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嚴格一點好,還是寬容一點好?

馬上要做媽媽了,很擔心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是嚴格還是寬容一點好?
做父母的,出來說說經驗;做兒女的,說說感受。


我下班晚,很少接女兒放學,今天老公感冒了,我去幼兒園接她,送她去學鋼琴,她在安全座椅上安靜地吃小零食,紅燈的時候我把手伸向后座,她會親昵地拉拉我,下車以後抱著一個小板凳跟著我。等鎖車、等電梯、等老師的時候她都大剌剌坐下來,悠然自得。我覺得不大雅,卻又非常可愛。
她才一米多點兒,坐在鋼琴凳上小腳夠不著地面,還需要一個板凳踏腳。

回來路上我們談起大合唱,高聲部、低聲部,她問我,媽媽你是什麼聲部?
我說,我跑調,老師不讓參加合唱。
糯糯一下就傷心了:為什麼?
我想趁機教育她,就趕緊半真半假說是自己小時候沒好好學音樂。。。就像我以前說自己跳舞不好一樣。

我開著車,三環很堵。糯糯就在後排坐著,我看不見她的臉,只聽見她泠泠琅琅的聲音傳過來,像是跟我說話,又像是自言自語。
媽媽,我長大要當一個舞蹈老師,讓媽媽上我的舞蹈課,每節都上,你跳的不好也沒關係,我會跟同學說,不要笑她,因為她是我媽媽,我最愛我媽媽了。
如果你學不會,我就先教你一個人。

學會舞蹈,媽媽就可以上電視了,媽媽上電視,我可高興啦!媽媽忘記動作也不要怕,我會在台下坐得高高的提醒媽媽,看著我就不會錯了。弟寶兒也會在旁邊啃我的手,看媽媽跳舞。
我會給媽媽買很多的化妝品,幫媽媽化妝,給媽媽買白色的裙子,媽媽可漂亮了。我每天都開車送媽媽去跳舞,在車上給媽媽準備很多很多好吃的,還有媽媽愛喝的飲料。我來開車,媽媽一邊坐車一邊吃可開心了。
我會一直一直一直陪著媽媽,媽媽是我最喜歡的親人啦。

我聽著她夢囈似的喃喃自語,眼淚不自覺地湧出來。原來每次為了激勵她訴說的那些「童年不幸」,她都放在心裡,想著長大以後如何彌補我的遺憾,實現我的願望。她連我小時候跳舞跳得不好只能在後面穿黃衣服,不能在前面穿白衣服都記得清清楚楚。

說著說著她望向窗外,忽然說,我的寶寶出來啦!寶寶你好!

我愣了一下,才明白她指的是月亮。她是巨蟹座,爸爸告訴她巨蟹的守護星是月亮,她便說,媽媽你知道嗎?不是月亮守護我,是我守護月亮,月亮是我的寶寶。

媽媽,你看,寶寶看著我呢,她一直跟著我,我走到哪兒她都跟著我。。。

女兒,我很高興,我是月亮的外婆。

女兒穿了條新褲子,我誇褲子漂亮,誇張地央求她,你以後也給我買一條這樣的吧。她有些為難,聲音低了些:「媽媽,那等我長大了吧,等我長大賺了錢一定給媽媽買。」
我鼓勵她,只要努力學習就會賺很多錢,到時候就可以和爸爸媽媽說,如果你表現好了,我就給你買好東西!

話還沒說完,女兒就搶著說:「媽媽,不用你表現好,我也給你買。你喜歡什麼我都給你買,你表現不好也買。」

是的,這很糯糯。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世上只有勢利的父母,沒有勢利的孩子。

不要對孩子太嚴厲,因為他們對父母真的很寬容很寬容。

很多年後你會發現當年「都是為他好」的嚴格,只不過是自己節約教育成本的懶。平庸如我們,所制定的規則,未必能培養出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來。
不如少讓她傷一點心。

人生在世,什麼是好,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圓滿,誰都說不好,不如珍惜眼前握得住的幸福。


其實無論是嚴格還是寬容其實就是一個控制機制的尺度把握
對於孩子的控制機制來講,是分為兩方面的。一面是思維,一面是行為。

結論先上----對於孩子行為上的控制應該先嚴後寬。

人生就像玩RPG,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逐步提高,可以掌握的技能逐漸純熟,可以適應的環境逐漸增多,可以活動的範圍逐步擴大。所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有一個相對偏嚴的約束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保護,而不是壓制。打個簡單的比方,有些行為在兩三歲時站在窗戶邊上玩就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十多歲,可能就沒這麼一回事了。
也就是說,年齡越小一些行為造成不可逆轉傷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PS:我所在的杭州,幾乎每年都會有老人帶孩子,然後孩子從窗戶跌落的新聞。這裡並不是要說什麼父母失職,老人帶孩子有多麼不好,而是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的退化,對於自身的行為控制都已經很困難了,什麼感覺呢,就是腦子可能跟得上,但是身體卻跟不上。
(就好像30幾歲的人繼續去玩電子競技的遊戲,無論戰術意識多麼到位,操作就是跟不上)
在這個前提下還要去控制另一個人。難度可想而知,可能家長忙於事業無法自己帶孩子。所以我們不應該去怪老人帶孩子習慣怎麼怎麼不好。因為帶不好是正常的,帶的好那才是中頭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別是在孩子5歲以內的時候,家長監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別是有關於活動範圍的規劃。雖然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多摸多看多聽多嘗試,但是這也是需要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這個活動和嘗試的範圍是家長首先確定過安全的。同時要根據場景來設置行為的準則,比如:餐館裡不能跑來跑去,動車上不能大喊大叫,幼兒園裡老師上課要坐坐好。提前說好要參與的集體活動不要中途跑路之類的。違反的約定哭鬧是無效的。
其實可以更簡單粗暴一點,就是影響他人利益的事就應該制止。上面舉例的行為也有這個特性。

在8歲後,之前的行為規範的比較好,同時又有了日程和錢的概念。
當孩子大了之後,自由度就應該更大一點了,比如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做作業的順序,玩耍的時間安排。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零花錢的獲取與分配。家長就不用一直盯著,完成了檢查一番再改正就好。興趣班也可以由家長帶著多去嘗試幾種,孩子喜歡那個就學那個,但是可以要求孩子一個學習周期不結束,不能半途跑路之類的。
你需要灌輸給孩子的理念就是「任何選擇都會附帶一些小的約束和代價」。

再大一些比如十幾二十歲....控制力度就可以進一步放鬆....我就不懂了.....畢竟我還連清。
如果家長的控制力度依然不變的話,就很容易壓制個性的發展了,會讓人更加害怕嘗試,更容易變成「媽寶兒」。孩子大了之後我的建議是放手儘可能放手,但是原理上的問題是不會變的。

當然會有一些家長反駁我的觀點,覺得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 「什麼尊重孩子的意願」
但是其實我認為這樣的家長根本就沒有能力讓孩子自我規範,他們只能松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嚴。他們既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更不能引導孩子的思維和天性。
或者乾脆就是懶,美其名曰「噢,我不想干涉孩子的天性」。

所以最後請不要極端的理解我的話,把小時候嚴理解為「這也不許碰,那也不許碰」或者「經常和孩子SAY NO」。而是對於行為要有明確的劃分同時要在不同場景中變化,並且嚴格執行。特別是容易影響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為更應該即刻制止。因為這是對孩子自身的保護。

李老西的家庭干預指南


嚴格和寬鬆是帶走極其主觀的個人色彩判定的,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標準。對不同的人來說,嚴格和寬鬆的差異很大。
比如說我看到過熊孩子把塑料袋扯爛了往公園湖裡扔,而他媽媽完全不制止。但是他要吃雪糕,他媽媽反而說天涼了制止他。
這就是每個人判斷標準的差異。
我覺得天涼了要吃雪糕也沒什麼,直接告訴他吃完你不舒服就要打針吃藥。吃不吃自己決定,打針吃藥的時候別哭就行。這一次吃的難受了也沒什麼,下次他自然就記得了。
可現實是很多人尤其是長輩對於孩子一些細節上的小事多加干涉,反而對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不理不會。
更加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回不可以的事下次可能他們心情好,他們覺得小孩子今天很可愛,於是又可以了。別說小孩子會糊塗,如果有人標準不統一的對你你也會迷茫吧?
所以對待孩子嚴格還是寬鬆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要有一個底線畫在那裡,告訴他哪些公序良俗不能違背,哪些規則準則必須遵守。超過這個框框一點都不可以,有這個意圖就要遭受嚴懲。但是在線內的,如果我告訴你結果,你執意去做,只要你自己樂意承擔結果,那我也可以睜隻眼閉隻眼就不理會。


小孩子張大眼睛的樣子,很可愛對吧,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嗎?

就像你一個人去到了一個國外的城市旅遊,你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會不自覺的一直提高敏感度,睜大眼睛看著周邊的環境、人事物,一切是那麼新鮮又陌生,孩子來到新世界也是一樣的。

所以,繼續以孩子的角度來了解這個世界:

你聽不懂他們說的話,也不明白他們的意思,只能看著表情和聽到的音調猜。
你拿著一個玩具,用手一直甩著它就會發出聲音,太有趣了,搖一下就會出現亮光和聲音,再搖一下,耶,還是會有亮光和聲音,能吃嗎?咬咬看。

大人在你面前跟你說,這樣很臟!你很難理解「zang」這是什麼?能吃嗎?還是繼續搖?那就繼續搖好了,但是你還是很想咬一口看看,能吃嗎?

大人在你面前很生氣的說:你怎麼講不聽啊?!跟你說別放到嘴巴里,就是講不聽!

其實講這麼一大段,你只記得有個持續重複的聲音「ting」。

ting是什麼?看著大人兇狠的表情,你猜ting就是大人會發瘋。你有點納悶,放下了玩具,開始玩點別的。

這樣來個幾次,你發現了一種規律,有時候大人看起來很恐怖(生氣了)就會讓你想哭,因為就你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這個陌生的世界不知道怎麼辦;

大人有時候會對著你笑(開心了),你就可以繼續玩,把玩具丟的老遠(其實也不遠)然後大人還會拿回來給你丟,這樣的大人很有趣。

逐漸的你開始會跟大人進行簡單的對話了,只要叫baba、mama大人就會笑,他們笑起來的樣子很有趣。

但是大人也經常講一些完全不明白的事(抽象的概念),比如什麼是美,什麼是臟,什麼是燙,什麼是危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乖,什麼是聰明,什麼是調皮搗蛋。不明白

你只是覺得有些聲音出現的時候,大人就會對你笑,比如guai、congming;
有些聲音出現的時候,大人的表情就會很恐怖,比如weixian、tang、zang。
你還學會baobao這個詞,只要講這個詞,大人就會把你抱起來,然後貼在身上開始晃。

其實靠在大人身上感覺還蠻安全的,自己不用出力氣站著或坐著了,但是大人這樣晃上晃下的是幹嘛呢?你想不了,要不就眯一會好了。

(趁孩子睡了,切換到大人角度)
其實你該做的是把玩具放在一個乾淨的區域,讓他盡情的咬盡情的去摸,因為他正在熟悉「物體」的概念。

放心吧,孩子身體里的比菲德氏菌,對抗其他細菌非常的給力,一直到斷奶後的幾個月還會存在這種超人的抗體。

這個階段的孩子,只能隨著你的動作聽懂簡單的指令,比如喝奶了,聽歌了,洗澡了,睡覺了,這樣他就學會按照指令行事,這是建立親子溝通的開始。

這就是孩子剛來到世界的狀態。你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就會發現教育孩子並不是用嚴格或寬容這麼簡單來切割的。

再說個重點,當你懷孕期間,最好把自己的生理作息調整的規律一點,吃的精緻一些、口味不重的料理,最好在有空的時候就聽點舒緩的音樂。

孩子生下來就會很好帶,會隨著媽媽的作息,情緒也會很穩定,不會折磨你;反之,媽媽懷孕期間太作、太隨性、脾氣大過天,孩子就會隨你,不要去怪別人,是你把他的世界搞複雜了。

總之,胎教就已經是培養孩子處理情緒的基礎。

手機碼字很累,要是有人願意繼續看,請點個贊我繼續碼字,寫2歲之後。

---來了---
你瞪大眼睛看著前面的蛋糕好多顏色,你覺得像玩具一樣,上面還插著兩根蠟燭,燭光還會搖來搖去,好像隨時都會不見。你好想去抓它,所以就伸手去抓了。

大人緊張的喊著不行。你聽懂buxing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人會把東西給拿走,要不然就是把你抱到其他的地方;buxing就是你怎麼也碰不到那個東西,但是你還是好想去抓看看,那個會搖來搖去的是什麼。

就還在想的時候面前擺了一塊顏色很多的蛋糕,這是什麼?看起來好像很好玩的樣子,抓一把看看,軟軟的,咬一口看看,真奇怪,要把東西放到小小的嘴巴里還真是有點難,臉上都是糊糊的,你不管它,因為這個玩意還蠻好吃的,你很喜歡。

和平常吃到的東西不一樣,平常有些東西黏黏的一點味道也沒有,有些硬硬的味道很奇怪,但是這個糊糊的充滿顏色的一塊東西你很喜歡吃。

大人還會在你面前一直說寶寶長大了已經兩歲了,你知道baobao是在說你,但是liangsui是什麼意思?不明白。

大人還會把你的臉擦了又擦,雖然你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就隨他們便吧,你就只想吃掉眼前這個玩意。再抓一把

你還喜歡玩水,大人說這個叫xizao,你聽到洗澡就知道又有水可以玩了。這個玩意很好玩,拍拍它就會搖來搖去,還會撲哧撲哧的抓不住,玩具在水上也會搖來搖去,真好玩。

你也喜歡爸爸媽媽,他們是你在世界上的一種熟悉生物,感覺很安全,但是有時候又感覺很恐怖,他們會大聲的喊,不知道在說什麼,但是表情很恐怖。
尤其是你不小心跌倒了撞到了的時候,他們如果很緊張的喊,你就會覺得是不是發生什麼大事情了,又痛又恐怖的就哭了,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好痛啊,又好恐怖啊……

大人還會常跟你說這是黃、這是綠、這是黑、這是白。但是什麼意思呢?你就只是喜歡一大堆顏色拼在一起的東西,只是好像很好玩的樣子。

不過有一些車、花、電視的詞,爸媽會常常指著這些東西跟你說,所以大概知道是什麼東西,但是好像又都不太一樣,比如che就是很大很大的東西,轟隆隆的,但是好多東西都叫che,都會轟隆隆的;

你最喜歡dianshi這個詞了,電視會跑出來一堆音樂唱唱跳跳的,裡面還有和你長得很像的,你知道他們叫ren。

電視裡面的人唱著abc雖然不知道在說什麼,不過你很喜歡唱唱唱跳跳的,裡面一直重複講著abc你感覺自己也會講了,感覺很有趣,跟著咦咦啊啊的,覺得自己就是在說abc。

你會想和他們一起唱唱唱唱跳跳的,雖然模仿的一點都不像,但是看著大人很樂的樣子,你就會更開心的搖擺起來,咦咦啊啊的叫著,表達你的開心。

最喜歡的是電視里有很多顏色的東西跑來跑去(卡通)的東西,好新鮮啊,好多聲音啊,你真是喜歡極了。

你還喜歡媽媽在你旁邊念著故事,雖然聽不懂,但是媽媽的聲音聽著很舒服,和平常不太一樣,聽著聽著就會想眯一會兒。

今天真的太開心了,但是現在有點撐不住了,雖然有很多不明白的東西,醒來再繼續玩吧。

(趁孩子睡了,切換到大人角度)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一直很充分的開啟感知,沒有時間概念,卻隱約的知道什麼時候準備要做什麼了,喜歡穩定的作息。

因為有太多超乎孩子理解和承受範圍的事情發生,孩子一直很努力的想要搞明白這些東西,也不斷的努力在探索中。

他會記得一直出現的辭彙,也會對充滿聲音、顏色刺激的東西感到興趣。但是依舊是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只是儘力的去把這些陌生的詞給拼湊出一個可以明白的意思。

你不用急著去讓他理解,因為他會用自己的「行動」去理解,你只要讓他開心,盡量固定作息規律,他會用很健康的心情去拼湊出這個世界,等到他逐漸明白了一些,忽然之間就會開始和你對話。

你是孩子在理解世界的唯一依靠。再提醒一下:

盡量讓孩子感覺舒適和安全的感覺,盡量固定作息,這是培養孩子情緒很關鍵的時刻。

還有人想繼續看下去嗎?謝謝大家這麼熱情的點贊哈,繼續來寫關鍵的3歲

---來了---
你會發現孩子在這個階段不太受控制,孩子也不知道怎麼節制,通常父母在這個時期最容易暴怒,耐心很容易被磨沒了,第一次當爸媽也找不到「有效的」辦法,所以我們先切換到孩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你開始會和爸媽對話了。爸媽給了你一種「權利」讓你決定「要、不要」。有時候你不要,爸媽還是會一直叫你要怎樣怎樣,為什麼你說不要,爸媽還是聽不懂呢?

有些事情你不喜歡,但是也沒辦法,如果一直說不要或是不配合爸媽,你知道等一下就會發生大事了。因為你更不喜歡發生大事,一想到爸媽生氣時候的表情,只好隨便的配合大人一下吧。

說真的,你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很多東西都玩膩了,那些顏色很多的東西躺在那裡也不會動,一點意思也沒有。

你更喜歡那種捉摸不定卻又很安全的東西,比如遊戲機、電視、積木這些千奇百怪的東西,玩不膩啊。你也喜歡那些沒看過的玩具,好想玩啊。

但是,如果到陌生的地方(商場),好多人、好多東西啊,完全不知道等一下會發生什麼事,很恐怖,還好爸媽在旁邊,感覺安全一些。

你看不懂這麼多東西是要幹什麼的,什麼顏色都有都想拿起來玩一玩,但是聽到爸媽說不行,為什麼不行?搞不明白呢

然後爸媽就把東西拿走了,你看著那個東西,還是搞不明白為什麼不行。

所以最喜歡在遊樂園了,這裡有好多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人,可以一起隨便跑隨便丟隨便大吼大叫怎樣都行,沒人說不行,而且爸媽就在旁邊,你也大膽的跟著跑來跑去吼叫的玩起來了。

還有一些比你大一些的人,跑起來特別快!玩起來特別帶勁!好好玩啊!你好想跟他們一樣。但是這些人很奇怪,常常會推你撞你,你跌倒了,但是你覺得不痛沒關係,玩嗎就是這樣,那就繼續玩吧。

忽然之間爸媽喊你了,說要回家了,但是你還想再繼續玩啊,為什麼不能玩了呢?有點不過癮啊,有點想哭啊,有點不想回家啊,回家不好玩啊。

但是爸媽接著說要吃飯了,為什麼這麼快就吃飯了,你其實更想繼續玩,只是爸媽一把就把你抱起來了。哎,那就只好下次再玩吧。

吃飯的時候一點都不好玩,所以把東西放到小小的嘴巴里、抓著東西玩還是挺有趣的,可以像電視裡面的卡通一樣決鬥、碰撞、扮家家,然後繼續吃的滿臉都是。

但是看著爸媽好像又要開始生氣了,那個表情就是這樣的,你看懂了。但是為什麼要生氣?你覺得現在只有這個事情可以玩啊。

所以最喜歡吃飯的時候爸媽把電視打開了,看著裡面的卡通,跑來跑去真的很好看,你一直盯著電視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故事,爸媽也不會生氣,還會一直喂你吃東西,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吃著東西,你很喜歡。

有一天,爸媽把你帶到一個叫學校的地方,這是什麼地方?一大堆你不認識的大人,還有很多一樣大的人。但是你更害怕這些陌生的地方,你會想是不是爸媽不要你了?是不是你哪裡不好了?爸媽去哪了?會不會一直待在這裡?會發生什麼事?忽然好想哭啊,然後就放聲大哭起來。

終於等到爸媽把你帶回家,這一天好恐怖啊,然後爸媽跟你說以後你要去上學了。那是什麼意思?你才不想去上學。

想到又回到孤零零的一個人去面對陌生的地方感覺很恐怖,然後你就又開始哭著說不要,爸媽竟然說多去幾次就不害怕了,其實你聽到這麼說的時候,更害怕了。

哭了一陣子都沒力氣了,爸媽還一直說沒關係,要洗澡了,你就先不想這些,因為你喜歡在洗澡的時候玩角色扮演遊戲,拿著玩具碰碰碰的咻咻咻的,洗澡了洗澡了,很好玩。

但是玩著玩著爸媽又會大吼大叫的,為什麼有時候可以這樣玩有時候又不能這樣玩?不明白,你會有點害怕,不知道爸媽什麼時候忽然就會生氣起來。

但是你還是很喜歡媽媽講故事,有些故事很好笑,而且媽媽講故事的聲音最舒服了,聽著聽著就想眯一會兒。

(趕緊切換回來大人模式,估計有些人開始承受不住了)

父母要掌握的關鍵有幾點:

1、孩子在這個時候吸收事物超級大量,這是他在「學習探索」的能力,會想要不斷的吸收新鮮有趣的事,全部的熱情都用來填滿生活(包含學習語言)。

你要多給予一些讓他可以一直琢磨不停的玩具,比如創造類型的積木、可以互動的書或玩具或學習機,一些國外的教學節目在這個時期放給孩子看很管用。

2、孩子自己知道他沒辦法獨自面對陌生環境,會有分離焦慮,所以你可以把他放在一個學習機構1-2小時,自己也要在旁邊等著,讓他知道你在他身邊。

你需要給他一個環境,他會慢慢適應,知道什麼叫做「學習」,每個孩子一開始都會喜歡學習,這是一種逐步培養的過程,不是一下子丟到學校就搞定的事。

3、孩子有生理時鐘,而且他也願意穩定的按照生理時鐘來,只是玩著玩著就忘記了,所以你要「掌握節奏」。

比如提前10-15分鐘就先提醒孩子1-2次,再玩一下下我們就要吃飯(洗澡、聽故事)了,到了時間就跟他說時間到了明天再來玩(再看電視)

記得實現你的承諾,以後孩子就會很安心的放下遊戲(關掉電視),跟著你規劃的時間節奏來進行。

4、孩子這個時候會想要理解「為什麼」,他無法理解很多事情,父母在這個階段要自己養成一種習慣,就是主動的告訴他吃飯可以快快長大玩更多遊戲,洗澡可以變漂亮,孩子不會一次就明白,即使這些意義很童話也可以,他會逐漸的拼湊起來做這些事情的意義。

總之,玩具很重要,生活規律很重要,環境很重要,告訴孩子為什麼很重要,這才是你要關注的大事。

其他的,就看著孩子在自然的摸索中長大,很神奇的。

其實,更頭疼的是禮儀還有如何面對熊孩子這件事,想看的請繼續贊下去,我先休息一下繼續寫。

對了,等待的時候可以看看這個,介紹一些值得給孩子看的節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01914/answer/90038224

記得點贊再去看啊喂。

---來了---

如果之前基礎打的好,父母只要輕輕的提醒一下,孩子就會明白父母的意思。因為他覺得放心,也覺得你有遵守承諾,也覺得你有規矩,守規矩就覺得放心,這樣。

接著到了4歲左右的階段就很關鍵。所以再切換一次角度,從孩子的眼裡看看到底哪裡和父母想像的不一樣:

你開始會覺得害羞了,看到陌生人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害羞了,看到老師不知道該怎麼辦也害羞了,有時候同學在笑,老師在笑,爸媽在笑,你覺得這個笑,好像不是開心,好像有其他的意思。

但是你說不上來,有一天在電視上聽到電視里說這個叫嘲笑,你覺得嘲笑最討厭了,你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為什麼要嘲笑?

同學好像在嘲笑,你好想哭,然後就哭了;老師好像在嘲笑,你好想哭,然後又哭了;爸媽好像在嘲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會嘲笑,這個最討厭了,為什麼要嘲笑,好想哭,你超用力的哭。

你還知道什麼是討厭,有的同學最討厭了,一把就把玩具給搶走,在球場上他們把球踢來踢去就是不讓你踢到球,真的很討厭,但是大人還說這沒什麼,真的真的很討厭,想著想著就想哭,然後就哭了。

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時候也很討厭,都說小王比你好,哪裡有比你好?你會踢球他又不會。你還會搭積木,小王根本就不會(其實你只是不知道他也會),反正你就是比小王厲害。

你覺得自己超厲害的,可以跳很高可以跑很快,可以用積木變出很多的東西,就跟真的一樣;而且覺得自己騎車可以騎的很快很快,超快的;

唱歌很棒,跳舞很棒,畫畫很棒,自己超棒的,因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說你很聰明,你知道聰明就是很棒的意思。

你還知道什麼是炸雞,什麼是披薩,什麼是飲料,什麼是媽媽煮的菜,炸雞披薩最好吃了,媽媽煮的沒那麼好吃,要是可以天天吃炸雞披薩喝飲料就好了。

一到外面玩,就一定有炸雞披薩飲料,太嗨了,所以你一想到吃,就是炸雞和披薩,一想到喝就是飲料,白水最難喝了,討厭白水;

你好希望天天可以在外面玩,可以跑來跑去,有好多東西可以玩,超喜歡在外面,最討厭回家了,好無聊好無聊,但最後還是被拎回家去了。還好有電視,可以看卡通,還好還好,最喜歡看卡通了。

怎麼又到了睡覺時間?忽然覺得你會害怕怪物,總覺得哪裡會有怪物跑出來,有時候很想讓媽媽抱著你睡覺,跟你說故事,但是媽媽一直看著手機跟你說趕快睡,那個表情,好像又快要生氣了,你想到把被子蓋住臉,這樣怪獸就看不到你,然後又睡著了。

(切換回來大人的角度)

你終於明白,這個時候的孩子,心思其實又敏感,又容易受傷。不是理性的而是隨性的,感性的。不懂得怎們處理情緒,也不擅長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會用情緒去探測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的反應,然後從反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內心情緒和想法邏輯。

如果你天天在睡覺前抱著他,跟他說媽媽愛你,他就會很開心,感覺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就是媽媽了。

孩子這個時候很極端,什麼都是「最」。要不最好,要不最棒,要不最討厭,要不最喜歡。那個尺子是沒標準的,隨時都會變。東拉西扯的找到理由就變了,其實也不是他願意的。

而是,他並不知道:標準是什麼。也不知道你稱讚和要求的標準是什麼。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點。你不要只是順著他或是處罰他,更不是嚴厲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發生這麼多事情,這麼多細微的差別,孩子根本分不清楚,而且還開始有了「自尊心」。

請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訴他理性的思考和解決方法,尊重他就會願意跟著你,你要把他當作「大人」。

比如說,孩子畫圖畫的很認真,你想誇獎他,你應該說:我覺得你這朵花的花瓣有好多顏色,很特別,很棒。

孩子就知道,花瓣有好多顏色就是好。

比如說,孩子出去玩想吃披薩,但是你不能答應,然後孩子就甩臉給你看。你應該說:媽媽不是不讓你吃,是因為今天家裡有好多東西可以吃,再不吃就浪費了,你就幫我消滅這些飯菜吧。

其實孩子是很樂意幫忙你的,只要你說的有趣一點,而且告訴他你判斷的標準是什麼,他會很希望能夠幫助你。

這就是人性的光輝,也是你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千萬別用大人的脾氣來處理孩子的情緒,這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好像寫太長了,先止住。

總之,謝謝大家冒泡點贊哈,也記得關注我,有一些有趣的角度值得你擁有


老祖宗講的恩威並施懂不懂?
糙美談的胡蘿蔔大棒知不知?


我女兒兩歲多一點兒,我一直對她很寬容。雖然家人認為我是過分寵愛。

女兒每天睡覺前都要對我說好多遍媽媽我愛你,非常愛你,特別愛你。看見我咬了個包就上來幫我撓撓,看見我弄疼了自己就上來吹吹,問媽媽你還疼嗎?媽媽你不要哭。

有一次她吃飯鬧脾氣,我板著臉把她從餐椅上抱下來帶她關進衛生間,和她一起在裡面待五分鐘。小姑娘一下子嚇得臉色都變了,眼睛裡藏著一包淚水,怯怯地看著我,臉漲得紅紅的,話都不敢說。她很害怕最愛的媽媽對她這麼嚴肅。

我突然發現其實在那麼小的小朋友眼裡,大人嚴肅起來甚至發脾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在社會上大概率要看別人臉色,謹小慎微地生活,誰會把我們自己的心情和態度當一回事。只有孩子,會把你生氣看成天大的事,自己能難過得掉眼淚,還一邊小聲說媽媽別生氣。

面對這樣純凈的孩子,為什麼要嚴格要求讓她生活在惴惴不安中呢?我想不出來有什麼事比讓小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開心放鬆更重要。


3個月沒有回答問題了,看見這個問題心裡一驚。
我要用親身經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我父親是非常嚴格的那種典型中國式家長,他從小生活在非常封建傳統的農村,他們的生活模式就是電視劇里那種大家族的生活模式。

打我記事起,他就沒給過我笑容,做的好的不會誇獎,做不好的嚴厲批評。

並且他非常的專制,在家裡絕對是說一不二的,因為他做生意很忙,所以有時候我只能晚上回家跟他說一句話就回房間了,儘管這樣,他還是會挑我毛病,比如衣服不爭氣了,頭髮不利索了這種小毛病。

並且極其喜歡在人前教子,比如和他朋友吃個飯就會說我的問題和短處,從來不給我任何面子,認為這樣會有很好的效果。

所產生的結果是,我極度的不自信,是的,每當有人對我參與的事情產生質疑時,我總是想是不是我有什麼問題。

面對朋友和喜歡的人也是一樣,總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好,配不上他們。

在大事情上會習慣性無主,想找人問選擇,潛意識裡覺得還需要父親做主。

我在父親朋友里口碑我不知道,因為我不用想都知道是什麼樣子的,所以我害怕面對他們,有時候走在大街上或者飯局上我都會下意識的避開他們,總感覺在他們面前抬不起頭。

這也使我喪失了很多了機會,他們當中有的可以為我的事業和未來助力,讓我少走很多彎路,或者少奮鬥幾年都有可能,可是就是害怕。
所以我花費了很多精力,認識了自己的客戶和合作夥伴。

我父親常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說,為什麼不找你某某叔叔,某某阿姨,能幫你很多。或者這件事情找某某單位的某某叔叔,一句話的事情,你為什麼要花幾十倍的精力和金錢去辦呢?


其實這些事情的可怕之處不在於你經歷過,而在於你跳出那個圈子才發現你經歷過。

在我上大學以前,我是不覺得我父親很專制的,我以為全天下的家長都一樣。

直到我上大學之後,同寢室的朋友說起他父親,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有別的方式的父愛。

原來也有父親和顏悅色的和孩子說話,原來也有父親關心孩子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這些小事,原來也有父親每天都誇孩子,原來也有父親在得知孩子生病之後坐十幾個小時車來看望的。


歷史好像是一個怪圈,大伯對錶哥就像我父親對我,而表哥對他的孩子像極了大伯。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渾身發涼。

所以我探親回來連忙請教了幾個做幼兒教育的朋友,並且買了很多書籍,甚至系統的報了一個幼教班。

我害怕我成為我害怕的人。


更新,最近到年末了,很忙,今天白天也很忙。下午三點多才吃上第一口飯。然後我父親給我打電話,具體什麼事情我就不說了。訓了我一頓。

我越想越覺得委屈,自己坐在飯店角落裡,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

就是那種無力感,明明自己很努力,結果也很好,可是就是入不了我父親的眼。

自己的孩子永遠也比不上別人的孩子,無論孩子有多大。

在我父親的言談里,他永遠都不信任我,出去旅遊我拿著地圖問好路,回來想給他指,顯擺一下。他會用力的打掉我的手,然後拿著地圖去問別的路人。

一個很簡單的小事,比如他在家想定音樂會的門票,而我手機里正好有買票的軟體,我說,爸,我給你買票吧,正好有。
他會白我一眼,然後拿起電話給別人打過去,托他們幫忙買。

過年的時候所有小輩,無論結婚的沒結婚的都有紅包,然後他笑著祝福他們,我什麼都沒有,甚至連一個眼神都沒有。

從小到大,我都希望得到他的關注。
我越努力,我就越對他的漠視感到難過,就越想努力的爭取他的關注。可是沒有成功過。

現在大了,我們的關係變成了敬而遠之,我十分尊敬他,可是我害怕他。


我的一些個人觀點。

嚴格也好,寬容也好,本質是不同的兩種處理。所以它顯然是不交叉的。並不存在很多事情你能同時適用這兩者,還不出錯。

不過嚴格一點,寬容一點,都不是什麼大事。最大的問題在於,你要『真實』。

對於原則性問題,還是得嚴格。但是千萬不能是那種『虛偽的嚴格』。

什麼是虛偽的。比如,謊報危險性,以謊話恐嚇威脅,來做成所謂的嚴格。這就是虛偽的。

本來一件事有危害,但你把危害誇大,想要嚇唬小孩。造成他的預期提高。有朝一日他發現你的預警是誇大其辭,就會輕易把危害看得很小,比實際更小。這樣反而不如一開始老老實實講明白。

對於非原則性問題,可以適當寬鬆。但一樣不要『虛假寬容』。

比如一件事,孩子做了,你特別生氣。但是你看他可憐兮兮,或者你想體現自己是寬宏大量的,於是非要做姿態,裝得很寬容。那你還不如熊他一頓得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脾氣,明明你生氣,卻裝作寬容,積攢怒氣。下次如果又有這種問題,必然會爆發得更狠。或者你明明寬容過了,嘴裡卻還是不停地嘮叨,一件錯事嘮叨一年,根本看不出寬容在哪。這隻會給小孩一種虛偽的印象。你嘴裡說的寬容在他們那將會一錢不值,因為他們知道你嘴裡說的和手上乾的不是一回事。

久而久之,孩子會進入虛偽模式。你要嚴格不是嗎?我裝成很自覺。私下偷偷干越界的事情。因為我明知你不讓我乾的那些事根本沒你說的那麼兇險。你要寬容?我裝得很慘,實際上卻頻頻突破底線,幹壞事。只是利用你的強迫寬容心態罷了。

所以,盡量不要去刻意假裝什麼。真實世界是什麼樣的,就讓孩子慢慢了解。你要做的只是把握底線,保護好他。

·


多圖。多圖。多圖。

我女神是我的大學老師,有一個6歲左右的兒子。我們是學特殊教育的,女神的研究方向主要早期干預。朋友圈裡經常發她和她兒子互動的消息,每次看到都非常溫暖和感動,在我眼裡,這就是一個媽媽應該的樣子,暗暗期待著自己以後也能夠成為像她一樣的媽媽。經過她的同意,把一些截屏分享給大家。

  • 你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女神的兒子叫mo。

很多時候我們會去思考:怎麼教育孩子?當你這樣去想的時候,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這個主體,可能作為一個教育者或者父母,應該更多去思考:兒童是怎麼學習的?我的孩子是怎麼學習的?當你真的去想這個問題,會發現,原來教育可以這樣!打開一扇大門的感覺。

在你眼裡,兒童是什麼?Ta是你的小寵物嗎?Ta的內心是怎樣的?
之前有看到一句話說,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像養豬一樣把我們養大,想想我確實是呢……

  • 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你的期待是不是合理的?

首先問問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期待合理嗎?如果他不能成為這樣的人,我可以接受嗎?

兒童發展里程碑里,兩歲的娃還沒有發展到能夠雙腳跳上樓梯。每個父母都需要了解一下發展里程碑,給Ta合理的期待,也關注一下Ta的發展是不是遲緩了。

  • 接納,理解,尊重,讚美和肯定,關注Ta的內心世界,高質量的回應與互動

這些關鍵詞看起來逼格很高的樣子,我沒有在裝逼呀 ,做到這些真的很不容易,但這些關鍵詞才能夠保證高質量的關係呀,對兒童,對伴侶,對父母都適用的…
看看我的女神和mo怎麼互動的。

讚美真的很重要呢,不要吝惜你的語言哦

我了解你的所有,並支持你的選擇和決定。

這是在mo受了委屈對其他家人發了脾氣之後,媽媽給他說的話。沒有一上來就責備「你今天發脾氣啦,小孩子怎麼能脾氣這麼大呢」,而是平和溫柔的「聽說你今天發脾氣了,可以告訴我是什麼讓你這麼生氣嗎」。發脾氣確實不好呢,但我知道你可能是不知道怎麼去處理,然後,這個世界也許會傷害到你,但是我相信你能夠hold住。

鼓勵Ta探索,陪Ta一起去嘗試,這一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不知道以後會是誰家男盆友啊哭/(ㄒoㄒ)/~~

要處理孩子的害怕/焦慮等等負面情緒哦,這些負面的東西如果沒有成人幫忙處理,很可能會帶到成年呢,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

害羞沒關係哦,害怕也是正常的,打針的時候也可以哭呢,我們都會有害羞,害怕,想哭的時候,沒關係的哦……你會這樣對你的孩子說嗎?

發脾氣的我們就是兩個刺蝟呢,可不可以把刺收起來,暖暖地抱一抱?如果你發脾氣之後聽到媽媽這樣說,肯定會特別想緊緊地抱她。

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我只是你媽媽……

女神總是跟我們說,她想寫一本書叫」momo起床喚醒一百法「。被這麼溫柔對待,一整天都會很美好。
有一次講到如果孩子粘著媽媽,不讓媽媽上班怎麼辦?女神說:我會久久地抱著mo,親他個20下,讓他知道媽媽也很捨不得他,然後他就會主動推開我,說,媽媽,你走吧。當孩子感到足夠安全的時候,Ta才會脫離母親的懷抱去探索。

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美妙呢。有時候會想,作為一個人,自我真的很重要,有獨立思考能能力,獨立的人格,兒童是如何發展出自我和獨立性的呢?怎麼才能夠去保護tTa自我和獨立性呢?

  • 和Ta坦誠地討論生命永恆的話題:愛情,婚姻,理想,宗教,死亡……

愛情和婚姻

記得女神和Mo討論性別問題(朋友圈沒有找到)。大致是:mo對性別開始好奇,跟媽媽討論變成女孩的事情,媽媽回應說,如果mo想變成女孩,媽媽也是很支持的。然後我的新大門又被打開了……愣了很久之後問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如果我的孩子想變成不一樣的性別,如果他是一個同性戀者,為什麼不可以呢???

理想

當mo說出自己的理想的時候,媽媽「哇,科學家」的讚歎一定給了他莫大的自信。

關於死亡

在我們的文化里,很多時候都對「死亡「避而不談,但是其實很多時候,談論死亡的話題的時候都會讓我們對生命充滿敬畏,這一刻,我們的內心會變得無比柔軟。

  • 關於閱讀

  • 關於誰帶孩子

在課堂上,女神和我們討論生孩子的事情(師範院校,班上基本上全是女生),她告訴我們:我在懷孕的時候就做好了一個人撫養孩子的準備,這樣的話,你會對身邊幫你帶孩子的人充滿感恩。確實,我們的爸爸媽媽並沒有義務為我帶孩子,如果他們願意幫忙,我們真的需要感激呢。而且未來的事情我們誰也無法預料,也許明天我就和老公離婚了,也許某天我就出車禍死掉了……我去年結婚了,我和老公也會討論孩子的問題,每次討論到要孩子的事情的時候,我都會問自己,也會問他:你做好一個人把孩子撫養長大的準備了嗎?
養育一個小孩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寫在這裡,希望五年八年後我打算要自己的小孩時再來看看。共勉。


理智一點並明確自己的目標最好。


什麼嚴一點還是松一點,能說出這話的家長基本意思都是:老子怎麼少動腦一點好。


不過也無所謂,孩子擼吧擼吧都能長大。


如果你是真心想要答案
推薦你《發展心理學》,和《愛為什麼會傷人》
兩本書一個月能看完,慢一點兩個月。
網上的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首先是發文者有沒有發文的資質,其次文章質量參差不齊,再次有的文章都不知道是幾手知識了。


瀉妖,

第一次認真回答一個問題,不講故事,不裝x。

首先我們熟悉一下心理發展基本理論:

第一,遺傳和環境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問題,這是心理發展的動因,是心理發展的本質問題。

第二,心理發展的內動力和外動力的關係問題。這是關於孩子主體的自生成、自發展的心理動力與環境和教育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形成自發展過程的重要問題。

那麼題主的問題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是嚴格還是寬容,這是外動力因素,教育好孩子要求家長應該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好父母,家庭和諧。不管嚴格還是寬容,父母是孩子第一模仿對象,家庭暴力教育出來的,什麼樣子新聞也都出來了。一味的寬容,像熊孩子那樣你也看到了。

再者說嚴格和寬容本身都是形容詞、都是兩面體,不能以偏概全。

點個贊?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雖然是小事,但是我印象深刻,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某日,在籃球場和幾個十幾歲的孩子一起打籃球。玩的正起勁時,其中一個孩子的父親大概是覺得孩子表現太業餘了,在我們面前直接指出孩子技術動作不規範,親自給孩子示範動作要領。一場簡簡單單的遊戲,硬生生的被強勢的家長變成了現場糾錯。

看到耳提面命、諄諄教導的父親,和唯唯諾諾、默不作聲的孩子,現場氣氛實在尷尬。好不容易等父親示範完畢後接著打籃球,孩子明顯沒有了剛才的蓬勃興緻。

這是題主所言的嚴厲嗎?嚴格的要求是養成好習慣的必須,但如果嚴厲不是必要的嚴格要求,而是強勢、專制、嚴酷、乃至不尊重孩子,那我想這種嚴厲不要也罷。

面對這樣的行為,我心中不禁感慨:如果我是這孩子,估計很難喜歡籃球運動,好不容易有點愛好,都讓強勢的家長變成了脅迫和任務。畢竟強制之下,難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孩子只要有興趣,自然會琢磨如何提高籃球水平,至於具體操作環節,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可以提醒,但絕不可粗暴干涉。

生活中就有不少類似於此的家長,他們自己本身很優秀很努力,對孩子的要求期望也很高,常常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和永遠正確的態度面對孩子。希望孩子也能在他們正確的命令下,讓人生道路一直正確下去。可現實真能如此嗎?

教育是一門具有其自身特殊規律的實踐活動,不論家長作為其他何種社會身份如何出眾,都不代表能在教育領域一定正確。太強勢的父母,不但容易剝奪孩子獨自內省、調整內心世界的空間,更易打擊孩子積極性,讓孩子形成機械盲從的思維惰性——既然怎麼做都是錯的,那麼一切聽家長就是了,孩子還操心什麼呢?一旦孩子沒有了爭強好勝的上進行和自主自覺的責任感,再優越的環境都很難成為他人生的助力。

和處處強勢的教育相比,懂得適度「示弱」的家長則無疑棋高一招。家長無需在孩子面前擺出一副全知全能的權威形象,恰恰相反,通過一定程度的「示弱」來增強孩子的存在感和自信心,不但孩子得到成長鍛煉,家長也能從包辦式的教養中獲得解放。

一是要多放手。只有家長適度「示弱」,孩子才有表現和鍛煉的機會。過於強勢的家長,往往忍受不了孩子的稚嫩。比如做家務,眼見孩子洗碗不幹凈,就就剝奪了孩子洗碗的機會。於是形成孩子一邊手足無措一邊事不關己,大人一邊嘮叨教導又一邊包辦代替的僵局。對於孩子看似不熟練的動作、不規範的行為,家長一定要懂得「示弱」,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逐步學會自主獨立。

二是要多體驗。過於強勢的家長,往往因為孩子行為不符合成人眼光而對其處處限制。其實孩子的成長成熟,是以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為前提的。家長應當遵循「但凡無害,儘管去做」的原則尊重孩子意願,讓孩子學會「自己安排,自己去玩,自己去學」,而非時時刻刻當孩子的傭人或者監工。只有以孩子為主導,讓孩子有足夠時間去體驗,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增加自信、不斷成長,而非在家長的安排下如沒頭蒼蠅一般瞎忙活。

三是要多支持。強勢的家長總以自己為中心,以各種理由否定孩子的行為與訴求;而「示弱」的家長,則懂得以孩子成長為中心,不斷滿足孩子成長的精神需要。對於孩子的行為,一味從成人角度去否定孩子並無意義,積極的肯定支持和建設性的改進建議遠比斥責批評管用的多。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行為,發現孩子行為優點,並從孩子的不足之處及時進行總結,有意識針對孩子的短板進行改進,從而總結出針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領域,一分耕耘並不代表一分收穫,只有正確的耕耘才能有積極的收穫。不少強勢的家長,自己付出了太多時間心血,反而收不到預期效果,與教育方法不當有著直接的關係。家長要學會適度「示弱」,對孩子放心,讓孩子自己做主,才能讓孩子及早成人自立,也讓家長從無盡的辛苦中解脫。


我總跟家長說:孩子兩面派最大的原因在於:
老師是嘴上甜心裡狠。
家長是嘴上狠心裡甜。

所以孩子在老師面前既聽話又尊重。
在家長面前既叛逆又曬臉。

所以有關題目的回答,我想說,嚴格和寬容要並存。

做到嘴上甜心裡狠。
也就是嘴上寬容,心裡嚴格。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確定是嚴格還是寬容。
父母養育孩子都是慢慢試著來的,沒有什麼方法是百分百有效的。
這個方法不錯就接著用,那個方法效果不好,就趕緊換一下。
有的孩子心理脆弱,聽不了批評,就不能太嚴格,要慢慢疏導。
而有的孩子沒心沒肺,不罵兩句就不長記性,那就應該嚴格點。
盡量少干預孩子的自然成長。無為而治最好。當然如果孩子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也要及時糾正。

以上這些都只是輔助,最核心的問題是,你是真的為孩子著想,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喜好,為了自己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夢想而要求孩子。


嚴格與寬容,並不是從一而終的方式,而是在教育過程中,視情況切換的

老大小時候,是個很活潑的孩子,當然活潑是個美化版的說法,用現在話說,就是熊孩子一個
熊到什麼程度呢?
唱戲的搭戲檯子,人在這邊搭,他在那邊拆,你要追我,我就邊跑邊罵你,你不追了回去搭檯子,我繼續給你拆
從鄰居家裡抓了雞,放血、拔毛,要做叫化雞
。。。。。。
這種時候,需要的是嚴格,而不是寬容

在影響孩子一生品格道德建設的事情上,應該嚴格


大一點,開始上學念書了
老大學習很認真,很知道勤奮
但總有不拿第一拿了第二的時候
第一次高考,發揮的不好,沒能拿出平時的水平
這種時候,需要的是寬容,而不是嚴格

在影響孩子自信心等方面成長的事情上,應該寬容


老二小時候,是個很安靜的孩子,很讓父母省心
但大一點,到了叛逆期,輟學、打架
但做父母的清楚,本質上這個孩子還是那個安靜的孩子
學可以不上,但架不能亂打

輟學這件事,可以寬容,打架這件事應該嚴格


老二很聰明,上學時成績很好,被人捧慣了
這個時候突然不念書了,難免被身遭的人言語之中打擊到
所以變的頹廢
不念書跑去當網管

做父母的很鼓勵,告訴他,既然喜歡,在網吧就好好學,將來父母給你出錢開一間網吧
幹了一段時間,老二覺得錢少,主動提出想去找個錢多一點的工作
於是到了工廠
做父母的很鼓勵,告訴他,到了那,好好學技術,技術好了,這邊不漲工資,你換個地方就能漲
幹了一段時間,老二還是覺得錢少,主動提出想再換個行業,這個行業不行
於是換了個行業
因為聰明,討領導喜歡,所以要提一下,但這個時候,有個高學歷的大學生,被上面安排了那個位置
老二這時候才意識到,原來上學時有些用的,普通工人,是註定沒有前景的
於是主動提出,想換個體面點的工作,有一些發展前景的
做父母的很鼓勵,告訴他,做銷售員對學歷沒什麼要求,也比較體面,也更看重成績
於是去做了業務員

就這樣,老二由最初那個頹廢、叛逆的少年,逐漸走回道了正路上

消極之時,應該給予寬容相待


為人父母,首先應該客觀的明顯自己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如何
在他努力了卻沒做到的事情上,給予寬容
在他能做到,卻沒做到的事情上,給予嚴格


科學一點,尊重一點,信任一點。


在孩子做得到或者努力一把就能做到的事情上嚴格,在孩子現階段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上寬容,但要幫他(她)往那個方向努力,逐步提高要求。

正確判斷孩子有沒有能力做到一件事情,需要家長大量的觀察和學習,因為孩子和孩子千差萬別,很多家長都做不到。


我看了下面不少的答案,各種各樣都有,也不一定能看到我哈,但是我還是想要強答一下。
知乎上有句話,被很多人認同,大意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的職業就是為人父母,不用考試,不用學習,也不用實習,生孩子多神奇啊,倆人啪啪啪,不成再啪啪啪,快活的同時還能播種!然後十月懷胎過後,一個鮮活的生命就被省出來了,多他娘的有成就感!
孩子出來了,什麼都不懂,這很正常,可怕的是,父母也不懂!孩子在盡職盡責的在做一個孩子,父母在摸索中蒙蔽,蒙蔽中學習,學習中耗費了耐心-----當初生的時候就覺得孩子可愛了,是結晶了,傳宗接代了,這咋還要端屎端尿餵奶換尿不濕半夜還要起床哄呢?為什麼哭啊?為什麼淘氣啊?為什麼不吃飯啊?為什麼小孩子那麼多問題啊?為什麼會生病啊?為什麼……啊?為什麼別人家孩子不這樣啊!是的,小孩子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問題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十萬個不知道!
回到這個問題中來,我的觀點是,在想著對孩子如何教育的時候,還是先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吧。孩子的出生,也是父母的另一次新生,在孩子懂事之前,做有責任的父母,在孩子懂事之後,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
有著偏激,希望有幫助。
以上。


肯定是嚴一點好,但是嚴不是凶,不是暴力,不是控制。嚴是教育的一種原則,一種態度。嚴可以包含溫柔,也可以包含寬容,它們並不是衝突的。


推薦閱讀:

你們為什麼不想回家?
如何培養父母的獨立性?
父母出軌,孩子該管嗎?
產生對家的思念如何解決呢?

TAG: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