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種觀點?

能否就說它是正確還是錯誤?


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似乎是一種周期。

先說分合觀念

中國是很龐大的地區,各區域天然條件不一樣,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共同體。 朝代剛盛的時候———通常是大亂以後,一個新的秩序出現了,各個地區可以重新調節,彼此形成互補的關係;在各地區之間協調與重新分配資源,也正是一個新政權的重要任務。如說,漢代分裂以後,要到唐代才重新建構起一個南北之間相互協調的新秩序。漢代是東西方向的結合,物產和人力資源都是靠橫向的幾條大路和縱向的分支路線,將帝國結合為一個整體。漢代崩潰以後,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導致南北分裂,各走各的發展路線。中間經過數百年的時間,其實南北的物產和人口配置都已經不一樣了,隋唐之間建立的大運河,就是重新結合南北的一個新的配套設施。各區的核心與邊陲的關係, 也因為新的資源分配而有不一樣。秦漢的核心,是在於關中和中原的配合,隋唐也是如此。但是在宋以後,核心實際上在逐漸南移。北宋雖然中央政府在北方,但財富和資源都已經移向南方,甚至於南方人才也逐漸多了。這個南移的趨向延續不斷。南宋時代疆域只有北宋的一半,但國家的財力不但並未減少,反而比北宋時候更好些。到了明代,南北

的差異更為顯著。政府保持南北兩直隸作為中央直轄的領土,在這南北兩個直隸之內,不分封任何親王。但實際上,北直隸是北京的外圍, 大量的軍隊駐屯在這些地區, 南直隸卻是財富的所在———經過大運河往北方運糧食, 是北京建都後主要的糧食供應方式,明清兩代都如此。到清代晚期,沿海地區,華南和東南,都是支持國家的主要資源所在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取決於中央政府能不能有效地掌握各主要地區的資源。

人才的選拔機制是否合理

再說盛衰周期。朝代剛起來的時候,似乎滿地都是人才;朝代結束的時候,人才都不見了。這並不是說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分布,而是有才之士能不能被吸收到國家的管理機構之中,以維持一個有效的管理體系。中國歷代的王朝都是帝國制度,而且中央集權的趨向一朝比一朝嚴重。也就是說,統治階層是一個密封的集團。在開國之初,功臣將相來自各方,成分是多元而複雜的,這些人才放在一起,又經過打天下的歷練,都是富有經驗的人物,他們的合作確實可以形成一個很強的團隊。一代、兩代過下去,功臣子弟成了紈絝,只知享樂,不會辦事。皇室集團本身是一個非常狹小的團體,再加上逐漸有了皇權傳嫡子的規矩,這個可以從中選擇領導的人才庫,就非常狹小了。皇權本身是不容挑戰的,於是,依附在皇權四周的權貴———包括宦官和寵臣,代表皇權統治整個龐大的國家。這個團體延續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也越小。固然中國有長期存在的科舉制度,理論上可以選拔全國最好的人才進入政府;不過,上面向下選拔人才,一定是挑最聽話的人。於是,雖然有新人進入這小圈子,兩三代以後,這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只是陳舊力量的複製品。他們不會有新的觀念,也沒有勇氣作新的嘗試。一個掌握絕對權力的小圈子,如果兩三代以後,只是同樣形態人物的複製,而兩三代之後隨著內外環境的改變,必定出現新的挑戰,這些領導者就不能應付了。

國家政權與社會力量的互動中國這個龐大的帝國,自從秦漢以後,下層和上層之間都存

在一定的互動關係。幾千萬到上億的人口,散居疆域之內,不能完全靠國家權力來管理,必定要創造合作與共處的環境。因此,在國家公權力之外,一定還會有社會力量結合,與國家一起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在秦漢時代,所謂豪族、大族,有一部分是依附在政權上形成的權貴,另外一大部分,卻是在地方上形成的宗族力量。這裡面所說的「大族」不一定是親緣團體,也可能是地緣團體結合在一些有聲望的人物周圍。這種團體聚合形成的社會力,不僅能夠協調群眾權益與政治權力的平衡,也能發揮一種社會福利的功能,為團體之內的群眾謀取社會福利,使窮苦無依、鰥寡孤獨的成員有所依靠。這些基層社會力量的意願,和對於政權統治方式的反應,都是政權能否穩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央的權力團體和社會力量之間沒有足夠的溝通, 公權力的行使往往就不是以維持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正常運作為目的, 而是以公權力壓制社會;社會力不能影響政治力的時候,社會力必定像決堤一樣,衝破約束,顛覆政權。

中國傳統的王朝,民意反饋的管道建立在科舉制度上面。並且,科舉制度自宋以後,越來越尋求地區的分布平衡,每一小縣份都會有人進入科舉系統,甚至於最後進入中央的管理系統。不過,如果政府的官員和皇權的核心之間,有一個包圍皇權的小圈子,這些官員的回饋信息,也無法影響那個密封的權力中心。政府官員上下得不到交流時, 整個政府只是一個寄生在皇權上的僵化團體,無法有效地管理國家,更不能替百姓解決問題。


強人政治的不穩定性秦漢到隋唐之間,常有強人政治出現,甚至於強人篡位,創立新的朝代。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每個朝代都是強人建立的,政權的轉移往往只是中央執政者的改變,一般老百姓一睜眼,忽然發現有了新皇帝。這種改變構成的朝代,國祚不會長,老百姓受到的驚擾倒也不算多。可是這樣的改朝換代,往往只在中央換一些新人,其中有些人可以感受到老百姓的需求,有些人卻只是因為人在權力中心,順手牽羊,竊取了政權,並沒有改變僵化的中央政權的意願。宋代以後,篡竊現象幾乎不再出現,無論權力核心如何腐敗和無效,卻沒有強人取而代之。這種現象出現,有一部分是因為宋代以後,君臣倫理的思想變成儒家的正宗,一般科舉出身的士大夫,都不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改天換日。只有老百姓實在窮而無告,才會鋌而走險,揭竿而起,造成巨大的民變。明代的流寇和清代的屢次變亂,都是這種例子。太平天國聲勢浩大,湘軍以士大夫力量崛起民間,可是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明知清政府已經腐敗不堪,卻不敢取而代之;清末民間處處有維新改革的呼聲,可高官疆臣都不敢有脅迫中央改變的行為;東南封疆大吏敢於提出東南自保,卻不敢要求慈禧釋放光緒,另外組建改革維新的政權。這正是說明意識形態在成為欽定的正宗時,拘束人心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先單獨說說合久必分。

土地兼并導致失地農民增多,流民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繼而內部揭竿而起,外部游牧民族會獵於中原。

而起因~~~『』土地兼并『』恰恰是隨著時間推移而愈演愈烈的。


分久必合,則是經過人口銳減,人地矛盾不再激化。人心思定,流民在『『千里無人煙』』的荒地上逐漸安定下來,這才有了百姓攜壺提漿以迎『』王師『』的場景。畢竟割據與戰亂無法解放生產力,妨礙了小農經濟的周期性規律。


在下一直思考一個問題,我朝的房地產業這麼紅火,是不是土地兼并的一種表現形式呢。拋磚引玉,靜待解惑。


這是一句信息量極低的廢話。它沒有定義出什麼是「合」,什麼是「分」,什麼是「久」。

首先全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就沒有合過的時候。再說中國的情況,中國現在算合嗎?算吧。考慮到台灣還算嗎?問題很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

這種話能找出一大堆來,比如「晴久必雨,雨久必晴」,比如「熱久必冷,冷久必熱」等等等等。


首先說明觀點:正確

許多人包括老師也說這是錯誤的,但,正確與否由時間來決定,新中國成立不過100年,還有很長的路,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明朝強的,最後也是滅亡了。

所以

挺對的


我對哲學有點研究,這句話本身不太正確,只不過在三國開篇,影響甚遠而已。
實際上,事物變化需要一定條件,跟時間沒有必然聯繫,條件達成,即使時間很短也會發生變化,條件未成,即使時間很長,也不能發生變化,將食物簡單歸因為時間推移,是一種錯誤的哲學觀點。


但對於中國國情,以及歷朝歷代的發展更迭,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前文說到的中國人性,皇帝的昏庸無能,利益驅動等,都是主觀性因素。客觀性因素還有很多,例如自然災害,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變化等等。

本人對這句話也十分欣然,辯證的看待問題,能得到不少幻化為內心的智慧。


醜陋的中國人,
說的是中華民族劣根性之愛犯賤,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犯賤性格。中國歷史秦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幾多朝代興衰,概括一句「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就是合在一起時物質豐富日子過得好就開始攀比誰有錢,有錢的看不起不如他有錢的,當官的拚命貪污,政府腐敗,就開始為富不仁,貪污受賄,苛捐雜稅,踐踏貧民侮辱貧民,就開始分了,貧富兩極分化,農民揭竿而起推翻舊王朝建立新朝代,新朝代又天下和平安居樂業了,物質豐富了日子好了又開始攀比了,政府又開始腐敗,又重蹈覆轍,周而復始。這就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不是簡單的重複。現在中國社會正是和平時期,老百姓安居樂業,但是世風日下,攀比又開始了,官員貪污腐敗,地溝油毒奶粉食品安全,假疫苗衛生安全,醫鬧,人販子,中國特色社會問題多多,誠信危機,道德坍塌,沒有契約精神,沒有真情真義,爭名奪利人人想做武林盟主,出現分的現象了。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只是短短的一瞬,像大海的一個泡沫,隨浪潮吧,投入到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去,努力做一個漂亮的泡沫,因為泡沫很脆弱,活在當下享受現在,有愛情的泡沫才是最漂亮的泡沫,快去找到另一個泡沫吧,人生苦短啊,不要去攀比,別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中國人的儒家思想比較含蓄,內斂害羞,禮數多,很容易就不好意思,面子很薄,自尊心卻又很強,怕冷場怕尷尬怕別人說閑話,怕被人看穿心思,被看穿沒面子就極力否認,惱羞成怒,立刻強勢,反目成仇,越熟越狠,窩裡斗。中國人從來是欺軟怕硬永遠不會認錯道歉,但又渴望別人理解他,中國人是矛盾結合體。所以中國社交表露真心是被嘲笑被侮辱的,真心暫且保留幾分,而且真心要包裝,要不漏聲色的說人好話,同時胡編亂造說自己的糗事,讓別人笑一笑,活躍氣氛,博取同情,。這個社會報喜不報憂,不敢正視面對自己缺點,沒有人喜歡一個老實人,說老實話被認為是情商低。


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爭吵、道歉、傷心、斤斤計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一切稍縱即逝。-----馬克吐溫

less you have love, or you do not know what happiness is。除非你擁有愛,否則你不知道快樂是什麼。-----海明威


自古以來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如同大唐王朝,如同大清帝國,在怎麼強大的帝國都會有夕陽西下的時候不然何來亂世,正因為有亂世才會出英雄,才會想著統一,而統一久了就會生刁民,才會想著製造亂世。


沒合是分得不夠久,沒分是合得不夠久。所以,這是廢話。


98年我的高中歷史老師就說過這是個謬論


如何看待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是古早的一句話,你說他對么?當然是對的。中國大陸的王朝,要麼就是分,要麼是就合,自然就是分分合合了。就好比,你說這世界上的人啊,活久了必定會死一樣,這不廢話么!可這樣的廢話有什麼意義啊,所以題主問這種東西,我是很反感的,這本身就脫離里正常的歷史觀。


不過樓主你既然誠心誠意地發問了,我不妨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你為什麼錯了

首先這句話,經不起細節。如果這個範圍放在全世界,那麼歐洲首先就不符合這個規律。如果只是單純放在中國,抱歉,外蒙古是分了出去,西藏是合了進來。中國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在這幾千年間有各式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簡單的分合能解釋的?

說白了,樓主這個問題,不是一個歷史問題,而是一個簡單的世界觀歷史觀的問題。這種落後的歷史觀,我記得在初中歷史政治書,就有的教了。。。。

好了,滿足了沒?


推薦閱讀:

經歷了黃金時代的伊斯蘭世界,走出中世紀後為什麼卻不如經歷了黑暗時代的西歐?
如何評價電視劇《蒼穹之昴》?
明朝時期的政治算是虛君共和么?
那些年你逛過的博物館,哪一個給你印象最深?
清朝的重要貢獻有哪些?

TAG:歷史 | 政治 | 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