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此人在歐美歷史學界一直是毀譽參半。希臘將其奉為民族英雄,認為他勵精圖治,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維持了大廈將傾的帝國 面對奧斯曼不世出的雄主穆罕默德堅守半年,以身殉國 算是昏君輩出的拜占庭的最後一抹亮光。 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他和他的前輩一樣昏庸無能 面對國內日益膨脹的宗教勢力毫不作為,面對氣勢洶洶的奧斯曼大軍消極被動 未能及時與西方和匈牙利溝通延誤戰機 指揮作戰的能力十分低劣,坐視金角灣被奧斯曼艦隊壓制


之前在其他問題下面寫過一個,不過今天想換個角度,
就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為什麼要挑釁蘇丹求戰(在1451年以煽動叛亂來勒索穆罕默德二世從而讓穆罕默德二世),因為我曾經看到很多人以此認為他不自量力,不過我不這麼覺得,下面是我個人對此的看法
參考書目:斯蒂芬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西里爾曼戈主編的《牛津拜占庭史》,羅傑克勞利《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一、能力的證明
首先,君士坦丁十一世發瘋了嗎?還是說他眼高手低?似乎並不是如此
成為皇帝之前他便在1427-1433年間通過聯姻,遊說,和弟弟們進行交換成功獲得了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除Argos,Nauplia,Croton,Modon依然被威尼斯人掌控外),而在1444年他在希臘南部的事業達到了頂峰,攻入了雅典,擴張到了大約相當於1831年的希臘王國的範圍。但是好景不長,雅典大公向奧斯曼蘇丹求助,從瓦爾納之戰中抽出身來的奧斯曼軍隊迅速的橫掃了摩里亞半島,摧毀了君士坦丁-巴列奧略柯林斯地峽的城牆,將6萬名希臘人掠為奴隸,讓他二十年的經營化為烏有。
雖然在希臘南部的事業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這也說明了他不是眼高手低的君主,他既有能力也有手腕,更不乏勇氣,當時各方面的記載都認為他精明強幹,善於團結下屬,寬厚仁慈(一個有意思的細節:1452年穆罕默德二世在小亞細亞修築城堡時,君士坦丁十一世把君堡內關押的土耳其人送出城外企圖來交換蘇丹不傷害附近的希臘人),深受帝國臣民的愛戴。
基於這些,我認為向蘇丹勒索不是他的一時發瘋,或者意識不到與奧斯曼的國力差距(因為他在1446年已經嘗過了苦果了)所致。
二、向西方的求援
事實上,從14th開始帝國就已經頻繁的向西歐求援了,君士坦十一世的祖父約翰五世在出訪羅馬期間於1369年10月17日在羅馬聖智醫院宣布皈依公教
1399年12月10日-1403年6月,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父親曼努埃爾二世皇帝出訪了威尼斯,帕多瓦,米蘭,巴黎和倫敦,在巴黎期間,皇帝的博學多才令巴黎大學的教授們十分歡欣,但是在他住在盧浮宮裡的一年半里,除了寫了一篇關於聖靈的論文之外,沒有取得任何的實質性結果,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十字軍的失敗的陰影依然籠罩,即使是處在三十年休戰期的英法兩國也都沒有進行實質性幫助而只有一些口頭承諾。
而在1428-1448年間穆拉德二世先後粉碎了數次來自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瓦拉吉亞,波西米亞,教宗組織的西歐志願軍等方的攻擊,其中包括規模最大的1444年的瓦爾納十字軍。事實上穆拉德二世通過這一系列的戰爭,讓其他基督教國家基本上放棄了擊敗奧斯曼的想法,可以說,幾乎失去了信心。這或許就是其他基督教國家難以對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求救做出有效回應的重要原因
三、猜測
接下來就是猜想了,對下面的猜測我不負責任,大家如果不認可也很正常,我這裡只是想提供一個主觀性較強的猜測。
所以君士坦丁十一世為什呢要挑釁蘇丹呢?我覺得是在賭博,想要以君士坦丁堡為賭注,賭城市能不能撐住奧斯曼人的圍攻。
下面是對君士坦丁十一世想法的猜測,首先他對於奧斯曼土耳其當時的國勢應該是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的:首先奧斯曼很強大,但是這個敵人雖然強大,但是內部是有其問題的,1451年蘇丹繼位之初便遭遇了聯合叛亂,凱旋之後新軍又差點發動兵變來要求提高待遇,當時的奧斯曼也還處在由聖戰者公社轉型為國家的階段,並不是那麼的穩固,很多地方是靠著軍事威望在維繫著統治。那麼要想讓敵人的內部矛盾激化,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送給他們一場失敗,但是當時可能通過野戰擊敗奧斯曼嗎?當然不可能,君士坦丁十一世手上最好的底牌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的三重城牆和金角灣的鐵索了

所以我猜測:他的想法是以堅城為憑,賭蘇丹攻不下君士坦丁堡

而失敗不光會激化奧斯曼的內部矛盾,同時可以大大提振西歐各國的信心,為向西歐的求援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只有讓別人看到有勝利的希望,別人才會願意加入你的事業。

四、結局

顯然,賭博的結果是君士坦丁十一世失敗殉國

但是從過程來看,他其實已經很接近成功了,堅守了將近兩個月後,蘇丹的部隊已經士氣消沉,雅諾什匈雅提則遣使向蘇丹宣布:既然匈雅提已經不再是匈牙利攝政王那麼匈牙利與蘇丹的三年和平條約將自動失效。威尼斯的艦隊也已經上路了,蘇丹的宮廷中,大維吉爾則一直建議蘇丹放棄圍攻,以免遭遇更多的恥辱的挫折,導致其威名的下降。在爭論之後,蘇丹決定:在5月29日凌晨發動最後的總攻。然後聖羅曼努斯門附近的小門科克波塔門的忘記

關閉和守衛此處的熱那亞指揮官朱斯提尼亞尼的中彈導致的熱那亞人的潰退決定了城市的命運。或許君士坦丁十一世已經很接近成功了,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好似希臘悲劇里的英雄,無論曾多麼的接近事業的成功,最終都遭遇了失敗。

君士坦丁十一世只有過一次為帝國獲得了近半伯羅奔尼撒的政治聯姻,之後未有過婚姻,也未能留下繼承人。

帝國滅亡了,但是巴列奧略家依然在義大利繼續,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子安德魯在羅馬花天酒地、負債纍纍,還到處要錢說是要恢復帝國,可是不管是他妹妹所在的莫斯科宮廷還是教宗都不理睬這個名譽極壞的人(他甚至還誇下海口說讓教宗給他200萬杜卡特金幣他就去收復摩里亞),然後在1494年為了償還債務把對於帝國的宣稱權(雖然挺滑稽)賣給了法王查理八世,之後查理八世還為他提供了一筆1200杜卡特的年金,但是在1498年查理八世去世後他又失去了贊助者,於是他又把這些宣稱賣給了西班牙的統治者伊莎貝拉與斐迪南夫婦,但是後者拒絕支付他任何資金,當他在1502年6月去世的時候,遺孀不得不請求教宗為其支付了104杜卡特的喪葬費。

1536年蒙特費拉的巴列奧略分家絕嗣,併入曼圖亞,義大利的故事宣告終結。

而直至今日,希臘人仍在紀念君士坦丁十一世。

網易雲音樂

五、小結

最後說一下,即使穆罕默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下失敗,羅馬也不見得能夠逃脫滅亡的命運,但是或許可以遲滯個幾十年,也有可能事情會有更大的變化。

至於該如何評價君士坦丁十一世,我覺得作為皇帝他已經做了他該做和能做的一切


總體來說君11手上的牌比崇禎還難打。崇禎好歹有一個完整的大南方,稍微認真一點不是打不過;君11基本上就是個君士坦丁堡特首,連當皇帝還需要土耳其蘇丹硬點,真的是回天乏術。


最高贊已經說了君士坦丁十一世以一座城抵抗一個帝國的悲壯之戰了,那麼我們就扯扯在此戰之前的拜占庭。

首先看看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一百年前,嗯……一百年前拜占庭就混成這樣子了:

如果單從一百年前來看,奧斯曼也比混成破爛的拜占庭大不了多少,只看地圖的話似乎拜占庭也不一定會被奧斯曼日翻。

但是,奧斯曼的起家就是聖戰,依靠伊斯蘭世界來的炮灰,奧斯曼就像獲得了無需還款的巨額貸款一樣,首先西進征服了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

然後奧斯曼與塞爾維亞聯姻,才開始東進,依靠塞爾維亞騎兵和基督教軍團碾碎了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的伊斯蘭諸侯。因為對這些伊斯蘭諸侯,你是沒法聖戰的。所以奧斯曼的崛起,就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揚長避短的大戰略。

所以等到一百年後,也就是君士坦丁堡即將陷落前,奧斯曼和拜占庭已經變成了這樣:

一百年啊,一百年可以形成許多既定事實。

沙陀人脫離吐蕃逃到唐朝一百年,已經完全自認華夏,對契丹以夷狄視之。

元朝統治整個中國還不足一百年,元朝滅亡時,許多漢人武將和士大夫以死殉國。

清朝剃髮二百年後,革命黨還需要用暴力強制手段移除漢人的剃髮習俗。

土耳其人從廢紙堆里找出「突厥」二字也才一百年,如今土耳其人都以突厥自豪,渾然不知道他們身上流著誰的血。

也就是在君堡陷落前的一百年,奧斯曼在巴爾幹半島和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的統治已經深入人心了,所以當奧斯曼帝國準備踏平君士坦丁堡的時候:

奧斯曼帝國的精銳是斯拉夫人(主要為塞爾維亞人)、主要將領是希臘人、海軍將領是保加利亞人、奧斯曼的蘇丹有一半的塞爾維亞或馬其頓血統了。奧斯曼帝國雖然在歷史中被稱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但事實上,已經類似取拜占庭而代之的第三羅馬帝國了,也就是在拜占庭曾經領土上的百姓而言,這只不過是一場改朝換代罷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之前的拜占庭皇帝,說白了就是君堡堡主約翰八世,已經只剩了君堡一座城,而君堡唯一能抵擋奧斯曼的救命稻草,也就是一次此一次還稀爛的天主教十字軍了。所以約翰八世不得不放下羅馬皇帝的架子(事實上早就沒這架子了),與天主教教皇簽訂協議,準備將東正教也附庸天主教,已取得十字軍的支持。然而希臘百姓卻強烈反對,他們紛紛大喊寧願要奧斯曼蘇丹的帽子也不要教皇的寶冠。為什麼呢?因為很簡單,十字軍每次支援拜占庭帝國,伴隨著的都是劫掠和戰爭失敗,而且尼瑪都是西歐來的「外人」。而對面蘇丹麾下的軍隊,可說不定就有自己二舅的四大爺的侄子呢。十字軍和奧斯曼人,誰是外人誰是自己人,希臘人自己分得清。

約翰八世死後無嗣,指定弟弟君士坦丁十一世繼位。而君士坦丁十一世當時正在摩利亞,不得不在別人的城堡米斯特拉斯繼位,為了保證能活著回君堡不至於被奧斯曼軍隊抓住,拜占庭不得不乞求奧斯曼帝國批准拜占庭的新皇帝登基,這已經是屈身附庸地位了。然後君士坦丁十一世連回君堡的錢都沒有,還要靠百姓乞求一個加泰羅尼亞的商船捎皇帝去君堡。

混成這樣子了……

大夥居然還要撈出崇禎跟他比……

其實吧,中國歷史上的確有能跟他比的人物,比如:

周赧王。

所以說怎麼評價君士坦丁十一世啊,以一個破城抵擋奧斯曼帝國大軍,死得轟轟烈烈,這段話就足夠了: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

只能獲得強者的同情的唏噓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君士坦丁十一世面對一個沒有可能換回局面的爛攤子還在通過外交途徑求助中西歐基督教世界,利用奧斯曼王子離間奧斯曼帝國,憑藉最後的權威彈壓國內,其實是城內的反對派來爭取對奧斯曼的最後一點時間。在窮盡所有救贖手段後,面對兵力60倍與自己的敵人,與城共存亡。

他做了他所能做的,足夠向羅馬先君和上帝交代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全名君士坦丁·帕里奧洛格斯,1405年出生於君士坦丁堡。他17歲時就經歷了當時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二世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1437年到1439年之間,君士坦丁十一世曾被任命為拜占庭帝國的攝政王,1449年,他44歲的時候正式登基為拜占庭帝國皇帝,成為第一位同時也是最後一位沒有在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冕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不管是在明面上還是在暗地裡,他都在積極地與奧斯曼帝國進行鬥爭。
君士坦丁十一世曾在摩里亞待過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期他發動過許多大膽的軍事行動,努力恢復拜占庭帝國在希臘的地位和對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統治,在這個過程中他攻入雅典公國,消滅了大部分外國人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建立的小王國,並將疆域推進到希臘北部。當然長年的軍事鬥爭給希臘人民帶來長久的苦難,而且在奧斯曼帝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威脅下,皇帝的大部分努力都化為徒勞。1446年,奧斯曼帝國解決了北方的十字軍麻煩之後,派出一支軍隊橫掃摩里亞,俘虜了6萬名希臘人,迫使君士坦丁十一世簽訂了一項喪權辱國的停戰協定,向奧斯曼帝國蘇丹俯首稱臣。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於1429年,沒有為皇帝留下子嗣。此後他開始尋求與其他王室聯姻,希望能有一個強力的盟友,藉此撐起他那破碎的帝國並能獲得一位繼承人。然而在奧斯曼人在周邊各國施加的政治壓力以及由於拜占庭帝國皇帝那名存實亡的頭銜不再具有吸引力等種種原因下,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這一努力也失敗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利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皇叔奧爾汗來對抗奧斯曼帝國,卻反過來成為穆罕默德二世撕毀和平條約進攻君士坦丁堡的借口,成為皇帝亡國的導火索。
面對穆罕默德二世的圍城,君士坦丁十一世盡其最大的能力利用好手上為數不多的人力資源,用不到萬人的軍隊與奧斯曼蘇丹的約二十萬大軍(包括正規軍和各種隨軍人員)對峙了48天。城市陷落,他自己本人也在城市被攻陷時死於混亂中,享年49歲。
一千個人眼裡有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敬佩君士坦丁十一世,他早年就對自己國家的困境心知肚明,卻畢生都在挽救他那無法被挽救的國家,那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很多人都無法比擬。他可能能力上比不上一些同時代的帝王將相,但他卻是一個真正的行動派。
——————————————————————
知乎小透明,點個贊再走唄~


正好剛看完 羅傑·克勞利 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我一邊看一邊敲的筆記,並且把筆記分成了幾個不同方面,全書+筆記看了接近八個小時,這就把一些筆記部分摘錄下來:
1 君士坦丁十一世對拜占庭的遺產有強烈的責任感,一生都在不懈努力去挽救搖搖欲墜的帝國。他是一位沒有權力的皇帝,他的皇冠不值得羨慕,他繼承的是破產的國家財政、熱衷內戰的皇室、被宗教狂熱分裂的城市和赤貧而動蕩不安的貧民階層。(P72)
2、君士坦丁十一世對東西方聯合的態度是完全務實的,他只有一個執著的目標:挽救這座城市。P103
3、拜占庭帝國的衰落
拜占庭帝國的衰落
(1)1204年十字軍洗劫,君士坦丁堡從此一蹶不振,往日的光輝燦爛只剩下一個鬼影,1261年拜占庭人收復後,城市的基礎設施基本全毀,領地也銳減為若干碎片。(P44)
(2)拜占庭帝國思想保守,不能變通,導致內部矛盾不斷,被統治者長期不滿。
(3)1284年解散帝國海軍,促使大量優秀人才叛逃去奧斯曼。
(4)1341-1371,發生了一系列內戰,還遭到塞爾維亞國的入侵。
(5)第一座遭受黑死病襲擊的歐洲城市,人口最低時只有10萬。
(6)貧窮和破敗,連皇帝的珠寶器皿都遭變賣。
4、皇帝早期的求援
(1)利用奧爾汗,但高估了奧爾汗的作用,被穆罕穆德二世抓住作為破壞和平的借口。
(2)1451年派遣使節前往威尼斯和義大利,希望能從威尼斯商人的殖民地克里特招募弓箭手。
(3)使節前往羅馬,給教皇送去書信。
(4)1451年底,派遣使節前往威尼斯,通知蘇丹正在集結大軍,君士坦丁堡若得不到援救,必死無疑。
(5)1452年8月,向西方求援,並送信給摩里亞的兩位兄弟,請求立即支援,並許諾土地;用黑海沿岸的塞林布里亞或黑森布里亞的交割來爭取匈牙利;用利姆諾斯島向阿拉貢和那不勒斯王國求助;向希俄斯島上的熱那亞人求助,向杜布羅夫尼克和威尼斯求救,並多次向教皇求助。

歐洲各方態度
(1)教皇尼古拉五世說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向蘇丹發去了措辭嚴厲(但空洞無物)的最後通牒。
(2)那不勒斯王國派出了10艘船的小艦隊,但又撤回了。
(3)熱那亞人的殖民地受到了威脅,無法提供實際幫助。
(4)威尼斯元老院給出了「必須保護基督徒、但不能得罪土耳其人」的含糊指示。元老院大部分人都不同意聽任君士坦丁堡自生自滅,但未能就更果敢的反制措施達成一致。

結果:
儘管君士坦丁十一世發出了很多求援的呼聲,西方還是沒有任何聯合一致發起救援的跡象,只有教皇能夠超越歐洲山頭林地的商業利益以及各王室間的宿怨和戰爭,以基督教世界的名義發出求救,但天主教教廷本身與東正教教會有著歷史悠久、盤根錯節的紛爭,給所有求援行動都投下了陰影。(P97)

5、皇帝的戰前準備
(1)竭盡全力準備城防,拆舊房屋、教堂,發動民眾鞏固城牆。
(2)去愛琴海各島嶼和遠方收購食物。
(3)通過公開募集行動,從個人、教堂和修道院籌集了款項,購買糧食和武器。
(4)城內所有的武器募集起來,重新分配。
(5)向城外仍然被拜占庭控制的堡壘增兵。
(6)劫掠了馬爾馬拉海沿岸的奧斯曼村莊,將俘虜帶回城內,賣做奴隸。
(7)四方請求援軍。 P113-114

6、兵臨城下雙方軍力對比
奧斯曼人:20萬人,大約6萬人是士兵,其中3-4萬是騎兵。(其餘為輔助和隨軍人員:補給人員、木匠、鑄炮工匠、鐵匠、軍械匠、裁縫、糕點師、手藝人、小販及其他追隨者)P151
守軍:4773名希臘人,200外國人,其他事不關己的熱那亞人、威尼斯人和偷偷從加拉塔來幫助守城的人不足3000,總兵力不足8000.其中大部分不擅長作戰,嚴重缺乏射手。
君士坦丁十一世擔心影響士氣,把真實的數字當作秘密保守起來,只有皇帝和斯弗朗齊斯知道。P152

7、前來支援拜占庭的援軍(上面那3000人中的一部分)
(1)紅衣主教200弓箭手。
(2)一群迷途的義大利船隊。
(3)威尼斯和熱那亞共和國緩慢行動。
(4)威尼斯市政官迷諾托和皇帝及船主協商,留住了部分船隻。
(5)職業軍人喬萬尼-朱斯蒂尼亞尼自費帶來700名全副武裝士兵,以及二艘大型蓋倫帆船和許多機器及裝備。
(6)熱那亞的博基亞爾多三兄弟帶來了一隊人馬。
(7)加泰羅尼亞人提供了一支隊伍。
(8)一名卡斯蒂利亞貴族唐弗朗西斯科-德-托萊多。P117

8、皇帝的軍力布置
全城14個區分成12個戰區,特意將軍士混編,加強「多國部隊」之間的依賴。
(1)指揮部設在卡斯河谷,最精銳的2000人布置在這裡,之後朱斯蒂尼亞尼在此指揮。
(2)皇帝的右側,卡利斯特斯的西奧多防守查瑞修斯門。
(3)北面的直角交給了熱那亞的博基亞爾多兄弟。
(4)布雷契乃皇宮薄弱的單獨一道城牆託付給了義大利人防守,由威尼斯執政官米諾托率領。
(5)皇宮的大門之一、卡里加利亞門是「來自德意志的」約翰防守,他是蘇格蘭人,職業軍人和軍事工程師。
(6)皇帝左翼是他的親戚、希臘人西奧菲勒斯,來自帕里奧洛格斯家族的貴族,精通希臘文學,是幾何學專家。
(7)黃金門地段,由一群希臘、威尼斯和熱那亞士兵防守。
(8)陸牆在馬爾馬拉海岸和海牆相接處由來自拜占庭的坎塔庫澤努斯望族的名叫德米特里的貴族防守。
(9)馬爾馬拉海岸的守軍混雜,雅各布-孔塔里住宅在司徒迪翁村,臨近的一段城牆由一些東正教徒監視,一支叛教的土耳其人,由奧爾汗王子指揮,部署在遠離陸牆的愛來複賽俄港。
(10)城市頂端的海岸由一支加泰羅尼亞軍隊放手,衛城被託付給了伊西多爾紅衣主教和他麾下的200人。儘管有大海屏障,君士坦丁十一世對於防守實在不放心,又給每座塔樓配備了2名神射手和1名火槍兵或弩手。
(11)金角灣由熱那亞和威尼斯水手防守,指揮官時威尼斯軍官特里維薩諾。
(12)港內的2艘克里特船隻的船員把守鐵鏈附近的城門——美麗之門,阿魯威克瑟-迪愛多保護鐵鏈本身和港內船隻。
(13)快速反應預備隊:一支駐紮在佩特拉區,100名騎兵和輕型火炮,由盧卡斯-諾塔拉斯大公指揮,一支駐紮在廢棄的聖使徒教堂附近的中央山嶺上,由尼科弗魯斯-帕里奧格洛斯指揮。
君士坦丁十一世在這些部署上傾注了他一生的作戰和調動軍隊的經驗,但或許他自己也沒想到,在隨後的日子裡,這些互相競爭的隊伍將會打得多麼頑強。P156


9、相持階段就不寫了
總之是君士坦丁堡在炮擊下頑強堅持,地面挫敗三次敵人大規模進攻,水面數次讓敵人受挫,奧斯曼人大炮和突擊、海軍攻擊、地道攻擊、攻城塔等全告失敗。
但守軍也逐漸到了絕境,艦隊被臼炮壓制,炮擊和突擊讓守軍疲憊不堪,糧食短缺,飢餓和絕望,城內爭吵愈演愈烈,講不同語言、信仰不同信條和血統出身不同的各個派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在圍城的巨大壓力下,脆弱的聯盟開始瓦解。
到決戰前夕,皇帝盡全力團結和鼓舞了所有派別的人,但他和朱斯蒂尼亞尼很清楚,他們的兵力已經非常稀薄,在7周的消耗戰後,最初的8000名士兵已經銳減到4000人,防線卻足有12英里...」每座塔樓上只有二三人防守,而相鄰兩座塔樓之間的城牆上也只有二三人。「

10、決戰之前
這一段作者標出來源可疑,在後記里,作者說關於此戰的資料整理起來和去偽存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科學時代之前記載歷史,數字、日期和時間都很含糊,經常誇大其詞,敘述者沒有客觀敘述的概念。很多資料的作者都有各自的視角和動機,威尼斯人字裡行間是自己英勇,熱那亞人奸詐,熱那亞人的記載也是也如此,義大利人說希臘人懦弱,天主教和東正教互相詆毀,不同的基督教派各自尋找神話和現實解釋,然後又一起痛罵奧斯曼人。奧斯曼人那邊,當時大部分人不識字,留下的記載少於西方,而且編年史居多,缺少主觀的親歷的表述,等等等。
所以在書中作者在前人成果上儘力去篩選考究了史料,但仍有這樣的不太可信的,僅供參考:
5月28日晚祈禱之後,皇帝登上了卡里加利亞門的塔樓,觀看敵人在黑暗中的準備,這對經歷了無數磨難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來說是個百感交集和引發內省的時刻。這位高貴的皇帝和他的忠實朋友們站在外牆塔樓上,聽著敵人為最後總攻緊張盲目,周遭的世界一片黑暗,決定命運的時刻尚未降臨,這幅圖景令世人難忘。一連53天,他們微弱兵力挫敗了無比強大的奧斯曼軍隊;他們抵擋住了史上最大的大炮在中世紀發出的最猛烈的轟擊——消耗了約5000發炮彈和5.5萬磅火藥;他們擊退了三次大規模進攻和十幾次較小規模的突襲,殺死了成千上萬奧斯曼士兵,摧毀了敵人的許多地道和攻城塔;他們在海上與敵人激戰,從城內出擊,進行談判,並不懈地消磨敵人的意志。他們或許不知道,其實他們已經非常接近勝利。

11、君士坦丁十一世
敞開的城門對其他熱那亞人是個無法抵制的誘惑,他們看到指揮官已經撤離,潮水般涌過城門,跟著撤退了。君士坦丁十一世和扈從絕望地想阻攔人流,然而無濟於事,奧斯曼人發現了守軍鬆弛,集中兵力發動了進攻,守軍重新集結後繼續抵抗,但已經越來越多的近衛軍爬上了城牆,之後潮水般湧入守軍陣地,不可阻擋,巴爾巴羅說15分鐘沖入了三萬人。P297
守軍陷入恐慌,開始往城門逃命,但是由於門被鎖住,他們互相踐踏後,被斬盡殺絕。
這時是人們最後一次瞥見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身影,他最忠誠的隨從仍然護衛在他的身邊——西奧菲勒斯-帕里奧洛格斯、約翰-達爾瑪塔、堂弗朗西斯科-德-托萊多。P298
皇帝的真實死因仍然無法確定,沒有任何可靠的目擊證人,眾說紛紜,各種理論互相駁斥,均不足信,奧斯曼人的記載是貶抑的,希臘人的說法一般都是沖向敵人英勇犧牲,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所有版本都為希臘人提供了一個永不磨滅的傳奇。安科納領事本韋努托寫:奧斯曼人未能明白無誤地辨認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屍體,這說明他很可能在最後的鏖戰中脫去了皇袍,像普通士兵一樣陣亡了。P316
君士坦丁十一世本人的結局始終無法確定,也沒有墓地,他的神秘命運成了希臘人靈魂深處對淪喪流得拜占庭光榮的渴望的焦點。在希臘大眾文化中,他成了一個亞瑟王一般的傳奇英雄人物,往昔和未來之王,長眠在黃金門旁的墳冢里,有一天將會歸來,穿過那做門,將土耳其人向東驅逐,並收復君士坦丁堡。這些傳奇故事使得在有生之年命運悲慘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他死後有了一段新的悲劇生命,到19世紀末,他的遺產與希臘的民族主義理想合二為一,即所謂的「偉大理想」——將拜占庭的希臘居民重新收納進希臘國家。P351
「不幸的皇帝」享年49歲,可以確信的是,為了維持拜占庭的香火,他竭盡全力奮鬥到了最後一刻。「伊斯坦布爾的君主英勇無畏,不肯投降」奧斯曼史學家奧魯奇如此宣稱,奧斯曼人很少這樣尊重敵人,看來君士坦丁十一世確實是一位令人敬畏的對手。


這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個末代皇帝。

但不說他的能力,就一個詞,盡忠盡責,不惜身命——這不是普通人能夠辦得到的。

客觀來說,他比崇禎強了無數倍。能力上面和性格上面都比崇禎強,畢竟君士坦丁十一是中年人,而崇禎還是小年輕。

你看看地圖就知道了,兩者手裡的牌和面對的敵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君士坦丁十一,手裡只剩下一個君堡,說是皇帝不如說是市長。更糟糕的是,面對的敵人如此強大,但是身邊幾乎沒有盟友,只有幾千來源不一的軍隊,而面對的敵人,是一個上升期的帝國和幾十萬大軍。

拜占庭的衰落從阿萊克修斯出賣商業特權就埋下了伏筆,到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被攻破君堡分裂為幾塊,基本就沒救了。而後面還出了幾個糟糕的皇帝,內戰幾十年,更是自己作死無極限。等到了君士坦丁十一,我看開金手指都沒用,要開金象腿才行——比如天上掉下來一輛裝滿彈藥的虎式坦克。

對比崇禎這邊,雖然國家也是內憂外患,但是並沒有到很糟糕的程度。想想晚清時期,一樣是王朝末年,剛剛經歷白蓮教大起義,就面臨西方列強入侵,再加上太平天國起義,這麼折騰都能夠續命幾十年,明末的情況雖然糟糕,也沒有說到了不可救藥的份上。所謂的外患,不過是東北的一群通古斯匪幫,糾結了他們的蒙古親戚部落想要造反。而內憂,與其說是農民起義軍,還不如說是收不上稅導致的財政崩潰——當然明朝的財政從朱八八開始就是一團糟。

崇禎既沒有淪落為北京市長面臨幾十萬軍隊圍攻,而且也不是國內諸侯並起自身淪為漢獻帝,說白了,他面臨的問題就兩個字:沒錢。明朝財政問題是最嚴重的問題,其他問題都是由此引申,或者由此導致的。而另一方面來說,雖然看起來明朝廷沒錢,但是崇禎初年,朝廷依然掌握著大義民心,掌握著軍隊政權,手裡的資源和人才,想要賺錢方法多得很。

而不客氣的說,崇禎這個皇帝做的並不合格,雖然他自殺之前甩鍋說自己沒錯,都是群臣誤我,但是我可以這麼說,那些官僚士紳的錯誤佔七分,崇禎至少也佔據了三分。他最大的錯誤就是他經驗和能力不足,而又過於心急。一方面剛愎自用過於自矜,一方面輕信他人過於天真。治大國如同烹小鮮,崇禎看到了帝國的問題,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深刻性和複雜性,也沒有意識到以自己的能力想要解決問題的難度,過於操切,沒有戰略和長遠眼光。

對比起來,君士坦丁十一則完全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一種理想主義殉道者的色彩。可以這麼說,君士坦丁十一基本上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即使這次發生奇蹟他把土耳其人懟回去了,過幾年土耳其換一個蘇丹再來幾萬大軍,難道他還能再次上演奇蹟?對比起來,崇禎想要翻盤,雖然困難,但是換一個手腕高超的皇帝並非辦不到,至少讓大明續命幾十年,把滿清強盜集團續死是大有機會的——作為一個強盜集團,黃台吉身體並不好,遲遲搶不到東西的情況下,他一死滿清集團內亂是可以想見的。

你讓我穿越到崇禎身上,我覺得翻盤機會大大的。畢竟我對貨幣、財政、稅收、銀行和中央銀行這些東西都有點了解。哪怕軍事政治上面弱了點,但是至少我不亂折騰,能搞來錢,每年多幾百萬上千萬兩銀子,讓大明續個幾十年還是有自信的。但是你讓我穿越到君士坦丁十一身上,我一丁點把握都沒有——這完全是地獄級別難度。除非時空管理局給我超人的能力,讓我冒充耶穌他弟弟下凡,一個人能懟翻十幾萬軍隊,這就是另外一回事兒。如果啥金手指都沒有,那麼我估計自己肯定會很可恥的辭職回老家。


1453年的時候,拜占庭帝國有效統治範圍,只有君士坦丁堡及周邊地區,以及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部分,還有一個就是黑海南岸的特拉比松帝國。附圖更說明問題。你覺得崇禎帝是不是比他牌好太多了。

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登基的時候,他手中幾乎已經無牌可打。原來的領土紛紛自立門戶,他尋求西方的幫助,但是因為宗教原因,又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他能做的,就只是混吃等死。

當時的君士坦丁堡的四境已經都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了,所以它的陷落是遲早的事情。陷落的時間,只是一個標註而已,很久之前,這個東羅馬帝國就已經生不如死了。這件事就是不發生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也會很快陷落。這已經是一樁事先張揚的亡國悲劇。

反觀它的敵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可是如日中天,直到1683年的兩百年後,奧斯曼帝國擴張的腳步才停下。換句話說,在這兩百年里,沒有一個基督教國家能夠扛得住奧斯曼人的侵略。

所以,就像蝴蝶飛不過滄海,沒有人忍心責怪。


他是一個英雄。
從戰術上來說 土耳其人的戰鬥工具也是寥寥無幾。對於塹壕戰、海戰、攻城戰的運用 不一定就比拜占庭有心得。

從塹壕戰來說,奧斯曼面臨的是強勁的對手,挖掘壕溝的坑道工兵在雙方交鋒中死傷慘重;毫無優勢可言。
從海戰來說,奧斯曼的技術相當不成熟,劃著低矮的槳帆船對高大的商用船隻進行以下犯上式的進攻 沒什麼機動性 破壞性也不大。但奧斯曼人並不吸取這個教訓。
從攻城戰來說 奧斯曼除了對城牆進行連續不斷的炮擊 再無辦法。攻擊方法沒什麼改進 後來攻打馬爾他的時候連具有明顯弱點的聖艾爾默堡都打不下來。加之鑄炮技術捉急無比 大炮炸膛後真是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二。
就這水平 怎敢嘲笑君士坦丁堡戰術垃圾?

再看看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力挽狂瀾:
他面臨的是從十一世紀安貝尓帶來絕罰詔書後天主東正教分裂的爛攤子,面臨義大利人和希臘人面和心不合的微妙矛盾,面臨穆罕默德二世一次次的催逼,面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造成的君士坦丁堡的赤貧。

但是,在奧斯曼攻城的53天內 君士坦丁堡以微弱的兵力抵擋住了5000發炮彈和5.5萬磅火藥對城牆的轟擊 擊退了三次大規模的炮擊和十幾次突襲 摧毀銀礦工兵不間斷挖掘的地道 燒斷土耳其人的攻城塔。與奧斯曼進行漫長談判,不斷消磨著他們的士氣。畢竟兵力就那麼一點,用來不斷修補城牆勢必無法兼顧海岸,面對奧斯曼人對金角灣和雙柱港的雙重夾擊,他已儘力。

他為君士坦丁堡付出了異乎尋常的努力。但是卻不能頑抗拜占庭一點點衰亡覆滅的事實。即使他從熱那亞人口中得知自己再沒有辦法收到從基督教世界來的任何援助後涕淚交流暈倒在地,也沒有放棄這座城池。

他做完最後的彌撒 仍盡心竭力地觀察城牆防禦 親自提醒哨兵不要放鬆警惕 直到脫下紫袍殺入敵陣屍骨無存。
為什麼仍有那麼多人為他保持忠誠?斯弗朗其斯,朱斯蒂尼亞尼,孫承宗式的人物,亦決然堅守。

因為 他是利欲熏心的西方基督教世界背景下最後一把火炬 他頑抗的不僅是奧斯曼帝國 更是整個黑暗的基督教世界。他必須在西方諸國相互推諉隔岸觀火的情勢下,帶著君士坦丁堡活下去。君士坦丁堡覆滅了 作為西方永遠的傷痛,但基督教世界卻不值得同情。因為除了君士坦丁十一世,並沒有誰作出真正的努力。

寫到這裡並不是天生對被進攻的那一方施予的同情,畢竟不同於勒班陀大海戰中的堂胡安在略帶喜劇效果的收尾中結束那場鏖戰,也不同於馬爾他守軍於苟延殘喘中獲得的最後勝利。
這一次 失敗了就是失敗了。

但仍唏噓不已 淚不能止。

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


君士坦丁十一世執政前,他在伯羅奔尼撒半島。

通過聯姻,他把拜占庭的領土從一個小小的米斯特拉城堡擴展到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然後趁著奧斯曼北上又入侵了雅典公爵領,撈了一筆錢並且附庸了雅典。他在整頓伯羅奔尼撒試圖繼續進軍伊庇魯斯的時候被土雞發現了,和土雞在柯林斯野戰打了一禮拜,然後軍隊潰敗了。

對,君士坦丁十一世憑藉他從伯羅奔尼撒半島招募的一票民兵,修了一個土牆,依靠這個土牆和土雞軍隊打了一個禮拜。
登基君堡之後,他先是拉攏威尼斯、熱那亞、匈牙利、神羅,阿拉貢等一大堆國家期望組成新的反奧斯曼聯盟。雖然失敗了,但是也弄到了一些義大利傭兵。而且匈雅提和威尼斯也相當於倒向了拜占庭,實際上只要奧斯曼從君堡撤退,匈雅提威尼斯怕是都要出兵擼一把。
君十一的思路就是,反正奧斯曼崛起幾乎是定局,自己這樣耗下去,必定團滅,不如直接一把梭哈。他看到買買提二世登基年輕氣盛,就主動挑釁,因為買買提二世統治鞏固之後就徹底沒機會了。然後買買提二世果然中計,頂著大維齊爾的反對狂熱攻城。可惜,君十一的策略是自己頂住進攻,然后土雞撤退,他把奧爾汗從君堡送到小亞細亞,掀起小亞細亞叛亂,然後匈牙利威尼斯軍隊一個從陸地上一個從海上入侵巴爾幹。拜占庭好趁亂光復一些土地,給自己多續幾年。

然而萬萬沒想到,第一土雞有了巨炮,第二買買提二世雖然性子火爆,但是不是白痴,第三自己有個小門居然沒關……


巴列奧略王潮本身就是先天不足的王朝,君11亡國其實不能怪他,最早的禍根從阿萊克修斯時代就埋下了。之後的拜拜不僅沒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還引來了禍水,最終坑掉了自己。巴列奧略時代其實是有機會翻身的,然而自廢武功,也就沒啥機會可說了


崇禎和他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好不好,崇禎要是在拜占庭那時候繼位,估計亡的更快,明明還有救的王朝都搞成那樣,也沒啥可說的了。
君十一要是有明末這副牌打,逆推火雞也不是事


毀譽參半?那是西歐神羅愛好者們給自己臉上貼金,捧高踩低的結果。帕里奧洛格斯無愧為羅馬皇帝的身份,用4773人抵抗土雞14萬大軍,而且奇缺弓箭手,幾乎沒有投石機,面對的是大炮+火槍這樣配置的敵人。城內還有喜迎安拉的羅奸,陰陽怪氣的貴族,生死存亡之際仍然不忘撈好處吸君堡血的威尼斯和熱那亞人。

作為統帥,君士坦丁十一世展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作為政治家,他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手段來獲取資源和支持,甚至差點為此拼上皇位;作為皇帝,他始終極盡全力的履行自己的職責,他並沒有貪生放棄君堡,而是選擇光榮戰死,用自己的鮮血來祭奠紫袍。

如果君士坦丁十一世手裡有個十萬大軍,土雞鐵定打不下君堡。如果君十一提前個一百年登上皇位,東羅馬不會滅在1453年。

總結:英明的統帥,稱職的皇帝,雖敗猶榮的英雄。
以上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傳說在奧斯曼人攻入君士坦丁堡時,一名天使下凡拯救了皇帝。這位天使將皇帝變成了大理石像,並將其藏在君士坦丁堡城牆黃金城門下的土地里。據稱在基督徒再次征服這座城市的時候他就會重返王位。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有關拜占庭帝國的書是茨威格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那一扇叫做凱爾卡的小門。葬送了整個帝國。
後來我就開始關注這個千年帝國——東羅馬帝國,當然是在百度百科上。
在大學的時候,我在圖書館找到一本科普拜占庭帝國的書。再後來,我在玩全面戰爭的時候一定會玩拜占庭帝國去打土耳其。

閑扯就到這裡。

1071年羅曼努斯四世在曼奇刻爾特戰役中慘敗,而後亞歷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救,促使十字軍東征,再後來,1176年,被譽為最後的大帝、拜占庭的雄獅,曼努埃爾一世在密列奧塞法隆戰役中敗北,1204年,背信棄義的十字軍向同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帝國下手,攻佔君士坦丁堡,建立所謂的「拉丁帝國」。即使帕列奧列格王朝成功復辟,但是此時的拜占庭帝國已經是日暮西山了。

我覺得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接手拜占庭帝國的時候,何止千瘡百孔,他所接手的帝國根本就稱不上是一個帝國,他這個皇帝的權力和他整個帝國的實力充其量就是個直轄市的水平。而且這個直轄市還不完全屬於自己,帝國因為沒錢,只能允許威尼斯和熱那亞在君士坦丁堡享有許多商業特權,這不相當於租界嗎?拜占庭帝國當時的氛圍用四個字形容——死氣沉沉
寧願當奧斯曼土耳其的奴僕也不願再當那些西方天主教所謂的兄弟,這就是他的人民、他的帝國所擁有的心態。

我贊同樓上所說的,他的牌比崇禎帝爛太多了。他所能調動的資源太少了,他的對手是蒸蒸日上、名副其實的帝國。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做完最後一次彌撒,君士坦丁十一世以最後一位羅馬皇帝的身份光榮地戰死。也許會有像楊威利這樣指揮官可以指揮部隊取得這一次守城戰的勝利,但誰能拯救1453年的這個帝國?

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做完最後一次彌撒之後走在街上的感受應該是這樣的:燈火輝煌的街頭,突然襲來了一陣寒流。遙遠的基督,解不了近愁,是否在隨波逐流?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潛伏在我的傷口,夢是氫氣球,向天外飛走,最後都化作烏有。一個人在夢遊,像奔跑的犀牛,不到最後不罷休·······我拿什麼拯救?


如果你去過君堡。
很大程度上你能感覺到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十一世脫去紫袍殺入敵陣從此屍骨全無的悲壯。
他能做的並不多。
但他做到了最好的。


開局ue4,1453年劇本。你能用拜占庭破局是絕頂高手。

而實際拜占庭比遊戲還難。

根本沒兵。53年頂著財政赤字其實遊戲里還能爆11隊。但現實不可能。附庸其實不給兵。外援靠不上。

而且現實不能讀記錄。


不說別的,光是在對面重炮圍城、兵力碾壓(對不起我詞窮,想不出碾壓程度以上的用語...)的情況下能硬撐兩個月並且捨身戰死,這就很值得尊敬了。這般事迹明明白白放在那,誰抹黑就是誰不客觀。
君士坦丁十一世面臨的是徹頭徹尾的山窮水盡,小亞和巴爾幹大部都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地,陸路支援是斷絕的,海上的支援也是杯水車薪。有人把他跟崇禎作對比,這種事情真的還是算了吧。竊以為沒有什麼可比性,一個是回天乏術,一個是作死把自己活活作死了,怎麼比。
——————————————————————————————————————————
順帶一提,土雞前幾年拍了部片子,征服1453.
這部片真的是把君士坦丁十一黑到了姥姥家,土雞為了宣揚自己那點民族榮耀,意淫得十分熟練。
觀之令人反胃,一如東亞某半島南部國家的某些「史詩巨作」給我們帶來的觀感。


一個破落城邦的總督,硬剛一個上升帝國,兵馬錢糧平民貴族加上西方盟友,除了敬業愛崗拿錢賣命的瓦格良毛子,沒一個靠譜省心的,過程並非一分未得,最後有路不跑還死節了。

比起葉名琛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祖上擊鼓傳花甩了兩百多年的鍋,十一世表示不背。


我記得,君士坦丁十一世是被正教會敬禮為殉國的聖人的,因此每年的正教日曆上都有他的瞻禮。據說在當日國破之時,他參加過事俸聖禮之後,就犧牲在君城的最後之戰中。

留坑


推薦閱讀:

現代希臘人怎麼看拜占庭帝國?
如何評價安提柯一世?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奧斯曼帝國 | 拜占庭 | 基督教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