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時開始中國人不再給自己起字?

名與字流傳了千年,民國時期大都有字。但是現在卻無人有字。字型大小並非什麼糟粕,而且含義也很好,為何卻消失了?


應該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後,就逐漸沒人起字了。

新文化運動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也是被批判的主要方向,胡適將文言文稱作半死文字,大力推廣白話文寫作、白話文新詩。字、號的生存土壤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把這生存的土壤都鏟去了,上面的莊稼自然也就逐漸消亡了。 建國後,三反四清破四舊,就徹底把這土壤掃得乾乾淨淨了。

為了證明我不是胡說,我特意百度了幾個名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金岳霖,出生於1895年,字龍蓀;陳寅恪,1890年,字鶴壽;徐志摩,1897年,原名章垿,字槱森;周樹人,1881年,字豫山、豫亭;聞一多,1899年,字友三、友山;巴金,1904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

新文化運動之後的:
艾青,1910年出生,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沒有字;
何其芳,1912年 ,沒有字;張愛玲,1920年,沒有字;金庸,原名查良鏞,出生於1924年,沒有字;梁羽生,原名陳文統,出生於1924,沒有字;余光中,1928年,沒有字;王蒙,1934年出生,沒有字;李敖,1935年,沒有字。

當然這樣的舉例樣本數不夠,也存在反例(譬如倪匡,1935年出生,居然也有字,字亦明,難怪被人民專政的鐵拳趕去了香港)。只是大概說明一下問題。

PS:其實字、號沒人取了也好。像曾國藩,初名子城,譜名傳豫,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曾國藩、曾子城、曾傳豫、曾伯涵、
曾滌生、曾文正公,都是他一個人,很難記啊。。如果再加上王羲之因為當過右將軍,所以稱王右軍;徐階因為籍貫松江府華亭縣,所以稱徐華亭等等,情況很複雜啊。。名字只能長者和自己叫,朋友之間要叫字,晚輩要叫號,頭都大了!


我家鄉的人,依然起字。
一般在男子結婚時候就會起字,然後在結婚那天把一個刻上「字」的牌匾「我們也叫字架」掛到婚房的客廳。
古代男子二十歲而冠,並賜以字。
現代沒有冠禮,所以改在結婚時候。
死後,墓碑不刻名,刻字。格式:姓+公+字
而且,我們族譜的字輩,不體現在名上面。名可以隨便改,字一定要按字輩排。
不過城市現在也逐漸看不見這個習俗了,在鄉村保留的比較完好。


我覺得中國人還是在不停給自己取字。姓名是爹媽長輩取的,字是自己給自己取的【有朋友糾正了我的錯誤,字也是長輩取的,自己取的那是號,更正】。我知道的還有很多每周都給自己取新字的比如類似「XXX要努力過四級」「又把自己蠢哭的小XX」等新時代字型大小。 我喜歡簡單點,小可姓X名X,字賽門。

【字的形式和功能變了,字的需求還在。由鄉紳階級傳承的文化出現了斷層,所以有了新的替代品。一個看法,不一定對。】


姐字靜儀,某字從墨,弟字守敬,義妹字伯垣,一些好友字煜城、展成、介衡,脩潔。

某之父母,親族及朋友之字不敢隨意吐露還請見諒。

其實字號在民間還是有在用的,某亦希望表字可以寫入身分證。

如是。


我爸爸1966年出生……也有字……福建的某些地方真的很傳統……

另外,福建的墓碑上是有『年號』的……現在一般用『共和』兩字,沒有年號……真的蠻不方便的


我們現在有1個姓名,有1個身份證號,有1個護照號,有1個以上手機號,有無數賬號、昵稱和密碼,有自己都記不得的馬甲。
相信我們已經不需要給自己起「字」了,即使有,也是另個馬甲罷了。


現在禮儀趨向複雜,叫姓+職務生疏,叫名不禮貌,只有叫字感覺剛剛好 ,就好像外企可以喊老闆英文名,你敢喊他中文名么?不光字應恢復,號也是,比如蘇軾,年輕時叫蘇子瞻不算什麼,等他老了,地位再高一些,大家就得叫東坡先生了
----------------------------------------
而且字還可以極大的降低重名率,字是對名的註解,假如某人叫劉偉,所有跟偉岸、宏大相關的字眼都可以作為字:
比如:劉偉A,字子喬
劉偉B,字懋卿
劉偉C,字俊傑
劉偉D,字宏章
4個劉偉在一起打麻將再也不用擔心叫錯了,O(∩_∩)O哈哈~


現在雖然沒有字啊,號啊,但是我們有QQ名,微博名,各種論壇網名,算起來比古人多多了。


據我所知,五四之後字照樣很流行。字是儒家文化和那個時代文人不可缺少的符號,這從你今天知道的是蔣介石而非蔣中正就可見端倪。字真正的沒落根本原因是其所在體系,儒家文化,和十九世紀一位德國人合不來。直接原因就大概就是五四運動後的四十七年後,所有舊體系都被抵制。根據達爾文思想,那時候找長輩給自己取個字作死的都淘汰掉了,剩下的自然就是沒有字的。

看到有人回答字失去了功能,不由得贊同。字是長輩用來勉勵那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文人騷客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的工具。今天,連儒家精神和文化在中國都已經只是研究的對象,字這種東西自然早就消失了。


字的功能以及弱化了,也就自然消亡了。如今稱呼非常多樣化,有兒時起的小名,表示親切的阿X、小X,還有叫X哥、X總的,更有各式各樣的昵稱,不一而足。就好像隨著家族的消亡,郡望自然歸於塵土。然而當今其實更加自由,可以給自己取各種各樣的號,無所顧忌


看族譜,我家是從爺爺這一代開始沒取字的,太爺爺那一輩都有


郭敬明,字小四


我們身份證上的其實就是字,小名就是名。見面都叫名字吧,只有父母長輩才叫你小名吧。同理。所以算不上消失,只是換了種存在方式。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三國時期人物的名字用字那麼廣?
有哪些小說里好聽的名字?
現實中有哪些因名字被誤會的人或事物?
外语中有类似「王富贵」这样的名字吗?
如何評價遊戲 Microshaft Winblows 98?

TAG:中國歷史 | 中國文化 | 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