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和日本是完全輸在國力上嗎?

看了一些淺顯的史料,感覺軸心國在戰術,裝備性能和人員素質(不包括醬油呆利)上遠超同盟國,三四輛謝爾曼才能打掉一輛虎式,庫爾斯克大會戰也是兩輛t-34換一輛虎式,當然軸心的戰略失誤嚴重,可依然感覺是生產力的落後導致戰敗。


謝謝邀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學者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爭類別——「總體戰」 (又稱「全面戰爭」)

所謂總體戰,是指一個國家將絕大部分人口和經濟能力都投入到戰爭中的作戰形態。

這種戰爭形式與之前戰爭形式的區別在於,戰爭的勝負不再由一支專業軍隊的水平來決定了。專業軍隊、常備軍,會因為戰爭時期的消耗和軍力擴充而大幅度稀釋。因此,將領、常備軍的素質、武器裝備水平,已經不再主導戰爭的勝負。戰爭結局的偶然性大大降低。戰爭成為一種系統工程,而不是一種賭博。

在這種戰爭形式之中,最核心的要素轉變為:工業水平、人口、國土面積/戰略縱深。只有在這些方面基本可比的國家,才會延伸到將領、常備軍素質、武器水平的比拼。有的人可能會說,武器如果相差一代,那也是沒辦法打的。但是,當工業水平類似時,武器水平其實不可能相差太多。

之所以這三個要素成為核心要素,是因為:

工業水平:工業水平決定了基本武器水平和產量。越是現代的戰爭,技術兵器在戰爭中的作用越是巨大。在技術兵器的水準和數量上能佔據優勢,就能在戰爭中享有優勢。

人口:總體戰存在大量的人命消耗。更多的人口,意味著在戰爭中能夠組織更大規模的軍隊,能夠承受更大的傷亡。同時,人口往往也決定了工業的規模。

國土面積/戰略縱深:國土面積大,意味著自己的工業可以部署在遠離戰火的地方,維持長期平穩的生產,同時也意味著對戰略失敗的承受能力增大。法國被閃電戰一次擊潰,而蘇聯承受了比法國更大的失敗卻仍然能繼續作戰,兩者戰略縱深的不同是產生這種結果的關鍵因素。

其實說白了,總體戰其實是國力的對耗,比的是誰承受損失的能力大。

在總體戰中,指揮是一個組織問題,情報分析、部隊組織、遂行作戰,都需要大量的組織工作。哪一方的組織更完備,工作能力更強,這一方就更可能贏得勝利。將領個人的素質和思想,在整個戰爭中起到的作用大大降低了。

在總體戰中,一個國家的平民就是這個國家戰爭機器的基礎。因此在全面戰爭中,戰鬥雙方都會傾向於對敵方平民進行殺傷。軸心國實施的大屠殺,以及盟軍實施的針對平民的轟炸與原子彈攻擊,多多少少都是基於這一考量進行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總體戰。

我們回過頭來比較德日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

日本的案例比較簡單。工業水平、人口和國土,和對手比,日本要什麼沒什麼。日本的人口和工業規模,導致在面對武器和軍隊體制都極度落後的中國軍隊,都沒辦法佔領中國全境。當面對美國時,美國可以犯無數次錯誤,艦隊可以被全殲任意多次,但只要打垮日本艦隊一次,美國就贏了。這就是工業力量造成的差異。在主要工業國之中,日本造艦能力相對較差,而美國可以像下餃子一樣生產艦船。這一點在其他答案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德國則更複雜一些。二戰中德國犯下的一個巨大錯誤就是沒有在戰爭一開始就實施總動員。因此在武器生產上一直極大地落後於蘇聯。戰爭初期,T-34坦克的交換比(己方損失:敵方損失)曾一度達到了驚人7:1,但是卻並沒有對蘇聯坦克部隊的規模造成較大影響。

德國在整個戰爭中的思路是有嚴重問題的。他們似乎一直不認為和蘇聯的戰爭會打得如何辛苦,這不但在沒有及早實施總動員上面體現出來,還體現在德國武器生產型號龐雜、莫衷一是。生產效率大打折扣。工業產能沒辦法完全發揮出來。

當然,即便德國及早實施總動員,石油、有色金屬等資源也供應不上,而且美國參戰,其實已經決定了軸心國的戰敗。美國的工業規模實在是超越德國太多太多。在西線,德國的裝甲部隊很多是被美國空軍消滅的,而不是地面部隊。德國喪失制空權,又是因為美國飛機生產的速度和石油的產出速度遠高於德國。

有人提到原子彈。其實原子彈本身在當時的威力是不足的。它的生產極為複雜,而投入實戰時甚至不能徹底殲滅一個完全展開的步兵師。日本之所以被原子彈炸了之後就投降了,是因為它意識到自己原先計劃的「用全民皆兵的方式逐步消耗登陸的美軍,使得美軍損失過大而不得不接受日本有條件投降」的計劃已經徹底破產了。盟軍完全可以不和日本人打巷戰。而且,美國當時的科研實力已經超過了德國和日本。不說日本,德國當時連原子彈的門都沒摸到,重水工廠也被英國人炸掉了(縱深太小的另一體現)。沒有研發出原子彈的可能。

更何況德國的人口也是遠遠不如同盟國。

總之,總體戰的戰爭形式導致了工業水平、人口和國土在戰爭中佔據了核心地位。德日在這三個方面的弱勢導致了最終的戰敗。

——————————————————————————————

總體戰的出現,使得戰爭的殘酷性上升了一個數量級。二戰以後,各國對戰爭的態度,也開始變得更為謹慎了。

雖然各種文學、戲劇作品中經常涉及戰爭,但是總體戰的殘酷本質我還沒看到有一部作品能夠完整體現。即便是《螢火蟲之墓》這樣的作品,也只是捕捉到了一個側面。

——————————————————————————————

說點題外話,自從核武器能夠大規模生產以後,在核大國之間,總體戰已經不再現實了。因為戰爭一旦爆發,雙方就可能互射原子彈,大部分人口和工業能力在片刻間灰飛煙滅。根本沒有實施戰爭動員的機會。雙方即便沒有滅國,也會淪為三流國家,無力再戰。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承受核戰爭造成的損失。因此,自核武器大規模部署以來,核大國之間已經沒有正面衝突了。


首先同意冷哲的說法。另外也談談貧道個人的見解。
貧道認為影響戰爭的根本性因素,是人口的素質。人口不應純粹說數量,還必須看質量。清朝輸給八國聯軍是什麼原因?戰爭絕壁不是靠數量就能取勝的遊戲。
人口素質影響到科技水平提高的速度和研發新技術的可能性。人口素質影響到軍官補充的效率,還有就是兵源的素質。工業化速度也是依賴於人口的素質。
而延伸下去,就是工業能力。槍支彈藥的補充,灰機裝甲艦船等的生產和維護,能源燃料的提煉和供應。就是冷哲說到的,工業水平影響到基礎武器的質量和產量,而武器的水平直接拉開差距。
工業能力取決於科技的提高。科技的水平取決於人口的科教素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研發科技的是人才。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根本。科教興國是有理有據的。
教育影響到個體的人格形成,影響到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的發展,民族文化的發展。而普魯士式的教育系統,使德意志走向了歐洲工業強國之路。
因此貧道認為,影響戰爭的根本要素是科技水平、人口的素質、工業力、教育系統和水平、能源等。這些實力,直接影響到戰爭的持續能力持久戰,耗的就是「國力」。如冷哲所說,「其實說白了,總體戰其實是國力的對耗,比的是誰承受損失的能力大。」
而納粹德國、日本帝國、法西斯義大利的慘敗,在於持久性的喪失。

德國佔優勢的只是陸軍。空軍與盟軍有著一定差距。德國海軍就不說了,潛艇襲商理論,在美國參戰後就證明了它的錯誤性。根本無法阻止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
日本佔優勢的是海軍和空軍(相對德意),但薄弱的工業力,匱乏的資源,一旦海軍被打崩潰,基本就無法挽回局面了。
而德國在二戰的慘敗……很大程度上卻是因為義大利在地中海的失勢……義大利的慘敗(墨索里尼的下台),預示了納粹南線大破。維西法國、義大利、希臘冗長的海岸線完全完蛋,盟軍想從哪裡登陸就從哪裡登陸……
義大利的慘敗使德軍面臨三線作戰的壓力:西海岸線英吉利海峽一帶的海岸線,東線對蘇聯陸軍,南線義大利被佔領區的盟軍和地中海的海岸線……在兵力基本都投在東線和西線的德國來說,南線的菊花基本是毫無防守能力: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冗長的海岸線上部署無數的官兵。

德國戰略上的失敗有幾點:一,德國海軍的潛艇襲商戰略,是專門針對英軍的理論,是為了斷掉英國殖民地運到本土的資源,使其本土工業得不到原料供應。美國參戰之後,德國潛艇根本無法在正面戰鬥中和美英的戰列和航母正面衝突。換句話說,根本沒辦法阻止盟軍的登陸和襲擊英吉利海峽的海上補給線。德國海軍的錯誤戰略方向,導致了其無法完全完成海軍的主要核心任務:1襲商,防襲商(貿易商路航線);2登陸和反登陸(軍力輸送);3補給和反補給。(海上補給線)而潛艇僅能完成襲商和反補給的任務。德軍羸弱的海軍,完全沒辦法保護丹麥內海以內的補給線。也就是說,在海岸線上,德軍只可能採取防守策略打防守戰。
而諾曼底的慘敗,海軍的對比一目了然。德軍五百多艘中小型船(只有驅逐5艘,潛艇52艘,其餘都是魚雷艇之類的中小型船)對盟軍的13艘戰列,2艘炮艦,37艘巡洋,134艘驅逐,4000多艘其它軍艦,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但是登陸後的陸戰,288萬盟軍對138萬德軍,盟軍還是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才解放了法國)
因此,德國的失敗,是海軍的失敗,是對美國海軍的失敗。當然,如果美國沒參戰,敗的很大可能是盟軍。英國由於德國成功的襲商,工業陷於癱瘓,而英國南部城市由於德國經常性的騷擾襲擊,很多城鎮都成了殘垣斷瓦。
第二點,對蘇和對美的魯莽宣戰。貧道個人認為,軸心當時如果沒同時對兩國宣戰,而選擇一個一個來的話,就不是一個結局了。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德國過早對美宣戰。實際上德國的海軍還沒這個能力,根本沒有對美國本土實施打擊的可能性。只是登陸英國都很難。難聽點,德國不過是困獸。別人可以進來,可是德軍卻出不去。
其次,德蘇戰線過長,德軍無力在東線都部署大量人力物力去防禦。
假如能先消滅蘇聯,就能在蘇聯白令海峽一帶直接登錄阿拉斯加進攻北美,此時靠日軍的艦隊拖住美軍,海防就不是一個大問題了。然後攻下加拿大和美國,沒有了陸軍和港口的美軍,海軍將不攻自破。或者不打蘇聯,僅在東線防守,把地中海沿岸盡收為國土,佔領埃及,把持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加大英國的海運負擔,順勢佔領亞非根本不是問題。然後假以時日把主力艦隊弄出來……(然後人類就徹底進入黑暗時代什麼的。好吧,以上都是主觀臆想)

日本的失敗,完全就是國力的失敗。東亞的過度擴張造成人力資源(主要是軍隊)的大量缺口,工業城市在本土,決定了日本必須依靠大量的海運還維持工業正常運行,而這麼一來,就必須依靠大量的資源進口。美國對日本的禁運,使日本資源緊缺的形勢雪上加霜。這才迫使日本鋌而走險策劃對美戰爭。日本的工業能力集中在本島,這個情況代表什麼?一旦海運被破壞,工業很快就完蛋。而對美的偷襲,卻沒有讓日本很快地佔領美國的西海岸……沒能速度佔領美國的西海岸,沒能直接對美國本土進行有效打擊。但美國本土有強大的工業能力足以支持海軍的重新補充,資源充足富裕,卻能慢慢和日本耗,這是日本敗於美國的原因。小國對大國(國力相差較大)侵略,除了速決,並無他法。一旦陷入持久戰,拖得越久,敗得越徹底。侵華戰爭日本還沒能打贏,卻急於開闢太平洋戰場。日本在亞洲的窘況有點像英國在歐洲戰場的情況。一被襲商,工業就多半完蛋了——工業必須依靠原料,可是島國哪裡有這麼多原料?海權主義國家必須依賴強大的海軍保護海運來支持經濟。

除此以外還有情報(間諜和反間諜、解碼和編碼、通訊)原因、補給線過長(海運、空投、陸路運輸)等這些零碎問題。貧道不懂也不了解,就不多說。

而軸心國的種族壓迫理念,從根本上就是反人類的理念。除了其民族,誰能接受這種壓迫?佔領區的後方必然會爆發各種暴動,而德軍就必須把大量人力浪費在鎮壓上面。軸心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失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年輕時學這句話的時候,覺得是扯淡:能打贏了就是「得道」了唄。

現在歷史和現實看多了,明白了這個道理:納粹和日本的軍國主義的價值觀本來就是違背人類普世價值的,所以凡是頭腦清醒的人都無法或者最終無法和他們合作,他們的體制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人存在。那麼都是一群頭腦不清醒的人在從事的事業,難道還能有其他的結局么?


就是因為國力不夠。
日本和美國的太平洋海戰就是典型案例,42年日本炸完太平洋艦隊70%的力量,44年美國組建出三支特遣艦隊~~~
打戰,打的是綜合國力,人口、資源、礦產、工業體系完備程度。


日本兵在佔領區,把嬰兒拋到天上拿刺刀接住。美國兵在佔領日本後,看到日本的小孩子給他們發巧克力。歷史上野蠻能戰勝文明的時刻雖然有,但是實在是很罕見的。


手機快沒電了,先寫點陸軍重型自行裝備的比較
有部分坦克殲擊車是在坦克的基礎上改的,所以是不精確數量
T34-76是35120
T34-85是48950
Su-85是5000+
Su-100是2850
M3是6258
M4是48000
丘吉爾坦克7368
KV-1是3359
KV-1S是1206
KV-2是202
IS-2是3395
M18是2507
M10是6708
M36是2324
以上是二戰主要參戰國中萌軍的坦克生產數量,下面是元首醬的。。。感受一下全面數量壓制吧。。。
三號坦克是5644
四號坦克是9200
五號坦克是6042
虎式坦克是1355
虎王是800+
獵豹是424
象式是90
獵虎是77
至於日本的坦克。。。在歐洲日本坦克只能叫輕型裝甲偵察車。。。


你所說的這些優勢確實在德國和日本軍隊中有所體現。但這也僅僅是戰術優勢而非戰略優勢。在像二戰這樣的長期的大規模戰爭中,真正的決定性優勢顯然是土地資源,人口資源,經濟實力,地緣政治因素。例如蘇德戰爭期間,德國軍隊在早期大規模的殲滅成建制的上百萬的蘇軍部隊,又在坦克和空軍質量和軍事人員素質上佔據絕對優勢,但由於蘇聯眾多的人力,廣袤的戰略縱深和特殊的倒漏斗型的地形,使得德國的戰術優勢無法形成戰略優勢,在極速擴大的戰線中反而形成了本方的軍事實力的擴張極限,始終未能對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戰略空間和人口資源形成決定性的壓制。反過來蘇軍儘管經歷了早期的慘敗,但憑藉以上的幾條戰略優勢,加上英美援助,軍事實力反而越打越強大,讓德國的戰術優勢變得無足輕重(事實上德國對蘇聯的陸軍和空軍的戰術優勢一直保持到了柏林戰役)。

有些朋友說正義自然能夠勝利,顯然這是過於樂觀的說法。納粹德國和日本之所以戰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於他們的敵人美國和蘇聯,擁有對德日的以上因素的明顯優勢。如果德國和日本想要達成他們的戰略目的,就必須寄希望於在短時間內將人員素質、武器裝備、軍事思想等戰術優勢轉化為戰略優勢。然而由於當時兩國的戰爭能力無論是德日都無法有效的威脅美國本土或蘇聯內陸和遠東地區,因此希望短時間內削弱對手的以上幾點戰略優勢無疑是不現實的,所以一旦形成戰略相持,他們的失敗就是註定的。


不完全是輸在國力上
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和蘇聯吞併波蘭,然後掉頭把法國打了。如果不打英法的話,蘇德戰爭中英法就是德國的大後方而不是第二戰場——關鍵是毛子也挺心虛的,不是德國進攻不一定有膽子去打德國。總之,元首還是太急於報一戰戰敗之仇了。
義大利的問題是領袖的好大喜功。義大利完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卻下水摸魚,結果鬧了大半場的笑話;為了一些屬於羅馬帝國的雞肋的地區消耗了寶貴的國力;為了領袖面子,將寶貴的兵力派遣到毫無價值的戰場中當炮灰。如果墨索里尼理性一點,義大利二戰不會打成那樣。
日本皇軍分為海軍和陸軍,兩邊相互看不上。然後日本整個二戰史就是海軍和陸軍為了爭權奪利而出賣國家利益的歷史,一個地域第一強國如何通過一次次勝利把自己玩死的歷史。
總之,我覺得三個國家的最佳策略都不是打世界大戰。德國最好的策略是以蘇聯訛詐英法控制北歐和東歐,在波羅的海和北海壓制蘇聯;義大利控制地中海,在黑海壓制蘇聯;日本以本土和中國東北為基地攻擊蘇聯東部沿海地區,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回家蹲著,看蘇聯大軍敢過海嗎?只要蘇聯一被拖垮,德國就能獲得大半個東歐的控制權,日本能獲得蘇聯遠東的全部權益,義大利很可能控制小亞細亞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縱觀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被隊友拖累,德國的軍事和經濟都是一流的,但交的隊友都是些不入流的。
以二戰為例,德國盟友中義大利是軟柿子,基本忽略,日本以屬於小強型的,欺負弱國可以但狂妄,招惹誰不行要去招惹美國,本來二戰美國一直在觀望,甚至不打算參戰,結果日本炸了珍珠港,美國宣戰,接著諾曼底登陸,德國腹背受敵,失敗是必然的了


因為邪不勝正,正義的反法西斯同盟必定會戰勝邪惡的軸心國


知道魏特曼和卡爾尤斯的話,你就知道虎式的戰損對比了,整個戰爭間,虎式才造出不足1500輛,那他是怎麼消滅敵國的上萬輛坦克呢,真正被敵國坦克璀毀的只有不到400輛,被謝爾曼消滅的不足90輛,被T34消滅的不足250輛,其它坦克或反坦克的不足300輛。其它不是因故障或缺油被自毀了就是隨軍隊被俘虜。要真折算的話,是7輛T34對一輛虎式,十輛謝爾曼對一輛虎式,虎1坦克可是工人們軍雕細琢的,不是隨便幾輛粗製濫造的坦克就能匹敵的。
順便講一句,不要把日本和德國攪在一起,日本只要有德國五分之二的戰爭潛力,中國早就完了,實際上比波蘭強不了多少。


玩過星際沒?魔獸也行啊。同盟國有英美俄三塊礦,協約國就日德兩個。法國,中國,義大利可以忽略其國力。三礦打兩礦,只要指揮官不犯傻,打到最後礦多必勝。再說美國是第一工業強國。科技樹比你高,礦比你多,日德拿什麼打?


國力是主要原因,那麼多人回答國力這個方面,我多說也沒勁。

————————————————————————

我想說的是次要原因,奇謀也很重要

滿洲和蒙古,總人口不到三十萬,蛇吞象,吞掉了人口1億,生產能力各方面碾壓的中國。

別說這是冷兵器,無論冷的還是熱的,萬年不變就是領導結構!!南明的歷史,優酷那些自媒體大咖都解釋了,就是權力結構出了問題,導致帶路黨瘋狂帶路,實現了蛇吞象。

還有一個就是謀略。

大國不需要謀略,有國力做支撐,可以一路平推,典型的就是bug美國。

但是小國需要謀略,國力不足,必須靠謀略速戰速決。

————————————————————————————

領導結構

德國前中期(莫斯科戰役之前)是沒有問題的,元首那時還蠻清醒,破格提拔,善於聽意見(比如,開戰前的擴軍備戰,德國保守派和法國英國一樣多如牛毛,而且都是位高權重的,元首破格提拔倡導裝甲戰的一批將領等等。

日本有很大的問題,首先天皇是幕後操作,從不主動站出來,所以會出現假傳聖旨,下克上等等現象發生,雖然東北事變,下克上僥倖贏了。但是到了上海事變,卻是徹底的戰略失敗,失去了像蒙古和滿洲那樣,速戰速決,迅速佔領中國北方,劃江而治,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條件(華北國軍弱得很,而且全是平原)。從而陷入被中國徹底拖住了。

這就是領導結構失衡造成的,文官內閣—軍部—天皇—下級軍官,指揮行動都不統一造成的。

還有就是日本濃厚的等級潛規則,你再有才能,如果你是晚輩,你就得聽前輩的。比如:南雲忠一,典型的就是靠輩分高上去的,沒有同意第三次空襲珍珠港,導致重要的軍火庫,油料倉保住了。就像袁騰飛所說的,如果炸掉珍珠港的油料倉,美國短期內是無法在珍珠港重建海軍的,只能退到本土西海岸重建。因為油比軍艦更難運過來,珍珠港的油料是美國用了好多年才攢下這麼多,夠用美軍一兩年。

——————————————————————————

帶路黨

德國,種族主義觀念太強,導致無法籠絡有力且大量的帶路黨,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是有大量帶路黨的,結果由於種族主義政策,最後還是倒向了蘇聯。

蘇聯真不是好東西,反他的人太多,包括哥薩克。這麼大批的潛在帶路黨,德國沒有好好利用,可能太自信自己的軍事實力,覺得不需要帶路黨也能打贏。

日本,帶路黨的條件比德國優越太多太多。

中國偽軍數量比日軍還多,東南亞一盤散沙,亞洲除了中國有民族主義高漲以外,其他國家基本沒有。東亞共榮圈觀念在東南亞贏得了大量支持,畢竟那些地方除了泰國都沒獨立過,被白人殖民了半個多世紀。澳大利亞地皮大,但沒有人口優勢。

——————————————————————

謀略

以上這兩大條件,如果加以改善和最大限度的利用,靠謀略,雖說還是無法戰勝美國這個bug,但是實現長期對峙逼美國和談,還是有可能的,不至於輸得連整個國家都被夷為平地了。

日本的條件是優越的,亞太區,都是弱咖,且資源比德佔區要豐富得多得多。

如果沒有陷入中國泥潭,拿下澳大利亞是有很大可能的(先前說了,澳洲沒有人口優勢)。靠日本人口優勢,移民+搬軍工廠去澳洲生產,從而避免了海軍被打沒後本土被封鎖。再加上澳洲地皮大,就算美軍登陸了,也比美軍推歐洲的德佔區要困難得多。

德國也不是沒有機會。

巴巴羅薩計劃的原意:佔領烏拉爾山以西地區,並沒有打算吞併整個2200萬平方公里的蘇聯。

如果和蘇聯劃山而治,蘇聯要想推回去很難很難。西伯利亞直到今天,都沒有大量的工業區,更別說70年前了,再加之嚴寒和陡峭又漫長的烏拉爾山脈。

最終只能和談,長期對峙。

若實現,日德的資源是可以逼美國回到談判桌上好好談談了。

————————

無論領導結構還是帶路黨等等,都不是太難的事兒!

最最難以解決的短板還是義大利。

德國最後可能還是會被美國推到柏林,美軍可以從北非為基地,想從哪兒登陸就從哪兒登陸。

如果蘇德真的以烏拉爾山為界了,蘇聯絕壁會像當年金國一樣,打不贏蒙古,跑去打南宋彌補損失。

到時候,保不齊就真的是美軍推到柏林,蘇軍推到東京了。。。。

以上僅是我的新穎反向思維觀點,不喜勿噴,歡迎討論~~


戰爭潛力不夠


戰線拉的太長,樹敵過多導致精力分散,攻勢難以長久維持,談到國力,想像日本、德國佔了多少土地,擁有多少資源,科技水平呢!如果沒有美國參戰、支援,難說蘇聯能那麼快反攻成


個人趕腳日本確實是輸在國力上了,與美國進行太平洋戰爭也是無法避免的,進一步消耗了其國內資源與兵力;德國失敗趕腳是較早的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導致東西兩線作戰。東線沒有對前蘇聯造成不可逆轉的失敗,西線沒有在敦克爾克完成對英國主力的合圍。之後美軍參與到歐洲戰場,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毀滅。
說到德國當時的內部政治環境,可以發現普通德國人大體上由於認同或恐懼,對於納粹推行的種種政策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納粹黨的理論就是一個大雜燴,吸收了社會各階層的人。
說到戰爭道義,其實戰爭沒有道義,都是對資源、空間、人口的掠奪,概莫能外。但是對於屠殺等非人道手段,在文明社會必遭唾棄。這也是納粹德國被唾棄的最重要原因,而非發動戰爭。


德國的失敗 是希特勒個人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 他不會打仗
沒錯 這個小鬍子根本不會打仗 但是他畢竟是經歷過一戰洗禮的人 雖然不會打仗 但是對戰爭還是有後天的嗅覺 納粹前期的勝利 是納粹精神的勝利 是吸飽了安非他命之後一不要命 二不會累的做到的
英國綏靖政策 這是天時 法國拘泥於一戰的塹壕戰把自己鎖在馬奇諾監獄裡 這是地利 蘇聯對東歐的渴望以及之後斯大林的清洗 這是人和
但是 吸安非他命的 就是吸安非他命的,摔一下 就懵了,再加上我一開始就說了 希特勒不會打仗 前期靠著士氣 靠著積攢的國力 靠著德意志世界第一的科技 割了很多草,碰到硬骨頭就啃不動了
而這個時候 安非他命的藥力已經過去了 內部的反對聲音到達了極點 阿湯哥痛下殺手的照片我就不上了 反正是個渣渣,戰爭的轉折點到了 蘇德戰爭之後 蘇聯的清洗逐漸結束 而德國的清洗拉開序幕

日本的失敗 大家可以去看書 下克上 海陸傾軋 賭徒心態 國力不行
當然最重要的是國力 雖然德國在資源上比日本好不到哪裡去 但是德國人還是理性的 該用就用
而日本在國力上的自卑 是被帶到了戰場上 深深影響了他們的戰術戰略

國力在戰爭的作用是重要的 但我們要一步一步的看
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略是沒有錯的 依靠開始的國力 吞併他國領土 消化 以戰養戰 這是沒錯的
其實 他們也沒想清楚法西斯是什麼 他們只知道 法西斯可以增強國力 給自己上buff
但是不知道 法西斯也他們上了一個debuff 就是對手投降和談的可能性極大降低
原來想一點一點燒死別人 結果火勢太大 一片火海 自己沒有喘息立足之地

一部電影里有句台詞很值得玩味 看到熊之後不要立即開槍 可以朝天放槍 但是不要打熊
因為你一槍打不死 熊疼痛之後狂暴的速度和力量會在你開第二槍之前把你糊死
德國開槍之前想了想 也瞄準了下 日本是毫不猶豫的扣下了扳機


納粹德國 沒有很好地掌握 機會 沒有估量自己的胃口有多大 不知道 適可而止 ! 低調


我感覺不完全輸在國力上,一些小的事也是失敗的原因,可能因為一次文件泄密,一次軍事失誤,錯誤不斷彙集,例如二戰時,德國已經包圍了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還有很多這樣的戰術上的問題,量變引起了質變。加上本國人民的參戰情緒等各種問題才導致了德國與日本的失敗。


說了這麼多,道義在哪裡?

另外 ,我認為盟軍的武器和裝備非常的好,打到後期,美國生產軍備的速度和成本都大大低於納粹德國和日本。
大大低於。


看了一些淺顯的史料,感覺軸心國在戰術,裝備性能和人員素質(不包括醬油呆利)上遠超同盟國,三四輛謝爾曼才能打掉一輛虎式,庫爾斯克大會戰也是兩輛t-34換一輛虎式,當然軸心的戰略失誤嚴重,可依然感覺是生產力的落後導致戰敗。

你說兩輛t-34換一輛虎式,我覺得是低估了虎式。

但是虎式的缺點也很大:
1、造價昂貴,產量很低,維護困難。 我記得德國總共生產的虎式才2000輛不到,蘇聯的34共8萬輛。

2、坦克最重要的是機動能力,t-34是現代主戰坦克的先驅


推薦閱讀:

決鬥的兩個人都祈求主的保佑,主會保佑誰?
甲午戰爭時日軍的口號之一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這是真的嗎?
中國崛起是否要避免走大國武力擴張之路?
沙俄/蘇聯/俄羅斯 干過哪些缺德的事兒?
戰爭時沖在前排的士兵幾乎是必死的,為什麼還是會義無返顧地衝殺?

TAG:戰爭 | 歷史觀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