這個「豆瓣」到底是幹嘛用的)。
二、我無法深入了解書影音的內容,就像我在網頁上能做的那樣
當我想瀏覽某個用戶的時候——他的日誌、書影音紀錄、甚至相冊,都是我關注的地方,但是App上似乎更傾向於呈現他的豆列。
當我想瀏覽某條書影音記錄的時候——作者的鏈接、音樂人的鏈接、演員的鏈接,這些觸角能把我帶到一個全新的領域,在App上,這一切可能都不存在了。
三、豆瓣的App,值得用更好的交互,你是豆瓣啊
這一點純粹是我的個人趣味了。以豆瓣的導航欄為例(下圖),三個層次(或者說三個類型)的導航在移動端的想像空間很大。雖然豆瓣App的目的不是把網頁端的所有功能都囊括,但是現有的2.0版顯然無法滿足我的需求——好吧其實我就是覺得應該採用抽屜式導航……
總體來看,豆瓣清楚地知道無論是1.0還是2.0都只是一個初始階段,我會繼續保持「十分期待」的態度,迎接這個重要精神伴侶的一次次更新。以上。
不是評價這個app嗎?怎麼排名靠前的都評價起來豆瓣了?
只說一點:早上打開豆瓣,查看豆郵,發現我是內側用戶,挺開心,結果掃碼安裝之後根本打不開,崩潰了。
原因嘛:android L 不兼容。
既然是新開發的app,既然是最新的系統,幹嘛就不能好好支持一下呢?
打不開,這讓我評價個鎚子。
以上為調侃,倒是真的很期待這個app呢。
我的簡書主頁:「豆瓣APP2.0」產品體驗報告
丑是丑了點,但UI細節做得挺好的,技術上應該比較到位,使用起來比單個app都要流暢(包括開了討論組也不是很卡)。關鍵是,豆瓣似乎知道自己在移動端想做以及能做什麼了,作為豆瓣腦殘粉點個贊~~
一句話總結是:書影音的初衷在,但社交是G點~- 以電影、電視、書、唱片、活動條目為核心,有搜索、討論、心愿單三大功能
- 最有新意的是討論功能,基於每一個條目都可以開啟一個實時聊天群,類似於微信群。可艾特成員,可私聊,可隨時加入和退出
- 人數最多的後會無期群現在有400多人,主要在聊……約不約。。。微信和陌陌不知道有沒有感受到鴨梨。對於不喜歡陌生人社交的人來說,這種距離感很微妙。不過用戶量大了之後風險蠻大的。
- 搜索和心愿單很好用,數據與網頁版同步。心愿單里如果能有加入豆列功能就更好了~
- 不同於網頁版的一個細節是,所有條目下都優先顯示好友評論,也體現出這個app強調社交屬性。
- 非常開心在大app里沒有見到豆瓣廣播這個不知道要幹什麼的東西。。。
- 條目即商品,如果未來加入購票、購書等功能會很有商業競爭力~~
總的來說豆瓣app是對豆瓣條目數據、用戶數據的重新挖掘和整合,而不受限於目前網頁版的功能,這才是真正大數據的玩法。。。
這也是最接近豆瓣初衷的一個app,思路和功能都不錯,可以通吃約的和不約的,而且有一定的商業化潛力。不過想要豆瓣大一統顯然是不可能的。。。你把豆瓣閱讀、豆瓣FM、還有最近的一刻往哪兒擱呢。。。。。
手機上終於可以不裝好幾個圖標風格迥異的「豆瓣 」了
難用cry 已卸載
居然不能修改話題!!!還不如豆瓣小組app呢!!!!
我終於可以成為豆瓣活躍用戶了。
昨天下載的豆瓣APP,前後試玩了一天。
不去評價豆瓣的戰略決策,評價不了;不去講豆瓣的情懷,不了解,單純從一個用戶的角度切入。
內容集合搜索,這個也不說了,整個APP中的亮點就是移動端的討論組了。
但是,這TM做的是什麼東西啊?!
我贊同 @Lebanner的評價:
一個合理的出發點和邏輯,在落實到具體產品方案和細節上出了問題。
對於這個聊天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點,閾值,@Lebanner提到的。在實際的以內容條目分割的聊天室里,非熱門的條目裡面的討論組成員數是難以維持產出持續性交流的內容要求的;
第二點,時間屬性。這裡的時間屬性指的是不同條目的時間屬性。熱門的目前有(首頁)後會無期,討論組的成員數有1000以上;同樣我搜索了另一部我非常喜歡的電影,豆瓣評分到達9.2的《教父》,只有可憐的兩名討論組成員。一方面是目前豆瓣應用本身還沒有被用戶熟知,裝機量不足帶來的用戶數不足;另一方面我們假設pc端的用戶全部都能轉移到移動端,優秀如《教父》這樣的電影有什麼爆點能夠組織起大家的討論?也就是說這個聊天室附帶的時間屬性只對未公示或者近期熱門的內容有效,完全摒棄了沉澱優秀UGC但是帶有過時時間屬性的內容本身,完全in不了;
第三點,聊天結構簡單。簡單不是簡潔,是對於功能性喪失的評價。
我的理由是這樣的:
①引導形式的缺乏。引導形式主要有兩種:內容本身的 出發點,參與者產生的內容都是圍繞這個出發點;人為引導,主持人,場控,人為確立討論內容和方向。
回到豆瓣,什麼都沒有,至於1000多個人以電影的名義聚在一起,但是沒有明確主題,那想聊什麼就有無限可能了。
②內容本身的即時性同步性不足。這個可以類比yy語音。觀眾根據主播剛才的話語動作神情或者各種所謂的亮點做出即時性的反應,這些豆瓣做不到。用戶只能根據零星的記憶,匹配相同話題興趣的用戶,即使偶爾找到了,也許也會被淹沒在其他人聲中;
③用戶產生的內容無法沉澱。或者我惡意揣測說出發點本來就是提供一個聊天的空間,只是聊天,對於內容產生本身,不抱有任何希冀。這是覺得這樣,移動豆瓣丟失了他最重要的東西。
內測中,感覺算是最趕上潮流的就是終於有了即時通訊功能,這是人類溝(yue)通(pao)必須的啊!!
另外,基於電影/電視劇/音樂/書籍/同城活動條目的討論組也是非常不錯的一個切入口,相對於微信的基於熟人和陌陌的基於LBS而言。
上圖:
這個是APP打開後第一界面,可以看到"討論"的地位是很靠前的:
基於電影《後會無期》條目的討論組群聊界面:
目前群聊僅支持文本,不能發圖片/表情/聲音/影像,但是可以發送超鏈接 (電商有機會么...)
使用TIPS 點擊用戶頭像可以小窗私聊 (這就是約的節奏啊!! )
討論區界面:都是以條目為單位的;目前用戶不多,僅個別條目討論組較活躍....
待補充....
豆瓣移動端應用七七八八用了挺多,但是我在移動端最愛用的方式是:打開safari,打開http://douban.com,然後想也不想切換到桌面視圖,每當頁面自作聰明給我切換到移動視圖的時候我都火冒三丈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豆瓣沒有任何一個客戶端能讓我在不同頻道之間跳轉時可以毫無阻礙,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豆瓣的各種客戶端將豆瓣的社區屬性與工具屬性區分的太開
感覺社交用戶與工具用戶完全是兩撥人,當然我不知道豆瓣的用戶數據是什麼樣的,是否這兩類用戶真的重合度很低,個人覺得應該不是這樣,即使是,那麼這種分割的方式也很粗暴,難道把豆瓣當工具使的用戶真的一點社交功能也不用,或者說豆瓣不鼓勵他們進入社交環節?反之也如此
這種分割讓豆瓣的每個應用的使用場景變的很單一,而用戶的行為卻是交叉的,上一秒還在刷廣播,下一秒就要跳到某電影的劇照評論去了,然後可能就跳到該片影片頁面,標記下想看…完了回到廣播,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用豆瓣零散的客戶端用的很痛苦
這次終於出了大而全的「豆瓣」,看起來是幾乎快什麼都有了,但是還是缺廣播,連自己主頁都沒有
影音書的查詢搜索還滿不錯,基本延續web端的功能,但還是有缺失,比如劇照看不到評論,不能存劇照,可能因為是內測版,沒有做那麼完美
討論組的功能,我懷疑豆瓣的pm真的想清楚這個東西到底要幹嘛了嗎,解決用戶什麼問題?為什麼用實時聊天的形式?
目測討論組就是web端討論區的變種,真的有好好研究過大家怎麼用討論區,為什麼要用討論區的嗎?一個實時聊天的玩意兒,請問要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同時有一堆人來七嘴八舌的聊一件事情?新加入的用戶看什麼?從哪裡看起?暫時離開一下再回來怎麼繼續?某影音書過了檔期怎麼辦?根本就不適合這種形式好嗎!目前討論組已經聊歪了
還有討論組裡的小窗,點別人頭像,彈窗右上角關閉的位置放舉報是要鬧哪樣啊
豆瓣web端的確太大了,大到好像都沒法完整的把用戶遷移到移動端?我覺得未必,把web端用戶遷移過來,繼續保持web端的內容生產力(我不認為移動端產生不了內容,現在這個回答就是在手機上敲出來的),而更多的細分內容再通過豆瓣一刻這樣的產品去挖掘,才是更好的路
也就不必逼的我每次都得用瀏覽器訪問了晚上給豆瓣app寫的意見反饋。隔這兒了。
感謝豆瓣給我內測的機會。
作為一個主要依賴豆瓣電影豆瓣讀書的非常普通的用戶,我希望能看到我標記過的電影和書, 主要是已看過的電影和已看過的書,因為有的時候需要回過去找一些資料,豆瓣的標記功能就像一個地圖展示,是大腦庫的一個延伸整理,方便知識儲備。app中沒有體現出這一點,只有一個我的評分,而且是書影音三者混合的,實在有些亂。
心愿單這個功能於我相對雞肋,如上所說,我更希望看到我的標記,除了線性時間排序之外,有評價排序會更好。想看的電影和書有時候我不會選擇標記用腦就會記住,下次看書看電影也不一定會選擇心愿單中的書和電影。這不是東西買東西一定要標記才不會忘記,要標記來儲備購買地址。
除此之外,我比較想在app上看到的功能是豆列,豆瓣電影豆瓣讀書和豆瓣音樂都是榜類的一個聚集地,原因是聚集了一些專業者或者愛好者(現在可能越來越雜,失去了一定程度的良好資源),可是在app上完全體現不了它榜類的優勢,除了在我標記的內容(可取代心愿單,或心愿單成為其中小分類)增加我收藏的豆列這塊內容之外,在豆瓣電影和豆瓣圖書豆瓣唱片那裡也可以增加熱門豆列,今日最熱書影音評,分類。一定要有分類,豆瓣就是個大地圖,讓人的知識更加系統化。現在豆瓣電影圖書唱片里只有一個搜索和近期熱門,根本不知道看什麼,完全雞肋,只是變出了一個討論區,這個討論區等下再說。
如果豆瓣想再認真點,可以弄每期的人物專訪,
豆瓣電影邀請影評人,電影人,電影自媒體創辦人來談電影和他們與電影的故事,這都是超級棒的;同理豆瓣圖書邀請書評人,作家,有志寫作的新人等等發掘一系列有價值的作品和人;唱片也是同理。
說到現在的app,說實話,真的挺失望,弄出來討論這個功能,這個功能,如果是在分類做好,榜單做好,導向推薦做好情況下搞這個討論功能,我會覺得還蠻可愛,附加的一個小功能,雖然可能有人多會亂什麼的潛在弊病,但以後也可以在發展中不斷改進,畢竟app的互動性會讓它用戶依賴性更強,走得更遠。
但是現在分類什麼的都沒有,搞了個這個功能我真心覺得豆瓣app有點主次不分,有必要朝陌陌這類工具發展嗎,功能上還比不上人家,真的像是古老互聯網年代的聊天室,也許豆瓣想讓興趣相投的人聊到一塊,謝謝你,能聊什麼啊,在一部電影下討論你以為真的能討論電影?這不逗嗎?
也許電視下面節目及時吐槽開八蠻好玩的,可是,這樣的討論真的質量會高嗎?水量太大的討論區就是實在的時間的浪費,還不如看彈幕含金量高呢。
如果把討論作為app最大的噱頭,豆瓣你還是省省吧,真誠點,真心點,搞好你應該搞好的好嗎?
豆瓣,我一直很喜歡你。知道你很努力,請你更加努力點。
刷過微博,用過微信。
上過知乎,玩過B 站。
雖然豆瓣App難用的一比,
可驀然回首,還是豆瓣最好玩。
豆瓣虐你千百遍,你待豆瓣如初戀。
再也沒見過比豆瓣更傻逼的產品經理了
丑到完全不想用,甚至不如豆瓣網頁的手機版本。
1.陌生人聊天需要話題
豆瓣的書影音活動資源提供了話題,基於指定書影音活動的聊天相當於另外一個維度的小組(其實是小組名背後代表的「話題」)
2.以前用戶吵吵的把所有子產品都打通的「大豆瓣app」,是偽需求。
3.內容提供給你,你自己搜,自己看
在你感興趣的書影音活動里找到同好(應該有不少人蹲在熱鬧或寂寞的角落裡等你去「發現」)
就是【新大豆瓣app】
推薦閱讀:
※登入界面中,「登錄」和「登陸」哪個正確?
※哪款免費手機 App 好用到讓你覺得付費都不足以表達感謝之情?
※為什麼現在有會照相的手機而沒有可以通話的相機?
※外行人如何在一個月時間內成為可以開發 App. 的獨立製作人?
TAG:互聯網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 豆瓣 | 豆瓣產品 | 移動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