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屬於什麼哲學觀點?
最好可以學術地回答一下。這和什麼哲學家的觀點比較一致?
謝邀。
按唯物主義直接推導就是這樣的,但他們就是不願意向這個方向推導。
知世如夢無所求,還似夢中隨夢境。
——王安石
假如是戲,演就演全套。就算是夢,我也要做個香甜的春夢。
謝謝邀請。
題主的問題使我想起聽到的一個故事。 越戰期間,戰爭煎熬下的人,面對壓力與困難,人生失去了意義,一些人圍著桌子玩起了俄羅斯輪盤,就是左輪手槍內裝一顆子彈,各人開槍射自己。
我想這是人性在壓力與緊張到麻木,人生沒有意義的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場景吧。再諸如近段新聞所說的,某二十年前的歌手近日發現吸毒,這或許是當今文化與娛樂演藝圈頹廢的另一個縮影。
人活著意義是什麼呢? 一個人從生下來就註定要面對死亡,活著多一天就離死亡近一天。直至人開始思考 我是誰?我要幹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等等問題的時候,人才開始尋覓。人若只是尋得某一哲學體系,某些善惡報應與審判學說,或許只是一個起點,尋得生命的本源,生命的主宰,尋得安息與喜樂,尋得永恆的意義與價值,人生才會初始不一樣。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就是生命,生有時,死有時,挪去死的權勢,使你生有意義,這是每一個人內心所渴慕的。在這選擇與經歷中,我選擇認識信靠神,認識耶穌基督,這是基督教出死入生的哲學與生命之道。存在主義。首先承認世界是虛無的,人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然後在此基礎上去熱愛,去享受生活(你也可以說是反抗)。
活著就是生命的意義,感官慾望才是我們每天無法迴避的事實。———《西西弗斯的神話》
難道不是存在主義嗎?那句話咋說來著 ,existence prioritize over essence. 存在先於意義。
所以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來定奪和創造。
無意義的生命是自我意識無法想像和接受的觀點。自我意識只能理解有始有終的人生,只有泯滅了自我意識的人,才能接受這個觀點。接受的同時,也讓自已成為了一具行屍走肉。
虛無主義沒錯,叔本華的發現,他認為人生就是慾望的不斷滿足過程,當慾望不滿足,人們會很渴求,很失落,當慾望滿足了,人們又會覺得無聊,而慾望進一步上升,所以生命是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循環,是個慾望與無聊的過程,所以我們應該自覺否定一切生命本能,也算是看做一種罪惡,不要做任何多餘的努力,因為沒意義,沒用,思考最終也是要死去。《作為表象意志的世界》,書名具體忘了,好像是這個可以看看。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是個孩子,我想要買個蘋果電腦,我看見別人都有了,於是我纏著家長買,買到了,剛開始很新鮮,每天擺弄不停,可是過了幾天,也就那樣,成了生活的常態。就像你小時候會因為得到一顆糖樂的開花,可現在會嗎?那是傻。所以我們的要求上升了,由原來的糖上升為電腦,金錢,權力……永遠不知滿足。成為了天下的王又想求長生不老,最後像秦始皇一樣死在求仙路上。
類似的思想的人有尼彩。尼彩首先承認生命的無意義性,但他認為世界意志是不息的生命力,一直處於不斷的生成之中,千百年來一直在產生新的生命,即使我們死去。我們的生命確實沒有意義,但並不意味我們要否定生命,而內在意志充盈的人,會自覺肯定生命,並為生命加以辯護,用審美的觀點去看待生命,從藝術的角度觀看,理解。《悲劇的誕生》,尼彩的第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他主要的哲學思想,悲劇是一種古希臘藝術,以一種英雄的毀滅來結束神話,但我們不覺悲傷,反而有一種快感,一種壯烈,這是因為我們在此時體會到了個體毀滅時與世界本源意志相結合的快樂,我們與永恆的快樂,與這股意識洪流融合在了一起,歡欣鼓舞地流動著,突破個體的限制,個體消亡的快感。
聯繫題主親自讀一讀這兩本書,相信能夠解決你的疑問,我說的不好見諒
17世紀科學革命,18世紀啟蒙運動,人們把理性推上神壇。
到19世紀,興起了一股非理性運動,尼采就是代表,他說:「上帝死了」。是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殺死了上帝。
理性能幫我們實現目標,卻不能幫我們制定目標。一個絕對理性的世界,我們的目標是什麼?這樣的世界會有美感嗎?
想讓生命有意義? 我們需要的是非理性的浪漫主義的情懷。存在主義
人生的意義在於人自己的行為
代表著作 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這讓我想到佛學中的一句話,忘了是出自哪裡。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真正的虛無主義不是一味地排斥這個世界,而是不去在意這個世界。生命本無意義 需要我們填充其意義
謝邀
生命沒有意義
有意義的是生活
推薦閱讀:
※哲學觀點有對錯嗎?
※貧富是由什麼決定的?
※如何理解這句話: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哲學專業的學生需要有怎樣的專業素質?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人生到底有沒有「目的」?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