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敏於行而訥於言」?

希望有大神能給一些深層次的解答,可以結合事例,謝謝了


理解這句話,要理解傳統中國的兩個特點:

1、高密度的熟人社會

2、實用理性

這兩個特點導致做比說強,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更相信的是觀其言察其行,光說不練假把式。

在夫子那個時代,儒學還沒有取得後世那樣的支配性地位,而儒者又必須通過垂範來帶動民眾向善,以小農是狹隘和實用,說的天花亂墜也只能唬住他們一時,想在一個熟人社會中、尤其還在很多從小看著你長大的長輩中獲得話語權、獲得他們的尊重與服從,只能靠干、幹得好、幹得比別人強才行。

所以儒學天然的注重實用、注重實幹,以結果服人,然後才是以德服人。這和後世儒學取得全社會的支配權後,空談以德服人是截然不同的,後世儒者有很大一部分忘了這個支配權來自先賢的實幹而非空談。這就是夫子所言:庶之、富之、教之。而非先教。

儒者想取得實幹的優勝成果並不容易!儒學倡導的是勸民向善,需要君子垂範來引領民眾向學,然後才能教化之。這就要求君子仁義約於內,也就是說儒者自己內心要給自己加上仁義的原則、有底線、有約束,自然和法家的不擇手段相比在手段上肯定就有不足了。那君子又該如何戰而勝之呢?!這就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堅持終身的學習與反省,通過長期的、綜合性的較量最終戰勝只追求一時一域利害而缺少韌性的小人。如果對系統論比較了解,就能看出,儒學追求的是做決定系統演化的慢變數而非流星般一閃而過所以起不到什麼大作用只能被視為一個小擾動的快變數。

這也就是夫子為何又說:剛毅木訥近於仁。兩句互參,才能深刻理解,對於儒學來說,仁心善念、家國責任、積極進取、堅韌不拔、學習反省、理性平和的精神與態度才是根本,後世包括當下跑偏了的重視什麼理、什麼心、把儒學學問化、哲學化全都是有了支配權之後的妄自尊大。

所以,要理解儒學,深刻的理解儒學,就必須想清楚夫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到底為儒學帶來了什麼:

徐曉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思想是否正確?


不請自來,對論語中這句「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做一個通俗一點兒的回答:

1、如何理解?現在很多白話解釋為說話謹慎而行動快速,這種解釋是不對的。這句話的意思更接近「行勝於言」。這句話反過來說「敏於言而訥於行」,其實「暗含」著孔子想批判的一種狀態,或者說想批判的一類人,這種人用今天白話說,應該叫「光說不練」,或者是「說得比唱的好聽」。

2、言和行該如何解釋?這裡的言、行並不完全指今天所謂的說和做。而更應該理解為「做出承諾的」和「真正兌現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很多工作都靠協作來完成,能通過語言在溝通中取得合作夥伴的共識,讓所有人能夠勁兒往一處使,最終達到目標和績效,這是一種「行」而不是「言」。

3、舉一些今天常見的案例。

(1)開發商描述的美好願景與實際交房的真實情況。大家買新房很多是期房,我們沒辦法知道真正住進去是什麼樣子,這樣你只能通過與開發商的廣告、承諾、來想像自己房子是什麼樣子。如果兩年後交房時,我們買到的房子和當時開發商承諾的一致,我們就認為他們「言行一致」,如果能超過當時的承諾,我們就認為他「訥於言而敏於行」。

(2)美國總統競選時的承諾與上位後的功績。競選總統時一般都會有對選民很excellent的承諾了, 比如特朗普就號稱要減稅、修牆、提升白人社會地位等等。今天看到他已經初步推動兩院達成減稅協議;通過退出各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實現低端製造業迴流等,當然他還沒完成「修牆」活動。當他完成本屆任期,回頭來看他的功績與當初承諾時,如果他做到的和當時競選承諾的一致,我們就說他「訥於言而敏於行」了。當然這個職位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不會「夸夸其談」,所以按照孔子的要求,我們認為「敏於言而敏敏於行」的總統算得上是一位好總統。

(3)樂視的案例。想到3、4年之前熱捧的生態概念,書寫精美的PPT,願景美好的承諾,很多民眾、投資人都把樂視當做一個「好公司」。雖然J老闆演講很完美、思維很縝密,可是他卻沒能把自己對投資人、用戶、員工的承諾真正做成現實。不能說他這個人能力不強,但是他花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去包裝概念和圈錢,沒有把這些精力用來真正去實現自己做出的承諾、去真正打磨產品、提升公司盈利水平等等,我們就認為他屬於「敏於言而訥於行」。反觀中國很多其他互聯網踐行者可能更關注用戶體驗而不是「這個產品帶來***革命性變化」。

(4)喬布斯打造產品的案例。其實老喬這個人是一個挺喜歡張揚的人,從他身世和某些軼事可以看出。但是對於做產品這件事來說,在一件產品真正上市發布會前,他都會做很高層級的保密。這種目前來看稀鬆平常的規矩,在當時還是有一些「禪意」的。除了手機產品以外,喬布斯當時連Apple Store的零售店設計都是「保密」的,甚至一度在內部展示Apple Store樣本間前又推翻重來,而他的過程設計都全拆掉而不留給其他董事看。可以說蘋果團隊開發產品、打磨產品中浪費了大量其團隊的精力,但不到發布前,所有的一切都密不對外,並不做什麼過分宣傳,目的就是為了給公眾一個「surprise」。這種行為和做事的方式,其實就是想達成一種「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效果。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敏行訥言先要知其意,而後才知應用。
敏是勤勉;行是實踐;訥是遲鈍;言是見解。

先多多實踐,後謹慎表達。訥,不是不說話,而是謹慎地說。

為什麼呢?
我們在最初學習一樣事物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了解的透徹,大多數的時候理解的是片面的、膚淺的。需要長期的摸索實踐,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以至徹底明了。

我們所表達的見解是根據所學的深度而來的,如果我們對知識掌握的是膚淺的,那麼我們所表達的不可能是深奧的。

比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交到朋友?有的人就很難與人溝通?
人們往往認為交際能力高的人,是語言表達能力強。其實不是的,交際能力強的人,首先是觀察能力強,分析能力強。不然,他憑什麼和別人交流呢?
觀察和分析就是人際交往中的『行』,人與人交談總要有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知道對方的喜好,是通過觀察和分析得來的。

反之,如果冒然通過一面的膚淺觀察,而任意表達。效果通常不會太好。

再比如我們工作。能做一份工作的一般有三種人,工人、技師、工程師。因三者對同一部機器的了解層面不同,所以可以解決的問題自然就不同。當然,所得的報酬也不同。

三者對機器的勤勉不同,了解的層面自然有高下。學習的過程就是『行』。
因為他們『行』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不同。解決的問題是他們的『言』。

通過例子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敏行訥言這句話。
『行』不能膚淺的理解成實踐,『行』的泛意就是學習的意思。
『言』不能片面的理解為表達,『言』的泛意就是應用的意思。語言只是應用的一種。

敏行訥言:努力學習,謹慎應用。

君若能如是做,生活想不如意都難啊!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哪三個人?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怎麼理解?質該如何提升?
《論語》這樣的書應該怎麼讀?
中國古代平均壽命那麼短,為什麼還說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如何評價南昌海昏侯墓清理髮掘過程中發現失傳近兩千年的《齊論語》?

TAG:文言文 | 論語書籍 | 人生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