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奧數和競賽培養不出數學家」的觀點?

本人曾為一名競賽黨,深愛數學,但後來興趣又轉向了文史哲方向,對真正的大數學家與高等數學的發展不甚了解但很有興趣。希望各位大神不吝賜教。

以下鏈接丘成桐的一篇訪談:《「奧數」培養不出大數學家》
http://www.gmw.cn/01gmrb/2005-04/20/content_218758.htm


競賽當然培養不出數學家,因為競賽的培養時間太短了,培養一個數學家,本科4年+PhD 5年,這是常規流程,就已經將近10年了,如果不是絕頂聰明還得做博士後——可別鄙視數學界的博士後,整個美國每年純數不做博後能直接拿ap的人,兩隻手數的過來(可能一隻就夠了)。

競賽對數學界的貢獻,主要在於選拔人才而不是培養人才。比如像法國這種已經有比較完善的競賽以外的人才選拔渠道的國家來說,他就不那麼需要競賽,從而也不那麼重視競賽,所以他們的IMO成績也很一般,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數學科研實力雄霸全球。

單純從知識和技能訓練來說,競賽很多是用初等工具、特殊技巧解決初等數學難題,在真正的數學研究中這並不是必須的能力。丘成桐沒搞過競賽,沒有這種經歷,他當然不可能認同競賽在數學能力培養上的價值——然後我差不多也是認同他的。。數學分支有那麼多,的確有一些分支可能會用到和數學競賽相關的一些東西(比如組合),但是還有那麼多分支根本用不到任何和數學競賽有關的東西呢。。陶哲軒以前有篇博文講是不是只有聰明人才能做數學,他的結論是——不是,然後他的論據差不多也是數學分支有那麼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有那麼多,根本不是少數幾個大牛能全部做完的,他相信真正熱愛數學、且經過足夠的練習的人,都有機會為數學知識庫做出貢獻。


對於那些熱愛數學的初高中生們來說,平時學校教的他們肯定早已掌握熟練。那與其浪費時間繼續反覆練習早已學會的內容,為什麼不能給他們些更難得題目來鍛煉他們同時激發和滿足他們對數學的熱情呢?

不是說有奧賽就一定能或者不能培養出厲害的數學家,關鍵是奧賽給不少從小熱愛數學的年輕人們一個窗口,讓他們看到更多樣精彩的數學。讓他們對數學的熱情不至於無處安放。

如果搞奧賽的目的只是為了功利的期待過個幾十年一大批當年的奧賽選手們會成為數學巨匠。那我覺得這是對奧賽初衷的誤解。

對於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創造出鼓勵和合適的環境,讓人才得到充分的發展,那麼剩下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奧賽不是什麼培養數學家的秘密武器,它只是為了滿足那些年輕人對數學的熱情而存在的。但正因如此,它才更加有必要存在。


首先這個標題就惡意滿滿,採訪里根本就沒有說過學奧數和學習數學、成為數學家有衝突,只是說了,僅僅靠奧數無法培養出數學家,奧數也不是培養數學家的必經之途
這差不多是句廢話,如果只學奧數就能學成數學家,我TM也是數學家了好嗎。
而且雖然學奧數的有許多是帶有功利性目的的,但是能學到頂尖的自然有許多就是對數學有濃厚興趣,你說這個年齡段,學校喂的東西喂不飽,大學數學又沒人教,通過競賽磨練技巧和數學思維其實是挺有意義的事情。
奧數開始辦也就50多年,美國開始參賽四十多年,中國開始參賽三十多年,樣本還太少了,這個階段就斷言說奧賽對培養數學家的作用如何如何有種欽定的感覺,而且有點像是雞湯文里說的「一個班裡最成功的都不是成績最好的」,廢話,成績最好的就一個,你也考慮概率啊……奧賽也一樣,參賽的尤其最後拿國際金牌的是絕對少數,不能說這些金牌都沒成為數學家所以金牌就沒用了,沒拿的人成為數學家的概率只會更低。


數學競賽的目的是發現有優秀數學能力的苗子,不是為了培養數學家。這個機制對選拔人才還是很有效的。
比如說證明了龐加萊猜想的佩雷爾曼就是通過俄羅斯數學競賽發現的。


利益相關,高中參加的物理競賽,業餘搞了一下化學。
最後發揮失誤,與國家一等獎失之交臂。

簡單說,丘老的話,沒問題。
但是,重點來了,搞奧數就要成為大數學家嗎?這個邏輯強推的有點扯哦。

我身邊拿了國家一等獎的,基本都是去了清華北大,有金融的,有搞投資的,等等。
他們是沒有成為數學家,但是,他們在他們的行業也是翹楚,相信只要他們不作惡,對整個社會的貢獻也是遠大於普通人的。

搞數學真心不如他們現在賺錢,他們也是人,也許是沒有脫離低級趣味,還是把錢看的沒有那麼輕,但是,這個無可厚非啊!

補充,有人說,搞競賽的偏科嚴重?
搞數學的他們就只會數學?
搞物理的他們就只會物理?

no!
基本上,他們就算不拿國一,進一所好的985也是輕輕鬆鬆的。

因為,競賽培養出來的思維方式,還有洞察力,讓我們在看待事的時候有了很多角度,對我們其他的科目也是有很大促進。


反正中國當代也沒出幾個大數學家。


你看看做題的方法就好了.
為了應試,每個人都不斷的做題,不斷的積累模版,上了大學,能放開自己思維的絕對在少數.
歸根到底就是現在絕大多數奧數工作者教的是解題的模版,而不是思路.
而且題目幾年了晃來晃去題型還是差不多.那不是教模版更省時省力么.
雖然不是針對某些教材,但我必須說那些教材的面世沒有什麼意義.
上學.


先闡明觀點:數學競賽最大的意義不在於教育、不在於培養數學家,而在於社會效應,在於讓普羅大眾不至於忘記數學這個「學了也沒啥用」的基礎學科。

這就像世界盃歐洲杯本身並不能培養任何球員,但是如果不是有這些廣為矚目的賽事存在,有多少孩子會對足球產生興趣?有多少決策者會對這樣一個運動調動社會資源?投身足球的人又是否會被社會斥之以「玩物喪志」?

當然和文化體育相比,數學作為一個基礎學科,有其另外一層職能。數學是一項工具,一項支撐了整個現代文明的工具。不僅僅是工程技術自然科學,金融商業藝術政治導向,生動直觀的背後都是海量的數字。這些,才是數學最根本的價值。

所以,數學競賽是手段,一種吸引公眾視線、引導輿論關注、爭取社會資源的手段。這個手段用好了,會極大的推動數學的發展。但是如果把這個手段看成終極目的,甚至兩個「圈子」對立起來,彼此爭奪資源。那麼,數學競賽,單對於數學的發展來說,確實就弊大於利了。


我從來不認為「培養不出大數學家」和奧數競賽有什麼關係,甚至我不覺得這和教育體系有什麼關係。

最大的關係在於,在我國的大環境下,作為個人來說,數學這麼好,當數學家太可惜了


數學這麼好,不管是轉金融也好,轉程序搞演算法也好,甚至就憑他們的智商和鑽研精神,干哪行都好,哪個不比當數學家來錢快得多而且還穩當?

這不是跟中國足球一個道理嗎?


當然培養不出。
但是一個能培養出大批數學家的環境,自然會產生奧數這種東西。


經 @吳基情評論中指出,本答案已做巨大修改。
這個問題本身我覺得就有較大的問題。
首先,對於數學家這個概念的定義有些模糊。到底是什麼水平的數學工作者可以稱得上數學家?
其次,「中國」這個定語在此問題中的作用不明,是想問奧賽培養不出數學家還是特指中國的奧賽培養不出數學家?如果說國外的奧賽培養出了數學家,而我們的奧賽沒培養出數學家,那這種觀點我不認同。
我在專欄文章「奧賽IMO」與「成為數學家」這兩件事間的關係 - 關於數學的胡言亂語 - 知乎專欄」中列出了一些數據,試圖說明以下幾方面:

  • 歷屆菲爾茲獎得主的IMO參賽情況;
  • IMO獲獎較多的參賽者的論文發表情況;
  • 我國大陸地區IMO獲獎者的論文發表情況。

通過分析顯示,國外IMO獲獎者轉化為數學工作者以及重要學術成果的比例與國內的情況相差不多。
我們離菲爾茲獎可能有一些距離,但是這個真的是國內的奧數的原因么?我們的諾貝爾獎也拿了才沒多久。
此外還有一點,我們有大批年輕的IMO獲獎者,何不相信他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為大大的數學家?


就拿小叢書里王元寫的序來答吧:匈牙利那麼點小的國家,因為最早舉辦數學競賽,讓該國數學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佩雷爾曼/陶哲軒:丘教授現在就說我成不了大數學家,會不會給人一種硬點的感覺?(丘成桐正好也是香港人,所以他的英文姓是Yau而不是Qiu,道理跟張寶華把欽點說成硬點一樣)既然丘教授這麼討厭數競為啥自己還要掛名搞個數學競賽呢?結果前兩年把北大數院批判一番後數院的學生橫掃丘賽他又把話給收回去了。
突然發現這篇訪談正是丘教授05年那篇,怪不得呢。你看他後來還敢不敢說這種言論。
不過好像佩雷爾曼恐怕真成不了大數學家了。據他的朋友說,正是因為當初丘成桐關於龐加萊猜想搞得那些破事讓他開始對學術圈產生厭惡,現在已經徹底退出學術圈了,丘成桐說的這話現在也算是自我實現了。


非常贊同,沒有房子,沒有財務自由什麼大家都不可能培養出來。

我知道的幾個數學奧賽得主裡面,有人去了紐約的對沖基金,有人去了bloomberg,如果算上我的話在微軟做機器學習,都離數學大家遠呢


主要是數學家收入太低造成的,中國數學的頂尖人才基本都去做金融了。


其實說的很對。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純數學奧數裡面的東西實在是太low了,連入門都算不上。如果以培養數學系博士生的基準來評價(我就不說大數學家了…),奧數撐死可以算是早期培養興趣的東西,說它能培養數學思維方式都很勉強。
硬要比較的話,個人覺得奧數本質上離腦筋急轉彎反而更近點z。


數學家哪兒是那麼好培養的,學數學不讀個博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學數學的


這是出於何種邏輯會將兩個不同知識層次、時間跨度較大的命題硬性捆綁在一起。而且還有下面種種或出於忌恨或出於盲從的違背常識的評論。


奧數是需要天分的,這一點無需多辯。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可以一點就通一看就明,有著超越普通孩子的敏捷的思維。資質一般的孩子可以通過對應練習積累思路,在常規習題上有著與之不相伯仲的表現,但是一旦碰到大家都未曾遇過的題型,萬馬齊喑中脫穎而出必然是那個天資非凡的少年。這就是來自思維層面上的吊打。


奧數考驗的是一個人邏輯思維、發散思維、類比思維等等,而這些思維又是進行各種研究所必備的,那麼一個在上述思維有著超凡表現的人,持續的在數學上進行投入發掘,你會覺得他在數學方面不會有大的貢獻?

而現實中在奧賽中著不俗表現的我國,現階段卻沒有在數學方面有著駭人聽聞的表現,沒有極為矚目的數學家出現。一、你不是那個圈子裡的人,圈子裡面在數學上面的進展你不關注,也就無從而知。如果說只有摘得數學皇冠的表現才算是表現的話,那麼那些與之相較渺小的多但還算不俗的表現則無法進入經由媒體進入公眾視野。二、當年那些在奧賽中表現不俗的人沒有從事數學研究,轉行到了其他的錢途較好的專業,畢竟從事某種意義上與生產脫離的數學研究很難有著很好的物質境遇。三、如果說中國出現了一名舉世矚目的數學家,那麼就與我國奧賽的出色表現形成了互證?

還有竟會有人說學習奧數之後會讓人性情古怪變得難以相處,我...

真想罵你


只有能培養數學興趣的才能真正培養出數學大家。
就我自己而言,我現在正在進行數學補課,因為我的數學學力被中學給耗幹掉了。
我還在小學的時候,就對方程很感興趣,小學就自學了代數方程組解法。
但在中學階段我因為得了一次第一名以後,精力放在捍衛第一上去了,這就導致我的興趣從對數學的興趣轉移到和人競爭的地方,對自己和他人的興趣壓過了自己對數學的興趣,然後就迷失了。
以後又導致了各種情況,最後幾乎記憶力完全喪失,出現了注意力的散射,看到1+1都會看成1乘以1,完全沒有辦法精確計算。
過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年以後,我現在才基本上擺脫了中學階段的陰影,但是有太多的需要重新補課。
在中小學階段,應該是培養興趣和開拓視野的階段,和人去競爭是沒有意義的,你要和人去競爭,就會去刻意強化某一個方面,而那個方面其實並不一定是需要的,你那個方面的刻意強化也會導致你其他方面的主動追求的弱化。
在我看來,中國學者的科研力的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主動力,缺乏主動的去探尋奧秘的習慣,而這個與中學大學階段被動的接受老師要求你完成的學業是很有關係的。
一個主動的人應該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主動的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數學成績挺好,被學校要求參加奧數比賽,沒啥準備拿了學區一等獎,然後就被學校重點關注了(當時那破小學有多爛,講台下是水泥台,水泥台下是各種西瓜刀,我讀高中時就那小學乾脆關了)

然後我就鬱悶了,每年被要求自學奧數(學校老師也不懂。。。),到5年紀不小心還是學區一等獎。然後學區組織集訓,主要是參加華羅庚(好像是吧,記不清了),尼瑪整個6年紀脫產,每天4個人一個小黑屋就是學奧數,晚上學奧數,周末學奧數。。。

順便說下,初中要自己考,6年紀脫產學奧數也沒啥加分的,語文自己想辦法,不參加集訓就開除,學區領導就是這麼霸道。。。

這段經歷嚴重摧殘了我的身心健康,以至於上了初中以後看數學極其反感(中學很正規,不強制要求啥競賽)

跑去學化學和語文,特別是語文,一個理科班的學生,高考前半年的時候數學經常剛及格,作文倒是經常拿去文科班當範文。。。

後來又覺得這樣藥丸,趕緊補習數學(再次自我摧殘),終於,高考前拉近了數學和語文的差距。對,沒錯,數學上去了點,語文下來好多。。。

因為這段經歷,加上上了大學沒人管,整個大學都沒好好學數學,以至於現在工作了,對數學有需要也有興趣了,卻發現基礎太差。。。

求,大學裡面數學專業的教材清單,特別是涉及概率統計方面的,多謝!


推薦閱讀:

既然數學知識是全球共有的知識,為什麼中國還要搞數學研究?
函數連續和一致連續有什麼區別?開區間上的連續函數不一定是一致連續的,為什麼?
既然微分和積分互為逆運算,為什麼積分比微分更難求解?
怎樣學數學才能達到省級競賽一等獎的水平?
數學經典教材有什麼?

TAG:自然科學 | 數學 | 科學 | 數學競賽 | 丘成桐數學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