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內容用戶願意主動分享?為什麼?
最好有實例
出處見水印......
@郭子威 純銀寫過一篇講內容傳播性的文章
按我的理解,內容的傳播性有三個要點。
首先是主題,三類主題更容易引發傳播。
1、有鮮明觀點的主題,因為觀點雷同或逆反而引發傳播
2、獵奇性的主題,因為罕見以及可讀性強而引發傳播
3、實用信息,因為「能幫助到我」而引發傳播在內容的傳播過程中,主題先行,選擇合適的主題對於傳播範圍是決定性的。
其次,是內容作者(編輯)的代入感。
代入感的意思是,你能代入目標讀者的閱讀心理。
具備代入感,才能判斷什麼樣的主題更有傳播性,才能在組織內容的過程中,有節奏,有條理,有層次地去滿足讀者的閱讀預期。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人,寫文章依靠「我感覺」,但是天賦出眾——你的感覺能感染、打動許多人,這是極少數情況,可能不超過千分之一。所以,以內容為職業的人,就得培養自己的代入感,站在讀者角度分析自己的內容,這一點是可以刻意去培養的。互聯網的優勢就是快速獲取內容,快速反饋信息,如果有心,通過任何的UGC平台都可以不斷收集讀者反饋,修正自己對內容的預判。在這方面,論壇運營者往往有獨到之處。
最後一個要點,是內容作者(編輯)的專業技能,包括領域專業性、文字能力等等。如果有好的主題,也有好的代入感,但文筆太差,專業性不夠,自然無法保障內容質量。
在這裡,領域專業性的意思是,我能提供對讀者有價值的信息;而文字能力並不特指「我文筆好」,更重要的是內容的條理性。在快餐化的網路閱讀過程中,良好的條理對吸收信息的幫助,超過「文筆優美」10倍。把對讀者有價值的信息,有條理,有節奏地清晰表達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文筆只不過是內容銜接的潤滑劑。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
原文鏈接:內容的傳播性
我說一個核心觀點吧——換位思考。
你寫個段子或者科普貼,你自己看看你想轉發嗎?
——如果你自己都不想轉發,那麼恭喜你,這個段子沒人願意分享。
- 讓人們覺得向別人宣傳這件事能夠顯得自己很牛/有品位/眼界高
- 能夠激發情感共鳴的
- 傳播的場景貼近日常生活,能夠很容易被輕鬆的提及
- 讓人們覺得有利可圖
推薦題主一本書&<瘋傳—讓你的產品、思想、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 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看了一大堆論文似的答案(不限於這個問題下的),感覺不如今天早上聽鏘鏘三人行,竇文濤說人關注的事情有三個優先順序:
1、世界是否安全
2、我和我的家人是否安全
3、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好玩的事兒
1,自己對內容本身比較認可,能夠產生情感共鳴,通過分享出去以達到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你看,我分享的內容說的沒錯吧,你要好好看看)
2,內容本身具有高質量,通過分享出去以達到傳播的價值。比如你有兩個糖果,你就有可能給你的一個朋友分享一個。
3,內容質量也許不是很高,但是發這條內容的人對於你來說很特殊或很重要,比如粉絲和明星。這種情況的分享內容,主要是為了拉近和別人的距離,得到認可,同時產生歸屬感(**明星你看,我分享了/轉發了你的微博,說明我是你的粉絲,我是在乎你的,你是不是啥時候也能關注我一下。其他人你們也看到了,我轉發了**的微博,我是他的粉絲,你們也是嗎)
顯示自己水平(與眾不同)的。
《用戶為什麼分享》
每位新媒體營銷策劃,都渴望自己的活動順著路徑極短的社交網路往外擴散,依靠用戶的自主分享,實現低成本帶來高收益。若將一個成功的社交傳播案例做分解,最簡單的模型可能是這兩步:
1、活動內容充分打動用戶;
2、觸發用戶分享動機往外分享;
第一步是用戶覺得內容好,好的程度可能是會在心裡點個贊,會留心記住,會做好收藏,甚至做個筆記,但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輸入過程,對外並無交互;
第二步是大家夢寐以求的環節,觸發用戶主動分享,這是一個輸出過程。輸出過程實際上是用戶的對外表達,是一種再創造,只不過分享之前的輸入現在作為表達的素材。
當我們在問「用戶為什麼分享」的時候,實際上問的是「用戶為什麼表達」。
表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直接收益,辦事拿錢 ,如轉發有獎,利益越高效果自然越好;另一種為隱藏動機,是下文討論重點。
人類進化歷史長遠,現代歷史不過是其中渺小一段,表達這件事情早有動機,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路等時髦辭彙並無太大關係,也許可以類比很久很久以前的原始社會來尋找表達的動機;
一個原始森林裡的一個原始人,可能存在以下動機,動機前後有一定的邏輯性但並不唯一生效:
1、宣告存在 - 如果外界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實際上就等於不存在了
案例:簡單的感慨、簽到、簡單的給別人點個贊;
2、尋找同類 - 通過群體共存獲得安全感、提高生存概率
案例:動漫等亞文化圈子內容、程序員自嘲、IT加班狗等系列;
3、表現自己的特殊 - 「不一樣」是「我」存在的重要表現
案例:旅遊、遊學、名校、名企等表達,實際上是給圈子之外的人看的
4、提供價值 - 讓自己在群體中是有用的,擴大影響力
案例:更快的新聞、更有用的知識分享
5、博取關注 - 如果沒法通過對外提供價值獲得關注,可能會反過來用一些自己的遭遇吸引別人關心
案例:失戀動態、自殺動態
6、尋求幫助 - 關乎自己生存
案例:網路求助
7、危機告警 - 關乎群體生存
案例:世界末日謠言
總結起來,所有一切表達原本就是為了「我」,分享是因為「與我有關」;而「與我有關」的最佳證明是「外界的關注和反饋」。
說回社會化營銷本身,如果一個活動目的是傳播,想讓更多用戶對外分享(表達),最好莫過於用戶一開始參與活動就是為了分享、為了對外表達而來,當我們看到朋友使用「足跡」能夠獲取大量他人關注,我們內心早已躍躍欲試;
具體可以分為3步:
0、用很好的內容連接上用戶
1、幫助用戶更好地創造(用戶低投入即可創造超出自己水平的好內容)
2、幫助用戶設計好友的反饋行為
最棒的傳播活動是這3步內部構成循環:
我參與活動是因為看到好友就在內容之中,我的參與給好友帶去了反饋
我的參與創造了「有我在其中的新內容」
我的其他好友看到「有我在其中的內容」所以參與,給我帶來反饋
每個人的分享最終都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最能證明自己的正是別人的反饋。
公眾號:沒有好東西就去死吧 (woyaohaodongxi)
分幾類吧。
1、高質量的內容:給人啟發、增長知識,自身認可,且分享後展現自身品味。
2、高趣味的內容:有趣好玩、搞笑沒節操刷下限之類的
3、分享自己的經歷,此者心理可能有秀、曬、炫耀的因素,出於表現自我的需求。
原文鏈接:Why Do People Share Online?
The Psychology of Sharing: The New York Times Insights
Motivations for Sharing
Several main reasons for sharing online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n general, we share:
- to bring valuable and entertaining content to other
- to define ourselves to others
- to grow and nourish relationships
- for self-fulfillment
- to market causes or brands
概括起來就是可以標榜自我形象、拓展和維持關係、給他人帶來幫助或快樂、實現自我價值、呼籲和倡導的內容。
這個得看具體的社交環境:
1微博這樣的廣場類社區,網友會分享自拍、雞湯、地理位置、對公眾事件的關注、傳遞正能量。。。
2微信這類熟人社區,網友會分享廣告、雞湯、恩愛、娃、美食。。。
3秘密這類匿名社區,網友會分享抱怨、憎恨、謠言、小道消息、高級黑。。。
4知乎這類知識類社區,網友會分享知識、偏見、吐槽。。。
ABS330
明明是 驕傲,虛榮,無知,憤怒,貪婪,嫉妒這些負能量才能被主動分享並快速的傳播出來。
才不是真善美。
1 轉發這個顯得我逼格較高。2 轉發贏xxx大獎
企鵝智酷|微信官方數據披露:哪些文章更受朋友圈歡迎
有這樣一篇文章
推薦閱讀:
※如何活躍QQ群?
※美國「稜鏡」監聽計劃泄密後,人們對待社交網路的態度是否將更謹慎?
※quora的模式,也是強化用戶關係紐帶,相較微博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有什麼優劣勢?
※社交網路泛濫,社交如何才有誠意?
※「病毒營銷」是否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概念?需要哪些因素才能實現一次成功的「病毒營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