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京片子是什麼樣的?

北京話隨便在南城住上半年都會說,謝謝您的和吃了沒誰都會說,可是土生土長北京人還是能一眼看出來,正宗京片子是什麼樣的呢?從人生價值待人接物上說


這得看,您說的是什麼時候的京片子,您如果說現在的京片子,那沒標準,誰都敢說自己是老北京,誰都敢說自己說的是正宗北京話,京片子,我見過一大興人五十多歲拿著把摺扇扇著肚子說自己是老北京,也見過密雲一哥們兒操著半山海關的口音大老遠坐火車看北京國安的比賽面對記者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是老北京。

所以沒標準不成,那咱們要定標準,咱就定一個嚴格的標準,不然承德話是不是也算京片子了?京涿州,怯房山,那涿州人說話也算京片子嘍?好些個人,一上來就愛說四九城兒,那咱們的標準就定在四九城兒,這麼一定,原先的崇文宣武住著的,您可就被排除出去了,南城可不是四九城兒範圍之內,至於為什麼,您自己去百度,自己查書,也算漲漲知識。南城話,打前清就沒人看得起,窮崇文破宣武么。

那就東西城的人,說的算是京片子,可年輕的說的也說走jin了,到處都充斥著「果實」是姑娘的意思這種說法,那特么是果實么?那是「裹飾」,簡稱「裹兒」,天天果實果實的,那不是傻逼大沙燕兒么?可見,題主您也別問正宗的京片子是什麼樣兒了?就根本不存在了,都是京普兒,誰也別瞧不起誰,大家以後都說普通話,我們祖國大又大,說話要說普通話,完了。


哪兒有什麼正宗啊,現在大院兒里的都稱自己老北京了,洗洗睡吧都
~~~~~~~~~~~~~~~~~~~~~~~~~~~~~~
老爺子是當兵過來的,我算是北漂二代,沒住過大院兒(老爺子級別太低…),也沒住過衚衕兒,石景山,我發小兒都叫我小南蠻子,上高中的時候那幫院兒里的說我就是一北京小痞子,我說那叫小玩鬧兒,前女友家算老北京但也是支援建設搬去望京,她姥爺一說話真跟說戲詞似的,現在也忘不了做半天公交拎著東直門打的豆汁兒,大柵欄兒張一元花茶回去的情形。
看見樓下的回答突然想起一事兒,那時候我和我媽逼著老爺子說「zhi,chi,shi」和「z,c,s」(拼音),然後老爺子就「ci,ci,ci」,哈哈,各位腦補吧!


北京人能明顯看出是不是土生土長的是因為雖然你個別詞語會了,但是說話的那股勁兒不對,我雖然是北京人,但是小的時候沒住在二環內,不過也算土生土長的吧。(二環內的京片子最正宗)所以和我後來的同學說話就不一樣,就沒有老北京那種牛逼的勁兒。我現在感到很遺憾。
至於待人接物,正宗的京片子是非常講規矩的,非常懂禮的。接打電話不管認不認識肯定會說您好,「謝謝您了!」「麻煩您了」「勞駕」這都是時常掛嘴邊的。北京人局氣,熱情,貧,客氣,雖然有的時候嘴損,髒字會掛嘴邊,但是絕對沒惡意,就是豪爽!我們最好的哥們兒之間都會「你丫你丫」這麼叫的。其他還有很多,我就不贅述了,說不完。


京片子就是一口音…該怎麼從待人接物人生觀上說啊?
我家在南城。
我要是不是很生氣很想吵架,我一般說普通話。說片子一般是因為我不想好好說話。

你仔細聽聽,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打短工的人說的口音,和居委會大媽說的口音,和北京計程車師傅說的口音——都不一樣。以前交通廣播有兩個京腔的播音員,他們說的,就是最地道的北京話。

語言嗎,文化的載體,交流的工具。說的好的就是語速不緊不慢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了,你聽著還有點幽默。

京片子說的不好真的會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一北京姑娘嗆人噎人用片子特別合適。大部分北京姑娘也知道自己說話的特點,都有收斂。我個人認為,哪個北京大妞真的說話說出了盛氣凌人的感覺——那就是沒家教。

說京片子口氣油滑一點,就莫名有二世祖、熊孩子的既視感:劉燁演的血色浪漫我媽特別喜歡,覺得像就是因為口音像。琅琊榜里的穆青小王爺——他一開口我就知道這肯定是個熊孩子。

聲線深沉一點,語速慢一點,有吞音有兒化音帶一點聲調可咬字還是清楚的——聽這樣的北京話就是享受。
我想不起來交通廣播的播音員叫什麼了…
這裡是北京的阿龍也很不錯。


非要弄個標準的話,還是看老舍的話劇吧。現在已經沒有標準京片子了,頂多算京味普通話。


題主你好,先介紹下我自己:本人西城生東城長,90年生人,滿族,打小生活在北二環內,爺爺當年在菜市口兒提籠架鳥。但是!但是!已經被N多人說過,聽我說話不像是北京人了。。。很多人說你說話的勁兒不像,或者說我說的詞兒他們都聽得懂,不是老北京用的詞兒。。 - _+

其實有時候靠說話的口音或者日常表現出來的樣子,不能去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北京人。個人感覺,北京人也好、上海人也好,全國各地的哪兒的人都一樣,都是一種氣質,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老一輩兒的人教給你為人處世的方法,告訴你這個區域里普遍被認可的價值觀,以及他們長久以來養成的生活習慣等等等等,不是學幾句京腔兒,吃兩碗鹵煮,看兩場國安,然後在攝像機前表現出自己混不吝的樣子,一口一句 「老北京」 就能決定的。為什麼會有一個地域的人看不慣領一個地域的人這種情況,說的籠統點兒,就是那股子勁兒不對付,再怎麼學皮毛,魂是學不到的。

北京人的特點有很多,傲氣但是懂禮兒,不屈權貴,有錢有有錢的活法兒,沒錢有沒錢的活法兒,剛見你的時候不會過分熱情虛情假意,但是一旦覺得你可交、過命,就會掏心掏肺,等等。這些東西都是需要你去深入接觸後才能發現,不是見一兩面就能看出來的。

最後關於京片子這事。春節的時候去我大姑家串門兒,聊天兒的時候發現,我們現在說話的感覺確實和上一輩兒人不一樣了,聽我爸和我大姑說話的時候的那個感覺,確實是地道。現在我和我發小兒、同學說話,並沒有那種勁兒了。其實這個很正常,東北的小品、港台偶像劇,網路用語,甚至韓劇美劇,都會對我們的說話產生影響,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骨子裡的魂留住,傳承下去,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下面這話挺操蛋的,往好了說四六不著,照常態看那就是混賬玩意。你要看完覺得對,那你就有了點能說京片子的心了,要看著硌眼,那就甭賴我瞎扯。反正我沒罵誰……

早前呢,在北京,在這所謂四九城裡天子腳下,咱這往日里都相互得伺候著周圍,畢竟鄉里鄉親的,所以呢這張嘴一句您吉祥,閉嘴來句您走著。畢竟都是在這京城左近住久了的人,恁誰知道對面有個什麼出身?是李剛他兒,還是冠軍他媽?咱不清楚。而且就實話說,頭十來年這碰上個能扯上關係的人概率太大,說話嘴上沒個把門兒的吧,到了饒上的還是自個兒。更不要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衚衕雜合院裡面那發揮的是淋漓盡致,再怎麼不對付的人,真碰上出了事兒,咋說呢……反正我是見過一個在床上一個小跑著倆人往急救車奔,邊跑邊還對嘴兒開罵的,嗯……挺傻逼的。

所以說,平日里這嘴上個個兒的那都是好話說盡,未見髒話。真到了叉腰罵街的時候,葷素咱也都不含糊,可勁照舒暢了來,心裡氣兒順了比什麼都強。但話說,街里街坊的這罵給誰聽呢?有什麼能化不開的仇放不下的怨?更別提臨了晚么場了仍然會聽見別人說自家不是。所以,但凡平常點的人家,沒這麼缺逼開罵的……

可現下,甭廢話,說自己北京的,父母是呢?祖上是呢?我這兒好話說著對面會啥反應呢?給臉不要,那就閉眼得丫來艹去,睜眼滾你〇逼。為什麼?他這戶口雖說是北京的,這人也在北京住著。但除了個手裡有錢位居高職還有個屁。更別提這現如今個個弄得背井離鄉的上個墳掃個墓都得跑個幾十公里遠,待近外地人?哈哈,要不要這麼開玩樂?母們就這麼大度量?不扯呢?

應該說,這種矛盾的心態造成了,您可能能瞅見北京人,也可能能聽見京片子,但是您匱乏足夠的揣摩人意,所以,您說的仍然是普通話,仍然顯得是外地人(別加兒音,那是張家口口音)。

那麼上述這林林總總,就是好些個北京人的真實心態。沒這份心態,就沒京片子的感覺。而這心態,有土鱉有屌絲有阿Q有李蓮英,他就是沒有偉光正高大上。說京片子的心,是熱愛生活的心,是敬畏生活的心,為什麼?因為北京人都特么曉得,鄰里不是鄰里,那是一個大家庭。所以好話再多,咱說著也不虧心。而作為對外人的心態上而言,北京人擔心著,這好話說盡末了人覺你慫,結果臉面喪盡夾溜做人,這滋味兒能舒服?誰樂意碰見好賴不分的孬人?可偏偏現在北京就這種渣子多,海納百川廢水多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這群戶口本上的北京人,您說我們怎麼能扯幾句京片子對他們說呢?扯淡,爺就是想賣口活,丫給錢聽呢?說幾把說……還是得艹得叻呔~呔你〇逼,艹得叻呔~呔娘西皮……

說局氣未必就是局氣,講寶氣也不見得寶氣,但是心裡別著根刺兒,懂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那卻是絕對跑不了的。知曉了這個道理,剩下的就不再是個難事兒。


舊時南北成由於居民構成差異,口音也有區別。大體就是北城偏向字正腔圓,南城更「垮」一些。總體和普通話的一個區別是吞音,吞音輕重也是區別老北京南北城,旗人和民人的標誌之一。另一個區別是用詞。現在一些人彷彿認為越正宗的北京話就越弔兒郎當,這是錯把老北京南城口音歸當了北京話固有的東西,是建國後另一個階級話語權增大使年輕人產生的誤解。其他具體誤解還包括對「丫」這個語氣助詞的錯誤推崇。其實北京話也是可以溫文爾雅的,慢條斯理的。
上一個圖(圖片來自網路)

嗯,懶舌頭,北邊口音還好,「南城」更「懶」。
—————————————————————————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語言是其中的一部分。對於明朝遺老來說,滿族人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衝擊,對於五四之前的老八旗而言,新文化運動帶來了新的用詞習慣,很多當下習以為常的辭彙不過也就百年甚至幾十年的歷史。
對於當下的北京來說,生長在部隊大院的孩子和衚衕的孩子口音用詞會有差異,本地人是可以聽出來的,但以現實角度來講,不能說衚衕里的就能代表北京話。在49年以後大院文化本身就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了,某些衚衕里的居民還是五十年代的「盲流」進城呢,革命來了,環境變了,五十年代的新北京人如今也可以自豪地自稱「老北京」了,也這樣沒有任何錯誤,認同感就是這樣。看看台灣,不管爺爺輩兒的打哪來,孫子們有幾個還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而當年支援三線留在當地的人們,卻會懷念自己的北京人、上海人身份,一個地方的吸引力決定了認同感。
換位思考最簡單,問問在外留學的北京孩子吧。
誰也別帶著優越感,出生在這個地方是上天決定的。動蕩年代進城用城磚蓋了房子的外地人,優異成績從外地考進北京的外地人,沒有孰優孰劣,每一個靠正當本事追求更好生活的人都應當被尊敬。


作為一個二環里的,我從不說「你丫」,我也很少說其他髒字。別信個別人說什麼「你丫」是親切,那都是非京人,不是在黑北京就是下三濫慣了。有禮貌有素質這事和是哪人沒多大關係,北京人也是會禮貌的說北京話的。
還一些夷族啊是遺族,說四九城裡的才是北京話,崇文宣武不算。按照這個標準,只有滿人才說北京話,因為四九成就是滿城,什麼是滿城請搜索。至於崇宣德歷史,只要不白痴都知道明朝就修了城牆,那就是城裡了。崇宣的歷史比韃清長多了,如果追真正北京話難道不該追我明的北京話。那些漢人世代居於北京不是北京人難道那些遺老才是,笑話。


無邀強答
一、先說說南城這事兒。
先說我自己,身份證是110103的,崇文區(現東城)人。不知道為何題主特地把南城拿出來,說住在南城半年都會說。是因為南城現在是全國各地的南城了嗎?感覺@魯士雅 戲謔的把標準定在四九城兒偏離了北京的文化脈絡和發展(說大了),是有缺失的(此處為避免國際爭端就不多說什麼了),畢竟南城人也算北京,是勞苦大眾居多的地方,東富西貴畢竟是少數人,南城人說的話就不叫京片子了嗎?咱們不是前清的人,不知道是不是那會兒就時興看不起南城人,自打宣武門往南,現在有一個挺好的詞兒,宣南文化。說的就是南城文化。
自打前清開始,就知道南城窮。窮成什麼樣兒,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天橋兒還沒出永定門,就已經是各種把式賣藝的聚集地了,說相聲的還叫撂地,您老問什麼叫撂地啊,差不離兒就是撒把子白灰畫個圈就算是舞台了。北京南站您肯定知道,前清那會兒還叫馬家堡火車站那,是個客貨混用的車站,一幫子扛大個兒的都趴的車站等活兒,話說您不知道什麼叫扛大個兒的?您也自己百度百度。扛大個兒的窮,吃什麼啊?來副下水吃吧,於是有了炒肝鹵煮,買不起那些個好茶葉啊,於是來壺高碎吧,沒錢吃大魚大肉啊,炸倆焦圈就點兒鹹菜來碗餿豆汁得了。扛了一天活兒一身臭汗,怎麼弄(neng)啊,熏香沐浴嗎?扯淡,只能去澡堂子搓澡啊,於是茶棚小吃攤澡堂子逐漸興起。您說這幫子人,吃什麼喝什麼幹什麼能有錢么?能跟住在東西城兒的官老爺們、八旗子弟們比嗎。
於是老北京的市井文化也發酵於南城,興盛於南城。東西城兒是貴,是富裕,但是算的上是金字塔的塔尖,底座還的是mu們南城人在下面墊著。沒有這些平頭百姓,任你是誰家的格格貝勒呢,誰認識你啊。要說現在南城什麼樣?現在還有南城嗎?現在該叫服裝批發城了。
二、再來說說京片子這事
我是在杭州上的大學,上學期間只要跟人說話,人就說我是北京人,其實我覺得我的京普已經是很靠近普通話(全國二甲水平)的了,但還是一張嘴就被人認出來。是否是京片子,不能單單看他說話是京普還是北京地方方言,這只是一個前提,就像區分你身份證前三位是不是110一樣,更重要得看他的心態和行為。
什麼心態,老子天下最屌。窮有窮的骨氣,富有富得過法兒,貴有貴的交際圈兒。窮人憑自己的手藝力氣掙飯吃,富人自己掙的錢自己花,貴人走自己的上層路線,不管苦還是甜都是打碎了牙自己往肚子里咽,圖的都是個自己心安理得,圖的都是個踏踏實實過日子,窮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富人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兒, 貴人的事兒我也不知道,畢竟我是南城人。所以請不要曲解什麼叫四九城,什麼叫窮崇文破宣武,這些我們崇文宣武的人自己說說也就算了,輪不到外地、甚至外國人來指手畫腳。你們一嚷嚷倒好,把崇文宣武嚷嚷沒了,圖的什麼也不知道。什麼行為,對朋友仗義局氣,兩肋插刀。對事兒較真兒認理兒,辦事兒有理兒有面兒。跟北京人交朋友,沒啥錢的人能給你出力,富人能幫你添錢,貴人能幫你走關係,當然前提是真能交心才行,否則面兒上的事兒誰都不會虧,暗地裡誰理你啊。
說句並不是那麼情願的話,也有點假了,北京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也歡迎外國友人,我們能共同為北京的建設出力,但您老先生要是搞破壞,指手畫腳就知道努努嘴兒,那對不起了,您還是哪兒來哪兒去吧。
在北京人的圈兒里,沒有純粹的普通話這個概念,大多數人也沒學過普通話,歲數大的人說的是北京本地土語,年輕的人說的是全國有名兒的京普。
再奉勸您一句,要是來北京,千萬別幹什麼找罵的事兒,要不然您祖上可能安生不了,真的。


啊…想推一下大張偉…感覺他那個應該算標準的吧…

然後三環外的大部分人大概是高曉松那樣的…


記得剛剛上班那會兒,同事都是外地人,到嘴邊兒的北京話都要下意識的換成普通話,怕他們聽不懂,久而久之北京話都不說了。


在首都博物館的舊北京民俗展,有一位講解的老先生,厲害的一張嘴


方言土語的掌握程度不能完全確定一個人是不是來自北京,北京話已經沒有了可供發育的土壤,很多年輕人也不會再系統的接受北京方言的教育。只有那些有生命力的日常運用的這邊一點兒那邊一點兒的"非普通話"被遺留下來了,沒必要糾結這個詞到底是哪兒來的怎麼用,北京話在發展,老北京話也不是老天爺編好了字典打天上扔下來的。有時間流逝就一定會有揚棄,這麼一判斷說:北京人沒了!就不太合適,無所謂某個字如何如何某個詞如何如何。哪怕北京土語真就一點兒不剩全沒了,又怎麼樣,寫在紙上的字兒沒有了,掛在嘴邊的腔調沒變,舉手投足的范兒沒變。北京話永遠都活著,只要北京人還沒死全。別忘了,普通話是打哪兒來的,以誰為基礎。然而怎麼判斷是不是老北京呢?我覺得除了某些孩子長不大,最關鍵的就是:"不作死"。不會豁出自個兒舌頭恨不得一句話加八個兒話音,不會剛學倆生詞兒就逮誰跟誰顯擺,自己說完其實心裡也沒底。就具備這倆特點的,甭問,剛下火車。


我們會故意帶點茬子味,省的老被人說,你們北京人牛x什麼啊。 說多了都是淚。


很懷念上小學時候班裡同學和老師的發音,男孩們一見面就是京罵:瞧你丫那揍性!打你丫(恩)的...
我只覺得親切,現在聽不到了,甚至路過學校的時候,聽見學生們嘴裡冒著各種地區的方言
現在工作了,偶爾冒出來的京片子周圍人聽不懂,容易鬧笑話,比如幺蛾子,多咱呢……這也就不說了,盡量說普通話了


老北京就要消逝了,沒有什麼京片子了,之後只能在影視作品裡看到了。


李隼:「不是說好讓兩分嗎。

張怡寧:「忘了!你不是讓我對拉嗎?」

李隼:「這球你得撇過去。」

張怡寧:「撇過去幹嗎?我怕她接不著。太短了。


別的不清楚 出國上學之後發現大部分非北京土著在聽完我罵傻逼倆字之後特愛學我說這倆字的口氣。。。包括一個長沙的姑娘 可能是京味兒的傻逼罵出來比較有氣勢吧= = 打小生活在交大那片兒


要說標準的北京話你去國安貼吧看看,可是我覺得那樣說話沒什麼,寫出來就很彆扭了


老北京活著都幾個歲數了?都沒了。現在都是新時代北京人了 別糾結什麼老北京了。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學術角度研究研究,相信肯定也有一些研究關於這個的。當然了,這個「味兒」是怎麼衡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感受,主要是基於自己的有限的生活。我認為要給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答案,不僅要從歷史沿襲的角度看,同時也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從發音方式等「物理角度」出發。
個人經歷看的話,在上大學前,我一直以為我說的是普通話,直到上了大學,我發現我說的話被大家稱作北京話。但我並不覺得我是最標準、專業的那種京片子。。
如果從性格以及描述發音特點等角度出發,那也是可以大談特談了,類似說話懶、吞音、不吝等。我曾記得我一個在北大中文系的同學還做過類似的研究。。。她的研究結果很有意思。。但我還是不說了。。有點兒傷人。。讓我先匿了再說。。


推薦閱讀:

北京人為什麼喜歡喝豆汁兒?我作為外地人怎麼難以下咽
北京小吃好吃在哪裡?
老北京有什麼傳統小吃?

TAG:北京 | 北京生活 | 北京小吃 | 東城區 | 西城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