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清是一個漢人政權,會不會有中國版的明治維新?

相關問題
當代中國和晚清有哪些相似處?
如果滿清是一個漢人政權,近代史會不會不一樣?


很有可能。統治者改革的勇氣, 跟他們的自信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按麥克尼爾的說法, 因為16-17世紀城防和火炮發展速度的不一致,因此活動攻城炮使擁有者大佔優勢,在亞洲大部分地區出現了一批地域較大的火藥帝國。其中包括: 奧斯曼帝國, 莫卧兒帝國, 以及清帝國。


當時這些火藥帝國的共同點是:軍權由一小撮外國人佔有, 他們借控制有效的戰爭武器(以騎兵為後盾的大炮)來統治民眾,只有日本還保持著同族統治。後果是:在19世紀, 日本人可以求助於全民族的緊迫感來推行極端的政治技術和社會改革, 而其它亞洲政府在努力對歐洲列強的威脅作出有效的反應時, 則因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普遍不信任而受到阻礙。


比如說, 奧斯曼在受到歐洲列強的壓力時,它治下的其它民族也同時不斷起來反抗,最早改革的埃及最早獨立, 接著帝國技術官僚的主要來源希臘也獨立了。 到了二十世紀初, 青年土耳其黨執政,厲行改革,氣象一新。但附屬的巴爾幹諸邦卻深恐帝國轉弱為強,急忙發動獨立戰爭,給帝國以沉重打擊。直到一戰後幾乎所有的非本族屬地均脫離後 ,土耳其才真正走上近代化之路。 而莫卧兒在統治期間, 把國力都耗費在鎮壓和征服印度教徒上了。 西北鄰國也不時入侵, 「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 不列顛人闖了進來, 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至於滿清, 出於現實政治的需要, 國人長期羞於承認當時中國是處於一個外來的征服王朝統治之下。 為清朝辯解的理由, 是滿洲人已經被漢化了, 而且,清朝的統治也是非常中國化的。但這實際上並非理由。漢化的滿洲人仍然是執掌政權的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成員憑藉其血緣據有比漢人高的經濟和社會地位, 至於他們講滿語還是漢語,敬拜薩滿還是至聖先師,並沒有影響到這關鍵的一點。


實際上, 不止對於同時代的西人,對於同屬東亞一脈的朝鮮和日本眼中,清代的中國,就是一個被蠻族證服的國度。 朝鮮人感激於明朝對他們的再造之恩,雖然屈服於清人的武力, 但私下裡,他們仍把清帝國叫做「夷虜」,把清皇帝叫做「胡皇」。,朝鮮人對於自己仍然堅持書寫明朝的年號,穿著明朝衣冠,特別感到自豪,也對清帝國的漢族人改易服色,順從了蠻夷衣冠相當蔑視。朝鮮人認為,「今天下中華制度,獨存於我國」, 再也不承認文化中華在清帝國了。 而在日本人的心中,漢唐中華已經消失,中國與四夷的位置已經顛倒,他們本國才是「神州」。


滿洲人漢化的影響,反而是他們作為新的漢文化的皈依者,比漢人更執念於儒教的文化復古主義。(正如任何宗教的新教徒都比舊教徒更狂熱偏執) 因此,在遭遇到西方入侵時的反應, 滿清的反應和三百年前的明朝相比, 更為死板頑固。用比較摩登的說法, 由於滿清的政權來自武力征服,因此他們的執政合法性實在是可疑, 滿洲人只能通過證明他們是中國傳統的真正守護者來為自已辯護。(我可不是在影射什麼呀)。比方說,義和團在朝中的支持者,旗人就佔了很高的比例。


同時, 由於滿洲人作為一個少數民族高踞政權之上, 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他們把重心放在保持社會結構的穩定及權力的集中上,導致清朝在文化的保守性和自上而下的專制方面, 與明朝相比遠遠過之。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雖然漢人在朝廷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但滿人作為征服者,在其內心深處對漢人始終懷有猜忌。 因此,清季漢人官僚的改革,總是過份的小心翼翼。


最重要的是,清朝的改革與與日本的維新相比, 一個最大的不同, 是改革參與者的差異。 清朝的改革更多的是一些上層人士的活動, 而明治維新則是一種全民的運動, 並且在開始那幾十年, 除了少數商人以外, 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反而受到很大的影響。主導維新的是一批年輕武士(1868年他們的平均年齡是30歲),他們的改革帶來的後果是整個武士階層的消亡。 普通人的稅收也加重了,而且還要負擔以前不用服的兵役。對於東亞國家來說, 統治集團能夠動員起傳統機器進行激烈但在掌控之下的西化運動,而不會引得四分五裂或引發革命,是很難得的。日本人的犧牲得到的補償,是國力的增強和本國地位的提高。對日本人來說,一切措施都只是達到民族振興計劃的工具。日本人之所以能說服自己保持團結和承受犧牲的秘訣,是強烈的民族主義感情。


由於19世紀各國接觸和競爭的加強,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或是發揮國家的全部力量,各國都在由原來因為由於對君主的個人效忠或由於宗教紐帶而維繫的傳統國家, 改變為現代的民族國家。 在19世紀,民族國家的創立,已經變成一種普遍接受的信念。所謂的民族國家, 就是其最高政治當局要以某種方式依賴和代表本國居民的意志和看法。 這裡必須是一個民族,而不僅僅是一大群人。 這個民族在某些方面必須基本上有共同的感受和意願。國家通常是(儘管不總是)由所有講同一種語言的人組成。 一個國家還可以具有相同的血統或種族起源(不管怎樣搞錯都行)的信念,或者具有共同的歷史,共同的前途,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地理中心和共同的外部威脅這樣一種意識。 國家的形式有多種多樣, 但它們毫無例外地都有感受到自己可算是永久的社會, 在這裡, 各個人和他們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有著一種共同的命運。「民族」是各個國家的新公民宗教, 它提供了使所有公民附著於國家的黏合劑,提供了將民族國家直接帶到每一個公民面前的方法, 並可平衡人們對那些「超越政府的事物」(如宗教,與國家不一致的民族或人種,或階級差別)的效忠。


民族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為的。 從歷史上看它是個新事物,雖然它體現出人類群體某些非常古老的反對「外人」所具有的,或他們認為他們具有的共性的東西。實際上民族是需要被建造的。撒丁王國首相阿澤利奧在1860年說道:「我們已經締造了義大利, 我們必須接著締造義大利人。」 因此建立強制推行民族一致性的機制至關重要。 特別是國家教育機制(主要是小學,用以向學生強行灌輸愛國主義等社會價值, 並推廣標準民族語言),軍隊(特別是義務兵役制),國家就業機制等。國家通過普通但無所不在的代理人, 從郵差警察到教師,而直接向下接觸到其境內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 它們可以要求公民積極地投入國家,這便是所謂的「愛國心」。 這樣,政府和被統治者通過民族主義,在道義和心理方面建立了聯繫。 明治維新,也就是這樣使一個新的自豪的民族得以在日本崛起。


由於清朝的統治者是少數民族, 因此即使在國家危急關頭, 也只能求助於傳統的資源,即對皇帝個人和對文化傳統的忠誠。 如果提倡民族主義,人們很自然地就會對滿洲人的統治地位產生質疑,因此中國遲遲不能實現向民族國家的轉型。這種新型的民族國家和舊的傳統國家在凝聚力及效率發揮上的差別, 在甲午戰爭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對於日本平民和中國平民來說, 戰爭對他們個人的影響程度都差不多, 但做出的反應強度卻完全不同。 。只有到了推翻清帝國後,中國的民族主義才能順利發展。 到抗日戰爭時, 雖此中日的國力差距比甲午戰爭時已是更大了,但由於民族主義深入人心, 中國就變成不可征服的了。


首先,明治維新的模式只能存在於日本,黑船敲國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需要配合武士道的那種「痴蠻」勁,才造就了那一次次的政治運動,導致了幕府勢利的衰退。同時,新思維的傳遞,也因島國的大名分封治而變得可能。在中央高度集權,儒家思想與士大夫階級把持官宦之道的中國,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所謂中國式維新,不在滿漢,而在人心與權勢嗎,上下一體,才能成事。而在中國,徹底的變革,只有通過徹底打破既有利益體系的分配來實現,也就是說,沒有徹底的造反,不可能有徹底的改革。往極致說,張居正的結局擺著呢……


一邊聽數學課一邊碼答案,若有錯誤,歡迎在評論區中指出
所謂改革,只不過是將利益從某個階層的人的手中轉移到另一階層的手中而已。
然而貪權的君主是不可能主動放棄自身的核心利益的
舉個例子:你對萬曆,甚至是對李煜說:」從明天開始你不要上朝了,事情全部交給首相和國會去做,你的待遇會稍微差一點,但是不會差太多。只要有什麼大事【例如祭天,出征等】出來溜一圈露個臉就好了。「請問這兩位會作何反應?

然而,假如你對康乾二位或是對慈溪老太太說這種話,不死才怪吧。
所以,只會有兩種可能性:
1.lazy的君主主動下放權力,並建立議會。歷史上,做到前面的不少,建立議會的……恐怕沒有。而且,被儒家文化洗腦的大臣們肯定會極力反對。君主立憲這種東西沒有百來年的嘗試不大可能會有結果的。
2.像不列顛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但是,這種革命是在文藝復興所帶來的文化發展之上的。而且,歐洲的所謂封建和天朝的所為封建根本不是一碼事。天朝的封建為君主直轄,而歐洲的封建可以認為是分封建設,而國王無權利要求貴族手下人民。【貌似我的奴隸的奴隸不是我的奴隸就是這樣的】簡化成一句話——在思想不解放的基礎上,任何的改革都是耍流氓。

所謂的明治維新,其實是沒有阻攔的洋務運動而已。雖然名為君主立憲,其實是天皇攬大權。但是那個年滿六歲必須上學簡直贊max。

喵嗚~忘了說一個關鍵點了:法。法律不僅僅約束了君主,更約束了權力。in other word,法律就是超越一切權力的權力。假若沒有一個相對健全的法律,商業這種東西就無從談起。

碼到這裡莫名其妙地想喊一聲:」中國共產黨萬歲?「


我覺得明亡之後,無論是漢人還是滿人建立政權。都會把明中後期的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打回到原型。

假設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朝。戰爭的破壞下人口驟減。土地兼并帶來的矛盾不復存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會重新束縛到土地上。回到明朝初期的狀況。新王朝初建帝權將全力壓制相權,明朝末期形成的內閣制度也被打回到明初的狀態。

阻礙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是滿族統治,是清朝早期的長達150年的康乾盛世。


中國無法複製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封建制向君主立憲制的改革,實際上是加強君主專制,並非英國意義上的虛位君憲。基本措施是廢藩置縣與大政奉還。
中國在秦朝已經廢除了分封制,各省早已歸朝廷統轄,不存在以這種方式,加強集權統一國家政治經濟的可能。
而大政奉還方面,中國並無幕府天皇似的二元體系,沒有辦法通過更換統治者的方式令舊有矛盾一筆勾銷,一派新氣象。天皇宗教性的神格也是中國歷代帝王所不具備的。統治者是滿族雖然有一定負面作用,但即便是漢族,中國曆來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念。漢人政權也是經常更迭,缺乏對皇帝的尊敬,更多是對極權的恐懼。只要他握有有權力,認誰做皇帝都是一樣。若是失去權力的皇帝就沒人在意了。而日本所謂萬世一系,天皇亦是神道教的領袖,即便無權也有勢。
中國的君主專制早已到達頂峰,強無可強,通過這種方式已經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另擇良方。近百年的亂象不是一句"當年要學明治維新就好了"能解決的。


2017. 12. 16編輯: 絕無可能。斯考切波說的很明白了,國家自主性衰減意味著革命可能性提升。稍微了解查爾斯蒂利抗爭政治的朋友都明白。君主立憲國家是否會發生革命?革命之後意味著什麼?共產主義革命是否依然會在中國實現?這三個答案大家其實很好腦補。

---

樓上有些人對明治維新的理解過於淺薄。首先日本在德川幕府時期是藩幕制,類似現代的聯邦制,地方大名在他的管轄區域內具有極大的自由權。薩摩藩曾經與英國發動過戰爭,史稱「英薩戰爭」。(在中國是不可能爆發如「英廣戰爭,英浙戰爭」等省份與國家宣戰的行為)明治維新初期的重心是權力中心從幕府將軍向天皇的轉移,即「大政奉還」。而當時推進倒幕的藩國主要是長州和薩摩。明治維新中期國家實權掌握在薩摩藩和長州藩的士人手上,在排除了西鄉隆盛等守舊派的影響後,明治政府強調「廢藩置縣」---擴充中央權力,「脫亞入歐」---實現近代化,而在維新政府中掌握大權的是長州藩的大久保利通,由於他的過分專權和排除日本舊習俗與制度而被刺殺。中期結束。明治後期重點則是富國強兵、制定憲法,為的是樹立穩定的國家權威,為侵略擴張做準備了。此時中央政府的權力控制在一群維新元老的手中,形成了中央的委員會制,一般認為這段時期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和黑田清隆的影響較大。由此三步日本完成了維新任務。

我們簡單的假設當時中國的清政府是一個漢人統治的國家,然而不論是漢人還是滿人,中國歷史情況決定當時中國央地關係一定是中央集權下的單一制國家,地方官員都由中央任命,地方行政機構是中央政府的執行機構。這就導致了明知維新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徑不成立。在中央層面,我國自明以來專制制度已經十分豐滿,如果社會依然很穩定,制度也不需要修改;如果假設像晚清列強欺凌我們虛構出的國家,那麼制度更改議程就有可能被統治者看中而得到更改。這條假設路徑無非也和清末一樣,是由康有為一樣的士人推動開明執政者對制度的革新。康有為代表的是眼光稍遠的鄉紳,這些人一般都在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受外國文化影響較大。由於鄉紳是中國垂直政治系統中唯一可以不受中央管轄的有權團體,故也只有他們會最先提出有關政治改革的方案。可惜當時兩廣人特別不受操以官話的朝廷與高級官員待見;孫中山與李鴻章對話時,李鴻章嫌孫中山普通話太差而不待見他。徐桐和剛毅批評康有為想在大清改革請先吧官話說清楚。而受到滿朝的排擠。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然而,問題又來了。無論是異族還是漢族,反對改革的頑固派是都會存在的,並且要讓一個極為專制的國家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國實在有點難。孫文的革命雖然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但是非要假設當時國家為漢人國,孫文的口號就會向闖王一樣側重「平均地權」。辛亥革命依舊會在漢人王國中發生。
處理民族問題一向是滿清政府拿手絕活,自順治入關開始,中國多數的農民起義並非口號是「反清復明」或「反滿復漢」而由天理教、白蓮教徒的暴亂佔了清代起義中的主流。19世紀末的山東義和團打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可見山東及中原地區的農民並沒有對清政府有很大的反感,反而是出於同情或提攜的態度。所以樓上的一些大漢族思想在分析歷史社會學問題上並不可取,無論是滿人還是漢人,環視當時世界。凡是固步自封的專制政府,都排除不了被推翻的命運。

為什麼我會對明治維新在中國無法實現抱有如此肯定態度,我們可以再系統分析一下當時的中國政治和與中國類似制度的大國。
清末新政雖然在諸多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兩件事務處理的失敗卻導致清政府的功虧一簣,
一是,1910年皇族內閣的設立,1911年(宣統三年)5月8日清政府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皇族內閣名單,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為協理大臣,下設外務部、學部、民政部、度支部、陸軍部、海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十部,以梁敦彥、善耆、載澤、唐景崇、蔭昌、載洵、紹昌、溥倫、盛宣懷、壽耆分任各部大臣。十三人中,滿洲貴族九人,漢族官僚僅四人,而滿洲貴族中皇族又佔七人。呵呵 。一個內閣都是皇族,這不是欺騙了民眾么,此之後反對清政府統治的呼聲開始增多。
那如果換成漢人國家的內閣呢?實際是一樣的,漢人王國的中央系統依然由皇族親貴、高級大臣組成,民眾的利益依然無法在中樞進行表達與聲張。反對聲不會小於當時清政府。

二是,央地關係的失調;很多人不了解辛亥革命,認為革命之後就共和了,再多看過點史書和電視節目的朋友可能認為一場革命爆發佔領的武漢三鎮接下來清政府打不過革命勢力,也調動不了北洋軍就找袁世凱出山,袁世凱獅子大開口迫使南北議和,共和就成了。實際上大家都忽視了武昌起義爆發後,南方18省獨立的事實才是清王朝奔潰的原因。為什麼太平天國辛苦13年也沒有一省響應而獨立??為什麼孫中山在兩廣組織了10次革命也沒有一個縣或者一個鄉支持??原因就在於中央與地方關係並沒有被實際的撕裂。太平天國以來中央將財權與軍權下放地方,洋務運動更是賦予湖廣、兩廣、直隸和兩江四總督極高的權力。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中央政府賦予了地方督撫財權(收取厘金)軍權(太平天國時期的團練,新政的新軍)外交權(單獨與外國簽訂合約),海關,行政方面噼里啪啦一堆權力。(要知道即使美國的州政府也沒有與外國媾和的權力,變相的賦予地方政府以主權)。but 人事權還是歸中央調派,亂放權和亂集權行為,導致了中央與地方失序,1905年取消科舉,一堆地方士紳失去做官的機會而成為地方官僚的參謀,由於對廢除科舉的仇恨和地方官員與中央矛盾,他們為地方政府出謀劃策怎麼在與中央抗爭中獲取更大的利益。1909年鐵良南下收取地方財權,導致了地方政府強烈的反感。從此,地方與中央關係徹底失序,武昌起義,18省獨立中有一半以上是本省巡撫直接宣布獨立而非由暴力致成。而那些官員為了美化自己的在當時人們眼中叛國叛道的大逆的行為,一般都給自己戴上「贊襄共和」以及「反清復漢」的好帽子。然而其中很多人恰恰在北洋時期卻反反覆復地參與地方獨立、軍閥混戰的活動,恰恰這也是他們這些政治家們圓滑、違心與逐權逐力心理的反映。如果真要認為他們是為了反對滿族統治而改旗易致,那麼那個人的腦袋肯定是被驢踢了。

在看俄國和法國,俄國也是專制體制,但是在日俄戰爭後的中央推動的斯托雷平改革也是失敗了,不可否認,斯托雷平的鐵腕措施確實收到了經濟上的奇效。其中煤產量增長121%,棉花加工量增長62%,出口總額增長112%,國民收入增長78.8%,人均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值,超過整個斯大林時期,而俄國的糧食產量超過了阿根廷、加拿大和美國糧食產量的總合,成為歐洲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如果聯想到蘇聯長期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這個成績更顯得難得。誠然,斯托雷平通過「先穩定,後改革」創造了沙俄經濟史上的黃金奇蹟,但是他認為經濟的富足自然帶來政治上的自由,他阻礙憲政進程,試圖通過經濟的增長和穩定的秩序換取人們的支持,卻心愿落空。俄國嘗到甜頭的同時卻種下了酸果。
實際上,經濟的發展導致更大的貧富差距,村社的解體讓封閉的農民逐步看到更加廣闊的世界,也讓他們對政治生活更加關注。但是斯托雷平拒絕根本的「政治改革」,漠視民眾的訴求,各項措施以權貴利益為本位,不敢觸動既得利益集團,改革實際上是有權勢的私有者對無權農民的又一次剝奪,給農民帶來沉重的苦難。而貴族和地主也認為改革剝奪了本屬於他們的利益。最終導致地主、民主憲政派、革命派、民粹派、農民等左右各派均反對,甚至沙皇也不滿意他的改革,與之關係緊張。每次覲見沙皇時,斯托雷平在公文包上都寫好了印上當日時期的辭呈,「時刻準備接受聖上旨意的突然改變」。如果不是皇太后的干預,斯托雷平在1911年春就被沙皇趕出了朝廷。 而法國的改革屢屢失敗,換回的就是一個接一個君主制與共和制的輪替。這都與他族還是本族的統治沒有關係,凡事腐敗和固步自封的體制,被推翻和改革失敗的幾率是很大的。

然而由於社會中固化的利益衝突,即便在斯托雷平的鐵腕下,原有體制下的繼續改革也變得越來越難,社會發展進入一個瓶頸期,群眾中不滿和敵對情緒激烈,斯托雷平在劇場陪同沙皇看戲時被一個對社會心存怨恨的民粹分子殺死,最終未能逃開他人生的第十一次刺殺,在遺憾中飲恨而終。

所以,民族統治問題並不是國家改革成功或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而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央行政系統的決策與治理成果才是一個像當時中國是否能成功的主要原因。當然,我也不否認滿族在統治末期失敗的行為的確使得人民對這個腐朽的政權具有很強的反抗性,然而不得不提,如果漢族政府也和滿族政府一樣固步自封,國家的覆滅和改革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壞蛋假學問@張紹龍@珠江水長


中國的近現代屈辱史,這個鍋是誰的?

閉關鎖國的本質就是在和整個世界賽跑,結果是因為落後而被無情的淘汰掉。

滿清統治階級的罪惡沒有被清算。
給了那些人所謂體面的下台的結果就是和日本人合作搞了個滿洲國。

粘貼我的另一個回答
吹捧滿清者,主要是領土繼承論和滿清盛世論兩個。
此外還有一些諸如比爛論、民族歧視論、歷史命運論、封建社會論和轉移話題。


錯過近代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大變革,直接後果就是近現代中國的屈辱史。並間接影響中國未來數百年國運,才是滿清最大的過錯!
~~~
至於土地問題在核彈爆炸之前真心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強大了哪塊土地都是自古以來的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
不然,屈辱的近現代史和不平等條約就是最好的例子。
被欺辱,被淘汰。
===========================================
背離歷史,脫離事實。
白人在全球的殖民運動在乎你所謂的歷史合法性不?
俄羅斯的擴張是依靠你所謂的歷史合法性不?
還是你認為中國那些被侵佔被殖民的土地沒有歷史合法性?
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世界談歷史合法性,呵呵~
看來那些被不平等條約侵佔的幾百萬土地和美洲原住民死的只剩下一些混血兒不影響你的「領土歷史合法性論」。
你的歷史合法論在槍炮面前屁不是。
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
古代有城下之盟,現代也有不平等條約。

ps
為了給滿清洗白,你連中國那些不平等條約都忘了。
==========================================
原來你是漢族呀,真是太令人意外了。
~~~
1)未工業革命之前搶外東北和蒙古,俄國搶不過中國(不管是移民還是戰爭)。
理由:地理距離造成雙方戰爭運輸和後勤的差異。
別說是三百年前的俄羅斯還窩在烏克蘭那塊就是現在俄羅斯的主要人口也是聚集在歐洲那邊,至於遠東地區的人口還是在西伯利亞鐵路修建起來後才在鐵路沿線和外東北的幾個城市慢慢發展起來的。
可問題是在我所設定的1700年有西伯利亞鐵路嗎?
俄羅斯可是和那些地方隔了個西伯利亞,古代的運輸限制和後勤能力就決定俄羅斯搶不過中國。
距離本是中國最大的優勢,可惜滿清統治階級防漢人甚於防異族。[img=1308762892]
2)明之後是一個漢族政權,而不是滿清這個異族政權。
別的我不敢確定,但對漢族的民族奴役不會有,對漢族的民族大屠殺不會有,閉關鎖國不會有,對漢族的打壓限制不會有。
我不認為那樣的中國在見到更先進的文明會不知道學習。
3)你的那些言論讓我懷疑你的民族很正常,說實話到現在我依然認為「你說你是漢族」是在說謊,,抱歉~~

PS
建議你就不要光在別人評論區宣傳「大清朝有功論」了。
也別亂扣帽子說別人水平低,喊著打誰的臉,扯什麼明粉皇漢的。
自己寫個答案,說說為什麼沒有受滿清統治的中國搶不過俄羅斯?
~~~
你在某知友的評論區,指責別人水平低,無腦皇漢明粉,大喊著要打別人的臉,,對你這樣的人我若不拉黑,對不起拉黑項功能。
=======================================
新中國的土地是繼承中華民國。
何況東北、蒙古、西藏、新疆這些地方又不是沒鬧過獨立。結果是中華民國和新中國的軍人給打下來的,這些土地是中國的戰利品。
所以不要說的那些土地像是滿清白送的一樣。
~~~~~~
滿清時的中國疆域面積確實很大,這是事實。
但這其中有大部分是繼承自明朝,還有一部分確實是滿清統治時期被劃入中國疆域里的,但這些就全是滿族的功勞了?
事實上,打下那些土地絕大多數軍人是漢人,這點可以從清初和清末時的滿族總人口知道(相比漢人,滿族少得可憐的人口數量),,倒是今天滿族1000W人口中有多少是為了少數民族優待而滿人的,又有多少是那些包衣的後代。
~~~~~~
領土擴張的本質是人的擴張。
在這點滿清不單無功反而有大過,因為幾乎整個滿清統治的260多年中都是在禁止漢人向外東北、內蒙、新疆等地方墾荒移民的(走西口闖關東~),同時又有遷界令禁止漢人下海。
(閉關鎖國,還是西方殖民者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可惜有些晚了)。
讓沙俄搶走了遠東地區大片土地倒是其次,最大的惡果是整個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改變了東西方世界的千年格局,造成東方落後西方現狀。
還間接造成今天中國那幾個地方的不穩定,,如果那些地方生活著大量的漢人,就不會有今天的這個鬧獨立那個鬧獨立的情況岀現。
試想一下,若那些被不平等條約侵佔的土地上都生活著數百萬到數千萬的漢人,那麼其他國家除了大規模的屠殺之外,就基本不可能拿走那些土地!
~~~
人口一多自然就需要擴張,更何況對近現代的工業發展而言,農業社會的那些不毛之地大多地下儲藏著巨量的礦產。
~~~
長城之外的土地對農業社會的中國確實沒什麼用(除了留一些土地做防禦緩衝區,其他的確實是雞肋),但對跟上西方世界腳步開始工業化的中國就不存在不適合耕種、運輸困難、生存環境惡劣這些問題,那些地下埋藏著大量礦產的蠻荒之地中國會不需要?
若滿清沒有閉關鎖國,而是主動與世界聯繫,跟上西方世界前進的腳步,不說超越西方,只要不太落後就可以。
那樣的中國就能憑藉中國巨大的體量稱雄世界,獨霸亞洲(實際上就是沙俄的發展道路)。
~~~
反倒是滿清做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又拒絕融入漢民族(沒有入華夏則華夏,還試圖以夷變華),天然充滿危機感。
害怕漢人,所以就禁止漢人向外移民,一方面閉關鎖國在思想上奴化漢人,另一方面用蒙古、新疆和西藏制衡漢人來維持統治,,東北更是滿人的自留地。
若是一個漢人朝代,別的不敢說,禁止漢人向外移民這種東西是不會岀現。
~~~~~~
有人認為蒙元滿清能控制長城以外的土地就是大功績,卻不想想中國的長城是用來幹嘛的?
~~~~~~
某些人口中的康乾盛世,不過紅薯土豆和玉米罷了。
與其感謝滿清皇帝的功勞,還不如感謝西方殖民者,因為是他們把這些高產穩產的糧食作物從美洲傳播到全世界的,人家才是正主。
~~~
那三種高產糧食在明末就有,只不過是到了清中期才普及開來。
因為那三種高產糧食中國人口爆炸性增長是必然(不管新朝代是漢人皇帝還是滿人皇帝,大航海時代都送給了他一個盛世)。
~~~
突破因水稻種植區域和產量的限制,人口達到4億,但也形成一個更大規模的饑荒危機。
又因為耕地有限,新增加的糧食產岀很快就被新增人口給抵消掉了,並把人口總數維持新水平上。
這也是為何清中期民眾生活普遍不錯,到了晚清時期民眾生活品質又下降的原因(當然土地兼并、頻繁戰亂和列強經濟衝擊也是重要原因)。
~~~
那些吹噓滿清盛世是滿清皇帝功績的傢伙,呵呵。

ps
滿清相比明朝,其對蒙藏的民族制衡政策和永不加賦的稅賦比明朝好,這是事實。
~~~
但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也是事實。
==================================0802更新
有部分答案說今天中國疆域中有西藏、東北和內蒙是滿清的功勞,那我就貼幾張明朝疆域圖。
至於新疆,中國有歷史上的安西督護府。[img=-1766827370][img=-981762735][img=-224236683]======================================0802更新[img=-1139646693]虧你說的岀來,用明朝後期疆域對比滿清前期。
古典中國各朝代的疆域一直都是變化的,強盛時疆域擴大,衰弱時疆域縮小。 ~~~
沒想到,你為了吹噓「滿清領土有功論」,居然拿前一個朝代衰弱時期的疆域對比後一個朝代強盛時期的疆域。
~~~
要比較,也應該拿兩個朝代最強盛時期比較。
拿明永樂時期的疆域和清乾隆時期疆域對比,再參考一下今天中國的領土地圖。就知道你說的話中有多少水份。

ps
自稱為漢人的你和你的一些言論。
~~~
只能證明知乎,確實能發現更大的世界。


歷史的蝴蝶效應很強的,一個細節導致面目全非,不過某些東西變化不大。

漢人政權也許更好,也許更糟,但不會差太多。

假如真要是出現了中國版的明治維新,會不會出現中國版的人間宣言呢?


明治維新的特點是相當獨特的,基本不是日本人搞不出來,但題主的 意思其實是,如果當年是漢族朝廷,我們能不能搞起君主立憲不用改朝換代?

答案是有相當可能的,清廷滅亡的一個巨大因素就是,他的統治核心滿人集團已經完全不行了,基本一個能幹的都沒有了,個別能幹的還都在內鬥中被搞死了,但是剩下依然占著位置的那幫廢物因為滿漢之別,又極度拒絕和恐懼漢人接近權力中心——而漢人重新掌握權力本身早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就使得漢人的實力派統統拿不到權力名分,而權力名分的擁有者死也不肯撒手——那實權者想頂你都沒法頂啊,只好讓你退位了。漢族王朝的話,就完全有可能實現,因為重新上市不如借殼上市省時省力,地方大員自然樂得坐享前人之福。

當然後面怎麼發展,假設上面再堆假設,就很難預測了,因為民族革命可以不搞了、國民革命可以不搞了,共產革命人家可沒講我不搞了……只不過沒了北洋之亂和國民政府北伐的話,中國政府會有更多的時間搞建設,對付共產革命時候的家底應該會雄厚很多。


漢族統治中國大地時,中國文化科技幾時落後過,明朝其實並不保守守舊,中後期很開放了,也出來很多先進技術,很多思想家,有資料顯示明朝中國也是領先世界的。中國的落後都是,元蒙滿清這是蠻族統治時,不要狡辯,元滿就是蠻族,所以說中國的統治大權一定要在漢族人身上,絕對不能落到蠻族手中。因此清如果是一個漢族政權,領先世界不敢百分百說,絕不會落後挨打,即便現在的天朝,好多人那麼多微詞,但我們現在取得建設成就還是不能無視的,當然當年犯下的大錯也是不能忘卻的


看了那麼多我突發奇想,很好奇回答者的民族身份,僅僅是好奇


這個問題的核心就在於 封建王朝的最後的統治者的民族屬性上
即:漢族 意味著統治者是多數民族(與少數相對)
滿族 意味著統治者是少數民族
(很抱歉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所以我的回答可能會偏向於 為什麼清朝不會發生明治維新,而要說明這個問題 我又要擾很大的一個圈,所以希望大家多一點耐心能看完我的回答)
而就這一點上 滿人坐了統治者後其自身的心態是有很大問題的
而清朝雖然出了若干傳統意義上的好皇帝 如康熙 但是 一個勤政的好皇帝是否會給國家帶來一個好的前程?對於這一點 我的答案是 不一定

我就從康熙說起 康熙一生的主要功績大抵如下:
擒鰲拜
平三藩
征葛爾丹
收復台灣
薩爾滸條約

擒鰲拜 這一點其實是皇族內部的權力鬥爭 輸贏來看 能說明康熙能幹 但其實對於國家長遠來看 沒有什麼貢獻

平三藩 同理也是為了維護皇權 其本質是一場地方政府與中央的權利鬥爭演變而來的武力 貌似也沒有多大貢獻

征葛爾丹 印象中把准格爾部滅絕了

收復台灣這一點當然維護了領土完整 如果你看過鹿鼎記的書 你也就會知道 康熙當時動了把全部台灣居民前往內地的念頭 如果不是韋爵爺 現在真有可能一中一台了... 小說是小說 但這一點確實有

薩爾滸條約 800人的毛子遠征軍打了這麼久 還簽了個割地的條約 真你媽夠了

下面要說說康熙的勤奮好學
這一點我的看法與主流一樣 即 康熙的勤奮好學是他個人的勤奮 與同時代的彼得大帝比較 彼得將自己對於科技的熱愛推向全國 即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國家自然的富強,而康熙呢 舉一個例子來證明...

康熙年間 有個叫戴梓的哥們發明了28連發的火器... 你可以理解為衝鋒槍。康熙棄之不用說 一滿洲素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後來這哥們充軍了...

封海的壞處我就不多說了 前人都說爛了

說了這麼多關於康熙的大家也許都要怒了 為啥還沒說正題呢
這就來了

就是因為康熙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皇帝

又加上之後沒有什麼特別雄才大略的皇帝
導致在清朝沒有人發現康熙壓制科學的政策會對國運造成多麼大的危害
祖宗之法不可變 更何況還是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的政策

那和民族性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當時的階級性 在滿族貴族中 都有一種 漢人一強 滿人必亡的心理 所以對於漢人的打壓從來都是嚴酷的。這樣來看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心理也就容易理解了

加上清朝文字獄的興盛 導致了思想的不開放(清朝偉大的作品事實上很少 就出了個紅樓夢 還是說滿清差的...)

而從概率上來說 喊人多 滿人少 禁錮漢人的思想也就意味著禁錮了民族的創新能力
從這一點上 也就很好的解釋了
為什麼清朝不可能出現明治維新...

我還是太年輕了,讀書太少 文筆太差,又自以為是,可憐可悲 上文胡寫亂塗 請多指正 請多指正...


我想就樓上的說幾句 個人觀點 不要見怪 滿人入關後的那種撿了便宜的心態讓他們除了守成別無他求 這點看看晚清的那些條約就知道了 他們患得患失 跟害怕漢人的復辟 於是壓制文化 大掀文字獄 閹割漢人包括所有中國人的思想 說實話 我們都是卑躬屈漆的臣服者後裔 早已沒有了漢人最重視的氣節這個東西 所以後來的漢人政權和滿人的無大分別 因為我們當年已經被磨平了同化了 就這點說 我們其實和埃及一樣 文明還在傳承 但傳承者和傳承的實質已經變了


不僅僅是「明治維新」這種動作,日本這是手術式的進行變體改革,放在中國會重新反思的,最經典的那個就是明朝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僅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一個更為先進的國家制度正在醞釀與形成


如果是漢人政權,還要什麼維新啊 中國早就是第一強國了


只要儒家的那一套在實施著,永遠不可能有什麼進步,儒家到底有多大拖後腿作用,我拉一段嚴復100年前的總結:
1、為了保持穩定,貶抑競爭和革新,訓誡老百姓遵循祖制
2、提倡鼓勵節儉,反對發展財富
3、崇古貶今
4、反對積極進取,推崇知足
5、為了防止造反,向老百姓灌輸溫柔順從習性的思想
嚴復表明,所有這些都違反了西方通過競爭、發揮能量、提高人類能力與智力,來加速進步和發展的原則。


提問者想的太簡單了,明治維新只不過是借用了明治天皇的年號罷了,天皇本人對整個維新過程並無顯著貢獻。維新這種事還真的不能讓有實權的年輕皇帝瞎搞,不然就像光緒一樣硬生生把中間派和溫和改良派逼成了保守派。這事兒跟皇帝姓什麼沒關係,愛新覺羅家也有開明派,就是這維新的人不如薩長武士們靠譜。


不會。

要讓中華帝國放棄重農抑商的傳統太困難了,落後的大帝國面對衝擊是最難改變的,非要到被屢次按在地上摩擦以後才可能醒悟。

為何如何?

因為中華帝國的底子太厚了。

打腫臉硬挺下去,是一種歷史的慣性。


@馬前卒 有一篇文章講的就是這個:

中日都有「士農工商」的序列,但含意是完全不同的。日本是封建制度,「士農工商」是終身制,出生就決定了身份和職業,階層之間不能自由流動。土地由封建領主所有,實際掌握和行使權利的是武士。明治維新是資本主義革命,革命對象是封建領主和上層武士。君主立憲使下級武士、甚至平民出身的可以參與國事。廢除儒教朱子學,開辦新式學校,使下級武士和平民有出仕的機會。還有獎勵民間近代產業,因為封建時代特權商人與政權財政共生,容易實施獎勵措施,而沒有小商人來查問公平問題。此外,四民平等,從業自由,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些維新措施,相對當時日本的封建社會,都是進步的,釋放了封建束縛,使下層人民有出世的機會,贏得了多數人的支持。

  但中國則早已實現了這些制度,「士農工商」只是儒教的價值取向,不是身份制,職業間可以自由轉換,土地也可以自由買賣。實際掌握和行使權利的是靠科舉出世的文士,下層可以通過科舉進入統治階級,官僚、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可以自由轉換,是四位一體的資本主義官僚性質的統治階層。仿照明治維新的百日維新實際上沒有變革對象。君主立憲與中國傳統的文官制度沒有本質區別,下層人民通過科舉,都可以參與國事。廢除科舉,反而導致地方知識分子不能進入上層,引起巨大不滿。獎勵近代工商業則找不到獎勵對象,因為中國早已政經分離,傳統的資本家(地主、商人等)是平等的,很難實現公平獎勵和重點扶持。百日維新和辛亥革命雖然是資本主義變革,但與中國傳統的資本主義相比,沒有實質改良,甚至倒退,尤其對下層人民和小知識分子,完全沒有任何利益,他們出仕的道路還斷絕了。沒有人民的支持,這些維新措施最終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在經濟方面,明治維新廢除了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但領主的土地租貢並沒有取消和輕減,而是轉換成政府的稅收,土地稅占明治政府總稅入約85%。原來這筆收入主要支付武士的俸碌,由於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的特權和俸碌,使明治政府有經費進行殖產興業,對現代工業和現代軍事進行大舉投資。甲午戰爭時日本的歲入約8000萬元,而比日本大得多的清國,稅入只有約1億元,與日本大體相當,是名副其實的小政府。除去通常的歲出,既沒有多餘的經費,也沒有哪個社會階層能讓出自己的資源對現代工業和軍事進行大量投資。造成甲午戰爭前,清國對洋務運動的投資遠不如日本的殖產興業運動。甲午戰爭前日本已經能夠建造4千餘噸的軍艦,並參加了甲午戰爭,中國只能建造2千餘噸的軍艦,日本陸軍統一裝備自產的村田步槍,清軍卻是萬國牌裝備,這充分反映了兩國近代工業的差距。

那麼,根據文中精神分析一下現在:

日本資源匱乏,土地狹小,而作為統治者的武士卻人數眾多。幕末開港,日本被強行納入世界資本主義貿易體系,導致資源大量外流,物價飛漲,武士生活困苦。斷絕了下層武士們在世界大循環中幫助外國資本剝削本國勞動力,獲取富裕生活的夢想。武士們認識到日本只是汪洋中的一條船,只能夠自力更生,去拼搏去奮鬥,自己逃生是不可能的。中國則不同,地大物博,而作為統治者的文士卻人數極少。鴉片戰爭後中國也被強行納入世界資本主義貿易體系。雖然資源大量外流,但換來的西方高檔消費品極大改善和豐富了文士們的生活,使他們更加富裕。於是文士們心甘情願地參加世界大循環,國際分工。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為國際社會提供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實現自己的先富,至於是否能帶動後富,就不是這些肉食者關心的事情了

覺得跟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好像。。。

中國有古話「時勢造英雄」,中國日本不同的歷史道路不是由某個領導人決定的。不同的文化制度傳統,不同的自然、人口條件,導致了站在歷史歧路的中國文士和日本武士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日本武士革了自己的命,出讓了社會剩餘,釋放了人力資源,指導日本自立自強,使日本從後進的農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列強。中國文士只革了傀儡皇帝的命,反而佔有了更多的社會剩餘,用社會剩餘去交換西方奢侈的消費品改善生活,實現先富。使中國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


未知數,但很可能是不會有的,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日本極高的教育普及程度,由於幕府時期各個藩國的大名都需要有能力的人來幫助他們治理藩國,所以日本國民受教育的程度很高,在明治維新的初期日本成年男性的受教育人數達到43%,女性達到10%,這為明治維新能夠較為順利的推行打下比較好的國民基礎。而中國每個王朝的君主都比較傾向推行所謂的「愚民」政策,導致了國民受教育人數佔總人口數幾乎少得可憐。在國民基礎上就比不上日本。另一方面,日本經歷過大化改新這樣的改革,對於外來的事物有著相當強的吸收力,並能夠以極大的熱情嘗試趕超(從日本的動畫發展就可以看出來)。而壯哉我大天朝上下五千年,就算到了現在,我們時不時也會因為歷史悠久而莫名的感到深藏功與名,更何況是這種觀念已經被強化了幾個王朝的封建社會的中國,要想承認自己弱小並且完全向外學習幾乎是不大可能的。
個人認為,如果滿清是漢人政權,最有可能的結果應該是大天朝會和沙俄一樣,在軍事實力上與西方同步發展,之後到了國內矛盾激化到無法調和之後,爆發革命,完成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或者共產主義或者其他亂七八糟什麼的轉變。而像日本一樣出現無論是軍事、經濟、政治這幾個方面同時出現飛速轉變的「明治維新」這種改革的現象在我大天朝是很難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對外蒙的態度不像對待台灣一樣?
如何把大學宿舍裝修成中華民國風格?
康有為真的是妄人嗎?
英治時期的香港人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你心目中的五四精神是怎樣的?

TAG:歷史 | 架空歷史 | 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清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