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思維是什麼?

被面試官評價只從用戶的思維出發,只有廣度沒有深度


2016.9.19更新:放下自己與同理心
2017.1.23更新:不抱怨,思考解決方案

文章發布後,有不少朋友留言說內容過於空洞和泛泛,和雞湯無異,幾乎毫無用處。對於這些反饋我真誠接受。思維(Thinking)一詞本身難以名狀,而且因人而異。好像有些道理你明白,可你若不實踐,它就是『無用』的。還有的朋友說,這些東西套用在任何一個職業身上都是共用的,我也同意。因為任何職業都是在社會分工漸細下面的一個必然產物,職業還是由活生生的人構成的。所以某個職業的思維,也是某個人的思維。或者這根本就是個偽命題:職業作為一個抽象的集合有什麼思維可言呢?

一個人有沒有這些標籤化思維,都不影響他從事的職業。只能說,如果你從事的是一個要求你落實到細節又堅固到全面,嚴格遵循業務邏輯規則又要在和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隨心自如的職業,比如產品經理,你多想一步,在工作中就更easy一些,和人相處就easy一些,這種愉悅帶來的影響,是與你是否從事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無關的。

時隔一年之後,我決定在每個『空洞』的標題下面增加一些實際運用的解讀,希望大家接受起來更加容易。

------以下是原文------

思維,在百度詞條里的解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這並不是一個熱度很高的辭彙。如今,我們經常會從朋友圈中看到不同人士對產品思維,互聯網思維的解讀。有了成功大咖做背書,許多入行的同學都拚命補習,如今誰不會說個同理心和換位思考這樣的標準答案呢?最近有同學在知乎上提出,作為產品新人並不是很理解『產品經理是一種思維』的說法,感謝這位勇敢地指出『皇帝並沒有穿衣服的孩子』,我正好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一下這個讓大家趨之若鶩的『產品經理思維』。

思維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的行為方式。性格與環境,內在與外在,主觀和客觀的條件造就了我們為人處事的獨有的思考方式和反射能力。比如我們說某個人非常『小氣』,是因為他內心覺得所有東西都該據為己用,首先是屬於自己的,這是一種思維方式;再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喜歡推卸責任,是因為在他內心覺得自己永遠都是對的,這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對於一個職業,其思維實際上就是符合該職業職責規範,來自於個人的一系列對應思維方式的集合

產品經理由於所處的環境,面對的情況和接觸的人群複雜多變,往往需要具備較為全面的能力。與能力匹配的就是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許多個微不足道的反射神經所產生的思想,最終導向到某個結果或決策。如果能夠明確,很顯然是可以事半功倍,走向成功的。下面通過幾組思維方式的對比,和大家討論一下產品經理應該具備怎樣的思維,你可以把它們認為是這個職業的要求,或是魅力所在。而當你真正具備了這些思維,面對下一個五年甚至十年,你還會恐慌嗎?

1.放下自己:先考慮別人的感受。你可能更熟悉另一個說法:同理心

【2016.9.19更新】

解讀:說到同理心,大部分人都知道要體恤用戶感受,並以此指導產品功能設計。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是,你認為的≠用戶認為的,因此我們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包括:符合用戶已有的使用認知,變成傻瓜來體驗流程,拋棄自己的主觀意識等等。有不少相關文章可供參考,在此就不展開了。我要說的,是在實際執行層面,同理心能夠帶來的幫助。

我們都知道,PM的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溝通協作,即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推動產品、項目朝既定目標發展。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和內部的產品、設計、運營人員溝通;你也需要和外部的客戶、甲方、供應商溝通……這個過程中小到某個需求的搖擺,大到整個項目的延期難免有突髮狀況。而同理心思維的運用就應當出現在這個時候。試想你面對的是一位因需求反覆調整而『抓狂』的開發,或是一位因進度反覆延期而『憤怒』的客戶,你的反應應當是什麼?一種情況下你會解釋是因為一種不可抗力導致了這種結果,自己也是受害者,和自己並無關係。這種解釋導致的結果是,對方會因為你的『逃避』認為你在推責,因為情緒得不到梳理憤怒找不到出口,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或想法沒有得到重視,只能越說越遭。

試著用同理心思維來解決問題吧。即使這背後你知道由於各種不可控(或非你)原因,不如站在對方的角度,審視對面這個你。你會期待他(也就是你自己)做些什麼呢?是不是可以勇敢點承認問題,給對方造成的影響致歉,讓情緒有出口。這樣冷靜下來之後是不是也知道這背後的原因非對方個人所致,可以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呢。由此一來,雙方的關係開始緩和,一切也又開始推動了。

核心思路:注重順應及理解,而不是抵抗。


2.不抱怨,思考解決方案

【2017.1.23更新】

解讀:實踐是能夠讓產品經理『脫穎而出』的重要特質。一個能夠獨立思考且有數十年人生經驗的成年人都有著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在遇到一些令人不快的遭遇或體驗時,都可以說出個問題所在,你可能會讓這種怨氣在內心蔓延最後自己消化,或者四處傳播,又或者站在和你一樣抱怨的人組成的隊伍當中……生活中遇到的這樣的人,甚至這樣的組織有好多。為什麼?因為抱怨不需要思考,彷彿語言系統越過神經中樞解決了自己的一時之快,比起思考,這是一條捷徑,而喜歡走捷徑,怕麻煩是人的天性。

不抱怨的思維,並不是讓我們忍氣吞聲的接受一切,而是通過喚醒內心的責任感,再加上思考能力,讓你擺脫『怨婦群眾』的引力,做出些更有意義事情來。但我們也不是非要做『救世主般』的人,大筆一揮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現實一些的話,試著進一步做如下思考:

  1.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對應到具體的人或具體的因素;
  2. 是什麼導致了TA出現這種情況;
  3. 如果讓我來做,我會如何做;
  4. 我有能力做出的最小和最大限度的改變是什麼?

這個世界上不缺發現問題的眼睛,而缺解決問題的實踐家,而這正是產品經理重要的職責所在。

3.主動擔責,不推卸不逃避:先想自己的問題,哪怕別人是主因

4.執行高於計劃:你還在等什麼,誰開始跑步的時候都摔跤

5.放空自己:你認為別人應該知道的 ≠ 別人知道的

6.挖的深,看得真:真實的訴求向女孩子的愛情,不會輕易得到,但絕對是值得挖掘的寶藏

7.不做傳話筒:說的不等於要的,不要聽一面之詞

8.不急於做決定:努力看清事情全貌後在判斷

9.先談價值,再談利益:要為團隊/公司開發一條利益增長的曲線,但在這之前先談談你創造了什麼價值

10.你只是其中一員:做個HUB,而不是CPU

11.質疑一切,挑戰自己:拒絕把存在即合理當座右銘,把challenge當日常

------原文結束------


P.S. 當然通過隻言片語或這幾張圖片也無法全面、完整的理解產品經理的思維。但至少可以由淺入深的去思考和體會。真正的思維永遠是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科學,有效的行為。


答過類似的問題:什麼是「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呢?經常看到有人說這個詞
=============以下搬磚===============

1用戶永遠是對的
這句話已經被說爛了,但是很多人存在誤解,以為用戶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要求都是對的,要不折不扣的執行;也有人據此反對這句話,認為不過是一句營銷口號。
例如,某購物網站獲得用戶反饋:註冊流程很複雜,希望取消掉。
外行的思維:向用戶解釋註冊是必須的,為的是能向用戶提供更好地服務(如記錄用戶發貨地址,下次無需重複填寫);並對比同類網站的註冊流程證明自己並不複雜。
普通產品經理:化簡註冊流程,去掉不必要的註冊項。

有產品經理思維方式的產品經理:分析註冊流程在用戶購買產品流程中的意義,發現用戶從發起到完成購物任務需要:查看商品-比價-確定商品-填寫郵寄地址-
支付-獲得支付憑證。沒有任何一個環節必須用到註冊;註冊是網站方的需要,以便統計用戶人數,提供增值服務,提供個性化服務等等。因此可以將註冊環節後移
至用戶完成購物,並分為獲得用戶唯一標識和完善用戶資料兩部分(如用戶獲取支付憑證時要求填寫手機號,將支付憑證以簡訊方式發送,此手機號即為唯一標識,
其他信息如用戶名、年齡、性別等可以以後再填)。
可見,「用戶永遠是對的」這句話不是指用戶說的話、提的要求永遠是對的,而是指用戶反饋背後所反映出來的需求是必須得到滿足的,具體怎樣滿足,就要涉及到產品經理思維方式的第二點:
2專業性
產品經理有自己完整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掌握這些知識和技巧後才能成為產品經理。所以人人都可以是產品經理,但好的產品經理很少。
產品經理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呢?首先我們關注產品的有用性。

對一款產品時,外行會首先關注他的外觀、視覺設計、交互設計,普通的產品經理會關注商業模式,但具有產品經理思維方式的產品經理會關注有沒有用。很酷而沒
用的產品比比皆是,甚至會獲得設計大獎,有時也會獲得不錯的銷量,但是很快就被消費者束之高閣了,因為沒用,比如下面這款產品。

看起來很酷,貌似解決了usb介面不夠的大問題:如果你願意的話,他理論上可以支持無數個usb設備。但是如果你去仔細考慮使用情境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基本上是個沒用的產品:

果你只接上一兩個usb設備,顯然沒有發揮這個產品的主要設計目的;但是當你接上的usb設備足夠多的時候,他開始變得很長而且容易被折斷。為了保證設備
的安全,你必須為他配置一個高度正合適的支架或者使用筆記本電腦並佔用很大一塊兒桌面。在有用性上遠遠比不上下面這個又丑又傻的老式usb集線器:

對於這種很酷很沒用的產品,我稱之為設計師產品。通常他都是一些富有藝術美感的設計師們設計出來的,只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才有用;而產品經理關注的有用性是在目標用戶典型的情境下有用的產品。
其次,產品經理要關注產品使用流程的邏輯性。

輯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符合用戶的預期。也就是說,當用戶使用產品時,他認為下一步應當出現什麼樣的情況,產品就應該出現什麼樣的情況。ATM機就是
不符合用戶預期的典型例子:當用戶輸入完取款金額後,用戶的心理預期是要麼吐鈔要麼告知餘額不足;但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界面是「密碼錯誤」。ATM這樣做
是出於技術考慮:將密碼驗證和餘額驗證合併為一步,節約了通訊資源;但是這樣做是不好的用戶體驗,當用戶輸入完畢密碼並順利進入提款界面的時候,他自然會
認為密碼已經通過了驗證--當然,對於銀行,我們沒法要求更多。
第二,每一個環節都便於理解。在文章開頭介紹的那個購物環節就是便於理解
的:支付完畢後我們要求用戶提供手機號碼,因為我們要以簡訊的方式發送支付憑證。這是符合用戶的購物經驗的,因而是符合邏輯的;但是如果在點擊購買時要求
註冊,這就像我們在商場里購物時看中了一件商品,被要求只有出示身份證才能去款台結賬一樣是無法理解的事情。

3你需要知道更多
如果你只掌握了產品經理自身的專業知識,那隻能說明你是個合格的產品經理;如果你想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你必須知道更多。

必須知道你所設計的產品對於其他崗位,如工程師、設計師、前端、it、銷售、運維、市場都意味著什麼,他們需要花多久完成你的要求,要不要加班,有沒有新
意,能不能賣出去,有沒有人用。在你說:「我要做這個產品」之前,你必須把這一切都想好,甚至你必須接受專業人員的挑戰:他們會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向你提出
質疑,你必須能夠一一說服他們(當然,你不可避免的做些妥協,但是在次要方面的妥協是為了在主要方面更好地說服)。
如果你是一個購物網站的
產品經理,而你的用戶向你反映註冊流程很複雜,你既沒有急於跟用戶解釋,也沒有簡化註冊流程,而是會在思考一段時間後跟開發、銷售團隊說:「我覺得這個注
冊流程要改一改,因為在提交訂單時要求用戶註冊是沒什麼道理的,我們可以把手機號作為用戶標識;這個改動對用戶很有意義,但是工作量很小:我們不需要修改
資料庫,不需要加入新的欄位,只是把寫入數據的時間調整了一下;我們對頁面也沒有大的改動,甚至還刪減了一個頁面,所以不需要重新設計;js也不需要大的
修改,頁面結構沒什麼變化;我認為通過這個修改,用戶轉化率會提升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依據上個月的銷售數據,這個月我們的銷售額會提升50萬」。當你
說完這些話,而開發、銷售團隊沒有人強烈的反駁你的時候,說明你已經具備了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


由於工作原因,平時和很多求職產品經理的小朋友打交道,之前對於這個問題進行過解答,今天在這裡著重再強調一下。產品經理的思維關鍵有三種:體驗思維、邏輯思維和數據思維。接下來我會詳細向大家解讀如何將這三種思維應用到產品工作當中。

一、 產品經理的體驗思維

  • 用戶體驗定義

用戶體驗思維是研究人在特定場景下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在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完整流程中,全名得用戶能夠以最小的成本(包括時間 、金錢或情感的投入)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總之要讓用戶——爽。

  • 體驗思維的指導思想及準則

用戶的特點是「笨」、「懶」、「急」,所以在考慮用戶需求時要聽到用戶的真實心聲,那就是「別讓我想、別讓我煩、別讓我等」。

滿足用戶體驗的五大準則:

(1)視覺焦點的移動足夠順暢

例:

QQ分享左側選人時,用戶視覺焦點是集中在左邊,而選擇結果是在右邊呈現。

此時增加一個「飛入」動畫,可以讓用戶的視覺焦點順暢地移動到右邊。

(2) 表意易於理解

所有能點擊的地方,都要讓用戶有所感知,且有所預期,預期不需要讓人思考。

例如,有時候文字比Icon更能讓用戶理解。

(3) 所有操作必有反饋

例如,在手機鍵盤輸入的時候,給用戶反饋點中了哪個鍵。

(4) 盡量不允許錯誤發生,如果發生,必有解決方案

(5) 好的體驗大部分都會讓人覺得「簡潔且巧妙」

  • 如何改進用戶體驗

改進用戶體驗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一種是從利用同理心(主觀),從自我出發站在他人角度上進行思考,另一種是可以通過科學研究手段(用戶研究),防止將「改進體驗」變成「主觀自嗨」。

二、 產品經理的邏輯思維

  • 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以結論為導向的論述過程,以下面的對比論述舉例說明。

普通論述:受眾接收並理解每一句話,找出邏輯關係概括,進而理解你的觀點。

金字塔原理:經過概括的結論先行,一層層邏輯清晰的論點。

  • 序言結論先行
  • 不同論點縱向關係

(1)自上而下法

(2)自下而上

  • 同級論點橫向關係

表述必須具有明確的歸納或演繹關係,但不可同時存在。在組織思想時,歸納和演繹是僅有的兩種可能的邏輯關係。

(1) 演繹關係:大前提+小條件,然後得出推論

例如:騰訊的員工都很關心互聯網行業,小A是騰訊的員工

經過演繹就可以表達為:小A很關心互聯網行業

(2) 歸納關係:對不同部分進行概括,推理出結論

使用歸納關係進行梳理可以按照三種順序進行:流程(時間)順序、結構順序、程度順序。

  • 金字塔結構的四個規則

三、 產品經理的數據思維

  • 四種基本的數據類型

(1)定類尺度

定類尺度(Nominal Measurement),又稱為名義尺度。對事物的類別或屬性的一種測量,按照事物的某種屬性對其進行分類或分組。僅代表了事物的類別和屬性,僅能測定類別差別,不能比較各類之間的大小,即各類之間沒有順序或等級。

如:性別、地區、職業

(2)定序尺度

定序尺度(Ordinal Measurement),又稱為順序尺度。對事物之間的等級或順序差別的一種測量,代表事物之間的順序差別。不僅包含類別的信息,還包含了次序的信息,因此可以比較大小和排序,但定序變數並不能具體表達順序之間的準確差值,即具體的計量數值並不能進行算術運算。

如:學生成績評級(優良中差)、未來的參展意願(一定會來,考慮會來,可能不來,一定不來)

(1) 定距尺度

對事物之間的間距的一種測量,代表事物之間的具體差距。如,攝氏溫度。

(2) 定比尺度

對事物之間比值的一種測量,代表事物之間的具體差距和比例。

  • 漏斗模型的使用

例:如何提升群查找加群量

(1) 梳理群查找加群的環節

進入查找頁面-&>點擊查找進入查找結果-&>點擊進入群資料卡-&>點擊「申請加群」-&>加群成功

(2)收集整理每一環節的數據

(3)畫成漏斗,根據數據計算每一環節的轉化率

(4) 分析問題,思考解決方案

不是單純看每一步轉化率的大小,而是綜合評估每一步的提升空間

查找結果-&>點擊進入群資料卡,轉化率62.5%,可能原因:

結果為空

結果不是用戶最想要的

結果可參考的信息不足

結果呈現方式不好

點擊引導不足

……

  • 用戶流動模型及系統化思維

(1)用戶流動模型

用戶流動模型需要與具體的時間周期(日、周、月)與具體的行為結合,分為三個指標(以「日」、訪問APP為例)

日新增:以前從未來過,今天第一次來

日留存:昨天有來,今天也有來

日迴流:以前來過,昨天沒來,今天有來

新增、留存通常看「日」,迴流通常看「周」和「月」

新用戶留存具體看「次日留存」和「7日留存」

(2)系統化思維

使用流程圖/魚骨圖梳理產品內各模塊的相互影響

使用流程圖/魚骨圖梳理產品內各模塊的相互影響

構建一個產品的數據體系:

1、定義核心指標

2、定義影響核心指標的因素和模塊

  • 常用工具

(1)記錄工具

1、原理:通過部署追蹤代碼的方式獲取用戶行為數據

2、可收集的數據

3、使用場景

  • 分析推廣渠道效果(標記不同渠道流量)
  • 監測線下活動效果(掃碼,標記活動二維碼)
  • 分析轉化漏斗
  • 分析功能/內容是否受歡迎(時長、目標頁面訪問量、關鍵按鈕點擊、A/B測試)
  • 查看用戶行為(關鍵頁面和按鈕埋點、查看訪問和點擊率)
  • 用戶獲取成本(監測推廣渠道帶來的用戶量、平均獲客成本)

4、常用工具

第三方工具:

常用:Google Analytic、百度分析、友盟(Web/APP都可以)

IO類:Growing IO、諸葛IO

(2)分析工具

Excel:最常用數據透視表

SPSS:多用於跑問卷數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有求職困惑或想進互聯網行業的同學們與我討論交流~!


我曾經和周圍很多是產品總監或副總裁的朋友交流過,到底應該怎麼樣去面試一個產品經理或產品設計師。結果發現我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經常讓應聘者去評價一個產品,問他對這個產品的感覺是怎麼樣的。這個時候往往很多沒有經驗的初學者會站在一個普通用戶的視角上說:我喜歡什麼什麼樣的功能,我平時是怎麼用的,我需要什麼什麼等。但這只是一個普通用戶的視角,我們作為一個面試官期望得到的不是這樣的答案。

一個專業人士在讓你去評價一個產品的時候,你需要從它的戰略、定位、用戶、需求、內容和交互,甚至運營、推廣和變現等一系列角度去一層一層地撥開,去分析這個產品。而不是簡單的說我喜歡這些,我需要什麼什麼,這些東西你在街上隨便拉一個用戶過來就能跟你說一堆。當我們真正成為一個專業人士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會非常不一樣,這就像庖丁解牛一樣,會一層一層地把我們看到的產品展開。這時我們發現在交流一個產品的時候,只要用不同的視角就完全能體現出你到底是一個專業的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還是一個普通用戶。

很多同學對於產品經理或產品設計師非常感興趣,但是苦於不知道怎樣才能真正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上去。之前和一些朋友在交流的時候有人提到一次面試的經歷,當時他在面試一批應聘產品經理的人,當問到那些應聘者怎麼去做一個產品,遇到問題怎麼辦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從戰略、需求到信息、內容等一系列專業的點去展開。最近在做很多這樣的事,幫助一些年輕的設計師、產品經理成長,能讓大家把對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的想法、願望、熱愛落地到現實,能夠轉化到自己的技能上面,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在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裡面提到,當年獨孤求敗留下了幾把劍,分別是紫薇軟劍、玄鐵重劍和草木皆可為劍。其實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也是這三層境界。

我們一開始想做一個產品的時候,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做個APP,做個應用,這就是紫薇軟劍,但這只是一個器物,對於我們來說開發出來的APP只是產品的一個載體。

再往下一步則是玄鐵重劍,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功,當你的產品再往下去延伸的時候,你就會發現APP真的僅是一個載體,其實有各種各樣的產品形態可以為我們所用。這幾年大家都可以看到,從微博的開放平台到現在微信的小程序,然後到之前的網頁Web,不同的這些形式,所謂APP也好,小程序也罷,都只是一個產品的載體,而真正的產品需要服務於我們的上層業務需求,這是一個產品經理需要去搞清楚的。

第三層境界我們叫草木皆可為劍,也就是說當你真正弄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去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的很多行動都可能意味著是一種商業模式的開端,是一次新的創業項目,是一個產品,就像我們去做了一個微信群,我們寫了一系列的文章等。這時大家要知道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去設計一個產品的界面以及這個產品上的內容,我們還要設計這個產品的運轉機制,包括在裡面人和人怎麼樣互動而且是各種形態的互動等等,可能我們現在做的一個微信群都能延伸出一個產品來。這三個層次是產品的不同境界。

今天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千萬不要想著只是做一個APP,設計一個界面等等,不是這樣的,這只是比較表層的工作。最重要的其實是像我們之前說的那樣,先去構思這個產品的戰略,搞清楚它面向的是什麼樣的一群用戶,它應該挖掘用戶的什麼需求,需求優先順序的高低又是如何排列的,然後我們要放什麼樣的內容在上面,我們要怎麼去傳播,交互上怎麼做,視覺上怎麼做,再下一步,運營、推廣、變現應該怎麼做等等,這就是大設計,我們的產品設計師或產品經理,都要服務於此。

作為產品設計師、產品經理,我們做的是一個產品而不只是一個界面或交互等等,不要認為做產品就是畫線框圖、做原型,這些只是表象,真正的實質是我們去構建什麼樣的產品來服務於什麼樣的需求和定位,去抓住什麼樣的用戶,這才是產品真正的本質。

之後會在詳細展開聊聊系統性的思維。

關於產品思維和設計思維,我之前在寫一系列的文章,也可以參考:

連載中:產品設計的思考方式(目錄) - 知乎專欄

—— 2017年11月更新 ——

1、UI 和 UX 設計師的課程表

2、UI、UX交流QQ群:633293003,會定時舉行公開課和答疑。歡迎大家加入。

3、和張濤老師籌備很久的課程「產品、運營和設計師都該懂點技術」上線啦,12月4號之前三人組團報名有優惠,詳情請加助理微信號:ZoeSoNice


思維,我的理解就是思考問題的方式,而且不同類型的問題一定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具體到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專業點是不是應該說不同場景的問題,應該有不同的思維(手動滑稽)。

第一種場景:產品分析

看到一款新產品,普通用戶的思維方式的可能是產品做什麼的,有沒有用,好不好玩,好不好看,用起來是否習慣;普通用戶的關注點在於產品本身呈現出來的東西。

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需要更加多維,產品經理需要思考這款產品是想做什麼,解決什麼用戶或市場問題(產品戰略);產品是如何落地產品戰略的,是從什麼角度切入市場,是從哪種類型的用戶開始切入,還是從解決用戶的哪個具體問題開始切入;產品的功能和交互設計如何,功能結構是如何組織的,產品的功能結構是否符合產品的定位和用戶需求,有什麼特色和值得學習的地方;產品的運營是如何做的,是從哪些類型的用戶開始運營的,為什麼選擇這些類型的用戶,又是如何去吸引這些用戶注意的。

面對一款新產品時,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不僅需要關注到產品本身呈現出來的東西,還需要習慣性的去思考產品背後存在的邏輯,選擇這些產品邏輯的理由,以及這些產品邏輯是否能夠成立。

第二種場景:需求分析

需求是用戶最根本的聲音,產品經理必須非常認真、嚴謹的對待用戶需求。但是嚴謹的對待用戶需求,並不是說必須嚴格按照收集到的用戶需求去設計和實現產品功能。

面對一個新需求時,產品經理需要分析提出這個需求的用戶,他們是否代表了一個特定類型的用戶群體,這個用戶群體有什麼可以提煉的共同特徵;用戶提出的這個新需求,所需要解決的最終問題是什麼(大部分的所謂用戶需求,其實都是用戶面對問題,自己設想的一個解決方案);用戶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有什麼樣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徵;用戶面臨的這個問題,是否是你的產品應該解決的,是否是當前的產品階段應該解決的;

產品經理在思考和收集到這些信息之後,再結合自己的產品來設計和實現一些產品功能,在自己產品的範圍內,為用戶面臨的問題,提供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面對用戶需求時,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需要尊重用戶需求,但也要懷疑用戶需求,更重要的是,為滿足用戶需求而設計的產品功能,必須是符合產品自身的定位,不能為了滿足所謂的用戶需求,而不加節制的去拓展產品範圍和疊加產品功能,最終可能適得其反。

第三種場景:功能評審

和產品團隊(也可能是第三方)一起評審、討論一個新功能的設計,應該是產品經理工作中的一個常態。

在功能評審時,為了讓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了解產品經理的設計思路,產品經理不應該僅僅描述功能的設計和操作,更需要詳細說明功能設計的需求來源,這個功能試圖解決的用戶問題,更進一步,還可以說明用戶在操作功能時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徵(類似於需求分析)。

嚴格來說,功能評審時,產品經理表現的是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而不是思維模式,但這種行為模式,是以產品經理對需求和功能設計的深入思考為前提的,可以算作產品經理思維模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第四種場景:新版本分析

互聯網產品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就是頻繁的發布新版本吧(笑哭)。

普通用戶查看產品新版本時,關注的是產品新增功能,或者消除的軟體Bug,用戶關注的是產品對自身的影響。

產品經理在查看一款產品的新版本時,除了產品更新說明裡面的內容之外,還需要關注到產品的發展路線,以及產品發展方向或者產品範圍的調整;嘗試理解產品的步調,以及產品調整的原因;如果是一款成熟的產品,還可以嘗試回顧產品是如何管理其生命周期的。

面對產品的版本迭代,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更加關注的是產品發展的路線圖,產品戰略和產品範圍的調整,以及調整背後的原因。

一定還有其他更多的場景,需要產品經理髮揮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後面想到再補充。

寫這個問題是因為前段時間的一次面試中,面試官問到最近有沒有什麼感興趣的產品,可以聊一聊,而這個問題之前,正在跟面試官聊產品經理的好奇心問題,情商低如我,就以為面試官想考察下我的好奇心如何,就非常隨意的說了幾個最近看到的新產品,以及我自己的淺顯理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直到前幾天看到知乎時間線上的這個問題,才明白面試官的良苦用心,其實在於考察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


關於產品,我比較熟悉的是商業產品領域產品,所以就談談這個領域的產品經理需要注意哪些。所謂商業產品,指的是面向商業客戶而非一般用戶的產品。其他的一些面向客戶的互聯網產品,例如廣告、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 CRM)、網站分析(web analytics, WA),以及數據管理平台(data management platform, DMP)等,也屬於商業產品的範疇。商業產品的設計和運營有著一定的共性原則,我們有必要在這裡提一下。

互聯網是一個產品驅動的行業。熟悉產品設計的讀者應該了解,用戶產品演進的根本驅動力,是人們追求方便的天性。因此,用戶產品的設計原則,總是朝著更簡單、更直觀、更快捷的方向努力。而相應的產品設計重點,也集中在關鍵功能的突出、操作過程的流暢等方面。

然而,如果有機會參與商業產品的設計和運營,你就會發現,其中關注的重點和運營的方式有相當大的區別。有時候良好的用戶體驗,並不一定能帶來一款商業產品良好的口碑或市場上的成功,這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商業產品一般都有一個明確的商業目標,而商業產品的使用者選用一款產品的動力也是為了優化這個商業目標。比如廣告,其使用者不論是媒體、代理或廣告主,都是為了優化自已的利潤。因此,對這類產品的選擇標準是客觀的,也是可衡量的。Google AdWords之所以為大量的中小廣告主廣泛採用,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AdWords的使用便捷性遠超同類產品,而是因為其推廣效果有目共睹。因此,商業產品的任何一項功能改進,只要能帶來其對應商業目標的上升機會,即使在使用流程上引入一些不便,也是可以接受的。這樣的產品原則帶來的結果,正如LUMA Landscape所示,整個廣告市場的交易環節越來越複雜,使用門檻也越來越高,這與用戶產品簡化的大趨勢是非常不同的。

在優化既定商業目標這一商業產品的總體原則下,我們在商業產品運營過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1) 相對於產品功能,要特別關注產品中的策略部分。策略本身是商業產品非常關鍵的環節,以廣告為例,競價中的機制設計、冷啟動時的數據探索、受眾定向的標籤體系,都是產品策略需要考慮的內容。策略上看似簡單的調整,往往能帶來廣告系統收入上巨大的變化。與一般產品不同,這些策略的制定及需要對於廣告市場深入的了解,又需要許多紮實的基礎知識。對於剛開始進入廣告產品領域的讀者,將關注點集中在這些「看不見的產品特徵」上,是需要下大功夫體會和實踐的。

(2) 要特別關注數據,讓運營和產品優化形成閉環。由於商業產品的目標是確定和可優化的,所有產品特徵和策略的成功與否,要嚴格根據數據的反饋來判斷。同時,新產品功能的規劃,也要在洞察歷史數據和其它用戶產品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從數據分析開始,以數據結束,這樣的閉環式迭代是最適合商業產品的開發模式。

(3) 當然,在所有與使用者打交道的產品界面上,用戶產品追求便捷性的設計原則依然非常重要。不過在商業產品中,實現功能以外過於新奇、炫酷的產品外觀和交互模式,是應當避免的。
創建於 2016-08-04
禁止轉載


題主說的「只從用戶思維出發」是很典型的對產品經理的誤讀。這來源於許多招聘網站提到的,能夠從用戶角度看問題,以及能夠隨時切換小白用戶的視角。而它們的完整解讀應該是這樣的:

  • 不是只從一個用戶(你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是要從所有用戶(至少大部分用戶)的角度看問題
  • 隨時切換為用戶,就意味著要能隨時切換回產品設計者,這才是產品經理,否則不就只是用戶嘛

同理,許多人思考問題,說自己已經洞察了人性,但聽他說完,你就知道他洞察的只是自己的人性而已。許多人說自己發掘了需求,講出來也只是他自己的需求而已。

真正的產品經理也會對用戶有判斷、對人性有判斷、對需求有判斷,只是這些判斷是基於對世界、社會的認知,而不是基於對自己的認知,這是完全不同的。

有的人概念里,好像產品經理就應該焚香沐浴,然後坐在空蕩的院落冥想,過了一段時間忽然就可以頓悟了用戶的痛點或者產品的迷思。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的。

我的理解里,產品經理的思維並非來源於直覺和內心的感知,反而許多時候跟直覺和內心的感知會很相悖。

像宗教儀式里那種祈求自己的靈魂與大自然或者上帝產生某些聯繫的行為,正好與產品經理思維在兩個極端。產品經理偏偏應該是最不該相信直覺而是相信事實的,是最不應該深入自己的靈魂而是探索社會和大眾的。

這種思維從兩個層面上來說,都稱得上說是反人性的。

第一個層面是,理工科思維。

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在暢銷著作《思考,快與慢》里提到過,人類在處理問題時,大腦會有兩種系統。系統1是直覺型的,用來處理簡單問題;而系統2是邏輯型的,用來做邏輯判斷和複雜問題的處理。產品經理的絕大多數工作,被很多人認為是在系統1的思維方式中,實則都是處於系統2的思維方式中。

書里舉的例子都非常經典,比如關於標籤化,為什麼我們會直覺上感覺「希特勒喜歡小動物」不是真的,是大腦處理「壞人就應該具備壞人的特徵」這樣的問題會經過系統1的簡單化處理,這樣成本最低。

產品經理是不同的、需要反直覺的判斷。聽到很多人會說「我明明就有這個需求啊,為什麼淘寶/微信/滴滴不做?「通常就是典型的直覺判斷,沒有通過系統2的分析,去考慮整個需求在面向千萬級、億級用戶時的情況,只是自己粗淺的認識而已。

這個思維還包括一切以事實為準、拿數據說話的部分。群體在許多事情上的表現通常都是非理性的,許多產品經理在做規模化產品時都經常有」用戶居然會這麼用這個功能「的體會,要怎麼發掘這些奇特的表現、以及怎麼解讀它們,需要做很多事實分析而非主觀判斷。

第二個層面是,移情思維。

有的人性格會是非常斤斤計較、不考慮其他人感受,這樣的人通常很難做到產品經理,他難以具備基本的移情能力。

從生物學角度看,即便有協作精神,但人畢竟還是利己的物種,要想完全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視角去客觀看待產品相關的事物,還是很難的。

有的產品經理並不在意用戶,他們在意的是功能的酷炫、項目的完成、商業的成功,也不會考慮用戶的感受,想像用戶所處的環境,不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做出的產品就總會缺點什麼,無法直擊別人的痛點。

包括所謂的溝通能力、項目協作能力、向上管理能力,甚至面試能力,也都是移情思維的拓展——你能否get到面前這個人他的感受、他的目的、他的狀態,只是關注自己的表達和訴求,那結果可想而知。

這兩個思維是我最近感觸非常深的,他們是反人性、反直覺的,需要具備天賦,以及大量的後天訓練才能習得。這是產品經理思維的基礎。


最近在面試產品崗,對於作者遇到的問題,我表示身同感受啊!
下面我來說說自己的粗淺看法吧,如有誤導請果斷狠狠地拍磚!!!
-----------------------------------------------------------------------------------------------------------------------------------------
目錄

  1. 面試部分——面試官的痛點
  2. PM思維部分——深挖溝看本質
  3. 面經收藏

-----------------------------------------------------------------------------------------------------------------------------------------

1.面試部分——面試官的痛點
1.1面試官想要什麼樣的應聘者?
首先這個面試官還是很負責很靠譜啊,指出了你存在的問題,如果他可以給出一些建議就更好了。
所謂的「只有廣度沒有深度」是說你對某個產品的認識和思考只停留在用戶層面,包括普通用戶、高級用戶、專家型用戶,卻沒有上升到PM層面,包括普通PM、高級PM、專家型PM,所以面試官會認為你思考問題過於簡單,沒有深入到產品的「靈魂」,不適合做PM,。

一般來說,面試官就是想找一個有PM能力和思維的應聘者,能把握住用戶的痛點,情商高,能靠譜地幫他完成項目工作任務。

1.2如何感動面試官?
所以你想拿到offer,就得向面試官展現你有PM的潛質和亮點,也就是說,你得說服面試官自己為什麼可以勝任PM的工作,即你是從PM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明白了這一點,之後的面試就很好辦了。

一般來說,PM的職責分為四部分:需求分析、交互設計、項目管理、運營推廣。所以你回答面試官的時候,得往這四方面靠,以show出你的PM視覺和思維。比如,對於某個功能的吐槽,
1)需求分析:也就是抓住問題最本質的部分。你不僅僅要說這個功能的哪些地方體驗不好,應該怎麼修改,更重要的是要回答,設計這個功能的PM當時為什麼也定這個需求?這個需求真的滿足了用戶這方面的需求了嗎?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案?等等……
2)交互設計:也就是讓用戶用爽用順了。然後可以再從交互設計上說說這是否很好地突出了這個功能的亮點,流程是否符合用戶的習慣和邏輯?是否符合產品的風格?UI和視覺方面是否有什麼地方不和諧?等等……
3)項目管理:我認為就是指你的情商,所以你可以插入你如何跟交互設計師、研發人員、運營人員、市場人員等打交道?等等……
4)數據分析和運營推廣:可以談談如何給這個功能做數據統計?這個功能的成功標準是什麼(俗稱KPI)?根據一些數據結果,談談如何解決問題?也可以談談推廣方面的東西。等等……

1.3面試感受
如果這四方面,一般前2輪面試就沒什麼問題了,3面(終面)除了看你的PM修養,還得看你跟產品總監是否合眼緣,你的風格是否match他們的team。當然,從產品總監的」肯定「反應,基本上也可以看出有沒有戲,比如,總監說「你還是做了很多事情,挺好的」就很可能有戲了,如果總監說「我們會在一周內給你答覆」,那很可能就是婉拒你了。

PS:有些專家型PM面試官他一般都不會直接問你對某個產品的看法,他會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部分問題更能考驗出你有沒有PM的特質,切忌泛泛而談。在面試的過程中,要記著面試官關注的不是你的答案有多具體有多詳細,而是你對一個問題的思考是否深入,是否能用PM的邏輯思維解答這個問題,是否能擊中面試官的痛點。
-----------------------------------------------------------------------------------------------------------------------------------------

2.PM思維部分——深挖溝看本質
1)看問題能否看到本質——深挖溝抓痛點
2)交互設計是否符合邏輯——易用好用得民心
3)系統思維調度資源——情商高帶好團隊
4)數據分析——看反饋快速迭代
5)運營推廣——營銷產品建口碑

這五點說來有點累贅,用三個字概括——抓本質
PS:小夥伴們,敢不敢再思考得深入點?!!!!
-----------------------------------------------------------------------------------------------------------------------------------------

3.面經收藏
1)王文旺:我是怎樣同時拿到BAT Offer的
-----------------------------------------------------------------------------------------------------------------------------------------

enjoy it~


從來沒有什麼產品經理獨特的思維。

在職場上執行者和管理者最大的思維差別在於單向思考和系統思維。

產品經理亦然。

產品經理的本職工作是如何將CXO們的這些思維以用戶能接受的形式落地。落地時自然要考慮產品本身以什麼形式落?客戶怎麼能接受?如果你自己就能產出這種可以驅動產品經理執行的高質量的判斷,你自然就上位了。

拿對產品經理們的軟性要求對標到其他崗位同樣適用。

不要玄化產品經理這項工作。


就你的問題出發來看,即是用戶思維的對立面——產品經理思維了。雖然這樣並不準確,但面試官認為你的用戶思維過重,可能是你在面試過程中並沒有很好地和面試官探討站在公司一方的想法。

產品經理思維是一個很怪的詞,如果說人人都可以成為產品經理,那麼實質上就是人(即產品設計者)的產品思維。

我會考慮的幾點是:

  • 產品的實質應用價值所帶動的商業價值是否與公司商業目標相符。
  • 有沒有顧及到公司能對產品投入的資源限制。
  • 產品所帶來的創新能否為公司品牌帶來正面並符合形象的利益。

我不確定以上三點是否那位面試官想要聽到的答案,但至少這是站在用戶思維對面應該想到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總是從用戶思維出發往往意味著這個人還不夠格做產品,因為產品永遠不是給自己用的,不過這個毛病資深產品人也難免。

互聯網用戶型產品的產品經理思維從一個方面來說就是要貫穿 用戶-市場-實現 三個環節,判斷力大於分析大於執行。從用戶思維到市場思維是兩個並行環節同時也是質的提升,所謂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實現則是考量資源、技術、時間等可產品的實現因素,穩定的工程和可用性是產品的基本(你看人工智慧和語音識別的歷史幾十年了,到了siri才真正可用)。

用戶是群體,群體是什麼,群體是烏合之眾


產品經理的思維,要兼具用戶情懷和商業意識。
重視用戶需求和體驗,通常都在強調。
面試官評價你的答案只從用戶的思維出發,只有廣度沒有深度,應該更多是指你的思考做到了從用戶中來,卻沒能超越用戶的需求,抓住背後的本質。
最近經常見人提到的「要解決方案,不要功能」,指的就是這個。

另外一點,商業意識也非常重要,但大家強調的不多。產品價值不僅僅是對用戶的價值,要包括對公司的價值。


前幾天參加騰訊產品家沙龍,嘉賓泰捷視頻創始人王小彬分享的觀點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他說,產品經理應該學會做減法,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思維。因為現在產品經理基本都有一個毛病,就是什麼都想要,希望自己的產品什麼都能做。但往往這樣,你的產品往往不會被用戶接受。
他認為做產品應該有一種產品信仰,應該透過產品本身去看用戶體驗,去了解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
作為產品經理,他覺得要做一個好的產品就一定要把你最核心的產品和功能想清楚,你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做減法,要減少掉層次,減少掉用戶的選擇,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功能。盡最大努力去減少用戶需要操作的步驟,這才是產品經理的思維!

喬布斯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總是相信你所作的最重要的決定不是你去做什麼,而是你不去做什麼。他是一個簡約主義者,他一直在做減法!


一個字:賭


一言以蔽之:解決問題的思維


產品經理在不同階段,他的思維會有很大的不同:
1. 菜鳥階段
這個階段屬於批判型思維,喜歡指指點點,喜歡思考why not?雖然有時候看起來很二,但通過這種反駁別人想法的途徑,會慢慢地積累很多,但都停留在表面,沒有建設性的意義。
2. 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屬於聯想性思維,積累的多了,從別人的產品中就會借鑒很多東西,用以完善自己的產品。當然,這點也是被廣大工程師吐槽的地方——天下產品一大抄,其實這時候很多產品經理心裡也沒有底,不知道自己抄的對不對,但肯定的是,抄是有問題的,但不抄問題會更大,畢竟行業的速度太快了。
3. 中級階段
這個階段屬於逆向性思維,對於一款已有的產品,能解構出當時是為什麼如此設計,都考慮哪些問題。這個時候才有了深度,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通過解構,就會知其然,以及所以然。解構之後再借鑒,可以讓自己的產品脫穎而出。
4. 高級階段
前面幾個階段都是緊緊圍繞競爭去做的,做的是從有到優的活,而高級階段,則要做從無到有再到優的事情,所以需要潛意識思維。正如微信張小龍所言,最好的產品應該是最自然的。因為用戶永遠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當你把產品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才知道這就是我最想要的。而要做到這點,產品經理就需要深入到用戶的潛意識中,重新思考用戶已有的慣性經驗,想明白為什麼會如此,比如說話為什麼不過腦子,為什麼看似簡單弱爆了的遊戲卻能非常流行,而這一切其實最終都會回歸到人的本性,能搞懂這些的人,基本上可以算是半個心理專家了。因此,真正能做到這步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從題主的問題來看,應該是介於初級和中級之間,我覺得只要有一顆對產品刨根問底的信念,過不了多久,就會達到中級階段。而高級階段,則只能與各位朋友共勉了。


從用戶角度看問題,是 產品經理 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隨著經驗的增長,要在這個基礎上有更大的視野和格局。

用戶體驗 只是第一步。

可以看看這篇《產品經理 讀書指南》


吳偉回答得很好,例子也很好,尤其是USB,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說例子扯蛋。
產品經理的思維怎樣,從產品經理做的事情中就能明白。例如一個做川菜的師傅,那麼思維就是川菜思維,怎麼樣也不會火鍋中放檸檬的,如果你覺得只要是吃的,就都可以往裡面試試,那麼你只是一個亂做菜的人而已了。

產品經理做的事情是:設計一個產品,滿足一個需求。
這句話很簡單,卻很重要。需要很多時間去理解。識別需求在我看來不僅是產品經理的基本功,而且是最核心的能力。

什麼是需求?
當你發現冬天人們把帽子戴著出門的時候,你會認為帽子是需求,於是你就擺個攤來賣帽子。實際上,這裡的需求,恐怕只是市場營銷裡面的供給-需求里的需求。你擺了個攤,這是一個市場行為,不是產品行為。

作為產品經理,你可能要尾隨一下這些用戶,發現他們進入室內後就會去洗手間,脫掉帽子,整理一下髮型,這個時候你也許就會明白真正的需求是:如何頭部保暖但是不亂髮型呢?
當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算是捕捉到了一個真正的,應一個產品的需求。因為要回答這個問題,要滿足這個需求,必須是要推出一個物質化(數碼化)的解決方案才行,這個解決解決方案的的專業名詞叫做:產品。

再逼格高一點,就是:修理這個並沒有壞掉的世界。

回到剛才的帽子的問題,對於這個需求,設計起來有很多思路了,隨便說一個:來一個頭巾怎麼樣?這個玩意兒軟,儘可能不傷髮型了,帽子太硬。

這個思路出來以後,接下來的所有事情都是與技術人員溝通可行性,與營銷人員溝通產品定位,與營銷方式,與設計部門溝通產品包裝和外觀設計,與老闆(投資人/自己)溝通一下錢的問題。這些都是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的日常內容,而這個職業的靈魂部分,就是前面的捕捉需求和構思產品的那幾句話。

本來可以結束回答,不過有一個問題不得不說,設計產品需要聆聽用戶的意見與反饋嗎?我是不聽的。在產品上我只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相信用戶的說辭。我會尾隨用戶(觀察數據反映的行為),也會與用戶交流(捕捉用戶的情緒與選擇),但是用戶對產品提出的修改建議是完全不聽的,那都是些不專業的意見,如果一個產品經理做的事情是把用戶的反饋集中起來,挑幾個大的來做設計,那還要這個產品經理來幹什麼呢?


兼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思維的廣度:知識面廣,考慮問題的時候,能夠把很多不同的因素考慮進來。

思維的深度:對一個問題,能夠不斷向下深挖探究,找出深層次的信息。


既然產品思維這麼重要,我們該如何鍛煉產品思維呢?

一、什麼是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的本質是洞察人性。產品的設計過程就是產品經理洞悉用戶的需求然後以良好的設計來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這個過程對用戶需求的洞悉非常關鍵,如果用戶的需求把握不準,哪你這個產品就是失敗的產品。

舉個栗子:1、易信當初收到用戶的需求,用戶說我們想和附近的人聊天。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洞悉用戶的需求,如果你問男性用戶:「你為什麼想和附近的人聊天?」用戶答:「我想交個朋友」你又問:「你為什麼想和陌生人交朋友」用戶答:「我想發展一些超友誼關係」你再問:「你為什麼想發展超友誼關係?」用戶答:「......」很明顯你這個時候就需要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那麼對女性用戶而言可能是無聊想打發時間,也可能是想炫耀一下附近的人有多少人和自己打招呼,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了解用戶的需求以後你就要想想要不要設計,如果你的用戶量比較大,你可以設計。如果你的用戶量很少,用戶打開附近的人,發現一個妹紙離自己1000多公里,估計用戶要罵娘了,了解用戶的需求以後你就知道功能是做還是不做,以及怎樣做。

2、在比如用戶註冊為什麼要分幾步走,而不是一次讓用戶填寫完成所有輸入框。這還不是洞察用戶的畏難情緒,就像你去爬珠穆拉瑪峰,你可能一下子產生畏難情緒,但如果告訴你今天爬這麼高,明天在基礎上爬另外一個高度,這個時候你是不是就不畏難了,而且你前期已經付出勞動,你也不願意輕易放棄你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洞察人性之後做出的設計。

二、產品思維為什麼重要

互聯網創業者一般要過三關。產品關、市場關、管理關。產品是根本,如果沒有好的產品,營銷做的再好,管理做的再棒。你什麼都不是。舉個例子,你開個餐館,餐館的地理位置也挺好,員工管理也不錯。但你做的菜很難吃,你覺得你的餐館能持續多久?哪么從互聯網行業的角度而言,產品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能否跟得上互聯網發展的節奏,解決用戶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產品思維決定了創業的前景和未來。

如果一個互聯網產品能夠立起來,成功的影響到了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用戶,這時候產品就不再單純只是一項互聯網服務那麼簡單,產品將會成為推動整個IT產業進程的重要力量。例如:滴滴打車改變了人們打車的方式、微信改變了人們交流的方式、淘寶改變了人們購物的方式。滴滴打車這個公司養活了多少人,給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那麼滴滴打車不是一個用產品思維打造的產品,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么!所以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就不再只決定產品的導向,更是未來中國創新力量的源泉。

三、如何鍛煉產品思維

吹了這麼多牛逼,那麼重點來了。既然產品思維這麼重要,我們該如何鍛煉產品思維呢?

1、多觀察

產品形之於產品經理腦海,但卻來源於生活!

生活中的例子隨處可見,比如地鐵門口總是要排長隊、比如pos機刷卡有正反面之分,比如西直門的立交橋總是讓司機師傅迷路、比如傳統醫院的看病流程總是要挂號看病買葯的讓你樓上樓下跑無數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深入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背後的原因,把自己當成

一個抱怨的用戶,然後在上升一個檔次,在抱怨的地方想想如何去改善用戶體驗,那麼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產品思維養成的過程。如果能經常性的養成這種思維習慣,那麼你會發現這同時又是一個發現用戶感受,培養用戶心理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產品經理一輩子不會打造無數的產品,很多時候可能要很久才能打造出一款產品,而後續還要持續的改善這款產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永遠只思考自己的產品如何如何,我們通過對生活的觀察以及思考往往也會對自己的產品帶來促進的效果,因為你的思維已經變得更加寬廣,彷彿利用馬桶設計的原理打造Iphone的home鍵就是一個例子。

2、多看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殊不知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死前的最後幾個小時還在看書。例如:你想了解人的需求你可以去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了解產品經理工作流程可以去看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了解群體心理可以看看《烏合之眾》。

其次我說的看書不是看了一遍就完事。而是要讀懂、讀透。多看幾遍。殊不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想想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熟讀明史,在每一部分都做標記,你在對比一下你的讀書,你讀對了嗎?

最後推薦一些產品相關書目,適合新人閱讀的

  • 一本思維導書:《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 一本行業縱覽:《浪潮之巔》
  • 一本產品實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一本產品新觀:《設計心理學》

3、多體驗別人的產品

多用用別人的產品,從別人的產品中來思考別人的產品思維是怎麼樣的,別人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麼是否合理。體驗別人的產品的時候,多問為什麼。別人為什麼設計這個功能?別人設計這個功能想達到什麼目的。例如:金融產品都有個投資記錄,你這個時候就要想為什麼要有這個模塊。深想之後你可能會覺得有這個模塊說明我們產品有人投資,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其他人因為這個可能也會進行投資。所以凡事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

4、找個項目自己運營

可以嘗試自己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

寫作的時候不僅是對你學習的東西一種總結,同時你也要洞察用戶的需求,寫那些東西可以戳中用戶痛點讓用戶來看我的文章,來給我點贊。思考的過程也是發覺用戶需求的過程。

可以自己嘗試開一個網店。

你開網店的過程。從你選擇要賣的產品、選擇要賣的平台、如何和對手競爭、產品如何宣傳才能戳中用戶痛點,以及售後服務這一整套流程下來你就知道該如何設計你的產品,如何滿足用戶需求,如何做好用戶體驗。

5、多參與項目

其實終極的鍛煉產品思維方法還是多做項目,其實抗戰的將軍也沒幾個受過正規軍事院校畢業,為什麼能打仗?而且能打勝仗?無非就是仗打得多了么。所以培養產品感覺的終極大招就是多做項目。無論是公司項目還是個人項目,都是你鍛煉的好機會,所以多給自己找找產品項目做做。

四、產品思維能帶來啥好處

1、產品思維比產品更值錢

你可能看到過很多招聘崗位的描述是這樣的:

招聘電商產品經理,有過電商行業背景經驗的設計人員優先

招聘手游產品經理,有過百萬級用戶手游產品的產品經理優先

很多公司在招聘產品經理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產品經理的業務範圍,對於這一點我不否認,畢竟有相應的行業經驗和知識,能夠更有助於產品經理定位產品和用戶進而打造非常實用的產品。

然而一個真正的產品經理是不分行業的,雖然某些行業是你的盲區,但是如果你有非常出色的產品思維,那麼進行一定的業務行業知識的補充,你打造的產品會比行業專家更為優秀。

相反如果你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也一定要小心不要打造專家型的產品,你的產品一定是服務於大眾的。比如當年Ipod剛出來的時候,功能特別簡單,很多專家瘋狂的批評吐槽Ipod的功能只有聽歌、調整音量大小,沒有錄歌,調Key,打碟等功能,但是事實表明Ipod截止到2012年銷量就已經過億。

記住這樣一句話:專家想要的是會飛的汽車,而大眾用戶需要的是能開的汽車!所以可見真正決定產品經理打造一款出色的產品並不完全在於你行業知識的多少,而更多是你產品思維的拿捏。

2、產品思維有助你你創業

人人都說產品經理是小CEO。這句話其實是對產品能力的要求。產品經理要 懂市場,懂運營,懂營銷、懂設計、懂技術,懂售後。更重要的是你有一個產品思維,這個產品思維將會幫助你在創業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五、總結

培養自己的產品思維除了我說的以上幾個方法,還需要你做的一下幾個方面:

1、執行力。有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今天想看這個書沒看,明天想看那個書沒看,這是缺乏執行力的表現。有個好的方法執 行力就是關鍵

2、不斷試錯。有的人怕疼,所以不願意嘗試,因為自己有社交障礙所以不去社交,因為羽毛球打的不好,就永遠不打。我想說是勇往直前不要害怕失敗。人只有在錯誤中才能不斷的成長。在產品道路上奮鬥的小夥伴可以加我的微信交流:yw5201a1 可以交流 經驗、可以交流姿勢、可以侃大山。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chanpinliu880)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很不屑?
為什麼LV套套上有"LV"字母組合的浮點?
新上線的豆瓣旅行是什麼?

TAG:產品經理 | 產品 | 思維方式 | IT產品經理 | 產品經理招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