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寫的《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真實性如何 有沒有偏激黑蔣介石 ?
感覺把當時的南京政府寫的一文不值啊
你一定是剛買了kindle。
回憶錄也好,訪談也罷,作為當事人的回憶,是第一手資料,相對來說能夠較為真實反映當時的史實,因此在歷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然,竊以為,絕大多數回憶錄由於種種原因都或多或少存在失真問題:有的純屬年代久遠記憶模糊混亂,有的則是摻雜了個人感情因素或誇大其詞或文過飾非,有的還會出現主觀臆斷。更不用說,為了某些目的添枝加葉、李代桃僵,或者無中生有。
比如,轟動一時的《陳潔如回憶錄》,據稱「由於作者的特殊身份,使作者得以盡作者所能地記下作者和蔣介石的婚姻生活。他們作夫妻的日子,正是他崛起政壇的時期--近代史家從未正確地敘述過這段時期,主要原因是權力政治抹煞了真相。」然而,以不才之見,其史料價值並不大——除了和蔣的感情生活之外,其他部分不過是胡拼亂湊的地攤野史、民間讀物而已。
再比如,著名史學家羅爾綱在《關於胡適的點滴》一文中,記述了1930年11月28日與胡適一起自上海遷北京在火車站時的場景。根據他的回憶,「廣交遊」的胡適在離別上海時孤寂凄涼,幾乎沒有一個朋友來送行。作為胡適得意弟子的羅爾綱納悶不已:「為什麼親朋滿上海的胡適今天卻一個人都不來送行呢?」 然而,胡適當天的日記卻記載到:「今早七點起床,八點全家出發,九點開車。到車站來送別者,有夢旦、拔可、小芳、孟鄒、原放、乃剛、新六夫婦、孟錄、洪開等幾十人。」
再比如,1982年葉飛口述火燒虹橋機場時說「飛機怎麼辦?就用手榴彈打。我們打手榴彈還是有本事的,噼里啪啦一頓手榴彈,把十幾架飛機打得差不多了。後來據說只逃了五架。」;但是1988年版《葉飛回憶錄》中關於這段歷史則表述為「打開汽油桶,把汽油澆到飛機上,再將一支支火把扔上去,頓時火光衝天,四架飛機全部燃燒起來。」這兩段文字均由葉飛本人親自審閱,都是由寫作班子捉刀,但一個說是手榴彈打飛機,一個說是汽油燒飛機!
史學大家、權威人物尚且如此,可見,對於自述性質的材料,我們還需要多方查看、對比,才可能儘可能多的接近真相。
因此,對於回憶錄,不管誰寫的,鄙人是先看作者影響力,再看出版社信譽度,倘若兩者都靠譜,再抱著「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態度觀之。
至於具體到馮玉祥寫的《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不才以為應當算是研究蔣介石的重要史料之一。但同時裡面肯定有不少黑蔣介石的誅心之論!
因此,看這本書時,凡是能夠體現蔣介石正面形象之處,基本上可信度比較高;反之,鄙視蔣介石的地方,則需要多對照幾本書來驗證之。
這本通篇都在罵的書在我看來政治意義要更大些。
相信馮玉祥的人應該沒幾個不被他打臉的吧?
在當時的人們眼裡,都有一個自己所認識的南京政府和蔣介石,不比介意
每個人在寫書是都會誇大自己的影響or故意美化自己,人之常情。他在寫書時帶著很濃重的個人情感在裡面。蔣自然不可能是他書里寫的那麼不堪,可是史實如何我也不知道。看書不可盡信啊。
一個人賣身前總得做好鋪墊,就像盧漢也得抓幾個人當做貢品呢。
看完不知道蔣到底怎樣 倒是知道換章先生是什麼人了
我沒有讀完,但是讀了前面一部分。我感覺很奇怪,在談到蔣介石對日本不抵抗,然後破壞抗日等等,說得甚是激憤。裡面提到多次,但凡有點人心的人,都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但,我想表達的是,但凡有點人心的人,早就抽他丫蔣介石几個耳光了,可他沒有,何故。
從頭到尾都是濃濃的怨念。
南京政府的確不行 但是馮這個中原大戰的戰敗方跑過出來吐槽就有點諷刺了
推薦閱讀:
※秦朝和隋朝都是結束亂世後建立的,在很短時間後就被滅亡,之後就是一個綿長的盛世。非常相似,這其中有什麼規律?
※為什麼先秦時期的姓保留到現在的多是姚姓、姜姓、姬姓等,而其它的姓現在很少見?
※古時候中國真的男風盛行嗎?是怎樣的淵源?
※有多少皇帝在泰山封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