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物聯網?其發展前景如何?

我是一個學物聯網專業的學生,對於物聯網我很迷茫.在知乎看了很多說法依然沒有想法.


樓上一些回答太形而上學了,都是理論,簡單的事情整複雜了,非常容易把人往溝裡帶。
本人從事物聯網專業(說實話做了不少產品,但目前OSI七層協議都背不全),分享下自己的答案,希望能給題主一些幫助。

物聯網其實是互聯網的一個延伸,互聯網的終端是計算機(PC、伺服器),我們運行的所有程序,無非都是計算機和網路中的數據處理和數據傳輸,除了計算機外,沒有涉及任何其他的終端(硬體)。

物聯網的本質還是互聯網,只不過終端不再是計算機(PC、伺服器),而是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及其配套的感測器。這是計算機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人類服務的計算機呈現出各種形態,如穿戴設備、環境監控設備、虛擬現實設備等等。只要有硬體或產品連上網,發生數據交互,就叫物聯網。

不過物聯網的概念目前被炒到過熱。鄙人大概十年前開始學習嵌入式,那個時候還沒物聯網、智能硬體這麼高大上的字眼。相信很多前輩那時跟我一樣,學的是單片機編程,大家都用「單片機」來概括這個行業。大概2012年左右,很多熱錢從房市湧出,投入資本市場。正是這個時候,一大波高大上辭彙來襲。伺服器技術叫「雲」,單片機叫「智能硬體」,網路單片機應用叫「物聯網」,車載單片機應用叫「車聯網」。。。呵呵。這種現象是商業進展的必要性,我們搞技術的只能跟著改頭換臉,誰叫發薪水的是老闆呢,呵呵。

不過受限於技術上的瓶頸,物聯網的發展,其實無法像當初互聯網那樣爆發。或者換通俗一點的說法,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物聯網的應用,其實是錦上添花的東西,需求性並沒有那麼強,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智能硬體賣得並不是很好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需求性原因,所以商業上也不會出現滴滴打車那樣的持續性投入,又一定鉗制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到今年,這一波的投資熱潮冷卻了很多,但是在這波浪潮里,我們的社會還是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是關注物聯網的人越來越多,從業者也越來越多。而且很多大學也開設了相關課程,政府也出台了行業鼓勵政策。前面我們說過物聯網的概念被炒得有點過熱,所以在物聯網的大群體里,有兩類人最為迷茫。其一就是專註物聯網的創業者,其二就是物聯網專業的學生。鄙人也曾經屬於第一類人。

物聯網的技術前景是廣闊的,近些年上市的一些空氣凈化器產品,穿戴設備,家庭環境監控設備,在過去是不曾有的,在目前的消費背景下,正服務著大眾。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式設備出現,這些正是物聯網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投身於物聯網的技術研發,是很有前景的一件事。

然而物聯網的商業前景卻是複雜的,特別是對於創業者而言,這不是一個好消息。既然創業,目的肯定是賺錢,然而放眼人類社會,最賺錢的事情,其實歸類起來就那麼幾樣。首先是資源、再就是獲取資源的工具,以及信息。每個企業,想要活得好,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壟斷。然而社會上的大部分資源,都是壟斷在大企業手裡,小企業參與的,往往是跟民生有關的門檻低的行業,競爭激烈,賺錢辛苦。回到計算機行業,雖然計算機行業開放程度很高,然而壟斷的存在並不亞於其他行業。英特爾、ARM等公司,基本壟斷了處理器行業。微軟、Google(Android)、蘋果壟斷了操作系統。物聯網是新興市場,雖然目前容量不大,但各家各戶都盯著,對於創業者而言,無法創造壟斷,很難存活。創業者大部分都是小公司,你無論多麼牛逼的技術,一旦有市場,大公司都可以迅速投入數倍於你的資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模仿你,超過你,壓垮你。你是小公司,宣傳推廣,也不可能投入像大公司那樣的資金及影響力,所以產品再好,也不一定賣得好,這是每個技術型創業者,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正是因為上述壓力,很多創業者非常迷茫。本人過去四年間一直從事物聯網行業,因此結識了很多同行,其中大部分都是創業者。這些創業者非常勤奮,對自己的想法充滿熱情,也往往敢于堅持。然而這些並沒有什麼用,大部分創業者,都沒有走到今天,因為投資人的錢總是會燒完的。

我覺得想走向成功,物聯網行業的創業者應該處理好兩個問題。首先,應該認識到,計算機行業想突破壟斷,對於大企業而言,是技術積累。然而對於個人或小團隊而言,唯一的方法是縮小用戶群體。就是我們應該專註於一個領域一項技術去解決一個問題。如果你說你的客戶是大眾每一個人,那你的東西基本一個都賣不出去。但是如果你的客戶是「捷達轎車車主」+「裝過電子導航系統」,那你的東西會比較好賣。縮小用戶群體的好處,是大企業不會來跟你搶飯吃,而你又非常容易精準的找到你的客戶並說服他們買你的東西。其次,個人或小團隊,不應該有任何一刻在虧本,否則你終會難以堅持。最好的狀態,應該是大家都有正職工作(收入),但是比較閑,一起來維護一款小產品,這樣的情形,往往容易成功(最後團隊或項目被大公司收購,實現財務自由,或職位上升)。

對於在大企業進行物聯網方向研發的人員,自然不用擔心收入問題,然而可能大部分時間,都要接受來自上層的任務分配。作為物聯網技術從業者,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個行業的技術,還是有很多方面需要突破的,個人將一些覺得需要突破的技術陳列如下,希望在物聯網方向的研發人員,可以在閑暇之餘,做一下這麼幾方面的技術積累:
1.目前國內低功耗網路技術都做得不好,包括zigbee,其實也被過分誇大宣傳。
2.感測器和感測輸入部分,其實有很大的空間,人之所以聰明,跟手、眼、口、鼻、耳有很大關係,然而計算機的手眼口鼻耳,沒一項可以跟人比。由於個人很難在晶元技術上積累,所以只能做做演算法,對於視覺識別技術,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大的潛力,可以研究積累。
3.降低研發難度的工具,可以關注下,目前物聯網還屬於教學推廣階段,能夠快速幫助從業者提高研發效率的工具,可以研究積累。(鄙人正是做這一塊)
4.特定環境下的語音對話演算法,可以研究下。目前所有的語音識別,幾乎都不過是語音轉文字而已,然後計算機通過辭彙分析來執行任務,基本都做不了上下文對話。非特定環境下的語音對話,估計國外的蘋果、google,國內的訊飛、騰訊、百度都在研究,個人技術者基本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不過在特定環境下(比如自動導航這個環境,人的指令,只會圍繞「導航」這個主題),語音對話是非常有效率的輸入輸出工具,值得個人研究積累。

說完創業者,再來說說各大高校的物聯網專業的學習者。
其實我個人是不建議在本科搞物聯網專業的,因為物聯網專業不是基礎學科,在本科開設,沒能力的學校,也就是一個幌子,會坑不少人。有點能力的學校,也無法指望在當前的教學構架下,能讓學生學到點什麼。其原因就是,物聯網涵蓋的內容太多,隨便列舉列舉:
1.數電模電、單片機編程技術:要做物聯網產品,起碼,你能看得懂電路板吧,你得能給單片機寫幾行代碼,點個流水燈什麼的吧。要知道,這過去是放到自動化專業四年要學的東西啊。電路板畫得好,就算在內陸省會城市,月薪也隨便上萬的啊,單片機寫得好,月薪也一樣上萬的啊。打什麼物聯網的幌子啊!
2.網路技術:光給單片機編單機程序還不行,你還得能讓單片機上網吧,否則叫什麼物聯網。既然上網,最簡單的「客戶端-伺服器」模型,你好歹得在雲端放個伺服器吧。且不說伺服器程序你要自己寫,到阿里雲買個伺服器,綁定個域名,估計你都得折騰一個禮拜。寫伺服器程序,那在本科也是一門專業啊,起碼VC要學吧(時髦點學java)。你即會上位機,又會單片機,那你是全棧工程師啊,這工資不是更高?
3.無線技術:很多產品,光一個單片機還不行,你還得整多個單片機,然後多個單片機互相整個網路,這就涉及到組網。用wifi,功耗太高。用zigbee,光協議就看死你。用藍牙,人家構架就沒這麼整過。那隻好自己寫吧,從驅動到組網協議,你要能寫全,還不出問題,那以後還有什麼軟體構架你整不了啊?
4.感測器技術:就目前而言吧,很多感測器都是數字型的,直接丟數值出來,單片機只需連上去就可以用,難到不難。但問題是量多,測溫度吧,有溫度感測器;測光照吧,有光照感測器;測空氣吧,有空氣質量感測器;還有加速度感測器、心率感測器、顏色感測器、分貝感測器。。。大學也就四年,學單片機編程估計都要三年,你看你剩下的時間能整幾個吧。
5.終端技術(App):物聯網物聯網,你把用戶擱哪啊,總要給用戶丟個App來看看產品狀態吧,那就得學習App怎麼做。iOS和Android你還得都學了,不然用戶就得減少一半,呵呵。

所以本科開設的物聯網專業真的是坑啊,明擺著學校不可能教全的嘛,就算學校願意教,學生也學不過來啊。給點可行性建議吧:
1.明確正確的技術觀,物聯網是一個行業,而不是一個專業。學好物聯網裡任何一項技術,都可以獨當一面,迅速實現個人價值積累(收入很贊的哦)。如果貪多貪快,除了給自己帶來無盡的失望和打擊,沒什麼好處。

2.明確正確的發展方向,物聯網涉及軟硬體、互聯網、App等多個領域,作為個人而言,只可能精其一樣。如果是做硬體,那就好好學數電模電、應用電路、布線畫板、感測器特性等等。如果是做軟體,明確方向,一般建議本科階段學好單片機編程、熟悉一兩種感測器或應用,做一兩款小產品即可。畢業後,可逐步過渡,學會和其他工程師配合,學會組網應用,多出作品練手。

3.實踐大於理論,學物聯網或者嵌入式一定要勤上手,多出作品。多出作品,不僅可以增長技術能力、了解物聯網構架,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信心。人與人的區別,大部分都在教育,而教育成功與否,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評估法則。當然,由於物聯網一般都是系統產品,建議學習者可以基於成熟的構架去做產品,這樣容易成功做出完整產品。可以用我們酷享物聯繫統,也是選擇之一。

4.畢業後,盡量不要去初創公司,不過初創公司也很少招應屆生。一定要去中型企業或大企業的核心團隊,哪怕打雜都行。無論未來是打算做市場還是做技術,一定要記得畢業招工作的時候,要想辦法進企業的核心研發團隊,大公司進不了,就進小一點的,再進不了,就再小一點。可能有人會問,人家不一定要我啊。對,人家不一定要你,你本科期間作出的物聯網作品,就是敲門磚。

5.就業後,不要急於成功,悶下心思,跟著團隊技術帶頭人做技術。有什麼做什麼,盡多培養不同領域的應用,多結實靠譜的技術朋友。三五年後,某一天,你會發現你自己有技術、有團隊,可以做任何產品的時候,你的路也會寬闊起來。

------------------------------------------------------------------------------------------------------
好了,廣告時間到了,來說說我這兩年從事的項目:
酷享物聯繫統,是開源、開放的物聯網系統,以主機+設備的方式,原生支持常見家電控制,提供可以嵌入到設備里的無線物聯模塊(萬納模塊)給研發者,研發者可以基於萬納模塊,快速實現自己的Idea。萬納模塊8個IO無需編程,就可以被配置為數字輸入輸出、按鍵、模擬採樣(ADC),PWM等各種方式,極大的降低了設備的接入門檻。
由於酷享物聯繫統是開源系統,學習者使用酷享系統學習物聯網構架的同時,還可以看到酷享物聯繫統的實現代碼,以及諸多應用案例,以最高的效率,提升自己對物聯網的理解。
案例:
植物栽培助手(不編程案例)
雙向開關、智能插座(不編程案例)
情景面板(不編程案例)
LED調光器(不編程案例)
空氣質量監測儀(開源案例)

補充:(2016.4.20)
本來不想上照片的,有評論說我做的這幾個作品根本沒有聯網,那我就發幾張照片出來打臉,呵呵。
請問?系統中所有設備,都可以通過app遠程聯網查看,控制,怎麼不是物聯網????????????????

請問?系統中所有設備,可以脫離手機,通過網路互為關聯,互相觸發,怎麼不是物聯網?????????????????

對,說的就是你,讓我看論文的那位!!!!!!!!!!!!!

好了,希望諸多物聯網從業者也好,初學者也好,都能戒驕戒躁,努力積累,實現中國夢!哈哈哈哈


Update—— Sunday 16 Nov. 2014

原補充不太正經, 改鏈到曾經的一個回答上.
大學專業物聯網技術如何? - 楊維傑的回答

原回答—— Saturday 19 Jan. 2013

看了以上答案,不得不說很多都是毫無建設性。鄙人就所學的簡單知識粗略回答一下,有差池忘大神指正。
先糾正一下題主。
1)物聯網這個概念其實只是順勢而行的,在現在整個科技發展潮流來看,下一步的進展大體就是移動互聯網以及將更多的電器設備連接進互聯網以此得以被操控,讓我們的生活更為便捷。因此,物聯網這個概念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了,它是一個對現有科技的綜合利用和發展方向的系統概括
2)另外,物聯網這個概念是國內某些專家提出來的(而在國內至今為止都是做到的人少空頭講的人多,木有法子),在國外它有另外一個更為專業的名詞: cyber physical system. 直譯過來,就是物物相連的系統。

---------------------------------------------------我是分界線----------------------------------------------------------

下面是對這個系統的簡單的通俗介紹。
標準的物聯網系統可以大致分為四個層面:感知識別層,網路構建層,管理服務層,綜合應用層。
1)感知識別層:
你應該聽說過什麼「通過感知識別技術,讓物品『開口說話、發布信息』,是融合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重要一環,是物聯網區別於其他網路的最獨特的部分。。。」blabla。這些吹得有多響,要實現起來,其實就是通過感測網
感知識別層位於物聯網四層模型的最底端,是所有上層結構的基礎。
在這個層面上,是把成千上萬個各種感測器或者閱讀器安放在物理物體上,比如氧氣感測器、壓力感測器、光強感測器、聲音感測器等等,形成一定規模的感測網。通過這些感測器,就可以感知這個物理物體周圍的環境信息,現在也逐漸興起利用條形碼技術、語音識別技術、RFID(射頻識別技術)等等。這時候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這個物體就有點像生物的樣子了,能感知。當上層反饋命令時,通過單片機、簡單或者複雜的機械可使物理物體完成特定命令。這時候就像個生物了,能感知,也能反應。
感知到了信息,怎麼發送出去讓信息得以被利用?這就要通過網路構建層。
2)網路構建層:
網路是物聯網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網路構建層在物聯網四層模型中連接感知識別層和管理服務層,具有紐帶作用,它負責向上層傳輸感知信息和向下層傳輸命令,簡而言之就是傳輸數據。
這個層面上就是利用了互聯網、無線寬頻網、無線低速網路、移動通信網路等各種網路形式傳遞海量的信息。
3)管理服務層:
這個層面主要就是程序猿和攻城獅的廝殺地。當感知識別層生成的大量信息經過網路層傳輸匯聚到管理服務層,如果不能有效地整合與利用,那無異於入寶山而空返,望「數據的海洋」而興嘆。管理服務層主要解決解決數據如何存儲(資料庫與海量存儲技術)、如何檢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如何不被濫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問題。
簡而言之,這個層面就是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而這個層面往往就是物聯網的精髓所在。
4)綜合應用層:
物聯網豐富的內涵催生出更加豐富的外延應用。傳統互聯網經歷了以數據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化,典型應用包括文件傳輸、電子郵件、萬維網、電子商務、視頻點播、在線遊戲和社交網路等;而物聯網應用以「物」或者物理世界為中心,涵蓋我們現在常聽到比較新鮮的高級辭彙比如:物品追蹤、環境感知、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等。一言以蔽之,物聯網應用目前正處於快速增長期,具有多樣化、規模化、行業化等特點。
這些所謂的智能,其實正正是基於感知識別層收集到的、網路構建構建層傳輸的、管理服務層挖掘利用的信息,然後再把特定信息反饋給基層物體完成指定命令以此實現。

---------------------------------------------------我是分界線----------------------------------------------------------

這樣子,應該就不難理解其為何說」物物相連的系統「了吧?物體通過網路上傳信息給其他物體,也通過網路從其他物體下載信息,很多時候它通過自身安裝的單片機就可以判斷是否需要採取行動,然後通過機械完成動作。這些都不需要人類進行介入,讓我們看起來每個物體就像是生物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智能了。
以上,可以理解物聯網否?(專業術語欠缺,可能存在大量不妥,時間趕,再補充。)


先戳個標,明天系統回答下。
PS:下面的內容主要是系統性梳理。我並沒有列舉物聯網應用,實際上,物聯網應用的領域太廣了,農業、交通、醫療、物流、工業、安防等等等等,如下圖: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列舉了幾個小例子,大家可以把這幾個小例子的理念共性地總結下,形成自己對物聯網最入門的認識,但不要把它與物聯網概念劃等號。我這裡資料很多,想要看具體案例的,可以在下面回復。

2.1 物聯網概念

一、世界的物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概念始終處於一個動態的、不斷拓展的過程。


最初的物聯網概念,國內外普遍公認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當時叫感測網。其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概念。


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同名報告中,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提出任何時刻、任何地點、任何物體之間的互聯,無所不在的網路和無所不在計算的發展願景,除RFID技術外、感測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終端等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在國外,物聯網概念往往以可視化的形式來深入人心,如圖:

—來源:http://freescale.com《物聯網白皮書》

物聯網體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一棵樹木,其由三部分構成:

最底層的是樹根,即技術部分。由感測器技術設備、嵌入式處理器技術設備、連接技術設備構成,是整個樹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技術設備的發展程度決定了樹榦和樹冠的茂盛程度。

感測器技術設備:壓力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等;

嵌入式處理技術設備:微控制器MCU、微處理器MPU、網路處理器等;

連接技術設備:NFC、Zigbee、GPS、WIFI等。

樹根上面是樹榦,即軟體部分。這是樹木的軀幹和中樞神經。包括設備驅動軟體、伺服器端軟體和應用客戶端軟體。

樹榦上面是樹冠。即應用部分。這是整個物聯網體系的成果,可分為工業性應用和民用型應用兩部分。

二、中國的物聯網。

在我國,物聯網的覆蓋範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範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籤,其含義為:

物聯網是將無處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設備(Devices)和設施(Facilities),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感測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貼上RFID的各種資產(Assets)、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動物」或「智能塵埃」(Mote),通過各種無線和/或有線的長距離和/或短距離通訊網路實現互聯互通(M2M)、應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於雲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在內網(Intranet)、專網(Extranet)、和/或互聯網(Internet)環境下,採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範、遠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簡單概括可為:把所有物品通過信息感測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即物物相息,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2.2 物聯網體系

一、物聯網基本要素

物聯網發展的關鍵要素包括由感知、網路和應用層組成的網路架構,物聯網技術和標準,包括服務業和製造業在內的物聯網相關產業,資源體系,隱私和安全以及促進和規範物聯網發展的法律、政策和國際治理體系。

—參考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所


二、物聯網網路架構

物聯網網路架構由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組成。

感知層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識別、信息採集處理和自動控制,並通過通信模塊將物理實體連接到網路層和應用層。

網路層主要實現信息的傳遞、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網、接入網和核心網,網路層可依託公眾電信網和互聯網,也可以依託行業專用通信網路。

應用層包括應用基礎設施/中間件和各種物聯網應用。應用基礎設施/中間件為物聯網應用提供信息處理、計算等通用基礎服務設施、能力及資源調用介面,以此為基礎實現物聯網在眾多領域的各種應用。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

三、物聯網技術體系

物聯網涉及感知、控制、網路通信、微電子、計算機、軟體、嵌入式系統、微機電等技術領域,因此物聯網涵蓋的關鍵技術也非常多,為了系統分析物聯網技術體系,特將物聯網技術體系劃分為感知關鍵技術、網路通信關鍵技術、應用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支撐技術。

1. 感知、網路通信和應用關鍵技術。

感測和識別技術是物聯網感知物理世界獲取信息和實現物體控制的首要環節。感測器將物理世界中的物理量、化學量、生物量轉化成可供處理的數字信號。識別技術實現對物聯網中物體標識和位置信息的獲取。

2. 網路通信關鍵技術。

網路通信技術主要實現物聯網數據信息和控制信息的雙向傳遞、路由和控制,重點包括低速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低功耗路由、自組織通信、無線接入M2M 通信增強、IP 承載技術、網路傳送技術、異構網路融合接入技術以及認知無線電技術。

3. 應用關鍵技術。

海量信息智能處理綜合運用高性能計算、人工智慧、資料庫和模糊計算等技術,對收集的感知數據進行通用處理,重點涉及數據存儲、並行計算、數據挖掘、平台服務、信息呈現等。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是一種松耦合的軟體組件技術,它將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模塊化,並通過標準化的介面和調用方式聯繫起來,實現快速可重用的系統開發和部署。SOA 可提高物聯網架構的擴展性,提升應用開發效率,充分整合和復用信息資源。

4. 支撐技術。

物聯網支撐技術包括嵌入式系統、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軟體和演算法、電源和儲能、新材料技術等。

5. 共性技術。

物聯網共性技術涉及網路的不同層面,主要包括架構技術、標識和解析、安全和隱私、網路管理技術等。

四、物聯網標準化體系

物聯網標準是國際物聯網技術競爭的制高點。由於物聯網涉及不同專業技術領域、不同行業應用部門,物聯網的標準既要涵蓋面向不同應用的基礎公共技術,也要涵蓋滿足行業特定需求的技術標準;既包括國家標準,也包括行業標準。

物聯網標準體系相對龐雜,若從物聯網總體、感知層、網路層、應用層、共性關鍵技術標準體系等五個層次可初步構建標準體系。

物聯網總體性標準:包括物聯網導則、物聯網總體架構、物聯網業務需求等。

感知層標準體系:主要涉及感測器等各類信息獲取設備的電氣和數據介面、感知數據模型、描述語言和數據結構的通用技術標準、RFID 標籤和讀寫器介面和協議標準、特定行業和應用相關的感知層技術標準等。

網路層標準體系:主要涉及物聯網網關、短距離無線通信、自組織網路、簡化IPv6 協議、低功耗路由、增強的機器對機器(Machineto
Machine,M2M)無線接入和核心網標準、M2M 模組與平台、網路資源虛擬化標準、異構融合的網路標準等。

應用層標準體系:包括應用層架構、信息智能處理技術、以及行業、公眾應用類標準。應用層架構重點是面向對象的服務架構,包括SOA 體系架構、面向上層業務應用的流程管理、業務流程之間的通信協議、元數據標準以及SOA 安全架構標準。信息智能處理類技術標準包括雲計算、數據存儲、數據挖掘、海量智能信息處理和呈現等。雲計算技術標準重點包括開放雲計算介面、雲計算開放式虛擬化架構(資源管理與控制)、雲計算互操作、雲計算安全架構等。

共性關鍵技術標準體系:包括標識和解析、服務質量(Quality
ofService,QoS)、安全、網路管理技術標準。標識和解析標準體系包括編碼、解析、認證、加密、隱私保護、管理,以及多標識互通標準。安全標準重點包括安全體系架構、安全協議、支持多種網路融合的認證和加密技術、用戶和應用隱私保護、虛擬化和匿名化、面向服務的自適應安全技術標準等。


2.4 物聯網產業

一、產業體系

物聯網相關產業是指實現物聯網功能所必需的相關產業集合,從產業結構上主要包括服務業和製造業兩大範疇。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

物聯網製造業以感知端設備製造業為主。感知端設備的高智能化與嵌入式系統息息相關,設備的高精密化離不開集成電路、嵌入式系統、微納器件、新材料、微能源等基礎產業支撐。部分計算機設備、網路通信設備也是物聯網製造業的組成部分。

物聯網服務業主要包括物聯網網路服務業、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服務業、物聯網軟體開發與應用集成服務業以及物聯網應用服務業四大類,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服務主要包括雲計算服務、存儲服務等,物聯網軟體開發與集成服務又可細分為基礎軟體服務、中間件服務、應用軟體服務、智能信息處理服務以及系統集成服務,物聯網應用服務又可分為行業服務、公共服務和支撐性服務。

物聯網產業絕大部分屬於信息產業,但也涉及其它產業,如智能電錶等。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不是對已有信息產業的重新統計劃分,而是通過應用帶動形成新市場、新業態,整體上可分三種情形:

一是因物聯網應用對已有產業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升級換代。如感測器、RFID、儀器儀錶發展已數十年,由於物聯網應用使之向智能化網路化升級,從而實現產品功能、應用範圍和市場規模的巨大擴展,感測器產業與RFID 產業成為物聯網感知終端製造業的核心; 二是因物聯網應用對已有產業的橫向市場拓展,主要體現在領域延伸和量的擴張。如伺服器、軟體、嵌入式系統、雲計算等由於物聯網應用擴展了新的市場需求,形成了新的增長點。儀器儀錶產業、嵌入式系統產業、雲計算產業、軟體與集成服務業,不獨與物聯網相關,也是其它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成為這些產業發展新的風向標;

三是由於物聯網應用創造和衍生出的獨特市場和服務,如感測器網路設備、M2M 通信設備及服務、物聯網應用服務等均是物聯網發展後才形成的新興業態,為物聯網所獨有。物聯網產業當前浮現的只是其初級形態,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


二、產業鏈條

梳理產業體系能夠對物聯網產業的內容有全局性了解,但想明確自身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以及做相應戰略規劃,就必須知道整個物聯網上下游產業鏈。

以我國為例,在物聯網概念熱炒之前,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存在,主要以集成商為主角,但集成商又分布在各個行業、地域中。所以目前的物聯網產業鏈基本可以理解為戰國時代,同樣的模式在不同的地域、行業被不同的集成商控制。

產業鏈上各部分的產業價值佔比大約為:

(1)感測器/晶元廠商+通信模塊提供商→15%;

(2)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管道→15%;

(3)中間件及應用供應商+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70%;

由此可見,在整個物聯網產業價值鏈中,上游硬體廠商所佔價值較小,絕大部分由中下游集成商/服務提供商分享,而這類占產業價值大頭的公司通常都集多種角色為一體,以系統集成商的角色出現。電信運營商竭力在向兩端延伸價值,但產業鏈的演變不是以運營商的意志為轉移的,運營商可以在其中努力擴大產業鏈的自身價值,通過構建M2M平台和模塊/終端標準化來逐步實現,但在實際的商業模式中,要讓廣大的集成商使用運營商標準的模塊和平台,必須價值讓利,通過模塊的補貼、定製、集采逐步讓集成商接納運營商的標準,進而將行業應用數據流逐步遷移到運營商的平台上。

附:全球產業鏈各環節主要參與者產業定位和規模:

三、資源體系

物聯網發展中的關鍵資源主要包括標識資源和頻譜資源。

1. 標識。

目前,物聯網物體標識方面標準眾多,很不統一。但大致有條碼錶示、智能物體標識、RFID標識、通信標識這四種。

2. 頻譜資源。

物聯網的發展離不開無線通信技術,因此頻譜資源作為無線通信的關鍵資源,同樣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目前在物聯網感知層和網路層採用的無線技術包括RFID、近距離無線通信、無線區域網(IEEE
802.11)、藍牙、蜂窩移動通信、寬頻無線接入技術等。目前物聯網應用大部分還在發展之中,物聯網業務模型尚未完全確定,因此根據物聯網業務模型和應用需求對頻譜資源需求的分析、對多種無線技術體制「物聯」帶來的干擾問題分析、對頻譜檢測技術的研究、對提高空閑頻譜頻率利用率的方法研究、物聯網頻譜資源管理方式等方面將是物聯網頻譜資源研究的關鍵所在。


四、我國物聯網產業概況

1. 產業保持較快增長,部分領域取得局部突破。

從2009年至今,我國物聯網產業迅猛發展,從1700多億元增長到6000多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三成。同時物聯網產業鏈不斷健全,政策環境日趨完善、示範項目示範區建設取得較大成效,使我國物聯網產業在量增的基礎上實現了質的提升。

—表格數據源自歷年物聯網報告(2014、2015年為預測)

物聯網製造業中,我國感知製造獲得局部突破,與國外差距在逐步縮小。

(1)在光纖感測器在高溫感測器和光纖光柵感測器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在石油、鋼鐵、運輸、國防等行業實現了批量應用,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在RFID 領域,我國中高頻RFID 技術產品在安全防護、可靠性、數據處理能力等方面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業鏈業已成熟,在國內市場佔據90%的份額。我國已成功研發出自主的超高頻產品並打進了國際市場。

(3)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研製成功了面向工業過程自動化的工業無線通信晶元。

物聯網服務業中,我國三大運營商的M2M服務一直是產業亮點。

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分別把物聯網業務基地升級成為物聯網分公司進行市場化經營。中國聯通各類近場支付卡發卡量已經超過200 萬張,基於WCDMA 網路的企業專網提供智能公交行車監控及調度系統,用戶規模超過100 萬,覆蓋城市已超過200 個。


2. 產業體系相對完善,但不同產業環節所處階段不同。

我國物聯網產業體系已基本齊全,包括以感知端設備和網路設備為代表的物聯網製造業,以網路服務、軟體與集成服務、應用服務為代表的物聯網服務業。

整體看來,我國在M2M 服務、中高頻RFID、二維碼等產業環節具有一定優勢,在基礎晶元設計、高端感測器製造、智能信息處理等產業環節依然薄弱;網路通信相關技術和產業支持能力與國外差距相對較小,感測器、低頻RFID 等感知端製造產業、高端軟體與集成服務與國外差距相對較大。儀器儀錶、嵌入式系統、軟體與集成服務等產業雖已有較大規模,但真正與物聯網相關的設備和服務尚在起步。

從全球來看,物聯網大數據處理和公共平台服務處於起步階段,物聯網相關的終端製造和應用服務仍在成長培育。


3. 我國物聯網產業已形成四大發展集聚區的空間格局

已初步形成分別以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為核心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四大物聯網產業集聚區的空間格局,其中:

(1)環渤海區域以北京為核心,主要藉助產學研資源和總部優勢,成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研發、設計、運營和公共服務平台的龍頭區域;

(2)長三角區域以上海、無錫雙核發展為帶動,是我國物聯網最早起步的區域,產業規模在國內也是最大的,整體發展比較均衡,尤其無錫市作為「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集聚了大批物聯網龍頭企業,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以及應用推廣方面發揮了引領示範作用;

(3)珠三角區域以深圳為核心,延續其在傳統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發製造優勢,成長為物聯網產品製造、軟體研發和系統集成的重要基地;

(4)中西部地區以重慶和武漢為代表,在軟體、信息服務、感測器等領域發展迅猛,成為第四大產業基地。


4. 傳統設備廠商藉助物聯網技術探索全新的產品服務模式。

與國際上傳統產業與信息產業跨界融合的趨勢相輝映,我國也出現設備製造業與物聯網、互聯網融合,創新產品和服務新模式的現象。家電行業借力物聯網技術,已經率先開展拓展價值空間並改善產品服務的模式探索。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涉足智能家居領域和家居設備,還將催生融合物聯網元素的多種智能產品,如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設備、醫療健康設備、智能玩具等等。傳統產業通過與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同時利用互聯網的平台服務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形成開放產業生態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模式,將成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如果覺得讀後有幫助,請不要吝惜您的贊!~(≧▽≦)/~)
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通過各種無線射頻技術實現物體之間信息實時共享的一種網路。
簡單地說,物聯網通常是在 IEEE802.15.4 協議的基礎上,使用無線感測器(一般叫做Zigbee)進行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通信。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 運輸海鮮時,我們需要保證其溫度在某個範圍內,並且時時反饋。這時我們可以在冰櫃里裝一個無線感測器,檢測其溫度的變化。
  2. 比如我們可以將其運用到學校的點名中來。我們設想未來的無線感測器都變得像一個徽章那麼小,而且足夠便宜,那我們可以把無線感測器做成學校徽章,在上課的時候利用一定的演算法自動進行點名(我們學校有師兄已經在做這個項目了)。
  3. 另一個例子是倫敦奧運會的智能垃圾桶,它能在垃圾滿的時候自動通知衛生清理部門清理垃圾。

引自:盤點倫敦奧運會中運用的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的產生是因為許多機器設備之間需要自動進行通信。而這種通信通常無須人類的參與,在預先設定好的機制下自動完成,這種設備與設備之間自動通信的需求促使了物聯網的產生。那物聯網的產生可以使我們從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通信中解放出來,使設備之間可以自動通信,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智能、更高效。我們的環衛工再也不用定時去查看垃圾桶是否滿了?我們也不用擔心長途運輸的海鮮是否因為溫度問題而變質?所以,物聯網的出現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下面列出了一些物聯網現在的幾個應用案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閱讀。
----------------------------------------------------------------------------------------------------------------------------
案例一: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在國內已經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也有一定的普及,主要集中在對一些獨立的家居子系統的研究上,如樓宇(可視)對講系統、安防報警系統、門禁系統、三表抄送系統、家電智能控制系統等等。
  完善的家庭安防實際上是將家庭控制被連接到報警設施上。實現對非法闖入的盜竊、搶劫行為和突發事件進行及時報警、搶救和保護功能。
  從功能上細分,還可分為可視對講、周界防範、家居安全、緊急求助、無線報警、聲光報警、防挾持報警等。而家居安防報警又包括了防盜報警、火災報警和煤氣泄露報警等等。家庭中所有的安全探測裝置,如消防類(煙感、煤氣泄漏報警器等)、防盜類(門磁、窗磁、各種監測器、防盜幕簾、緊急求救按鈕等),都連接到家庭智能終端,對其狀態進行監測。當發生警報時,家庭智能終端將警情根據設置進行各種操作,包括:啟動警鈴和聯動設備、撥打設定的報警電話。如與社區系統相連,還可同時把警情送往小區監控伺服器。
  說到家居安全,門禁應該算是最重要的一環,一套好的門禁裝置對於家居的安全防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門禁產品不斷更新的過程中,很多廠商已經把門禁的功能逐漸向多元化發展。比如說,現在很多產品已經將門禁與社區保安系統相連接,利用一個控制平台控制整個社區的安全,不管哪戶人家發生狀況,只要一個按鍵就可將警情傳到社區,有些還可以通過網路直接傳到公安部門。提高了報警速度,同時也將家庭受侵犯所產生的損失降到最低。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現在的家居安防概念已由原來的單純性個體防護逐漸轉向多媒體,互聯網式防護,不管在哪種情況下發生危險,系統都可自動發出警報。大大提高了家居的安全係數。

案例二: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體系複雜、綜合性強,但其原理就是對車輛動態信息採集管理,全方位實時調整交通分布,優化路口通行能力等。
  在新加坡,人們能像獲得天氣預報一樣,獲得交通堵塞預報。通過埋在路上的感測器和紅綠燈上的探頭,司機不僅可以看到什麼地方在堵車,還能夠提前預測,什麼地方過10~20分鐘會堵車,從而選擇更為通暢的道路行駛。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建立了智慧交通體系,按照不同的擁堵程度對交通收費。通過這樣智慧的交通體系,斯德哥爾摩整個汽車使用量降低25%,碳排放量降低14%,在環保、防止污染等方面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效果。

案例三:惡劣地區的環境監測和災害預測  在法國和瑞士之間,阿爾卑斯山高拔險峻,佇立在歐洲的北部。高海拔地帶累積的永久凍土與岩層歷經四季氣候變化與強風的侵蝕,積年累世所發生的變化常會對登山者與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極大影響,要獲得對這些自然環境變化的數據,就需要長期對該地區實行監測,但該區的環境與位置,決定了根本無法以人工方式實現監控。在以前,這一直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但在不久前,一個名為Perma Sense Project的項目通過物聯網中無線感應技術的應用,成功實現了對瑞士阿爾卑斯山地質和環境狀況的長期監控。他們通過對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實現大範圍深層次監控,實現了包括:溫度的變化對山坡結構的影響以及氣候對土質滲水的變化的研究。通過這些研究,他們成功地實現了:一、成功測量偏遠與惡劣地區的環境情況;二、通過收集並分析數據的變化情況,預測相關地質災害。


物聯網一直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因為它即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和旅行方式,甚至改變全球政府及企業之間的交互。物聯網目前在全球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在很多物聯網權威人士看來,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萬物互聯的新世界, 預計到2020年將有340億台設備接入互聯網,相比移動物聯網,物聯網市場規模是其數十倍的容量,能為全球帶來數十萬億的經濟價值,也被視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開啟新時代的步伐。


移動互聯網向物聯網延伸步入發展期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互聯網時代,中國誕生了以BAT為代表的巨頭,在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當中,中國佔據四位,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大國,然而,新一輪的信息革命已經開始轉向物聯網,面對信息科技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到物聯網的延伸之時,不管是科技還是互聯網巨頭,或者是投身於物聯網相關領域的創新創業公司,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雖然首次關於物聯網的實踐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但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籤。

物聯網自2009年概念期後邁入發展期,經過幾年發展迅速進入爆發期。

今年軟銀集團以高達32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晶元業新貴ARM公司,對於孫正義來說是一場圍繞物聯網豪賭,這對於搶佔物聯網市場來說意義重大。彭博援引Ace研究院分析師Hideki Yasuda評論稱:「由於物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ARM產品為人們所接受。孫正義之所以收購ARM,正是看中了其市場份額和利潤率都很高,而且預期增長可觀。」 SAP日前宣布,未來五年內,將投資20億歐元,幫助企業和政府機構利用不斷增加的感測器、智能設備和大數據,實現基於物聯網的轉型,從中獲得收益。畢竟物聯網作為一個新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新興產業,具有良好的市場效益。 不管是科技企業,抑是傳統企業,還是創新企業,甚至世界各主要國家都紛紛對物聯網做出戰略布局,亦對物聯網充滿期待。

但物聯網包含甚廣,在龐大的產業中如何找準定位顯得尤為重要,同年2月,微軟、思科、伊萊克斯、通用電氣、英特爾、高通、三星等多家科技巨頭聯合宣布成立IoT新聯盟「開放互連基金會」(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OCF),期望能整合各立山頭的物聯網標準。業界預計2017年將是NB-IoT規模商用元年。如此看來做自身所擅長的事情是投身物聯網領域成敗的核心因素。

企業是物聯網解決方法的最大應用實體

市場研究機構IDC最新發布的「物聯網年度報告」稱,物聯網市場日趨成熟,覆蓋範疇已超越其最初所關注領域,逐步向其他領域延伸。IDC在今年7-8月份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認為,將物聯網戰略引入到業務中來,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競爭手段。21%的受訪者將此視為一種「變革」,而且他們洞悉物聯網,並篤信承諾,正在尋找合適的投資方案。率先採用物聯網的行業包括金融服務(包括保險)、零售、製造業。物聯網在整個產業中有連接層、平台層以及應用層。萬物互聯時代,連接作為基礎通信,更多地由運營商及相關的通信企業主導。物聯網可以在三方面提高企業底線:1)降低運營成本;2)提高生產率;3)開拓新市場或開發新產品。

2015年在物聯網領域出現了80個併購案例, 創下了記錄。 在2016年, 這一數字將會被刷新。 InfoBright的CEO Don Deloach說:「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開始公開宣布將在物聯網領域進行收購。」比如說玩具業巨頭Mattel就在最近宣布它的芭比娃娃和玩具飛機將會增加聯網功能。 而Mozilla和Visa則也宣布將進入物聯網領域。 幾乎每個星期你都會看到某些公司宣布進入物聯網領域的新聞。

老牌的IT公司如IBM和英特爾都對物聯網領域投入巨資,試圖彌補他們在傳統IT領域業績下滑的影響。比如英特爾在4月份宣布了12000人的裁員計劃,省出的資金將用於投資於物聯網和數據中心的業務巨頭或者創新型企業主要圍繞平台和應用層面布局, 在我看來,平台層是物聯網產業鏈中價值最大的一層,作為平台型的布局,不僅僅透過平台實現各設備的互聯互通,核心是數據的集散中心,在平台基礎上所形成的大數據,將會誕生很多創新商業模式及應用,其中包括谷歌、蘋果、三星等巨頭,也有如Jasper、機智雲等創新企業均在平台領域布局。


現金物聯網加速向行業滲透, 面對下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誰又會率先取得成功呢?或者說誰能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並指引、推動著物聯網產業發展,不禁讓人有所期待。

谷歌物聯網技術載體:Google Home控制家庭

谷歌曾以32億美元收購Nest公司,當年Nest被捧上神壇,被譽為智能家居典範,收購Nest公司後,先後又陸續收購了Dropcam、Revolo智能家居公司,僅在收購方面所花費的資金就超過40億美元。與此同時,谷歌也發布了其物聯網操作系統 Brillo,推出了OnHub高端路由器,今年,谷歌物聯網野心再朝前邁出一大步,推出Google Home產品爭奪智能家居控制中心。雖然谷歌在物聯網這條路上似乎並不順利,但谷歌探索物聯網、智能家居之路從未動搖,Google Hom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移動應用之間孤島效應正在被打破,Google Assistant在智能手機當中充當了管家的角色,即可以調用不同應用以協作完成複雜指令。但發布會上,谷歌工程副總裁Scott Huffman也強調Google Home的語音控制功能還處於早期階段,在用戶交流對話層面仍在完善階段。


物聯網企業欲構建城市級物聯網生態平台

自2009年開始,各大科技公司紛紛開始涉足物聯網領域,也湧現出大量以物聯網為方向的創業公司,物聯網企業就是在這個物聯網大時代中所誕生的創新企業,並獲得了來自光大旗下基金和IDG資本投資,致力於構建完整的城市級移動物聯網生態平台型公司。

在光大集團和IDG資本的支持下,基於物聯網平台型的物聯網企業將擁有更多的落地資源,覆蓋了智能硬體、智能工程、智慧社區、智慧辦公、智慧城市、智慧停車等物聯網場景場景,提升人們在物聯網時代的智能生活體驗,截至目前簽約項目高達2426個,覆蓋人口499萬,面積3.38億平米,項目遍布北京、上海、重慶、武漢、新疆、河南、昆明、哈爾濱、南京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

在今年TCL正式進軍住宅和寫字樓物業市場僅3個月時間後,城市級移動物聯網平台便已覆蓋超過3億平方米的物業。它究竟是如何做到在強手林立的房地產市場異軍突起的?相比於傳統思維模式下的的物業行業,其以技術驅動下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實現了「降維攻擊」。讓資深從一個擠滿了競爭者的賽道中直接跳脫出來,創建了一個規模更大的「新賽道」。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趨向飽和,新增需求減緩。2015年物業行業營收總值達1135.61億元,其中物業服務收入總值945.67億元,增長33.23%;多種經營收入總值189.94億元,占營業總收入的16.73%。也就是說,服務和多種經營收入這兩項已構成了物業企業盈利的主要來源。


今年5月份,IDG 資本及光大旗下基金共同為其注入了A 輪超千萬美元融資。IDG及光大旗下基金之所以投資物聯網企業,就是因為其高度戰略的眼光瞄準了這一未來萬億規模的市場通道。現階段,主要通過智能門鎖、智能門禁、智能地鎖等硬體鋪設線下入口,沉澱用戶數據後,為小區、寫字樓提供智慧管理方案,同時在App端接入家政、外賣、電商等增值服務,提供個性化運營方案。

而未來,物聯網企業所構建的城市級移動物聯網生態平台的想像空間非常巨大,通過物聯網技術,打通和勾連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場景;通過核心智能硬體,搭建與參與者(比如業主、物業管理方)的信任通道;通過大數據平台,建立商業價值變現與創新的生態平台。

物聯網發展的時代前景樂觀

有國外知名研究機構 預測,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2010年之前RFID被廣泛應用於物流、零售和製藥領域,2010-2015年物體互聯,2015-2020年物體進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後物體進入全智能化。從物聯網的市場來看,至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0%。物聯網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必將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受益於國家政策扶持,進入科技產業化的過程中。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物聯網主要涉及的行業包括電子、軟體和通信,通過電子產品標識感知識別相關信息,通過通信設備和服務傳導傳輸信息,最後通過計算機處理存儲信息。而這些產業鏈的任何環節都會開成相應的市場,加總在一起的市場規模就相當大,可以說,物聯網產業鏈的細化將帶來市場進一步細分,造就一個龐大的物聯網產業市場。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全面的改變。


今天跟著老師做stm32的嵌入式開發,他念叨了一句話,物聯網被中國玩壞了。

看到上面高票回答真的,我先致敬,再說一句,太長了不想看。

物聯網沒那麼複雜,一個在中國尚未成形沒有成熟產業鏈跑了幾年概念的新型科技,咱們學生能指望把它弄得多清楚多明白呢?如果要界定這個東西,百度百科甚至高票答案都寫得很清楚,但是也很繁瑣,大家總想把一個虛空的東西著急解釋清楚定義清楚,以至於它變得深不可測,甚至不想看不願去了解(吐槽下物聯網話題在知乎怎麼這麼冷=。=)。我憑自己的理解來說幾點看法吧:
血肉+骨架:
嵌入式網+無線感測網路(WSN)
嵌入式學過吧?就是比單片機要高級的那個東東,所謂的智能化控制就是安插晶元,而控制晶元就是嵌入式系統的大招,當然也是基本的,物聯網最直觀的解釋就是物物相連,怎麼讓物體「開口說話」?感測器的應用現在已經很普遍了,但是因為成本高,在中國民間使用不多,這也是為什麼智能家居到了今天還是玩兒單品,聯合玩法太費錢,感測器是口,是鼻,是眼,嵌入式是血肉。
靈魂:
人工智慧(AI)
這個要的就是演算法,」世界是我們的,也是機器人的,最終還是屬於會演算法的人「。
還有傳輸網路(zigbee,wifi,藍牙等),介面啥的,這些都是比較基礎的,也是必須的啦。

至於電信通信方面,我想說真的是打擦邊球的感覺,但可惜的是,我們的教學系統卻是揉進了大半,不成熟的專業不成熟的教學 體系,也難怪你迷茫。我都學了兩年多,經常去圖書館構建構建藍圖,把該學的學了,真正應該學的了解了,就選定一個方向去發展吧!共勉。


物聯網畢業生,占坑來答~~~~

希望能幫你認識IOT這個坑!

物聯網要說起源,那還是溫總理一句「感知中國」(2009年)。剎那間,全國各地就掀起了物聯網的熱浪:物聯網專業、物聯網公司、物聯網標準、物聯網操作系統......對於此,我只能說——厲害了,我的國!

物聯網專業 2010年首次正式招生,我們學院2009年就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招生,於是乎中國第一批物聯網畢業生就誕生了。雖然當年他們就業不錯,但那是因為這些學生都是從其他專業的前幾名抽過來的,加上互聯網的風頭還沒有過,選個滿意的工作自然是不成問題的,與IOT本身並沒有多大關係。

2010年 20+ 學校開設物聯網專業
985 211 為主 沒有清北復交
2011年 60+ 學校開設物聯網專業
211 高校 + 信息 沒有清北復交

2012年 N+ 學校開設物聯網專業
各類學院踏入 沒有清北復交

緊接著,物聯網設計大賽孕育而生
【清華大學劉雲浩引領的IOT比賽】
[教授不贊成開設物聯網專業]
【上海交通大學某王導引領的IOT比賽】
[教授對物聯網的理解吾等不敢苟同]
【各類IOT相關企業贊助的物聯網比賽】
[參加過,僅此而已]

而我也是到了研究生才知道,原來物聯網專業的教學大綱是我現在的導師+一幫在外「漂泊」的師兄花了幾個晚上熬夜搞出來的,然後導師就成了物聯網專委會的秘書長......

總的來說,我認為物聯網不適合作為一個專業去招生,理由如下:

1、物聯網涉及的技術太廣
【計算機專業課】操作系統、數據結構、計算機網路、計算機體系結構 etc.
【通信工程專業課】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 etc.
【軟體工程專業課】軟體工程、軟體設計、代碼重構etc.
【核心專業課】嵌入式、無線網路、移動計算、RFID、物聯網、控制理論 etc.
【面向計算的數學】高數、現代、離散、概率論、工程數學、凸優化 etc.
【各類編程語言】python、C/C++、C51、彙編、Html/Css/JavaScript、Java etc.
【當然現在無論哪個專業都沒有人敢說自己學好啦~】

2、物聯網研究就是個偽命題
物聯網=通信+計算機+軟體。對於物聯網的研究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充足的資金支持+經驗豐富的科研團隊,很難有成型作品。而高校搞這個就是仰天放炮~~~事實上,現在我們的院校也沒有開設物聯網研究生或者物聯網方向的博士(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3、物聯網對就業、對於學生個體來說,華而不實
學生按照學校的教學課程去學,自己最後並不會有一技之長,就業優勢不足;
學生在未來選擇高校深造的時候,更會迷茫不已,不知道該選擇什麼專業,什麼方向;
學生在參加科研競賽、團隊協作時,明顯存在感十足,容易放棄

胡謅一下:
物聯網操作系統 : Zerphy Brillo Win10IOT
物聯網設備:Arduino Edison TI3200 單片機 ARM 各類智能硬體
物聯網服務:各種解決生活痛點,方便服務的創意點

這些物聯網概念正慢慢走向成熟,也有不少大頭(BAT)走在了前面,雖然前景很好,但我依然不建議學生選這個專業,想想為什麼一個這麼好的專業人家清北都不開呢?


大家的答案都在討論「什麼是物聯網」,那我來說一下物聯網未來的發展前景。

InterQuest Group(曾被倫敦證券交易所評委最能激發英國的公司之一) 在16年的時候發布過一個名為「物聯網將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的PPT,從物聯網的經濟影響、增長潛力、設備數量、影響區域等7個方面做了一個簡單的數據彙報。

我將它翻譯成中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http://u.wechat.com/MCBFy5FTk8G9TVVLKG7vgO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混跡於中國物聯網研究的最高機構(官方定的哈),
但我要明確地說,我們都不曉得啥叫物聯網,
只要想到個啥玩意兒,就貼上物聯網的標籤,反正不會錯的。


12月9號更新

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Michael Porter預測,物聯網給予了製造商和消費者直接聯絡的入口,這將使得產業競爭進入新的時代。製造商、零售商和科技平台擁有者(比如Google)會同時為贏得消費者印象而殊死搏鬥。舉幾個例子:

  • Baholat,過去生產網球拍,現在進入到了教練指導行業,這源於球拍里的感測器能將收到的信息發送到智能手機中
  • Gooee,過去生產電燈,現在進入安全防盜領域,這源於檯燈里的感測器能夠預測火災和搶劫的發生
  • John Deere,過去生產農業設備,現在不僅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收成,還提供何時在哪裡播種施肥的信息

工業製造商轉眼間變成了第三產業服務商

·······················································----------------------------------------------------------------------

1.
物聯網是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橋樑


2.
物理世界採集數據

3.
虛擬世界加工數據,形成信息,產生決策


4.
看待物聯網應用可以從場景出發,比如工廠、城市交通管理中心、室外工作場所(礦場、海上油田、燈塔、供電站)、辦公室、零售店、家庭、汽車等等,考慮到可穿戴設備,人體也算一種場景


5.
同一個場景下互聯物理世界的各種物體,有的數量多,有的少,比如交通關心的是城市中成千上萬的私家車、公交車,而工廠關心的是幾條生產流水線,數量多蝴蝶效應明顯,微小的決策能產生巨大影響,假如每個人公交車換乘時間減少1分鐘,對於全市就是巨大的效率提升,數量少自動化需求大,比如同一條生產線設備的無縫連接,有助於提高生產率


6.
不同場景下人們對互聯的需求大小不同,經濟價值大,互聯動力強,經濟價值小,連接一切物體的動力自然小。比如在家庭這種場景下,物體種類多,數量少,既沒有明顯的蝴蝶效應,人們對家居的互聯帶來的自動化,需求也來源於提高生活品質,這顯然沒有工廠逐利驅動需求大。


7.
總體來說,目前B2B場景對互聯的需求比B2C大。雖然消費類的家居、可穿戴收到了更多關注,但這主要源於媒體轟炸,畢竟大多數人是消費者,智能手機對生活品質的提高已經成為現實,人們喜聞樂見期待感再一次被滿足。相比B2C雷聲大雨點小,B2B場景下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卻是真金白銀,比「生活品質的提高」這種感受來得更為實際。


正好在物聯網行業,先佔個位置,慢慢寫

IoT應該是由M2M發展而來,前景嘛,我先說我個人的看法,我做的通訊模塊應用在:
1. POS機里,你刷完卡,總要通知銀行,現在機器都無線的,需要用到我後面說的模塊

2. 智能電錶,電錶經歷了三個階段,上門抄表-&>電卡買電-&>無卡智能電錶,那麼如何做到無卡智能呢?就是你在網上買電,買完了傳給電力公司,電力公司在電錶里裝上我後面說的模塊,再把你的信息傳給模塊,模塊也會每個月上報你的用電量

3. 車聯網,不知題主看過奧迪新的A7廣告,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就是用了我們做的模塊(驕傲一下)實現人車互聯,車車互聯,因為我們模塊支持GPS哦

-----------------------------------------------
6月11更新一下:
我從事的M2M開發是基於當前蜂窩網路技術的,也就是大家常說的GSM啊(2G),UMTS(3G),以及現在正火的LTE(4G)。簡單的說,我做的是一個沒有屏幕和鍵盤的手機,通過預先寫好的程序,讓通訊模塊按照預想的腳本運行。先來看看我做的「手機」長得什麼樣子,順帶手給公司做個廣告。。。

這是沒多之前做的模塊,這麼個小東西和以前的功能手機沒什麼區別,比如:
1. 打電話,發簡訊,沒錯,這東西支持模擬語音,數字語音,想要這些功能,必然要支持SIM卡,個別模塊還支持雙卡哦

2. 上網,你沒看錯,它支持PPP鏈接,TCP/IP,IPv6,可以撥號上網哦

3. 有個模塊還支持GPS,可以全球定位,做trackingtrace的公司會經常用到,既然都有了GPS,就會支持eCall

4. Java虛擬機,牛吧?客戶可以自己開發Java的程序放在模塊里上運行

5. 上面提到客戶可以當自己的程序和文件,那麼就說明我們的模塊還有存儲功能,自帶flash,支持文件系統

6. 他們還自帶USB,1個8線串口,1個4線串口同時和SPI復用,I2C介面,若干給客戶用的GPIO口,還有ADC介面方便測量個溫度啊,電壓啊之類的

7. 支持FOTA,自己從網上下載最新的項目程序然後自我更新哦

那麼既然這麼多功能,答主你需要什麼技能呢?
1. 通訊相關技能,比如信號處理,數學,通訊原理,學會這些,你就可以來開發通訊協議棧了,這點還需要MATLab

2. 嵌入式開發,比如C語言,Java,Linux,方便你寫程序啊,基本技能

3. 匯流排協議,你看到了有啊,有很多借口的,USB/I2C/串口等等,所以這些掌握好了可以做底層驅動開發

4. 存儲呢?你得懂內存技術,比如文件系統Filesystem,NOR/NAND等等

5. 一些腳本語言,比如shell啊,python啊什麼,方便你寫個測試腳本

前景嘛,發展到智能穿戴,IoT什麼


在我初識物聯網這個詞時,我在網上、書上等資料上看到的很多字眼都是RFID無線射頻識別,隨後又看到了感測器網路等等的概念。這些詞並沒有告訴我們物聯網是什麼,而且它也有些以偏概全。我們所說的物聯網來源於英語"Internet of Things",大意即事物的網路。這裡就有疑惑了,什麼才算得上這裡的事物呢?我們日常用的紙、筆也算是事物,但是它似乎不屬於這裡的物——因為我們沒法拿它連接上網路。

物聯網發展歷史

說起物聯網之前,我們也需要好好地介紹一下互聯網。互聯網誕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是由美國國防部出於軍事的目的開始制定的。當時這個名為ARPA網的網路只連接了四台主機。

隨後在1974年,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提出TCP/IP協議。而到了1983年1月1日,ARPA網才將其網路核心協議由NCP改變為TCP/IP協議。在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創建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這是一步將互聯網走向了世界。緊接著在1991年8月,Tim 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創建了世上第一個網站。

互聯網從軍用領域走向公用領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而物聯網的發展更為快速。

通常來說,人們所說的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於1999年由美國Auto-ID公司提出的,當時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很多的物聯網相關教材多數都在講NFC、RFID技術。與此同時,中科院在當時開始了感測網的研究。感測網顧名思義是感測器組成的網路——更多的是集中於收集感測器的數據,算得上是物聯網的一個子集。

在更早之前,比爾蓋茨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也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只是當時的技術水平、硬體等的限制,並沒有在當時引起重視。

隨後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中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這時也人們對於物聯網已經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僅僅局限於RFID技術。只是由於當時的技術的限制及應用的限定,在當時並沒有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在2009年1月,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構想,其中物聯網為「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年,奧巴馬在就職演講後已對「智慧地球」構想提出積極回應。溫家寶總理在8月提出了「感知中國」,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

根據美國權威諮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

不過在今天,物聯網已經對生活產生了翻來覆去的變化了。開發人員現在盡他們所能去連接一切能連接的物。

物聯網概念

在幾十年前,能連接上網路的主要設備就是計算機。對於計算機來說,這個網路就是Internet,即互聯網。而在十幾年前,能連接上網路的設備就又多了一個手機——這完全改變了今天的生活。十幾年前物聯網也誕生了,只是當時的物聯網是基於RFID技術。

由於十幾年前對於物聯網的定義是RFID技術,這也使得最近幾年來的一些物聯網書籍有一些不足。它們將主要精力放置於射頻、Zigbee、藍牙等一些通訊技術上,而這些技術多數則是用於區域內的設備通訊。換句來說,只集中於內部通訊,在連接到網路的時候就會遇到種種困難。而這也是物聯網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連接到網路。

物聯網來源於 Internet of Things 一詞,即世間萬物的互聯網。顧名思義,物聯網的意思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是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是互聯網的拓展和延伸;第二,其用戶端擴展和延伸到了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通信和交換。物聯網有如下特徵:

首先,廣泛應用了各種感知技術。在物聯網中部署了大量的多種感測器,每個感測器都能從外界採集信息,不同類的感測器捕獲的信息不同。而且獲得的數據具有實時性,按照一定的規律來採集數據,不斷更新數據。

其次,它是建立在互聯網上的網路。物聯網技術的核心和基礎仍是互聯網,通過各種無線和有線網路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將物體的信息準確實時地傳遞出去,數據傳輸過程中必須適應各種網路協議。

還有,物聯網本身也具有一種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智能控制物體。物聯網從感測器中獲得數據,然後進行分析,處理處有意義的數據,來適應不同用戶的需求。

當前物聯網,已經在多方面已經開始應用,如遠程抄表、電力行業、視頻監控等等。以及在物流領域和醫療領域也都日趨成熟,如物品存 儲及運輸監測、遠程醫療、個人的健康監護等。除此之外在環境監控、樓宇節能、食品等方面也開展了廣泛應用。

聯網

物聯網的定義有些廣泛,手機、計算機等等都屬於事物。互聯網和物聯網之間有相當多的交集。如我們在很多看到的一樣,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將是互聯網。而這僅僅只是在當前的環境下產生的一些技術。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將會看到物聯網和互聯網的越來越多的不同之處。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我們可能會使用不同於互聯網的架構模型,但是其在大體上也是一致的。

由於上網的設備不再僅僅局限於手機、電腦、平板,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聯網設備將被開發出來。在當前我們也可以通過現有的聯網設備——手機、電腦等,將我們的物連接到互聯網中,使之成為互聯網中的物聯網。

針對於不同的環境,我們就可能會組成由不同的設備構成的聯網系統。

各式各樣的聯網設備

設備本身的一些特有屬性的關係,限制了他們的連接方式,如:

? 當我們使用紅外線遙控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紅外線作為傳輸媒介。

? 當我們使用手機來控制玩具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藍牙作為傳輸媒介。

? 當我們需要在電腦和手機之間傳輸資料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數據線或者WiFi作為傳輸媒介。

在我們使用了特定的傳輸媒介的時候,也會決定我們將使用不同的協議:如藍牙協議、紅外通信協議、NFC等等。而這些不同的設備也需要藉助於其他聯網設備,來向服務中心通訊。

對於這些聯網設備來說,他們使用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傳輸協議:

? HTTP,即超文本傳輸協議,它是當今互聯網的基礎協議。

? CoAP,受限制的應用協議,它面向那些資源受限制的物聯網設備。

? MQTT,即消息隊列遙測傳輸,它被設計用於輕量級的發布/訂閱式消息傳輸。

? 等等

這些不同的協議、不同的設備連接到網路,也決定了整個系統看起來相當的複雜。現在我們已經連接了不同的設備——手機、電腦、平板、攝像頭、印表機,現在我們還可以連接上我們的洗衣機、電飯鍋、電暖器、空調等等,未來我想不到有什麼不用電的設備不會連接到網路。

物聯網系統的核心是網路

過去我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硬體上的軟體開發,硬體上的軟體和服務端的軟體開發有很多不同之處,最顯著的特徵是:服務端的軟體開發是持續不斷的。當我們這個版本里引入了一個Bug,那麼我們可以快速地修復這個Bug。而硬體上的軟體開發的產出則是固件,通俗地來說就是固定的軟體,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同樣的對於物聯網來系統設計說也是如此。過去人們將主要的精力集中於硬體端的設計,而不是深入物聯網的核心部分網路連接。


在互聯網普及之前,人們使用自己的PC在上面記錄自己的數據,數據只能通過磁碟、光碟、U盤從一台計算機到另外一台計算機上。而互聯網將不同的計算機連接到了一起,人們可以隨時共享自己手上擁有的數據。網路不僅僅帶來了令人喜悅的在線世界,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對於物聯網來說亦是如此,之前對於不同的電子設備,我們擁有不同的控制設備,如遙控。而近幾年來的科技發展,使得我們可以藉由我們的手機控制大多數的設備——空調、電視、電燈等等。而上面的設備多數都是藉此於互聯網、藍牙來完成的。


為了連接不同的設備,我們需要將他們連接成一個網路。無論是工業中的物聯網,還是智能家居都離不開這關鍵性的連接。在過去我們可以通過藍牙、ZigBee等技術來構建一個本地的網路,而物聯網的目的便是將這個本地網路連接到更大的網路中——至少可以讓你遠程控制他們。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網路來存儲並分析我們的數據,並且當我們以網路為核心時,每一個小的硬體個體變得可更換。如果我們以單個硬體作為系統的核心,那麼這個核心變得不可替換,也會改變整個系統的架構。而這樣的硬體在未來可以作為協調這些設備的中心。同時,當這個硬體將要被淘汰時,我們也可以使用最新的技術來開發我們的系統。


因而你可以預見到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領域。如果你是一個硬體開發人員,這裡就需要結合你之前學習到的單片機的知識,同時你可能需要去了解Web開發的知識。作為一個軟體開發人員,你需要去了解更多的物聯網相關協議,硬體相關的通訊知識。


——引自我寫的《自己動手設計物聯網》


物聯網就是讓地球上所有東西都能通過網路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既然提問,就說明搜索出來的東西不是很理解。
我給一句我們老師講的話:物聯網就是給每個實物一個IP可以聯網,需要他做什麼可以通過網路控制,比如開在單位想開家裡的空調,比如鑰匙找不到了,可以「給它打個電話」。


問題不一定需要長篇大論,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物聯網 簡稱IOT 意味internet of things
理解起來就是將生活中的實物都放到信息世界中
理論解釋是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結合
通俗解釋就是讓每件物品都有信息屬性
涉及的技術主要有RFID等等
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有感測器網路,智能控制,只能農業,資源整合,智慧城市等等。
以上是我的理解


1、首先「物聯網」這個名字有問題,因為沒有產生什麼新的網路,還是互聯網

2、互聯網解決了最本質的問題—信息傳輸,物聯網解決什麼最本質的問題?

3、物聯網有什麼技術架構嗎?沒有

總結:物聯網就是一個炒作概念而已,當然我們不反對智能化系統或解決方案,這要看其邊際收益能否大於邊際成本。(比如你可以遠程控制你家裡的空調先打開,你的收益會不會超過成本?你願意要這個非硬性需求嗎。即使願意,那麼這個就是物聯網?)


同物聯網專業大一新生,我上大學前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專業,調劑到物聯網,開始也很迷茫,(我本身是個愛好廣泛但是對專業沒什麼想法的人),但在學習過程中隨著了解加深和老師同學的影響,覺得物聯網前景還是很棒的。
我很贊同我們一位老師說的話,大意是物聯網專業的學生精通編程的話,肯定比計科專業的更有優勢,因為在和他們相同的專業能力的基礎上,了解更多物聯網的知識。當然要是編程、物聯網都沒學明白那就沒辦法了 _(:з」∠)_。
我身邊部分同學是特意選擇物聯網這個專業,自己做的決定,因為他們覺得很有前景。
一次吃飯時和對面的大叔聊天,他說他的機械公司最近也在做物聯網方向。確實現在很多公司都在做物聯網,拋去技術內涵不說,畢竟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找份工作是最重要的,我們學校已經畢業的物聯網專業學生兩年都是百分之百就業率,從現在的市場來看,(學得正常的話)就業是不愁的。
而且我私心覺得,學計算機方面的,尤其像物聯網,人工智慧,超算,等新興領域的人,都應該敢於做很大的夢想才好,不需要改變世界,在世界前進的歷史上留下一個小小的腳印,小小推上一把,哪怕前進0.00001毫米已經很心滿意足。


長期拜訪物聯網企業,物聯網簡單的說就是,用感測器把物體的數據通過通信,把數據傳輸到平台或者其他設備上,外買,滴滴打車,OFO等,都可以說是物聯網企業,對於前景怎麼樣,我覺得挺不錯的,競爭也大,畢竟各行各業競爭都大,關鍵是有沒有興趣,能不能找到感覺!


看過阿凡達嗎


「對於2018年物聯網的布局來說,我相信還是在於自身的發展,練好內功,行業爆發可能隨時會臨近,時刻準備好。」

一個概念從熱到冷,再從冷到熱,生生死死,反反覆復,經得過幾起幾落沉浮的,恐怕非「物聯網」莫屬了。截止到2017年第三季度,國際和國內的高科技企業都作出「物聯網是下一個信息化發展的主戰場」的結論。谷歌董事長甚至提出了「互聯網已死,未來是物聯網的天下」的說法。基於此,我們對2018年的行業發展做出一個預期——物聯網的爆發期真的來臨了。

作為國內最早,同時也是全球最早將物聯網產業集聚成為行業第一組織的「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近年來圍繞著物聯網生態圈進行了深耕細作。從2005年起,我們就有了行業回暖的感覺,特別是2016年軟銀對ARM的320億美金收購案為代表,2017年三大運營商全部聚焦發力物聯網,並對NB-IOT網的建設等重點布局,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下一波物聯網重點發展的脈絡。

5G下的物聯網演進方式,將出現超級物聯網模式

互聯網的從業者可能記憶猶新,最初我們接觸互聯網的上網接入設備大約是在9.6kbps的數據機,俗稱「上網貓」,英文名稱是Modem。年代大約是從1994到1998年左右,這幾年是全世界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階段。

事實上,與此同時還有所謂的電信市場,也就是專線通信,那裡面也在進行技術演進,不過同時發展起來的就是ISDN技術,同時還有XDsl技術,後來就演進到進入家庭的Adsl,上網速度是多少呢?ISDN是64kbps和128Kbps,這曾經在1999年前後是電信重點推廣的「寬頻業務」。到了Adsl更是達到了上行1.5Mbps,下行7Mbps。

這並不是通信技術演變的全部過程,大概在2000年前後,又進一步發展了寬頻乙太網技術,從百兆一直到萬兆乙太網。同時在電信運營商方向還有ATM技術,乙太網技術和ATM技術競爭的結果是全面採用乙太網技術,以至於後來我們形成了完整的互聯網的IP架構七層體系。然後時代就從有線上網跨入到無線上網,也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WI-FI技術。我們今天可以徹底擺脫網線的束縛,從而也開創了移動互聯網的歷史。

當我們回顧過去20年來,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任何商業模式創新其實來自於技術本身的創新。我們把今天的物聯網發展趨勢做一個對比,不難發現,目前正是互聯網發展歷史上56Kbps「Modem」階段,大家忽然發現了NB-Iot,也看到了Lora等技術,以為技術實現了大突破,豈不知道後面的5G關鍵技術本身還處於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比如從傳輸速度達到幾個Gbps,甚至更高,很多商業應用將藉此真正展開。

物聯網的核心本質在於萬物相連,連接將產生巨大的數據,據預測說2020年全世界數據達到是400EB(10的18次方)的數據量,所以才有無人駕駛的樂趣,才有真正的大數據分析,才有人工智慧等等。

歸納總結一下5G未來的4類場景:連續高速覆蓋:高鐵,高速,也可能是無人飛機;高容量的熱點區:社區,商務中心,集會場所;低功耗大連接:水熱電氣運營,環保,農業以及智慧城市等;低延時高可靠場景:工業控制,車聯網……

這些是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看的,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深入,有許多事情是我們現在要著手預測並準備的。

不管是通信技術本身,包括5G的發展方向,也就是2020年要商用。什麼叫商用?用到什麼地方?誰來用和怎麼用?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機遇。

再說商業模式創新,沒有技術保證,應用和模式也就是空中樓閣。如此看來百億規模鏈接的物聯網產業,安全問題誰在解決?這是巨大的商機。我們談了10幾年的人臉識別和視頻安防監控領域,隨著傳輸帶寬和速度(4Gbps)的提升,物聯網視頻大數據海洋將是必然的藍海。

我預測未來的超級物聯網將是「物聯應用網」和「物聯服務網」,所以應用和服務將是物聯網的主旋律,技術問題與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無關。運營商和設備商比你著急(當然那裡面本身就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讓我們拭目以待超級物聯網的誕生吧!

超級智能終端將是物聯網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商業模式

2014年初,谷歌公司32億美金收購了一家溫控器的公司「NEST」,由此拉開一波智能硬體的浪潮。各種產品被冠以「智能」硬體的名義——可是細想來,把硬體產品加上一些通訊模塊,甚至就是互聯網+硬體,過於牽強,這風口很快消失了。

物聯網說到底還是要先建立有效的應用場景,才能演變出合理的商業模式。這就需要同時具備以下要素。

首先,應用為先,需求導向。公園或者景區里的無人售貨機就是類似的應用。在這之前,我們還應常在地鐵站里看到這樣的設備。套用一個時髦的說法「新零售」,或者也可以說是「無人超市」,其實本質上就是這樣一回事。

其次,好應用還要有好時機。我們身邊還有更為經常遇到的一個場景和應用,那就是社區或者寫字樓里的快遞櫃。這個產品發展了也將近有5年多時間了,直到近兩年來開始不斷上量,甚至引發了幾個物流快遞大佬的「開撕」和「暴力衝突」,究其根本原因無外是形成了「新物流」的商業模式。

再次,沒有超級物聯網的網路支撐都白扯。這麼多好的東西,好的應用,當然還需要適合+給力的網路支撐,這就是NB-IOT 在合適的時間出現了,同時5G也如一針強心劑,給物聯網的「智能終端」帶來了需要的網路服務,由此,將延展到更多領域中。

最後,怎麼理解看待「智能」問題?當前一個活躍的話題就是「人工智慧」,我個人認為這絕對是一個偽命題。冷靜看待現在的「智能」階段,還是處於「大數據」積累的過程中,真正做好數據的積累儲備和挖掘分析,已經夠你吃的了,但是,為了趕時髦而套上「人工智慧」的帽子,我也不反對,因為最後難堪的是你自己。

我們講的「智能」更多是說需求的自動化控制,超級智能終端還會有很多好的應用場景去好好的挖掘。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比原有的基礎稍微增加一些,前進一步,就能帶來巨大的飛躍。別忘了,現在的物聯網已經有8年多的發展,就如同99度的熱水,加上1度就沸騰了。

物聯網,2018年我們要做什麼?

對於2018年物聯網的布局來說,我相信還是在於自身的發展,練好內功,行業爆發可能隨時會臨近,時刻準備好。

目前最重要的引爆劑就是NB-IOT ,隨著三大運營商的發力布局,勢必將成為物聯網基礎網路平台的重要支撐。我們在看物聯網最大的主戰場,就是智慧城市。圍繞智慧城市的建設,必將迎來新的一波高潮。

同時,我們行業內也積累了足夠豐富的經驗,能夠從任意角度出發,配合把智慧城市建設做好。除了原有的對於政府部門來說的政務網,還會通過一系列的新型技術手段,幫助把城市建設的更加美好。

第三類的重點就是包括智能製造下的工業物聯網,大健康下的醫療健康服務,智能駕駛下的智能交通系統和智能汽車等領域。

另外一個基礎方向就是物聯網信息安全。大部分都是空白市場,從體系架構,技術標準,到產品,基本上就是白紙一張,誰先畫誰就有大機會。

還是說回來對於中小企業,別忘了國際化,及早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許機會就在眼前!

(作者系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中關村物聯網產業創新中心主任,中關村物聯網產業基金創始合伙人)


推薦閱讀:

物聯網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哪些革命性變化?
醫療「物聯網」時代為好大夫這樣的醫患平台網站帶來了什麼機會?
什麼是物聯網,什麼是區塊鏈,什麼是大數據?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4.0、人工智慧和互聯網之間是什麼關係?

TAG:互聯網 | 物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