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似比內地二線城市落後的台灣,人均收入較高?
台灣的互聯網為什麼那麼落後?有的朋友說台灣不如內地2線城市,整體看起來都比較落後。但是台灣的人均收入卻比較高,社會福利很好,清潔人員月收入大約4-5萬新台幣(1萬多人民幣)。
台灣城市發展落後(比較內地1,2線城市),但是人均收入高,應該怎樣理解,這是為什麼?
台灣人網購需要去ATM支付……
台灣最大的論壇,全球排名前500的竟然長這樣……(算了不說了)
台灣最大的網購平台,看起來像10年前的淘寶
其實人口紅利這種東西,遠遠比大家想像的要重要的多。
可以說,中國人現在能享受到的各種便利的生活方式,各種方便的產品,都是人口紅利的直接結果。
這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列支敦斯登的首都:
就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
如果說台北算作二線城市的話,那列支敦斯登算什麼??二線鄉鎮???
一個國家的建設,經濟水平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起決定性因素的,仍然是這個國家的人口。
打個比方。
比如修高鐵,南方的高鐵四通八達,往來於各個城市之間非常方便,而我的家鄉內蒙古到今年才試運行第一條高鐵,都是中國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如果我在南京和上海之間修一條高鐵,成本100億(打個比方),那麼一年內如果有一億人坐高鐵,每人票價一百塊,我一年就能夠收回本錢。
可是如果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到通遼修高鐵,成本也是一百億,每人票價一百塊,但可能每年只有一百萬人坐高鐵,那麼一百年才會收回成本。
誰都看的出來,南京到上海的高鐵肯定會先於內蒙古修建。
台北夜景,的確也只是一個二線城市的水平,甚至在二線里還算下游的水平。
中國大陸巨大的人口數量平攤了基礎建設的成本,政府可以放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樣是中心,北京的十四億人的中心,要建設配套十四億人的中心設施,國家大劇院國家博物館,都是國家級的設施。台北是兩千萬人的中心,兩千萬人和內蒙古是一個級別的,不過是個省會而已,而且在中國眾多的省會中,台北人口並不是最多的,建設成二線水平已經不容易了。
至於說互聯網行業,那更是人口紅利的終極體現。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速度之所以如此飛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實在是太多了。
大的不說,比如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靠什麼賺錢??
雖然官方都說是靠每次騎車的消費賺錢,但是我們都知道不是。比如摩拜,每個用戶的押金是300元,如果有3000萬用戶,就是九十億的無息貸款,每年用來搞投資,算百分之十的盈利,九個億,九個億中不知道要貼補多少到運營成本中,不過單純押金的盈利就是非常可觀的。
如果把共享單車放到台灣,資金規模縮小70倍,則這個台灣的共享單車公司年押金盈利大概在一兩千萬左右。這個級別的盈利是根本不足以維持一個共享單車公司的運營的。
那比如題主舉例的這個台灣的網購網站:
我們每個人每天所用的網站絕大多數都是完全免費的,網站的主要收入來源就在於流量廣告的轉化,流量越大廣告費越多。比如大陸某個網站每天的流量可能是一個億,每天的廣告收入可能是一千萬,那麼它大可以拿出五百萬聘請專業團隊做網站的運營與維護。但台灣的門戶網站的流量可能只有一百萬,廣告收入可能只有十萬塊,那麼他只能拿出五萬塊雇幾個程序員來運營網站,成本差距如此巨大,網站水平的差距是這個樣子並不奇怪。
大陸巨大的人口紅利,讓無數的中國互聯網企業能夠用「薄利多銷」的方式迅速成長起來,對於人口較少的地區,這種優勢是難以用金錢來彌補的。台灣人若想享受和大陸一樣水平的網站或app,可能需要大陸人幾十倍甚至百倍的成本。
比如題主說的網購落後,也是這個道理。快遞公司從北京到廣州可能一個包裹只賺一塊錢,但每個月一百萬個包裹就足以讓快遞公司包下專列了。台北到基隆可能只有一萬個包裹,每個包裹要付多少錢才能保證和大陸一樣的流通效率??
以上,解釋了為什麼台灣在互聯網和基礎建設上不如大陸,接下來說說人均收入。
對於一個兩千萬人口的經濟體來說,有一兩個產業發達,就足以養活大部分的人了。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電子加工產業,旅遊業發達,幾個產業就可以照顧大多數人的就業,發展了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優勢非常巨大,人均收入高絲毫不值得奇怪。
類似的經濟體世界上比比皆是,如我上圖中舉例子的列支敦斯登,人口規模和中國一個鄉鎮(甚至是南方的一個村)相當,但是郵票產業世界第一,一個郵票產業就可以讓這個村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了。
同類的比如冰島的捕魚業,挪威的石油,瑞士的金融信託,大一點的如韓國的電子造船汽車,智利的銅礦開採等等,都是一個或幾個產業就可以養活整個國家,讓老百姓過上相當不錯的日子。
壞處就是雖然平時日子過得歲月靜好,一旦碰見國際市場波動,整個國家都會遭受滅頂之災,比如委內瑞拉,多年來依靠石油,國內啥產業都沒有,油價一降直接從南美的福利國變成了饑荒國。
反觀中國,從種植業到航天業,從雜交水稻到神舟飛船,從襯衫紐扣到火箭航母,任何產業進了中國就不帶轉出去的。從沿海轉到內陸,從東部轉到西部,生生是打造了一個全體系的全產業鏈國家,就這樣還面對著巨大的就業壓力。中國的發展客觀上堵死了後來者的道路,讓亞非拉的眾多發展中國家沒有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機會,如果中國按照過去的規律把當年的產業再淘汰的話,東南亞的經濟形勢一定比現在要好,可是中國像一個貔貅一樣,吞下去就沒再吐出來過。
打造一個全體系的全產業鏈國家,是全球爭霸的最重要的基礎。在上個世紀,達到這個規模的人口標準是一億人,所以美國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產業劃分不斷細化,這個標準逐步提高到了三億人,所以俄羅斯開始跟不上步伐了,現在只有中國美國兩個全產業鏈國家,從這點上看,未來印度比俄羅斯可怕的多。
而中國和美國進行著全球的產業競賽的時候,台灣人正在大陸吃不起茶葉蛋的美夢中自我陶醉,在大陸人圍觀吃速食麵的段子中沾沾自喜,閉目塞聽,生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信息時代的朝鮮。
不過龍應台說的還是有點道理的,畢竟不要大國崛起只要小民尊嚴嘛,台灣既不是國,也沒有機會崛起,注意一點生活的小確幸沒什麼錯。
不過也不要因此就瞧不起台灣,雖然從整體實力上它和大陸沒有可比性,但台灣很多的商業策略和經濟政策還是值得學習的,台灣人生活也許不如大陸人便利,但從硬指標上看依然是遠遠超過大陸的平均水平的,在台灣人做井底之蛙的同時,大陸也要全面的看待台灣的現狀,學習台灣的長處尤其是新能源方面的巨大突破,比如大陸至今沒有掌握用愛發電的技術,不知道台北愛電站建設成功後可否讓國家電網去參觀一番??
台灣的就業人口大約是一千一百多萬,這是什麼概念呢?
約等於大陸一年新增的城鎮就業人口。
台灣這個就業人口的變動將來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了,你可以說它發展階段很高,你也可以說它發展遇到了瓶頸。城市或基礎建設水平不高的地區人均收入高,其背後的原因是複雜且多方面的。
例如外籍勞工的僱傭人數連年增長
台灣引進了大量的外籍勞工,連年增長的趨勢是很明顯的。像力晶、聯電、可成等這些台積電的上下游或競爭廠,都有取用外勞。大宗用人對象來自菲律賓、越南、泰國。
順道一提,菲律賓這幾年輸出的外勞由於他們的國內政策,素質非常非常的好。前幾天剛好和一個廠辦主任討論,我們去吃飯,他是我國中同學。我們一至認為,這些菲律賓人遠離家鄉,領比我們少的錢做比我們多的工作,享有更少的社會保障,其單位生產力和給公司帶來的負擔,甚至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完全不是我們這些台勞可比的。
一樣用工一樣的生產工作,合法情況下僱傭的外勞得到的實際收入約在本勞的一半而已。除高新科技業,在台灣普遍存在的中小企業中,例如中南部常見的小型塑膠射出、成型廠等多數也採用大量外籍勞工。
公司的利潤是有限的,能拿出來分的就這點,人家領更少的錢,做更多的工作,遠離鄉土敢想敢幹,即使在島內,有些所謂的人均收入真是人家血汗拉動的。有些所謂的台干,一個月給加好幾萬工資,讓外派出國,嫌東嫌西嫌環境嫌水土人文,有錢都不賺,這種情況不會一直維繫下去的。
我廠有一個菲律賓排名挺靠前的大學畢業生,英語精通、中文能講,沒事還能講兩句閩南語,來台五年了,非常積極地融入公司。用良心說話,人家素質真是不比我們差,至少不比我差,我們正在嘗試變著方法給他提干,如菲律賓經濟政治發展穩定,將來定是有用之人。
有些台灣年輕人認為今日台灣取得的成就可以一目了然,真的是有點"瞭然"。就像開頭所說,台灣的發展現況其背後的原因是複雜且多方面的,切莫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總在要求別人卻不要求自己跳脫自身的筐架去看世界。菲律賓當年戰後經濟發展也曾盛極一時,所謂台灣取得的成就,稍有不慎滿盤皆失也不是沒有可能。
講真,你跟比爾蓋茨一起出門,不認識的人說不定覺得你「看起來」比較有錢。
台灣網際網路不發達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市場太小,沒人要投資這塊。二是外國的網路平台太好用,喪失創造自己平台的誘因。因此,這跟人均收入沒啥關係
瀉藥,首先,清潔員工就2萬臺幣而已,沒到4-5萬。
在來,台北市問題,建築物老舊是個大問題,許多執政者想要進行都市更新,但是執行卻很困難,不是每個人都想拆了蓋新的,在溝通協調過程中,要花費很大力氣跟時間。 尤其是台北市發生文林院案後,想都市更新,更加困難。
再者,台灣多地震跟颱風,想要蓋高樓大廈的建築要求比較高,大陸大多數城市都沒有這些問題,防震要求不用這麼高,即使101不是最高的,他的防震阻尼器還是最大的。
至於網路問題,支付問題一直被法律限制者,因為台灣對於金融方面的東西管太多,再者台灣地方狹小,網購的慾望可能比大陸小,畢竟網購的品質需要打折扣的。
Ptt問題,則是因為大家用習慣20多年了,沒有其他網站來代替,這方面我也不清楚,沒用過。我們應該多關注一下我們自己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線城市的普通人,以及背後廣大的農村。生活在這裡的人收入如何,生活環境如何,受教育水平如何,他們是否享有公平的資源,是否像知乎答友這樣自信。
他們是我們真正的同胞,是我們國家的大多數,大概可能也許maybe正是我們人均XX中「拖後腿」的人們。(防止有人說他8線城市,年薪百萬,這當然有,但要看是不是多數人都這樣)
他們真正富裕了,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台灣比大陸早發展20年,1950年代的台灣也是一窮二白,甚至有老百姓拿美國人支援的麵粉口袋改成褲子穿。1960年代開始,台灣承接了一部分美國的技術,利用廉價勞動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期。中國大陸直到1979年才開始改革開放,走的也是台灣加工出口的老路。
台灣享受了冷戰的紅利,而大陸在冷戰時期被西方世界封鎖。這就造成了兩岸之間經濟水平的落差。台灣1990年的人均GDP就達到了8216美元,與大陸2016年的人均GDP相當。
2016年台灣人均GDP約23000美元,接近大陸的3倍。但是台灣的人均薪資連續16年不漲,2016年的平均月薪只有4.8萬台幣,相當於人民幣1萬元,考慮到台灣的平均物價高於大陸的平均物價,普通台灣人的生活並不富裕。台灣人均GDP明顯高於大陸,但是人均收入只比大陸的城市工薪階層略高而已。
大陸的城市建設水平遠高於台灣,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大陸土地國有,可以搞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台灣土地私有,都市更新很慢。台灣的城市建設得比較早,現在看起來就陳舊落伍了。台灣沒有規劃局和城管,城市居民私搭亂建很普遍,鐵皮屋就是這麼來的,使得市容看起來比較雜亂。
大陸的城市建設靚麗,整齊有序,主要靠制度優勢。大陸的人均GDP趕上或超過台灣,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先反對高票答案,以台積電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實際上是美國政經平衡考慮下權衡的結果,創始人張忠謀1949之後就去了美國,加入美國國籍,直到1985年才到台灣,這到底算不算台灣人?
台積電的股東絕大部分是都是外資,其主要的客戶方向,就是通過資方的資源為美國做代工,這根本不是台灣政府所可以布局的,只是美國的布局因為多種原因選中了台灣而已。
-------------------------
台灣為什麼人均收入高卻看起來差勁?
其實不光是台灣,如果你到日本,甚至你到歐洲,你會發現他們的現代化城市似乎都還停留在90年代。你會感覺中國更有活力,甚至越南都更有活力。
第一是生產力提升的速度
因為他們的生產力提升已經大大放緩,甚至零增長,所以看起來沒有活力。從時間軸來看,兩個歷史節點,同樣的生產力提升速度,一定是時間越近的看起來成效越大,繁榮感越強。因為世界是向前發展的嘛。
第二是人均收入
而當你的人均收入越高,你要達到最新時代的繁榮景象的成本越高,因此新興經濟體,因為生產力提升速度快,成本與代價低,而可以更便捷地達到最新形態的繁榮的景象。
也就是說,隨著我們生產力提升的放緩,隨著我們人均收入的提高,總有一天,我們也註定成為現在的台灣、現在的歐洲、現在的日本。到那個時候,如果你想去全世界逛逛,你也會開始羨慕某一個新興經濟體為何如此繁榮。
台灣地區以及世界上那麼多的國家,為何比我們的人均收入高這麼多?
是否說明台灣人更會賺錢?
簡單粗暴的演算法(不準確)
人均收入=人均資本積累*資本報酬率
絕大多數發達國家,之所以人均收入比我們高,是因為資本積累更高。
為何內地的人均資本報酬率更高,因為……基數太低。眾所周知,資本越小,獲得較高的報酬越容易。
那麼台灣到底會不會賺錢,還是要跟同樣資本積累水平的國家對比。最簡單的,就是國民收入的增速……當然談不上優秀,甚至有些差勁。而內地與眾多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是屬於領跑梯隊的。
-------------------
題外話:
另外提一個經濟的視角。
凱恩斯把經濟分成兩塊,就業人數與生產率。
中國的就業人數增長僅0.2%,曾經是1.2%,因為人口結構的緣故,出現就業人數負增長是很可能在未來發生的,但是中國的調查失業率大概5%,離充分就業還有2%左右的空間,反過來說當達到了充分就業,隨著勞動力的褪減,就會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滑坡。
勞動力的褪減會在00後陸續加入工作得到緩解。
從生產率的角度講,目前總體生產率提升速度與經濟成長速度是比較接近的,但實際上,非農產業的生產率提升大概只有3~4%左右,所以說當你看到一個「已開發國家」經濟增速能維持在3%實際上是很不錯的成績,至少可以保持與中國的科技差距。
總理說,中國最大的紅利來自於城鎮化,實際上是非常靠譜的,之前是人口紅利+城鎮化+生產率提升,現在只有城鎮化與生產率提升,6.9%的經濟增速,超過一半都是城鎮化提供的。
這裡說的城鎮化,包括鄉村私營企業。後者在這些年的增速竟然比常規的城鎮化還要快。
謝邀
1,一二線城市的繁華更取決於經濟總量,而不是人均收入。你在觀察大陸的高樓大廈時是看不到全中國人均樓高的,你看到的是一二線城市的局部。而在比較人均收入的時候看的則不是一二線城市的局部。大陸人口密度大,所以在一二線城市可以聚集大量的高樓大廈,而台灣人口少,無法聚集同樣密度的高樓大廈。
2,台灣人均收入高但物價也高。物價包括服務價格。物價的高低對人民實際生活水平有重要影響,如果大量從境外進口廉價的工農業產品,將會在人均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提升生活水平,但人的生活不會全部依賴工農業品,還需要大量的服務業,比如教育、餐飲、法律服務、水電暖等等等等,越發達的社會,人們需要的服務項目越多,這些服務項目往往是不能進口的,只能當地買貴的。這就意味著,越人均收入越高的國家,它的人均收入所指示的生活水平就會越打折扣,就是因為人工太貴了。
高樓大廈的建造和維護是需要勞動力的。大陸正因為人均收入低,意味著勞動力便宜,所以高樓大廈建造和維護的更勤,看起來更靚,而台灣政因為人均收入高,意味著勞動力貴,造不起也養護不起高樓大廈。
3,台灣的人均收入還不夠高。真正的高收入且高享受的經濟結構,需要台灣引進大量的外來廉價勞動力,包攬服務業。這樣所有台灣人可以全部呆在金字塔尖,消費工農尤其是服務業產品時價格便宜,實際生活質量提升(阿聯酋等中東國家就是這樣的結構),但更多人擠入金字塔尖,意味著台灣還需要更多的支柱產業。所以台灣人均收入得要提高到比如4-5萬美元以及以上時,台灣的市容才會提升到大約大陸二線水平,一線是別想了,人口密度不夠。
因為很多人分不清表象和本質啊。
首先,人均收入是由啥決定的?
工作啊!你在世界產業鏈條上幹什麼活兒,你就拿什麼工資。中國現在幹啥活?雖然BAT啥也很強大,但咱中國的產業主體還是一般製造業。咱就只能掙製造業的平均工資。台灣現在啥產業,支柱是電子產業,當然收入比咱們高。想要趕上台灣咋辦?擼起袖子搶他娘的電子產業啊,這也是咱現在正在乾的,要不了多久,電子產業的牆角挖過來了,中國的人均還是達不到台灣的水平,因為咱們人多,還得去搶日本和歐洲的產業才差不多。不過台灣想要保持現在的收入水平估計難了。
第二,高樓大廈是由啥決定的?
凱撒理解你說的台北看起來不如國內二線說的可能是指這,就再解釋一下。高樓大廈不是你想蓋就能蓋,你需要了你才蓋。有很多人對高樓大廈有崇拜症,認為只有這個才高端;還有人有高樓大廈厭惡症,覺得摩天大樓純屬生殖崇拜好大喜功,這都偏頗。
高樓大廈本質上就是一個經濟道具,說到根兒上是在一個比較小的空間上造儘可能高的建築密度,盡量地聚集更多的公司和人員,開會更容易,分工協作也更容易,這樣經濟效率才最高,這都是由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的特點決定的。
無論摩天大樓,還是產業園,包括就純粹的工廠,誰也不比誰高端,有什麼產業你就搞什麼建築形態,你城市裡需要大量服務業和總部經濟你才需要高樓大廈,即使城市收入水平還不高,也可以蓋得富麗堂皇,比如成都,武漢,作為西南和中部的區域中心城市,輻射的都是上億的人口,很多外企民企都會設總部在這裡,自然可以蓋更多的高樓大廈。你台灣就一個偏居一島上2000萬人口的一個省,還和祖國大陸隔絕,外企為啥上你那兒搞總部經濟,中國企業為啥上你那兒搞總部經濟?可不就是自己和自己玩兒,台北101一柱擎天么?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說香港比台灣還小,拜託,這是另外一掛的東西。哪裡是航運中心,哪裡就是金融中心,哪裡是金融中心哪裡就是消費中心和總部經濟聚集地,這規律在紐約倫敦新加坡香港上海都是一樣一樣的。所以香港,新加坡和上海是亞洲天然的三大總部經濟聚集地,金融中心。即使日本最輝煌的時候,即使首爾也建設的不錯,也代替不了這三大城市。老婆的公司是差不多美國最大的地產商之一,Office設在上海,在上海招聘一半美國人,一半亞洲人(包括中國,韓國,越南,泰國之類)並相應負責當地的市場。類似這種亞太地區的Office,要麼就設在上海,要麼就香港新加坡,就沒見設在台北的。
本來不想取笑台灣,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天賦,社會分工不同而已,大陸人也不用這麼驕傲。只是,台北也還真不用和中國幾個國家中心城市或者區域中心城市比,是你自己把自己的格局鎖死的,別人融入大市場一日千里,你連更新城市中心的錢都沒有,還特別夜郎自大。
我老婆在台北遇到台灣人,說我帶你吃個東西你們那兒肯定沒有,結果到那一看,TM火龍果!一萬匹草泥馬在心中奔騰而過。無獨有偶,又有台灣人和我老婆說,我們台灣方便吧,捷運都直接連到了機場。又是另外一萬匹!每一匹都不帶重樣的。我老婆只好冷冷的說,你知道磁懸浮么?既然負責亞太區的業務,每個月都要捏著鼻子去香港和台北。什麼地方正在走下坡路,從他的居民的無知和自大就能看得出來,不知為何凱撒腦海中忽然就出現了迦太基,不由莫名感傷。
就這。
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
「相信凱撒」(inCaesarwetrust)
不談城市談樓市都是耍流氓你家鄰居比你有錢,早就買了車。過了五年,你也有錢了,你也買了車。一個外人路過你家門口,看到你鄰居的車是舊車,比你「落後」,但這不妨礙你鄰居收入比你高。
巴西人均GDP跟中國差不多,然而里約熱內盧有全世界最大的貧民窟,赤道幾內亞人均GDP是中國的兩倍還多,然而,他的首都馬拉博由幾大片貧民窟組成,到今天為止都沒通自來水,黎巴嫩人均GDP也比中國高,然而他的北部至今處於戰火中……
所以,請不要拿人均GDP說事兒!!!
地點華中最好的城市,工業重心的大武漢的周邊不到一個小時的縣城
可能某些人把西方遊戲玩多了就以為中國真的只有東部,而東部只有上海深圳廣州北京。
其他西北華中都是荒無人煙的華林園 ?
請問知乎的蛤蟆是官蛤蟆還是私蛤蟆?
不怕得罪人,南昌也是二線城市呢。基建和一個縣城差不多。順便種樹書記功勞是大大的。
請問捫心自問,南昌那個地方有500m的建築?台北再差,也和南京武漢差不多,為什麼人家人均就不會比南昌高?
ps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舉的例子。如果你覺得麻城不過爾爾,只是一個小地方,沒有什麼人,很窮很落後,一個比較極端地方而已
麻城總面積3747平方千米,下轄3個街道、15個鎮、1個鄉;2016年末,戶籍人口1169509人;2016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266.27億元。 如果你覺得一個縣120萬人口比較少的話。貧困縣。然後不知道一個小時是多遠距離請自行從任意一個省會東邊轄區走到西邊轄區,如果還沒明白就反過來再走一次。
江蘇崑山 :人口 160萬 2010年數據 gdp3160億元(2016年) 蘇浙富庶之地
東北乾安縣 人口30萬 gdp 190億
江西東鄉縣人口46萬 gdp 113億
下面全部是貧困縣市
河南民權:人口70萬 GDP202.5億元(2016年)
甘肅榆中 人口42萬 gdp26億
陝西白水 人口30萬 gdp60億
雲南紅河 人口29萬 gdp12億
貴州印江 人口43萬 gdp48億
重慶奉節 人口 77萬 gdp181億
江西寧都 人口83萬 gdp101億
數據均出自百度百科
我國現在全面小康都沒有完成,不如南昌的地方多了去,我國基建水平還是有待發展,沒有工夫去務虛名
貧困縣分布圖 這只是貧困縣分布圖,不是gdp低於台灣縣市分布圖,真心想不通哪裡來的傲氣去瞧不起人家台灣的經濟。。。。全國是上海,南昌地區多些還是不如上海,南昌的地方多些?況且南昌遠不如上海,南京,杭州,武漢
貧困縣也在貢獻gdp,上海也在貢獻gdp,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人均生活水平越低於日本卻能經濟優於日本原因,請各位官蛤蟆不要忘了。
中國的內需在哪裡?不僅在一線二線城市日益增長的消費水平,也在落後地區的巨大的基建需求的上面。
不要忘記,美國是怎麼發展起來的,落後的西部地區不是見不得人的事,而是一個有待開發,潛能巨大的經濟動力
以後會比台灣好,現在部分地區比台灣好,但是啥時候就意味著所有的都好於台灣?如果我上面展示的各縣市能有台灣的gdp和台灣台北的基建,那麼我們經濟會有多麼發達。還需努力,不要因為一點成績就驕傲地鼻孔朝天看起不起任何人了。
說台灣經濟好,是用gdp數字,台灣依然是大陸強省的水平。
但是台灣gdp的迷之計算口徑不是那麼靠譜,我們看財政收入這個實打實收上來的錢。台灣省已經被深圳市碾壓了。
那麼具體到台灣的城市,一個城市的財政資金能有多少?台灣健保消耗巨大,政府還有多少錢投基建,台灣基建的成本比大陸高多少?
台北相當於省會,差距其實還不是很大,高雄,基隆比比大陸經濟強省的經濟強市,才是真實差距。
2016年台北財政收入是1600億台幣,按照今天的美元匯率算是355億人民幣,下面是大陸這邊的城市50強。
台北大約排名在紹興之後,嘉興之前的樣子。要知道,台北類似於北京,是全台灣吸血的,高雄的很多企業稅就由總部交給台北了。台北這樣從全台灣吸血的財政收入。也就是排名大陸44名。
所以,你看到城市基建,台北二線城市很正常。至於高雄,那就是三四線城市的基建了。
工資收入到了一個階段以後確實會停滯,台灣到了,我們還沒到而已,比增長速度台灣當然不行。
但是台灣人高工資領了好多年,財富積累,投投資就不靠工資了。你才領了幾年高工資,人家還是比你富。人家早富起來的文化教育社會文明你還得追。
台灣比較慘的是沒趕上好時候,積累財富與他們無關的年輕人,父母如果沒有助力,他們拿著22k,仰望台北接近大陸一線的房價,心情你不能理解嗎?屌絲何苦為難屌絲。
還有個問題就是財富存量,比如我們之前有請過一個台灣廚師,有天我發現有天他居然開輛10年前的霸道來上班,他說是他爸的。後面才知道他爸90年代來廈門是當時最早銷售滾筒烤香腸機和原料的台商,所以當年發了一筆。他家在曾厝安還有棟民房,底下兩個店面在出租。台灣很多人早些年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候賺了不少錢,即使他們現在只是廚師、服務生等並不高端的職業,你就算月入1w要趕上他們的收入(不是工資)和資產,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走路是需要時間的。同理各大城市外地人過得不如本地有房的土著也是這個道理,當然混的很差的本地人也很多,只是一般人往往看不到。
開始我看這樣的問題與回答很過癮,兩邊互相嘲諷,灣灣嘲笑你不民主不自由,不是公民社會,大陸嘲笑你十年如一日不發展,整日不幹正事亂糟糟,兩邊誰都說服不了誰,乾脆就不要再搞這種問題了,砸門十年後再來見分曉
你知道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哪個國家嗎?
盧森堡。
但任何正常人都知道盧森堡舉國經濟都不一定能和紐約上海這些世界級都市抗衡,更別說美中日這些國家了。
城市建設、國家建設這些宏觀經濟,本來就和人均收入沒多大關係,看的是經濟總量和人力開發。台灣人少,分母變小,看似得便宜了,實際上同時因數變小,積也變小。
如果台灣是在盧森堡那種誰都不關心的打醬油位置還好,在亞太領域,明爭暗鬥,競爭激烈,偏安一隅就是死亡的代名詞,大陸日本韓國東南亞為了爭霸為了生存都在拚命加速發展,而台灣由於因數太小,早期趁了一波美帝的風,後期就很自然的被周圍各國反超。落後這詞是比出來的,也是時間推移出來的
富士康是我的客戶,特普朗與郭台銘見面3小時,與某強會面5分鐘,我就知道中國只會好高騖遠,不搞製造業升級轉型靠做夢,有些不帶腦子,不知道怎麼爬上去的。---我去睡個回籠覺,萬一夢做出來了呢
轉一篇蠻子的文章,就是寫6個省市支撐了全國財政的作者,文章圖表見原文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8gTSj39yIvTcAZctvP6WkQ
彼岸之花——台灣經濟的真相
我先說明一下,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數據均來源於台灣行政院主計處。探討台灣經濟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對於這個海峽對岸的分離之地,我們總是缺乏深入的了解。各種對台灣的研究總是流於表面,幾乎從未有人對台灣經濟本身進行真正深刻的挖掘和研討。所以本文大概也算是填補國內經濟學界的一項空白了。
首先在這裡要分析的是台灣的人口和就業數據,我希望大家能建立一個最基本的印象:台灣始終堅守實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製造業產能。
從上表的數據來看,從1995年到2015年,20年時間裡,台灣總人口從2135萬增加到2349萬,增幅10%;總勞動力從921萬上升到1164萬,上升了26.4%,說起來台灣跟日本一樣,在新世紀之後開始面臨著一個很麻煩的問題:結婚率下降導致嬰兒出生率下降。2000年台灣的結婚率(每百人結婚對數)是0.82%,到2015年下降到0.66%,與此相對應的,2000年台灣的出生率1.38%,到2015年下降到0.91%。不過單身狗男女和低生育率的問題是世紀難題,這個問題在中國當下也慢慢凸顯了出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台灣的製造業人口比值,伴隨著總勞動力的增加,從1995年至今始終維持在27%左右。這種穩定的比值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要知道堅守實業其實是很艱難的。反面典型香港1995年有54萬的製造業人口,到2015年已經只剩下11萬了。沒有了實業,也就沒有了與之相關的各類設計研發、廣告策劃、融資租賃等等下遊行業,香港市民的就業出路只剩下去商場做銷售員、去碼頭干報關員之類的低級工作,於是整個城市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絕望。但是台灣不一樣。台灣是華人地區唯一真正的實現了產業升級的地區。給幾個台灣本土的工業產品的產量數據作為參考:成衣產量,19955年為3375萬打,到2015年已經下降到456萬打;而主機板產量,1995年為1595萬片,到2015年上升到2196萬片;印刷電路板從1996年開始生產,當年度產量4.86億平方尺,到2015年上升到9.6億平方尺;數控機床產量,1995年為3999台,到2015年上升到9396台。
這些年來,鴻海精密(富士康)等台資企業在國內大量投資建廠,但是它們在台灣的產業園從未荒廢,一直維持著強大的生產能力。關於台灣的全球知名的製造企業,我這裡簡單列舉一下(排名不分先後):鴻海、台積電、日月光、硅品、奇景、聯詠、瑞昱、力晶、南亞科、華碩、宏碁、捷安特、友達、奇美、聯發科、台塑、友嘉實業、東台精機、程泰、台中精機、永進、上銀、群創光電、友達光電、正新橡膠、統一食品、寶成工業、台達電子、寶元數控,等等等等。一個小小的兩千萬人口的地區,有三十多個全球知名製造業品牌,包括半導體、電子、精密機械、顯示器、石化、橡膠、紡織服裝、數控機床、食品加工等領域。台灣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科技性產品生產聚集地,從原本的基礎製造業,成功提升到了科技產品製造階段。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清晰的認識。台灣跟大陸一樣,從三來一補這類玩意起家,但是它們把代工做到了極致,做到了反過來給歐美企業制定行業標準的程度,必須要符合台灣各大製造企業技術標準並得到了它們認可的產品,台灣企業才予以生產。這種代工已經不是基礎製造業了,而是跨入到了真正的科技產業領域了。如果我大中國要實現真正的產業升級,可供我們學習的最好的範例,就是台灣。大陸現在的各類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各類三來一補企業,要走向升級,靠偷學歐美的技術是不行的,這樣就永遠走在了別人的後面。我們始終都要嘗試建立起自己的技術標準體系。不過這些話愛聽的人不多,對製造業我大中國上上下下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的,小清新們尤其厭惡製造業升級的話題,14億人一起去玩金融,搞金融立國,才是我大中國最受歡迎的話題。所以對於上面這一段各位不要放在心上,就當我沒說過好了,呵呵。
(富士康女工)
接下來我們要關注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台灣的財政問題。首先來看政府債數據。1995年台灣的政府公債餘額規模8671億台幣,當年度台灣政府的經常性收入(相當於我國的一般預算內收入)15226億。債務率(債務/收入)57%。到2015年,台灣的政府公債餘額54402億,對比當年度台灣政府的經常性收入25088億新台幣,債務率已經高達217%。說起來台灣跟我大中國還真是一模一樣,統統都陷入了政府債務即將爆表的窘境。
不過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台灣地區的財政支出規模最大的是教育科技文化項。1995年台灣地區財政經常性支出13284億,其中教科文項支出2599億,佔比19.6%;到2014年,台灣地區財政經常性支出26457億,其中教科文項支出6181億,佔比提升到23.4%。無論財政壓力多大,台灣地區對教科文的資源傾斜是一如既往,並且逐步加強的。同時,這裡必須強調的是,無論台灣內部在統獨問題上是如何的爭議,它沒有過任何分裂或者備戰的實際準備。台灣的軍費開支占財政支出的比值一直都在劇烈下降之中。1995台灣的軍費開支2570億,佔比19.3%,與教科文項的比重差不多;到2014年,軍費開支依然維持在2914億的規模,佔比下降到了11%。考慮到近20年的貨幣貶值的問題,2014年的2914億,事實上已經比1995年的2570億低很多了,恨不得連三分之一都比不上。
從上面的數據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台灣最大的精力,放在了科技產業的推進上。它的政府將最大的財政資源投入到了這個領域,它的民間積極創建各類科技產業企業,並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科技產業鏈。它的政府固然負債纍纍,但是它真沒有將資金浪費在所謂的統獨之爭上,浪費在軍備競爭上。
(典型的富士康的大陸工廠員工食堂)
從1997年至2015年,不考慮借道香港的資金,中國從台灣獲得的直接投資總額高達475億美元,基本上都是製造業投資。單單一個鴻海精密之下的富士康在大陸的工廠,其出口規模就佔到了我大中國出口總量的3%左右。台灣政府砸鍋賣鐵,依靠借債發展起來的科技產業,事實上同樣哺育了大陸人民,解決了數以百萬計的大陸人民的就業。從這一點上,我大中國老百姓,真的需要對堅守實業的台灣政府和人民,鞠躬致謝!怎麼說呢,現在二線城市處於徵戰階段,明面上大家都是省會,但將來因為交通物流的強化,最後二線城市會分化成一個跨區域的支配者或者是服從者。
大家的思路都很同一,城市人口擴張,產業擴張,優勢人才引進。
那問題來了,你又要搞建設,又要讓資本感覺很爽,那你只能讓勞動力不爽了。
所以現在的城建規模是超過自己目前所需規格的,因為你不能正確估計,這個城市未來是支配者還是服從者。
——————————————————————
哪一天不需要擴張城市人口規模,不需要搞城市建設,不需要繼續引進資本了,收入也趨於穩固了,但那時塵埃已經落定。
————————————————————————
還有別看不起台灣,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也是花了巨量的金錢人才和時間才堆積起來的,你想從煤鋼工業直接跳到這個層面,也是不現實的。
台灣的平均水平怎麼說都是發達「國家」標準,按照人均gdp來說也在省級行政單位里也是僅次於香港和澳門的存在。
問出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準「自干五」的我看不下去了。
中國大陸近14億人的人均生活水平全面到達台灣水平應該還需要15年左右。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台灣旅遊大巴案家屬因簽證原因被逼接受和解?
※如何看待吳敦義表示台灣免簽的國家多達134個?
※台灣哪種鳳梨酥最好吃?
※為什麼吳奇隆和劉詩詩的結婚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台灣選戰大陸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