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鴉片戰爭,英法兩國政府代表或英法聯軍軍人後代為何至今沒有人來華謝罪?英法兩國有沒有篡改歷史?
對於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都有日本老兵東史郎等人來華謝罪,而火燒圓明園的英法兩國,其政府代表或英法聯軍軍人後代為何至今沒有人來華謝罪?
另外,英法兩國的歷史教科書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段歷史是如何寫的?有沒有像日本右翼那樣篡改歷史教科書?
@失眠的暗黑龍
來,這位(此處恕我在漢語中找不到既不損失知乎友善度又恰當的形容詞,別的朋友用了「不要臉」一詞)的朋友,我們來好好聊聊。
第二次鴉片戰爭_百度百科
Second Opium War
百度百科麻煩您老自己先看看,如果您覺得百度百科是洗腦文字不能信,那麼我們來看維基百科裡的英文資料:
The 1850s saw the rapid growth of Western imperialism. Some of the shared goals of the western powers were the expansion of their overseas marke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ports of call. The French Treaty of Huangpu and the American Wangxia Treaty both contained clauses allowing renegotiation of the treaties after 12 years of being in effect. In an effort to expand their privileges in China, Britain demanded the Qing authorities renegotiate the Treaty of Nanking (signed in 1842), citing their most favoured nation status. The British demands included opening all of China to British merchant companies, legalising the opium trade, exempting foreign imports from internal transit duties, suppression of piracy, regulation of the coolie trade, permission for a British ambassador to reside in Beijing and for the English-language version of all treaties to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Chinese language.
我來幫您翻譯一下,大意是:
19世紀50年代,西方帝國主義蓬勃發展,西方國家紛紛追求擴大海外利益。
法國和清朝簽訂的黃埔條約、美國和清朝簽訂的望廈條約,均有「允許在條約生效12年後重新談判」的內容,而南京條約沒有。因此,英國人希望針對南京條約重新談判。為此,英國人提出了各種希望加入條約的要求,而且,在遞交給清朝的文件中,英文都在前面,其次才是中文。
您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起因,是南京條約部分條款到期後,英國派出使團來商談後續條約簽訂問題」 ------ 麻煩您老告知下,是哪一條條款到期了?
維基百科裡對英國人當時的要求寫得非常清楚,請您老睜開雙眼,看清楚我上面引用的英文中的黑體字:renegotiate,這個單詞的意思是:重新談判。
說白了,英國先簽了《南京條約》後看到法國和美國和清朝簽訂的條約都有「允許重新修約」的內容,而《南京條約》沒有。所以,英國希望重新談下、擴大自己的在華利益,英國不想讓其他西方國家搶先。
英國的行為,在清朝看來,那就是:白紙黑字,已經簽好了,你說改就改?
後面您又說,「二鴉的宣戰理由,是英法聯軍懲罰清朝皇帝虐殺外交使團的行為。」這裡,我不得不仰天長嘆:我服!二鴉爆發於1856年,虐殺外交人員發生於1860年,我服!!!您老這是在寫歷史穿越劇的劇本嗎???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的原因,就兩個,百度百科裡寫得很清楚。至於您說的虐殺「外交人員」,這是在戰爭爆發後的第四年也就是最後一年1860年發生的事情。您最多可以說,火燒圓明園的借口是清朝虐殺「外交人員」,而不能說二鴉的戰爭理由是虐殺外交人員,OK???
清朝虐殺「外交人員」是事實,但當時的情況是英法聯軍已經馬上兵臨北京城下,戰爭已經接近尾聲,清朝皇帝一怒之下殺了他們(事實上一開始清朝皇帝還是很好地對待他們,目的是希望在談判中增加一點籌碼,但在看到英法聯軍依然兵臨北京城後,皇帝怒了,才下令殺他們)。
我之所以給「外交人員」加引號,因為,巴夏禮是這些「外交人員」的領導,而以下的事情都是他 ---- 您口中的這位"外交人員「乾的(友情提醒:二鴉爆發於1856年):
在1857年11月,英國部隊從香港來援。額爾金被任命駐華高級專員與全權代表,並與為一被害教士復仇的法軍一道行動。巴夏禮加入到邁克爾·西摩爵士的部隊中,並在12月12日對葉發出最後通牒。通牒過期後,在12月28日,廣州遭到轟擊。在1858年1月5日,在部隊攻入城內後,巴夏禮帶一隊水兵抓住了葉名琛。
在1月9日,廣東巡撫柏貴復職。他任怡和行伍崇曜與巴夏禮交涉。但柏貴只是西方人的一個傀儡,城市的實際上為一委員會所統治。委員會由兩個英國人組成,其中一個是巴夏禮。因為巴夏禮通曉華語,所以成為了領袖。委員會建立法庭,組建警察,並在2月10日開放廣州港口。在天津條約簽署後,廣東官員對巴夏禮敵視依然,為取巴夏禮的首級而動員民兵,巨額懸賞。在1859年12月6日,巴夏禮獲得了巴斯三等勳章(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the Bath)。在8月21日,英軍突襲大沽炮台,獲得成功。巴夏禮參與了隨後的勸降。在8月24日,他到達天津後調度了聯軍部隊,又與大臣進行了談話。在發現大臣並非預期中的全權代表後,盟軍繼續向通州行進。
巴夏禮行先一步,在通州時,分別在9月14日與9月17日,兩次利用通州政府,獲准將軍隊前進至距城市5英里(8公里)處。在9月18日,他離開了通州。在他發現了中國軍隊正在集結後,他準備回到通州通知委員會,卻被清軍俘虜。
看看您所說的被虐殺的「外交人員」做的事情吧。這名「外交人員」看來不但負責外交事務,還兼職頗多啊:帶兵抓過清朝大臣、管理過清朝的城市、參與過勸降清軍、嘗試過傳遞軍事情報......看來當時的英國外交公務員都是多面手啊。
另外,關於「火燒圓明園」,我們還有一個時間順序要搞清楚:
On the night of 5 October, French units diverted from the main attack
force towards the Old Summer Palace. At the time, the palace was
occupied by only some eunuchs and palace maids; the Xianfeng Emperor and his entourage had already fled to the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in Hebei. Although the French commander Charles Cousin-Montauban assured his British counterpart, James Hope Grant, that "nothing had been touched", there was extensive looting by French and British soldie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sistance to the looting, even though many Qing soldiers were in the vicinity.
On October 18, Lord Elgin,
the British High Commissioner to China, retaliated against the torture
and executions by order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ld Summer Palace.
根據這段描述,事實如下:
英法聯軍首先縱容士兵搶劫園中物品,而後發現被虐殺的「外交人員」,而後英法聯軍燒園。
也就是說,「燒園」或許和「虐殺『外交人員』」有關,而「搶劫園中物品」和「虐殺『外交人員』」無關。
註:感謝 @羅俊 的提醒,以上「虐殺」,均為「在極不人道的監牢里受到了極其殘忍的虐待、部分人員被虐殺」。
至於您說的「從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的歐洲各國會談開始,歐洲各國已經建立起了比較成熟的外交規則和體系。而中國從古至今基本沒考慮過外交信譽問題,認為「兵不厭詐」,對外交官也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這一點我基本同意,不過,我不認可當初的巴夏禮是外交含義上的外交人員,而且:
英軍焚毀圓明園事件與「國際法」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我之所以基本同意,也僅僅是因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一段時間內,清朝的確不懂外交。而到了後期,特別是清朝成立了總理衙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清朝作為一國政府,在外交事務上基本是沒什麼大的過錯的。
八國聯軍進北京的的原因,是因為清朝不取締(或許主觀上不想取締或許客觀上無力取締或者兩者都有)義和團而義和團在到處殺外國人、聯軍以「保護本國公民"為由進入北京,這是事實。
我必須說,您給英國人洗地的水平,全英國可能也找不出一個來啊......您這麼厲害,您父母知道嗎?
我相信,認識漢字的、知道在數學上1856&<1860的人,都不可能認可您的答案。
您的答案,被贊了快50次了,這是中國人的恥辱,因為您為侵略者洗地,我為有您以及為您點贊的同胞而感到臉紅;這也是人類的恥辱,因為您顛倒是非黑白,侮辱了「客觀」與「理智」這兩個人類本應該擁有的基本技能。
===================== 下面回答題主的問題 =====================
謝罪:
英法沒有謝罪。謝罪有兩種,一種官方的一種非官方的。對於前者,是政府間的事務,如果英法要謝罪,它也得向清朝政府謝罪,所以今天讓它們的政府謝罪沒有可行性。而非官方的謝罪也基本沒可能,因為雙方的當事人已經死去很久很久很久了。
不過,我在法國七年,碰到過一個因為鴉片戰爭而對我說「I"m sorry」的英國人。
歷史課本:
英國歷史課本我沒有看過,法國中學歷史課本看過幾眼。對於這段歷史,法國的歷史課本基本是一筆帶過:沒有歪曲歷史,不過也沒有把自己明顯地擺放在侵略者的角度上,而只是把自己擺放在殖民者的角度上。另外法國的歷史課本也不強調鴉片對人的危害因為在當時歐洲人自己吸鴉片也很high ---- 當時歐洲吸鴉片就像抽煙,並不是非法行為。不過這並不能因此就說清朝政府禁煙是錯的。在當時沒有現代化的國際貿易規則的前提下,兩國如果真心想做貿易,必然是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平等地貿易。英國借口鴉片發動戰爭,是踐踏清朝政府主權的行為,根本原因還是為了殖民利益。
在歐洲一些歷史學者口中,在當時的清朝賣鴉片是違法的 ----- 因為清朝政府的法律這樣規定了。
總的來說,英法對這段歷史的態度並不否認,他們的歷史資料上對這段歷史的描述主要是說歐洲各國當時都在殖民擴張等等。
對英法這些國家而言,鴉片戰爭只是全球殖民化中的小插曲,他們並不十分在意,沒必要去歪曲什麼;而對中國而言,則是中國近代史和國家性質發生變化的開端,因此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很重。說白了,別人可以一筆帶過,而我們不行。題主能嘗試從英法的角度看這段歷史並且縱向地和日本對歷史的態度進行比較,說明題主勤于思考,不過這樣的比較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有些答主 真是不要臉……
把 火燒圓明園 說成是 對 為記者/外交官員的復仇
呵呵
原標題:英媒文章為火燒圓明園狡辯:只是為一名記者報仇
參考消息網1月28日報道 英國《泰晤士報》1月23日刊發文章,題目為《火燒圓明園誰的錯?》,作者是克里斯·鮑爾比,全文編譯如下:
當威廉王子今年晚些時候訪問中國的時候,他將希望幫助鞏固英國與世界大國中國之間的關係。但英國與中國的關係從來就不僅僅只與未來有關。在中國人眼中,還有極為敏感的歷史問題需要去克服。
沒有什麼能比一次對文化寶庫的破壞事件更能代表這種觀點了。1860年,額爾金勛爵(洗劫巴特農神廟的老額爾金勛爵之子)下令他所指揮的英國軍隊焚毀北京的圓明園。圓明園面積廣闊,園內建有令人驚嘆的住宅、戲院、寺廟以及包括歐式在內的不同風格的各種精美建築。此外,園內還有帝王搜集的舉世無雙的精美藝術品。
圓明園內的物品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一路打到北京的英法聯軍的掠奪。但額爾金勛爵為什麼要下令燒毀圓明園?這是每個中國小學生現在都要了解的國恥,也是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
答案很大程度上在於額爾金勛爵與一名《泰晤士報》記者的關係。這名記者名叫托馬斯·威廉·鮑爾比,他是我的祖先,他在1860年9月遭到中國人殺害。我們或許會認為,記者「隨同」軍事行動是一種現代現象,但實際上早在100多年前,《泰晤士報》就在鴉片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派鮑爾比隨同額爾金的軍隊遠征中國了——這場遠征的目的是迫使中國統治者進一步敞開國門,與西方進行貿易並接受西方的影響。
鮑爾比與額爾金在前往中國的途中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他們中途在埃及停留並一同參觀了金字塔。額爾金稱鮑爾比「十分友善」。行動開始後,鮑爾比就對英軍的勝利以及新的阿姆斯特朗炮(這遠比中國擁有的任何武器都要先進)進行了報道。
據即將播出的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顯示,額爾金希望鮑爾比報道其取得的軍事和外交勝利,並派他與一批英國與法國官員以及印度軍隊前去就他們所認為的最終的中國投降問題進行談判。但這些人被中國俘虜,包括鮑爾比在內的其中一些人受到折磨並傷重而死。
…………
…………
副館長詹姆斯·斯科特說:「我們必須保持敏感。」但「事實上我們不會提起『掠奪』這個詞。我們試著提供儘可能中性的解說」。當掠奪品出現在拍賣行時,會觸發更多的敏感神經。有時候這些拍賣品會被驕傲地證實是由士兵從圓明園帶回的——這種來源會提升它們的市場價值,但也會激怒中國人。他們一直在努力地搜尋這些藝術品的下落。據中國文化部的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的牛憲鋒說,中國永遠不會放棄索回這些被掠奪或被盜文物的權利。
————————————————————————————————————————
致布特列爾上尉
先生,您徵求我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您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多謝您對我的想法予以重視。在您看來,打著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崙皇帝雙重旗號對中國的遠征,是由法國和英國共同分享的光榮,而您想知道,我對英法的這個勝利會給予多少讚譽?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請往下讀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
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鴛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綜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噴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這個奇蹟已經消失了。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①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蕩然無存。我們所有的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穫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筐。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千的事情。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
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讚譽。
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 於高城居
謝邀!
且不說這火為什麼放和怎麼起來的(這些都有歷史資料可查),題主為什麼不問歷屆老大訪英訪法隻字不提此事?哪次中英中法公報里有提到過這事兒?
你自己的主子都不當回事情,你瞎起勁個頭啊?越南歷史上長期被中原朝廷胖揍,曾四次被滅國,可是並沒有幾個中國人會想要道歉不是?
最煩這些動不動道歉的,你們是德雲色的彈幕嗎?英國難道不該給印度道歉?法國給埃及道歉?列強瓜分世界的時候這種不義之戰發動的太多了,英法俄美是不是去哪就得給人家磕頭啊?
我們要做的不是糾結這些形式主義,別人到不道歉是別人的事,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自己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畢竟九世之讎猶可報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在國家公祭日這天提著問題,是想給日本洗地嗎?!殖民戰爭都是不義的,而且正常競爭不過就整個國家販毒,妥妥的邪惡國家。
也就是我們國家實力弱,如果實力強大肯定道歉。
The coming war on China 裡面美國人直接在 人家群島國家搞 核試驗,導致人家家園被毀,美國人道歉了?篡改歷史還表明他們知道自己干錯了。比這更不要臉的是他們直接來句我搞我有理!有能耐來搞我們!
與火燒園明圓同一時期的是俄羅斯入侵,俄羅斯從來不認識他們做的事情有什麼錯。有些神奇的。。如果大天朝的外交官被某個弱小國家的政府抓到,還剁成了十幾段。。我感覺不是很過分嘛。。
可惜的是當時中國作為弱國還真就這麼來了一發。。把人家的外交使團和記者這樣了。。三十多人弄死了一半,甚至還有剁碎的。。所以被稱為虐殺。。換位思考一下。。外交官被這樣了,很沒面子的。。
另外呢,人家打過來依舊是想談判的,不過清政府沒見過這個陣仗,不懂怎麼處理,皇帝跑了就不管了,列強也挺著急,給個說法啊,為了逼清政府出來談判就把圓明園燒了,然後恭親王出來談判。。皇帝不負責任,下屬各種鬧。。
唔,沒說全,可以等更新唔
來完整敘述一下(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是洗地)
首先我們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我們在1842年8月29日,簽訂了《南京條約》(又叫《江寧條約》)
條約內容:①勒索賠款
②開放通商口岸
③協定關稅,在五口通商地區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均宜乘公議定,中國海關若有增減,稅率應雙方同意
④廢除公行(十三行)制度
⑤釋放「漢奸」,中英官員平等往來
⑥英軍自佔領地撤離
然後在1843年7月22日英方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
我們之後與英方協商簽了《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也就是《虎門條約》
內容是:①強化了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發給管事官照辦,中國政府無權處理
②片面最惠國待遇,中國在將來給予其他國家的待遇英國一體均沾,單方面享有最惠國待遇
③居住和租住土地權,英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建造房屋
注意片面最惠國待遇,這個當時清政府有沒有當回事兒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這個相當於一個附加傷害,一個人砍了清政府一刀,那麼有多少個人給清政府加了這個buff清政府就要再挨多少刀。得到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國家,以後清政府給別的國家什麼好處,它也能享受相同的好處。一國提出擴大本國的利權,所有列強都要擴大這個利權,是列強整體對清政府的宰割。
鴉片戰爭結束後,依據最惠國待遇,美國與清政府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了《望廈條約》(1844年七月),美國享有除割地賠款以外英國享有的所有條件
條約內容:①擴大了領事裁判權,規定美國人與中國人以及其他各國人在中國發生的一切訴訟,均由美國領事裁判,中國政府不得過問
②進一步加強了協定關稅權,中國日後欲將稅利變更,需與合眾國領事館商議允許
③美國兵船可到中國各港口巡查貿易
④美國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醫院
⑤規定了12年後可以"修約"的條款
第三十四款 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又和約既經批准後,兩國官民人等均應恪遵;至合眾國中各國均不得遺員到來,另有異議。
1844年10月,中法《黃埔條約》,法國擁有英美兩國各種優惠條件
①延請中國士民教習中國語言,習寫中國文字,學習中國土語
②倘有中國人將法蘭西禮拜堂,墳地觸犯或毀壞,中國地方官照例嚴規重懲
在《黃埔條約》中也有關於修約的條款
第三十五款日後大佛蘭西皇上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當就互換章程年月,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至別國定章程,不在佛蘭西此次所定條款內者,佛蘭西領事等官與民人不能限以遵守;惟中國將來如有特恩、曠典、優免保?別國得之,佛蘭西亦與焉。
之後比,瑞,挪,相繼來華簽約
條約大概就是這樣,然後時間推到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二年過去了,確實可以修約,條款上寫著,但是因為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時間太早,沒有寫修約的事情,但是它想借用片面最惠國待遇,援引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進行修約。
最早是在1854年,10年過去之後英美法就已經積極籌備修約事宜,希望對第一批不平等條約進行修改,從中國攫取更多權益。
修約的本意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做出條約的合理調整,但是英美法等國的目的是攫取更多的利益,其目的與修約本意不合,明擺是來佔便宜的。
可對具體條款稍有變通,前提是不得輕有更改。
英國於1854年率先提出修約,要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子口稅,公使駐京等條件,清政府拒絕。
英美法於1856年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要求中國答應全面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子口稅,公使駐京,天津開阜,修改稅則,制訂華工出國章程,廣州入城等條件,再次被清政府拒絕。
然後中英發生亞羅號事件,英國出兵,中法出現馬神甫事件,法國出兵,美國出面調停,沙俄趁火打劫。
到這裡解釋一下修約問題的爭議,學界認為條約被一定程度地曲解。
一是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置各口岸情形不一者,再議
二是一體均沾的不同理解,清政府認為一體均沾待遇僅在通商地區,僅作用於經商問題。
一方面條約不夠嚴密,一方面弱國無外交,找點借口就是打。可憐的是,清政府還沒意識到自己弱。
然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分析。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爭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其實第二階段已經打完了
第一階段是1856年10月23日英國軍艦進入珠江開始,第一次英軍進入廣州城受到抵抗退出,57年再次攻破廣州,葉名琛被捕,1858.4英法聯軍到達大沽口,5月20日攻下大沽口
第二階段是58年6月開始談判,之後和英法美俄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最遲到11月份已經把該簽的都簽完了。問題是。這時候圓明園還沒事兒。。很奇怪是不是。。
因為條約不是簽完就生效的,還要有雙方的證明,要把各自的條約拿回去蓋個章回來,從英國一來一回,決定一年後換約。
清政府表示在上海換吧,英國人表示在北京換吧。清政府表示在北京就在北京吧,能不能不帶武器啊,不要進大沽口啊。。英國人表示,軍艦開進去。。
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在第一次大沽口打敗之後負責大沽口防務,加強了火力,英法聯軍驕傲地開進了大沽口,期待著換個約回去,然後被僧格林沁一聲令下,密密麻麻的炮火,有備打無備,英法聯軍當即傷亡慘重(畢竟人家不是來打架的。。)。然後就跑掉了。。
英法聯軍兵敗的事情傳回國內,英國和法國表示要報復,然後就集結軍隊開了過來。然而咸豐皇帝還希望打跑了他們他們就會罷兵言和。。認知的問題。然後軍隊登錄北塘,對大沽口夾擊的時候清政府才反應過來。這會兒已經遲了。此時是8月21日,大沽口失陷。
三天後英法聯軍開入天津。
九月中旬僧格林沁在張家灣戰敗(僧格林沁的馬隊,大清最後的武裝力量,不要較真。。)
9月21日八里橋失陷。
八里橋兵敗當日,咸豐帝以「辦理和局不善」為由,撤去載桓,穆蔭的欽差大臣職務,改派30歲的恭親王奕訢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督辦和局」。次日,咸豐帝就逃到了避暑山莊。。
10月6日,燒毀圓明園
關於火燒圓明園的原因:
學過的有四個方面:①英法聯軍在進攻中先後在大沽口,通州,八里橋遇到了頑強抵抗
②天氣轉冷
③主持北京政局的恭親王一直沒有出面議和
④圓明園是清政府的另一個政治中心
在百度百科0.0關於巴夏禮事件
ok?
我真的不管雨果怎麼看。我更願意把原因放在清政府無能而不是放在人家侵略上。
人家坐軍艦來大沽口,你可以不讓人家來,來了就來了,人家是議和的,一棍子打懵了再說。。
人家帶著軍隊來侵略了,你以為人家被打之後不會和你計較,反而以為人家是來議和的,被拿下了才反應過來。。
人家打到北京城皇帝不見了留下個三十歲的親王,還便宜行事。國家領導人這個負責程度啊。。
負責人也不出來負責一下,非要讓人家燒了之後再談。。雖然我感覺這負責人也是倒霉催了。。
人家都不講理了你還把把柄往人家手裡放,明顯都打不過了還擺大國威嚴,惹出亂子來竟然還不負責,說跑就跑。。
也不說是指責某些歷史人物,只是這種體制,這種思維,真真要不得。。
我認為英國人的紳士很虛偽,倒不是因為舉止的虛偽,而是本質的虛偽。掠奪和摧毀另一個文明來壯大自己是他們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而這種弱肉強食的精神已經深入他們文化中去了。
別老覺得都是別人欺負你。
1、二戰中,中國和英法同屬一方陣營,群毆模式中,正常的敘事邏輯是強者有恩於弱者。戰後,主動道歉或者要求道歉,大約皆不合時宜。
2、改朝換代後,天朝為了爭取獲得英法的建交意願,忌諱重新要求,默認並繼承了上述態度。
一句話,因為雅爾塔體系本身。當時世界還沒進入現代體系,處於一種「打了也白打」的狀態,遍地都是希特勒
而二戰時已經不同了
首先。
你並沒有把人家打趴下
直至今天,人家也都跟你一樣是五常,何況你才跟人家平起平坐了幾天吶。
他們打贏了
二戰日本是戰敗國而英法是戰勝國
課本上學到的歷史還是有些主觀的
西歐等國家侵華是為了通商
日本是為了滅亡
而且火燒圓明園是復仇泄憤行為…
看近代史,不能老抱著怨婦心態來看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說實話, 了解下這個事情的起因
看看滿清是怎麼虐殺英法使節的
你就會覺得僅僅火燒個圓明園已經是很克制的報復了
------------
更新下回答,
二鴉是侵略, 沒什麼爭議
清政府當時的確是即狂妄又無知,
在根本無力的情況下, 還虐殺公使
基本上屬於找抽
--------------
另外別一個個回復弄的自己跟滿清貴族似的,
人大清八旗子弟真沒中華民族的概念,
英法抽的也是大清皇族臉面, 燒的也是皇家花園
真要報復平民, 北京城放把火, 死的平民就多了去了
原因有三:
1.時間久遠
2.日本擋在前面吸引怒火
3.當代國際秩序建立在二戰的廢墟之上,而英法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這一秩序的規則制定者,至少是參與制定者
歐洲人幾乎殖民了這整個非洲,他們向非洲人謝過罪嗎?清軍入關屠殺了那麼多漢人,到清朝滅亡也沒謝罪。本來就是弱肉強食,不謝罪才正常。德國日本要是不戰敗,他們也不會謝罪的。假如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當初不僅僅趕走了歐洲殖民者,還打回了歐洲本土,對歐洲國家實施了軍事佔領,那現在肯定有成批的英國人、法國人來圓明園下跪。只有失敗者會謝罪,勝利者永遠不會。
用 英法俄 對於中國入侵的歷史來淡化日本的行為 是有多無知…這是日本人狡辯用的
因為二戰的性質 也許你上課沒有認真聽 我告訴你是邪惡的 法西斯 說白了是滅族之戰 屠殺 鼠疫 奴化教育 就是殺不光的奴化你 同化你(不讓你說自己的母語) 懂嗎?
所以 英國在這件事上會告訴你 我們當年是盟友 救助了你們 美國人會說 不是我們 你們早就說日語啦,
!日本老兵來華謝罪?有幾個 或者說 有幾個日本民眾認同他們的做法 就這個親中的首相來中國都被日本國內 罵叛徒 。你造嗎?
。日本官方呢… 參拜法西斯納粹 用 進入 中國 來淡化當年的法西斯行為 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細菌戰的納粹高管 日本天皇 都好好的罵你支那誣賴他們呢
二戰才過幾十年 題主如果年紀不大 問問在是的爺爺奶奶… 當初是怎麼活下來的
很噁心用這種避重就輕的行為淡化日本納粹的事實 今天日本沒到八月十五都在紀念呢哪些納粹
對 就是幾十年前屠殺你爺爺媽媽 父輩一代人的納粹 而 你 在這裡為日本納粹做著淡化
推薦閱讀:
※吳三桂為什麼是漢奸?
※為什麼說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關鍵?
※怎樣看「中國歷史中一場大的戰役會有幾十萬甚至百萬傷亡,卻被數萬乃至幾千的洋人打的那麼慘」?
※清朝在中國歷史的定位是怎樣的?對當代中國人的祖先在思想上相對於明末清初有什麼改變?
※如果美洲和澳大利亞從不存在,歷史進程將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