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家的感覺?

有以下幾個經歷:
1、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覺得很陌生而在呆在一個地方不出去,但後來得知要在這裡長期生活,於是會把這個地方當做「家」,於是背包也不用隨身攜帶了。
2、得知自己不用再呆在這個地方的消息後,走出這個地方,這個熟悉的地方再次變得陌生,再次來到會把東西隨身攜帶。

這個心理感覺基於什麼呢?


-
小時候,爸爸對我說:「家,就是有屁不用憋的地方。」

然後......

(其實我一直覺得他是在找借口 =、=°°

--------------------------------------------------------------------

一旦走出家門,為了生存下去,人需要自我收斂,以減少和陌生人的衝突,增加交往的效率。

在被所謂的「文明規範」、「社交禮儀」擠壓揉搓後,人可能會從

變成

或者

陌生人沒有閒情逸緻包容自己,任何不經意地過失冒犯,都可能無可挽回的破壞與對方的關係。所以,只能將自己儘可能地揉捏平整。

雖然最終增加了效率,但社會化這個過程卻是要耗費資源的——每個人都需要自我閹割、拉伸。
更勿論對人性的暫時扭曲造成的不效率。


而家卻不同。

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親密,互相之間,對品格有堅定確信,對生活習性了如指掌,甚至會因為對方調整自己。
這樣,祛除了所謂的社交禮儀,又增加了彼此的體察和理解,家人間的交流成本便可以比陌生人間小減小許多。

比如這樣

在可接受範圍內,家人幾乎可以任由本心、肆意而為——因為他清楚,其他家庭成員會理解(而不是忍受)他的行為,對他的行為作正面解讀(相較而言,出於自我保護,對於陌生人的行為則有更大可能性作出反面解讀)。即使家人間產生誤解,也更容易化解。

但是,當家庭成員間的這種無條件信任、零交流成本消失的時候,家庭便變得危險了。
打個比方,如果母親對父親的本性產生了懷疑,不斷對父親的行為作出負面解讀,並因此滋生出許多負面情感時,家庭便陷入危險。要維繫這個家庭,只有努力嘗試讓母親摘下有色眼鏡,重建信任。

當在家裡,放屁還需要憋的時候,人將會變得有些痛苦。
有些不走運的,父親好像就處於這種狀態。
希望他們能好起來。

+:-:+:-:+:-:+:-:+:-:+:-:+:-:+:-:+:-:+:-:+:-:+:-:+:-:+:

已經好起來了,真棒!


「家」就是那個你想定下來的地方

@聞亦晨所說的「熟悉」就會讓你想定下來,因為人不想去不熟悉的地方。
@諶斌?說的「飯」和「她」,食色性也,有吃有她你就會想定下來。
@王烽說的無所顧忌,極大的自由和舒適感,你就會想定下來。

經歷1中你一開始知道不會在這個地方定下來,你心思在別的地方,當然就不把它當家。當你得知必須要在這個地方居住,動物本性就是築巢,會用心經營自己的「洞穴」,心思就在這上面了。心定了,你就把它當家了。

經歷2你又發現不用在這個地方定下來了,就又不用經營這個「洞穴」了,心思就又跑了,就不把它當家了。心不定,你就不把它當家。


額,前兩天看了《關鍵第四號》,裡面有句關於家的描述,我覺得說的很好,我稍微修改一下:

不管你走到什麼地方,只要那個地方有在乎你的人,和你在乎的人,那就是家。


躺在床上看到這個話題,問身邊的老公什麼是家的感覺?

他看著我說,就是現在這種感覺啊。要有個孩子就更好,你拉著她的左手,我拉著她的右手~

(?′3`?)


一個溫暖的沙發
一個和這世俗的社會無關,無條件愛你的人
一個不斷舔你拖鞋自娛自樂的神經病的狗
一頓豐富的家常菜
一家人在這世間珍惜的生活
這就是家


不知道,
以前難受時回家睡一覺就好了,
但是,在學校睡就沒效果…
i dont no why.
但是
我想這就是家的感覺吧…


家的感覺溯其根源來自家人帶給你的自在感。
當你厭倦了虛言假套,偽裝賠笑,不想緊繃神經,削尖腦袋的時候,你最想和家人呆在一起,家人給你無條件的愛和包容,可以完全釋放自己,這就是家的感覺。


家:可能是你成長的地方,酸甜苦辣的記憶,熟悉的花草樹木,好多好多認識的熟人,你了解它,它也了解你;
可能是有了她或他,即一個可以寄託情感的人,不一定是情人,也可以是孩子或老人,每天忙完了工作後就自然地粘在一起的地方(可以是互聯網),接受你的情感,同時給予美好的反饋,是相互依戀;
還可能是還沒形成的,不太認同過去的存在,也還沒有相互依戀的她或他,很孤獨,很難受,遇到不幸時自嘲,遇到快樂時哼小曲...雖然有個人空間,但不是家,是的,還沒有 - -


和男朋友一起看蝸居,海萍一家搬到宋提供的大房子,他問我,你覺得他們那裡像家嗎?我說不像,空空的。我問他,你覺得我們這裡像家嗎?他說像,因為可以在一起,一起做飯,一起看電視。我說其實來北京這麼久,我是在前幾天買了冰箱才覺得這裡是家,冰箱運行的聲音讓我感到這裡不再只是住處。原來,心安這麼重要。

從12年開始北漂,到現在,租過床位,住過隔斷,被中介騙過,被房東驅趕過,最後落腳到現在的住處。

剛來北京,不熟悉,為了安全離公司近,租了公司附近部隊大院的床位,一個房間里四個人,基本都是隔壁大學的研究生。每天早上上班真的跟打仗似得,洗臉刷牙跟好多人一起,擠占著水龍頭,晚上回家洗澡又跟打仗一樣,回家第一件事是先用臉盆去排隊,有時候洗澡能排到十一二點,經常聽到有人因為排隊順序吵鬧。

後來漲了工資,想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決定搬家,公司在寸土寸金的二環上,次卧都在2500左右,於是那時候選擇了隔斷間,一個原本60平米的兩室一廳被隔成了五間卧室,公用衛生間和廚房。房間小到只能放下一個床一個柜子,再沒有其他空餘。我讓中介幫我換了一個上下鋪,這樣偶爾有朋友來這邊過周末,起碼有地方住。雖然是公用廚房衛生間,卻不再像床位那樣擠,因為我們上下班時間都是錯開的,所以基本不會有影響。為了保證睡眠時間和住宿質量,我在房間可見之處貼滿了十點之後不允許使用洗衣機,不得大聲講話等等,廚房衛生間貼著垃圾入簍,保持衛生。大概就是從住隔斷的第二年開始變得堅強獨立起來。第一年所有住戶我最小,所以網路,水電,煤氣,衛生費等等都是他們去辦理,我只需要平攤錢就好。第二年那些老住戶搬走的搬走,回老家的回老家,我成了最老的住戶,新入住的有什麼問題都問我,於是我開始承擔起收辦理寬頻,收水電費,查煤氣表,叫維修人員來維修水龍頭等事務,甚至還自己合閘換過廚房的燈泡。現在回想起來沒覺得多難熬,倒很想笑,原來很多東西不是不會做不能做,而是曾經有的依靠。

14年三月份的時候,大批小中介卷錢跑路,我的中介也是其一,於是沒多久,房東來鬧事,讓我們搬家,後報警,街道居委會協調無果之後,決定不跟他們計較,損失三千多,搬到了現在的地方。現在看來其實也是好事,雖然遠了,但有了自己的衛生間和廚房,直接跟房東簽合同。房東叔叔阿姨人很好,我留了一把鑰匙在他們那裡。平日里如果房間里什麼壞掉,給房東說一聲,白天我上班,晚上回家就都修好了。陰天下雨從不擔心外面晾著被子晾著衣服,因為房東阿姨會及時把這些都幫忙收回去放好。某次晚上下起了小雨,我已經睡下也便懶得起來去關窗戶,就聽見房東從外面慢慢的幫我把窗戶關上,心裡暖暖的。夏天有一次特別曬,我早上出門已經九點多,太陽正高高掛在頭頂,出來碰到叔叔,他見我沒帶傘,立馬嚴肅說讓我回去帶把傘再出門,說天氣太曬了。我乖乖回屋拿了傘,說了再見出門的時候,回望了叔叔一眼,那時候覺得,好像親人一樣。我們買車了,跟阿姨說需要這邊找個車位,阿姨特開心說買車是好事,我給你找去。然後沒幾天就找到,說需要的時候帶證件給她,她幫我們辦理就好。

北京這座城市,有些時候你只是忙著上班下班,匆匆行走在路上,真的會有一種行走在鋼鐵水泥森林裡的感覺,但是也因為有了這些暖心的人,讓我在北漂第三年,居然也有了一絲絲的歸屬感。房間夠大之後,終於不再因為來了朋友沒地方坐而尷尬,於是偶爾請朋友來小聚,吃個火鍋,打個牌,聊聊彼此的往事,愜意的很。後來因為食物沒辦法長期存放,男朋友提議說買個冰箱,於是我們買了冰箱,為了節省人力,還順便買了洗衣機。

冰箱是個好物件,以前在家的時候從沒這麼覺得。只是很喜歡開冰箱,即使不想吃什麼,只是打開看看,裡面有自己愛吃的東西,就很滿足了。買冰箱的第一個周末,早上快遞小哥把兩件電器搬進來,就忍不住的開心,感覺越來越像家了。然後大概擺了個樣子我們就出門了。那天我約了朋友要去五道口逛街,男朋友要去農大打球。晚上他去五道口接我,回家路過超市,我們又一起興沖沖的買了我們愛吃的東西,把冰箱充滿。有時候看電視,看著看著,男朋友會突然站起來,打開冰箱看看,翻翻冷凍,再看看冷藏,關門再坐下來,然後我們就彼此一看對方,笑了。我跟我媽說,某某也跟我一樣,喜歡開冰箱。我媽說你們都還是孩子~

慢慢體會到吾心安處是吾家的含義了。曾經以為需要奮鬥好多好多年,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才能有歸屬感,而現在,卻提前了,是因為房東嗎?是因為他嗎?是因為冰箱嗎?我想是所有所有這些點的總和吧?一點點積累著歸屬感,實則也是在一點點靠近夢想吧。

如果再有人問我,你在哪裡?我絕不會再說我在宿舍,或者在住處,而會說,我在家。因為,吾心安處是吾家。


看了上面大家的話,大部分都是美好的。我說另一種情況,一個孩子的爸爸酗酒賭博而且常常毆打媽媽和孩子,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去幹活,在孩子的記憶力家就是爸爸喝醉酒賭輸了心情不好,他和媽媽大氣都不敢喘,小心伺候著還要挨打。家的感覺就是爸爸酗酒媽媽挨打無助他自己驚恐不安。請問這算不算是家的感覺,不管這樣的情況多或少,它真實存在。各位這樣的家的感覺如何解釋呢?


不怕髒亂差,衣物隨便丟,怎麼舒服怎麼來,不用顧忌啥。


明代李日華在詩中寫到:浮世常如寄,幽棲即是家。這首詩是寫給一個老外的:利瑪竇。
浮世如寄,這就是「漂」的感覺吧,也不僅僅是漂在異鄉——身在漂泊,心也難以安定。甚至如果找不到心靈相通的知己——心在流浪,也同樣會有「漂」在這個世界上的感覺。
「幽棲」,是和「如寄」相反的感覺。身體和心靈不再漂泊,那就是家。


熟悉之後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關鍵是熟悉


有愛,也有爭吵,能包容你的缺點,真正關心你的人,在你身心受傷時可以棲息的地方。


有次去女朋友家,正好是吃飯的時間,就和她家人一起吃了,感覺很愉快,但是有點怪怪的。
後來我終於搞明白哪裡怪,原來正常的家庭是可以每晚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去都有家的感覺。
而我因為父母工作忙,一年全家一起吃飯的次數兩個手就能數得清。
我知道這種家庭其實不少,也不算與眾不同。但那一刻我意識到的這個原因解釋了好多我困惑的問題。


轉某朋友簽名: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家就是心靈棲息的地方。你有嗎?


那是你當年逃出的地方,也是你眼淚歸去的方向。


家的感覺就是在這最安全,在這最舒服,在這最有幸福感。所以家不是地方,而是一小撮人和一個氛圍,大體上互相信任彼此幫助每個人都隨時打算捨己為人這個環境就算是家了,可悲的人,錢越多功夫越少家就越沒樣。事業和家這兩個球總歸不能同時接住。


有愛便是家。


飯在桌上,她在床上。


推薦閱讀:

家用吸塵器哪個牌子好?
什麼是"家"?
什麼是家,怎樣才算是家?
我是女孩子14歲,我親哥經常吻我的嘴正常嗎?
討厭家鄉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心理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