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王垠的《我和 Google 的故事》?
提問者的自白:我非常後悔在幾年前提出了這個問題,當時我對王垠其人並不了解(當然現在也說不上了解),更多是關心Google。但是在我提出這個問題後,幾乎王垠發的每一篇blog,都會有人在知乎上提出「怎樣/如何看待王垠的《……》」的問題,污染了很多人的時間線。非常後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0e82f010191rh.html
總結
這些就是我對 Google 的印象。有好幾次我都看到很不錯的工程師進入 Google 之後就銷聲匿跡了,為 Google 「默默奉獻」,不再有自己的發明創造。我感覺 Google 就是一個埋沒人才的機器,而它的「創造性」的名聲,卻讓越來越多的人才被埋沒。主動找上門的人才被埋沒了不說,還吞併其它公司,並且對他們施行同樣的「Google 文化」,埋沒更多的人才。
Google 總是號稱自己的工程師「build things ground up」,實際上卻總是拿一些現成的代碼來修修補補,往往耗費更多的時間。當你真的想要「從頭」做起,卻發現重重的阻礙和壓力。
Google 跟其它公司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Google 不稀罕你,你不被尊重,你活在某些你說不出他哪裡牛的「大牛」的陰影下。我沒有很多其他公司的工作經歷,但是我面試過其它一些公司。也許它們在技術上或者名氣上會比 Google 差一些,可是我能感覺到他們對人才的渴望和尊重。所以如果你有很強的能力,何必去 Google 受氣呢?無論你走到哪裡,那個地方就隨你而改進。
參照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44324
對於理想主義者來說,他會尤其強調他不滿的事情,而不太談論(更別說感激)他滿意的事情。他在文章裡面說了不少他認為 Steve Yegge 不完美的地方,包括花了不少筆墨描述一開始 Steve 對他的不信任,但對於信任他以後的轉變則是一筆帶過(「最後他豁然開朗了一樣,說:「好。我相信你知道你在幹什麼了。就這樣做吧。」 」),更沒提到 Steve 在他 LinkedIn Profile(http://www.linkedin.com/in/yinwang)上給他的 Recommendation(說他的實習項目是 Steve「與實習生合作 20 年間遇到的最技術領先的」項目)。
這對於理想主義者來說應該是常態,對於他來說應該也是(參考《王垠的過去和現狀》:http://kurttlin.diandian.com/post/2011-10-03/5502426)。很有可能 Google 實習經歷對他來說已經是 10 分制中的 9 分了,但他只願意花通篇筆墨來描述他覺得不滿足的那 1 分。我曾經罵過我就讀的全省第一的競賽班,我也曾經罵過給我特別多發展機會的百度,我知道理想主義者是怎麼思考問題的,我也知道為什麼接受良好編程語言訓練的人(尤其是純粹語言訓練)特別容易變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假設有一個整數除法函數 unsigned char divide(unsigned char op1, unsigned char op2),假若它不能處理除數為 0 的情況,在實用主義者眼中它的完成度是 255/256,因為假設除數是平均分布的話,只有 1/256 的概率會出錯。但在程序員眼中邊界情況才是解題的重點,這道題目只有這一種邊界情況,這一種邊界情況沒有處理,所以完成度是 0。訓練為使用這種思維方式對於解決編程問題很有好處,因為你會死死追尋尚未解決的邊界情況。但使用這種方式去觀察世界,完美主義者就只會看到這個世界尚不完美的地方。王垠是做學術的,而且是PLT程序編程語言領域。所以在這個領域他批評Google,他有足夠多的理由。畢竟四大語言C++,Java, Python和Javascript在語言設計上,可以吐嘈點在普通程序員里已經很多,更不用說一個在此領域的博士生。而其中說到python, javascript的語法語義分析,這本就是其研究領域的強項。
王垠為什麼看不起Test Driven? 這個要從他的研究背景和方向就很容易理解。他在讀書時候寫作業,老闆的要求就遠超過Test Driven。程序不但要求從輸入到輸出是正確,還要求程序能倒推運行,即給出輸出結果,能產生所有可能的輸入。王垠做的,是邏輯編程的方向,目的是通過邏輯推導演算去保證程序的正確性。為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對測試是那麼不以為然 - 用大量測試就能保證程序邏輯正確么?
王垠的技術吐槽很有看點,有理有根有據。至於對Google公司文化那些,人人感受不同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程序獵人的說法我大部分贊同,我就不重複了。這裡來說點不同角度的內容。
王垠是個思維敏捷的人,對世界的看法有些理想化,但是當年畢竟很多人得到過他的幫助。那時他還沒有進清華,大量的初接觸 Linux ,能把 Linux 當作一個桌面系統用起來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過他的影響。他在推廣 Linux 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所以從情感上說,很多人對他的經歷都表示關注與支持。
至於清華退學,這本身是他性格的必然,我絲毫不感覺奇怪,因為我知道清華不是他理想中的樣子,所以一旦他產生了這種落差,逃離是不可避免,傳說中的美國可能才是他的真正歸宿。
而現在他發文章來指責 Google,我也同樣絲毫不覺得奇怪,因為 Google 在人心目中就是工程師的天堂,所以在他的心目中必須是工程師文化主導,唯技術論,相信他本身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了 Google 的 intern,而之所以有此一文,也同樣是因為一種『落差』。因為 Google 跟他想像中的工程師的天堂並不一樣。
但是,人應當成為什麼樣子?人是否應當努力追尋自己夢想中的目標?對於已經在職場中浸淫十年以上的人群來說,稜角已經被磨平,已經忘了自己當初追求的是什麼,已經坦然的接受了大公司所存在的一切現狀,會覺得毛頭小子的一切想法必然是錯的,只有把它放十年變成跟我一樣的人,才能跟他討論問題。這就是人類的天性,同化異己,排除異己,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同化你,就必須排擠你。
王垠在這個實習經歷中表現出他的行為並不是一個成熟的程序員的行為,個人英雄主義,不注重測試,等等,樓上程序獵人已經說了。不過,做一個在大公司眼裡成熟合格的程序員,是否就等同於個人價值實現方面的成功呢?
所以,自負是不是一個完全糟糕的品質?我覺得未必。誠然,這件事情,不可能除了他沒人能完成。但如果一個人敢於說出『這件事情可能只有我能夠完成』,這是一種很高的自信,這種心態有助於推動一個人做出不錯的東西。
整天去寫那些可以替換任何一個程序員來寫的程序,這是大公司最希望你做的事情,但作為個人來說,要有這些程序只有自己才能寫出來的信念和覺悟,換句話說這是一種『闖勁』,有闖勁的人跟沒闖勁的人,適合做不同類別的事情,這兩類人都可以生存,只是會有不同的生存方式。
很多資深的程序員,更多的時候是在拼湊,復用前人的東西,修改拼湊成為自己的產品。這實際上也是事實,因為資深程序員可以用閱歷來戰勝新生牛犢。——不過,之所以能夠做這些拼湊的事情,是因為有前人做了這些底層的構件。——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再有興趣去從底層完全重構一些構件,所有人都開始互相抄,那這個世界將多麼可怕!所以這個世界需要王垠這樣的人。
我的結論:王垠對現實雖然有諸多不滿,但他足夠聰明,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自會懂得不讓這些心中對現實的不滿影響自己的生涯。他在程序員方面看起來『稚嫩』的一些言辭,可能說明他不適合做某一類程序員,但未必不適合做另外一類程序員。
無論是唯技術論,還是看不起技術覺得技術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這兩種心態其實都無助於發展。而這個世界其實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我要說的就這麼多。看完了那篇文章。從文章里看,作者是Google的一個intern,也就是實習生,而不是正式員工。
感覺文章的觀點還頗具有代表性,代表了很多具有很強個人能力和個性的初出茅廬的人到具有相當規模大公司實習時的感受。
這裡的大公司包括但不局限於Google,IBM,Microsoft等世界頂尖級公司。
作為一個在所謂「大公司」從intern一路走過來的人,看了這文章,感覺內心深處的某些記憶又被牽動了。
客觀地說,文中提到的埋沒人才嚴格地說不是沒有,但也可以明顯地看到作者仍沒有認識清楚一個商業項目,一個規模巨大的公司能保持活力長期生存下去真正靠的是什麼。
作者仍然沉浸在一種技術可以改變世界的狀態,實話實說,曾經我也這麼想過。但殘酷的現實是技術是一個企業一個事業成功的各個要素里最不值錢的那一層的要素。
作為初生牛犢的這種認識和殘酷現實的現狀的衝突導致了這種必然的結果。
詳細針對其中幾個觀點來具體看看這種衝突的表現。
首先,作者不止一次在文中提到,他所寫的這套系統在Google里除他之外怕沒人可以完成。
事實真的如此嗎?
顯然未必。作為一個擁有千萬技術人才的大公司,作為一個隨時可以開門招聘的公司,作為一個甚至可以拋重金拉攏人才的公司,怎麼可能會沒有人來完成一個實習生可以完成的系統呢?
即便作者是一個萬世罕見的天才,確實除了他以外沒人可以以那麼少的代碼量完成那般功能的系統,那麼作為Google,退一萬步,如果確實需要這樣一個系統,也可以搞人海戰術,做一個可以滿足功能,或許性能、代碼量不那麼漂亮的系統。在普通用戶看來,這個系統與天才系統之間未必會有多大的差異。
而且,大公司的一個經營理念就是要通過制度了流程保證公司不依賴任何一個特定的人的存在,也不怕任何一個特定的人的缺失。
重要如蘋果的喬布斯般的人物,死了也就死了,蘋果也沒有因為他的亡故而瞬間崩塌。
雖然對公司中的個人來說,這是個可悲的現實,但對於公司來說,這才是最安全的策略。就好像一個人,不能因為一個細胞的死亡而導致整個人的死亡一樣。
其次,來看看語言崇拜。
這一點如果作者描述屬實,不得不說是Google中一個可悲的現狀。每個人對自己喜愛和熟悉的語言的偏袒是無法避免的,但因為這種對語言的愛好偏差而影響公司中的人際關係顯然是不成熟的表現。而且,做技術做到架構師的級別時,必須摒棄對語言的偏見,才能真正做到選擇合理的語言來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務。
Google為大家提供了那麼多好用的、貼心的系統,不可能沒有這種架構師級別的人物存在,也不可能放任這種語言宗教的戰爭而不顧。所以,我感覺要麼是作者遇到了一個人性不怎麼樣的C++教徒(既然是大公司,就一定什麼樣的人都有,有些人的行為還真讓人不齒),要麼就是自己想多了。
接下來,看看項目領導對作者的態度。
從文章里看,項目領導Steve對作者的信任程度相當有限,不敢對作者委以重任,哪怕在作者表明自己完全具有這個實力之後。
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
我相信作者是個有相當能力的人,對撰寫那套系統不說胸有成竹也應該是十拿九穩的。
但從Steve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相信他帶實習生不是一次兩次了。那麼大多數實習生是什麼情況呢?
看看大學中身邊的同學們吧。有多少人不思進取,有多少人沒有責任心,有多少人好高騖遠,有多少人不學無術。
公司招來的實習生,都是在這些人當中選出來的。而一個簡單的面試,往往無法準確地定位真正可用的人才。所以,不論那些有能力的學生如何不滿,現狀是大多數實習生都是需要慢慢培養的。
而一個學生是不是有能力,不是看長相或者聽你說說話就能判斷的。在大多數實習生是無法託付重任的現狀下,哪怕是有能力的人,因為無法確定,也只能先以不信任的態度對待。
與項目領導的態度相關的就是同事的態度。
文中提到一些同事說Steve如何如何牛,作者表示不服不忿。
這個問題還是蠻複雜的。其實,我當年就是對某某牛不服的那種人,其實骨子裡現在也是,只是不服的方式不同了。而另一方面,我現在也是公司相當一部分後輩口中的牛。
那麼,作為牛,我自然自己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相比學校中真正有能力的學生,可能技術能力等方面確實不如他們。畢竟,我腦子裡的都是十年前學的知識了,雖然一直以來也在不斷地用新知識打補丁,但因為工作的事情、家庭的事情、社會的事情等等很多而產生的分心,很難達到在校學生全日制系統學習的水平。
所以,公司里的初級大牛的水平,如果純講技術,比不上學生是正常的。
當然,一些大公司里還有一種大牛是創造時代的牛,一些人還獲得過諾貝爾獎什麼的,這部分人或許就不是學生可以比得了的了。畢竟學生學習的知識都是這些人創造出來的。
但可惜的是,作為實習生恐怕接觸不到這部分大牛,所以只以自己看到的初級牛來臆斷所有的牛。
話說回來,初級牛真的不如實習生嗎?
我剛才說的只是純講技術。但做成一件事情,除了技術還有很多很多,例如項目的風險、可行性、對人的依賴性、客戶的需求……可能一個學生在看到一個技術點可行之後就認為這個項目沒問題的時候,一個牛早已經想到了如果某個項目頂樑柱出了意外突然某天無法繼續工作時的對策了。
從個人經歷的一個感受來看,剛工作的時候,覺得什麼都是能做的,而現在反而覺得什麼都不是那麼容易做的。你可以說越長大膽越小了,但實際是現在說覺得能做的時候,基本在著手的那一刻事情就註定會成功了;而當年常常半路發現走不通……
文中還提到同事說讓作者test-driven,而作者無法贊同。
test-driven是一個很好的保證質量、降低風險的做法。尤其是對多變的創造性項目,只要能保證需求不變,測試用例就不用進行太多改動。所以,作者所說的需要不斷修改測試用例,是因為他沒有理解透徹這一做法。測試用例也分不同級別,如果是細節的測試,自然會因為做法的不同而需要不斷改動,但如果是需求級的測試用例,則不應該有太多改動。
當然,其實我也對test-driven不是那麼諳熟,所以可能不太有發言權。但可以看出的一點是,作者的同事對質量的關心大過對技術的關心。而質量恰恰是高於技術實現的一個因素之一。說明那些同事的經驗要比作者大很多。
在結果章節中,作者提到整個項目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先不說這是否屬實,但這確實是很多實習生常有的想法。他們認為做設計寫代碼就是項目的核心。卻看不到質量管理、人員分配管理、技術選型、需求溝通、測試、代碼評審……很多項目中的工作。
至於作者提到的軟體價格和作者的工資問題,軟體的價格遠遠大於程序員的勞動成本是必須的。首先公司要盈利,這是公司存在的本質原因,其次剛才所說的項目管理成本要加上,還有銷售成本也是要加入的……總之雜七雜八加在一起,自然價格就高了。反過來說,如果作者認為不公,可以自己開發自己銷售。那時候就會知道其他成本的所在了。
至於總結章節中所說的人才進入Google就消失的問題。
我反倒認為這正是Google成功的所在。
你可以想一想,長城是誰建成的?很多人會說是秦始皇。但你認為秦始皇搬過一塊磚嗎?多少能工巧匠都「消失」在了一個秦始皇的名字下啊!那麼就建長城這件事來看,秦始皇是否成功呢?那些能工巧匠,如果沒有秦始皇,會有長城嗎?會有作品流芳百世嗎?
最後,我也做個小的總結吧。
可以肯定地說,作者是個有能力的青年。而且有理想、有抱負、有想法,比起大多數渾渾噩噩混大學的人要強出很多很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這樣的人如果今後要發展好,還需要懂得技術不是第一的,很多事情是技術以外的。那些大公司的做法和裡面的人都有他們自己成功的道理。與其憤世嫉俗地大發牢騷,不如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學習、思索,哪些是真的問題,哪些是個人偏見,哪些是因為自己的資歷和經驗的不足而無法認識到的問題。
有一部分人,在大學是同學中公認的高手,進入一家不錯的公司之後,第一年也頗為領導看好,但兩三年後就開始表現平平、自恃清高、好高騖遠,甚至還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最終有發展到極致者,被公司辭退。說來,還真是讓人為其惋惜。
當然也有一些人,同樣是學生時代的風雲人物,進入公司後懂得融入環境,不斷地觀察和思考,在公司中也是做得有滋有味,很快領悟了技術之外的重要因素,沒過幾年已經成為了大家交口稱頌的牛了。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如果你看了,覺得我的觀點你無法認同,那麼有兩種可能性:
- 我的認識有局限性,你的想法是更加正確的。
- 我的認識是建立在一定經驗的基礎上的,而你不具有這個經驗。
如果是前者,歡迎回答此問題或者評論此答案進行討論;如果是後者,請十年後再來讀這個回答。
補充一點,關於Confidential。那不是故弄玄虛,而只是大公司的一個常見現象。
作為一個大公司,如果發生安全事故是一個很恐怖的事情。不僅僅是某個人,某個團隊,而是整個公司、整個集團乃至整個帶有公司標誌的所有產品都會受到影響。尤其如果再被媒體和競爭對手知道了,有時候甚至可能導致一個帝國的陷落。
最近剛剛經歷了一次安全事故的處理,那個處理的強度、陣勢,不經歷的人絕對是想像不到的,當事人都快被搞虛脫了。
相關不相關的事情都會被查。感覺CIA抓國際逃犯也不會比這個查得複雜多少了吧。
所以,為了將事故的可能扼殺在萌芽狀態,稍微有些敏感的信息,都會被標註為Confidential,以引起資料使用者的注意。
實際上,因為那些安全規定太複雜了,而且與時俱進地每年甚至每幾個月一更新版本,所以幾乎沒有人記得住什麼應該標註Confidential,什麼不應該。因此,常見的做法就是,凡是不確定的,都加上Confidential,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人的策略。
這樣,自然就導致了Confidential滿天飛的結果。
看到這種爭論,想起喬布斯的一句話,覺得放在這裡挺合適的: 只有對一千件事情說「不」,才能確保我們不會誤入歧途或浪費過多嘗試。
作為年輕人,喜歡嘗試新事物,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世界,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從長遠來看,技術永遠不能包治百病,準確的把握所處行業的趨勢的「大局觀」才是大師區別於普通人的地方。
即使單純從技術來說,看到「用最少的代碼實現如此多的功能」這句話,說實話我搖頭了,誰說過用最少的代碼實現,就是最好的技術實現?
覺得作者還沒有擺脫一種比較狹隘的,「學院性質」,或者說「比賽性質」的編程心理。對於一個商業產品,即使是具體編寫代碼的人,也得對這個產品的需求有著比較準確的理解,如果用戶要的是兼容性(例如Windows這樣的系統如果完全沒有兼容性,能有現在的成就么?),最少的代碼就不是正確的實現方式。
看完整篇文章,再看完樓上的票數最多的程序獵人和pansz等人的評論,我覺得,這就是像是幾名老字輩的前輩們對一個出入江湖的,卻已經身懷絕世武功的張無忌的教導。當年光明頂之上,崑崙,峨嵋,崆桐,少林,武當,都勸導這毛頭小子回頭是岸,可是他不聽,堅持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正義。我覺得,我們為何不能像張三丰,白眉鷹王給他更多的關注而不是指責呢?王垠其實和google裡面的那些同事,都代表著兩個世界的人,擁有不同世界觀的人,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他排斥google的世界不代表google不好,也不代表他本人有問題。看得出來,在王垠的世界,是share,confidence,ability and freedom為主導,其他一切因素都得讓位,但是google是公司,對於google來說,profit and customer才是關鍵。這就像是正派要剷除邪教,因為正邪不兩立,但是張無忌卻說,我有我的正義,邪教未必真邪,正派也未必全正,何必自欺欺人似的去剷除異己。其實程序獵人說的很對,就是因為異己,王垠和google非同類,可他卻進了我的地盤,所以要麼同化你,要麼剷除你。我贊同王垠,是因為我和他相似,不贊同的也不過是非同類,沒必要惡語中傷。其實,不論是王垠的boss還是任何一個人,也許大家都忘記了,我們的20歲,我們的畢業季,我們的第一分工作,我們的第一分實習,我們的第一個夢想。。。。。。當年的我們,不也是這麼過來的么?誰被同化了,誰被剷除了,誰還在堅持。有時候,少一些理智,多一份闖勁,也許就能找回最初的自己。
有才能和洞察力,其所說的問題,在許多大公司都存在.
不過也比較直率.個人性格原因.
就我來說,更欣賞這種深刻的偏激,讀他的文章確實是有所啟發,雖然對他的分析和結論我未必贊同.
讀那種膚淺的面面俱到的東西,是在浪費我的時間.哎,看到那麼多的工程師的論述,我只能說黑客的世界你們真的不懂。
(1)使用計算機以及所有有助於了解這個世界本質的事物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任何事情都應該親手嘗試。
(access to computers-and anything that might tech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way the world words-should be unlimited and total. Always yield to the Hands-On Imperative!)
(2)所有信息應該都是自由的。
(All information should be free)
(3)不信任權威,提倡去中心化。
(Mistrust Authority-Promote Decentralization.)
(4)判斷一名黑客的水平應該看他的技術能力,而不是看他的學歷、年齡或地位等其他標準。
(hackers should be judged by their hacking, not bogus criteria such as degrees,age,race,or position.)
(5)你可以用計算機創造美和藝術
(You can create art and beauty on a computer.)
(6)計算機使生活更美好。
(Computers can change your life for the better.)
-----黑客倫理(hacker ethic.)
如果黑客只是一個負責實現領導意志的技術工人,職責就是根據規格說明書寫出代碼,那麼他其實與一個挖水溝的工人一樣的,從這頭挖到那頭僅此而已。
大學和實驗室強迫黑客成為科學家,企業強迫黑客成為工程師。
大公司為了避免設計上的災難,選擇了減少設計結果的標準差。但是當你排斥差異的時候,你不僅將失敗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也將獲得高利潤的可能性排除在外。這對大公司來說不是問題,因為生產特別優秀的產品不是他們獲勝的手段。大公司只要做到不太爛,就能贏。
--------《黑客與畫家》
在我看來,王垠只是一個孤獨的黑客,不幸的掉入了工程師的地盤。他的所有言辭都透露出,自己在一個大公司的組織下,渴望「卓越」卻被種種限制的悲傷。
本來挺喜歡這哥們的,但現在感覺他有發狂的趨勢。。。他現在輕易的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罔加評論,對不和自己心意的東西嗤之以鼻,無時無刻的強調捨我其誰。退一萬步說,Google每年招那麼多Phd candidate做intern,王兄的背景真不算好的,其他國的人不算,就中國人,清華北大什麼的應屆大牛,科大少年班的小天才,一茬一茬的,一個比一個厲害,我很不理解王兄,在自己幾乎所有參數都不超群的前提下,能這麼自大?
作為一個有水平的人,能高產的,無私的奉獻自己的知識,真的是很難得,所以我曾經很尊重王兄。但真他現在的癲狂狀態已經讓我很無語,所以這篇文章我甚至沒能讀完。。。
我自己都感覺這個答案太無幫助,摺疊了吧!
我覺得王垠很適合做研究,他關注的是一個產品裡面最有趣的部分,而那些跟商業相關的管理之類的東西都是繁瑣的事情,太浪費時間
牛人, 尤其是肯用中文說話的牛人也就這麼多了.
我不希望我的評論影響這些牛人寫博客.
要知道中文都快被"情懷"之類的東西糟蹋完了.
哥認為寫得很不錯,正是如哥的情商看來不是一般的低。 從文中可以看出 google 里也是一樣,不是要你 做 正確的事情,而是要做 老大們 認為正確的事情。不過老大們都很牛,他們認為是正確的事情,正確性很高。在大公司里 你做了 正確的事情,未必是正確的。只有做了老大們認為正確的事情才是正確的。 比如王 如果 他從python ide 裡面 挖點東西出來,然後改改 提高一些,然後以google 的名義反饋給社區,爽! 名利雙收,老大也會很喜歡。
一個有思想 有自己原則的人,在這個社會上註定會過得很坎坷。因為社會的規則會折磨他,只有當某一天他成了勝利者,那麼這時候,他就會成為新規則的制定者。 比如 bill 如果當年ms 不幸沒有成為ibm 的合作夥伴,也行他就是哥輟學打工,然後創業失敗的年輕人 就這麼簡單。個人認為主要還是一些文化的衝突。
1,中國文化更強調正確性,西方企業文化更強調可管理性。作者受制於個人文化,認為解決問題是需要更好的辦法,這恰好與管理的可預測性矛盾。
2,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主義在中國道路曲折,在美國就是創業文化。在美國,類似作者經歷的解決辦法很簡單,不苛求企業,而是自己創業或者讓愛好成為事業。
3,從作者描述看,其完全可以把代碼開源(合法情況下),自然不受制於google 內部成員太少。
4,作者需要適應企業文化。他提到的牛人很多就是在工作之餘自己寫代碼解決工作問題,然後開源或者創業從而成為牛人的。
5,要理解企業本質與企業文化,並從中找到自己位置和定位。
我以前跟人開玩笑,但凡一個地方有王垠的名字出現,就會變成戰場。
首先我確定一點,王垠這個人,尤其是在PLT大的領域來說,思路是最領先的,不信的人可以去讀讀他的英文博客,經常看著看著有靈光一閃的感覺。
其實拋開王垠說的內容不談,作為一個用戶來說,這兩三年看Google做的事情也應該能發現問題,除了主營搜索業務,別的地方几乎全面不開花。對出來的東西商業上和技術上也都是雙失。只是王垠本身的表述有點激進,所以可能讓人看得不爽。
另外這裡引用一下他最後一段話,我覺得是所有公司大了之後都容易存在的情況。
Google 跟其它公司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Google 不稀罕你,你不被尊重,你活在某些你說不出他哪裡牛的「大牛」的陰影下。我沒有很多其他公司的工作經歷,但是我面試過其它一些公司。也許它們在技術上或者名氣上會比 Google 差一些,可是我能感覺到他們對人才的渴望和尊重。所以如果你有很強的能力,何必去 Google 受氣呢?無論你走到哪裡,那個地方就隨你而改進。
不成熟的人願意為追求理想而選擇死亡,成熟的人則願意為追求理想而選擇卑微地活著。
願上天保佑情商低的孩子們。這裡的回答,包括得分最高的回答,都是站在普通人的視角來解釋的,實際上,天才是你們永遠無法理解的。
一個孤獨的理想主義者,還碰巧真的天資非常好。
這個人的理想主義程度,和天資的程度實際上很有可能已經超過了,至少一部分人可以想像的程度。所以導致各種心態的不理解和嘲諷,羨慕嫉妒恨,也是可以想像的。
王垠,人品個人認為大節上沒什麼可以指責的,其實指責他人品問題的人,不一定自己人品真的就很好,大節小節不虧。
王垠,有著理科的思維能力和藝術的直覺敏感,導致他很容易被,呃,怎麼說呢,被碰觸到吧。
所以一些看似很嬉皮,很損的玩笑,自黑,背後搞不好都是他內心的孤獨和難受。
so,對這類人寬容點就好了。天才又不是社交達人,又不是道德模範。。。
ps其實Google,可能已經算是寬待這些人了。so,適當的放下一些所謂的自尊,適當的學會一些自我保護,也許對王垠真正想做的,反而有幫助。
這世界不缺對天才有惡意的人,不缺那種看似什麼都沒做實際上是縱容對天才惡意的人。啊但是,這世界也不缺願意理解天才,欣賞天才的人,所以,呃,發完牢騷,繼續展開內心的生活,做事也許也不錯。跟生活,打交道也是門藝術。
我看到王垠來知乎的時候,其實蠻興奮的,對著朋友說,看,這裡有一隻活的大牛。
朋友看了王垠的文字和程序,對我說:這人邏輯確實很厲害,但…………總是給我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
我看到這篇文章之後,越發認同了朋友的評價。
我經常以為,成功需要的能力有兩種,一個是讓自己出色的能力,一個是讓別人知道並承認自己出色的能力,而王垠,大概是非常不在乎後者的一個人。
我願意相信王垠的出色,但是他顯然沒讓Google的人認識到他有多麼出色,從文字中看,應該不僅僅是Google的問題。
當然經常說的「大公司病」是不可避免的,當失敗的預期損失很高時,人們都會期望用更穩妥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最好的,這大概是讓王垠失望的地方吧。
另外對於所謂「計算機語言神教」,其實我想說,有些程序猿可能一生的大部分成果都寄托在某種語言上面,他們不是漫步在語言之間的計算機精靈,他們只是熟練於某種工具的匠人,你否定這種工具某種意義上就是否定他們的人生,你當然沒錯,只是你當時真的不能用一些更友善更容易讓人接受的表達嗎?
這種博客性質的東西就不應該轉發到知乎這種問答網站被各種輪吧。。。尤其是是還把人家爭議最大的一段單獨貼出來。。。
挺喜歡他的,周圍都是些為了房子而忙碌地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工作什麼的人,能有這麼個人遠遠的欣賞著,挺好的
推薦閱讀:
※軟體開發過程中,除代碼之外,必不可少的文檔你認為有哪些?
※軟體開發和測試工作似乎被分等級了,請教各位,在你們眼中,測試工作的地位如何?
※公司想把技術研發部的開發機都換成虛擬桌面連接到公司的伺服器上,這事靠譜嗎?
※中國IT行業的「好工程師」應該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客觀標準可供自我評估?
※開發一個網站需要什麼會哪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