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有哪些原則?
科學研究有哪些原則?
【保命乾貨】你必須積累的14條科研經
2015-11-24 國家社科期刊資料庫
能飛多高,最好讓你翅膀的大小決定,不要由腳下的樓層高度,期待別人幫忙,很傻很危險。
1、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條:跟最懂行的人學習。
這條不解釋,看不懂就別做研究了。
2、用現象——問題這套組合引導學習。就效果而言,實驗現象可以高速高質量推進理論學習,特別是要動手做實驗的門類。出一個暫時不能解釋的現象再去學理論,速度很快,效果很好。正常情況下,進入這個系統需要夾層結構。看一點兒書和文獻,選個大概的東西,做個基本的實驗,碰到一個現象,由於解釋不了而去在看書和文獻,此為一個完整循環。最好有兩個循環以後再進入定點學習。
碩博士期間,一千文獻,還有很多大部頭的書籍,視頻課程,都是在一次實驗中觀察到的兩個現象,先用了一年做了幾個循環的現象A,後來發現AB在理論上有聯繫。一年後轉到更有實用價值的現象B,又後來發現A可以歸到B下轄的一個研究方面。從發現兩個現象到碩博士論文構架確立過程花了兩年,幸好是碩士和碩博士是接著做的,過程沒有中斷。
3、多做精選。決定你畢業時水平的那些需要你讀的書,或論文,很少,但需要你從一堆一堆里慢慢挑出來,這個過程少不了。所以,這條的核心不是「多讀書多做試驗讀看論文」,是多選擇。同時有幾本書,幾百篇論文中,選出幾章,幾篇去深入。當做過多輪精選後,眼前只有一條路,那是你要走的。簡單的「多XX」是為選擇服務的,當然不可少,只是,這樣的建議把內核包的太嚴實,很多人根本沒機會看到這個建議包含的諸多精銳內核。
4、 以後想吃學術飯,畢業前必須練就真本事。碩博士期間的工作決定你以後能走多遠。碩博士階段的理論有多高,你當教授時,乘上1.5就差不多了。國內現在的大部分教授,只有碩士及以下級別的理論水平(這樣的水平是指導不了學生的,但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早年的國情)。
從proquest上的華人碩博士的出現頻率上來講,02年以來,英雄輩出,很多都在尋求回國入職。到現在,好一點兒的學校都要求國外經歷,博後也可以。
但不要過多久,頂多十年,職位缺口接近飽和時,國外碩博士學歷可能成為門檻,甚至是要比拼選優。如果這樣,現在才開始在國內讀博的你,十年以後會別人壓制,很難喘息。
5、別浪費時間。但,你一定會浪費時間,所以,要時常看看你當初定下的目標。形成習慣最好。最簡單的保持方式是每天都做和這個目標緊密相關的事,最終形態就是夜以繼日。業務做得好的,不一定是這樣操勞,但,願意這樣操勞的,多半是做得好的,習慣了,或者在強烈意願驅使下奔著做好在努力。沒有個明確目標的碩博士,等於沒有學力,雖然有學歷。聽說楊培東是每每干到凌晨兩三點吧,當然,不是鼓勵埋頭拉車不看方向,想法,如果一個聰明的人願意埋頭,定是心有所求,並願為之。
6、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不是說一天看十遍,連著看十天。每隔一段時間看一遍,這一遍明白的會比上次多,因為有中間這段時間新的理解,從其他地方的借鑒,相關現象和理論的逐漸深入學習。簡單說,夾心餅,新一層的餅(閱讀)下面摞著肉(最新的理解)。
這個說法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一個站在完成終點,回望過去時的感慨,而不是站在起點向前向往時的中二熱血。剛起步時,要學習夾層的構架規律,並在夾層厚度不變的情況下盡量增加夾層數量。巨無霸(學霸)在於多層夾心,不是一斤單片的牛肉。
7、要有點兒志氣。戾氣也行。道理同學術能力。
8、不要玩太多花樣。
浮躁的,終究是短暫的,能長久的,總顯得普通。現在學術花樣越來越多,引用我認識的董哥的說法,學術跟相親一樣,看臉。弄很多玄虛fancy,懂的人戳穿你,在小圈子裡就不好一起玩耍了。不過,我可能是錯的。
9、動力或者目的是核心。這條比較複雜,我不確定能說明白與否,本身不是完全的經驗之談,還處在半摸索半實踐的過程中,如果下面這幾段話表達模糊,可以跳過;如果不想跳過,可以自己咀嚼一下。
如果你看過電影爆裂鼓手,或許能理解,以下才幹特徵:「時間管理,積累,堅持,還有要經常思考,總結,回顧,不拖延。」(題目評論第二條,by@鄭明,同名很多,暫時找不到正確的人來@) 下面,盤踞著一個複雜且龐大的情感基座。堅持,思考,回顧。。。所有這些都是某種「路徑」。通過堅持,我們繼續往下走,通過思考和回顧,我們往下走的更穩。。。但在此之前,Why we start? What we want as an end?
每一次開始新的東西,都有個能說明的原因,能說明的目的。讀好碩博士,需要個明顯的、個人的、說出來能讓人覺得沒疑問的一套答案。能力不濟的時候,這個答案也許能給那一串「能者特徵」充血,維持其運行。
這個東西很重要,但不好找。不像讀一本書,你是主動的,找到就能讀。更多的,你是被動的,被這個原因找上門。但你能做一些事,比如張開感官,增加被找上門的概率。存在一種情況,你才能不高,但情感豐富且細膩,在敏銳敏感的引導下,進入emotional learning,從而「不自主」的做到自然應對各種問題。當然,tradeoff是有的,而且一直有。
10、愛你的專業。
曾經喜歡的一個女生教會的。可以天南地北,科學、人文都關注,但有個最明確的、核心的關注比較好;對於碩博士,這個核心是自己的專業比較好。如果能最有效地改變點兒什麼,大概就是通過自己每天的專業工作了。我很尊敬自己業務做得好的人,雖然不能什麼都聊一下,但對確定的東西能聊的很好,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找這種人能解決問題。
11、認真對待新想法。有新想法時,記錄下來,最好給一個一二小時的時間是論證一下。同行、前輩、論文,都行。讀碩博士就是解方程。這個方程有一個核心方程式,簡單明了。但每一個核心參數下面自帶一糰子變數,從而使得這個核心方程多變數。解決核心問題也最終落在如何解出諸多細微的子變數,而不是主變數。
12、實驗為王,思考為主,文獻其次。能做實驗的,優先實驗,實驗之後或間隙思考實驗,根據結果推斷出一些想法,無論是斷定可行還是需要改進,還是徹底否決;讀文獻最後,沒事兒的時候,需要驗證自己想法的時候,發現新現象,調查是否有人做過的時候,用橫向推進的方法讀文獻去找研究點,是我見過的最艱難的研究。靠看別人做的東西,只能得出一個框架,研究核心在於解決和發現自己研究中的問題。
13、若專,必定深;若深,必定廣。最近組裡強調「照著一點深入研究」的思想,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說法。深入一點,必定碰到與之相關的次級參量,必定要精準的考量這些不明顯的參量才能說明白深入的這點,但知識的獲取,難在網路關聯。不能全局的理清關係,研究到次級參量必定舉步維艱。此時需要擴展寬度,於是和「專」相衝突。很多人會在這裡覺得自己被老闆局限了。
14、老闆就是老闆,不是你朋友
記住這點,不解釋。
謝邀,
我是做理工科的,所以觀點僅限於數理的領域
作為一名學生,簡單表達下自己的看法,請多多指教:
其實最重要的原則很簡單,科研就要追求兩個東西: Originality Significance
原創性 (Originality): 體現在大量的文獻閱讀基礎與豐富科研交流經驗之上,所以優秀國際期刊的文章、優秀的專家的文章多 tracking 才能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是這個世界上還沒有的。而原創性可以是很有層次的,最高端的是開創性的工作,其次也可以是對前人的模型的修補、方法的改進。沒有原創性的工作嚴格來講不能稱之為「研究」
重要性 (Significance): 原創的東西不一定重要或者有實際意義,許多灌水文章其實就是把各種模型排列組合,這樣的工作其實際意義可能很大,也可能沒有。科研當然要追求有意義的東西。
一句話總結,就是你做的東西是不是應該有點品位,雖然我們大部分年輕人可能會面對著 Publish or Perish 的境地,但追求還是要有的。
所以我覺得這兩個是可以稱為原則的,純灌水文章已經脫離了科研的意義推薦閱讀:
※如何將PDF中高亮的文字轉換為思維導圖?
※sci-hub.ac 已無法使用,如何獲取新的網址?
TAG:科研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