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與嚴格意義上的七言絕句有什麼區別?
李瑛說「少陵七絕多類竹枝體,殊失正宗」
《唐宋詩醇》評價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詩時說:「雖非正格,自是絕唱。」
那麼到底什麼是正格呢?百度百科說竹枝詞從民歌到文人詩,沒有說明本質區別
求大神解答,謝謝
17.9.16更新:
《賭棋山莊詞話》云:
浪淘沙二十八字絕句耳,李主衍之為五十餘字。陽關曲亦二十八字絕句耳,元人歌之至一百餘宇。詞轉於詩,歌詩有泛聲,有襯字,並而填之,則調有長短,字有多少,而成詞矣。故竹枝、柳技諸體,無非詞,亦無非絕句也。然作譜者不錄此體,則失詞源。選集者盡錄此體,又紊詞界。若其人素不知按拍,而我於其詩卷中,強拈此等作,名之曰詞,列入詞選,不獨燕書郢說,頓失作者初心。而又詞又詩,反令二十八字並無一定歸宿。況沉香被詔,旗亭畫壁,採蓮欸乃之篇,江南紅豆之曲,無不登之弦管,盡應廁之減偷。今獨取竹枝、柳枝而入之,則抉擇更為失平,然則選詞之不必選此體也明矣。近鄞人袁陶軒鈞撰四明近體樂府十四卷,自唐至國朝凡百六十人,然如唐之賀季真知章,元之袁伯長桷,葛邏祿乃賢易之,明之屠田叔本畯,國朝之陳玉兒撰,羌無他作,只載竹枝、柳枝一二篇,遂得謂之倚聲家乎。又各家序履歷,而不序著述,令人無從考訂,亦是一失。至近體樂府之名,本周益公必大詞,卻非陶軒臆創也。
17.4.25更新:
劉大勤《古夫於亭詩問》
問:「竹枝詞何以別於絕句?」
王漁洋答:「 竹枝詠風土,瑣細詼諧皆可入。大抵以風趣為主,與絕句迥別。 」
又郎廷槐《師友詩傳錄》
問:「竹枝、柳枝自與絕句不同。而竹枝、柳枝,亦有分別,請問其詳?」
漁洋答與上相類,張歷友答云:
竹枝本出巴渝。唐貞元中,劉夢得在沅、湘,以其地俚歌鄙陋,乃作新詞九章,教里中兒歌之,其詞稍以文語緣諸俚俗,若太加文藻,則非本色矣。世所傳「白帝城頭」以下九章是也。嗣後擅其長者,有楊廉夫焉。後人一切譜風土者,皆沿其體。若柳枝詞始於白樂天······與竹枝大同小異,與七絕微分,亦歌謠之一體也。
——————————————
10.28更新V2.0公告:
1.新增完竹枝詞格律問題
2.增加七絕流轉感覺培養模塊
注意事項:本次更新不會刪除老的數據。
——————————————————————————
雖然很早就關注了問題,但是手頭一直沒有電腦,所以便拖到了現在。
另外一個答案我看了,但那個鏈接我打不開,我不認為這篇論文值得我花錢去看,雖然我考據沒有博士詳細,我只是說一點自己的想法吧。
所以,先把描述里的第一句話回答了吧。
李瑛說「少陵七絕多類竹枝體,殊失正宗」
這句呢,是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下的評註,也就是說,這句是評論這首詩的,杜甫迷看到這裡可能要暴起了,但是別急,後面還有幾句話。
少陵七絕多類《竹枝》體,殊失正宗。此詩純用止鋒、藏鋒,深得絕句之味。
很好理解,就是說杜甫很多七絕都跟《竹枝詞》題材差不多,不能算是正宗的七絕,這首(《江南逢李龜年》)卻是很好的絕句。
那麼要理解這句話,我們首先要理解竹枝詞是個什麼東西。另外一個答案也說了,竹枝詞主要寫風土人情,用語比較俚俗,還想要詳細了解的可以百度看看,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我們還知道杜甫的詩有個通俗的稱呼,詩史,對吧?上過學的肯定都被老師灌輸過這個觀點,我且不論嚴不嚴謹,但至少可以說明杜甫的詩有一個特點:記事。
如果不是很了解,我就隨便列幾首杜甫典型的七絕吧。
三絕句(唐·杜甫)
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其二(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其三(唐·杜甫)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這三首很典型。看了,要說詩情嘛,好像找不到多少,我們也不必懾於老杜的名聲。我只想說,這是詩,但不是絕句,至少不是合格的絕句,當然,隨便寫的東西也可以稱作詩嘍。這裡也許有人要扯什麼情感、敘事技巧了,我只能祝願,你開心就好。
我為什麼不欣賞這三首呢?在我看來,有三點值得說明。
第一,做為絕句,至少成功的絕句總要抒情性大於敘事性的,或者說,敘事是為了抒情服務的。這三首有抒情嗎?有!但是這是隱藏在字面下的,你如果仔細想想,也許杜甫表達了同情?譴責?無奈?按照我們的常識推理,這應該都有,但這是我們想出來的,而杜甫給的提示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
大家都贊同古人的一種審美取向,「猶抱琵琶半遮面」,也就是說要表現一種事物,不能全表現了,要有留白,但是留白不意味這什麼都沒有。
我給你一張白紙,能叫藝術嗎?當然了,腦洞大開的你也可以這麼認為。
我給你一張照片,能叫藝術嗎?一般都不這麼認為吧。
這三首就敘事來講,相當於照片,就抒情來講,相當於一張白紙。我認為詩就是領導人們去欣賞美,而不是把東西往那一擺,說,你自己領悟吧。這樣的工作大自然已經做了很多了,還有一類紀錄片也做了這樣的工作。所以我說這是很不成功的絕句。
那麼為什麼不成功呢?這就是第二點我要講的。
第二 ,題材,也是體制問題。這一類的題材在古體詩里可能比較好講一點。五古質樸,七古雄渾。就辭藻上來說,上面三首用五古寫可能更合適。當然了,這不是說這類題材不可以用絕句表現,但是這跟個人的擅長、境界有關,不可一概而論。
杜甫還有一組七律,也是敘事的好詩,《諸將》五首,通篇不言時事,而以古托出。關於這組詩,大家可以看看歷代詩評,這裡還是不展開討論了。這裡只是說明一下體制問題。
第三,絕句應該有比較明顯的轉結。所謂轉結,或為反轉,或為正轉,或為另轉。
反轉,即一二鋪陳,三句一轉前意。
正轉,即三句依順前意,更轉進一層。
另轉,即三句另起一事,此須句斷意不絕。
好吧,上面都是我胡謅的。總之,轉的話,一般都是轉到議論抒情上來,但是此三首轉的很不明顯,幾乎就是直接往下寫的。
為了讓人們領悟一種事物的不好,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相反的例子。
律詩與絕句有何內在區別? - 拂鏡先生的回答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兩首涼州詞,都是唐絕句一流的作品。前者前兩句先描寫環境,三句直接開始議論,然而就藝術效果來看,卻是抒情性大於議論性的。後者前兩句是事件的描述,然後三句直轉激越之情,一瀉而下。
這樣的效果無疑是成功的,絕句在情感未到達高潮之前,便已迫不及待的將其拋出,又在高潮期前後戛然而止。這樣的留白使得絕句更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這裡順帶把「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問題解決了吧,從第三點來看,這首通篇對仗,三四句在對仗的情況下,很難把轉顯現出來,雖然此詩有意識的轉換了視角,但在對仗之下,不容易讓人覺察出來。一二句對仗在水平足夠的情況下,還是可以允許的,但在三四句,我很不提倡對仗,一般都是流水句式的,這不僅是水平問題,更要有運氣問題了,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我也未必覺得多高妙,只比杜詩流轉那麼一點。此外,這首杜詩用語也比較口語化,這值得注意。
這裡我補充一下如何找絕句的感覺吧。這要找那些歷史上翻案的議論絕句比較好,這裡舉一組經典的:
「詠史詩·烏江」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題烏江亭 杜牧
勝負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項王廟詩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這三首,很明顯有意思上的辯駁傾向,一二句鋪敘,三句一轉,四句全盤托出反意。這裡面有絕句流轉的奧妙,十分值得品味,雖然我覺得這種方法有取巧之嫌,我曾笑過一個人道:「詩在詩家翻案法」。
我再找一組,大家看看。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圖 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
這個大家細心揣摩就會清楚的。
————————————————————————————————————————
10.28更新:還是自己的電腦方便,畢竟不好意思老拿別人的電腦。
正文
那麼關於竹枝詞的格律,我們根據後人的作品是比較難推測原來的,畢竟只襲其意,不尊其體的現象在文學上很常見,更何況這還不是什麼聖人的作品。所以我們直接上劉禹錫的原作吧:
竹枝詞九首(並引)
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昔屈原居湘、沅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颺之,附於末,後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
【其一】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其二】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其三】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其四】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信在成都萬里橋。
【其五】
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其六】
城西門前灧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其八】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個裡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其九】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我們先看序,序裡面交代了很多東西。首先,劉禹錫是在聽到蜀人的歌曲以後創作的。
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
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昔屈原居湘、沅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鼓舞之。
劉禹錫說這個地方的曲子不錯,就是詞不行,鄙陋,還分不清字詞,所以他效仿屈原作《九歌》,寫了九首來當做歌詞。我們知道,古代唱歌,對於詞的要求比較高的,因為可能一個字的音韻差別,聽出來的和文本是有距離的,現在我們聽流行音樂很多時候還聽不懂歌詞呢,所以現在的詞作者並不懂這些,當然可能跟歌手本身唱功也有關係。
所以在後面劉禹錫還加了一句「俾善歌者颺之」。但是龍榆生對於這一句解釋為「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學作《竹枝》,還只是揣摩這種民間歌曲的聲容態度,而不是依它的節拍,所以要「俾善歌者揚之」,也就是加上虛聲以應節的意思。」我覺得這個解釋還是有些牽強的。
那麼我們知道了這九首是為了寫來給人唱的,所以它對於音律是有要求的。劉禹錫的時代,七絕格律發展已經很成熟了,但是在這九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
南人上來歌一曲
山桃紅花滿上頭。花紅易衰似郎意
橋東橋西好楊柳
昭君坊中多女伴
城西門前灧澦堆
瞿塘嘈嘈十二灘
銀釧金釵來負水
這些句子前四個字的平仄本該為仄仄平平的,卻都改為了平平中平,而且可以看出,這九首平仄格式相同,均失粘。
其中只有其四、其八沒有拗句。而且拗句的分布也不是很規律,一句拗句有三句,三句拗句有五句,好像看不出來什麼規律。
沒事,劉禹錫另外還有兩首竹枝,是在九首之後寫的,我們看看。
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這兩首可以明顯看出來和前面九首不是同一時間寫的,這兩首都是典型的七絕,不再失粘,沒有拗句。此外劉禹錫神交已久的好基友白樂天也有同名作。
雜曲歌辭 其一 竹枝(唐·白居易)
題註:一作竹枝詞四首 一
瞿塘峽口冷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雜曲歌辭 其二 竹枝(唐·白居易)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雜曲歌辭 其三 竹枝(唐·白居易)
題註:一作竹枝詞四首 三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水蓼冷花紅蔟蔟,江蘺濕葉碧萋萋。雜曲歌辭 其四 竹枝(唐·白居易)
題註:一作竹枝詞四首 四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後聲遲。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後代的竹枝詞形式上跟這幾首是差不多,都是名為竹枝詞,但都是七絕正體,而非一開始劉的拗體。
那麼這麼多例子,我們怎麼總結竹枝詞的格律呢?以劉作那一組作為例呢?
我認為這個還是以劉作前一組為例比較好,為什麼呢?
(以下純屬本人猜測)
首先排除劉禹錫失誤的情況,因為格律到了中晚唐已經很完善了,劉不可能如此大規模地犯錯。按照常理推測,在第一次創作的時候,平仄不斷變化,我認為可能是劉禹錫本身也比較不確定,懂音律,但是蜀人的曲子未必是完全遵循七絕格律的,它可能產生比較早,但是還是可以看出一些規律,第一句可能是仄起,第三句最好要平起,在這個基礎上,所以劉禹錫儘可能地向上面靠。之後綜合時人對於格律的要求,第二次劉禹錫就完全按七絕來寫了,後人也這麼來了。所以要找相對還原度高一些的律,還是前一組好一些。
(不過也許是劉禹錫鬧著玩的,真是太調皮了!)
不過總的說來,竹枝詞已經喪失了作為曲調名的意義,它在文學上的作用只是作為一種特定體裁而存在了,所以過分追問格律並沒有意義,我們將其看作七絕也無不可。
最主要是音律上和七言絕句不同。
清代錢良擇為顧瑤光《虎丘竹枝詞》一百首作序時云:「竹枝詞,樂府也,與今體詩七言絕句判然不同。其不同之故,全在音節。若止論文體,究亦不甚相遠。」
另外在風格和題材上也有所不同。竹枝詞風格俚俗風趣,並且描寫的大多是方言諺語、風土人情。
清陳璨《西湖竹枝詞》跋:「竹枝詠風土,瑣細詼諧皆可入。大抵以風趣為主,與絕句迥別。」
清代馮雨田《佛山竹枝詞》一百九十五首之序:「《詩》以三百篇為宗,至唐而稱盛。凡言情繪景,各已登峰造極,後人何用蹈其蹊徑?惟《竹枝詞》一格,描寫方言諺語、風土人情,於天趣性靈,兼而有之,洵足別開生面。」
參考資料:竹枝詞發展史--《復旦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
====================================================
好吧, @拂鏡先生 對詩歌的熱愛讓人動容,看得出來他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但本著對題主負責的態度,我還是認真回答下吧,不然你可能要更糊塗了。。
主要回答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
竹枝詞和七言絕句有什麼區別。
第二,
為什麼李瑛和《唐宋詩醇》認為杜甫的詩歌像竹枝體、不是正格。
要解答第一個問題,先要理解一點:民歌和文人詩是兩回事。當然我們知道詩歌最早都是來自民歌的——絕句的體裁本身也是來自漢魏樂府民歌,但經過漫長的演化,詩歌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形式和章法。所以題主問竹枝詞和七言絕句有什麼區別,根本區別就是前者是民歌,後者是文人詩(其實用文人詩概括不是很妥當,但暫時找不到更好的詞語)。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出發,前者俗,後者雅。竹枝詞起源於巴蜀地區,是當地的老百姓平時幹活兒或者思春的時候唱的民歌,有特殊的音韻節奏與風格,與七言絕句這種平仄律化的詩有很大差別。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對七言絕句的理解,就是七個字一句,湊成四句——長成這個樣子的好像都是七言絕句。其實七言絕句是近體詩的一種,而近體詩是有一套固定的規矩的,這套規矩包括了對字數句數、用韻、平仄、對仗的嚴格規定。當然這個規矩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隨著詩歌的發展,到了唐代慢慢定型的。近體詩里最讓人頭疼的部分大概就是它的聲韻,尤其是平仄。這個東西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一首詩里每個字的平仄是被限定的,該平的地方平,該仄的地方仄,這樣按照古代發音吟誦起來才會特別好聽特別有音韻美。如果平仄不協,詩歌聽起來就會很彆扭,這種在聲韻上被稱作「拗」。七言絕句就有自己的一套平仄規則。而竹枝詞,作為民歌,是不遵循近體詩的平仄規則的。另一方面,竹枝詞創作者是民間大眾,用詞大多為俚俗口語,和七言絕句里的用詞有很大區別。有一些詩人,比如劉禹錫,聽到竹枝詞以後,覺得這種清新活潑接地氣的感覺很好,有意模仿,創作出了帶有文人風格的竹枝詞。這也就是題主在百科裡看到的所謂「從民歌向文人詩的轉化」。這類文人創作的竹枝詞,雖然很多在形式上都是七言四句體,好像和七言絕句一樣,但在用字、音韻、聲律、風格等各方面,都和七言絕句有極大差別。這些差別也正是竹枝詞的特色所在。
下面是劉禹錫的《竹枝詞九首》前四首:
【其一】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其二】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其三】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其四】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信在成都萬里橋。
主題基本上都是在水邊,看楊柳看花,聽人唱歌,訴說下「郎意」「儂愁」之類的小情緒,很有生活氣息。用詞也比較口語化,活潑自然。也不遵循七絕的韻律。
再放一首盛唐七絕給你對比下:
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說杜甫的詩歌像竹枝體、不是正格。我們知道,所謂正統就是特定時期被主流圈子所接受的一套規則。它是一個變化的東西。不斷地會有人出來挑戰它,形成創新。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詩人。杜甫曾經在夔州呆過一段時間,對那裡的竹枝詞印象深刻,於是嘗試把這種民歌的特色融入到自己的絕句創作之中。杜甫的絕句有兩個特點,一是多用拗體,二是多用俗語。拗體的例子不舉了,俗語的例子,放兩首,題主你自行對比下: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死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送魏二(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題主問題里提到的這首《絕句》,平仄上倒是合規矩,但有兩個特點,一是用語偏白話:像「兩個黃鸝」裡面這個量詞「個」,就不會出現在那些「正格」絕句作品裡;另一個特點是對仗,句句對仗。這個在當時主流詩壇也是極罕見的,因為詩人們覺得這樣很呆,他們推崇的是像下面這種行文流暢靈動的七絕: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當然,隨著詩歌的發展和創新,雅和俗之間的界限在逐漸被模糊和淡化。但是對於詩家來說,「竹枝詞」這個名字還是代表了一種具有巴蜀特色的民歌風格。
大致就是這些,有什麼問題歡迎一起探討:)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歡迎加以指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下面這幾首詞?
※有哪些意境,曲調優美的,由古詩詞改編的歌曲?
※如何理解當今社會中的「高處不勝寒」?
※有哪些古詩詞或者名句能像「黃梅時節家家雨,瀝瀝瀝瀝瀝瀝瀝;青草池塘處處蛙,呱呱呱呱呱呱呱」一樣改?
※如何評價「 風過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潭不留影 」的生活態度,是淡泊名利,還是消極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