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和博物館區別?

或認為院級別比館高,例證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館。但故宮博物院比中國國家博物館呢?或認為院重研究館重展覽,中國國家博物館不重研究?


可以視「博物院」為「博物館」的一個別稱。如果從潛意識中分析,「館」強調建築環境,「院」強調整體環境,這和近年來博物館認識到要從「館舍天地」到「大千世界」的意識有關係。此外,網友「趙老三」對於「南京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的分析是錯誤的,這兩個博物館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特例。「南京博物院」是反映江蘇省的省級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是「南京市博物館」的簡稱,是反映南京市的市級博物館。
此外,省、地市、縣級都有叫「博物院」的博物館,該稱呼與行政級別無關,也和博物館建築規模與分布無關。


只是不同的稱呼,沒區別,與行政級別和規模無關;
不過一般會成為院,通常擁有一定規模的研究機構。


其實這一個語言學問題……(好吧我不怎麼懂語言學)

「博物院」和「博物館」 作為一種展覽、教育、收藏機構沒有區別的。
但是「博物院」和「博物館」這兩個詞本身是有區別的。

就像Angela baby,不管你管她叫「楊穎」、「Angelababy」、「Baby」、「AB」都是這個人。
不管用「博物院」和「博物館」 指稱它,它都是那個東西。也就是英文「Museum」所指的那個東西。

但是「博物院」和「博物館」這兩個中文詞,作為詞語,是有區別的:
1、形式上,「館」和「院」字的寫法不同(符號不同)
2、能夠(不是一定)指向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接受者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個問題里的很多答案是從這方面談的,這裡舉兩個例子:
a. 如 @螺旋真理 所言,「館」在語言的感受上強調建築,「院」強調環境;
b. 又如,「院」感覺更高端大氣;「院長」聽起來比「館長」好聽(省級博物館紛紛改名叫「博物院」也有這個原因)
再說一遍,只是詞語具有這種指向不同心理感受的能力,不是說一定就是這種感受,比如我就不覺得「博物院」比「博物館」高大上,但是有的人就覺得「博物院」聽起來牛。
3、歷史原因和使用習慣(作為對「Museum」的解釋和翻譯,「博物院」這個詞可能出現和使用的更早;早期使用這兩個詞的時候和建築結構及場館設置有關:但是我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兩點)
4、時間。同一博物館在不同時間採用不同的名字(如「河南省博物館」98年改叫「河南博物院」,所以「河南省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能夠[不是一定]指涉同一事物的不同時間段的狀態)

在實際操作上,有的博物館在由「博物館」改名「博物院」的同時,行政等級也隨著提高了。(局級—副廳級)(但這是時間上的並行關係,不是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叫博物院所以行政級別高,亦非反之)


網上有很多說法,但沒有官方網站對此有明確解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相關鏈接 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哪些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77732/answer/95969014


貌似良渚也是博物院了


逛的博物館多了,自然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國外都叫Museum,所以是一個中國特色問題,哈哈。一開始並沒有關注二者的區別,拜讀了前面幾位的答案之後,我也來說說自己切身的體會,區別大約是「博物院的展館往往是很多個獨立的建築,都在一個院子里,或者博物院本身就是遺址,就是保護建築。」舉例說明:
國內大多都是博物館,博物院只有很少的幾家,凡稱得上博物院的,都很有名,比如一下幾家:
NO.1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我直觀的理解,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的確是個「大院子」啊,可能布局與展覽不如國博的豐富現代,但是很多人都是沖著去看紫禁城這座城去的嘛。
PS.同理還有瀋陽故宮博物院,文物少,院子也小~~不過人也少,適合去休閑。

NO.2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我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之一,是一座大型綜合性的省級歷史與藝術類博物館,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很多展館1!),後因時局關係,僅建「人文館」,即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該建築為仿遼代宮殿式,由著名建築師徐敬直設計,經建築大師梁思成修改,為博物院主樓,整個大殿雄偉壯觀,是近代建築史上的傑作,其結構部分按《營造法式》設計建造,某些細部和裝飾兼采唐宋遺風。所以去看南京博物院也能欣賞到很宏偉的建築和園林。

NO.3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這兩個省可謂是收藏了夏商周漢唐以來最輝煌的文明與最珍貴的文物(文物多的排的密密麻麻,國寶也都擠在一起實在是太土豪~~~~)這兩家的共同點是有一個主展館,然後在一個很富有設計感的院子里!都很有文化內涵,比如

①山西博物院外部空間設計採用傳統的院落組合手法,生成"太極中央,四面八方"之勢,融天、地、人、時空於一體,利用水池、疊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觀設計創造文化氛圍。內部空間先抑後揚,節奏鮮明。中央大廳仿自應縣木塔,寬敞明亮。

②河南博物院院區整體布局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中央為主展館。主展館主體建築以元代古觀星台為原型,經藝術誇張演繹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冠部為方斗形,上揚下覆,寓意中原為華夏之源,融匯四方。

NO.4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佔地約1公頃,是一座仿北京故宮式樣設計建造的鋼筋水泥大廈。仁立在院前大眺台上觀瞻全院,令人恍若置身北京故宮;而緊貼博物院的是覆蓋濃密樹林的陡峭山勢,又令人宛如站在南京紫金山麓。台北故宮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再怎麼說也是從故宮博物院搬來的東西,也就一定也要叫博物院!不能輸!)

NO.5秦始皇陵博物院
這一家估計很多人去過但是分不清,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雖然也有幾個大坑組成,但是只叫博物館,後來加上了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驪山園)才並稱秦始皇陵博物院的,有門票為證:

兩個園區之間不近,要坐免費的擺渡車。
NO.6 南通博物苑
沒有看錯,真的是「苑」,南通博物苑位於風光秀美的南通濠河之濱,由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晚清狀元張謇於1905年創辦。建苑初期,博物苑藏品分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主要陳列於南館、北館等展館內,而大型文物標本則展示於室外。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小公園,裡面除了有他和他的好朋友從世界各地收集的(也有偷的~~~)標本和文物(只是為了讓當時中國的孩子見多識廣,操碎了心······)院子里栽了各個國家的植物,各種品種的花卉、中藥,各國風格的建築,各種微縮的著名園林模型。可能現在看來都不夠豐富不夠齊全,許多標牌還是手寫的也不夠科學,但是真的是一片赤誠之心,去看看吧,會被感動的。


主要還是成立時間決定的,民國時期建立的基本都叫博物院,新中國以後的建立的都是博物館。


目前無實際區別,聊舉兩例同處西安的『陝西曆邊博物館』和『西安博物院』,同處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和『盤龍城遺址博物院』。


可以簡單理解為博物院的規模比博物館的要大,不管是從建築面積,展出面積自己館藏數量和質量上來說。比如說中國三大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厚首屈一指。不過也有例外,國博和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比較特別,可能與習慣稱呼有關


故宮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故宮官網上就是這麼寫的。
所以,博物院是大型/級別較高的博物館。估計可以反映在領導級別上


推薦閱讀:

到底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還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TAG:博物館 | 命名 | 漢語 | 咬文嚼字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