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人有很多時間反而學習效率非常低下?

例如,在家人會很浪費時間,自控力相當差。但若把事情移到上班的空閑/自習課上去做,效率就會大大增加。

那按照這個規律,暑假想好好利用是不是一定要去圖書館呢?一定要離開家才行?還是說這是我個人自控力不足的問題?

另求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只做筆記很雞肋呀,感覺還是得不到書的精髓,只是做做筆記安慰自己而已。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時間多了效率會降低
「有多少時間,工作就會拖延多久」 —— 帕金森定律

哪怕是清晰但是不切實際的目標也好於不夠清晰的目標

個人意見:
效率底下的問題問題往往有:
第一、沒有學習目標
比如學習英語,目標是什麼?流利的交流?怎麼才算流利?
和誰交流?參加總統競選嗎?什麼時間開始?
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
比如:學習英語,目標是拿到gmat700分,衝刺目標750分。時間為兩個月

其次,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您無法定出學習的計劃,
怎麼才算有效率了,一本書學每天多少頁才是有效率?
還拿上面那個栗子,有了 gmat考試通過700分 這個清晰的目標
那麼很容就得出以下指標:
01) 辭彙量:8000/2個月 相當於 150個/天,
但是因為考慮一定要至少有考試題目200%~300%的真題儲備量,
還有寫作儲備、遺忘曲線,應該吧辭彙學習計劃制定到
每天400個為好,20天以後基本上要掌握考試所需所有單詞。
之後就要以真題模擬和寫作練習為主。
02) 真題,目標是200%的正確真題衝刺目標是300%的真題量

可見,如果您有了以上清晰的目標和計劃,想沒有效率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問題:一定要去圖書館嗎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游泳不去游泳館行不行
不主動製造外因,說明您內心的學習慾望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熱切。
個人意見:
促成一件事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我們不應當只重視內因,而忽略了外因。
創造一個好的外部條件,可以說是有效學習必備的因素。
圖書館,自習室目前是進行學習非常好的環境,不是不去行不行,而是一定要去。
比如那個gmat的栗子,參加新東方強化住宿班也是可選項啊
(幾乎就是必選項吧)

另求有效率的學習方法。這個挺難回答
首先不知道您為什麼學(動機),這個其次不知道是您要學什麼

泛泛來說,在「確定目標」的前提下,要給自己制定儘可能少的時間。
使用「衝刺法」進行學習,是最有效率的。
兩個月不眠不休的衝刺學習法效果絕對好過兩年的碎片時間學習法。

具體來說兩個兩個比較典型的動機
動機1: 您為了考試,考一個理想的成績
動機2: 為了學習一種應用知識或者技能,改善您的生活或工作
針對動機1,還是請參考那個gmat的栗子。衝刺吧。
針對動機2,則首先要為您的要改善的項目做目標和計劃,
哪怕是清晰但是不切實際的目標也好於不夠清晰的目標,沒有目標是絕對不可以的。
工作中很少有明確的指標。
「這個工作怎麼做是100分,哪裡出錯了扣5分」
這樣指標,沒有的。需要您自己定製。

定好學習目標之後,要多創造外部條件,能使用突擊法就使用突擊法,
能一周完事的就千萬別安排8天去學習。

關於筆記:
最常見的有兩種筆記:學習筆記和備忘錄
對於學習筆記,個人看法是:
記筆記,然後回顧筆記,然後忘掉筆記,最後扔掉筆記。
對於備忘錄:和學習筆記一樣也一樣,只是沒有最後一步,
要把備忘錄進行目錄索引,以備查閱。

我也在用evernote,我每天約記錄30-40條筆記,既有有抓網頁的,
有隨手記個電話的,這個答案也是在evernote上寫的。
一天結束前我會刪除掉95%的筆記,留下的筆記只有2-3條,
這2-3 條是經過整理的,索引過的,而且是排好版的,
可以隨時被當作「報告」使用。被列印,發送郵件的備忘錄。

EOF


時間多了反而效率低下大概是以下幾點疊加的效果:
1.。人都是貪圖安逸的,能坐著不會想站著,能玩自然不會想做事。
2.事情本身讓人感覺痛苦。如果一件事讓你感覺愉悅,你會期待去做,若是一件事讓你感覺到痛苦,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收穫還不對等,你潛意識裡會排斥去做,表現出來就是做事拖沓。但這世上的事,哪有那麼多不勞而獲?
3.有恃無恐。因為時間充裕,就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沒關係,反正有的是時間,殊不知一拖再拖,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不過,一個人如果真的意志力足夠強大,便可以戰勝以上問題。懶不是理由;不苦不累沒好事,要有吃苦的決心(這是我的老師給我的結課寄語);時不我待,下一秒和上一秒已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了。
想來大多數人都是做不到這些的,知易行難。當自制力不管用時,藉助外力無疑是很好的辦法。排除干擾,強勢抵制誘惑。不是說一定要離開家,但如果假期計劃始終難以成行,去圖書館就是給自己創造一個抗干擾的外界環境。要邁出去圖書館的第一步本身就不容易,去了之後也要有強大的意志力才行,去圖書館照樣打瞌睡、看小說、上網,還不如不去。說到底,根本上還是靠自己
筆記是一定要做的,但光做還不夠,要時常翻看複習,補充完善。長久堅持,胸中自有丘壑。

以上,共勉。


高考復讀,大專3年,我是最用功的學生,但是第一年全部掛科,包括體育,跟班試讀一年。沒有參加學生會,沒有參加社團,沒有家教兼職,沒有朋友,除了畢業的時候比其他同學多了個四級證。

樓主的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多年。

以前很推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去年接觸到思維導圖後,豁然開朗,學習不好的關鍵是記不住,記不住的關鍵是知識沒有條理,不能隨時調用。其實學了這麼多年,也知道知識最後都會形成一張網,只是一直沒有人點撥自己如何去最有效的結成這張網。
說到思維導圖
我沒有看完巴贊那本書,只是看到了附頁裡面的彩畫,如同觸電般的感覺,這就是我所要的啊。

有點跑題了,學習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對頭,準確的說是記憶方法不對頭,記住了,也就好理解了。


我覺得回答者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我的看法:
你必須問自己最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然後跟著這個問題去尋找答案。
尋找到的答案再在實踐中檢驗。
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能讓人廢寢忘食的過程。


與通常所列舉的應該培養的有益習慣不同,本文在此舉出的是我們最好避免的7種習慣。

就像尋找對你有益的習慣一樣,尋找妨礙你的習慣同樣重要。這7種習慣中大多數都可能會輕易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你難以察覺它的存在(或者它如何影響到你)。我曾經略微嘗試了這些習慣,結果毫無疑問,那些重要的事情沒有幾個可以完成。同時我也要添加說明的是,這只是在生活中你可能形成的影響效率的主要的7個習慣,我很確定絕不僅僅是這些。

1、缺席。

也許你曾經聽過伍迪·艾倫所說的這句話:

「百分之八十的成功來自於出席。」

更多的出席——這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證更多成功所做的最大也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無論是在你的社交生活中,你的事業上還是你的健康方面。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健康狀況,一個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事情就是在每次你該出席時出現在健身房裡。

也許天氣會不好,也許你會不想出門,也許你有一大堆其他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即使你在積極性不高時仍然繼續出現在健身房裡,那將比你呆在家裡的沙發上放鬆要有效的多。

我想這個也可以推及到生活的其他領域。如果你每天都堅持寫作或繪畫,你就會快速的得到提高。如果你更多的出門你就可以遇到更多的新朋友。如果你參加更多的約會,你遇到心上人的機會就會大大提高。僅僅只是更多出席就會使你的生活大大不同。而缺席卻會使你毫無收穫。

2、拖拖拉拉。

為了簡化,我將最喜歡的3種擺脫拖拉情況的方法列舉如下:

-吞食青蛙。也就是說在一天的最開始就完成那些最艱難最重要的工作。早上良好的開始會讓你一天都保持高昂的情緒和積極的動力。這通常會使你這一天都十分高效。

-你如何吃掉一頭大象呢?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這會使你感到過多負擔以至於產生拖延的念頭。把一項工作分為若干可付諸於行動的小步驟,然後僅僅關注第一步直到把它完成,接下來再繼續下一步。

-說服自己。我發現這種嚮導型調整十分有效。就在我花了20分鐘躺在床上反覆默念在這幾天里我都十分高效之後,我就不再會陷入拖拉的情況或者瀏覽1至5個我喜愛的網站尋找更新信息的必要。

3、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除了拖拖拉拉以外,你最容易陷入的不良習慣之一就是忙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之中。

為了提高效率你也許需要某種時間管理方法。它可能會是一件極為簡單的事情,比如在一天的開始使用80/20法則。80/20法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熟悉的帕累托法則認為,80%的收穫源自20%的努力。所以為求高效你應該將你精力的大部分集中在那些極少數重要的事情上。

當使用這個法則時你只需按優先順序寫下這一天你需要做的3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從頭做起。即使你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也許你也會偏愛其他諸如GTD等方法。但是無論你如何組織工作,最關鍵的還是尋找那些最重要的工作,這樣你就不必花費幾天,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去忙於那些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這些事情無關緊要,那麼即使你快速的完成它們也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4、多慮。

因為多慮而很少採取行動。陷於無窮的分析之中只會使你虛度光陰。行動之前加以思考是沒有錯的。做一些調查研究,制定一個計劃,探究可能存在的積極以及不利因素。

但是強制性的反覆思考就會成為另外一種浪費時間的做法了。在嘗試之前你沒有必要去從每一個角度檢查每一件事情。而且你也不可以等到一個最完美的時間再去做事,因為這樣的時間從來不會出現。如果你繼續這樣思考就只會使自己陷的越來越深,從而使採取行動變得越來越難。相反,雖然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對你有所幫助,但你現在需要做的就只是停止思考,然後去做那些你應該做的事情。

5、凡事過於消極。

當你凡事都從消極方面考慮時,你的積極性就會被大大打擊。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和錯誤,而這些問題是本不存在的。你抓住細節不放。如果你想要尋找一個不做某事的理由,這當然沒有問題。而當你從一個消極角度看問題時,每次你都可能找出十個借口。

因此你幾乎一事無成。你向任何願意傾聽的人訴苦(也許很多人並不想聽),抱怨你的工作,生活和領導有多麼的差勁。你的生活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已經成為一個能夠自我實現的預測。

對此的一個解決方法就是了解消極方面的限度,認識到你的消極思考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寫照。然後不妨嘗試一些其他的角度。舉例來說,你可以嘗試著培養一下凡事從更為積極和樂觀的角度思考的習慣,這會對你大有幫助。通過這種方式,你也許就會開始嘗試這種積極性的挑戰。這並不容易,然而如果你接受了這種挑戰,連續7天都只從積極方面思考,你就會突然意識到你看問題的角度和想法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你對世界的理解和你所得到的成果。

6、固執己見,與世隔絕。

人們很難去承認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選擇,因此你越來越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變得閉目塞聽。這會讓你很難取得進步,比如說效率就會很難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認真思考改變人生的可能性都會變得很難。

顯然,解決方法之一就是打開心胸。開闊視野,從他人和自己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從書籍等資源中獲取知識。與任何事一樣,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正如前面所說,對此我的建議就是認識到你的知識領域畢竟是有限的,而你做事的方式也會存在不足。那麼不妨就嘗試一下新事物吧。

而我的另一條建議就是,閱讀一下埃克哈特·托利的《新天地》,特別是有關Ego的章節。正如托利所建議的,如果你不再像Ego那樣思考,你就會更加容易接受新思想,拋棄那些已經無用的舊思想。另外我想要補充說明的就是: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盲目追求新的信息,否則你就會成為一個沉迷於自我幫助的人。在行動中運用那些新信息和你學到的事情,然後加以嘗試。

7、持續信息過剩。

信息過剩並不是說你過多的閱讀,我所指的是所有輸入信息的過剩。如果你讓所有的信息都湧進大腦,這當然會導致難於清晰思考,因為刺激源太多了。以下就是這種習慣可能會存在的弊端:

-你所接受的一些信息也許會是消極的。媒體和周圍環境會因種種原因提供一種消極的信息。如果你沒有根據需要對信息加以選擇,也許你就會陷入消極之中,從而影響到你的所思,所感,所為。

-這會使你急於追趕當今發生的事情,然而每時每刻都有十幾件事同時發生,想要追趕上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的生活會因此充滿壓力。

-如果你持續被信息轟炸,並且還試圖將所有信息分類,那麼你將很難做出決定並採取行動。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我得到過多的信息,就會造成某種形式上的癱瘓,一事無成。或者你會被這種習慣所困,終日急於忙碌在一些非重要的事情上。

為了可以集中精力,清晰思考並付諸行動,你就需要在吸取信息時更有選擇性。當你工作時儘可能的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關掉電話,斷開網路,關上大門。你就會不可思議的發現,當你沒有每隔五分鐘就被打擾一次,沒有機會因瀏覽RSS-feeds或喜愛的網站而拖延時,居然可以完成這麼多的事情。

現在並不是說我建議你們停止閱讀所有的博客或報紙。但是一定要清楚哪些是你真正想要閱讀的,哪些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同時你也可以查看其他開闊性信息的領域。

比如說,你沒有必要陷入所有來自周圍環境的消極情緒。如果周圍的所有人都在拖延或者焦急的忙於各種非重要的事情時,你會很容易被這種情緒所影響。如果你有一扇心靈之門,關上它而去關注更為重要的事情,這會是個不錯的主意。


ps:這篇文章是——牛津大學通過對1050名在校大學生最新調查研究結果———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不涉及任何的商業利益,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如果您有興趣的話,不妨看這一篇文章:知識焦慮的時代,如何成為崛起最快的1%


想一下三年以後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
然後根據那樣的標準制定目標和計劃,再分解倒推到今年
就會發現時間少得可憐

假定三十結婚,不算早吧?房子誰解決?自己一年開銷多少?

工作所需,駕照是必備的,語言最好也有一兩門,再配個從業資格,還有職稱證書,光考證就很忙了。。

還要讀各種專業書籍,課本里學的根本不夠用的。

比如溝通技巧方面的,熱點事件,諸如三體、失控這樣的書題主讀了沒?

要活得好,是需要拚命的


噢噢,其實我以前也很奇怪為什麼記不進去,一天看幾頁書的經歷簡直不忍直視。近來要短時間啃完幾本厚書,也摸索到了一些辦法。

逃離舒適空間。人在安全而舒適的空間里容易跑神發獃打炮聊天刷知乎。比如宿舍,家,閑適的圖書館,咖啡廳。我的話會逃離宿舍,選擇一個人去學霸雲集的fighting氣氛的圖書館,或者自己獨自在空教室里記憶學習。表示效率會非常高,不過一個人在教室還是比較不能控制刷手機的時間,不過比宿舍神馬的要好。一個人去圖書館是為了不受熟人的影響,我的話很容易關注到熟悉的人的需要,這讓我不能集中精神,或是說需要不斷重複進入集中精神這種狀態。同理與一個人去教室。

在陌生不穩定的環境如麥當勞反而也會讓人集中精神,除了心理的優越感外,還有細微的興奮感與強烈的目的性。這都有助於集中注意力。表示這個可以組團,小夥伴督促。

關於記不住,除了理解第一之外,強烈推薦費曼技巧。還有傳說中的思維導圖。一般我是理解提煉完一篇文章後,用手機製作一張思維導圖,方便梳理記憶與考前回憶。


提高讀書效率,我個人覺得有三個方法可以協助到大家:

1: 設置短期,長期的讀書規劃: 告誡自己,這個短期的目標一定要完成,如果完成了,對自己意味著什麼? 如果未完成,那麼這些日子是否荒廢? 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生活,就會更加珍惜時間; 記得,珍惜當下的時間。每當的想偷懶時,我就會在心中告誡自己: 比自己更成功的人都在努力,自己還有什麼理由懈怠? 比自己優秀的人都在飛快的奔跑,自己還有什麼理由在原地踏步? 這樣想,對於我自己,是有很大的激勵作用的。

2:不同的書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 推薦商務印書局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對待不同的書籍,有不同的閱讀方法。讀書分為精讀與粗讀: 有些書需要認真仔細的讀好幾遍,方能體會其中滋味。要做筆記,做批示,小注等;如蔡元培的《中國人的修養》有些片斷是需要記憶的;如《烏合之眾》,需要用思維導圖做出知識內容的框架,以及舉例,關聯生活中出現的例子,最好能結合 一些市場營銷的方法,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現象,理解會更加深刻; 一些書,是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一些工具書,像《麥肯錫工作法》《MBA十日談》《馬云為什麼能成功》,選取其中對自己最為重要的,優先學習,這類書精華也就幾個片斷;最後一種通俗讀物,建議直接從IPAD或KINDLE上快速瀏覽,像通俗文學,快消小說等;

3:找准自己的黃金讀書時間:以前上學時,老師說過,人有大腦有兩種,貓頭鷹和百靈鳥。有些上晚間精神集中,有些人早起神采飛揚。 我屬於晚上讀書效率特別高,早上頭腦發暈的。看到有人說早上5:30就起來讀書,此法需要長期堅持後可能會有效果,因為生物鐘調整也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促進,也稱社會助長,是指個體完成某種活動時,由於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而造成行為效率提高的現象~就像自己吃飯沒什麼意思,同樣的飯一群人一起吃就覺得很香;就像爬不上去的山,有一群人帶著你就很容易上去了;就像有調查顯示,在公共場所上完廁所後會裝模作樣衝下手,主要原因是因為不想讓旁邊的人覺得自己不衛生


志同道合的夥伴是非常重要的。 幾個人一起學是樂事,一個人悶頭學是苦事


不可死讀書,學霸都是高效利用時間的,雙休基本上不花在課內知識的


沒壓力,或沒興趣


可能是因為在家裡時間長了,對於督促自己學習有免疫了。
我也覺得必須離開家,換個環境,有一個專門用來學習的地方比較好。


「書非借不能讀也」,同理,資源越多,越容易產生依賴性,人的潛能都在極限情況下激發的。多看看時間管理的書籍,強制自己一定時間的學習量,養成習慣就好了。


習慣於動手動腳,不願意動腦子。


要有目標,你的時間根本不夠用的


就像科技發達了 人越來越懶


無葯自來。
我與題主情況相似,在家這麼舒適的環境下,誘惑太多,很難讓自己坐到桌前靜下來。
搜,有兩點,一是依照自身情況處理好乾擾源;二是可以通過對氣氛的調整從而調整心境,比如聽歌、看一些能吸引你的短文章,主要是要達到那個可以體察自己心情的狀態。
淺見勿噴

------------
以下廢話,可自行跳過,不送
當然,有時候,並沒那什麼,所以我在自己都忍不了的時候還是得跑圖書館,你知道現在的孩子多拼嗎,早七點圖書館門口就排長龍了,為了好好讀書我容易嗎。我為我的未來表示深深的擔憂。


影響學習效率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心境平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這就涉及到人的抗干擾能力,因人而異。而抗干擾能力是需要鍛煉的,所以相對來說,找一個學習氣氛比較濃郁的地方對於投入學習是能迅速有效。
另外,我個人覺得時間的規劃分配也是很重要的。在時間比較充裕的情況,可以進行時間段的分割,比如兩小時寫物理,一小時背英語單詞……長時間進行一項任務會降低我們的集中力和以及會「膩」,適當換下其他學習任務或者做下眼保健操或看看知乎放鬆身心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家裡如果能夠嘗試時間分配,而且干擾噪音不大,我覺得不一定要去圖書館。
至於高效的學習方法,我覺得利用思維導圖或者學習總結是個可參考的建議。能夠幫你縷清學習的條理和總結學習的疑難重點。


推薦閱讀:

醫學類的知識怎樣全面而系統地整理筆記?
設計師如何做筆記?
能不能推薦一些關於 the skill of note taking 的書?
你上課時有些東西書上已經有了,那麼你是否還有必要再在筆記本上寫一遍?
中國古代筆記小說中,有哪些比較經典的作品?

TAG:筆記 | 效率 | 假期 | 高效學習 | 學習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