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給其他人講述你的觀點?
通過對不同人和不同年齡段的觀察和分析,好像每個人的發展都有一個共性:
極力去搞懂每件事情,悟透一些真理
向身邊的人拚命介紹自己的世界觀,闡述自己的觀點,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冷眼旁觀,把自己的思想藏起來
有時候很難知道我們的身上發生了什麼才造成這樣的改變,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當你向對方闡述一個觀點,然後發現對方的反應是和你辯論,而不是討論的時候,我基本上就收聲了。
當你發現,在他心中,你和他的地位並不對等的時候,那麼你無論說什麼,對方都聽不進去。
就比如說,年輕人面對著大部分的長輩。
他們不在意你的觀點、你的思考。儘管明明你的想法比他們口中談論的東西有意義很多,但是他就是覺得自己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看不起你。
當我發現這一點後,就再也不跟他們講述我的觀點。
對這種人闡述你的觀點,比對牛彈琴還難受。
看了一圈下來,我寫個不一樣的吧,這次不匿名。
我和你題干里描述的有些不同。
不知為何,很小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了語言的局限,每個人定義的差異。
沒有對人講述觀點的慾望,不愛寫日記(擔心被看到),也從來不求被理解,因為隱約覺得那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我愛好語言,嗜讀書,精神世界從不孤獨,非要寫論文時也能一板一眼一手資料寫得頭頭是道(可惜沒用中文寫過論文)。
但從小到大,不喜衝突的性格,讓我在平日里與人交往時不是默然不語,就是點頭微笑,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吧。頂多給誰開個書單,推薦本書,告訴個地名,叫他們自己找答案去。
可在真正成熟後,本性不安分的我開始意識到,輸出是一種技能練習,一種長期習慣,特別是當自己輸入積累很多,有完整價值觀時,輸出很重要,不輸出還會對自己有害。
僅僅懂得,可以讓你的人生過得十分安全甚至有趣,
但學會主動輸出的能力,你就具備了去做各種"實驗"的能力。
而在這個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交往頻繁的社會,不僅筆頭輸出重要,口頭輸出有時反而更重要。
所以不喜衝突的我現在偶爾匿名(快速口語式輸出)些我知道可能會招來不速之客的內容,只為練習,不為被懂得,當然有緣人看到喜歡覺得有收穫,也算我積攢人品。
所以,不要【有期望】隨意向他人講述你的觀點,因為沒有話語權,沒人在意,
人生和語言的局限,沒人會理解,你也會因失望而受傷。
但是,請千萬不要丟掉可以主動輸出的能力,這對你自己的人生很重要。
你不知道哪一天,你會需要【快速】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去獲得盟友、打動敵人。
你也不知道哪一天,你會站在台上,聚光燈下,面向眾人演講。
那時,你張張嘴,心裡只會後悔之前的人生里你沒抓住機會多多練習。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也千萬記住,好的輸出永遠需要深厚的輸入做基礎。)
講述觀點之後,不需要過於關心別人的評價,他們也不知道你這是速寫草稿還是成熟終稿。
另外多觀察下生活中某些成功人士(甚至知乎一些大V),他們說的寫的很多時候和他們想的沒關係,多是看人下菜碟兒,有目的地運用輸出技巧。這些職業玩家為達到目的,也不在乎噴子,初期吸引關注,後期有的甚至把評論區一關,愛誰誰。
貼個剛做的「煎餅」,抵消下眾多回答不被理解而陰鬱的氣氛,
不被理解沒什麼大不了的,至少還有好吃的。
今天的實驗:Balsamic vinegar 和 Nutella 一起加熱,結果口感不錯,質感可以用來點綴。
很早就不講述自己的觀點了,除非人問。
為什麼呢?
因為煩。
每個人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不言自明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對世界認知水平的不一樣,造成了很多事情根本無法也沒必要表達。
比如,最近在看書,深刻感覺中國因為崛起和地緣政治的需要對印尼的容忍度特別高,98反華那麼大的事情都忍了。
A 啥叫地緣政治?印尼在哪裡?
B 中國為啥要崛起?98反華是什麼鬼?整天折騰,好好當世界工廠賺錢不就好了。
C 為什麼因為地緣政治就要容忍印尼?是不是跟馬六甲有關?
D 對啊對啊,中國的這個一帶一路啊,一顆賽艇。君子報仇,98的事遲早要報。希望這輩子可以看到這一天。
跟D可以討論,跟C可以做個科普,跟A和B那就是半句多。
跟D講述觀點可以享受思想碰撞的火花,跟C講述觀點可以享受為人師的快樂,跟AB講述觀點你說你是圖個啥?我能想到的唯一例外就是AB是美女(or帥哥or whatever for LGBT)你想打炮(對的,不想打炮想找女朋友or老婆的話還是放過AB吧)。。。
所以,你知道的越多,越不想講述自己的觀點,因為大概率你還得先科普自己觀點的前置觀點和前置的前置觀點,同時需要你科普的人幾乎可以肯定無法在這些問題上給你啟發,也就是成本極高效益極低。
虧本生意誰都不想做對吧。
回答本題,造成你不願意給其他人講述觀點的很重要的分界點就是你發現講述觀點的性價比太低的時候,AKA你比別人懂的太多的時候。
另外一個分界點就是你對對方沒有性趣的時候。。。
謝邀。
假設現在是公元259年,你出生在一個帝王之家,從小養在深宮錦衣玉食,日常活動範圍基本從出生到成年沒變過。你爹雖然偶爾懷疑你智商有問題,時不時出兩道行測題考你一下,但你靠著你的學霸女朋友也算混過去了。這樣的日子晃晃悠悠到你三十一歲那年,你爹龍馭上賓你當了皇帝,還是一樣的生活環境,還是一樣的生活範圍,只是你成了要拍板的人。有一天你聽說有地方大旱老百姓飯都吃不起,你很心急,因為你想當一個好皇帝,好皇帝是不能看著自己的老百姓餓死的,怎麼辦呢,你苦思冥想想到了自己。誒,好像我平時不愛吃米飯時候就多吃點兒肉啊,不也過的挺好嘛,於是你開心又疑惑地和大臣們說「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沒人不知道,可是這樣一說是不是覺得也沒那麼不可思議了?
我初中在樂團有一個同學家裡趁錢,泡小姑娘都直接領到正火,看上哪雙直接買走(我到現在都沒這魄力……),巴松吹的稀爛家裡沒說啥隨便就給換了個小十萬的管兒,每天上下學爺爺奶奶開個MINI來接據說是專門給老人買的接孩子代步車。後來有一天我們幾個人說好出去玩,約定在某站地鐵的C口見,這哥們兒充滿詫異,說地鐵怎麼還分口兒,我原來還以為都從一個地兒上來呢。不可思議么?其實很正常,如果你從小不搭乘任何公共交通,出門就打車,即使是在北京這樣公共交通便利的地方也可能問出這樣的問題。
以及,我個人覺得不要想什麼講述你的觀點,有意義的對話是雙向的,一人說一人聽這樣的講述天然的就把雙方置於對立面上,表達觀點或許是一個更好的思路。
祝好。
按照科幻的邏輯,人類個體之間實現了腦電波交互感應以後,將不會發生各種基於語言、文字、動作、表情而來的誤會,或者說一切誤會將不復存在。
然後呢?人類個體之間是否會實現空前的和諧與團結?
不會的。
要明白:
人有了自我,方才是我。
可是,人有了自我,就有了你我之別,就有了要壓倒俯視旁人的心理,或者抬首仰視旁人的心理。
人類個體,把各個不同的、差異的、矛盾的靈魂去平等地對待,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在實然上實現的事,假如我們能感覺到每個靈魂的存在。
有的時候,你在說什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社會這一集體主義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在何處,橫向、縱向、立體的視角。
另外,和那些情緒與情感活躍熱烈、乃至激動難抑的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不用太遠,也不用太近。在我拋棄理式概念之後
樂於講述自己世界觀的時候,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而當每次闡述自己的觀點,得到的總是別人的反駁或無動於衷,那麼久而久之便也懂得了把自己的觀點藏起來,受到的傷害會更小一些。
於是乎,便成就了一種「我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懂」的境界。
當然,這或許是一種不被理解的憂傷吧,不是有一句話這麼說嘛:你懂的越多,懂你的就越少。 2017/05/06
————————————————————
今天讀到簡媜的《美麗的繭》
開頭是這麼一段話:
讓世界擁有它的腳步,讓我保有我的繭。當潰爛已極的心靈再不想做一絲一毫的思索時,就讓我靜靜回到我的繭內,以回憶為睡榻,以悲哀為覆被,這是我唯一的美麗。
結尾有她寫的詩:
讓懂的人懂,
讓不懂的人不懂;
讓世界是世界,
我甘心是我的繭。
觀點就像內褲,誰都知道你穿了,而且品質貌似不錯哦。
但你卻不願意見誰都秀。
當我爸說你別在跟我犟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說什麼都沒用,他不會聽一個小孩子的觀點。
誰知道呢。我這麼多亂七八糟的回答,在我看來不過是瞎比比。但是這種瞎比比也不可能一點都不輸出我的觀點啊。畢竟我並不刻意去掩飾我自己的觀點。
感覺沒意思了,以前喜歡爭論,希望世界是自己希望的那樣,後來覺得費那麼多口舌沒意義,世界不會變好,也沒有人被我說服。
想了想,也沒人說服了我,我只知道有些人的想法是錯的,可我的想法卻並不一定是對的。
後來就不想改變誰的想法了,也不希望誰來說服我。
過我想過的生活,不和無法溝通的人說話。
在御坂以外的人都絕滅之前御坂還是很喜歡說話的呀
感謝邀請我的@梁子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我正在履行的準則——「收起侃侃而談,不必和他人較真」。
從侃侃而談到笑而不語,這過程讓我十分感慨。
我骨子裡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平時看起來無所謂,圓圓的臉又愛笑,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但只要觸碰到原則性問題會非常強勢,不懼辯論、反應快,可以說是有主見、有態度的人,很喜歡和別人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看看別人的觀點是什麼。
因為有主見有想法,大學的時候就能跟一幫學弟學妹傳遞一些心得經驗。工作時做項目也暫且拿捏得住。
事情是做好了,但是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就真**操蛋了。
因為你會慢慢發現,不是所有人都會聽你講話,聽了也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也不一定認可,認可了也不一定相信你、不一定視你為良友。
明明你講了你認為正確的話,別人可能不但不回應你,可能反而敷衍你,甚至覺得你很煩。
所以我從什麼時候再也不願意花精力,跟人家聊三觀聊看法了呢?
1、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不一樣,如果要進行高質量的對話,是一件需要消耗大量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的事。所以必然導致我們只願意和相處得來的朋友、高質量的朋友深入聊天。跟誰都誇誇而談,你會感覺非常疲累。
這已經縮小範圍了——我們只願意和少部分人深度溝通。
2、語言文字的溝通作用十分有限。一句話說出來,你可能表達的是「這個」意思,但別人可能理解為「那個」意思。這就是溝通偏差帶來的麻煩。沒有什麼所謂的「感同身受」,因為你不是那個人,你們的大腦思維、成長背景、文化知識都是不同的,一句話說出來,背後的用意、闡述的意思都是建立在他自己的語言邏輯上。我們能做的只有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意思。
這又讓我們縮小了溝通範圍——為了避免爭論,我們往往只和聊得來的人多交流。如果你要擴展社交圈,需要你不斷增強溝通能力,這又是一件需要投入心力的事。
3、你和別人聊那麼多,能得到什麼好處呢?大學的時候,大家沒有利益相關,你來我往,面紅耳赤也要把話說清楚、把道理講明白,就問你服不服,服了就叫爸爸。而到了職場,有些話當說不當說,不得不考慮一下。即使你掏心窩子,別人可能還當你別有用心。那又何必多言?
所以後來我們學會了沉默,用迷之微笑表明自己的態度。
————————————
觀點是用來定義自己的生活的,不是用來規範他人的。
表達觀點是為了互相碰撞,而不是為了說服對方。
知乎上人人都覺得自己的觀點牛逼,可是有的贊多,有的贊少。點贊最高的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人們只聽自己想聽的。所以不要覺得自己說服了別人,實際上你可能只是說了他們想聽的話。
——————
為什麼知乎上講故事得的贊,比講道理的多呢?大刀闊斧地講道理,可能不如人家抖個機靈、講個故事。
首先,故事運用了寫作手法,用擬人、比喻、誇張、排比等等,幫助讀者、或者部分閱讀能力差的人,理解作者的意圖。
其次,一個幾百字的故事可以告訴你一個道理,但這個道理是否正確,有時候要進行很多論證。有趣的故事,還是海量的論證,連我都喜歡前者,所以把道理說得簡單有趣,是很牛逼的能力。
最後,大多數人不願意嘗試去思考,那些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道理,認同自己小世界裡的那點東西,是多麼輕鬆啊。
當你發現你講了那麼多道理,對方聽了也覺得對,可是行為卻沒有絲毫改變的時候。
從別人身上學到的道理遠遠不如自己跌倒了又爬起來學到的多,甚至即使從別人那裡學到了很多,自己依然無法在生活里規避掉。只有自己深刻體驗過以後,才能深刻的反省自己,改變自己。
就如同能講出很多大道理的莊子,後人說他心很熱,而眼極冷~
老實說,親愛的,我並不是那麼關心你眼中的世界如何。
反之亦然。
都怪小米,都怪雷軍。普及了廉價智能機。讓小學生上網比例大大增加
你認認真真的說出來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計劃 別人都以為你是在裝逼
謝邀。
答案很殘酷,因為沒人聽。
這是一個現實的社會,你的地位決定了你的話語權。
當你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你的世界觀是沒有人感興趣的。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
三季人。
推薦閱讀:
※死於非命算是人生悲劇嗎?如何理解?
※有沒有別人隨意說出來的一句話,你卻思考了或記了很久?
※有哪些曾經感動、溫暖、啟迪過你,給予你力量、讓你看到希望的文字?
※什麼是你曾經深信不疑的,但如今卻開始懷疑的?
※揚長避短和彌補不足哪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