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是個什麼樣的導演?
見過他幾次,沒有怎麼交談,身邊有許多人跟他合作過,這麼多年也一直關注他。
上學時代,馮小剛還沒出世,人們唯一能討論的導演就是張陳二人。
我早年對他沒什麼感覺,總覺得他的電影很古舊,過於鄉土,那個時候我比較喜歡陳凱歌,看了《霸王別姬》以後極為崇拜,又有《少年凱歌》一書傳世,所謂能文能武,又會說英語,去過美國,所以我比較喜歡陳,後來他籌備《刺秦》,我特地跑到北影廠去看,可是也沒看見陳凱歌。《刺秦》上映以後,有點失望,覺得不好,於是也開始慢慢關注張。
有一次,我協助我的老師在八一廠的一個攝影棚裡面拍戲,有人說他在隔壁攝影棚拍廣告,就過去看。彼時他坐在監視器後面,燈光籠罩之下是金喜善,好像是某手機廣告。燈極多,柔光紗也多到不計其數,機器也固定不動,就拍一個表情,張藝謀坐在角落裡,一動不動,如同木雕一般,整個攝影棚很安靜,張翻來覆去只說一句:再來一遍……
當時我覺得,拍廣告好乏味啊。
後來因為我的老師是他電影學院七八班同學,就過來到我們攝影棚坐了一坐。老實說,他名氣那麼大,我的老師雖然業界也很出名,但是比他還是差了一大截,故此都有些尷尬,為了避免同學難堪,他說了幾句就走了,面帶微笑。我當時的感覺,這個人很懂人心。
不少跟張陳兩人合作的人都跟我講,陳導現場拍戲氣氛極為壓抑,安靜的可怕,甚至落一根針都能聽見,所有的人都很害怕,害怕犯錯誤,陳凱歌身材高大,又很自負,發起脾氣來很嚇人的。而張導則不然,脾氣很好,從來不發火,即使發火,也讓人不那麼難受。
據說有一次,在拍《十面埋伏》的現場,一個升降車操作員在操作升降車的時候,不小心把正在一邊跟人談話的張撞倒,他一下子跌入坑中,眾人嚇得面無人色,但是張起來之後,並沒有責備那個操作員,僅淡淡的說要以後注意安全,當然那個操作員還是被製片人開除了,不過這也說明,張至少不會肆意釋放自己的脾氣。
據說,他還特別尊重片場的弱勢群體,錄音組在中國片場屬於人人都可以欺負的人群,《金陵十三釵》時,錄音組和攝影組爆發矛盾,攝影組的軌道總是有聲音,但攝影組說又不是同期錄音,是ADR,並且趕貝爾的檔期不肯讓步,張依然堅持攝影組將軌道重新鋪就,直到沒有聲音為止。雖是傳說,沒有親見,想來張會做人是一定的。
許多跟他的人離開了他,但是事後鮮見有對他做人方面做太多評價,不管真假如何,至少他是成功的維持了自己的世故圓滑的形象的。
他一直信賴小說,不惜重金到處讓人搜羅好小說供其改編,就知他知道自己短處而想彌補。他成功的作品無不改編自優異小說。作為一個攝影師出身的人,據說他知道攝影方面再無可長進,於是另闢蹊徑,專攻表演。一位在《山楂樹之戀》劇組演一個次要角色的演員告訴我,每場戲他要拍五十遍,你沒看錯,五十遍。
但是他也不太會說什麼戲,這點和陳不一樣,陳很喜歡說戲,並且喜歡親自示範,甚至親自上陣,他只說一句:再來一遍。他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當然資源幾乎無窮大,這不算優點,不過鑒於某些大導演坐擁巨資而不將錢用到影片中,他身上的某種舊味道還是值得肯定的。
他的影片看上去好像風格多樣,但是那些不一樣的作品,如《有話好好說》,《三槍》,《搖啊搖》,都不是他真的想這麼做,做只不過想讓自己別太死板,他想求變。他真正的功力還在於用他的長項:形式感來包裝一個簡單故事。他不想講複雜的故事了,因為知道自己不擅長這個,也知道總是露怯。
《千里走單騎》就是這種電影的典型,倘若沒有他功力尚在的水準,這樣的尋找故事是很難拍的。
他的江湖地位自不必說,為了維持下去其名望,也要養活他周圍靠他吃飯的人,他得不斷的拍戲,有時候是為拍而拍,並不一定表示他有多少要表達的東西,這一點他自己也很清楚。為此他總是不斷折磨他的編劇,讓劇本有所「追求」,要讓自己感覺到有東西要表達,這一切讓周圍的人苦不堪言。
但是多少,這些在劇本上的努力,也能讓他的影片在細節方面,依然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歸根到底,他的財富和名望給他帶來了很大改變,他不一定還像以前那樣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慾望,可是必須維持產量,這就是他的難處。
他自言很謹慎,常常仔細規劃自己的影片,有些事情他做的時候,並非他的本意,而是他想擺脫自己沉重的負擔,刻意地讓自己輕鬆,好緩解壓力,如《三槍》,不過事後又矛盾不已,重新回到老路上來,這些矛盾的根源還是:他不知道自己真的要說什麼。
作為擁有巨大名望的人物,我覺得不太指望他能有多大的突破,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他依然醒目的存在著,不過限於歷史給他們的局限性,中國的電影之路不能以他們這一代為最頂點,還必須前進。
(禁止轉載分享到微博上,謝謝)毒舌是別人的事,讓我來唱讚美詩。
黑張藝謀、陳凱歌等似乎永遠是一種政治正確,國內反智主義太嚴重了,無非是從一種極端走到另一種極端,都是很幼稚、很低級、甚至是很SB的態度。講白了,你們不過是當代的紅衛兵而已。
揭開距離的面紗,一切都不再可愛,所有的美好也會被破壞。伍迪·艾倫和私生女的醜聞你們怎麼不談,羅曼·波蘭斯基的性侵事件在你們眼中恐怕也是大人物的小趣味吧。張藝謀多生了幾個孩子整天被你們追著吊打,難道非要把別人拉低到和自己一個水平線上,才能滿足你們那「虛假繁榮」的優越感嗎?
不要忘了,是誰帶領中國文藝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也不要忘了,是誰掀起了國內商業大片的革命。那些自視逼格甚高的影評人一直說《英雄》
《十面埋伏》等片「形式大於內容」,我問你們,自《英雄》和《十面埋伏》後國產電影也發展了十幾年,有哪部電影在「形式」上超越了它們?
不出意外的話,《長城》將會從根本和真正意義上開啟中美合拍的大門,就像改革開放時中國拿市場來學習和換取美國的先進管理制度和科學技術一樣,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合拍自然也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國產電影的工業水平,為國產電影帶來的利好也是巨大的。
還有一點我特別不解,張藝謀和李安作為國際上最知名的兩位中國導演(對,台灣是中國的),為什麼李安享受了所有的讚譽,而張藝謀卻承受了所有的惡意,公平么?別忘了,張藝謀在戛納、威尼斯、柏林三大電影節上的成就絕對是在李安之上的(對不起,奧斯卡不是電影節)。講真,國外對張藝謀導演是很尊重的,國內卻受到如此待遇,真讓人心寒。
一直認為張藝謀是國內最偉大的導演,和政治無關,和私生活無關。說句挨罵的話 我特別喜歡英雄 我覺得英雄是部絕佳的作品... 而且有意思的是 英雄在國內外的評價完全兩極 rotten tomatoes上95%的好評 基本是一片拜倒... 國內對張藝謀的評價是有跟風式的故意批評成分在裡面的
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的紀錄片 張藝謀的2008... 會發現他真是不容易 這麼多年挨那麼多罵 從來不回嘴 只是默默老牛一般耕耘自己的電影
是個什麼樣的導演?藝術上本來就是張三李四的評價 但他絕對是個最努力的導演這個世界上,有那麼一些為數不多的人,天分特別高還特別努力。他們一通百通,還踏實認真,註定做什麼事兒都會成功。張藝謀就是這樣一個導演!
來,逐條列舉一下,他的「成就們」
1.演《老井》拿了三個影帝
作為一個攝影系畢業的人,他被吳天明導演生拉硬拽,出演了《老井》里的孫旺泉。憑藉這部片子,張藝謀獲得了1988年東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成為了是我國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影帝!
順嘴提一下,憑藉《老井》,他也拿下了1988年金雞獎跟百花獎的影帝。
對了,有必要補充一句。他跟鞏俐一起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也還不錯。
2.攝影
張藝謀是在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期間喜歡上攝影的,那時候閑著沒事兒就拍一些奇奇怪怪的照片。文革結束恢復高考的時候他已經27了,過了規定的考試年紀,他不甘心一輩子當工人,把自己的攝影作品做成集子,寄給了當時的教育部長,然後破格被北京電影學院錄取。
畢業後啊,擔任了《一個和八個》《大閱兵》《黃土地》等電影的攝影,也拿了諸多攝影大獎。
3.電影成就
張藝謀堪稱世界一流導演!列舉一下他的影片: 《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菊豆》《活著》《有話好好說》《千里走單騎》《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美好時光》《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三槍拍案驚奇》《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歸來》……
文學界講究著作等身,張藝謀的電影錄像帶壘在一起也跟他的身高看齊了吧?他的作品裡,固然有諸如三槍、山楂樹、黃金甲、十面埋伏之類爛片,但經典之作佔大多數!認真去看,《活著》《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藝術層面上,不輸《苔絲》《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經典影片!
更何況,他的「爛片」也甩出了現如今很多「優秀導演」幾條街。額,現在的電影市場群魔亂舞,實在無力吐槽。。。
他的第一部商業片《英雄》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里程碑!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固然有些糟糕,但,商業大片跟文藝片並存的市場,總好過八九十年代曲高和寡、觀眾特少、只為藝術不為觀眾的中國電影吧?現在,商業片大行其道,票房數字試比高,市場繁華的有些令人措手不及,無論當下是好是壞,在中國,是張藝謀開了拍商業片這個先河啊!!!
另外啊,再說說拿獎的事兒,電影處女作就拿下了金熊獎!後來又拿了兩個威尼斯金獅獎!另外,還拿了諸多其實也很重要但名氣沒有這倆獎那麼大的獎項。絕對的拿獎拿到手軟!!
反正,作為第五代的領軍人物,張藝謀一定會被寫入中國電影史!
4.實景演出
不知道大家看過沒,印象劉三姐絕對夠震撼的有木有?
5.舞台劇
圖蘭朵特別成功,張藝謀是總導演!
6、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
毫無疑問,北京奧運開幕式是成功的。尤其,時隔多年,再去看的時候。對了,要看當年的奧運開幕式的話,建議找找國外電視台拍攝東東。如果說當時在家看開幕式的時候,覺得解說啰嗦畫面奇葩,那是——CCTV的問題。娘的,反正我後來看了NHK電視台的視頻,覺得CCTV對不起張藝謀!
現如今隨便一份工作都要求全能型人才。而張藝謀無疑是個全能型綜合性人才!反正他要是晚生二三十年,也照樣能甩咱們這些八零九零後好幾座城。。。
在我眼裡,張藝謀是個絕對的天才,而且是個踏實的天才!
他早期的經典太多,所以大家對他的期望值在無限提高,當他達不到觀眾非理性的期望值,就得挨罵。於是,後來啊,非理性的人們把罵張藝謀當成了一種人生信條。只要跟張藝謀有關的事情,一定是有問題的,也一定得跑到網路上去罵刻薄兩句才痛快……噴子們用網路暴力待他,卻還想要讓他拍出來牛逼的電影,做人啊,麻煩你公道一點可以嗎?憑什麼你們對人家想罵就罵?
成就太高,所以頂的罵名特多。沒錯,這就是張藝謀在中國的處境。。。
總覺得,張藝謀應該被善待!畢竟,他拍了那麼多經典;畢竟,他帶給了我們那麼多的精神財富!畢竟,他老驥伏櫪卻仍在拍電影;畢竟,他一直都在老老實實做事兒;畢竟啊,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天才也有失手的時候……
我,一個普通人,若是能有張藝謀百分之一的成就,我就認為自己事業有成了。
我不說多了,發圖。
這是國外專業影評人給《十面埋伏》的打分——8.9分,順便說一句,當年拿了多尊奧斯卡的經典電影《勇敢的心》是8.7分。
這是國外人民群眾給《十面埋伏》打的分——88%的新鮮度和82%的好評分。
這是國外的人民群眾給《十面埋伏》打的分——7.6分。
這是中國人民給《十面埋伏》的評分。
最後發一張圖鎮樓,告慰張導在天之靈。張導死了嗎?在天朝某些人心中,張導在2002年就死了。
中國人的批判往往過多與道德層面,至少我看來張藝謀還算是個努力的電影人,作為第五代導演,他還算是比較多面,多產的,有思想的導演了,這麼大年紀,能執著電影,能不滯原地,我認為至少已經是職業上的「楷模」了。至於最近的私生活曝光,誰沒有陰暗面呢?
一個一直被爛片,一直被江郎才盡,一直被圍攻的導演,但是一直努力著,一直奮鬥著,永遠散發著光芒的導演,作為一個後知後覺的半個某粉對其的評價
為什麼說是後知後覺呢,因為他的絕大多數電影都是上映N年後,我才看的,依然感受到那種震撼
為什麼說是半個謀粉呢,因為藝術這東西本身就是很主觀的東西,我最愛的幾部電影都不是張藝謀的電影(是幾部日本影片,介於我推薦給別人,被說神經病,所以具體是哪幾部就不說,藝術是主觀的),但張藝謀的很多電影確實震撼到了我,而同時其其一生可以說是比任何一部電影都精彩都勵志,中國大陸第一個國際影帝,中國大陸第一個三大電影節最高獎, 中國大陸第一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中國大陸第一部殺入美國雄霸票房冠軍的電影, 而且這些奇蹟般的第一次都是在無數的指責和咒罵聲中實現的
很多人說張藝謀被罵是他自找,自甘墮落拍商業大爛片 甚至有些人還會故作深沉的來一句,張藝謀已死,雖然他之前拍出了那麼多優秀的文藝片。問題是在英雄之前,張藝謀就已經被他們殺死無數遍了。很多90,或者95後的朋友可能被這套說辭給忽悠了。
但是,作為一個80末端的人,父母也是在學校單位工作,也算是在文化圈裡泡大的人,攻擊張藝謀一直是我國影視圈從90年代就開始的政治正確,從紅高粱的賣窮,到活著的醜化中國,再到一個不能少變成賣窮加媚官,好吧,那到了我的父親母親和政治無關了吧,假純情的帽子往上一扣又群起而攻之。 這股圍攻張藝謀的風潮加上中國人容易隨大流的性格,張藝謀其實一直帶著爛片王的帽子, 當時人們談起電影,或者是孩子們之間的瞎哈哈也不忘嘲諷張藝謀幾句,似乎誰說了喜歡張藝謀就是很沒有品位, 然後大家要麼說自己喜歡陳凱歌,要麼硬拿一個某個報紙或者雜誌上看到的外國導演出來裝品位,反正黑張藝謀實在是裝B必備的條件
而現在再回望這些這些對張藝謀的攻擊,很多都是自相矛盾的,這種矛盾甚至到了今日依然很明顯,豆瓣如此,包括知乎上很多回答。
同時這種矛盾又伴隨著一種對於中國電影極度自卑。
很多人一張口就是張藝謀的電影沒內涵,缺少藝術性,中國電影都是 土老冒, 然後舉例某某國導演,隨便獲個獎都可以讓其頂禮膜拜。那好,世界電影權威度最高最高的三大電影節,威尼斯,柏林,戛納的幾大頂級獎項幾乎已經被張藝謀包圓過了(2座金獅,2個銀獅,1一個金熊,一個銀熊,一個戛納評審團大獎,世界得到如此數量獎項的導演用手指就數得過來),還要藝術到哪裡去? 而且不單單是藝術性獎項,甚至獲了教科文獎項,這叫沒有人文關懷?
很多人潛意識裡都深藏著中國電影不如別人的觀念,而一旦出現了張藝謀這種橫掃世界獎項的奇蹟性人物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不是自豪,而是一種瘋狂的嫉妒,好像全世界的電影節都瞎眼了一樣,才把獎給張藝謀,而拚命的挖掘出張藝謀電影所謂的負面而進行無限度的放大,以此顯得自己的品位多麼高尚。
這種模式其實從90年代一直延續到現在,很多人拿現在豆瓣給張藝謀的文藝片評價極高來當說辭,豆瓣要是在90年代就出現,百分百會加入當年那股圍剿張藝謀的風潮。
說完了文藝片,來說商業片,一開始張藝謀要拍商業片,當時大陸還現在香港電影崇拜症裡面,一聽說張藝謀這個最多拍拍農村片的土老冒要拍商業題材,那個嗤之以鼻。 而結果是什麼,英雄的出現直接秒殺當時一眾香港電影,直接殺入世界上最成熟的電影王國好萊塢,當了票房冠軍, 作為一個商業片,一場名副其實的視覺盛宴和世界性的票房成功,更為重要的是從此炒熱了中國電影院的冷板凳,還對其有什麼更多要求呢?
對於張藝謀的商業片,用藝術片的標尺去批判 什麼票房和世界性震撼可以閉口不談,對於張藝謀的藝術片就避開性藝術性,用政治學說圍攻,對於即不商業又不政治,那就是假純情,反正我聽慣了各種稀奇古怪對於張藝謀的批評了,圍攻張藝謀本身就是政治正確
而當我靜下來心欣賞張藝謀的大爛片的時候,英雄的美是如此的震撼,十幾年前跟著大眾說英雄是大爛片的我,十幾年過去,找不出一部比英雄更美的電影
被圍攻成假純情的我的父親母親,把我感動的熱淚盈眶,對於女星章X我對其十分厭惡,但是對於那個一身紅棉襖的招娣是揮之不去的美好印象
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真的是賣窮嗎? 追求公道永不妥協的秋菊 竭盡全力找學生的魏敏芝 他們代表的難道不是中國人幾千年就算貧窮也要堅持的優秀品質嗎?
我真不明白,為什麼別的國家搞些特技就可以把一些人刺激到大呼小叫到處宣傳好看, 張藝謀的英雄其拍攝技術手法和色彩的運用到今日來看都是頂級水平,卻成了大爛片。為什麼別的電影來個故作深沉,無病呻吟,一大堆人就高喊好有藝術好有內涵, 張藝謀表現中國人最真摯的品質就變成賣窮了? 別的導演拍個愛情故事就是真愛, 張藝謀拍我的父親母親就是假純情? 什麼鬼扯的道理。
從文革開始,很多中國人都有一種扭曲的模式,喜歡瘋狂的圍攻自己人,自己的文化,到看到日韓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才猛然驚醒。 而對張藝謀也一樣,在國內群起而攻的時候, 歐美 日韓世界各國不約而同把他的作品奉為經典,有些中國人才猛然清醒張藝謀電影原來這麼好, 而這個清醒往往都已經幾年,乃至十年過去了才出現。
中國所謂影評某種意義上像是鸚鵡學舌的跟風,就和10多年前一大堆學生說霸王別姬是中國最好的電影一樣,誰不說就是沒品位一樣。時至今日其實依然如此,就算是張藝謀,他最好的電影真的是活著嗎? 大部分跟著說的人不過是隨大流吧。
張藝謀是怎麼樣的導演呢, 在他電影剛上映的時候會遭遇全面圍剿,在幾年,乃至十幾年過去了,人們才開始驚嘆, 核心關鍵 張藝謀是一個超前的導演。
當國內的大多數電影人員連電影是什麼都搞不明白的時候,張藝謀已經走上國際三大電影節力壓世界各地導演,連環收割大獎
當國內大多數電影影院還在用台詞講故事的時候, 張藝謀已經走向用畫面講故事,視覺藝術直接衝擊好萊塢。
中國的導演,包括當年詆毀張藝謀的導演們,到頭來還不是在複製著張藝謀的道路,現在絕大多數大片多多少少都在走英雄的視覺路線。 為什麼中國電影現在看似繁榮,卻總是爛片連連,其實原因很簡單,連英雄都被說成爛片,那麼絕大多數不如英雄的電影自然更是爛片中的爛片,所以中國能有幾部商業片可以真正超越英雄的?
張藝謀,一個真正意義上改變了中國電影的導演。
拯救了兩次中國電影的人
作者:哈影小十君
鏈接:張藝謀與李安曾經都很優秀,他們現在的差距是否是制度造成的? - 哈影小十君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沒有天才的導演什麼都拍得好,也沒有天才的作品,什麼都面面俱到。」
張藝謀——最新的話題人物當之無愧。
《長城》上映之後,關於張藝謀到底是應該做影視導演,還是晚會導演,的確是一個問題。
但沒有問題的是,不論是作為電影還是晚會導演,張藝謀動用頂尖技術和人海戰術完成的大場面調度,都給觀眾留下了大印象。
這一次,《長城》更是帶我們領略了更為極致的「大寫張藝謀」。
手筆大:團隊1300多人來自37個國家
《長城》中引發爭議的地方的確有很多,先撇去「老鮮肉」等IP們引發的種種爭議,
小十君覺得,《長城》中的確有很多張藝謀的影子,可是,看完又覺得不完全是張藝謀的作品。
老謀子最為人稱道的,毫無爭議,就是他的出神入化的色彩運用。
《長城》中,五軍將領們不同戰盔的顏色代表了鹿軍、鶴軍、熊軍、虎軍、鷹軍。
其實這個設定並不陌生,在《英雄》中,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戰衣顏色,也暗示了四位主角的不同命運。
第二個不是亮點的亮點,就是著名的彩色玻璃。
在最後的「饕餮圍城」中,馬特達蒙和景甜從一個高塔中跳出,陽光從高塔的彩色玻璃中射進來,逆光下的馬特達蒙顯得更高大了。
然而,小十君又要拆穿了,這個梗早在《金陵十三釵》中就用過了。
但這些張藝謀印記,在《長城》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方便辨識的符號存在,除此之外,我們似乎再難尋覓到那個印象·張藝謀。
如果說《英雄》是開啟華語大片的里程碑,那麼《長城》起碼在張藝謀的野心裡,是「全球大片」的新起點。
「因為這是一個給全世界看的電影,不完全是給中國人看的,所以這是一個既定目標。」
有這麼大的野心,當然背後的製作團隊也是大到史無前例。
張藝謀自己介紹,這次團隊有1300多人,來自37個國家,幾乎清一色的「僱傭兵」,為此劇組配備了幾十名翻譯,群演就多達500個。
這部耗資1.5億美元的大製作,堪稱奢華的演員陣容自不必說。據統計,《長城》幕後技術團隊獲得了103個奧斯卡相關獎項及提名。
比如與其合作的特效製作公司工業光魔的維塔工作室,製作過《魔獸》、《星球大戰》、《指環王》等頂級視效大片,曾獲57個奧斯卡獎項及提名。
▲維塔工作室官網截圖,這些海報只是一小部分
將全球最頂級資源調集於一身,中國導演里,只能是張藝謀。
分歧大:晚會叫好電影叫罵
除了讓人大跌眼鏡的《三槍拍案驚奇》,
《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也都是飽受爭議的。
這三部電影國內評分方面都在及格線的邊緣,奇怪的是,在IMDb上的打分卻很高。
▲豆瓣評分
▲IMDb評分
相比較《長城》的漫天差評,《英雄》在國際上讚譽一片,
不僅在美國英國等電影大國上映,歐洲、遠在南半球的土澳都上映了。
全球票房1.77億美元,創下中國電影全球票房最高紀錄,
內地票房2.5億元人民幣,2004年8月《英雄》在美國上映時蟬聯兩周票房冠軍。
同時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並且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十面埋伏》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波士頓影評學會最佳導演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的9項提名。
甚至《滿城盡帶黃金甲》都很「為國爭光」——
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美國影視美術指導工會古裝類影片最佳美術指導獎、美國第33屆「土星獎」最佳服裝設計獎、美國《時代》周刊2004年十佳電影之一。
但是國內的觀眾認為僅僅是「音樂風光三級片 」而已。
同時,張藝謀近年來作為晚會導演,沒人敢說他不好。
2008年,張藝謀擔任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總導演。他的奧運導演團隊,也被評為當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本人也被國務院評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
▲奧運總結表彰大會胡錦濤向獲獎的張藝謀表示了祝賀。
多少人因為2008奧運開幕式,才知道了「缶」這個古典樂器。
2016年,張藝謀又一次執導G20峰會的開幕式。
月光皎潔,波光粼粼,一把從水中伸起的摺扇,幻化出青花的紋樣,又幻化出細膩的花鳥畫,靈動的蝶兒飛舞。
北京奧運開幕式核心創意小組蔡國強說:「藝謀有很多創造力,大家都低估了他。」
張藝謀本身的知名度也能把各個團隊都凝聚起來,演員們都愛搶著和導演合影。
奧運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張和平也說:「藝謀精力過人,他可以用十幾個小時侃侃而談創意方案。在團隊里,張藝謀有著極高的威信。」
老謀子自己說:「我覺得我們文藝工作者,其實要有這樣的責任,對世界講出中國故事,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一方面,他是中國電影開風氣的先驅,另一方面,他也是大國氣象輸出的使命擔當,擔子之大,非議之多,也是找不出第二個人。
擔子大:除了導演他還代表更多
別看老謀子早期的電影都是土掉渣的農村題材,其實他的家底很好。
張藝謀的爺爺是陝西臨潼的大戶,後來父親看了兒子拍攝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喬家大院,就說爺爺家當年就是這樣,只大不小。
民國時期,張藝謀的大伯曾官居國民革命軍參謀長,1948年撤往台灣。
二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分校,入職軍統。張藝謀的父親張秉鈞亦擁有國民黨軍籍,曾經擔任國民黨軍需官,解放後在陝西省農林局工作。
▲張藝謀父親,左一
最厲害的是張藝謀的母親。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母親張孝友在1952年考上了西安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
老謀子除了導演的身份外,還有別的工作。1998年1月,全國政協通過第九屆政協委員名單,張藝謀在列。自後,老謀子連續擔任三屆政協委員長達15年時間。
張藝謀的兩會提案,除了關注電影老本行,住房和食品安全等社會話題也是他關心的內容。
2009年的全國兩會,張藝謀的提案了住房問題,建議政府應成立專門機構,從用地、規劃、設計、審批、資金、建設等環節,協調、解決保障性和安居性住房問題。
既是政協委員的他,又為國家在2008年奧運開幕式立下了「戰功」,應該不該有太多的「負面」新聞。
可是在2014年,來自張偉平的一記重創,曝光了張藝謀在沒和新女友領證的情況下,超生3個孩子。高達700多萬的天價罰款張導也認了。
保密工作做得這麼好,也許和張藝謀從小性格內向有直接關係。
張藝謀曾說:「我們家我媽要不回來,就我爸在家,我們弟兄三個誰都不說話,悶著,什麼事也不動,全都擱那兒。」
這些里里外外的大動作和大是大非,也為張藝謀帶來了巨大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憑藉成功執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張藝謀,被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提名,
張藝謀還被授予美國波斯頓大學人文藝術榮譽博士學位,是中國第一位獲得此榮譽的電影人。
即便是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山楂樹之戀》,也入圍了柏林電影節水晶熊獎和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
▲如果沒有當年的《山楂樹之戀》,今年的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雙黃」之一肯定不會是這個叫周冬雨的小姑娘。
最重要的,政協委員的身份也是其他人所沒有的光環之一。
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大概說的就是老謀子吧。
在這些盛名之下,真實的張藝謀到底是什麼的樣的呢?
在普通觀眾的想像里,這位被人言必稱「國師」、能夠談笑間調動千軍萬馬拍出恢弘大片的導演,私下裡,一定大牌到不可想像。
但事實是,他隨和的令人吃驚。
在備戰08奧運開幕式之間,張攝影師還給大夥拍起了證件照,
別人要給他拍,還要抓一把頭髮。
在《張藝謀的作業》這本書里,曾提到張藝謀做過一個叫 RtCatch 的個人價值診斷測評。
RtCatch:這是歐美研發機構在兩千萬以上的科學樣本基礎上設計的系統。把人大致分成老虎、孔雀、貓頭鷹和考拉幾個類型。
老虎代表主權控制;孔雀代表樂於炫耀;貓頭鷹代表謹慎務實;考拉代表懶惰、懼怕挑戰和衝突。
普通人基本上會佔其中一項或兩項,但張藝謀四項數值全部上線。這是極為罕見的,專家斷定這是著名人士,上網搜索無果,因為老謀子用的化名。
如果拿這個測評結果來解讀盛名之下的張藝謀,我們或許能了解到一個與我們的想像脫節的「小寫張藝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
毫無疑問,張藝謀是對這一古老信條堅定的執行者。
老謀子的謹慎務實,首先體現在對私生活的沉默隱忍。
有段時間,媒體指責張藝謀不孝順,不管老母親。本來,張藝謀母親愛看戲,經常和他一起到北京各個地方溜達著看戲。兩人只要坐一起謠言就不攻自破了,但張藝謀從不這麼干。
他怕母親暴露在聚光燈下影響她平靜的生活,這是他做兒子的謹慎。
張藝謀強調:「孝順不是作秀,它是你內心的情感,用不著證明給別人看。」這就是他做兒子的務實了。
再然後就是張藝謀「超生」這事,他藏的比誰都嚴實。按平常人的理解,一個老婆加仨孩子,身邊長期的心腹能不知道?
還真絕了,他的現任文學策劃周曉楓,和他當時已共事五年多。首先從來沒見過他夫人陳婷,更別提孩子們了。她甚至都沒感覺到張藝謀有家庭生活。
我們幾乎可以想像,除了工作,張藝謀是從不會和員工提及私事的,這嘴巴嚴的!
▲張藝謀母親和張末夫婦給張藝謀小兒子過八歲生日。
而老謀子對工作的嚴謹務實,更是到了讓人髮指的地步。
有的人怕誤事,將手錶調快幾分鐘,這可以理解吧?但是張藝謀的表,被他調快了半個小時。後來在身邊的討伐下,他戀戀不捨的調快了十分鐘。似乎時間往前調點,他就能比別人多佔有點時間似的。
▲心疼張藝謀的表
這麼有時間觀念,和他合作的人也很崩潰。拍《活著》的時候,編劇是蘆葦。每天拍攝完之後,張藝謀會把主創留下,繼續討論劇情。
聊到最後,蘆葦是編劇,沒辦法偷溜,但兩眼已經僵直,又怕漏了什麼。只能木獃獃地控制兩根手指,將老謀子說的話錄下來。等自己清醒的時候,再慢慢消化。
▲《活著》片場
拍攝《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時,這回的編劇是畢飛宇。張藝謀愛討論的習慣,已經名聲在外了。劇組工作人員都躲著他走,畢飛宇自然是最慘的。有時候他困得不行,就回賓館躺一下。張藝謀直接追殺而來,對著坐在床上已是半夢半醒,半死不活的畢飛宇接著說。一直說到他活活的昏死過去,才算完事兒。
▲作家畢飛宇
《長城》分配到他頭上後,張藝謀通常晚上七點到工作室,修改劇本到凌晨是很正常的事。
張藝謀一年也會休息,而且很固定:每年的大年初一。常年每天只睡2-3小時,合作者無不崩潰。
奧運會策劃期間,張藝謀越策越勇,廢寢忘食。每天就吃一頓,其餘基本不吃飯。副導演張繼剛有次餓急眼了,給大家群發簡訊:「哪位好心的同志勇敢的站出來,和導演說一聲,讓咱們去吃晚飯吧。」
▲奧運策劃中的張藝謀與張繼剛
私生活與工作的兩種處理方式,實在不得不說:張藝謀這人,實在太貓頭鷹了。
除了工作其他都是小事
考拉代表懶惰、懼怕挑戰和衝突,上面的張藝謀簡直無所不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家庭和工作都維持的井井有條,一點兒不亂。
張藝謀懼怕處理人際關係,談工作的時候萬夫莫開。但你噓寒問暖,插科打諢,他顯得十分笨拙。
上文提到的畢飛宇曾經感慨:張藝謀拍《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和他合作了半年,沒聊過一句家常話。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工作完之後還是工作,沒別的。
文學策劃周曉楓和張藝謀密切合作了八年,她也從沒聽過老謀子哪怕一聲的噓寒問暖,她家幾口人住哪一概不知。畢飛宇還能理解,幾乎天天見面的人,除了工作一無所知,令人震驚。難道,張藝謀根本沒有情商這一功能?
這也倒能理解,無非是合作者和員工,不關心也罷了。對喜歡的人也是這樣,張藝謀很欣賞陳丹青,多次誇讚他。但自從奧運會合作完,全無交流。
有次身邊的工作人員鼓勵張藝謀給陳丹青打個電話,老謀子拒絕,理由是: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是怕寒暄,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和別人怎麼溝通。
▲陳丹青評價張藝謀
這種懼怕甚至是懶於和別人交往,同樣體現在他的家庭里。張藝謀有次摸著長子的頭:「壹男啊,都長這麼高了,你上幾年級了?」這也可以理解,工作忙對家庭疏於照顧。
但到了下周,張藝謀摸著長子的頭:「壹男啊,都長...」同樣的話又問了一邊,孩子無言以對默默離開。這就有點傷人心了,這不是忙,這是對孩子根本不上心。
不善於人際交往,慢慢變成了懼怕與人交往,到最後就變成了懶於和別人交往。長久而久之,不管是身邊的人,或者是普羅大眾,都覺得這人冷漠無情。
▲張藝謀長子張壹男近照
人際交往的蹩腳最多落個冷漠的評價,那麼他和張偉平之間,則因為他的考拉性格,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張偉平的妻子最初是鞏俐的忠實影迷,通過鞏俐與張藝謀相識。和老謀子的沉默寡言不同,張偉平特別能說。文化不高,莽夫一個。屬於那種喝醉了,就會痛苦流涕訴說自己多把你當兄弟的人。
▲張偉平與張藝謀合影
除了電影創作,張藝謀的口頭禪是:我不管。說白了,就是我嫌煩,我也處理不來。所以就認了張偉平這個熟人做老闆,老謀子給他打工。
張藝謀的父親生前多次和兒子表達過對張偉平的看法:別和他走太近,這種人城府深,你玩兒不過他。
▲張藝謀父親十八歲像
甚至好友高倉健也曾在給張藝謀的信里,說過一段話,大意是:要堅持自己內心對藝術的追求,不要被製片人束縛和控制。
▲高倉健與張藝謀
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時,鞏俐合同里有這麼一條:整個拍攝和宣傳過程中拒與張偉平夫婦見面。
上到父母,下到好友,還有曾經的戀人,都對張偉平持反對態度。
原因小十君鬧不明白,但「超生」的事情發生以後,張藝謀的收入也透明了。十年多的合作,張藝謀從《英雄》到《三槍》連著五部電影,只拿了1000多萬片酬。敲黑板:《英雄》和《十面埋伏》這兩部全球票房是破了20億的。
張藝謀甚至和張偉平連合同都不簽,懶癌晚期有木有?有點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的意思。
《金陵十三釵》張偉平對外宣稱投資了6.5億,張藝謀則選擇在公眾前沉默。因為老謀子苦不堪言:這部電影本身花了1.3億,加上宣傳,再多也就2億。
但他不想和張偉平論辯,起衝突,只能自己忍著。其實這麼做對張藝謀損失很大:本來就沒簽合同,張偉平說投資了6.5億,最後《金陵十三釵》的票房是6億多,那就相當於虧本了。
最後,《金陵十三釵》張藝謀的片酬是0,還不如片場端茶的倒水的訂盒飯的小工混的好。
總之,只要能避免與人衝突,張藝謀就任忍。哪怕人家剝削他,還順手挑撥了曾經的戀人和他分手,他都能忍下去。說忍都客氣了,說白了就是慫。
不是能忍么?那為什麼兩人還是決裂了?因為張偉平終於越界了:他突破了張藝謀的藝術底線。
《金陵十三釵》宣傳期,張偉平揪著倪妮和克里斯蒂安·貝爾的床戲大加宣傳。這回,張藝謀勃然大怒:電影題材是抗日,題材本身就敏感,費盡千辛萬苦拍出來過了審。你拿這麼低俗的點宣傳,無恥么不是?
行吧,那就絕交吧。張藝謀下了決心後,還是懼怕面對面的碰撞。就是這種肉包子的性格,明明就是別人欺負他,他倒是先慫了。沒有質問還是爭吵,老謀子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張偉平,兩人就這麼分道揚鑣了。
奇怪的是張藝謀始終也沒站出來說什麼,張偉平倒是時不時出來說些有的沒的。除了作品,對於私事,找不到任何張藝謀的公開言論或採訪,這得是多能憋的一個人?這事兒要攤小鋼炮頭上,不知道他能憋得住不。
總之,管他張藝謀是老虎孔雀還是貓頭鷹考拉,我們都不予評說。作為觀眾,我們要做的就是:撇開作品背後的故事,只談作品本身。
《長城》是張藝謀簽約樂視後的首秀。又是和好萊塢合作的大片,劇本也是國外籌備的。對他來說,本身就是一種限制下的自由。既然是商業片,就別要求那麼多,不是么?
無論張藝謀私下是不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但對於電影他從沒懈怠,再加上精力過人。說「張藝謀已死」絕對是過分了,至少對於小十君來說,對他未來的電影質量,還是持樂觀態度的。
捧殺也好,罵殺也罷,張藝謀本人其實是不大在意的,也在意不過來。萬人捧場,或者千夫所指,都來得太容易,也去得太快。寵辱不驚,用心拍出好作品才是正經。
我覺得張藝謀是個很努力的導演,早期的幾部作品有自己獨特風格,英雄之後,他的電影就有點找不著北了。
前期靠自身在攝影方面的努力,把最擅長的形式感和極好的小說劇本融合,在國際影壇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功。後期過分的追求所謂商業化讓人覺得有些刻意,看他的片子,有種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的違和感。(《三槍》還給我種實驗片的感覺)
形式感,就是指張藝謀通過對影像的控制,從劇本中提煉出的帶有抽象含義的視覺場面。這種形式感在張早期的整個創作過程中是貫穿始終的。
在《紅高粱》里,張藝謀就開始對色彩賦予形式感。從故事層面上說,這部電影是斷裂的,前一個故事是偷情,後一個故事是犧牲,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是張藝謀用整部電影共同的紅色調將前後兩個故事聯繫起來,因為共同的紅色彰顯了主人公的熱血與激情。偷情是反抗封建禮教,犧牲是反抗日本侵略,這都是一個有血性的民族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觀眾也就將前後兩個故事當做一個故事理解了接受了。這就是張藝謀特有的形式感,是在形式背後賦予抽象含義並且被人接受。很多人認為張藝謀只是個拍攝大場面的導演,但我覺得這只是看到了表面,更重要的,是他對這個場面賦予的意義。紅高粱的原著小說里,我奶奶和我爺爺的形象都沒有現在這麼高大上,要更自私陰冷一些,因為要用他們反應民族性,張把原作的人物都拔高了,我覺得是個不錯的處理。
所以說,張藝謀的作品不是沒有風格,只是他的風格,往往都隱藏在原有的劇本當中去,不像姜文對原著改編地那麼喪心病狂。像是活著里的皮影,就是張藝謀的一個風格體現。皮影就是個形式,富貴靠什麼生活都是一樣的。電影中之所以反覆出現皮影(幾乎富貴的每個人生階段里都要提到皮影),其實就是在象徵那個年代裡的人的命運都是被一雙無形的手驅使著的,我個人覺得這裡有對當權者的間接諷刺。
到《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這種風格變得更加明顯了。我覺得這是最能體現張藝謀個人特點的作品,也是我個人覺得最好看的一部作品。點燈、錘腳在現實的大家庭里究竟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電影里,點燈象徵物質利益,錘腳則帶有很強的性含義(看鞏俐在錘腳時候的表情也能看出來)。陰冷的深紅色暗示著死亡的結局,犬牙交錯的建築象徵人物的勾心鬥角,鞏俐服裝的變化暗示她心境的改變,四季更替沒有春天象徵封建家庭的腐朽,未曾露面的老爺更是封建大家長的抽象象徵。這些象徵、暗示與這個講述封建禮教死板壓抑的故事基調相吻合,因此成就了這麼一部別具特色的作品。
這種形式感在他之後的作品依然存在,比如英雄里用顏色反應人物性格的處理手法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頌蓮的衣服變化是同樣的技巧。只是這種形式感變得越來越刻意,變得違和了。
首先,是價值觀的違和。這幾年,不少看慣了國產爛片的觀眾開始為《英雄》不平,覺得這部作品的攝影、武打、布景都十分精美。儘管如此,我還是沒法喜歡《英雄》。因為這部片子的價值觀實在是太奇怪了。電影強行要求一個刺客站在一個大的國家層面思考問題,把秦王塑造地過分聰明,而刺客的身世則被刻意淡化了。電影沒有展現無名的親人被殺戮的場面,也忽視了嬴政在歷史上的暴君之名,相比較而言,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要好看的多。因為那部片子是把荊軻和嬴政都當做平等的人去看待的,一個統一天下的人卻也是滿手殺戮的人,一個刺客卻是一個真正想制止殺戮的人。活著里的那種平民觀,小人物視點已經被這種王道給取代了,也許是為了被主流認可,為商業化造勢,但是我覺得這個改變太大了。
然後就是影像風格的違和。其實張藝謀很早就有意識地從別人的影像風格里取經,拿來了很多和他原有風格不符的東西。英雄和十面埋伏有類似李安卧虎藏龍的武打戲,有話好好說里有在獨立電影里流行的手持攝影,跟三槍相比,這些還都不算什麼。
三槍這片子真是玩類型嫁接玩到擰巴了,我第一遍看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老謀子的作品。二人轉式的服裝,最開始看的時候我還以為有什麼深刻顏色內涵,看到最後我才發現原來就是為了作喜劇效果。科恩兄弟的本子原本是一個冷幽默的故事,整體基調應該是灰色,無奈的。被活脫脫改成了一個鬧劇,尤其是電影最後的從墳墓里跑出來跳舞,跟之前老闆娘的那種人全都死光了的悲情一點都不搭啊。想學庫斯圖裡卡也不能這麼雜糅啊。
最後是故事節奏的違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里傑王子決定刺殺父王的原因是看到母后喝毒藥,可是有話不能好好說嗎?不能先跟父王求個情先?母后對傑王子有多好也沒看出來,之後的戲裡傑王子的內心活動基本就是空白。金陵十三釵里玉墨她們都快被日本人抓住了還天天抹著那麼濃的妝幹嘛?電影不斷營造所謂的秦淮風景,跟當時的國讎家恨背景一點都不搭,都那會了,還整那麼漂亮幹嘛?玉墨最後和神父的床戲,更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剛把貝爾抬到無私無畏的英雄地位,怎麼還能和之前一樣呢?雖然是張偉平要求加的,但電影最後畢竟是導演作品,妥協也要有限度。
《歸來》我覺得是張藝謀現在正在逐漸找回感覺的作品,我個人覺得這比他之前的幾部作品都要更像他拍的。那些重複出現的日曆牌,化妝,讀信,都有他早期作品的形式感。萬人齊揮紅寶書,陳道明對女兒說「這不怪你」的時候,我都隱隱感到一絲諷刺。離開張偉平後的《長城》能不能有個新的提升,只能等到影院見分曉了。
1,誰也不能否認他前期取得的成就。
偷個懶,不列他獲得的那些獎項。有心人一搜索,10分鐘便能了解個大概。
下面列出來張導比較引人注目的作品。
《紅高粱》,原著莫言
《大紅燈籠高高掛》,原著蘇童,編劇倪震
《秋菊打官司》,原著陳源斌,編劇劉恆
《菊豆》,原著,劉恆
《活著》,原著余華,編劇蘆葦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原著畢飛宇
《有話好好說》,原著述平
全中國的文藝青年都知道,老謀子不擅長編劇。
換個角度看,這也說明他眼光極准。畢竟,誰也不敢說電影得獎了/口碑好,劇本必須占第一功吧!
而且擅長加工,總能給優秀故事找到合適的形式,並用鏡頭表現出來。
而我想說的,並非突出張導的電影技巧。
他是個聰明人。
或許,太聰明了。
西方主流電影圈,會不會對一個剛拆除文化壁壘不久的東方古國發生興趣?
百分之百會。
否則就沒有《北京故事》和《末代皇帝》那兩部電影了。
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它映射出的人文理念/社會問題,會不會打動西方人呢?
會。
尤其當時的西方普遍對中國不了解。
政治和意識形態背景,會不會加分呢?
張導的這幾部得意之作,具有被青睞的先天條件——至少,金獅獎不會說不。
2,《活著》被禁以後,張導做了什麼?
之所以將《搖啊搖》和《有話好好說》兩部電影放在前面說,私以為這兩部片不該被黑。
前者緊跟《活著》。
一個搞文藝的作品被禁,他該怎麼辦?
換成是你,你會如何選擇?
不是人人都想當高行健。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當高行健。
後者是一次很好的轉型嘗試。
張導從來不缺乏商業直覺,更不是不能拍城市題材。他連《古今大戰秦俑情》都能演,還有啥不能幹的?
一個如此聰明的電影導演,而且在創作高峰期,不可輕易小覷他的潛力。
就電影來說,那片並不差。
為他招黑的是《一個都不能少》。
此片讓張導再度稱雄威尼斯子,起初卻被戛納拒絕。原因是啥,大家自行搜索。
它是否代表導演在藝術水準上的退步?或者說,審美水平堪憂?
我不敢亂說。
但在當年的批評家眼中,它標誌著一次對制度的屈服,一種投機或說八面玲瓏的見風使舵——屬於立場和態度問題。
3,後期《英雄》系列引發爭議,以及其它。
一眨眼,《英雄》已過去了十幾年。
假如將這部星光熠熠的大片放在當下,成片絲毫不加改動,也不用塞進賀歲檔不用保護月,我絲毫不懷疑它能問鼎歷史最高票房。
片中雖有「一夜之情」式的台詞BUG,質量依然好過今天90%的國產電影。
《捉妖記》會在那黃金陣容跟前,眨眼間灰飛煙滅。
張導的商業嗅覺遠超同儕,且本錢厚,人脈廣,拍商業片根本就不是「能否成功」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今時今日,彼時《英雄》引發的那些爭議——根本不成立。很可能國內口碑會更好些。
「惡俗」主導的多元文化洪流已經裹挾大眾,而主流輿論被「大一統」的紅色牢牢把持。
誰還會在乎某部電影主旨違背了古典俠義?
誰又會批評導演褻瀆了春秋義士捨身赴難的氣節?
張導的一大失策,在於他不能擺脫第五代導演的說教慣性(或者,他有意擺出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
這沒法改。多年來他們學的就是那套東西。
即使最機靈的馮導,在《私人訂製》里也忘不了泄憤,結結實實給觀眾上了有關「雅俗之爭」的一課。
而張馮的後輩們,大多已不在乎「自己要表達什麼」,只想著「觀眾要看點什麼」。時代在飛躍。
聰明人懂得吸取教訓。
立即拍了《十面埋伏》。格局小多了。
自負,某種難言的情結,江湖地位的壓力,等等,導致《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出台。終於為有關《英雄》的爭議划上句號。
一次華麗的失敗。
為何忘了當初發家的寶貝呢?
中國類型小說水平的確不高,但武俠有家底。就算嫌金古兩位沒新意,仍有大量素材可選啊,何必玩雷雨梗呢?
《雷雨》本是舶來品的山寨版——剝除時代元素之後,只剩下一個突出亂倫的人物架構。用它支撐最中國化的電影,觀眾會買賬嗎?
別忘了,武則天先服侍李世民,跟著才輪到李治。後世史官有意放過這件醜聞,每每抨擊大周皇帝的不檢點,先要拿「二張」或薛小寶開刀。於是我們這些熟悉或不熟悉宮闈歷史的後人,對皇族的醜聞既津津樂道,又有一種自發的寬恕。因為我們深知輕重,明白自己幾斤幾兩,不會對太子或皇后橫加指責。
一個完全仰仗簡單人物關係驅動的故事,撐不住那麼大的場面。
----------------------------------------------------------
有趣的是,這種失敗也傳染給馮小剛和陳凱歌二人。《夜宴》和《無極》均放棄改編武俠名著的辦法,硬要走出不同於《卧虎藏龍》的一條大道。
馮導不記得朔爺和劉震雲的功勞了?
陳導也忘了李碧華和蘆葦?
第五代導演是非常優秀的電影人。
即便到了瓶頸期,下限至少應該在。
我斗膽猜測,他們太不想輸給珠玉在前的《卧虎藏龍》了。
----------------------------------------------------------
4,截至今天的小結。
武俠三部曲之後,張導要忙活別的大業。
聰明人,不會放過成功的好機會。
後來發生的許多事,各位已知道了。一時他難以對拍片傾注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創作上觸到無形的天花板。
省點事。不談後面幾部電影了。
觀眾冷落成龍大哥,不僅因為他打不動了——人家對社會活動投入的精力,已遠大於對電影的投入。
觀眾忽視發哥,因為發現他成了爛片之王,將圈錢放在首位。
同理還有吳宇森。
觀眾忘不了星爺,哪怕《美人魚》並不出色。
對姜文仍有期待,哪怕《一步之遙》引發很大爭議。
哪個在認認真真做電影,哪個當它是搖錢樹,哪個以此作為晉身台階,時間一久,很難看不明白。
等《長城》出來,我們對張導會看得更清晰。中國最好的選角導演,沒有之一。他一手帶出了鞏俐這種中國最頂級的女演員,後來又帶出了章子怡這種當下娛樂圈最高段的女演員,而且
90後小花第一人周冬雨,是他從茫茫人海中扒出來的(春夏不是小花,是橫空出世的黑馬)當初看山楂樹覺得平平無奇,待到七月光芒四射才讓人不得不服老謀子的眼光。周冬雨現在走的路線放眼娛樂圈無人能敵無人能替,長相也是一股清流。
竇驍不是傳統審美里的美男子,一雙並不流行的鳳眼,山楂樹里給人感覺土土的。結果最近看了《楚喬傳》真是覺得竇驍演的好到出人意料,戲份不多卻快蓋過男主的光芒了,前期和黑化後真的判若兩人,只能說老謀子眼光真毒,能發掘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並讓大家逐漸理解和認可。
當年董潔的氣質和容貌也是一時無兩,冷清秋不做第二人想,直到今天也沒第二個人能演。這也是老謀子發掘出來的。
他在發掘美方面有獨特的能力。他發現的美人在娛樂圈都找不到第二個重樣兒的,而且都帶演技。連和張藝謀都沒聊過天,說這麽多有什麽用啊,如果真想瞭解張藝謀,推薦去看數年前還很有質量保證的『看電影』做的超長專訪(好像就叫「活著」),另外,還可以去看看張藝謀做奧運會開幕式導演的紀錄片。
總體來說,張藝謀作為導演來說,並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天才,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短處,知道如何通過一些非天賦的後天的東西去彌補,揚長避短甚至做到寸有所短,他在中國電影形式美學和母題隱喻方面做的探索和嘗試,在商業電影領域的開創性成就,對鞏俐、章子怡的調教,都是中國電影史上濃重的一筆。
至於私德方面,基本上,繼承了「秦國人」寡默、樸實的特性,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有堅持的地方,但是並不執著、堅持。
這個紀錄片叫做《張藝謀的2008》
以下是我看完後的感觸
作者:遠方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儘管外界做了最大限度的公關,但是里約奧運會依舊以他那失敗的開閉幕式在奧運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時候我們在回過頭來看當初我們那一屆奧運會開閉幕式。似乎不少人要開始給張藝謀道歉了。
回想一下,當時自己也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對於老謀子也是加入了流言隊伍的。但是現在看來很多人對於自己當初的言論已經是後悔了。這臉打得很響。當你看了本片以後,這臉打得會更響。
對於張藝謀導演,我們自從《活著》之後,是一直以來用這個標杆來要求他的,但是很多時候沒有哪位導演保證他的一生之中所有影片都是整齊劃一的。當你站在創新的道路上之後,你的每一次變化都要經過群眾的非議。
但是張藝謀導演從來沒有因為這樣而停止了自己的創作。當他拍攝完《英雄》以後人們更多的是記住了「劍的最高境界是和平」從而忽視了正是《英雄》才使得中國電影真正開啟了大片時代;他拍攝《三槍》人們在一片歡聲笑語中依舊將其罵得找不著北,但是卻忽視了他開始探索第五代導演的轉型之路。最近他拍攝的《歸來》雖然距離原著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可以看到他一直是在嘗試著不同的類型,而不是受著老本吃一生。
說的有點遠了,對於本片你從頭到尾看完就知道當時的情況是多麼的不容易。當徵集導演時候,並不乏一些知名人物,李安,陳凱歌等都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知名導演。但是最後單單選了張藝謀。這個結果開始時不那麼服眾的,因為在雅典閉幕式中在外界看來無疑是張藝謀將其搞砸了的。當時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有關領導力排眾議大膽啟用張藝謀,這無疑在最後看來是一個英明的決定。
得知自己當選以後張藝謀在高興之餘壓力不小。因為他知道這是一次中國向全世界展示的極好的機會,人的一生能有幾個這樣的機會。一個國家更是如此。他當上這個導演以後並不是自己的事情,並不是自己導這樣一部晚會這麼簡單。這是國家的事情。所以一切都在為大局出發。這才是重要的。正因為如此張藝謀的世界裡才將自己的風格剔除的一乾二淨。完全將自己放置到了國家的位置上考慮問題。這也是開閉幕式成功的關鍵。眾所周知當時老謀子基本上每天都在開會,從開始到結束大大小小的會議開了有兩千次。就是在這些會議里他將自己的創意源源不斷的輸出,有一次一次的推翻,直至產生一個再也推不翻的創意以後在進行。
影片有一個片段讓人記憶深刻,在《黃金甲》的片場老謀子領著一干人開會,突然有人喊,你們快跑,外面要打進來了。然後大家立馬撤離出去,剛出來沒多久就有一幫人真的打進來了。然後他們的臨時會議室就被無情摧毀了。所以當年我們吐槽黃金甲是老謀子的敗筆,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奧運會。
奧運倒計時一周年之際,方案還沒有定。這並不是工作組的效率低,而是老謀子為了將方案做的盡善盡美不斷的修改,在不斷的重建,這種情況下不到最後一刻,依舊是不放棄一丁點的修改。這種工匠精神使得所有人都是肅然起敬。
期間基本上除了導演,老謀子還要兼任採購,後勤以及和領導們的關係的疏通。對於繁重的工作壓力老謀子精力總是那麼旺盛,似乎沒有累得那一刻。對於領導他總是無條件服從,如果說領導認為這條路行不通他就會另闢蹊徑直至領導滿意;對於自己的團隊成員的不理解他依舊是沒有怨言,總是耐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直至找出中和的方法途徑。使得工作繼續進行。對於自己一開始提出的皮影到最後時刻被取消。他其實心裡最不好受。但是他還是要以一種豁達的態度去面對,皮影組的編導最後成功說服他們。
對於這樣一位導演。其實他並不像是我們外界人士的那樣不食人間煙火,他很多時候都是一個血肉飽滿的人。以前或許是不了解。但是從本片過後,一切都將煙消雲散。他的卻配得上中國偉大導演這樣的名號。
陳凱歌太文藝而且執拗,李安常年旅居在外不了解國內的辦事制度。而只有張藝謀才是最了解中國的人,也是唯一合適的人選。而組委會也恰如其分的選擇了他。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老謀子最好的片子《活著》評分為9.0而本片《張藝謀的2008》評分由8.9也變為了9.0 。並不是分數論,但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或許你應該看一看。你就會認為我所言非虛。
不敢想像竟然有人說張藝謀就是個攝影師的水貨,全靠合作的演員。。。 = = 請看張藝謀早期,他的地位不是靠最近的幾部水片奠定的。。。鞏俐章子怡也是靠「謀女郎」的名號紅的。。。
張藝謀的早期作品是他的個人巔峰。個性特性明顯,也充分運用了自己攝影師的特長,對色彩鏡頭的把握非常棒。《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雖然還是存在很多缺陷,但放在現在那些浮躁的作品面前,分分鐘秒殺。強烈的色彩鏡頭衝擊,台詞的精鍊,鏡頭語言的情緒把握,多少導演給早年的他提鞋都不配真的。近幾年被大炒的王全安的《白鹿原》放在張藝謀早期作品面前只能是穿尿布的小屁孩兒。[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雖然號稱伊朗神片,風格其實跟早期張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五代導演中,別說第五代,就是放到現在,他早年的作品已經足以支撐他第一導的地位。《英雄》並不算是一部多好的片子,但還是開創了中國的大片,也就是商業片時代。所以別再噴他什麼商業片不會拍,丫的時代就是他創的。
至於作為一個導演,著名編劇蘆葦(最有名的劇本應該是《霸王別姬》和《活著》)在採訪中說到過,他遇到的導演中,最會總結經驗,也只有這麼一個導演總結經驗,就是張藝謀,他會跟團隊討論很多問題,總結出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懂得總結的導演才能拍出更好的作品。期待今年的《歸來》,國內外頒獎禮絕壁會刷爆的。
=================================================================
總覺得他最震撼我的作品不是他的任何一部電影,而是08年申奧的時候放的那部宣傳片。雖然舞龍的鏡頭覺得有點討嫌,但是有個茶和絲綢緞子搭配在一起,余香裊裊的老北京畫面瞬間覺得自己情緒被帶著走了,感動到不行。事後再看,雖說再也沒有那一剎那的激動和失神,可是在別的導演身上倒也沒再找到他給我的那種難以言說就只是很想哭的感覺。絕對的藝術方面的白痴和外行,但是至少那一瞬間真的感受到了畫面感背後傳遞出來的情感的東西,還蠻神的,新奇的體驗感=。=
總覺得很多判官喜歡拿他的私生活,或者對他御用身份說事兒,道德和政治立場的指指點點酸不拉幾,真的是讓人覺得有點厭煩。
雖說是之一,可張還是稱得上大師二字。
建議你看看《張藝謀的2008》這部紀錄片
張藝謀坐在我的對面,我們中間的桌上放著兩摞照片,一部分是他在陝西省咸陽市棉八廠織襪車間當工人時的攝影習作,一部分是他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繫上學時做的作業。背後是他這些年的電影海報,有《qiuju打官司》、《十面埋伏》和《英雄》,最新的《金陵十三釵》倒還沒看。相比之下,做工人時的攝影習作製作得更為精良,照片貼在大16開白卡紙上,有些照片下面有他非常工整的筆跡,交代攝影背景、時間、技術數據。大學攝影作業除了少部分還能享受精心製作的待遇之外,其他的都散裝在標有「上海牌3號光面相紙」的盒子里,它少說也有30年的歷史了。
和視頻資料上看到的1998年在柏林電影節領取金熊獎的張藝謀不一樣,那時候他穿一身灰西裝,打鮮紅領帶,像去相親的鄉村青年,現在他著一身黑便裝,不張揚,細看講 究。
「這本書不是傳記」,他強調,「所謂傳記總是樹碑立傳,都有個潛在的傾訴對象,要麼要給世界留下一個定妝照,要麼在心中耿耿於懷很多陳年舊事,這兩種需求我都沒有。幾十年的事,好多大家都知道,你現在寫一個老幫菜的成才之路,也沒人愛看??人們也許會願意看一個人積累的那點心得和教訓,不過以影像為媒介說話的人,這些也未必是強項。」
我有點理解了,當年和他一起合作奧運會開幕式的夥伴說他,不斷說話,與其說是說給別人,不如說是說給自己。不斷質疑!不斷翻案,羅列出各種不可行,而且一會兒一個主意,工作室的人都說,他上廁所之前說的事兒,上一趟廁所回來,全推翻了。
「解釋也許是人自覺在受委屈後最本能的反應,委屈誰都有,不過委屈很幸運一樣,都不可複製。我現在看很多明星在微博上字斟句酌地解釋,都替他們費勁。這些東西就對自己有意義,還未必是正面的,大眾其實並不關心。」我知道他不可能開微博,大概是潛水看來的。
張藝謀很猶豫,我很清楚。他不想做傳,我也不想。他還沒做到藝術總結和人生總結的時候,再說,這事兒他未必願意做,我也未必能做。和他做其他項目一樣,他在為這本書找魂兒,或者用他的話說,他在為這本書找范兒,你用個什麼口氣說,說什麼東西。
從2002年《英雄》放映以來,除了奧運會開幕式之後享受了一點厚愛,他從來都是媒體的素材,動輒罵聲一片。被罵自然是不痛快的,不管這本書寫成什麼樣,我們設想了可能的三種罵法:一、出新電影了,這回沒得賣了,把幾十年前的攝影作品都掏出來了;二、自戀,連那麼老的照片都值得拿出來說;三、喲,那會兒照得還不錯,看看你現在,越過越抽抽。
這個設想過程是愉快的,張藝謀有消遣自己的趣味。他說的很多話落在紙上並不如親耳聽到那麼活色生香,他幾乎是坐不住的,說兩句就站起來比劃,神情生動,動作幅度很大,他自己也樂不可支。我不時想起陳丹青說他:平時滑稽好玩,干起活來臉上惡狠狠的。他說起電影拍攝的某個場景,立刻就能進入片場狀態,惡狠狠的表情回到臉上,那是一種跟事兒較勁的表情,讓人望而生畏。
「這些照片還是有點意思的,至少能看到一個人、一個時代不一樣的細節。我上大學是個偶然,除此之外,當年的所思所想、激情渴望,都和同時代人一樣。但這些照片是個例外。」他說,「現在看起來可能不出彩,不過它是有難度和需要準備的??我們老喜歡看輝煌綻放,它背後一定有漫長和不為人知的準備,準備過程中你未必知道哪個方向會有亮光。」繼而他開始懷疑這樣做的價值:「準備是有價值的,也有苦中作樂的美感,你以為在消遣時光,其實你在為未來鋪路。這麼說會不會讓人覺得太正?太有點想擺點兒資格諄諄教導的意思??要不就老實說吧,出版設想出本兒書,我想給自己留下一點印記,我們就湊到一起共同為繁榮祖國出版文化事業做點兒事兒。」他表情一本正經,全體笑倒。
——《張藝謀的作業》序
我是一名在讀大一學生,很抱歉這裡是通過書的轉述。對不住各位。因為我的文字能力有限,不敢在這個問題下自己隨意寫下沒有價值的答案(一直很喜愛張導,不僅僅是他的電影)。知乎大神們靠自己的見識和多年積澱的文筆寫下的真實感受,讓我很受用。謝謝。
這本書是在學校圖書館裡看到的,
以下
如果還有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會持續更新。
我第一次看完英雄覺得這個「英雄」含義真的是挺偉大的,挺深刻的。而且當時覺得很好的片子,但是看到國內的評價,但是有點懷疑自己的判斷,難道我的品位很差?到今天依然很奇怪為啥很多人當時說不好。太奇怪了這個事情
對於老謀子的電影我不想評論很多,但是他無疑是一個出色的導演,至少比所有這裡評論他的人都強上幾百倍。PS:我對老謀子的無比崇敬還來源於他對08年奧運會的貢獻,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做到!不服來撕!(關於這個有紀錄片,你可以從中知道張藝謀是什麼樣的導演!什麼樣的人!強烈推薦)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張藝謀超生被罰款748萬?
※為什麼張藝謀《長城》前瞻預告畫面尺寸是方的?
※如何結合時代評價電影《秋菊打官司》?
※金庸緣何痛罵黃仁宇和張藝謀?
※怎樣看待新華社刊文:《長城》帶熱賀歲檔 不應刻意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