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和隋朝都是結束亂世後建立的,在很短時間後就被滅亡,之後就是一個綿長的盛世。非常相似,這其中有什麼規律?


規律談不上,個人感覺有兩點比較相類似的地方。(以下僅憑記憶,沒有詳細考證,請見諒)

一個原因在於最高統治者(政策制定者)自身。
秦朝:始皇帝統一之後,同一文字貨幣,修長城、馳道,征百越擊匈奴;都是功績,對國家民族都有一定的益處,但是這幾項事業耗資巨大,對政府運作體制要求極高。而二世皇帝即位後一方面繼續驪山墓,阿房宮等項目,一方面殺諸公子,殺李斯,馮去疾等大臣對政治穩定與政府運作體制進行傷害。
隋朝:隋文帝晚年,尤其是獨孤皇后去世之後,開始出現了一些剛愎自用的情緒。隋煬帝即位之後修大運河,三征高句麗,誅殺大臣,在政治經濟上對國家造成傷害。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相對於商業國家而言,農業國家政治較為穩定,但短期的動員能力處於極大的弱勢。原因是缺乏商業的槓桿手段,沒有諸如債券等手段;信用機制的缺失使得紙幣體系遲遲無法建立(明代的寶鈔就是極好的例子)。因此政府一切大項的開支只能基於歷年府庫的積存,包括實體的貴金屬,糧食,綢緞等,因此無法支持持續時間稍長或者同時進行的幾項大型工程或戰爭。

另一個原因在於是整個統治集團的矛盾。
秦朝:始皇帝一統六合,但是六國貴族沒有辦法消滅,一旦天下有變(陳涉造反),六國貴族聞風而起(諸如項梁項羽叔侄)。
隋朝:南北朝貴族勢力極大,彼此結親,交相呼應,而且很多都有自己的部曲,自身能提供武力支持,隋文帝本身帝位得來不正,無法加以有效壓制與削弱。地方士族對統治者並沒有太大的認同和效忠意識(唐朝時頂層世族尚且自認高於李氏),他們以經學傳家,子弟多有學識,家族中廣有田地,與貴族勢力達成同盟,可以提供智力與財力支持。最後成功上位的李氏就與關隴貴族集團聯繫緊密。

承秦、隋而起的漢、唐,一方面在制度上學習前朝,一方面也吸取教訓。懂得休養生息於民為善,又懂得對心懷不滿的貴族集團用適當的手段打壓消解,終於能穩定傳承下去。


新技術新制度的第一批人往往在和舊體系的鬥爭中倒下,但他們普及了概念,第二波人能吸取教訓並最終摘桃成功,形成穩定系統。windows、iPad都是如此,有os2、老Mac和dynapad以及palm,newton之類的先鋒死去,才好。


任何朝代的建立,必須解決兩個問題:效率與公平;具體到隋朝與秦朝就是兩個矛盾: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

【一代的統一問題:效率與民族矛盾】

  • 秦朝與隋朝的建立,都是統一戰爭(解決民族矛盾);而軍隊是最強調效率的;所以,解決民族矛盾的關鍵是效率(而忽略了公平)
  • 統一戰爭往往以一隅對整體,這個問題最殘酷,也最難解決,往往耗盡國力,比如蔣介石以一黨之力抵抗日本的一國之力,兵力耗盡,共產黨就乘虛而入

所以,一代往往沒有能力解決後續的公平問題;

【二代的轉型問題:公平與階級矛盾】

1,公平,就是利益分配;漢朝就做的比較好,

  • 經濟上的休養生息,充分讓利給民間,
  • 政治上的無為而治,

這樣就緩和了階級矛盾(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2,一代都是戰爭狀態,而且一打就是多年,所以一代就只能解決統一問題,公平問題的解決就落在了二代的肩上;可惜的是,統一之後的二代都順前朝的慣性往前走(好聽點就是繼續革命),繼續堅持效率,忽略了轉型,不解決公平問題,這就是秦朝與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

前面說過,秦朝和隋朝都面臨兩個矛盾: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秦朝以一國之力,征服六國,隋朝滅了北齊、北周、南陳後三國,相當於蔣介石一黨之力對付日本一國之力,這就解決了統一問題(民族矛盾);

但是老皇帝的精力都耗在了統一上,公平問題的解決就落在了二代的肩上;問題在於。二代都忽略了轉型,失誤在兩點

  • 經濟上大興土木(秦二世甚至嚴刑峻法);比如秦二世修長城,修皇陵,隋煬帝修運河,四征高麗,這都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結果就是與民爭利,激起了階級矛盾(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毛澤東的工業化、抗美援朝也是跟秦二世、隋煬帝一樣,在錯誤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是極其錯誤的,幸好沒有釀成大禍)
  • 肅清前朝餘孽(剿匪),這點共產黨做的很好,鎮匪反霸、三反五反,所以,即使三年自然災害,也無人造反,看看反秦的,項羽項梁、張良、韓信是六國貴族,反隋的李淵、李密是前朝餘孽(北周貴族)
  • 由於二世的無能,秦朝與隋朝都只解決了民族矛盾,在階級矛盾問題上栽了跟頭;而後朝只需要解決階級矛盾一個問題,就容易多了

    • 漢朝的前朝(秦朝)餘孽與前前朝(六國貴族)在反秦與楚漢戰爭之中被消滅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比如韓信、彭越、英布,都被劉邦所殺;而且漢朝吸取前朝教訓,採取休養生息與無為而治的政策,直接將階級鬥爭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 同樣,唐朝的前朝(隋朝)與前前朝(北齊、北周、南陳後三國)餘孽被隋朝剿滅了一部分,隋末亂世中戰死了一部分,剩下的被唐朝剿滅了。唐朝廣收民心、積累國力,直接避免了階級鬥爭

    前朝與後朝之間的關係,相當於前朝打草稿,後朝謄寫;後朝有前車之鑒,這就是漢朝與唐朝延續數百年的根源;


    好久沒上知乎了,我說一個觀點吧,不是我自己杜撰的。戰國和南北朝都屬於亂世。結束亂世的王朝除了打天下這個歷朝歷代必須經歷的過程之外,還有一個較之單一王朝更替更加複雜的問題,即對前朝各國的王公貴族、軍隊等的處置,防止死灰復燃。然而打江山的時候需要的軍隊數量多於守江山的軍隊,多餘的各國軍隊前朝後裔等若不妥善安置,便很有可能留下危機。所以秦朝和隋朝都修建了中國古代無法逾越的浩大工程,秦朝的長城、秦王陵墓、阿房宮等,隋朝的大運河,修建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就將原本可能顛覆王朝的力量很好的處理了,因此其很有類同之處 。這個是亂世之後修建大工程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的原因,希望不要誤解。 。由於戰亂過後,國民需要療養生息,浩大的工程給人們帶來的壓力甚於之前,加之處於王朝剛更替的時期,社會不夠安定,因此爆發起義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這兩個朝代都不夠穩定。供大家參考。


    歷史充滿了偶然,如果你一定要找規律,那麼就是經濟因素。
    秦朝和隋朝,根本上是亡於經濟問題。
    秦朝:一個先軍政治的古典軍國注意,經濟被軍事綁架,當他停止征伐的時候,就離滅亡不遠了。
    隋朝:本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勢的時期,大運河、征高麗、科舉制,從長遠來看都是非常正確的,但事情要一件一件辦,步子邁的太大了,就容易扯淡了。國力消耗過快,加之軍事門閥們的野心,一代雄主楊廣最終被謚號為「煬」。


    Windows XP 在 Windows 2000 的 NT 內核之上, 取得了成功; Windows 7 在 Windows Vista 的 NT 6.1 內核之上, 取得了成功. 這個 Windows 8 嘛, 又開始顛覆了, 我還是比較喜歡數字 9 的...


    其實不但秦和隋相似,春秋戰國到東漢,和兩晉到宋,這兩段歷史對應關係很有趣。
    春秋戰國 - 三國兩晉南北朝 (大亂世,民族融合)
    秦 - 隋 (短暫統一)
    西漢 - 唐 (大一統,而且見過之前都是天下打亂,農民起義)
    新莽 - 五代十國 (這個不是很像,但是相同點是時間都很短,而且新莽後期實際上也是天下打亂,和五代是過差不多,雖然五代是軍閥,不是農民起義。)
    東漢 - 北宋 (打亂之後重新統一)
    其實後面的歷史還是可以對應到這個周期率裡面。南宋+金+西夏,這不又是三國嗎,雖然混亂程度大大降低。元朝只有90多年,雖然比秦隋長,但是也算是曇花一現了。但是後面明清就不大對應的上了。不過要是硬湊的話。明朝=唐,明末農民戰爭=五代,清朝=北宋,民國=春秋,天朝=?
    聲明:以上全是我的臆想。研究方法固然不科學,得出的結論也完全不靠普。只是拿題主的問題做個擴充吧。


    一個公司之所以破產,可能的原因很多。 兩公婆離婚肯定也不光是因為最後吵的那一架。
    兩朝都是中國歷史演進點,任務本身比較重。一個企業業務轉型所帶來的不確性尚且影響公司生死,一個王朝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因為社會轉型帶來的權力分配調整,必然帶來巨大的反動力量。秦隋兩朝,一個通過郡縣製革諸侯國的命,不再分封王公貴族,一個要消減門閥世家對中央政權的話語權。這兩種變革都是歷史性的,秦不革分封制度的命,分封出來的諸侯國就要起來革中央的命,隋不革門閥的命,隋政權和西魏北周也沒有區別。秦是不準備設董事會,隋是要解散董事會。這種調整既是自倔長城,也是撞破圍牆。干成了,開創盛世格局,幹不成,歷史就換人來寫。在有強大的反變革力量存在的時候,當然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董事長足以彈壓反對力量或者可以延緩矛盾大爆發就可以推動改革繼續,而兩個王朝在不是主要矛盾的地方分散另太多精力,導致主要任務沒有用絕對的資源優先完成。五個手指按跳蚤,總有按不住的時候。假使秦隋兩朝都悠著點玩,一個五年計劃又一個五年計劃的把帝國重大任務分階段完成,應該不至於這麼快完蛋。有時候企業經營的很好,但短期現金流不足,仍然足以致命,也是這個道理。
    而大亂之後,人口驟減,土地荒蕪,人地矛盾沒有了,底層容易產生的矛盾就少了一大塊,這種時候廣大農村的主要的矛盾不再是我有沒有田可以耕而是我有沒有時間可以去耕田的了。皇帝老兒要打仗,要搞國家工程,這等於跟廣大群眾不僅農民還有社會中上層都結下了梁子,畢竟不耕田沒飯吃,稅源減少還要加大稅賦,等於朝廷人為的把」農民有限的耕作時間和大量田地沒時間耕」的主要矛盾變成了「我要好好耕田朝廷非不讓我好好耕田」。所以這種情況下,採取修養生息的政策就比較受歡迎,所以顯得王朝「有德」。
    文景,開皇,北宋,都是因為政策比較柔和,不折騰,比較消停。
    當然,大亂大治只是事後看起來是這麼回事,因為亂世會亂到直到有人採取上述「有德」的政策。也一定會有人最終採取這樣的政策。所以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很特殊的規律。
    治亂興衰,其實都是吃飯問題,在生產力比較平滑發展的歷史階段,土地可以供養的人口是有峰值的,人口一旦接近達到或者超過這個峰值,糧食產量宏觀上就不夠大家吃,怎麼分配只是決定誰先餓死而已,這是抽屜原理。分配不到糧食準備餓死的人當然不幹,這些人就成了麻將里的那張胡牌。
    我們現在知道清朝皇帝和一些臣子的互動經常是些芝麻小事,比如哪裡下小雨了之類的屁事也往皇帝辦公桌上報,然而這些關乎莊稼收成的東西從來就不是小事,凡是比較拎得清的皇帝都知道,這特么才是天時。


    說一下個人觀點,我覺得元明(將宋遼金夏時期看作又一次南北朝),民國和本朝也符合題主說的模式
    這樣就有四個類似的樣本,跨度時間也很長,不能簡單用偶然解釋,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以我的粗淺知識,只能想出以下幾點
    幾個前驅朝代,不知是主動還是被動,都實行了新政策,比如秦的郡縣制,隋的科舉制,元我不知道,民國不用說。這些政策影響都非常深遠,自然會引起強烈的反彈
    幾個前驅朝代,都處在長期分裂後,自然面對融合的問題。看看如今的民族地域矛盾,能猜出長期分裂使這些問題嚴重許多,如何解決也是個大問題
    至於之前有人說君主的好大喜功,我覺得未必是個人問題。比如秦修長城,征南越;隋修運河,征高句麗,很可能是不得不做的事。比如我看一些小說承認隋修運河是好事,但是否定三征高句麗。但唐朝繼續打高句麗啊,修運河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也不少


    善攻不善守;懂得毀滅不懂建設;常年戰爭人口凋敝難以建設就像劉備入蜀時候的狀況一樣;有其他勢力一直在亂世保住自我實力準備這個時機;很多的地方的人民對於攻陷自己國家的這股同一勢力深懷怨恨,找著時機就成了反對黨,算是某種不得民心
    其實這倆朝代的更迭挺像的,拋磚引玉等更好的回答


    民國和元朝都是結束亂世後建立的,在很短時間後就被滅亡,之後就是一個綿長的盛世。非常相似,這其中有什麼規律?


    說巧合的人是多麼的虛無主義

    先驅成為先烈,財務上說就是被沉澱成本拖死的

    說了半天大型工程、解甲方案、內憂外患啥的都是表象,財政問題無非把政府看做用戶即可。

    一切問題皆是金融問題


    這兩朝最大的共同點都是終結了亂世,但統治者都忽視了亂世以後休養生息的重要性,而是驕傲自滿、急於求成,興兵興土,先搞重建再說,結果好不容易恢復的經濟秩序又再度破壞,最終因暴政亡國。。。相反,之後的漢、唐兩朝都是總結了前朝暴政的教訓,在前期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經濟得到恢復,最後軍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發展。

    話說回來,北宋其實也是一個終結五代亂世的王朝,而恰恰就在二代皇帝宋太宗時期,川陝也爆發了王小波起義。大宋差一點就成了第二個大隋,所以大概宋朝休養生息、重文輕武的傳統,很大程度上也歸結於此吧


    ……李四光博士在一篇題為《中國周期性的內部衝突戰》(載《中國科學與藝術雜誌》,1931年)的出色文章中,對這些衝突與戰爭提出了他的調查數據,揭示出中國和平與動亂的循環有一種很精密的周期性……驚人的事實是,中國歷史可以很方便地劃分成每八百年為一單位的周期每個周期都以短命的然而在軍事上卻很強大的王朝開始。它使中國在幾百年的內部紛爭之後重新團結起來。其後,是五百年的和平,中間有一次改朝換代,接著是一系列的戰亂。結果,首都即從北方遷往南方。然後,北方與南方脫離,南北形成對峙局面,敵對情緒強烈。這時,外來民族入侵,整個周期便告結束。歷史於是又開始重新循環。中國又一次統一在中國人手中,文化又開始繁榮起來。
    ----林語堂《中國人》

    除了圖歪之外什麼都挺好的,圖源驚人的中國歷史周期圖


    秦朝和隋朝,都是功績在千秋的朝代,也都是毀於自大的朝代。
    規律就是:有功卻自大,果實往往被他人繼承了去。


    個人認為,秦朝隋朝都是由於內部不穩定而造成自己的短命。秦朝由原來的貴族政治,血緣政治變為官僚政治,統治階級大換屆,自然是矛盾重重。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權力由原來的門閥士族轉移到了寒門上,引發的矛盾。
    一點愚見。


    秦國崩盤原因,是極端的中央集權,而且是歷史上第一個,以前還有貴族奴隸主,始皇帝直接改中樞制,皇權第一次至高無上,結果就是,如果有一個好皇帝,那就吊打同時期一切制度,而且秦法軍工制度貫穿上下把整個社會階層捏合在一起,根本無法造反 但是,腦袋壞了那就徹底崩了 所以秦朝崩盤的很有意思,其它王朝都是南遷,流亡,小朝廷,最後掙扎幾下徹底仆街,而秦朝呢?斬首,始皇帝掛了,二世是個腦殘,皇權讓趙高竊取,直接宣告腦死亡,然後,就是慢慢等身體其它器官死亡,基本上一點掙扎都不帶的 究其原因,制度太超前,沒有形成皇帝的篩選程序以及皇權的保護制度,秦朝的中層管理機構還是法家,那基本宣告是沒有自身意志只聽腦袋的話的機器了,沒人能制約皇權,也就代表,皇帝腦殘了沒人能管 當然,在始皇帝看來,這都不是事,因為,他老爺子在找長生藥嘛,如果找到了,他不死,秦朝這個死穴就徹底沒了 從社會學角度,可以理解為,秦朝就像蜂群,然後,蜂后不死就沒事,蜂后死了,剩下的兵蜂工蜂就慢慢死絕了


    其實有人認為我朝國運和西晉北宋很像,西晉結束漢末三國的割據,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在中原的割據,我朝結束民國的軍閥割據。但希望我朝不會重蹈晉宋南渡的悲劇。至於有人說像漢唐也不是沒有道理。漢因秦的暴政取而代之,唐因隋的暴政取而代之。但民國算「暴政」嗎?且秦隋都對中國歷史有巨大貢獻,秦結束分封而統一實郡縣,隋結束西晉後的分裂局面並曾強國力。可民國除了結束帝制外與中國歷史的貢獻並不大啊,從某種程度來說民國是清無能愚昧的延續。所以我朝的國運究竟像晉宋還是漢唐大家各有說法罷了


    黎明前的黑暗,天亮前4、5鍾感覺最冷。
    珠峰登頂前要休息一下,最後衝鋒。
    項目著急著慌做好了,總會有各種bug,改改改...


    百姓激烈的反抗也是需要時間來調整的,所以盛世之時革命者都在醞釀,然後蓄勢待發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先秦時期的姓保留到現在的多是姚姓、姜姓、姬姓等,而其它的姓現在很少見?
    古時候中國真的男風盛行嗎?是怎樣的淵源?
    有多少皇帝在泰山封禪過?
    為什麼五代時期很多人的名字里都有「彥」字?
    「皇漢」一般是怎麼定義的,他們有怎樣的訴求?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