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衝突再起,是亞塞拜然單方面挑起的嗎?背後靠山是土耳其嗎?動機有哪些?

這算是泛突厥主義運作的結果嗎?抑或是大國角力的結果?主動方有哪些戰略動機?美國和俄羅斯、伊朗等國的智庫可能會怎麼盤算?這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會有怎樣的影響?


瀉藥。

關於此次衝突,我了解的情況還不夠多。
當然,從官方消息來看,雙方都指責對方挑起了衝突,宣布己方自衛反擊擊退了對手,而且以相對比較小的傷亡取得了比較大的戰果。比如亞塞拜然方面宣稱打死亞美尼亞方上百人,摧毀裝甲車多輛,佔領三個高地;而亞美尼亞方面也宣稱擊斃亞塞拜然方面一百三十人以上,等等。
不過,對戰時【官方發表】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些數字不過是為了鼓舞士氣,水分在三倍以內就不錯了。更加科學的方法是核對雙方公布的己方傷亡數字,因為這個數字雖然也可能被縮小,但考慮到撫恤等後續行政工作,可能還比較切合實際——另一方面,己方公布出來的數字基本上屬於「瞞不過去的損失」,也就是說至少可以肯定這些損失確實存在。
亞塞拜然宣布單方面在納卡地區停火 已造成18人死亡30多人受傷

亞塞拜然國防部2日說,在近日納卡地區衝突中,共有12名亞塞拜然士兵死亡,一輛坦克觸雷損毀,一架武裝直升機被擊落。而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相在召開內部高層會議時說,自4月1日亞、阿兩國爆發衝突至今,已造成亞方18名士兵死亡、35人受傷。

確定了方法論之後我們從上文不難判斷:
亞塞拜然方面承認的損失為——陣亡12人,損失坦克1輛、武裝直升機(MI-24)1架。
亞美尼亞方面承認的損失為——陣亡18人,受傷35人。
可見,亞塞拜然方面兵力損失較少,而技術裝備損失較多,在這種邊境衝突中更像是「有備而來」的一方。當然,也不排除亞美尼亞下層軍人擅自挑釁正中亞塞拜然方面下懷的可能性。因此,究竟孰是孰非不妨等待有更多情報之後再作定論。
【圖片醒目】評論區知友提供的示意圖也從另一個角度增大了亞塞拜然主動挑起衝突的嫌疑。

不過這裡也要指出 @Boa Hancock 知友所謂「亞塞拜然準備了1萬火車箱的軍火,是亞美尼亞方面的20倍,這明顯是做了戰爭準備的」應屬張冠李戴,因為這是二十多年前納卡戰爭時的事情了:
24年前的納卡衝突:亞塞拜然被迫靠車臣悍匪打仗
以舊聞來判斷亞塞拜然方面早有準備顯然不能令人信服。

事實上,本輪衝突由來已久,甚至在土耳其與俄羅斯還處於蜜月期的2014年8月就已經開始了:
恩怨20年,納卡再起衝突的背後
結果,衝突在雙方「死傷數十人」之後被俄羅斯總統普京強力的介入所仲裁。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泥潭(2014年8月15日俄羅斯正規軍開始成建制介入頓巴斯戰爭),但土耳其卻同俄羅斯正在蜜月期。土耳其不但沒有追隨西方制裁俄羅斯,還釋放了相當的善意;普京也因此在同年12月高調訪土,與埃爾多安打得火熱:
北京青年報電子版
此後,納卡衝突仍在繼續,看起來與俄土關係的大起大落沒有什麼相關性。整個2015年雙方交火接近3000次,僅僅當年12月的一周內亞美尼亞方面就損失了18名士兵:
一周內18名亞美尼亞士兵在納卡衝突中死亡
這樣看來,此次衝突應該與什麼「泛突厥主義大陰謀」沒有什麼關係,屬於2014年8月以來本輪納卡衝突的一個延續。

至於為什麼納卡形勢從2014年開始惡化(實際上2008年和2012年納卡也發生過軍事衝突),我想跟這個事件應該有點關係:
亞美尼亞加入歐亞經濟聯盟
亞美尼亞選擇加入歐亞聯盟,讓亞塞拜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歐亞聯盟到2022年將建立統一關稅區,到2025年將成為人員、物資完全自由流動的區域,這意味著納卡很可能被納入到俄羅斯為首的這個區域,也就意味著亞塞拜然很可能永遠的失去納卡——就像現在已經被俄羅斯肢解的喬治亞那樣。在這種情況下,亞塞拜然人必須做些什麼來提醒國際社會,提醒可能幫助自己對抗亞美尼亞乃至俄羅斯的無論什麼勢力(歐、美、土什麼的都無所謂),在外高加索還有納卡這麼一個問題、這麼一張牌。
當然,除了這一外因之外,我們也該看到,亞塞拜然的國內政治氣候也決定了該國政府必須表現出某種「有所作為」的進取姿態。
今天的亞塞拜然,名義上有多黨制的議會,但實際上是一黨獨大。當然,這種集全國統治精英於一黨而獨攬統治大權的「政權黨」現象在獨聯體國家是十分常見的,亞塞拜然的對手亞美尼亞本質上也是如此。但是,亞塞拜然的特點在於「政權黨」新亞塞拜然黨比之俄羅斯、亞美尼亞的「政權黨」更加封閉、也更加家族化。
Elections in Azerbaijan
在亞塞拜然2015年議會選舉中,新亞塞拜然黨獲125席中的69席,單獨過半;更有甚者,剩下的席位絕大多數都是獨立候選人的,因此他們幾乎不可能發出任何與新亞塞拜然黨不同的聲音。
Elections in Armenia
這是對照組,亞美尼亞的「政權黨」共和黨對國家權力的掌控與新亞塞拜然黨一樣牢固,但亞美尼亞議會裡存在著「繁榮的亞美尼亞」、亞美尼亞革命聯盟(=達什納克)等有力野黨。
蓋達爾·阿利耶夫
同某些「政權黨」內部相對民主或至少是統治階級內部不同利益集團都在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最典型者如日本戰後的自民黨,亞美尼亞的共和黨也屬此類)不同,新亞塞拜然黨基本上被阿利耶夫家族所掌控。老阿利耶夫作為蘇共政治局委員在掌握亞塞拜然十餘年之後,竟然還能在2003年臨死前傳子成功,這是亞美尼亞無論哪個政權黨要人(哪怕總統、總理)都做不到的,甚至在獨聯體國家也是破天荒頭一遭。這樣一來,小阿利耶夫能成功躋身巴拿馬文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目前小阿利耶夫也已經五十五歲,雖然作為國家元首尚且年富力強,但也到了該培養第三代的時候了(他本人就是在三十三歲時成了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公司的副董事長)。這個時候他對外做出所動作,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國家油價的下跌和低位徘徊,現在亞塞拜然的日子也不是太好過。
Economy of Azerbaijan
如果說衝突真的是亞塞拜然有組織、有預謀挑起的話,那麼我可以想到的戰略動機也無非就是以上幾條了。順便再值得一提,亞塞拜然歷史上與伊朗關係密切、同時國民也多信奉十二伊瑪目派,但獨立以來因為新亞塞拜然黨提倡亞塞拜然世俗民族主義,因此同伊朗的關係是處於敵對狀態。和土耳其的關係雖然因為同說突厥語的關係比較好,但泛突厥主義本身與亞塞拜然民族主義也是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的,因為這意味著亞塞拜然人首先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更廣大的突厥民族的一部分。因此,亞塞拜然在1990年代取締了以土耳其為基地組織泛突厥主義活動的跨國政治團體灰狼(土耳其民族運動黨的外圍團體)在亞塞拜然的分支機構,同時該國還把突厥化之前舊亞塞拜然的象徵即聖火畫上了國徽。可見,亞塞拜然當局雖也會打泛突厥牌與土耳其勾搭,但對泛突厥主義總體上還是不甚感冒的。從小阿利耶夫本人的經歷來看,他雖然會說流利的土耳其語,但主要的外交方向也還是歐洲和俄羅斯。

至於亞美尼亞么,我只說一條:
Serzh Sargsyan
現在的亞美尼亞總統Serzh Sargsyan本人就是納卡首府斯捷潘納克特出身,蘇聯解體前夕是納卡自治州黨委第一書記助理、納卡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納卡戰爭爆發後任納卡自衛軍(現防衛軍)軍事委員會主席,戰爭結束時是亞美尼亞國防部長(換言之就是納卡戰爭中亞美尼亞一方實際的總司令),戰後又任國家安全局長、國家安全部長、總參謀長、國安會秘書長、國防部長等國家安全領域的要職,然後當上總理、總統。
你說從納卡發家、主要「政績」就是打贏納卡戰爭開疆拓土的他怎麼可能在納卡問題上退讓哪怕一步?那簡直是政治自殺。
事實上,當初正是這伙納卡(特別是斯捷潘納克特市——此公與前總統科恰良在1980年代初曾分任該市團市委的正副書記,這兩人在80年代末又分任納卡獨立運動的政治和軍事領袖)出身、兼具蘇共官僚背景和納卡戰爭軍事履歷的「民族英雄」在1998年推翻了試圖與亞塞拜然媾和的開國總統彼得羅相而建立起了共和黨迄今為止已經長達十八年的政權。

美國、俄羅斯和伊朗的智庫怎麼盤算,我還沒看過他們的報告。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和俄羅斯似乎都不希望節外生枝:
俄美德呼籲納卡地區衝突雙方停火
至於伊朗,恐怕巴不得小阿利耶夫身死族滅好把亞塞拜然納入神權之下,怎麼也不會替亞塞拜然當局打算的。

ps
亞美尼亞方人少國窮,但陸軍常備兵力上居然還有具有優勢——亞美尼亞陸軍有45000人,納卡「共和國」防衛軍還有額外的20000人;相對而言,亞塞拜然陸軍不但只有55000人,而且五個軍里有一個軍被分割在納西切萬無法與本土的部隊共同行動,另有一個軍則要負責監視伊朗。
當然,亞塞拜然人財大氣粗,該國有100輛T90和將近400輛升級過的T72坦克。反觀亞美尼亞呢?只有20輛T80和200輛T72而已。當然,納卡防衛軍號稱自己有300輛坦克……


就來說說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人可以說是世界上命運最曲折的民族了,與猶太人頗有幾分相似。


聽說,現在有些民族之所以胸無大志,是因為它們歷史上從沒有強大過,不知強盛是什麼滋味。亞美尼亞就正好是一個反面證明,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在外族殺戮之後幾乎滅亡的民族是怎麼重新凝聚起來的。


亞美尼亞有三千年有記載的文明史,在古代始終是高加索、東安納托利亞最強大的民族。在公元前後的亞美尼亞王國橫跨兩個大陸,境內有幾十個民族,多次擊敗過羅馬人。公元301年,亞美尼亞奉基督教為國教,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直接提升了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地位。在這個意義上,後來的歐洲各國都可以說是亞美尼亞的效仿者。亞美尼亞後來被波斯人、阿拉伯人、塞爾柱克人、奧斯曼人統治了一千多年,三面被伊斯蘭國家包圍,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基督教和獨特的亞美尼亞文化。

亞美尼亞的最大領土

從十三世紀到十五世紀,蒙古人、土庫曼的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帖木兒帝國相繼西進。亞美尼亞在北高加索的兄弟民族阿蘭人被屠戮殆盡,現在只留下了「阿蘭」這個地名。南高加索的亞美尼亞抵禦了全部這些進攻,但不可避免地導致國力大幅下降,終於在16世紀被奧斯曼土耳其和波斯瓜分。波斯的一半稱為東亞美尼亞,今天的共和國就是這個地區的一小部分。1828年俄羅斯打敗波斯,獲得了東亞美尼亞。沒有這次戰爭,亞美尼亞民族很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留在奧斯曼帝國的是西亞美尼亞。在19世紀,亞美尼亞人是今屬於土耳其的特拉布宗、埃爾斯倫、凡城等地的主要民族。在當時較為寬容的宗教政策下,迅速形成了一個富有的中產階級。同希臘人一樣,亞美尼亞人經商,遍布奧斯曼各地。但他們要背負沉重的稅負,並且被視作二等公民。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奧斯曼衰落了,失去了在歐洲的絕大部分領土,又被捲入了一戰。土耳其人把一切都歸咎於基督徒,又不敢招惹西方列強,於是開始敵視他們本國的同胞,希臘人、亞述人,還有人口最多也最富饒的亞美尼亞人。

1915年土耳其借口亞美尼亞人「通敵」,下令將亞美尼亞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部轉移往敘利亞的阿勒頗和代爾祖爾附近。一百多萬人,包括普通的農民、牧民,也包括教授、學者、醫生、企業家,被毫無預兆地從家中趕出來,押往敘利亞。其實土耳其在阿勒頗和代爾祖爾根本沒為這些人建設任何設施,亞美尼亞人留在家鄉的物品被隨意堆積在倉庫中任人搶掠。很多男人沒被轉移,離開城市後就被釘上鐵鏈,押到野外處死。


誰都知道剩下的人根本走不到敘利亞,奧斯曼政府後來也承認,轉移只是為了方便土耳其人折磨他們,以及搶劫和謀殺。最終幾十萬人被驅趕進沙漠中,或餓死或病死、或遭到守衛處決。少數倖存者逃往世界各地。現在的許多世界地圖在土耳其東部依然會標註過去的地名亞美尼亞,其實這裡原本的居民已被殺盡。


一件很諷刺的事實是,當年的轉移路線都經過庫爾德斯坦,而當時地位頗高的庫爾德人,在這場野蠻的屠殺里相當積極。若是他們能預知幾十年後庫爾德人的後代在土耳其的民族國家裡會被如何壓迫,十分懷疑他們還會不會這樣參與一場土耳其人發動的屠殺。


1918年土耳其戰敗,1920年各方簽訂色佛爾條約。被土耳其人壓迫了幾百年的亞美尼亞人,有希望在東、西亞美尼亞建立一個統一的亞美尼亞共和國,主要城市包括今天的首都埃里溫,以及特拉布宗、埃爾斯倫、凡城。流亡海外的幾十萬亞美尼亞人可以重返家園,建設這個新國家。僅一年之後這個條約就被西方放棄,原因是土耳其成立了一個新的、親西方的共和國。西方默許土耳其從剛剛建國亞美尼亞人手中奪去了大部分過西亞美尼亞。這一戰中,屠殺了一百五十萬亞美尼亞人的土耳其,再一次奪去了三分之二的亞美尼亞領土。


土耳其共和國既不承認大屠殺,也不允許亞美尼亞人返回故鄉。時至今日依然如此。「那些亞美尼亞人是在轉移過程中自然死亡,我們沒有進行屠殺」。大屠殺的罪魁禍首,當年鼓動屠殺、制定屠殺方案的塔拉特-帕夏在今日的土耳其被視為民族英雄,伊斯坦布爾、安卡拉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廣場。想想柏林若是有條「阿道夫-希特勒大街」,猶太人會作何感想。


對亞美尼亞人更無恥的背叛發生在後來。亞美尼亞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就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加入蘇聯。蘇聯人為了與新成立的土耳其「建立友誼」,告別過去的敵對關係,將亞美尼亞的大片土地送給了土耳其,其中包括第二大城市卡爾斯,以及亞美尼亞的象徵、所有亞美尼亞人心目中的聖山--亞拉拉特山。

黃線內是加入蘇聯時的亞美尼亞共和國,紅線內是今天的亞美尼亞共和國

從亞美尼亞共和國的三分之二都可以看見亞拉拉特聖山,但這座山卻在土耳其領土,亞美尼亞人被禁止進入。前景為埃里溫舊城區

剛剛進行了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土耳其接收該地區後,毫不遲疑地對此地的亞美尼亞人進行了清洗。


亞塞拜然人與土耳其人同源,加入蘇聯之前阿、土關係曾經很是緊密。在蘇聯國內,亞美尼亞的近一半領土被送給亞塞拜然,其中就包括納卡和至今仍在亞塞拜然人手中的納希切萬。

這就是納卡問題的由來。


一些納希切萬的亞塞拜然人說「這片土地上從沒有過什麼亞美尼亞人」。他們的祖先幾百年前還在中亞草原上放羊的時候,亞美尼亞人就早已是這裡的主人了。


1991年,新獨立的亞美尼亞,憑藉自己的努力,解放了從不應該屬於亞塞拜然的納卡。


這個創造了三千年文明的民族決不會滅亡。


引用知乎另一個回答中的一段話,上次納卡爆發衝突,許多定居歐美的亞美尼亞人回國報名參軍。當地人說:「亞美尼亞人,是唯一一個和平年代向外移民、戰時卻回國效力的民族。」期待亞美尼亞人,有朝一日能夠像猶太民族一樣,用不息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恢復往日的輝煌。

---------------------------------------(原來準備發評論的,寫在這了,直接忽略就好)-----------------------------------


知乎首答,就有了一堆贊,出乎意料,謝謝各位啦。

首先,感謝 @山丘之卒 ,指出了文章里的問題,提供了不少資料,

另外,可能有人會誤解我的意思,在這裡解釋一下。這篇文章當然不是在探討本次納卡衝突中雙方各有什麼戰略意圖,雙方國內政局怎樣、背後要有哪些國家支持這類問題,而是想嘗試從亞美尼亞人歷史的角度解釋一下這個衝突的來源。專業研究高加索、前蘇聯或者西亞地緣政治的人,或者對這一地區有全面了解的人當然會知道這裡的歷史,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兒為什麼會亂。


中國人的一個普遍觀念是國與國之間發生的所有事,全都是國家利益,都有大國博弈。這樣的觀點解釋中國、日本這樣的國家沒問題(在聯大的發言都可以直接說「這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但是世界上還有不少意識形態支配的國家,有不少民族主義主導的國家。當年蘇聯援助中國建立了幾百個大型工業項目,後來差一點連整顆的原子彈都給我們了。難道他們就沒有想過中蘇不久後可能交惡,蘇聯什麼回報也得不到?美國當年在蘇丹快速發展的時候制裁蘇丹,不少美國企業被迫撤出蘇丹市場。固然有蘇丹與美國作對等原因,可是換做中國人,或許就不會這樣做吧?


納卡問題,當然雙方的國家戰略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亞、阿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都非常強,可以看看外國網站包括FB、y2b,關於這兩國人的內容底下對罵的到處都是。亞美尼亞的民主制度類似西方,現在的共和黨就是靠著民族主義起家的,而且支持率很高。在這問題上出錯了會有什麼結果,可參見1998年因為向阿妥協被迫辭職的總統彼得羅相。亞塞拜然這種老爹傳兒子的國家,為了維持政權會不惜一切提高支持率。在現在經濟發展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時候,調動國內民族主義是很正常的手段。歷史問題不正是民族主義的來源嗎?(個人看法,如有不當請多指正)


接下來說為什麼要寫亞美尼亞。畢竟人不是上帝,要怎樣才能完全客觀中立?很難。有些的確不站隊的人,想來想去,他們的看法就變成了哪方對他自己有利,哪方就是正義。這樣觀點對於正確理解衝突沒有一點好處。據說雙方大使館上有相互指責的文章(例如http://www.azembassy.com.my/armenia/index.htm,Nagorno Karabagh,都是按時間順序詳細記述了納卡衝突的歷史和現狀,感謝 @山丘之卒 !),說不定綜合起來看看,原來完全不了解情況的也能明白了。


的確雙方都有理:但首先,戰爭中雙方都有屠殺(eg. 紀念霍賈利大屠殺)、驅逐、迫害難民的行為。但畢竟那是戰時。現在亞美尼亞對國內少數族裔的待遇比亞塞拜然好得多,考慮到亞是一個在歷史上遭遇過種種苦難的小國,這實在很不容易。更何況,儘管亞美尼亞人對他們的鄰居的偏見很深,政府卻沒有受到民粹主義的影響,在民間一些人有這種情緒,一般也只是藏在心裡。


而且,就算不覺得在一篇文章里同時寫上兩種幾乎是對罵的觀點很傻的話...我為這篇文章查了十幾篇百科還有新聞通訊的好嘛...難道你們叫我再加入一倍的內容??(╥﹏╥)

---------------------------------------------------------------------------------------


亞塞拜然是一個依靠能源出口為生的國家,這次油氣下跌不僅打擊了俄羅斯等國,而且也打擊了亞塞拜然經濟。2016年初亞塞拜然貨幣貶值一倍不止,這讓阿利耶夫政府招架不住!為了轉移國內人民的注意力,阿政府有可能故意挑起與亞美尼亞的衝突!畢竟過去十年的高油價讓亞塞拜然軍隊攢了不少好貨,包括中國的武器……挑起衝突至少不會虧本!

剛看到,這幫沒良心的中國軍火商好像把衛士—2火箭炮賣給亞塞拜然了!


請關注專欄:LanguageFun(http://zhuanlan.zhihu.com/languagefun)和Geopolitics(http://zhuanlan.zhihu.com/geopolitics)。

納卡問題,在歷史上是個遺留問題,在政治上是陰謀和角力,在地緣政治上則是必然。

(一)首先,納卡問題主要是一個民族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的範疇,起碼要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沙皇俄國時代的高加索歷史才能弄明白。簡而言之,同一塊地方,歷史上被多個民族佔據過,雙方都曾佔過優勢,所以至今大家都覺得這裡是自己的地方。具體請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gorno-Karabakh

(二)其次,納卡問題在歷史的進程中有過解決的機會,但是這一問題被留著懸而未決,甚至被利用,就可以算是政治陰謀了。分而治之,挑撥離間,從來都是帝國主義的慣用手法。印巴分治、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阿拉布卡爭議,以及納卡問題,莫不如是。具體到納卡問題,先看圖:

亞塞拜然西南部和亞美尼亞東南部(圖中陰影部分),本來就是阿族和亞族混居,其中納卡地區(圖中橙色陰影部分)亞族人數佔優,但是在斯大林擔任蘇聯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部部長期間,蘇聯將這一地區劃歸亞塞拜然管轄,種下了禍根。雖然在蘇聯時代,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但是從大俄羅斯的角度來說(雖然斯大林是喬治亞人),一旦有變,這些邊緣小國之間存在邊界衝突其實是最好的,這樣小國之間就不能聯合起來對付俄羅斯,俄羅斯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介入。這裡需要特別說明,說納卡問題是斯大林或者蘇聯帝國主義的陰謀,並不是說這一問題是由他憑空生造出來的,因為納卡問題在斯大林和蘇聯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也不是說我們就一定要去猜測斯大林和當時蘇共的想法,猜也猜不了;我說的是從當時蘇聯所採取政策及其實際結果,納卡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甚至惡化了,而這種惡化一定程度上對於蘇聯帝國主義是有好處的。具體過程百度百科就有:

為了安撫土耳其,蘇聯同意一個分割方案:將贊格祖爾將納入亞美尼亞的控制,而卡拉巴赫與納希切萬則交由亞塞拜然人控制。若是土耳其沒有意見,斯大林也有可能將卡拉巴赫交由亞美尼亞人控制。最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於1923年7月7日在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下建立。

這樣就硬生生地把南高加索山區中段的亞族和阿族混居地區拆成了三塊,從西南向東北分別是納希切萬地區、贊格祖爾地區、納卡地區,其中贊格祖爾地區劃歸亞美尼亞,把亞塞拜然隔成兩塊,納希切萬地區成了亞塞拜然的一塊飛地。

下圖是高加索地區圖,可見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個小國夾在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個大國中間,再加上對前蘇聯邊緣地區強力滲透的美國,還有裏海的石油問題,衝突必不可免。

衝突的地區有四塊,三塊已經爆發衝突,即納卡問題、南奧塞梯問題,以及阿布哈茲問題,其實還有一個潛在衝突區域,即納希切萬地區(Nakhchivan)。其中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已經事實獨立,基本已經加入俄羅斯了。納卡地區也算處於事實獨立狀態,有併入亞美尼亞的趨勢。納卡問題的角力方可以分為兩方:

  • 分離方:支持納卡地區獨立或併入亞美尼亞,包括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自身、亞美尼亞、俄羅斯、伊朗。
  • 統一方:支持納卡地區是亞塞拜然領土,包括亞塞拜然、土耳其、喬治亞、美國。另外,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納卡地區屬於亞塞拜然。

納卡共和國、亞美尼亞不用多說,亞美尼亞主要是東正教亞美尼亞族(準確地說是亞美尼亞教會,教義與東正教有差別,但是一般而言就歸到東正教一類了),亞塞拜然主要是亞塞拜然族穆斯林。總體國力上,亞塞拜然佔優:

阿方經濟實力較強(有裏海油田),其搞到的武器也比亞方多。以彈藥為例,亞方只有500節車廂,而阿方的彈藥儲備則多達1萬節車廂,僅這一項就構成了20比1的壓倒性優勢。同時,亞塞拜然在兵員儲備上也佔上風,1992年該國可以動員的17歲至32歲的男性多達130萬,而同年齡段的男子亞美尼亞只能動員55萬,不到阿方的一半。(回顧納卡戰爭:亞塞拜然曾靠車臣僱傭兵打仗(圖)-軍事暢談)

亞塞拜然人口948萬(2014年),預測人口還在上漲;亞美尼亞人口300萬(2015年),人口預測還是下降的。道理很簡單,現在世界上的穆斯林國家,人口預測基本上都是上漲的,白人國家,人口預測基本都是下降的。

伊朗支持納卡獨立的原因主要是裏海石油問題,這幾年亞塞拜然因為裏海石油發財了,經常在裏海沿岸國家首腦峰會上反對俄羅斯和伊朗的聯合提議。但是伊朗的主要關注點不在這裡,而在波斯灣,所以不會分出太多精力。

喬治亞支持亞塞拜然主要是都受俄羅斯的欺壓,同病相憐。其實同理可能還有烏克蘭,但是這兩個國家都可能只能聲援,起不到實質作用。

土耳其支持亞塞拜然,俄羅斯支持亞美尼亞,一定程度上還有民族和宗教認同問題,阿族主要是穆斯林,亞族主要是東正教(亞美尼亞教會),下圖是亞塞拜然總統伊利哈姆·蓋達爾·奧格雷·阿利耶夫(左),以及亞美尼亞總統謝爾日·薩爾基相(右),人種的差異不言自明。

但是俄羅斯的總體國力是處於下降狀態的,土耳其則處於上升狀態。而且俄羅斯人口正在萎縮,土耳其人口正在上漲。當然當前總體上,俄羅斯相比土耳其好,處於絕對優勢,所以雙方都希望保持納卡地區穩定。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兩點:第一,民族和宗教認同,對於周邊國家對於納卡問題的態度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支持亞塞拜然,伊朗支持亞美尼亞,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二,各個國家對於納卡問題的態度,不一定都很絕對,比如伊朗討厭亞塞拜然,但是支持亞美尼亞的力度也不能太過,畢竟伊朗國內還有亞塞拜然族,並且亞塞拜然和伊朗都是伊斯蘭教國家。

(三)再說地緣問題。從地緣的角度來說,納卡問題是一種必然,先看高加索地圖地形圖:

高加索山脈分大高加索山脈(北)和小高加索山脈(南)兩條,中間就夾著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個國家。高加索地區有兩條主要河流,分別是喬治亞境內向西注入黑海的里奧尼河,以及流經土耳其、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庫拉河,庫拉河有一條主要支流阿拉斯河是土耳其、亞美尼亞、伊朗以及亞塞拜然的主要分界線。

再看高加索的三個衝突地區,很顯然都是峽谷地區。其中阿布哈茲地區的沒有主要河流,全是一條一條垂直於北高加索山的小河直接流入黑海,而北高加索山脈西段比較高,並且受到西南季風影響大,降雨比東段地區多10倍,所以阿布哈茲地區全是南北走向的峽谷地帶,溝壑縱橫,與喬治亞核心地區無路可通,這種地形喬治亞這種小國根本無力徹底征服,所以還沒等到俄羅斯武力介入阿布哈茲地區就事實獨立了。南奧塞梯地區同理,這裡還屬於北高加索山脈西段,降雨也比較豐富,也全是南北走向的峽谷地形,只要有分離主義傾向,中央政府也不好管。但是這裡的峽谷直通喬治亞核心地區,所以單憑南奧塞梯和喬治亞中央政府對抗,喬治亞費點力是可以吃下來的。無奈俄羅斯武裝介入,南奧塞梯已經事實獨立,跟俄羅斯簽訂了一系列一體化協議,基本上已經劃歸俄羅斯了。下圖是俄軍車隊進軍南奧塞梯的照片,感受一下巍峨的高加索山脈:

納卡地區屬於庫拉河流域,地形沒有前兩個地區那麼崎嶇,但是還是處於阿拉斯河的幾條支流行程的峽谷地區,亞族人口又佔優,自然不服亞塞拜然管。這樣的峽谷地形,當年在蘇軍裡面當後勤部隊的亞塞拜然軍隊根本打不下來:

在兵員素質上,亞美尼亞卻明顯佔上風。雖然兩國的武裝力量中都有不少人曾在蘇軍服役,但亞塞拜然人在蘇軍體系中不受重視,很多人被分配到工程營等輔助部隊,缺乏實戰經驗。而亞美尼亞人卻有著「從亞歷山大東徵到東羅馬時代的彪悍歷史」——早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亞美尼亞人就組建了2個步兵師加入紅軍。二戰期間,50萬亞美尼亞人蔘軍報國,他們中湧現出多達50名戰功卓著的亞美尼亞高級將領,其佼佼者就是蘇聯第一位少數族裔元帥巴格拉米揚。(回顧納卡戰爭:亞塞拜然曾靠車臣僱傭兵打仗(圖)-軍事暢談)

(四)暫未爆發衝突的納希切萬地區
雖然納卡問題、南奧塞梯問題、阿布哈茲問題都已經爆發衝突,但是整個高加索地區的地緣格局中,卻不是最危險的地區。最緊要的問題是納希切萬地區,如果這裡爆發衝突,那真是牽一髮動全身,足以挑起幾個地區大國的全面戰爭。先上圖:

圖中紅圈裡面叫贊格祖爾走廊(Zangezur Corridor,注意贊格祖爾走廊指的是阿拉斯河谷地區,贊格祖爾地區則指的是亞美尼亞南部的突出部,分隔納希切萬地區與亞塞拜然本土的就是),這裡才是高加索的命門所在。作為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亞美尼亞與伊朗國界線的阿拉斯河從這裡流過,留下了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走廊,俗稱讚格祖爾走廊。倒不是這一地區格外富庶,而是它作為一個物流通道的作用,控制了這一走廊,就可以北上俄羅斯的勢力範圍,西進土耳其的核心利益,以及東南直插伊朗的扎格羅斯山區。

亞美尼亞多山,主要人口都集中在這一地區,所以這一地區對於亞美尼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亞美尼亞人自稱是諾亞的後代,這一地區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一種祖產。

對於亞塞拜然來說,納希切萬地區一百年前就劃歸它管轄。現在比較穩定,就在於亞塞拜然成功地在這一地區驅逐了亞美尼亞勢力,人口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無奈人口太少,迄今只有3.5萬人,哪個大國想要征服3.5萬人的地區都不會太難。而且這是一塊飛地,終究不夠安全,所以亞塞拜然的國家策略必然是想收復納卡地區,並且打通亞美尼亞東南部的贊格祖爾地區(下圖中的Zangezur Range),連通納希切萬與亞塞拜然核心地區。

對於土耳其來說,安納托利亞高原越往東越高聳,阻擋了帝國東進的道路,只有掌握了贊格祖爾走廊才能繼續向東,否則大奧斯曼的輝煌就無法再現、大突厥的夢想就無法實現。

對於伊朗來說,如果要從西北方向拓展影響力,也必須經過贊格祖爾走廊。這裡也曾經是波斯帝國西進的通道。而且從整個歐亞大陸的地緣來說,伊朗是西北亞通向南亞的大通道,或者說當年蘇聯帝國想要獲得印度洋出海口,從伊朗比從阿富汗方向(再經巴基斯坦、印度)其實更好。

If you look carefully at a map of Iran, you can see that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 — the Zagros Mountains — is actually a land bridge for southern Asia. It is the only path between the Persian Gulf in the south and the Caspian Sea in the north. Iran is the route connecting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But because of its size and geography, Iran is not a country that can be easily traversed, much less conquered. (The Geopolitics of Iran: Holding the Center of a Mountain Fortress)

總之,從世界地緣的角度來說,納卡問題是一個小衝突,但是牽連甚廣,可以說是里三層外三層。直接衝突的小國有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背後支持的地區大國有土耳其和伊朗,角力的主角則是俄羅斯和美國。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和平;但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我們拭目以待。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衝突再起,是亞塞拜然單方面挑起的嗎?

答:不是。

背後靠山是土耳其嗎?

答:不是。

動機有哪些?

答:石油價格。

這算是泛突厥主義運作的結果嗎?

答:不是。

抑或是大國角力的結果?

答:大國政治。是的。

主動方有哪些戰略動機?

答:打壓油價。耶倫宣布暫停加息以後,美國軍方一分鐘都不願意多等,立刻就給俄羅斯釋放地緣政治壓力。

美國和俄羅斯、伊朗等國的智庫可能會怎麼盤算?

答:西方想染指中亞的石油和天然氣,想修一條通過高加索的油氣輸送管道,俄羅斯明確的說:不行。對於西方而言,假如中亞的油氣能通過高加索供應到西方,那俄羅斯出口西方的天然氣和石油價格就要下跌很多。對俄羅斯而言,假如中亞的油氣開始出口,那就意味著俄羅斯多了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所以俄羅斯不可能作出讓步。這本就是與狐謀皮,於是西方開始策動高加索的車臣獨立,希望車臣獨立以後可以修能源輸出通(管)道,俄羅斯已經打了幾次車臣戰爭,生產者(俄羅斯)、消費者(西方)拼的都是錢,賭對方誰能堅持到最後,所以大家都鉚足了勁。對於西方而言車臣戰爭僅僅是能源價格問題,對於俄羅斯而言車臣戰爭是國家生死存亡(俄羅斯是石油、天然氣第一大出口國)的問題,所以俄羅斯的態度相當堅決,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最後能取得勝利的原因。另外一個國家是伊朗。伊朗當然不願意中亞國家在能源市場分一杯羹,雖然伊朗當時還在受到制裁,但伊朗還是跟隨俄羅斯圍堵中亞石油和天然氣供給。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俄羅斯和伊朗的外交基石,因為共同的國家利益。伊朗在與美國就核問題取得最終一致後,伊朗是用五百米衝刺的速度倒向美國,但美國根本沒有理伊朗,道理很簡單,還是朝鮮戰爭那裡講的戰略均勢。美國前期希望通過佔領阿富汗,打通中亞石油和天然氣釋放的通道,然後開始驗證、驗證、再驗證,美國想起來反蘇的阿富汗游擊隊,於是美國放棄了。

這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會有怎樣的影響?

答:西方在投資車臣戰爭以後,最後血本無歸;於是投資阿富汗戰爭,最後發現純屬扯淡,最後滅了本-拉登,慘淡收場。這個時候誰最著急?俄羅斯!俄羅斯建議中國佔領中亞(俄羅斯希望中國佔領中亞以後,造成中美戰略對峙的局面。),中國說:我不去。俄羅斯說:有石油。中國說:我不去。俄羅斯說:有天然氣。中國說:我不去。伴隨著美國開始在中亞駐軍,這個時候中國發現,蘇聯、美國不管誰佔領阿富汗、中亞都是對中國國家安全赤裸裸的威脅。這個時候,中國開始考慮俄羅斯的建議,佔領中亞太急,不作為太緩,喜歡中庸的中國人選擇了修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了配合燒天然氣,中國開始宣傳霧霾的嚴重性。其實中國根本不想修西氣東輸,燒煤多便宜啊。燒天然氣就意味著中國要增加社會生產成本,降低社會的財富積累效率。根據我的經驗,跳大神和鬧小鬼的通常都是一伙人,這就是政治,無利不起早。你們不懂你懂的?

伴隨著地緣政治的各個變數發生變化,美國的心思開始活泛起來。中國的西氣東輸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地緣政治事件,一方面是西方沒有獲得中亞的石油、天然氣,美國對能源采儲、生產、銷售的控制能力進一步下降;另外一方面中國對海洋獲取能源的依賴性進一步下降,這就意味著美國長期遏制中國的戰略利好被拓展陸權的西氣東輸對沖了。這是美國絕對不能接受的!所以美國提出了G2,希望通過自己在掌握霸權的時候達成對自己利好的瓜分世界協議(類似於雅爾塔協定)。中國也看到了自己的戰略優勢,中國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往後推,事緩則圓,用時間換空間,這個時候美國已經預判到到了戰略遏制中國失敗的後果,於是拿出來經濟、軍事、政治圍堵方案,這就是TPP、重返亞太、強化日美軍事同盟。


美國又不傻,開始派海軍圍堵和重點照顧中國,意思很簡單,假如你不願意和我維持戰略均勢,那美國就要文攻武衛。於是中國開始向中亞發展(一路一帶),拓展中國的戰略(縱深)生存空間!意思其實很簡單,假如你圍堵我的海洋,那我就遷界禁海,發展陸地運輸,同時還能保持戰爭潛力。中亞就是中美俄三國之間的烏克蘭,誰佔據中亞,誰就有絕對的戰略主動權和戰略優勢!我在美國玩阿富汗那篇文章里有講過。從表面上看是修了西氣東輸以後改變了大陸均勢,其實遏制中國(大陸國家)是海洋國家(美國)的必然選擇,這一天遲早會來到。而對抗的結局無非兩種,一種是戰爭!那最後就沒有贏家;另外一種是G2,中美重新劃分世界範圍,或許對於中國而言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所在地區古代曾存在庫拉-阿拉斯文化,他們生活於庫拉河與阿拉斯河之間。
當時該地區的人口組成包含多種原住民與移民部落,他們大部分都不屬於印歐民族。依據主流的西方理論 ,這些民族大約在公元前第4至第2世紀被亞美尼亞統治,並與來到此地的亞美尼亞人互相通婚。其他學者則認為亞美尼亞人早在公元前第7世紀便已移居此地。
大約在公元前180年,阿爾扎赫成為亞美尼亞王國的15個行省之一,並維持至第4世紀。阿爾扎赫雖然名義上維持行省狀態,但實際上可能形成一個自主的公國——就像休尼克省一樣。其他理論則主張阿爾扎赫是一塊官地,直屬於亞美尼亞國王。亞美尼亞國王提格蘭大帝(公元前91年-55年在位)在阿爾扎赫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提格蘭納克特——的四座城市之一。古代提格蘭納克特遺迹座落於今首府斯捷潘奈克特東北方48公里處,有一群國際學者在此進行研究。
公元387年,亞美尼亞被拜占庭與薩珊波斯分割之後,阿爾扎赫與烏提克兩個亞美尼亞行省被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接收,該國隨後也被亞美尼亞人的強勢宗教與文化所影響。在此時期,阿爾扎赫與烏提克的人口由亞美尼亞人及多個亞美尼亞化的部族所維成。
亞美尼亞文化與文明在中世紀早期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興盛發展。在第5世紀,有史以來第一所亞美尼亞學校在亞美尼亞字母發明人聖梅斯羅布的努力下,於今日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阿馬拉斯修道院開幕。聖梅斯羅布積極地在阿爾扎赫與烏提克宣揚福音。整體而言,梅斯羅布在阿爾扎赫與烏提克完成三次旅行,最遠到達大高加索山腳下的異教徒地區。第7世紀的亞美尼亞語言學與文法學家在他的作品裡描述阿爾扎赫的亞美尼亞人有其自己的方言,並鼓勵他的讀者去學習。同樣在第7世紀,亞美尼亞詩人達夫塔克·克托赫寫下他的作品《茱恩雪太子之死輓歌》,其中每一節都依序以一個亞美尼亞字母作開頭。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唯一的一部綜合歷史書是由歷史學家莫夫西斯·卡漢卡特瓦齊以亞美尼亞文字寫成。

中世紀中期
在第7與第8世紀,該地區由哈里發國認可的地方官員治理。821年,亞美尼亞王子沙爾·孫巴提安在阿爾扎赫帶領反叛,建立了卡臣王朝。該王朝將阿爾扎赫當成公國統治,並延續到19世紀初期。到了1000年,卡臣王朝宣布成立阿爾扎赫王國,並由約翰·西尼切裡布擔任首任統治者。剛開始,位於阿爾扎赫南部的迪扎克也成立一個王國,由古阿蘭夏希克王朝統治,該王朝延伸自最早的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國王的血統。1261年,迪扎克最後一位國王的女兒與阿爾扎赫國王哈森·賈拉爾·多拉結婚後,兩國合併成一個國家。從此阿爾扎赫繼續維持一個實質獨立的公國。

中世紀末期
卡拉巴赫半獨立「五公國」(奎里斯坦、吉拉伯德、卡臣、瓦蘭達與迪扎克),普遍被視為亞美尼亞最後存留的國家體制(15至19世紀)。
在15世紀,卡拉巴赫地區臣屬於先後由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的突厥人部落聯盟統治的國家。土庫曼人貴族賈漢沙(1437-67年)將上卡拉巴赫的治理權指派給當地的亞美尼亞王子們,允許一位亞美尼亞領導者整合五個貴族家系;各家系由稱為「梅里克」的王子主導。這些王朝代表早期卡臣王朝的分支,也是中世紀阿爾扎赫國王的後裔。他們的土地通常被稱為「五公國」。俄羅斯帝國透過保羅一世於1799年6月2日發出的文件承認五位王子在他們的領域的主權狀態。
伊朗人國王納迪爾沙賦予這幾位亞美尼亞王子行使最高權力,超越臨近的亞美尼亞公國及高加索的穆斯林汗國的規格,以作為王子們在1720年代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時獲勝的回報。卡拉巴赫的這五個公國是由亞美尼亞人家族統治,並獲得「梅里克」(王子)的頭銜。包括:

  • 奎里斯坦公國:由梅里克-貝格拉里安家族領導
  • 吉拉伯德公國:由梅里克-伊斯雷里安家族領導
  • 卡臣公國:由哈森-賈拉里安家族領導
  • 瓦蘭達公國:由梅里克-沙那查里安家族領導
  • 迪扎克公國:由梅里克-阿凡尼安家族領導

這些亞美尼亞王子們維持對該地區的完整控制,直到18世紀中期為止。在18世紀初期,伊朗的納迪爾沙取走北鄰占賈諸汗的權力,以懲罰他們支援薩非王朝。在18世紀中期,由於各王子之間的內部衝突,導致他們的實力弱化,卡拉巴赫汗國因而形成。

現代
1805年,卡拉巴赫的伊布拉希姆·哈里汗與代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帕維爾·齊賈諾夫將軍簽訂庫瑞克卻條約,卡拉巴赫變成俄羅斯帝國的保護國。據此條約,俄羅斯君主承諾伊布拉希姆·哈里汗及其後裔為該地區唯一的世襲統治者。然而,此一新局面直到俄羅斯-波斯戰爭 (1804-1813)結束後才被確認,戰敗的波斯經由1813年簽訂的古力斯坦條約正式將卡拉巴赫割讓給俄羅斯帝國。外高加索的其餘部分則在俄羅斯-波斯戰爭 (1826-1828)結束後,於1828年的土克曼卻條約條約併入俄羅斯帝國。
1822年,也就是由伊朗轉手俄羅斯控制的9年後,卡拉巴赫汗國被分割,該地區變成俄羅斯帝國伊麗莎白波爾省的一部分。在卡拉巴赫汗國轉移至俄羅斯之後,許多亞塞拜然裔穆斯林家庭移民至波斯,同時也有許多亞美尼亞人被俄羅斯政府引誘而從波斯移民至卡拉巴赫。

蘇維埃時期
今日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衝突根源於外高加索在蘇維埃化過程中,約瑟夫·斯大林與高加索局(Kavburo)所作的決策。1920年代早期,斯大林是蘇聯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部部長。該政府機構創建了Kavburo。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卡拉巴赫變成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但該共和國很快分解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及喬治亞人各自的國家。在接下來的兩年(1918–1920)里,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包括卡拉巴赫的好幾個地區發生一連串小型的戰爭。1918年7月,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第一亞美尼亞人議會宣布該地區自治,並成立國會與政府。不久,奧斯曼軍隊進入卡拉巴赫,遭到亞美尼亞人的武力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戰敗後,英國軍隊佔領卡拉巴赫。英軍司令部暫時承認柯斯洛夫·貝·蘇爾坦諾夫(由亞拜塞然人政府任命)為卡拉巴赫與贊格祖爾的政府首長,擱置巴黎和會最終的決定。該項決定遭受卡拉巴赫亞美尼亞人的反對。1920年2月,卡拉巴赫國會初步同意亞塞拜然的司法權,然而卡拉巴赫的其他亞美尼亞人持續進行游擊作戰,未曾接受該項協議。該協議很快地在第九次卡拉巴赫議會裡被廢除,並宣告同年4月與亞美尼亞合併。
1920年4月,正當亞塞拜然軍隊被封鎖在卡拉巴赫以對抗當地的亞美尼亞武裝勢力之際,亞塞拜然已被布爾什維克接管。1920年8月10日,亞美尼亞與布爾什維克簽訂初步協議,同意在最終解決方案達成之前,由一個暫時的布爾什維克佔領此地區。1921年,亞美尼亞與喬治亞也相繼由布爾什維克接管。為了吸引民眾支持,該派系承諾將卡拉巴赫、納希切萬與贊格祖爾(分隔納希切萬與亞塞拜然的長條狀土地)分配給亞美尼亞。然而,蘇聯對土耳其也有長遠的規劃,希望藉由他們的幫助,發展一條共產主義安全線。為了安撫土耳其,蘇聯同意一個分割方案:將贊格祖爾將納入亞美尼亞的控制,而卡拉巴赫與納希切萬則交由亞塞拜然人控制。若是土耳其沒有意見,斯大林也有可能將卡拉巴赫交由亞美尼亞人控制。最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於1923年7月7日在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下建立。
由於蘇聯的嚴密控制,該地區的衝突消失了數十年。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由於蘇聯開始瓦解,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問題再度浮現。因為抗議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推動強迫該地區亞塞拜然化,居多數的亞美尼亞人在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精神與物資支援下,發起一項將自治州轉移至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社會運動。為了能納入亞美尼亞人村落,並儘可能排除亞塞拜然人村落,州界被重劃。重劃後的行政區確保亞美尼亞人能過半數。1987年8月,卡拉巴赫亞美尼亞人向莫斯科提交一份要求與亞美尼亞統一的請願書,上面有數萬人的簽名。

戰爭與分離
1988年2月13日,卡拉巴赫亞美尼亞人開始在他們的首府斯捷潘奈克特舉行示威,支持與亞美尼亞共和國統一。六天後,埃里溫舉行大遊行加入聲援。2月20日,卡拉巴赫的人民代表蘇維埃舉行投票,以110票對17票要求該地區轉移給亞美尼亞。這個地區性蘇維埃史無前例的行動,在斯捷潘納克特與葉爾溫分別引發數萬人的遊行示威,但莫斯科否決亞美尼亞人的請求。2月22日,一大群亞塞拜然人由阿格達姆區前往阿斯克蘭的亞美尼亞聚居市鎮遊行示威時,發生了第一次的直接對抗,而且「沿途大肆破壞」。亞塞拜然人與阿斯克蘭附近的警察對抗,惡化成為阿斯克蘭衝突,導致兩位亞塞拜然人死亡,其中一位據報導是被一位亞塞拜然警官殺死,另外還有50名亞美尼亞人村民與未知數目的亞塞拜然人與警察受傷。當針對各自區域內的少數人口開始出現暴力行為後,大量難民離開了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
1989年11月29日,蘇聯中央政府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直轄統治結束,該地區回歸到亞拜拜然的治理下。然而,蘇維埃的政策失敗,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議會宣布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與亞美尼亞統一。在1989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擁有192,000的人口。當然人口數中有76%的亞美尼亞人,23%的亞塞拜然人,以及少數的俄羅斯人與庫爾德人。1991年11月26日,亞塞拜然廢除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重新調整行政區劃,將該地區改置於亞塞拜然的直接控制之下。
1991年12月10日,在一場遭到當地亞塞拜然人抵制的公民投票中,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人同意創建一個獨立的國家。雙方都不滿意一個留在亞塞拜然內而加強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權的蘇維埃提案,隨後一場全面性的戰爭在亞塞拜然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之間爆發,而後者獲得來看亞美尼亞的支援。依據亞美尼亞前總統列翁·特爾-彼得羅相的說法,卡拉巴赫的領導權達到最大化,而且「他們認為他們可以得到更多。」
在1991年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同時從蘇聯獲得獨立之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對立逐步升級。在後蘇聯時期的權力真空狀態下,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軍事行動受到俄羅斯聯邦軍隊的重大影響。而且,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雙方的軍隊里都有大量來自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傭兵。有多達一千名的阿富汗聖戰士加入亞塞拜然陣營參與作戰。也有車臣戰士為亞塞拜然作戰,而亞美尼亞一方則有由俄羅斯提供的火炮與坦克。許多亞塞拜然方面的倖存者發現亞塞拜然其他部分設有12個難民營,以收容因為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而快速成長的逃離家園者。
到了1993年底,這場衝突已經導致數千名軍人傷亡,並在雙方各創造出數十萬名難民。到了1994年5月,亞美尼亞人控制了14%的亞塞拜然領土。在那個階段,亞塞拜然政府自衝突發生以來首次承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為戰爭的第三方,並開始與卡拉巴赫當局直接談判。透過俄羅斯的調停,終於在1994年5月12日達成停火協議。

1994年停火以後
比斯凱克協定之後的衝突最後邊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人部隊控制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以外幾乎9%的亞塞拜然領土,而亞塞拜然部隊則控制沙胡米安與馬爾塔克爾特、馬爾圖尼的東部儘管已經停火,因為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軍人之間的武裝衝突而死亡者仍然持續發生。2005年1月25日,歐洲理事會議會大會(PACE)通過PACE協議1416,譴責對亞塞拜然人的種族清洗。2007年5月15至17日,伊斯蘭會議組織外交部長理事會第34次會議通過7/34-P號決議,將佔領亞塞拜領土視為亞美尼亞對亞塞拜然的侵略,並承認對亞塞拜然公民的行動為侵犯人權的罪行,同時譴責破壞佔領區內的考古學、文化及宗教歷史遺迹。伊斯蘭會議組織(OIC)高峰會第11次會議於2008年3月13至14日在達卡舉行時,通過了10/11-P號決議。依據該決議,OIC成員國家譴責亞美尼亞部隊佔領亞塞拜然土地與亞美尼亞侵略亞塞拜然,聲稱對亞塞拜然人進行種族清洗,並指控亞美尼亞「在所佔領的亞塞拜然領土內破壞文化遺迹」。同年3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62/243號決議,「要求所有亞美尼亞部隊立即、完全與無條件從所有佔領的亞塞拜然共和國領土撤退。」2010年5月18至20日,伊斯蘭會議組織外交部長理事會第37次會議於杜尚別舉行,通過另一決議譴責亞美尼亞侵略亞塞拜然,承認對亞塞拜然公民的行動為侵犯人權的罪行,並譴責破壞佔領區內的考古學、文化及宗教遺迹。同年5月20日,歐洲議會在史特拉斯堡舉行,通過基於保加利亞議員伊夫傑尼·克里洛夫的報告所擬訂的「歐盟對南高加索政策要求」決議。該決議特別描述「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周邊被佔領的亞塞拜然地區必須儘快清空」。
在過去幾年來,已經有多位世界領導人與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總統會面,但維持停火的努力仍然失敗。


納卡應該屬於亞美尼亞人,


說一下亞塞拜然的情況吧-從去年12月起,當地電視節目中明顯加大了對軍事演習的報道,以及對亞塞拜然軍隊的宣傳.
從亞塞拜然的角度,軍事衝突無疑可以極大減輕經濟下滑對當代政府造成的壓力-亞塞拜然本幣在2015年內,相對美元貶值100%.
就目前來看,這一軍事行動無疑是成功的.亞塞拜然政府的支持度提升(這段時間天天看到亞塞拜然學生披著國旗遊行).


僅次於中東、巴爾幹,高加索地區也非太平之地。史上,波斯人、奧斯曼和俄國人視該地區為必爭之地,積聚了大量懸而未決的民族、宗教問題。如今,雖然兩個當事小國從蘇聯獨立了出來,但俄國在當地的影響力還是不言而喻的(伊朗的側重在波斯灣,土耳其的影響力也不及俄國)。納卡問題,也是繼南奧塞梯、阿布哈茲之後的又一個地區痛點。一般的,類似這種久治不愈的問題,往往也容易被當局者利用來服務於各自的政治陰謀。就像弗萊克在《紙牌屋》里「製造恐懼」來轉移視線,亞塞拜然當局的支持率在上升。


兩國脫離加盟共和國後,關係一直比較緊張,邊境衝突從未停止過,其中有種族原因,也有西方和俄羅斯角力的原因。亞塞拜然親西方,亞美尼亞受俄羅斯影響比較大。這次衝突被搬出來是有偶然性的,土耳其的影響力沒你想的那麼大。一帶一路具體實施到相關國家都是一些口岸協議和關稅優惠,而且這兩個國家比較窮,戰略地位不足掛齒。


美國有50萬亞美尼亞裔人。他們大多資產豐厚,在國會遊說了很多年。亞美尼亞與以色列關係也密切,耶路撒冷老城至今保留著亞美尼亞區。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亞美尼亞會得到西方和俄羅斯的支持。


亞塞拜然是土耳其的親人,土耳其是isis的親人,所以亞塞拜然是isis的親人,打亞塞拜然就是打isis,所以亞美尼亞代表了正義!


推薦閱讀:

伊朗、亞塞拜然和俄羅斯近期的會晤意味著什麼?

TAG:土耳其 | 地緣政治 | 亞美尼亞Armenia | 亞塞拜然 | 地區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