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地方要把很有詩意的地名改成很土的地名?改地名是哪個部門的責任呢?
改地名在一般情況下,是當地政府出於歷史、人文、政策等因素考量,對地名進行變更。大概的程序是當地政府經過商議確定改名方案,闡述詳細理由,以文件形式申請國務院相關部門批准。
以下資料來自:http://news.house365.com/zx/20150221/024956292.html
歷史上的城市易名,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行政區劃逐步調整,以前的地區「撤地設市」時進行的改名。
所謂「地區」,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稱「專區」,始設於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沿用。地區是我國行政公署所管轄的行政區域,作為省級政府的派出機構而廣泛存在。上世紀80年代起,作為行政區劃調整的一部分,各省級政府逐步撤銷地區行政建制,設立地級市。
在這場「撤地設市」的改革中,全國有大量城市或設立或切分或兼并。因此,也就牽涉到了很多地區易名的問題。
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徽州古稱歙州,北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將歙州改為徽州,由此得名。
隨後,在近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徽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區域文化,徽商、徽州民居、徽墨也成為了響亮的地域名牌。
清康熙年間,在給江南左布政司命名時,更是取當時安慶府和徽州府的第一個字作為省名,故名「安徽」。
現在當很多人在吟誦著「無夢到徽州」的詞句時,卻在地圖上找不到這個城市。唯一仍以「徽州」作為正式行政區域名稱的,只有黃山市下轄的徽州區。
徽州改名「黃山」,正是源於這場「撤地設市」。
1961年4月,新中國在皖南設立了徽州專區。1971年,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地區。
1983年12月,劃徽州地區歙縣黃山鄉、石台縣廣陽鄉和太平縣建立縣級黃山市,由省直轄。
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廢除徽州建制,以境內山嶽「黃山」之名設立地級市。
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
徽州改名「黃山」的根本原因,無非是當地政府覺得「徽州」的牌子沒有「黃山」的響,想通過黃山來帶動地區的知名度。
凡事都是利弊兼有。
在這幾次的行政區劃調整中,徽州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最終被一分為二,划出7個鄉鎮成立了縣級徽州區。徽州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績溪縣則被划到了宣城市。更早之前,另一塊徽州文化的組成部分婺源縣更是划到了鄰近的江西省。
在內蒙古自治區,由於歷史上沿襲下來的盟旗制度,同樣存在著因「撤盟設市」而更名的現象。例如:
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昭烏達盟建制,設立赤峰市。
1999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
2001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伊克昭盟建制,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二、歷史上沒有固定隸屬的地區,在建國後成立新城市時進行的改名。
平頂山,曾是中原大地上一座新興的能源工業城市,而在歷史上,則沒有一個較為固定的區劃,幾度被「瓜分」。
先秦時代,這裡屬應國。隋朝時,分屬襄城郡和潁川郡。唐代先後分屬汝州、許州、襄城郡。宋元起至明清,平頂山境域分屬汝州、許州和裕州。
新中國成立後,平頂山先後分屬洛陽專區、許昌專區。
直到1954年,平頂山煤田開發列入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劃定了襄城縣、郟縣、寶豐縣、葉縣毗連之山區為平頂山礦區。
1956年1月,中共平頂山礦區委員會成立。同年3月,許昌專員公署平頂山辦事處成立。
1957年3月,國務院便以當地礦區的名字,設立平頂山市。自此,平頂山市正式定名。
網路上「飽受非議」的駐馬店也屬於這種情況。
其實,駐馬店在古代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地域概念。只是在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在此附近設立了汝南郡,郡治汝陽。唐宋時期分屬蔡、唐二州。到了明清,被一分為二,易名汝寧府和南陽府,隸河南道。
1949年3月,建立確山專區,轄汝南、確山等八縣和信陽、駐馬店二市。同年8月,專署遷駐信陽市,由信陽專區管轄。
1965年6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河南省增設駐馬店地區,轄9縣一市,2000年撤地建市,駐馬店地區改為駐馬店市,原縣級駐馬店市改名驛城區。
可以說在建國之前,現今的駐馬店所轄區域被反覆劃歸不同地方,甚至在元初,同時分屬蔡、息、陳、唐四州。
而現在「駐馬店」的名稱,則只是來源於境內的駐馬店鎮。
據民國《確山縣誌》卷24載清安增撰《重修延禧明宏寺治辛酉碑記》說,駐馬店本名「苧麻」,因鎮東古有苧麻村,故名。明代在此設驛站,「苧麻」訛為「駐馬」,稱為駐馬店。
三、歷史上很早就曾得名或留有其他別稱,在設市時進行的改名。
例如被很多人「吐槽」的「合肥」,其實早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就有云:「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
可見,此「肥」非彼「肥」,而是指流經的「淝水」。
唐代也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今董鋪水庫西北邊的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一條往西北,流經壽春注入淮河;一條往東南流經合肥入巢湖。
《爾雅》說:「歸異出同流,(曰)肥。」
但無論怎麼說,合肥的「肥」和現在「肥胖」的「肥」都是不沾邊的。
這種改名最為常見。很多網友指出的廬州,則是以合肥為府治的廬州府。
簡而言之,現在的合肥市只是以其縣名(合肥縣)設市,雖然的確沒有廬州的古韻,但也稱不上「改錯名」。
與之類似的,還有九江、南昌、溫州、寶雞等,這些城市其實在古時就已得名。
如今,很多城市都開始意識到名字也是一個寶貝,紛紛開始嚷著要改名。其中,襄陽的「複名」就受到了全國的關注。
根據襄陽市檔案局的資料,襄陽之名早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漢獻帝建安三十年(公元208年)始設襄陽郡,其後襄陽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近代。
建國後,襄陽和樊城兩城合二為一,設立襄樊市。但隨著民間要求改名的聲音不斷高漲,加上提高城市知名度的考慮,當時的襄樊市政府遞交了改名申請。
201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複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
走在襄陽前面的,還有張家界。
張家界原名大庸,在更名前,只是一個小縣城。
1982年9月,大庸境內的張家界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因「張家界」的名氣遠遠蓋過了縣名「大庸」,1994年4月4日大庸市正式更名為張家界市。
改名後,張家界市先後通了鐵路,建設了機場,知名度飆升。2009年旅遊收入突破100億元,躍入全國一線旅遊城市行列。
全國近期的一次改名,是2014年1月21日,臨沂市蒼山縣更名為因歷史上蘭陵王而聞名的蘭陵縣。
蘭陵的地名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相傳是因為當年蘭陵周圍高地上開滿蘭花。西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置蘭陵郡。到了明清兩代,蘭陵屬沂州府蘭山縣。後歷經多次調整,原蘭陵的大部分區域在建國後劃歸蒼山縣。
2006年8月,蒼山縣政協根據各方建議,提出了《關於將蒼山更名為蘭陵縣的建議案》。
2014年1月21日,臨沂市蒼山縣正式更名為蘭陵縣。
很多人所言的「蘭陵」改名「棗莊」,其實有斷章取義的成分。
在歷史上,現今的棗莊市的確有部分屬於蘭陵縣,例如在秦朝,棗莊市東部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部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但棗莊作為一個依靠礦業發展起來的城市,直接說成是由蘭陵改名而來是比較牽強的。
各地通過更名「改頭換面」之際,還出現了很多地方為了爭奪同一個地名鬧得不可開交的事情。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和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就曾為了一個英國作家筆下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開戰。
香格里拉,是迪慶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其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首次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恆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
最早醒悟過來的是雲南迪慶。
迪慶根據小說響亮地打出了「香格里拉」的品牌,旅遊稱作「香格里拉之旅」,昆明到中甸的飛機是「香格里拉航線」,慕名而來的尋夢者使這塊昔日靜謐的高原喧騰起來。
四川稻城也聲稱對「香格里拉」擁有「主權」,表示自己才是最接近書中描述的「香格里拉」的地方。
兩地的「爭名戰」最終在2001年12月17日以中甸的捷足先登而結束。這一天,經國務院批准,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正式更名為香格里拉縣。
近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香格里拉縣,設立縣級香格里拉市。
在湖北,黃岡和咸寧同樣就「赤壁」的歸屬權爭論數年。
在上世紀90年代,兩市組織了多次專家辯論,其激烈程度絲毫不遜於古代的赤壁之戰。
1998年,經國務院批複,咸寧市下轄的蒲圻市更名赤壁市,這場新「赤壁之戰」才告一段落。
補充一下,地名的更變還與其含義有關。例如烏魯木齊以前叫迪化,意為:啟迪教化。地名本身有大漢族主義之嫌,不利於民族團結。遂改名烏魯木齊,準噶爾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推薦閱讀:
※在2016年中你看過的你認為最大的新聞?
※立二拆四被抓了嗎?
※如何評價「伊春空難違規操作的機長獲刑3年」?
※中國人質樊京輝被IS殺害?最新消息如何?
※同樣是大量現金當街撒落事件,為什麼會有「眾人幫拾分文不少」和「路人瘋搶僅剩 3 千」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