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畫廊 (Serpentine Gallery) 在現代畫廊的地位是怎樣的?其運營情況如何?
興趣所在,來拋個磚。
我最早聽說「蛇形畫廊」這個名字,還是從它一年一度的「蛇形展館」開始的。我最早聽說「蛇形展館」,還是從「Ai Weiwei」這個名字開始的……
先來一張圖:
效果圖,方正的建築是蛇形畫廊,彩虹色的建築是西班牙建築師José Selgas和Lucía Cano 在2015年設計的蛇形展館。圖片來源:【Magic mushroom maze: this summer#x27;s Serpentine pavilion will be a psychedelic trip】
【關於運營情況】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蛇形畫廊連同它所在的肯辛頓花園,都屬於皇室財產,它的財務由皇家公園(The Royal Park)這個機構進行管理。查了一下它最新的年報【下載地址: Publications】 ,並沒有具體反映出這間畫廊的運營情況(可能是因為公開發布的年報上不必細緻到這個程度)。但是根據上面鏈接里提供的其他資料,也大致可以推測出畫廊的收入來源:
- 免費入場,沒有門票收入;
- 舉辦特定展覽,產生場地租用收入及展覽門票收入;
- 餐廳(The Magazine Restaurant)產生一定的商業收入;
- 皇室每年的維護畫廊的經費;
- 各種教育基金、藝術基金的捐獻,贊助;
- 他們自己還有一個信託【The Serpentine Trust】 ,投資行為帶來一定的收入(近幾年這個信託大致還算是盈利的);
- 其他收入。
但每年這個畫廊的盈虧情況,我還沒找到具體檔案,反正只要皇室沒把它出售,那就不必擔心它倒閉。
【關於它在現代畫廊的地位】
說它在現代畫廊中的地位,那必須要介紹它最出名的「蛇形展館」,1997年,理事會想在畫廊前建一個結構,用來搭配它的展覽項目。但是預算不是太多,所以他們邀請了明星建築師Zaha Hadid給出解決方案,於是,在畫廊成立30周年的時候(畫廊的建築很早就有,但1970年以前這裡是個茶坊,休閑娛樂的地方),這裡出現了第一個蛇形展館。
圖片來源:【http://www.architectmagazine.com/project-gallery/2000-serpentine-gallery-pavilion】
這個展館一發布就受到了群眾們各種好評,大家強烈要求這個活動應該每年都做。於是每年的六月到十月期間,你都能在肯辛頓花園看到一個走在時尚前沿的現代展館設計。
比如Toyo Ito和Cecil Balmond在2002年的作品 (順便,Balmond工作室也參與了央視大褲衩的設計):
圖片來源:【Balmond Studio】
比如Herzog de Meuron和Ai Weiwei在2012年的作品(順便,這是鳥巢體育場原班設計團隊):
圖片來源:【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2 by Herzog amp; de Meuron and Ai Weiwei】
再比如Sou Fujimoto在2013年的作品:
圖片來源:【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 by Sou Fujimoto】
最後,再看一下今年6月即將出現的Bjarke Ingels Group的作品,一堵拉開的牆:
圖片來源:【BIG Unveils Its Design for the 2016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從以上幾張圖,就感受到蛇形畫廊活動所追求的【展館藝術設計/實驗性建築】目標:它給建築師一個把理論變成實踐的機會,可以沒有約束,沒有限制的去應用新型建築材料,可以去摸索對未來的展館建築功能設計,重新思考環境、人群、展館之間的關係。那麼蛇形畫廊在現代畫廊界的地位,我個人覺得,可以類比古根海姆在博物館界的地位。同樣年輕,同樣前瞻,同樣以關注建築藝術聞名,當然同樣,論館藏或布展,雖然不敢妄言它的水平,但我相信它們身前都仍有高山。
【聊點題外話】
關於蛇形展館,我記憶比較深刻的是它的位置,在皇家公園大片的綠地中間,有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感覺。說起來,MoMA,Tate Modern,Stedelijk(阿姆斯特丹那個「大浴缸」)這些知名度比較高的現代藝術機構,大都落在城市街道之中,印象中在這種大公園綠地里做現代藝術的場館的很少,惟一見過比較相似的,是威尼斯雙年展。那裡也是綠地中間散布的各種不同風格小展館。只是那裡的展館好多都是上個世紀的產物,比起蛇形展館來,還是少了那種先鋒前衛的設計感。
另外倫敦還有個這樣的小「彩蛋」,是特拉法加廣場的第四根柱子(The Fourth Plinth),每兩年這根柱子上的雕塑就要更換一次,也非常有意思,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查一下。
【最後吐個槽】
我有點不解的是,畫廊旁邊海德公園裡的湖叫The Serpentine,維基百科裡的翻譯叫「九曲湖」,到了Serpentine Gallery,就變成了「蛇形畫廊」……譯成「九曲畫廊」、「蜿蜒畫廊」不都挺好的么,最不濟也可以音譯個「瑟彭泰畫廊」嘛,這麼直白熱烈,真的好么?
如果您對博物館感興趣,我還有這些答案供您拓展閱讀:【答案索引--【博物館】 - 知乎專欄】
——————————我是求賞的小尾巴——————————
如果這個答案對您有幫助,不妨點擊並【掃描二維碼】對我微信打賞:)
我這種從來沒有好好回答過問題的渣渣居然被邀!! 感動.. 謝邀。
----
首先,關於蛇形畫廊,我曾經給蘇小姐的公眾號布林客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及了一些過往我比較喜歡的展覽..
世界美術館|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
大家記得關注它哦~~
好啦..回答問題 --
對於我這種吃瓜群眾來說,如果把泰特藝術館比作一個貴族紳士,那麼蛇形畫廊就如一個有錢、會玩的花花公子...總體來說,這些年畫廊可謂做得風生水起。而作為海德公園的一部分,畫廊也有一直擴張領土的趨勢(好霸道啊!)。
今年夏天更是各種裝置藝術作品從畫廊外一直往北延伸... (多年前還只是一個被淹沒在美景中的小建築啊...) 大家來觀賞一下今年的幾個作品:
Serpentine Summer House 2016 designed by Barkow Leibinger; (10 June – 9 October); Photo ? Iwan Baan
Serpentine Summer House 2016 designed by Yona Friedman; (10 June – 9 October); Photo ? Iwan Baan
Serpentine Summer House 2016 designed by Asif Khan; (10 June – 9 October); Photo ? Iwan Baan
當然還有大家都有提到的這個... 它應該算是過去幾年我最喜歡的Pavilion,可惜那天下雨,本來想到裡面避一下雨,喝一杯熱巧克力,傾聽格子外的雨點滴答答。結果只能到處找沒有漏水的地方鑽,最後還是被淋一身濕...(咖啡廳的工作人員好可憐哦難道每次下雨他們都要這樣嗎!)就不能讓人在下雨天好好喝杯咖啡嗎!!! 可見實用性欠缺啊..
Serpentine Pavilion 2016 designed by Bjarke Ingels Group (BIG); (10 June – 9 October); Photo ? Iwan Baan
那麼,錢從哪兒來
畫廊收入的17% 來自英國政府下屬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
83%來自各種基金組織、企業贊助商、土豪捐贈。
其中,主要贊助者為Dr Mortimer Sackler和他的妻子Theresa Sackler成立的基金會,而Bloomberg Philanthropies也是畫廊最主要的一個長期金主。
至於這些錢有多少呢..我就不知道啦!!
每年秋季來臨後,Pavilion撤展,畫廊會把它們賣掉,力圖賺一筆。雖然可能畫廊根本不缺錢這些錢 XD
上面提到的今年Summer Houses系列的裝置每件報價9萬5千英鎊到12萬5千英鎊不等(約合85萬-115萬人民幣)。
可惜2014年的Pavilion,造價約 96.8萬英鎊,而僅售出了45萬的低價。虧掉了將近43萬英鎊(約合390萬人民幣)... 這位悲催的小朋友就是它:
圖片來源:Serpentine Pavilion 2014 designed by Smiljan Radi?
除了展覽,畫廊還有什麼項目呢?
畫廊致力於教育事業,通過舉辦各種社區項目,給各個文化、經濟、教育、社會背景以及各年齡段的吃瓜群眾普及藝術,把藝術融入他們的生活中。
比如Edgware Road Project,就是建立一條紐帶,把海外藝術家與Edgware Road這個社區的群眾連接在一起。需要提及的是,Edgware Road位於倫敦2區,居住眾多底層印巴移民,走他們進他們的市集,你會有種誤闖中東的錯覺。
畫廊的地位
蛇形畫廊是倫敦乃至英國最優秀的畫廊之一。
以豆腐這麼小的面積,能夠不落入俗套,高傲地辦著高質量的展覽,就如同畫廊界里的一朵蓮花。。。
近年來舉辦過最轟動的,應該就是阿布拉莫維奇大嬸的512小時。 是的,大嬸還牽著我的手小走一段路呢!&>&< ... 能夠讓大嬸選擇在這個空間里進行一次行為藝術,已經完全可以說明了畫廊在國際上的地位了。
(圖片來源:guardian)
而我最喜歡蛇形畫廊的地方,就是它特別接地氣。其實我不太喜歡在泰特裡面看展,除了觀眾擠爆以外,裡面通常都一群看展專業戶。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兩三個英國人士,用上流社會口音煞有其事地在一幅畫前面說「AMAZING" 。。我只想微笑 :)
而蛇形畫廊... 它的觀眾基本上就是誤闖進來的遊客。他們用新奇的目光快速地掃過各種作品,然後在前面擺post自拍,溜一圈,迅速閃人。
我時常覺得他們真可愛啊。試問如果畫廊開始收費了,這些亂入的群眾就會失去了一個欣賞藝術的機會。
可能100個亂入的觀眾裡面,有那麼1個人,會因為亂闖了這麼一趟,從而喜歡上了藝術。
這就是我最喜歡蛇形畫廊的地方,它從來沒有把藝術放在吃瓜群眾之上。
資料來源:Serpentine Galleries |
Serpentine Gallery lost £430k on 2014 pavilion
最近有看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對每年的設計有一點了解,但可能不是很切題。運營方面也不是太了解,就簡單介紹一下吧,大家可以做個參考。
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建於1934年,直到1970年都是用作茶室(tea pavilion)。後來被用作展覽當代藝術。1997年,蛇形畫廊的擁有者——the Princess of Wales組織了一個宴會紀念這個Gallery的重建。畫廊的委員會想要建一個反映這個展覽的臨時建築,但預算資金很少。於是他們邀請Zaha Hadid來設計一個反映未來建築形式並且能代表蛇形畫廊的作品。從那時開始,每年都會有一個或多個知名建築師被邀請來做一個類似的臨時建築(pavilion)。
我認為這一系列的作品可以看做是建築領域的一塊試驗田。被邀請的建築師來決定他們要引入的設計理念,並且主要從形式和材料方面去完成設計。然而臨時建築(Temporality)往往有很多限制條件,比如預算,還有技術問題。但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機遇去產生一些新的設計理念。這些限制與機遇同時提供給建築師們一個全新的媒介去探索設計領域新的可能。而且從每年邀請的建築師的名氣來看,這個系列真的很有分量。
2000年: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策獎獲得者)第一年的設計參考了帳篷的形式,引入了三角支撐的屋頂鋼架結構。純白的屋頂,全玻璃的外牆,旨在創造一個開放的空間,削弱建築的邊界,並與蛇形畫廊相呼應。
2001年:Daniel Libeskind(丹尼爾·李伯斯金)的設計,摺疊的鋁板。整個空間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外牆以及門窗,摺疊的鋁板形成了多變的空間以及光影折射。
2002年:Toyo Ito(伊東豐雄-2013年普利策獎獲得者)通過旋轉一個正方形,創造了大量隨機的切割線,把建築外表面分成虛實兩種材質。建築內部實現了大空間設計,減少傳統柱子的使用,與外表的方盒子形成反差。
-----------------------------------------------------------------
繼續更一些。
2003年:設計者是已故的巴西知名建築師Oscar Niemeyer(尼邁耶-1988年普利策獎獲得者)。這一次的設計可以看做是尼邁耶個人設計風格的一個總結性的小品。紅白組合,以及混凝土的運用都算是他個人風格的體現。
2004年:唯一一個未能實際建成的作品。設計團隊是MVRDV。臨時建築能夠為未來建築提供可能性,無論它是否被建成。設計過程本身也對建築實踐有巨大深遠的影響,所以實驗性的建築不應該僅僅關注最終的成果。這一年的設計就可以完美解釋這一論點。MVRDV的設計挑戰了預算以及建造的複雜性。為了創造一個與展館聯繫緊密的作品,設計團隊沒有像之前的設計師那樣額外設計一個結構,而是直接設計了一個展館的附屬結構。
2005年:Alvaro Siza(西扎-1992年普利策獎獲得者)和Eduardo Souto de Moura(艾德瓦爾多·德·莫拉-2011年普利策獎獲得者)合作設計。整體結構基於動物骨骼的組織形式。通過穿插的木質結構組成了一個富有動感的弧線形結構體。
2006年:Rem Koolhaas(庫哈斯-2000年普利策獎獲得者)設計。這個作品被稱作"Cosmic Egg"。庫哈斯旨在用創新的方式組合不同的新興材料來實現建築本身的輕便,並意圖重新定義"pavilion"的含義。
2007年:Kjetil Thorsen(索爾森)和Olafur Eliasson(埃利亞松)設計。外形類似一個旋轉的陀螺。這個作品與前面作品的最大不同在於它考慮了垂直交通,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單層建築。
2008年:Frank Gehry(弗蘭克·蓋里-1989年普利策獎獲得者)設計。這次設計體現了一個與之前作品不同的出發點,那就是建築師關注於自己以前並不關注的一些設計點。由於蓋里對達芬奇的投石車設計很感興趣,因此他這次專註於木結構的建造技術,這是他以前的設計中所沒有的。
剩下09-16年的,下次一併說完。
剛從今年的夏季建築項目回來,聊聊自己看法,雖然對運營方面沒有許多了解。
蛇形畫廊其實由兩個畫廊組成,The Serpentine Gallery和 The Serpentine Sackler,一般都會同時有不同主題藝術家的展覽。夏季建築項目其實是個錦上添花的創意,因為英國的天氣只要一有太陽所有人都不會在室內帶著,英國的夏天白天又特別長,所以臨時性的夏季建築項目就成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室外場所,將美術館融入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同時每年的馬拉松項目,會有不同的主題,舉辦的時間又正好在10月左右,那時候是藝術圈開學大熱的時期,The Frieze Art Fair也在差不多時候進行,所有藝術圈兒重要的人事都彙集在那時候,所以在積累人氣上就非常容易做到。
蛇形畫廊的模式是因為地域的特殊性才會特別成功。
另外,我自己特別喜歡的,是畫廊一進去左手邊一家小小的書店,卻有許多藝術類的書籍展覽畫冊雜誌,包羅萬象,再往裡走,然後,展覽就在你面前開始了。不故作姿態,也不隨隨便便。ps:看了另一條回復然後特意下雨天又去了一次,然後。。。。。。
當建築不再能遮風避雨的時候,它還是建築么?還只是個裝置作品,而已。
正如 @貝斯諾格林@onwayto onwayto 兩位同學所說,蛇形畫廊的成名得益於它的夏季展館項目。在這個項目啟動之前,也就是2000年之前,它只是肯辛頓公園(Kensington Gardens)內一個由英式茶館改建而成的小畫廊,默默無聞。為了打通知名度,畫廊總監也是操碎了心,甚至把隔壁海德公園的里的湖水名字「蛇形湖(Serpentine Lake)」都借來了,然並沒有什麼用。直到總監Julia Peyton-Jones接手。
Julia是架上繪畫出身,畢業後沒有加入藝術家大軍,而是以「策展人」「藝術經紀人」的身份活躍於藝術圈。她頭腦靈活,反應很快,時不時有新奇的點子冒出,更重要的是,她善於社交,常常出入倫敦的上流社會,在她接手後,蛇形畫廊就成了藝術名流聚會的場所,人脈就這樣搭建起來。
2000年,蛇形畫廊開啟了「夏季展館項目」:每年夏天邀請一位明星建築師,在畫廊前面300平方米的草坪上創作一個擁有開放空間的建築,3個月後就拆除。這個「遊戲規則」聽起來就新鮮好玩,而且,費用全部由贊助商承擔,不受預算限制,對建築師來說,這可是實踐自己千奇百怪想法的絕好機會,所以消息一擴散就吸引了不少圈內大咖的目光。
這時候,Julia又使出了傲嬌的一招兒:受邀或提交申請的建築師必須是在英國境內沒有任何作品的建築師。這個要求使得至少6名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得獎者在蛇形畫廊獻出了自己在英國的第一次。(關於這一點,感謝 @onwayto onwayto 指正,「就我所知,至少2012年夏季展館的設計者Herzog De Meuron,他們在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2000年就已經完成;2010年的設計者讓努維爾在倫敦金融城也有一個商業綜合體建成時間早於他設計夏季展館的時間。」,我想,可能是這些年這個規定有所鬆動,如果有對此了解的同學,歡迎補充斧正。——2016年3月31日)
夏季的倫敦氣溫怡和,正是戶外社交紅紅火火的季節,再加上暑期遊走於倫敦的文藝青年,蛇形畫廊很快就上了熱搜榜。借著在建築界的影響力,蛇形畫廊又引進了一批視覺藝術家,進一步開拓在當代藝術領域的江山,正如評論所說,「與以往英國給人以古板保守的印象不同,在推廣當代建築與藝術方面,畫廊沒有絲毫既有框架和芥蒂。」
2006年,新上任的畫廊副總監兼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策划了「馬拉松活動」,24小時內共採訪了62位名人,包括政治家、建築師、作家、藝術家、電影人和經濟學家,謂之「採訪馬拉松」。此後每年的「馬拉松活動」都有不同的主題,2007年的主題是「體驗」,2008年的主題是「宣言」,2009年的主題是「詩歌」,詩人們在24小時內不間斷地輪流朗誦自己的作品。在藝術活動扎堆的倫敦,蛇形畫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末了,再加點兒八卦(人人都愛聽八卦):
1. 蛇形畫廊的夏季展館項目就是「奇奇怪怪的建築」大集合,各種稀奇古怪匪夷所思,2004年,荷蘭前衛組合MVRDV帶來的方案讓在場的小夥伴都震驚了,結果由於施工難度太大,只能停留在稿紙上,那年的蛇形畫廊草坪不得不開了個「天窗」,沒想到這個「留白」竟收穫了無數好評。
2. 2007年邀請了德國建築師Frei Otto,但他的設計太複雜,臨近開展都沒有完工,蛇形畫廊只好請了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女建築師Zaha Hadid來救場,Zaha臨近磨槍,整出了一個香菇造型的裝置,可是問題來了,「受邀或提交申請的建築師必須是在英國境內沒有任何作品的建築師」,Zaha是2000年第一屆「夏季展館項目」的參展建築師。緊急關頭,畫廊又請來了知名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和屢獲殊榮的挪威建築師Kjetil Thorsen,此二人聯手,用一個巨大的木質「陀螺」取代了Zaha的「香菇」。
3. 最後說說Julia Peyton-Jones,這個把蛇形畫廊從默默無聞帶向聲名鵲起的姑娘,據說,她是蛇形畫廊歷任總監中最挑剔的一位,但也不得不承認她的眼光非常毒辣,一接手就讓畫廊走名流路線。Julia性格強硬,就連建築界富有「天才」之稱的Frank Gehry都在採訪中坦言她是個「非常難對付的人」。2008年,Frank接到「夏季展館項目」的邀請,鑒於事務纏身,本想拒絕,可是,他被Julia盯上了,「即使是躲到桌子底下也無法擺脫」,只能接受。事實證明,Julia的軟硬兼施換來了夏季展館項目最出色的一屆。
p.s. 關於歷屆參展人和他們的作品的圖我就不貼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很多很多很多。
只對運營情況補充一點:
在如今政府在文化藝術上的財政投入大幅減少,倫敦一些區已不再補貼公立畫廊的前提下, Serpentine Galleries 仍然可以拿到比較多的政府資金(當然,絕大部分還是靠企業贊助),所以他們的展覽總是能做得沉著一點,沒那麼浮躁,而且還能免費,真的很難得。而相比之下,白教堂(Whitechapel Gallery)這樣的大型公立畫廊,不僅進門收費,還要處心積慮要把富人、中產和窮學生全都吸引到它的贊助體系下,有點悲慘。
不過小漢斯(Hans Ulrich Obrist)作為畫廊的藝術總監,可能也發揮了某些作用吧。當然這只是猜測了。
-
另外,如果去參觀畫廊(主畫廊,不是 Sackler),不妨在進畫廊後往左手邊的 Walther Koenig 書店看看,全是好書,一直往裡走到盡頭是打折大甩賣區,不可錯過,請滿載而歸吧。
一直看到的都是每次新建築的發布,似乎這個展覽只是關於建築的。是不是沒有藝術品?
感覺蛇形畫廊更多是靠建築物本身及其變化來吸引觀眾。每年請一位著名建築師在此進行夏季臨時展館的設計。因為臨時性,賦予了建築物更多的可能性,使之不僅局限在一般畫廊建築物的範圍內。2013年夏天我在倫敦時去蛇形畫廊參觀,那年是日本建築師藤本介壯作品,白色架子,更像一個裝置藝術。
英國有些叫gallery的機構 和美國的gallery概念有些不一樣。蛇形畫廊並不是「畫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