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某些部分所說的是不是已然過時?

道德經說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但是 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 在職場 說了不做 人家就不知 人家也不會猜你在想什麼 是不是說道德經這部分所說的已然過時?


肯定是不會過時的,像「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這些智術金句有一定閱歷見識的人都是能深刻體會並承認的

你的問題在於對於老闆/上司要仔細觀察,仔細觀察,仔細觀察(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如果發現這個人過於淺薄,沒有智術見識,趁早離開他才是關鍵,不然你總是會抱怨為什麼你「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還是不被賞識

而觀察和賞識是雙向的,不僅僅上司要仔細體察下屬,下屬同樣要左右衡量揣摩上司

道德經所謂居善地,就是這個道理,

夏蟲不可語冰,愚人不可示智


文言文過時了。換成《白話老子成功學》保證一群人屁顛屁顛去看。


你這裡忽視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
道德經講述的是君道,君主之位高,因此需要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但他的實際地位不會因為他的不爭而有所下降
並且更關鍵的是,他這是不與民爭。
身為一個領導,不與民爭名爭利,大家當然擁護他啊,正所謂「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嘛。」
但在下之民眾則不然,本就沒有什麼地位,還不去爭,如何能往上爬?

再詳細講的話,就涉及到中國傳統理論的核心周易了,我就簡單畫幾個圖大家應該就能明白了。

這個框框代表著任何一個集團,小到公司小組團體,大到國家。
將一個集團中的所有職位按照高低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標註為初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上位。

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簡單分析一下不同位置下的不同建議了。在這裡,我們借用的是乾卦的解讀卦辭,因為乾卦是相對比較單純的一個卦象,反映的最理想化的集團模型。(不太明白乾卦之類的沒關係,這不是重點。)

最下面的初位,是這個集團中最最底層的那部分,這部分人周易給出的建議是「潛龍勿用」。就算你是條龍,但現在剛過江,什麼都不熟悉,也沒有什麼地位,不要老想著搞個什麼大新聞然後一舉上位,老老實實盤著吧。
二位,這個時候已經脫離了公司小白的階層,這個位置雖然也不高,但已經開始進入老闆的視線了,並且也獲得了一定的地位權利。所以給出的建議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你現在已經開始出頭啦,這個時候可以開始好好表現自己,會有貴人相助的。
三位,因為之前在二的表現不錯,因此獲得了相應的晉陞考核機會,如果能夠表現好,就有機會進入集團上層了,但如果表現不好,那給上面留下個不好的印象,將來可能就更麻煩了。並且這個位置大家都眼饞,更容易被人所針對。所以卦里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說的就是這個人整天像乾天一下整天自強不息的努力,然後心理經常七上八下的擔心自己的狀態,但如果謹慎處之的話,還是會沒有什麼問題的。
四位,六個位置可分為上三位,和下三位,這個人現在相當於是魚躍龍門了,已經晉陞高層,向上努力就可以進去核心管理的位置,繼續守成或者功成名遂身退也不會有人對他的能力有什麼質疑。所以卦里說,「或躍在淵,無咎。」向前繼續跳一步,或者守在淵里,都沒有什麼過失。
五位,這個位置是整個集團中最好的位置,已經是「飛龍在天,利現大人」,自己就已經成為大人了,也就是所謂的「君」,


道德經就是給,集團中處於這個位置的「大人」所寫的指導建議書。
或者將道德經中的集團模型引而伸之,只要你是處於「一個集團中的五位」,你都可以借鑒其中的處事法則。

為什麼要讓自己,經常保持這麼一個謙卑的態度?因為位置已經很高了,再不謙卑給自己向下的形象,就會走向上位了。上位說的是「亢龍有悔」,因為太高了,脫離了人民群眾,過去叫位高而無民,沒有民眾支持有什麼用?這樣是長久不了的,必然會發生讓人後悔的事情。

任何一本書的寫就,或者任何一句話的訴說,都是受一個大的環境背景,和一個具體的對象影響的。
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古文邏輯簡單,或者相互矛盾,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
說到底,還是我們習慣於流連淺白的文字,而忽視其背後的深刻而已。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


每家每派的言論都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和價值取向,否則也不能成一家之言。至於個人選擇某家還是不選,那是個人自由,旁人也無權干涉。不存在過時不過時的說法。


【有用】的東西才會過時

無用之用,無時之時。
如何「過時」 ?

所以,
怎麼確定我們不會被時代淘汰 ?
看看我們是不是被利而用之,就知道答案了。


不知道。老子博大精深,許多人都這樣說。因為你讀得越多,卻發現越是與她契合。怎麼會這樣?人們不理解,過了些時日,又懂了些東西,翻開老子一看,我靠,怎麼老子又說過了,這可是老子辛辛苦苦弄得全身遍體鱗傷才領悟到的,為毛就躺在老子裡面?所以說,老子是智慧,沉澱的智慧,需要不斷的鑽研才能領悟。就好像宇宙一樣需要不斷的探索才能發現的更多,而道之宏大精微又遠超宇宙,因此即使地球湮滅,《老子》也不會過時。


這是持盈保泰的至理名言,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大到國家小到公司家庭,都有其生旺死絕的循環,周而復始。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以為成就了大的功業而貪戀權利,這就是蹈死地而不知避禍以存生,其結果,在廟堂如周某康、薄某來,處江湖如一大批殺豬榜的前首富們,其成就功業之時不可謂不壯烈,其大廈傾覆之時不可謂不慘烈。身體自由且不說了,哪怕一餐一飯都有可能求而不得,這樣的命運,又怎麼能說懂得上述的道理呢?

小至家庭和普通民眾,炒股的時候賺些錢就忘乎所以,當運的時候對著下屬頤指氣使不可一世,年老昏聵的時候還不退位讓賢導致家業衰敗。這不就是反面的寫照嗎?


這是我看到的最吊的一個提問了。您先把書通讀一遍,再思考一些問題。


謝邀

這是形勢與目的論

方法論

生活方法

知識態度

不是固定知識,怎麼淘汰╮(╯_╰)╭


我提供一個思路。

首先,道德經的內容並不過時,但它不是面向普羅大眾,它是給聖人立的標準。
從社會整體秩序和教化角度看,比起有大能量的人來說,P民不遵守標準導致的影響,微乎其微。

其次,也不要單獨的摘出一句兩句來分析,要聯繫上下文和環境的。
就像軍師的淡泊明志,年輕人要是在該奮鬥的年紀去追求淡泊,就是典型的腦袋進水。
聖人不求功利是因為他已不會再為名利所累,但功利心就一定不好?未必。

然後,我等凡人該怎麼對待?
九個字,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怎麼落地?

不唯書的前提是得讀夠一定量的書,還得堅持獨立思考,才能不被各種觀點左右。
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信息泛濫的時代,打著傳播知識名義給別人洗腦的二道信息販子無處不在,很多你以為你以為的其實只是別人讓你以為是你以為的。
所以要剝離表象,深入關注和了解知識本身,享受獨立思考遨遊知識海洋的快感。

不唯上,要看運氣。遇到隨和的老闆,能自由發揮的空間大一些,出現分歧也能據理力爭一把。碰上強勢一刀切的老闆,還是不要將個性表現的太明顯了好,但真要是他錯了,也還得想辦法曲線救國,大不了先斬後奏,畢竟只看結果的老闆也不少。

只唯實,任何判斷和行動都要基於當前實際情況來定。
不過,這裡要盡量獲取第一手的實際情況,越接近源頭才越真實。任何經過轉述的真相,都不再是真相本身。不信?看看羅生門的故事怎麼來的吧。

最後,真知灼見都是經過無數實踐和磨礪而來,名言金句在人的不同階段理解也會很不一樣,受閱歷心態的影響較大。
經歷漫長不休止的修鍊,才能看山還是山,才能暮然回首見到燈火闌珊。


所以啊,真正的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道理沒有過時這一說法,除非宇宙規則變了


這就是為什麼人家是聖人,
而有的人註定只能是剩人。


《道德經》至今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智慧經典,一直沒有過時,而且永遠也不會過時,特別是你所列出的幾句話「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更不會過時。
因為這兩句話實際上是講「玄德」的,「玄德」可通俗的理解為大愛,當然比大愛更大,可以說是「大愛」的源頭。即人的大愛的情操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道」的根本屬性「玄德」來的。西方人稱之為「神就是愛」。即人的愛的情操是由神賜予的。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從何而來,愛從何而來,就成為非常迫切的社會問題了。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人是基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由猴子進化而來的。但是進化論解釋不了「愛」,更解釋不了「玄德」。這也是西方基督教一直在對抗進化論的根本原因。其實,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更不相信人是猴子變的,並創造了很多神話。但是,唯有老子在《道德經》中系統地、有說服力的論述了人的來源。具體見《道德經,直擊管理核心》(上海三聯書店,張泰瑋著)。現就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道德經》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德經》認為,宇宙在開始前什麼也沒有,只有「道」,所以把「道」稱為「無」,並認為「無」是宇宙的開始。為強調「無」是恆久存在的,也稱之為「常無」,即恆久存在的「無」,以特指「道」。

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是這樣。

首先,「道」生了「一」。老子將「一」稱為「有」,並認為「有」是「萬物之母」。為強調「有」是恆久存在的,也稱之為「常有」,即恆久存在的「有」。「一」恍恍惚惚,無形無相,但卻包含有「道」的「真精」,「真精」中又包含有「道」的「信約」。所以「一」是道的代理人(即道紀),代替道統御宇宙萬物,即「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接下來,「一」生成了天,天生成了地,地生成了萬物。天具有陽氣,地具有陰氣,而「一」具有精氣,萬物包含著這三種氣,即「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對於宇宙這個論述和現代物理學、生物學很相符。比如,「一」就很像受精卵,攜帶了父母(道)的基因,這個基因就是父母的真精,並包含有父母的遺傳信息。而這些基因則控制著人體的生長發育,駕馭著生命的歷程。再比如,萬物包含三種氣,即萬物從地面吸收養分(即地之陰氣),從空中接受陽光雨露(即天之陽氣),然後與體內的精氣結合,生長發育。

老子認為,「道」和「一」(即常無和常有)雖然名稱不同但出處相同,所以統稱為「玄」。這個「玄」背後還有玄,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這就是「玄德」,即「玄之德」。玄德就是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保護萬物而不自恃有功,統領萬物而不自認為是主宰。這就解釋了我們所處自然界,樹木開花結果,日月東升西沉,都自自然然的,好像沒有主宰。

老子認為,人可以效法道去修鍊玄德。老子將人所修鍊的玄德稱為「常德」,當「常德」充足,人就返回到人的最原始的狀態「朴」,就是我們常說的「返璞歸真」,如果繼續修鍊到「玄德」的境界,老子稱之為「上德」。可見玄德是人與「道」相通的橋樑。所以老子把「玄德」稱為「眾妙之門」。這就好像一個黑匣子,我們無法打開它並看清裡面,但我們可以通過測試它的一些屬性來了解它,研究它。整部《道德經》就是論述人們如何認識到道,以及如何認識宇宙的。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本書根本就不是給平民看的,是寫給當權者看的啊。。。


你用功利的心讀道德經,永遠也讀不懂。


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少了


不同時間,不同階段,不同人生,再看起道德經,便會有不同感悟,這是一本適合伴隨一生的書,能指導你的行為和思想,要學會以老子思想為出發點去考慮問題,去看待事物,必能一生受益~

PS:不建議太早讀這本書,至少是大四或以後~


粗淺來答。
道德經是否過時?
這是部形而上,抽象化概念的書,具象的話永遠時過境遷。
比如,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這種話語,你怎麼解釋都可以。你要是說著地球是圓的,大氣層,氣壓,壓強之類的話是解釋不了它的。
因為根本無解,一種所謂玄而又玄的狀態。簡單的說是一種語言規避,所以老子才說大辯若訥。

我看很多人推崇讀經的方式是不帶思辨,讀來是神的視角。這樣讀著黨章相比效果也不錯,手動doge。

道是道,不是甚麼通行證,妄圖一勞永逸,某種角度是鍾懶惰。也不用勞心猶神,說下士聞道,大笑之。畢竟千百年來種地的大多數農民,生活安康,社會秩序也沒出什麼大亂子。


老子,即道德經,有學習的必要嗎?

1.為什麼要學道德經?

都說,歷史是實例講述的哲學。哲學是自由闡述的真理。這本以老子為名的書,後稱《道德經》,被當作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原著不過五千言, 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一句就有三玄三要的妙義。中國歷史鼎盛時候,政事治理秘訣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即治國思想是黃帝和老子之學,宣傳教育卻是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包括了人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經濟哲學,乃至一切哲學。幾十年的生活閱歷,卻沒好好看看《道德經》,豈不是遺憾,所以需要學。

2.我打算怎麼學?

哲學問題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哲學領域。第一種,關於存在與變化的問題,屬於理論和思辨的部分。第二種,善與惡,好與壞,屬於應該作或探尋的事,是哲學實用的部分,規範哲學。學習哲學書的方法是找出中心思想,除了閱讀,什麼也不要作,運用自己的思考,自己回答問題,領悟還需自我思考。學習最好學古文,讀原文,國學經典誦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哲學也是普惠眾生的,基礎不好,也可以簡單地學,只要悟道一字一句就好了。

《道德經》,又名《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先論"道,可道,非常道",後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分《道經》(1-37章)與《德經》(38-81章)。

初學哲學,宜由導讀指引。我的方法,選了《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參考南懷瑾的《老子他說》,佩傅榮的《解讀老子》,參照兩大家之言,自己整理。結合股票交易來應用學習。生活中要能應用到一點,就是道之用了。

我會每周學一章《道德經》,歡迎大家關注,並一起學習交流。

寫筆記的想法和其他各章內容如下:

文心體會之讀書筆記

第一周學習內容

3.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4.另一版白話簡注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範圍)。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5.南師說

頭頭是道。道可道的如何解?只能問老子本人了。哪一說,理事通達就好。

有無主賓。體認大道有無,必須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有生於無的妙用。體認到無中生有,從有處觀察有,而終歸於無的邊際。

玄元之妙。第一句,道非道。第二句,在形而下而體認形而上之道。第三句,互為因果,永無窮盡。

6.傅老說

道是核心,是究竟事實。

名是名稱或概念,是言語及思想的基本單位。名指相對的名。

無名與有名,指人的認識作用及過程而言。無名為起源,是思想無法企及的。有名為萬物的母體,有母必有子,思想由此開悟。

無欲與有欲,指人的意志欲求。欲隨知而生,正確的知,就有正確的欲。無欲,契合無名之境。有欲,配合有名之態,然後觀其變化。

此兩者,無名,有名。玄之又玄,為道。

6.我想

夠玄的。白居易批判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道無名。什麼是道?什麼是無名?知道不知道?無名不無欲?

道之用。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例如股票,手裡無股,心裡有股,觀察股價變化的奧秘;手裡有股,心中無股,有意識觀察股票的走勢。

有葯嗎。南師把道家比作藥店,不生病,一生不去理會它,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不可。你有病嗎?你有葯嗎?


推薦閱讀:

從哪種渠道能看到馬王堆版《道德經》的內容?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矛盾嗎?
道德經的作者是早於孔子還是晚於孔子?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有定論嗎?
人生的第一目標是什麼?
學了道家哲學,讀了《老子》之後變得與世無爭了,沒有奮鬥的動力了,嚴重影響到了我的學習,怎麼辦?

TAG: | 職場 | 職場新人 | 道德經書籍 | 新人入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