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的「創造力」、「天才」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嗎?

西蒙曾說被認為是從事科學發現這類工作所必須具備的頓悟,已被證明是「識別」這一我們所熟知的認知過程的同義語。就像一個資深的工程師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能夠想到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這其中並不存在創造力或是其他玄而又玄的東西,他們只是熟知問題解決的過程。
如果是這樣,也就是說,所謂靈感一現 = 頓悟?
所謂的有天才,只是積累的經驗足夠多?


一、創造力當然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哥們!


研究僧時跟導師做的課題就是決策風格與創新的關係,結合心理學研究進展和自己的經驗性證據,談談創造力。


創造力是古已有之的,在大叔的另一篇文章(在互聯網搜索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博學」對於個人事業發展來說是不是一種雞肋? - 小紅拖拉機的回答)中提到,創造力是推動人類進化的重要動力,也是人類明顯區別與其他生物物種的典型特徵之一,總的來說,這與人類大腦進化擴大的顳葉的容積有關。但你以為大叔會說,創造力是跟大腦容積或基因等生物學因素直接相關而不能改變的嗎?

不,肯定不會這麼說。

你知道,如果心理學家研究了一個結果說,創造力的影響因素是遺傳,後天無法改變,那麼這個研究在當下基因修改尚無法成功操作的技術水平下,還有毛意義?

這就好比宣布了人類的意志無法改變命運,以後科研經費還申請個毛?

所以即便收效甚微,我們也會說,是的,創造力是可以改變的。而無數的事實也驗證了這一結論。

以下,我將結合歐美、中國大陸、台灣的心理學家對創造力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既在組織中的實踐,談談創造力能否後天習得。


1、創造力的定義


不知道題主這句話從哪從哪聽來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 作為僅有的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2位心理學家之一,其研究方向主要在有限理性與決策理論。

西蒙曾說被認為是從事科學發現這類工作所必須具備的頓悟,已被證明是「識別」這一我們所熟知的認知過程的同義語。

1950年的秋天,在首都各界40餘萬人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之際,作為對P.R.C.的獻禮(大叔的YY),南加州大學的著名的心理學家Guilford老爺子在《美利堅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論創造力(Creativity)》,正是這篇文章,開始了心理學界對創造力、創新、創新行為的研究。這一研究,就是50多年。

關於創造力的定義,心理學界並未達成一致,大家公認的創造力定義指向三個點:個性特質、行為過程、成果產出。然後各家觀點就不一一列舉了,以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家津巴多主編的《心理學與生活》中所採用的定義,選擇了斯滕伯格的解釋,即「個體產生新異的和合適的思想和產品的能力」(Sternberg Lubart, 1999)。


2、創造力的衡量

我們知道如果不能衡量創造力的水平,就無法證明後天能否習得。為什麼呢?就好比你說,吃魚肉和豬肉肥肉,哪個對身體健康更有利呢?那你得說說什麼怎麼衡量健康水平吧,比如體重、肌肉含量啊、膽固醇水平等等~


創造力也是一樣的,現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量表多是通過自陳量表如「我比別人有更多的創新想法」,或者靠譜一點,再加上這個在創新成果的歷史記錄,之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Amabile曾經這麼搞過。


而靠譜一點的創造力的測評,被大家所接受的是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即對於一個問題可以產生許多不尋常的想法的能力。並通過流暢性,既獨特想法的總數;特別性,即在適當的例子中,沒有被別人說到的想法數;非普通性,例如少於5%的人給出的想法數(Runco,1991)。

得益於這些研究方法,我們可以進行對創造力進行探索。


3、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 個性特質

人格、智力水平、知識和能力外, 個體的情感、動機、開放性、自我效能感和角色認同等也會對員工創造性產生影響。一個人特別聰明,或者愛學習,對陌生知識有好奇心的人,也傾向於擁有更高的創造力水平 (George et al., 2007;
Oldhamet al., 1996) 。

  • 領導的管理風格與組織氛圍,及地域文化特徵,也會影響個體的創新能力。

如高權力距離、集體主義,及社會文化儒家思想的階級二重性(Hierarchical dualities),都是削弱創造力的影響因素。(張秋政,2002)我們可以通過創造開放的社會來培育創新人才,

  • 工作特徵

工作自主性、工作壓力, 工作複雜性或挑戰性會影響個體創造力。當個體從事挑戰性或複雜性工作時, 能夠產生較強內在動機, 增強員工對其工作的興趣, 從而產生高創造性(Farmer, Tierney,
Kung-McIntyre, 2003)。在複雜的創造性工作中, 員工必需具備較高的自主決策和資源分配權等, 以使其具備較高的個人自主性, 從而充分施展創造性(Shalley,1991, 1995; Zhou, 1998)。

員工創造性形成機制全模型(王先輝 etl, 2010)


4、創造力的習得

被動習得。被動習得應該從國家教育、組織管理的層面來說,要創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要只依照高考分數這樣單一的評價指標對個體進行衡量,導致知識的廣度不夠。還要鼓勵懷疑權威,進行創新。同時對創新失敗給予更多的寬容性和支持以促進個體創新動機。等等……


主動習得。那麼作為一個個體,除了有好奇心、懷疑感、自信之外,還能如何改善自己的創造力呢?以下所列方法,並非窮舉,只是舉幾個例子。


·創新思維方法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階段論,認為任何創造過程都包括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和驗證期,四個階段。大家可能會感興趣,這特么也能算創新嗎?

事實上,是這樣子的,許多腦力勞動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直在研究的一個問題始終無法突破,然後開始忙碌其他的事,突然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找到了解決此前問題的答案。

  • 準備期。準備階段是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資料,作前期準備的階段.由於對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許多未知數,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識經驗,來對問題形成新的認識.從而為創造活動的下一個階段做準備.
  • 醞釀期。醞釀階段主要對前一階段所搜集的信息、資料進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礎上,找出問題的關鍵點,以便考慮解決這個問題的各種策略..
  • 豁朗期。豁朗階段,也即頓悟階段.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準備和醞釀,思維已達到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常會進入一種豁然開朗的狀態,這就是前面所講的靈感.如:耐克公司的創始人比爾·鮑爾曼,一天正在吃妻子做的威化餅,感覺特別舒服.於是,他被觸動了,如果把跑鞋製成威化餅的樣式,會有怎樣的效果呢?於是,他就拿著妻子做威化餅的特製鐵鍋到辦公室研究起來,之後,製成了第一雙鞋樣.這就是有名的耐克鞋的發明.
  • 驗證期。驗證階段又叫實施階段,主要是把通過前面三個階段形成的方法、策略,進行檢驗,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這是一個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環過程.通過不斷的實踐檢驗,從而得出最恰當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TRIZ理論

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khAltshuller)發明的TRIZ理論(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
)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方法,被許多科研機構和工廠予以應用。根里奇.阿奇舒勒在14歲時就獲得了首個專利證書,在15歲時他製造了一條船。1946年,阿奇舒勒開始了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研究工作,通過研究成千上萬的專利,他發現了發明背後的模式並形成了TRIZ理論的原始基礎。TRIZ理論也被用於各種研發人員與工藝改進人員的培訓內容,甚至被納入工業工程等專業的教材。


二、天才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嗎?


天才是什麼?我們對天才的定義為卓越的智力水平,到底有多卓越呢。

這個問題就好比說女神得有多美。宋慧喬、高圓圓有沒有美到女神,李宇春到底到沒到女神?

因此必須用一個可以量化的數值,比如顏值,但即便有真有了顏值,那誰能定下來多少分是女神,多少分又不是?

統計學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們這個問題。

受益於心理學研究的進展尤其是心理測量技術的發展,我們實現了對智力的標準化測量,在20世紀初期就廣泛使用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給了我們量化的智力水平表達。

但問題還是來了,到底多高的智力算天才?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特曼(Lewis Terman)選用了智商在135~170 之間的兒童做研究;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霍林沃斯(Lita Hollingworth)選擇了智商在180 以上的兒童進行研究。

沒有統計學概念的人來說,我們就取個特曼教授的中間值吧,152.5,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簡單說下,智商是平均值為100,標準差為15的正態分布,智力水平在85-105之間的人數,差不多在所有人員的68.34%,見圖中示意。你只要達到137.5,你就在200人中排行第一了。

那麼智力152.5的人有多少人呢?幾率大約在 0.0002,也就是說,差不多1萬人中,會有2個這樣的人。

那麼像TBBT裡面Sheldon的智商187的人有多少呢?3E-09,也就是說1億人中差不多會有3個。你想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1869 年,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表弟,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F .Galton) 發表了《遺傳的天才》,採用譜系調查方法, 得出了天才乃遺傳所得的論斷。而且這一論斷結果到目前為止仍是主流思想,也就是說,天才是遺傳的結果。

後天雖然可以進行智力開發,但是是不可能實現從普通資質到天才的,是的,就是上東華門幼兒園、史家衚衕小學和哈佛附中也不行~

所以結論來了,天才是不可以培養的。

先佔樓,這篇回答還會更新,擴充內容……

Reference:

  1. 王先輝 等. (2010). 員工創造性: 概念、形成機制及總結展望. 心理科學進展. 2010, 18: 760–768
  2. 吳靜吉 等. (2010). 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2.9
  3. Philip G. Zimbardo. Pschology and Life. Pearson Education.2003
  4. Amabile, T. M., Gryskiewicz, S. S. (1987). Creativity in the RD laboratory. Technical Report No. 30,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Greensboro, NC.
  5. Guilford, J.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44-454
  6. Shalley, Christina. E, Zhou, Jing., Oldham, Greg. R. (2004).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 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30, 933-958.
  7. Tierney, Pamela., Farmer, Steven. M. (2002). Creative Self-Efficacy: 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 1137-1148.
  8. TRIZ by Wikipedia

「完」

知乎 Live 專題 : 跳槽求職必修課「面試加分指南」- 小紅拖拉機主講

附送我的一些精選回答(部分已在日報上和大家見過面了)

「面試篇」
如何製作高水平簡歷?
有哪些應屆生需要留心的面試技巧?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回答?

「職場篇」
進入職場1~2年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是一種好的選擇嗎?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20 歲做什麼,可以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怎樣才能告別充滿「重複任務」的工作,進入職業發展的新階段?

「心理篇」
休假或跳槽有助於解決工作的倦怠感嗎?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初入職場的新人,什麼行為或者話會讓老員工反感?

「跳槽篇」
離職前一定要找好下家嗎?公司招聘時一般如何看待裸辭和騎驢找馬?
在考慮是否要「跳槽」前,至少應該考慮清楚哪些問題?
怎樣的跳槽頻次在 HR 眼中是合理的?如果跳槽次數太多,如何合理化?
跳槽面試時,是否應該如實澄清上一家的離職原因?

「HR篇」
人力資源管理,適合初學者的書籍有哪些呢?
HR 做到什麼程度叫專業?發展之路有哪些?
HR在公司中沒有地位和價值?轉行做HR難嗎?
怎麼通過面試辨別一個人的責任心?

搞搞笑,漲姿勢,來我的專欄:HR小白進化論
.


天才意思不就是天生么?


是的,創造力和天才是可以後天習得的。
只是我們大部分的人還沒有到需要創造力的高度。


誒……先吐兩個槽
首先,這個問題都夠寫本書了(而我剛好最近在寫的書就是這個題目,進度不到2%)
其次,下面的回答我挨個都看了,每個人都在強調「天才」的字面意義,但似乎唯獨就沒有人確認一下天才到底是什麼意思。貼幾個輕而易舉就搜得到的:
新華字典: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卓絕創造力、想像力;突出的聰明智慧。藝術天才。
(2) (名)有這種才能的人。
[構成]
偏正式:天(才
[例句]
天才並不都是與生俱來的。(作主語)
[反義]
蠢才


百度百科:

天才,是指人擁有一定的天賦(即天分: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一般認為,超過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學者將天才的高智商標準劃在了160(sd15)。就是具有卓越想像力,創造力和突出的聰明才智的人。


維基百科:

天才
是指某人展現了卓越的智力、創意。而此創意則通常指在某一或某些領域展現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在科學上,對天才兩個字並沒有準確的定義。而天才這個用語模稜兩可,也依舊是爭論性的議題。天才可以形容一個人的某種特殊才能;也可以用在通曉各方面學問的博學家(例如艾薩克·牛頓、列奧那多·達芬奇);或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例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或是史蒂芬·霍金)。對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天才,目前科學界仍在研究中,但是在心理學界則已經提出了相關見解。 許多天才的精神疾病患

所以,總結一下,上面的大多數回答,都認為天才僅限百度的定義。但事實真相是,大多數人之所以會把一些特質稱呼為天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因素1:逃避。是的,你沒看錯,逃避。因為如果天才是可以習得的,那我的普通就沒有任何借口了。所以,對於大多數非天才來說,我們本能的都有把天才歸為「命中注定」的趨勢。

因素2:隨著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越來越深,很多之前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其實都是可能的。比如說,在遠古時代,我們就認為閃電是天神在施展神力。但現在,我們都知道閃電只是一種很普通的自然現象。


所以,我的結論是:很不幸,樓上各位都錯了。天才是可以後天習得的。


事實上,大多數人所以為的「天賦」都是可以後天習得的。比如過目不忘,比如超常的創造力,等等等等。這些因為內容超多,是我最近2年研究的主題,也是我現在在寫的書的內容,要展開的話就沒完沒了了。所以,我只從自己的公眾號貼一些文章過來,希望各位看完這些文章之後,可以理解我所說的「天才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一篇:關聯思維

關聯思維是一種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記憶能力,理解能力。並且關聯思維也是人類創新的核心方法。所以基於關聯思維,我個人又總結出了一種創新的方法,我管他叫關聯創新法

同時,關聯思維可以讓我們掌握「過目不忘」這個所謂的天賦。


第二篇:關聯創新法


第三篇:物理思維

物理思維是一種讓我們快速脫離原有系統的束縛,洞察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掌握了這種思維方法,我們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事物的關鍵點,讓我們永遠保持圍繞核心做事。物理思維結合關聯思維,可以衍生出很多種做事的方法。


第四篇:Elon Musk 所說的「物理學的思考方法」是什麼意思? - 神速蝸牛的回答

這篇是我在知乎的回答,其實還是物理思維的內容。而且也是這個問題讓我發現了原來elon musk的思想和我發現的物理思維是一樣的。只是我自我膨脹一下,我覺得我的理論體系實踐性比他強:-D


然後,提供兩個案例。這兩個案例都是基於我自己研究出的思維方法,讓我想明白的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說商業的。我認為,這就是商業的本質了。如何學習商業邏輯? - 神速蝸牛的回答

第二件事是關於人生規劃的。要確定一個工作的哪些情況,才可以簽約? - 神速蝸牛的回答


這兩個案例是希望能證明,在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基礎上,思維方式是可以幫助我們後天學會一些我們目前口中所謂的「天賦」的。


最後,強調一下。並不是所有天賦都是可以後天習得的。比如嗓音,比如相貌帶來的溝通優勢。我想表達的觀點是,我們普通人以為的大部分「天賦」,其實並不是天賦,而是在正確思維方法影響下的一些「行動優勢」,這些,的的確確是可以後天習得的


從編劇角度說。
創造力跟閱片量,讀書量有直接關係。
但是天才是天賦,努力也學不來。


創造力可以後期積累,你多接觸些有意思的,有創意的事物。
天才是基因。基因的多樣性導致每個人都有他「天才」的領域。 只是當前人類社會需要哪些領域的發展,哪些領域的「天才」就被重視。


創造力和天才來且僅來自於:源源不斷的靈感,合適的社會環境,以及,個人艱苦卓絕的刻意練習。文末有書單推薦。

我們在讀小學,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就被灌輸了一種,智商決定論和宿命論的觀點。那個人因為智商高,所以數學成績好,那個人因為語言天賦高,所以他的語文成績好,以及,那個人上小學之前就學過英語,所以基礎好。我們被父母和老師灌輸了這種宿命論式的失敗觀點—— 一切的原因都在不可改變的過去,卻不在我們可以掌握的未來。

少部分幸運的人,通過幾次機會,和掌握正確的思維和學習方法,在比較早的時候就打破了這種觀念。最終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是完完全全可以藉由自己的勤勉努力來提高的。當我們把這個觀念放到影響人們一生成就的角度來看—— 創造力,和所謂「天才」,幾乎不可能是天生的,其中有部分確實來自於較早時期的啟蒙,和在青少年時期天才們就開始進行的練習,但也有相當多有創造力的人們,是在成年後,甚至中年,才開始啟蒙和進行練習,最終也一樣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所謂天才,或所謂創造力,確實是1%的靈感和命運機緣,99%的勤奮和努力。這1%的靈感,來自於環境—— 偶然在網上瀏覽到的某個信息,或接觸到了自己完全沒接觸到過的某些人,大吃一驚,發現,人居然還可以這樣過!人居然可以這樣博學,這樣去創造!太震撼了!這樣的時刻,我們對生命的整個認知全部被顛覆掉了,我們燃起了巨大的信心和勇氣,開始勇敢地面對挑戰,開始解決問題,進行創造。

那麼,這1%的機緣真的是命中注定嗎?毋寧說,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正是讓這看上去可遇不可求的1%,變得人人可及。試想一下,千年之前,你得出生在多麼正確的地方,多麼正確的時間,才能夠跟著孔子學習。試想一下,幾百年前,你想找一個王陽明式的人物,信息的閉塞讓你根本都不知道這號人的存在。而今天,你可以花很少的錢博覽群書,了解當代中國與世界各個領域最先進最令人振奮的信息,你可以在知乎上隨意探索,找到千奇百怪而魅力無窮的各個學習者,思考者。也許就是那麼一兩本書,一兩個人,點燃了你的信心和勇氣。——社交網路,信息傳播,讓啟發,讓靈感瞬間,對有心人來說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

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點燃了很多人研究羅馬史,研究政治制度的渴望。陽志平老師孜孜不倦地推薦,點燃了很多人對腦科學對認知和學習的興趣。張愛玲的一篇《白玫瑰和紅玫瑰》可能讓你想要動筆寫一個哀怨的愛情故事。郝景芳的一篇《北京摺疊》可能讓你想要立馬提筆寫科幻。Steve Jobs的巨大傳奇讓你發願要做最好的產品,用科技改變世界。你看,我們今天活在一個多麼廣闊,多麼生機勃勃的世界。永遠都有取之不盡的靈感和創意,等著你來發掘。

你會花很多時間去探索,也會發現大多數創造力爆棚的人,成就並不會僅僅局限於一兩個領域,他們用產品、用文字、用設計、用美術、用音樂來表達自己頭腦中豐沛的宇宙。正如今天最應該說的人物,Bob Dylan:我首先是一個詩人,其次才是一個音樂家。

在漫長的一生中,創造力強悍的人們,都被熊熊燃燒的渴望鞭策著,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創造活動的練習和提高中。工程師們不斷地思考問題, 研究前人的問題解決方案,瀏覽大量的專利,試圖找到更好的規律。文學家們不斷地練習寫作,廣泛閱讀不同語言中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句子和音韻中,在故事和想像力中,磨練自己去構築一個世界。音樂家們不斷地練習作曲,學習各個流派的音樂作品,參考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讓自己的音樂更有表達和震撼力。他們的偉大作品都絕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漫長的積累,技藝的提升,和源源不竭地創造力得到表達。

發現熱愛,並用時間與練習去灌注這份熱愛,讓它最終結成豐碩成果。是我們能夠給予這個世界的,最高讚賞。

推薦幾本關於創造力和練習的作品,從宏觀到微觀都有,希望能對你有一點點啟發:

1、《創新的本質:日本名企最新知識管理案例》 野中郁次郎(創新的本質 (豆瓣))

知識創造!在書中,作者選取了13個企業,詳述了13種產品的研發過程,並通過「故事篇」與「解說篇」就每一個創新過程的本質進行了深度解析。本田公司的旅行車,佳能公司的數碼相機,雅馬哈公司的吉他、松下公司的洗衣機……

2、《創新演算法:Triz,系統創新和技術創造力》根里奇·斯拉維奇·阿奇舒勒 (創新演算法 (豆瓣))

陽志平老師評價:天才之作。人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著作,沒有之一。從接觸到這本書開始,那種透徹人類創新行為本質,感受人類智慧大門在你眼前,慢慢打開的感覺真爽。

學霸貓其實看不太懂這本,我的工程學基礎很差, 沒關係,人不用樣樣都強,我做我擅長的唄,這本書要特別推薦給做工程和產品創新的同學。

3、《PEAK: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Anders Erricson (https://www.amazon.com/Peak-Secrets-New-Science-Expertise/dp/0544456238/ref=sr_1_1?ie=UTF8qid=1476403075sr=8-1keywords=PEAK)

Anders Erricson 是「刻意練習」理論的提出者,這本新書目前還沒有中文版。「刻意練習」這個理論可能大家在采銅老師的《精進》里已經了解過了。它可能是我們解鎖創造力,成為天才的最關鍵步驟。你知道自己今天要刻意練習的是什麼嗎?


4、《創作大師:從喬叟,丟勒到畢加索和迪士尼》 保羅·約翰遜 創作大師 (豆瓣)

保羅·約翰遜是個很好玩的英國歷史學家,他的三部曲從知識分子,到創造大師,再寫人類歷史上的英雄,你將會透過他的眼睛,看到這些創造大師又天才,又人性的一面。並非所有藝術家都在貧困中工作,喬叟和莫扎特都傲嬌地追尋奢華的生活。讀一讀它,你會覺得,創作大師也只是普通人,但,一刻不停手地練習技藝的普通人。


5、《文明的解析:人類的藝術與科學成就,公園前800年至1950年》 查爾斯·默里 文明的解析 (豆瓣)

直接照搬介紹《文明的解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將計量法引入歷史學著作的巨著,它開創了卓越值可以計算的先河。《文明的解析》統計了上下3000年全世界範圍內藝術和科學領域的頂級人物和他們的成就,通過嚴謹的計量學分析的方式,編製了文學、音樂、藝術、哲學和科學各領域的名人錄(共4002人)和重大事件。作為比肩《從黎明到衰落》的文明史巨作,《文明的解析》沒有局限於西方文明,而是以全球視野,勾勒出整個人類文明史的宏觀景象。 《文明的解析》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描述性章節:關於藝術領域內的巨人以及他們卓然獨立的原因;關於藝術與科學兩個領域的偉大成就之間的區別;關於人類創造偉大藝術和科學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飛躍;關於人類成就在時間和地理坐標圖上的圖形和軌跡。

6、《德國天才》彼得·沃森 (德國天才1 (豆瓣))

這一套書一共有4本,亞馬遜和京東都可以購買套裝,非常建議大家一看。18世紀中期德意志的命運大轉折不是源於普魯士的崛起及其由它完成的德國統一,而是德意志大學的興起。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塑造了德意志與眾不同的知識分子,引發了閱讀革命。溫克爾曼、萊辛、康德、費希特、歌德、貝多芬、莫扎特、克勞塞維茨、高斯、洪堡、門斯等天才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由此促成歐洲歷史上的第三次文藝復興,也為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做好了準備。

在這裡你讀到一個又一個德國天才的故事,不禁掩卷長思:今時今日,我腳下的這片大地,是否正在孕育我們的文藝復興的可能性呢?

21世紀的中國,註定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在科學,文化,藝術的種種領域,聰明而勤奮的中國人都正在完成一項又一項令人矚目的作品。今天,科技創新正在被豐厚的回報獎勵,文藝和思想的市場逐漸開始興起,人們對藝術和音樂作品的追求正在蓬勃發展。

而你,準備在這台大戲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我們拭目以待。


(現在時間是上午8:17,我從上午7:30開始寫這個答案,每天早上起床後更新一篇知乎答案,其實是對自己思維和寫作的刻意練習。)


題主問這個問題,表面上是想得到準確的解釋,其實多半是想得到某種意義上的指導。

雖然有點兒跑題,但我想先說,也許後天的努力也是先天帶來的。

先說創造力,有沒有可能你只是有後天獲得創造力的天賦,才能通過後天獲得?
就像,你比別人更努力,是不是因為你天生更容易專註,天生更有忍耐力
所謂的天才是天賦,努力是不是也是天賦的一種呢。創造力是天賦,學習獲得創造力的能力是不是也是天賦呢。這麼理解,我們的一切其實都是天賦的。
那,為什麼要這麼理解?因為這樣,天賦才真正變成了不可知的東西
懂嗎?如果一切都是天賦,就沒人能認定自己不是天才,也許你更容易比別人努力,也許你的天賦只是等待挖掘,當一切不可知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才能回到原點,才不會因為所謂天才和天賦感到無力和絕望。
所以想要擁有創造力就去學吧去創造吧,科學解釋不清楚不是你瞻前顧後的理由,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太多了。
也不要羨慕天才,誰說你不是呢。


經驗2/5,智商3/5。有些東西,再聰明也不如前人幾百年的探索,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有些東西,再有多少經驗,都沒有獨特的理解,只需要智商。可以通過經驗彌補,不能通過經驗替代。
本人在智力上算天才,不管你信不信哈!但是我說的道理很簡單,但真是對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140534

基因-腦-環境-行為?創造力精神病之關係 記憶意識靈魂形成之謎或可破解!研究揭曉人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

爵士貓2 分鐘前

人類大腦非常複雜!竟然具有11維幾何空間

人類大腦非常複雜!竟然具有11維幾何空間 -人類大腦|幾何空間|維度-生物通

  最新研究揭曉人類大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這種多維空間或許能破解人類記憶的形成之謎。

最新研究揭曉人類大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這種多維空間或許能破解人類記憶的形成之謎。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代數拓撲」的數學模型,確定軟體建立的虛擬大腦中的幾何結構位置。為了測試該模型,研究人員在真實大腦組織上進行了實驗。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大腦是最複雜的結構之一,科學家仍需揭曉更多關於大腦的謎團。目前,最新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大腦布滿一種多維結構,該結構可使大腦在
11 維空間正常運轉。同時,理解大腦多維結構將幫助我們揭開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這項研究使用複雜計算機模型理解大腦細胞如何自己組織起來,完成複雜的任務。瑞士「藍腦計劃」主管、神經系統科學家亨利·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說:「我們發現一個我們從未想過的世界,大腦中存在數千萬個幾何結構,它們可達到 7 維空間,甚至對於一些幾何結構,可以達到 11 維空間。」

當叫做神經元的大腦細胞組形成複雜幾何結構時,科學家稱它們為「團(clique)」。每一個神經元與鄰近神經元以特殊方式建立連接,從而形成具有複雜互連的幾何結構。越來越多的神經元加入「團」,從而使該幾何結構增添更多的維度。

三維是指高度、寬度和深度,現實生活中任何物體都具有三維結構。目前,這項研究發現大腦的維度空間可達到 5、6、7,甚至是 11
維。比利時魯汶大學塞斯·范·李文(Cees van
Leeuwen)教授說:「超過物理範圍之外,高維數空間被經常用於描述複雜數據結構或者系統狀況,例如:狀態空間中動力系統的狀態。」大腦空間僅是該幾何結構所有自由度的結合體,其狀態描述自由度的價值實際上是可以假設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代數拓撲」的數學模型,確定軟體建立的虛擬大腦中的幾何結構位置。為了測試這一模型,研究人員之後在真實大腦組織上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虛擬大腦能夠刺激形成漸進較高維數的結構,在這些結構之間是多面性洞狀結構。

英國阿伯丁大學拉恩·李維(Ran
Levi)說:「當大腦處理信息時,高維洞狀結構的出現意味著大腦神經元網路以非常有組織的方式響應刺激。這就好像大腦對刺激的反應是建立之後消除一個多維塔狀積木,最開始是使用條棒(1
維),之後使用平板(2 維),再之後使用方塊(3 維),之後更複雜的幾何結構具有 4 維、5 維等。

通過大腦的活躍進程類似於一個多維度沙塔,它是在沙堆上建立,之後瓦解散落在沙堆之中。目前研究人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所進行任務的複雜性是否依賴於大腦建立的多維沙雕的複雜程度。

同時,神經系統科學家也努力探索大腦存儲記憶的區域,馬克拉姆教授說:「大腦記憶區域很可能『隱藏』在高維洞狀結構之中。」

===============================================================

西南大學最新綜述:基因-腦-環境-行為

西南大學最新綜述:基因-腦-環境-行為 -創造力|精神疾病|認知神經-生物通

  來自西南大學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結合行為、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證據, 梳理和評述了有關創造力和精神疾病關聯的實證研究和若干理論觀點, 系統探討了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層關係.

生物通報道:創造力是人類心理機能的高級表現. 迄今為止, 已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高創造力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譜系疾病)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 探索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關係進而探討創造力的本質和個體心理機製成為創造力研究的熱點之一. 但時至今日關於兩者關係的認知神經機制和基因機制尚未完全明晰.

近期來自西南大學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結合行為、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證據, 梳理和評述了有關創造力和精神疾病關聯的實證研究和若干理論觀點, 系統探討了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層關係. 未來研究應加強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理論整合與構建, 並利用影像遺傳學方法及大數據方法, 在「基因-腦-環境-行為」的框架下, 從微觀、中間和宏觀層次開展多層面、多學科的交叉整合研究, 同時加強對亞臨床人群的多中心聯合、大樣本研究並嘗試縱向研究設計, 以更深入地對創造力與精神疾病的關係、影響因素及深層生物學機制進行探索.

幾個世紀以來, 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一直受到哲學家和科學家的關注. 創造力即個體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觀點或產品的能力. 精神疾病則主要是指人的大腦在內外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下, 認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動, 以及行為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 前者是人類迫切需要和亟待挖掘的, 而後者是需要克服和治療的, 它們看似為人類心理機能的2個極端, 卻存在著某種關聯. 早在古希臘時期這一現象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然而, 囿於當時研究渠道和思維方式的限制, 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一直被認為是撲朔迷離的, 難以知曉本質的.

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雖然有漫長的過去, 但由於創造力和精神疾病本身的複雜性, 針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歷時已久而研究結論紛繁複雜. 儘管如此, 已有研究仍然在對兩者關係的理解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縱觀已有的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相關聯的文獻, 主要集中於對情感障礙(尤其雙相情感障礙, bipolar disorder)和精神分裂症譜系疾病(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的研究.

這篇文章結合當前的研究成果, 從行為特徵、認知神經機制和遺傳效應等方面入手, 闡述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現狀和新近觀點, 討論當前該領域的發展趨勢、面臨的挑戰並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以期能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路.

文章一方面爭取助力於理解創造力的本質和內在機制, 為創造力理論的發展與整合提供科學依據, 進而有助於創造力的有效提升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另一方面也為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進而有助於及時準確地預防、診斷、干預和療效評價. 生物通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 研究者們可以破解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關聯之謎, 這對於創造力的有效提升, 對於精神疾病更具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 對於實現創造主體各心理狀態層面的整體和諧, 滿足國家人口素質提升的重大戰略需求, 都將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

Science子刊:首次在活體大腦中觀察基因表達生物通

Science子刊:首次在活體大腦中觀察基因表達 -活體大腦|去乙醯化酶|PET|Martinostat-生物通

麻省總醫院與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體人類大腦中完成了基因表達表觀遺傳調控成像,這一研究組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技術,並結合一種稱為 Martinostat 的成像探針…… 了解小RNA測序服務的更多信息

分享到:   

——第一次科學家們在健康志願者的活體人腦中觀察到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

生物通報道:麻省總醫院與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體人類大腦中完成了基因表達表觀遺傳調控成像,這一研究組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技術,並結合一種稱為 Martinostat 的成像探針,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在活躍的人腦中,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是如何工作的,進一步闡釋了活腦中的基因活性。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1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聯川生物為研究人員提供從miRNA晶元發現到表達譜分析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生物通

基因轉錄調控因子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酶)在許多神經系統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病理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組徵集了8位健康志願者,利用優化過的PET成像技術對其成像,模擬了HDAC酶在不同時間裡對大腦基因表達的調控。

「這是了解大腦中表觀遺傳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來自蘇黎世大學的Isabelle Mansuy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文章作者,麻省總醫院Jacob Hooker則表示,「我希望這些色彩斑斕的圖譜能幫助我們比對健康人與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患者的大腦。

(在示蹤注射後平均60分鐘-90分鐘的Martinostat成像圖)

過去,人類大腦中的基因活性只能在死人中檢測到。不過由於死亡後的大腦組織通常存放超過12個小時,HDAC酶在人類死亡後會迅速發生變化,因此死人大腦中的基因活性與活體大腦中存在顯著差異。生物通

這項研究通過7年時間在HDAC酶上捆綁了 Martinosatat化學混合物,並注入8個健康的人體內使用PET掃描,結果發現基因活力對環境的反應靈敏,對它的研究不能脫離自然環境,研究也指出死的大腦與活體大腦顯著不同。

「這項研究僅僅只是可以看到HDAC酶的工作機理,並不意味著我們了解了這些信號,」 Hooker說,「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能看到患者何時出現異常,但是仍不知道該怎麼辦。」

==================================================================

Nature:神經學家呼籲深度合作破解人類大腦生物通 Nature:神經學家呼籲深度合作破解人類大腦 -腦科學|深度合作-生物通

  現在,通信技術非常的發達,因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實驗室的團隊共同努力,將新形式的基層合作研究應用於腦科學的時機已經成熟。來自葡萄牙、瑞士和英國的科學家聲稱,這是「將大腦研究升高一級,從而引導它進入大科學時代」的正確方式。他們已經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

生物通報道:現在,通信技術非常的發達,因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實驗室的團隊共同努力,將新形式的基層合作研究應用於腦科學的時機已經成熟。來自葡萄牙、瑞士和英國的科學家聲稱,這是「將大腦研究升高一級,從而引導它進入大科學時代」的正確方式。他們已經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

在本周的《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評論中,國際上三位神經科學家,對於將一種新的、自下而上的合作「大科學」方法推動到神經科學研究,提出了具體提議,他們認為,這是解決大腦未解奧秘的關鍵所在。延伸閱讀:《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專題;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競逐腦科學 中國將上快車道。生物通 生物通--------專註生命科學研究進展

大腦如何發揮功能?——從分子到細胞、到神經迴路、到大腦系統、到行為。所有這些複雜錯綜的事物如何進行整合,最終讓意識出現在人類的大腦?

該方案是由葡萄牙尚帕利莫未知中心主任Zach Mainen、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教授Michael H?usser和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Alexandre Pouget提出的,他們受到了粒子物理團隊當今安裝巨大加速器實驗(以發現新的亞原子粒子,並最終理解宇宙的演化)的啟發。

Zach Mainen說:「一些非常大的物理團隊有著明確的目標,並且是自組織的。」更具體地說,他的模型是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ATLAS實驗,其中包括來自數十個國家的近3000名科學家,並在2012年7月連同其「姊妹」實驗宣布,長期尋求希格斯玻色子。

根據Zach Mainen介紹,雖然涉及神經科學的團隊的規模,幾乎不可能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團隊相比,但是協作的原則應該是非常相似的。他說:「我們所提出的更多的是物理風格,是大腦研究的一種『大統一理論』。我們能做到嗎?顯然,在五年內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我們有需要進行測試的理論,以及如何做的基本原則,這跟物理是一樣的。」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在未來取得飛躍,三位神經科學家提出了一些簡單的原則,至少在理論上:「專註於一種單一的大腦功能」;「結合實驗家和理論家」;「規範的工具和方法」;「數據共享」;「 新方法的分配信貸」。他們寫道,而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一個基本前提是,「產生一個信任領域,在其中[分享]數據、資源和計劃是安全的。」

毋庸置疑,這一領域的嚴酷競爭,並不適合於這種「深度」合作。但作者們已經開始實施論文中所主張的原則。

Zach Mainen說:「我們有一組研究人員,20個人(10名理論家和10名實驗者),大約一半是在美國,一半在英國、瑞士和葡萄牙。」本團隊將只專註於一個明確的目標:小鼠對食物和水資源的覓食行為,記錄儘可能多的大腦活動——至少幾十個大腦區域。

Zach Mainen總結道:「通過合作,我們不是跟以前一樣進行研究。我們將有10個實驗室做同樣的實驗,用同樣的齒輪,同樣的計算機程序。我們所獲得的數據將進入雲,並由20個實驗室共享。這幾乎是一個全球性的實驗室,只不過它在地理上是分散分布的。」

===============================================================================

編輯於 07:12


中國有很多喬布斯式人物,中國的喬布斯在搬磚。


創造力的確是後天能夠培養的吧。但是所謂天才,更好的解釋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現在大眾所理解的天才不過是關於智商和某方面有著與年紀大相徑庭的突出成績的人。其實大多數的天才都還沒被發現。人不是生而知之者,需要的是引導還有教誨。一個人的創造力取決於你是不是在動腦筋去探索去創新。


天才是一種習得性天賦。它既是一種先天潛質,也要依賴於後天習得。
任何一個天才,如果嚴重缺乏讓其獨特才能(天才)得以培養和施展的條件,都不可能成其為天才。愛因斯坦是天才吧?如果他一生來就被扔到黑磚窯里,可能一生暗無天日,決無科學成就。
藝術類以及其他方面的天才也是這個道理。
當然,天才與常人(庸才)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同樣的後天條件下,天才能夠出類拔萃,常人不能。


天賦異稟+環境=創造力


後天學習是成為任何才的前提 脫離後天社會學習 那就是野人
大腦先天發達一點 那就是天才野人 但還是個野人
所以這個問題的提法是有問題的
這個問題相當於問 天才是否可以不學成才?
自學成才聽過 不學成才誰聽過請告訴我~


借用前些時間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話:天賦決定了你能達到的上限,努力程度決定了你能達到的下限。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有達到要去拼天賦的地步。



突然想到一句話:大多數人付出的努力程度還沒輪到拼天賦的程度。


《創造力本質及其方法論————第一卷》我已完成,但是此書不發行。擁有創造力的人很多。這本書寫了最關鍵的內容也是最基礎的內容。相當於牛頓初中2年紀的水平吧(不知道他上沒上過中學)。 有興趣的可以找我學習,我只會把思想傳授給你,每節課不是很貴,不會超過琴行的鋼琴課的價格。但是整本書是不外傳的。

本理論第一卷一共分為四大版塊兒(但內容遠不止這些),即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必須由淺入深,不然就是雞肋。

第一個維度:所有的表象都有背後的原因。

第二個維度:事物間的普遍聯繫。(觸類旁通的本質)

第三個維度:邏輯的拆分。

第四個維度:邏輯的賦予。

第五個緯度:從組合邏輯中完全剝離出去一個邏輯。

當然這些也許你真的不懂是什麼意思。不過沒關係。這些就好比目錄上的第一章,第二章一樣。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內容。想要熟練運用離不開我的貼身指導。

當然真理都是簡單的。我會用最明了的方式闡述他,而人們為什麼要寫得那麼高大上呢?

QQ群:605490456

唯慕校園:512906915


我想在這裡推薦一本我認為說關於創造力最好的書。我自己按照上面的方法認真做了3個多月,效果很好。

補充一點: 媽媽在我3歲時帶我去做測評,其中我的創造力得分異常高。我平時也非常熱衷總結和嘗試創新方法。


以下是我對「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的心得體會,選自我的公眾號「ACuriousFancy」 微信號:linyixustory (感興趣的話,歡迎關注) 希望可以給你的問題提供solution:

「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The Artist"s Way")是我在大學裡讀到的驚喜之一。


我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父親是油畫家。3歲起我就熱衷各種國際兒童繪畫比賽。之後,迷上了音樂劇,陶藝雕塑、編舞舞蹈等。藝術於我而言是高感性的釋放和天馬行空的創造,開闢一片全新的時空由我馳騁,不羈地扮演現實生活中無法成為的角色。藝術是關乎靈魂的,性靈的探索和赤裸的釋放。


這本「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The Artist"s Way"),不但激發了我內心「藝術的小孩」無所畏懼地創造,使我發現了藝術於我更深層次的意義,找到了商科和藝術之間的平衡點,而且更讓我感悟到了不斷創新的人生可以帶來的持久動力與安寧感。它讓我有勇氣去創造一輩子「有趣的人生」。


此書的核心在於「首先認識到每一個人生而就是藝術家」:

「Creativity is the natural order of life. Life is energy: pure creative energy. Our creative dreams and yearnings come from a divine source. As we move towards our dreams, we move towards our divinity. 」


沒有顧慮地創作創造是我們的天性和神性。此書介紹了多種工具幫助我們不斷召喚和激發藝術潛質,勇敢地、忠於本心地去創造,而這無關乎我們的專業、職業、特長,因為我們都有創造的需求。


好,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讓我們受益終生的的工具吧:

書里的第一項工具:晨間筆記。

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拿起筆在空白本子上寫上三大頁的隨感。


就像這樣:

「胡亂」地寫三大頁。不用擔心字跡是否工整好看,這只是寫給自己的。一定要「胡亂」,因為只有這樣,在寫到2頁左右時,常常會召喚出自己一些潛意識的情感和想法。了解到他人或者自己表面反應的背後情緒和原委。


也可以這麼寫,一條條地羅列,全部寫積極的心理暗示:

所以晨間筆記就是要隨心所欲。堅持它的目的就是在一早清空自己的思緒,對今日的即將到來,做好情緒和心理上的準備。堅持三個月,我發現自己擁有更好的情緒覺知和管理能力,執行力和專註度也變得更好。


書里的第二項工具:和藝術家的約會。

每周都騰出兩個小時,與自己內心的「藝術的小孩」來一次約會。注意,這個約會絕對不允許別人參加。


就像這樣:

我同「藝術家約會」內容比如:給自己的寢室布置玫瑰花牆,對,就是貼滿新鮮的玫瑰;寫藝術的DIY的信給自己最感謝的親人朋友,並噴上相應的香水;在學校圖書館門口表演行為藝術。。。


這麼做的目的是讓自己放開膽子去釋放自己內心「藝術的小孩」。每周堅持兩個小時,習慣漸漸變成了素質:我更加欣賞生活中的美,更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更加尊重自己的感受,也更具積極影響周邊人的能力。


因此,我建議你可以嘗試和自己內心「藝術的小孩」來個每周兩小時的約會。比如,穿的美美的,拍一些藝術照;逛逛舊書攤,畫展;不帶手機、不上社交網路,專心欣賞日出日落。。。總之,去做那些你為之著迷的事情,去探索你那些有興趣的領域就對了。多做那些新鮮奇特的事情。


書里的第三項工具:十二堂筆記。


即通過十二堂恢復創造性的課,練習十二章節的筆記:從接納差勁的自己到信任自己,從控制負面能量到與充滿創意的自我充分聯結,從激發自己內核的能量到拒絕完美主義,從在困境中善待自己到相信自己內在的指引,心靈的自由,最終達到高能量的創造性激發和內心的平靜。


就像這樣:

堅持三至四個月,一定會感受到很大不同。我最感謝這本書的是它讓我超越了以往對藝術狹義的認識。藝術不再僅是一種形式,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堅持創新,忠於本我,積極地,「創造、分享、給予」。職業只是一種形式和載體,我們可以去創造,去聯結,可以用心、用愛和勇氣、用創意去創造出我們認為「有趣的人生」。

掃碼關注 「ACuriousFancy」, 獲得更多線上線下精品講座、有趣有料的 "職場,夢想,人生等"故事心得分享。


「ACuriousFancy」, 「臉皮厚,情商高,只過有意思的生活」。

http://weixin.qq.com/r/FTqSip7ElsPprdrp928H (二維碼自動識別)

This is the second article from "ACuriousFancy". Welcome to share it. If you need to use it in your public wechat account or other platforms, please get permission from the author.

"The Artist"s Way" is one of the most amazing "acquaintances" I have met in university.


I was born in an art family. My dad is an oil painter. At age three, I began my art creation: drawing. As time passed, I developed love for musicals, sculpture making, dance and choreography. Art to me is the release of the highest point of my sensuality as well as the pinnacle of form and grace. It is a free spirit"s creation. It allows me to play other characters that I would never be able to or dare to play in real life. Art to me is soul.

A sculpture made by me when in high school.

"The Artist"s Way" by Julia Cameron not only sparked my inner "artist child" to boldly create, helped me discover deeper meanings about art, find balanc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art and business (my major), but also helped me gain peace, perpetual bravery and motivation to create a lifetime-long "interesting way of living".

The core of this book is that, 「Fundamentally, everybody is an artist in soul.」:


「Creativity is the natural order of life. Life is energy: pure creative energy. Our creative dreams and yearnings come from a divine source. As we move towards our dreams, we move towards our divinity. 」

It is our nature to create in a carefree manner. To create is to be noble and divine. This book introduces plenty of tools to help us recall, recover and stimulate our artistic souls and creative potential. Regardless what our talents are and what our occupations can be, we all need to honestly and bravely face our own souls to healthily satisfy our innate desire to create better.

"The Artist"s Way" introduced the following tools:


First, Morning Pages.

Three pages of longhan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done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Like this "in chaos":


Don"t worry your handwriting is not beautiful. It is only for yourself. In fact, please write in chaos. Because when you let go any of what you are supposed to write, either content or style, you let out your subconsciousness. Often times, when reaching around the second page, those ghost feelings, unhealthy, suffocated emotions will come out. Keep doing so, you will be more conscious about why you are feeling the way you are feeling, and therefore, be more emotionally aware and mature.


Sometimes, when you hope to gain more confidence and bravery, try long-listing things you are proud of about yourself, give yourself enough credits:

So, "Morning Pages" is about writing with freedom. It helps to dump negative emotions, empty ourselv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a day, so that we will be morementally and emotionally prepared. Kept doing so for three months, I realized that Iowned more proficiency in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higher execution motivation and better focus.


Second, An Artist"s Date.

Spend two hours per week for an exclusive artist"s date with your "inner artistic child".


Like this:

Some of my artist dates include decorating my room with a wall of fresh beautiful roses; writing artistic, DIY thank-you notes to my family and friends, and spraying the notes with related perfumes; performing performance art in front of our school"s library...


The purpose of these acts is to boldy set free our innate "artist child". If we keep this habit two hours per week, we develop such qualities: appreciating beauty more, more respectful to our authentic feelings and emotions, being able to have more positive charismatic influence towards people around us.


Therefore, I highly recommend you date your "artist child" every week for two hours. For instance, dress pretty, take some artistic photos; visit art galleris; sit in old, stylish book stores; appreciate sun rise and sun sets attentively... Just to do whatever fascinates you and sparks interest in you.


Third, Twelve Chapters" Practice.


Through twelve chapters in the book, restore, recover and unleash our innate creativity. From "accepting our weirdness" to "trusting ourselves", from "being able to control negative core beliefs and emotions" to "fully connecting with our authentic selves", from "stimulating core energy" to "refusing perfection"... Step by step, we will be able to better treat ourselves in adverse situations, and trust our inner guidance and creativity. Ultimately, we gain freedom, peace and motivation via artistic creativity.


Keep this habit for three to four months, we will be able to feel the difference. I am most thankful to being able to broaden my understanding of artistic creativity through this book. Artistic creativity to me, is no longer a form, but a habit and mindset. Keep creating, be respectful to my heart and soul, and actively "to create, to share and to give". Occupation is merely a form and medium. But we get to connect, to create, through love and courage, and through authentic, artistic creativity, our own definition of "interesting ways of living".

Scan the WeChat QR Code below, subscribe to 「ACuriousFancy」, to receive more updates about exclusive, interesting lectures/trainings/gatherings/sharings about career, passion, life.


「ACuriousFancy」, 「Dream Big,Work Hard,Stay Humble」, Dancing an interesting way of life.


推薦閱讀:

如何管理有才華的刺頭員工?
這樣一份簡歷,如果10分的話你能打幾分?
現在找工作都這樣嗎?這樣正常嗎?
阿里巴巴上市會出現員工套現離職的問題嗎?
面試新職位時,什麼樣的離職原因是可以被接受的?

TAG:心理學 | 人力資源HR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