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到底該不該過江東?
最近剛剛看完了項羽本紀,忽然想起了李清照和杜牧的詩詞。大家覺得項羽到底該不該過江東呢
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先要理解一個人的性格。所以我打算從項羽的性格說起。那麼項羽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呢。首先,他是個浮躁的人。我引用一下史記中的某個人對於項羽的描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大家都知道,猴子是一種極為多動的動物,將楚人比喻成多動的猴子帶帽子,他的意思已經相當明顯了。其次,他是個極為優柔寡斷的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鴻門宴上看出來。在鴻門宴中,范增指使項羽的手下項莊舞劍,有意無意的將劍指向沛公。而此時只要項羽一個眼神,項莊即可將沛公擊殺在座。然而,優柔寡斷的他顧及到當初的情誼和項伯的話,沒有對沛公出手,因此養虎遺患了。再次,項羽的疑心病很重。這一點,是所有當權者的通病。時逢亂世,作為一個掌權者,根本沒辦法將權利放權給身邊的其他人。在那種情況下,以下犯上的手下是非常的常見的。舉例來說,陳涉死於御車人庄股之手;陳涉之手下武臣死於部將李良之手。亂世之中,疑心病很重是正常情況。項羽因為疑心病太重而信了反間計,最後將亞父范增也給放走了。與從諫如流的劉邦相比,他簡直差遠了。其實,項羽的毛病還遠不止以上的這些,為人易驕縱也是他的毛病之一。他是一個眼界高於頂的人。史記的項羽本紀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先是跟隨項梁學習劍法,半途而廢后還給自己找了個借口,說要學萬人敵的兵法,結果剛剛懂了些皮毛,就又不學了。毛毛躁躁的,怎麼能成事。為人殘忍,暴戾恣睢,戰勝秦兵奪其城之後,經常將秦兵坑殺。天下原本就苦秦久矣,然而換另外一個殘忍暴力的人來替換秦二世,又有何不同?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楚懷王才不讓他作為西進入關的先發人選。但是,看待一個人不能只看一個人的一面。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項羽確實是個英雄。作為一個英雄,他有著屬於自己的榮耀。首先是個人的戰鬥能力極為強大。身高八尺由余(一米八四以上),力能扛鼎,長得極為魁梧。秦末到漢初的這段時間裡,恐怕一對一的單打獨鬥,誰也鬥不過項羽。這一點在烏江被圍的時候展現的最為明顯。當時跟隨著他的僅僅只有二十八鐵騎,他依舊能在重重包圍中來去自如,斬殺敵軍將領,身重數十刀而不倒。在此不由得想起之前項羽曾近勸說劉邦要和他一對一的單打獨鬥,劉邦頓時就慫了。史記記載: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哈哈,劉邦斬白蛇的勇氣哪裡去了,一看項王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樣。除了項羽能打之外,項羽豪氣衝天,每次打仗都是衝鋒陷陣,無疑也是他人格魅力的體現。受楚懷王之名,帶兵救趙,破斧成舟,連續九戰,斬蘇角,虜王離,降章邯,不可謂不英勇。此生凡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除此之外,項羽還是一個極為重情義的人。功成名就之時,他可以與眾兄弟共分天下而王之,兵敗烏江之時,他將名駒贈予烏江亭長,為昔日之友馬童而自刎獻顱。與鳥驚弓藏,兔死狗烹的劉邦相比,這一點既成就了他,又讓他失敗。要不是鴻門宴的心慈手軟,劉邦何以苟活於世。
分析完他的性格之後,我們來談談他為什麼不過江東吧。當烏江亭長問起項王的時候,江東雖小,然地千里,人數十萬之眾,足以王矣。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這樣說是否是處於本心呢?一定程度上是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出來。當項羽殺死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的時候,他曾說過,富貴不還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可見,他是一個極為好面子的人。在富貴的時候,他可以衣錦還鄉,而在落魄的時候自然覺得回去便是一件極為丟臉的事情啦。有愧於江東父老的說法確實成立。
但是,有沒有其他的顧慮呢?有的。首先便是另外一種極為流行的說法,說項羽因為看到連年的征戰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所以甘願自刎,還天下一個清明盛世。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也有一點道理。天下苦秦久矣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作為當時就是因為秦國暴政而起義的起義軍首領之一的項羽,未嘗不會產生對於百姓的同情。這一點可以從項羽本紀中他殺死宋義的理由看出來。史載,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從項羽殺死宋義的理由可以看出來,項羽還是比較關心黎明百姓的,比起偽善的劉邦總好得多。不管是處於政治目的,為斬殺宋義而尋找的正當理由亦或是別的什麼,至少我從這段話里還是看出了那顆拳拳的赤子之心。再者,從單細胞的項王想要直接找劉邦單挑也可以看出來,項王迫切解決國家動蕩的問題。最後看著自己沒有希望,若是能自殺以留後世一世清平,我想項羽確實會這樣做。
當然,我個人倒是傾向於認為第三種可能。在說第三種可能之前,不由得要引用一下杜牧的一首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中,杜牧覺得項羽應該過江東,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事實究竟是怎樣呢?當時是,劉邦,韓信,彭越三路大軍分別對項羽的軍隊進行了包圍,他們人數眾多,加上原本屬於項羽的英布所率領的軍隊的叛變,此時的項羽即使在江東地區,也是極為危險了。韓信早已自封為淮陰侯,他佔有著河南,山東的大部分土地,連帶著安徽,江蘇地區都有兵力部署,劉邦主要佔據著陝西全部,河南以西大部,山西大部地區,還有一個佔據著河北和山西部分土地的彭越,三人早已覆蓋了北方大部分地區,連帶江淮的部分地區。加上一個倒向了劉邦的英布,項羽要組織起軍隊來和他們抗衡,是完全不可能的。四路大軍壓境,就算是戰神附體的項羽,也絲毫沒有迴旋的餘地。而且還會讓戰火燒到江東地區,再次造成江東地區的損失。所以總的來說,我認為項羽自殺也有可能是對現實的一種絕望,考慮到以上的兩點,自殺合情合理。所以我認為項羽不該過江東。
深夜突然聽到霸王別姬這首歌,感觸挺深的。
記得以前高中學鴻門宴時,老師就出辯題,項羽該不該過江東?或者用知乎體問就是:如何評價項羽不過江東的行為?
當時我就堅持:如果我也是項羽,我也不會過江東。
時隔多年,我的答案依然沒有變。
不該。
因為他是項羽。
我們這些熟知歷史的人,硬要去評價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的一個做法,難免有些上帝視角。當時我們班對自刎行為持反對意見的人很多,我記得與我爭論最久的男生的觀點是,如果放下那點意氣,過了江東,未嘗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映射現實,告訴我們別死心眼?
可是項羽不是別人,他不是劉邦不是韓信不是勾踐更不是現代的我們,他是西楚霸王,是貴族後裔,他身上流淌著驕傲的血液,他可以在二十五歲逐鹿中原,然後任性地再來一次分封,他可以在鴻門宴上抬手放棄一個可能對自己最有威脅的敵人,那麼這樣驕傲的項羽,怎麼可能度過烏江,只求苟且偷生?
換句話說,如果項羽真的會度過烏江,他就不是我們如今所讀到的那個項羽,那更早的時候,他何至於放過劉邦,最後走到渡烏江這一步?
你們可以批評項羽婦人之仁,可以列舉史書中的種種事實如屠城來證明他的殘暴,可以說他剛愎自用說他不老謀深算。
可是自刎烏江,卻絕無愧於西楚霸王的名號,無愧於他兩千多年在後人心中留下的悲劇英雄的印象,項羽,是一個真正的貴族,他不完美,但他用他的自刎,維護了他霸王的英名,也維護了貴族的尊嚴。
1實力懸殊,無力回天 2心疼百姓,渴望太平 3驕傲虛榮,以死洗恥
首先 項羽是絕對不會過江東的。
退一步講 就算過了江東 也很難東山再起。性格決定命運。項羽是將才 而非帝才。坑殺秦降兵 非要分封不順應歷史潮流 甚至悲情收場終不肯過江東 他是被「寵」壞的人才 從小的教育讓他無法接受失敗 也就無法懂得並接受東山再起。江東弟子多才俊 可他無法捲土重來。
如果當時他和劉邦一般年紀 或許還會有可能不一樣吧。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項羽都已經沒有了必勝的心氣了渡江也就只剩下逃命的作用了,所以為了尊嚴只有選擇自殺。
推薦閱讀:
※請問有沒有同時出現項羽和劉邦的古詩?
※韓信帶兵有什麼突出之處?
※楚漢戰爭時期,為什麼素有「好奇計」之稱的范增沒有特別出色的戰略戰術謀劃?
※如果把諸葛換為韓信,蜀國能否北伐成功?
※如何理解劉邦和項羽見到秦始皇時說的話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