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麼是漢奸?

實在不理解吳三桂為什麼是漢奸。
第一,是大明亡於前,吳三桂獻關於後。
第二,明朝亡國後,吳三桂守著山海關已經毫無意義。內外都是敵人。
第三,此時吳三桂何去何從,本來就無道德牽制,憑什麼一定要投降闖軍?如果效力異族就是漢奸,那唐初將星閃爍的那麼多異族將領都是×奸?
第四,吳三桂開關的時候並不知道清人會因剃髮令屠殺。
吳三桂一生是孝子但不是忠臣,雖然反覆無常,但漢奸這個稱號是不是有待商榷?


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個觀點,說岳飛不是名族英雄,因為宋金戰爭屬於中華民族內部矛盾,岳飛抗擊金軍,阻礙了國家統一,反而是國家分裂的罪人。當然我們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岳飛是當時漢族政權南宋的維護者,抗擊外來侵略,他自然是民族英雄。
我想說的是我們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上。
再說漢奸,辭海對漢奸的定義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指中華民族的叛徒。如果以這個定義來看,當時的吳三桂身為漢族政權的軍隊統帥,對外族投降,漢奸無疑。
回到1644年去看待那段歷史,李自成1月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旋即李自成揮師東進兵鋒直指北京城,為了挽回局勢,崇禎命鎮守寧遠的吳三桂放棄寧遠,率軍護衛北京,三月十九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禎自縊身亡,明朝統治的在法理上宣告結束,而此時吳三桂剛剛走到一半,之後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吳三桂答應歸降大順,如果歷史到此為止,我們不能指責吳三桂什麼,甚至連不忠的名聲他都可以不用擔,因為明朝已經亡了,投降新朝也是順應潮流。
可偏偏在此時,農民政權對前明舊臣進行嚴刑拷打追繳軍餉,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其中,另外小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佔,這兩個消息對吳三桂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盛怒之下的吳三桂率軍重返山海關,與大順軍決裂,但他自知勢單力薄,無力對抗李自成,於是吳三桂向多爾袞借兵,注意是借兵,此時他依然沒有降清。他在給多爾袞的信中這樣寫:「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此時他以明朝舊臣的身份代表明朝與清廷談判,稱清為「北朝」,並且許諾「裂地以酬」,請求清廷出兵滅李,此時他是個精明的政治投機者,但依然不是漢奸。
但是多爾袞也不是善茬,他沒有答應借兵,而是藉此要求吳作出更大的讓步。此時李自成率軍討伐吳三桂,存亡之際,吳三桂無奈答應歸順清朝,割讓黃河以北,但同時吳三桂提出「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站在吳三桂的角度,他的降清是無奈之舉,我們無權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要求一個腹背受敵的將軍死戰殉國,他提出讓前明皇子在南京立國的要求也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政治台階,若能照著這個諾言去履行,保留漢族政權,南北通好,他吳三桂說不定還是力挽狂瀾的歷史功臣,但是多爾袞的野心和當時滿漢不平等的軍事實力對比註定這個諾言只是泡影。
擊敗李自成之後,清軍進入北京,吳三桂徹底成為清廷的鷹犬,再也不提復君父之仇,轉而將劍鋒對準了當時的漢族政權大順大西和南明,平定李自成余部,剿滅西北抗清義軍,攻打張獻忠余部,甚至殺死南明的永曆皇帝,光這一條,漢奸之名到死也擺脫不掉。
在當時沒有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種民族概念,效忠於一個外族政權,侵略本族的領土和城池,殘酷剿殺本民族政權和同胞,這就是漢奸。不能因為這個政權腐敗,這個國家百姓生活困苦,就開門揖盜,幫助外族來平定本土,統治本民族。即使民族最終會實現融合,但是站在當時的角度這就是十足的叛國行為。
歷史有他的局限性,站在今天民族大一統的觀點上去看那段歷史是不合適的。
就好比蔣先生的政權再腐敗、軍隊再落後,也絕不可以幫助日本人剿滅他們,統治這片國土,即使人類最終也會走向大一統,但汪先生千千萬萬年也擺脫不掉漢奸這個帽子,一樣的道理。


你繞過了幾個關鍵問題誒

1、按照傳統道德要求,吳三桂應該考慮效忠中原新朝,而不是效忠滿人,其實吳三桂當時也是這麼準備的。當然,吳三桂有自己的客觀難處,但我們舉例說明一下——假設抗戰時期,有這麼一小伙武裝分子,因為遭到陷害要被國軍滅殺,他們就跑到日控區去當了偽軍。你說他們是漢奸不?

2、獻關後,吳三桂攻城略地,戰功累累……

3、吳三桂親自下手殺了桂王,也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

4、唐代李家只是有胡人血統,而非以胡人身份入主中原,這和元、清大不相同。

5、只有清定鼎中原後,為滿清效忠的才不是漢奸,在這之前都算。


比較搞的是,漢奸一詞初見於清代文獻,是雍正時代才出現的詞,原意大致是漢人中的奸人
所以,吳三桂是漢人,奸不奸呢,反正他不忠吧,而且從哪方面講,都屬於大逆不道選手組。
不過理解吳三桂這類人,得正視一個現實,他是軍閥,他的很多做法相比於後來的鄭成功甚至張名振,他之前的李成梁家族,其實都沒什麼本質區別。
明代末年,由於軍戶制度的崩潰,軍隊越來越私人化,出現這些擁兵自重,天天算計主子人頭的主已經成了一大趨勢,對於吳三桂而言,所謂忠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五代十國的那些軍頭皇帝,北洋時代的那些地方大帥一樣,忠這種東西有什麼好講的?一個整體性的政治框架已經不能提供個人的政治合法性,只有兵和地盤才是政治的實質內容,不忠於大明和不忠於大清本就沒有本質區別。
這種兩叛三叛甚至四叛的軍頭在明末清初前仆後繼的出現,他們的歷史意義早已不是一個吳三桂就能替代了,左良玉,田雄,鄭芝龍,乃至於張獻忠留下的孫李,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反叛專業戶李成棟,他們腦子裡各個君主的腦袋早就換算成了地盤和軍隊,叛與 不叛對於這個群體而言,是沒有什麼道德價值可言的。
相比之下,其實吳三桂倒還不是這些人中最行事乖戾的那一個了。


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如先釐清楚一下漢奸的定義。

一般語境下,x奸多用於形容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投靠了外部敵對勢力,進而做出危害本民族的利益行為的個人

那麼好,吳三桂剃髮投靠滿清,從山海關開關迎敵,到入桂絞殺永曆政權,手上沾的可都是漢人的血,如果這樣都談不上漢奸,那漢奸的標準未必太高了


基本沒有答到點子上的。
吳三桂被黑其實是他反清之後的事情,大漢奸名頭很可能是清廷官方給他戴上的。
實際上吳三桂在投清之後,反叛之前,在漢人中的名聲一直很好。因為他用的是替崇禎報仇的名義,跟南明政權交戰的(南明政權的主要軍事力量,其實闖營和西營,兩蹶名王的李定國是大西軍的,夔東十三家是闖營的,南明的故事就這麼可悲可嘆)。所以吳三桂在當時的漢人中,能博得理解,不但名聲不錯,而且很有威望,很多反清勢力其實一直在指望吳三桂能反正,最後他確實也反正了,還差點贏了。當然,吳三桂本人確實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李闖被他坑出翔。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第一次被封為親王,
有了能一輩子倚靠的君主。
兩件快樂的事重合在一起,
而這兩份快樂又給我帶來更多的快樂。
得到的本該是夢境一般的時間......
但是...為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是我...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來的!
打李自成也好,打劉文秀也好,還是殺永曆也好......
我即使死了,被釘在棺材裡,也要用腐朽的聲音喊出:興明討虜!


「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永曆被吳三桂擒往昆明殺害之前


單就弒君,可看出此人毫無底線


第一,李自成對吳三桂是十分重視的,早在抵達北京前就派降將唐通去招降吳。而吳從寧遠退入山海關後,和山海關守將高第觀察形勢的發展,這眼見老同事唐通來了,那好好聊聊吧,發現那李自成的條件也算優厚,自己手裡的關寧鐵騎也是極其重要的跳槽價碼,而大順本身又是由無語言交流障礙的相同民族所建政權,吳終於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和唐通辦理完交接後滿懷忐忑而又希望之心趕往北京,後來跑到半路發現對自己不利的消息不斷傳來,遂又回攻山海關,擊潰唐通部,重新奪回山海關,而追隨吳的人不多,因為他們並不認為吳這樣做能有好的結局。(當然這一條也只能說明吳當時降順叛順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而作出的選擇,並一直到後來和清朝勾結都說明這點)。

第二,對吳而言,既然和李自成鬧翻了,那也只有硬著頭皮去找清朝的庇護了,正如前幾位答主所說的,書信裡面寫的是向北朝請兵共剿李自成,事成之後將裂地以酬,最後吳卻被多爾袞玩的團團轉,只得把頭髮一剃,降清了。

第三,吳和另外三個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用同胞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戴,可謂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吳從山海關後,鎮壓山西大同姜襄的反清(城破後多爾袞下令屠城)一直到在四川保定大敗劉文秀,最後攻滅永曆,並親自下令處決永曆皇帝,這真是一個鐵杆漢奸的表現,他渴望這一切能換取清朝永遠的信任,使自己能夠永遠世鎮雲南。

第四,以吳在遼東的地位,不太可能不知道清朝的殘暴,吳父吳襄和舅舅祖大壽均是明朝帶兵將領,而清朝入關前的屠城事件那真是太多了。

縱觀吳的一生,包括之後和清朝翻臉,都是利益在背後驅動,儘管吳在反清後哭祭永曆皇帝,與其說良心發現,不如說是在為自己的前程和利益在哭泣,檄文中又說三十年的忍辱偷生為的就是今天(自稱山海關之戰後將朱三太子養在軍中,如今太子早已長大成人,是時候和清朝算帳了),然後又打算自己推翻清朝當皇帝,這肯定影響全國反清力量的整合,台灣鄭經最後退出聯合不能說不受這個影響,當然如能成功,也是吳洗刷漢奸惡名的一個絕好機會。(早在1648年就有降清的明朝將領姜襄,金聲桓,李成棟等先後反正抗清,在當時掀起一輪抗清高潮)。

至於吳是否為漢奸,每個人的說法肯定有所不同,然後歷史會給予吳公平的裁決,不管時代如何前進,出賣民族的人將永受唾棄,邪惡的種子用遠發不出善良的芽來。


崇禎雖自縊,南明小朝廷陸續建立。道統仍在。而吳總兵投靠後金,追到緬甸絞殺了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

一分為二的說,後期起兵西南,企圖重拾漢人江山。雖敗猶榮了。


因為勝利者金權集團說你是漢奸,你便是漢奸了。想想大明朝貪官污吏橫行,老百姓民不聊生,李自成一介武夫一呼百應,竟然能直搗京師,可想當時天下元元,竟是何種生存狀況。大清來了,康乾盛世哎。沒有吳三桂的迅雷快擊,南明在苟延殘喘個幾十年,老百姓要遭多少罪?南明盤踞江浙的時候一盤散沙,各個王橫徵暴斂不減當年。早滅了早好。我就想問問,為什麼要給這些給老百姓帶來災難的權貴招魂?吳三桂一路南下包括後來的反清雖然也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老百姓遭罪。一樣不值得後人招魂。但是他畢竟快刀斬亂麻,戳破大明朝的膿瘡,於是天下蒼生得救了。她不是漢奸,是一個功過相抵的歷史人物。


現代喜歡用現代西方舶來的民族觀來解釋中國的歷史,其實是很錯誤的
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沒有純正的國家概念,只有家族朝廷概念。在西方,是同時存在朝代和國家的概念:羅馬可以是很多個家族來統治,一個家族傳承為一個朝代,甚至可以選舉皇帝(儘管選舉的範圍很小,比如在幾個將軍中間又議會選出)皇帝的位置傳到其他家族只是變了朝代(也基本是後人解釋用的)但羅馬還是羅馬。同理即便宗教革命之前,歐洲國家也是國家與國家、朝代與朝代的兩個概念。
中國比較神奇的地方就是只有家族朝廷概念,而這一點上最突出中國這種集權的階級性來。
當年南明劃江而治的時候,史可法曾經與多爾袞聯絡,希望同討反賊李自成
這也就是說,因為南明是「皇帝」,你大清也是「皇帝」,咱們倆兒都是王侯將相有種的東西,但是李自成算個什麼(當然他確實很多地方挺傻逼的),我們明清都是天道正統,應該一起殺了這幫庶民反賊。
所以當年吳三桂投靠清廷,在當時來講可以說真的很符合統治階層以及士大夫們的價值觀,而且多爾袞也曾經許諾保持漢人的傳統(當然後來就是廢話了)。南明的官員們看到三桂統治帶著鬼子殺了流寇返回京城「為崇禎報仇」的時候是一片喜大普奔的。他們真的沒什麼現代的民族觀念

吳三桂要是真的投降了李自成了,對於篤信儒家文化的漢人知識分子來說,那才叫失節失身


北京淪陷大明沒亡。這點很重要


大明朝鮮國表示這種人如果都不算明奸,難道還有人能算???


那個說「漢奸」一詞始出於清代雍正年間文獻的,還有那個說「漢奸」是時代用語的,都算了吧。

漢奸一詞,最初是特指。特指的那個人是誰呢?張弘范!就是那個「張弘范滅宋於此」的張弘范!

從元初一直到明末,漢奸都只有這一個意思,提到漢奸,就是指張弘范,沒有別人。

直到崇禎年間,有大臣在奏章中稱呼西南土司叛亂中為土司效力的漢人為漢奸,但這一用法沒有流行開來,當視為一種類似於「你這個伏地魔」、「你這個岳不群」、「你這個希特勒」一樣的扣帽子行為。直到康熙年間,用「漢奸」來指代為西南叛亂土司效力的漢人這種用法才得到了文臣的普遍承認,開始在奏章中多次出現。道光年間,「漢奸」一詞開始指背叛國家、為洋人效力、從事刺探情報等破壞通敵活動的中國人,語義開始接近今日的『漢奸』。

總結一下,「漢奸」一詞,從面世開始,首先特指張弘范,

崇禎年間經少數文臣帶頭用於給勾結少數民族的漢人扣帽子之後

康熙年間指代範圍開始擴大,泛指為少數民族叛亂政權效力的漢人,

直至今日擴大到一切民族敗類。

所以,回到1644-1664那個時間段,「漢奸」這個詞的含義就是,特指張弘范,偶爾用來給勾結異族的漢人扣帽子

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變成了,吳三桂其人其事,論叛國指數,能否和張弘范相提並論呢

論戰果:張弘范滅宋。吳三桂滅明——兩回:1644年北京一回,1662年昆明一回。因為南明才是偏安政權,所以昆明那一次才能和張弘范的功勞相提並論,北京那一回和弒君是多出來的,吳三桂大勝一局

論出身:張弘范是河北人,在他出生的時候,河北已經是蒙古領土。甚至在張弘范的爹張柔出生的時候,河北已經是金國領土了。所以理論上,張弘范往遠了說是華裔,往近了說,頂多也就是淪陷區的難民(而且是淪陷百年後的難N代)。而吳三桂呢?明平西伯、遼東總兵,真真正正生在紅旗下,長在明王朝,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的明朝臣子。吳三桂又大勝一局。

論新朝:張弘范凱旋班師後,病逝。元廷追贈他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謚武烈。三十二年之後,即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廷又給他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八年之後,(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賜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改謚獻武。簡而言之,官方評價是不斷上升的。吳三桂,額,他又背叛了清廷。吳三桂再次大勝一局

所以,在明末那個狹窄的語義下,以張弘范作為參照,假設張弘范是24K金漢奸,那吳三桂起碼也是八心八箭鉑金鴿子蛋漢奸,一點折扣不用打的。

說吳三桂是漢奸,被侮辱的絕對是正牌漢奸張弘范啊同志們!。

===================彩蛋分割線===================

最後,請大家欣賞一首張弘范的詩作《述懷》:

磨劍劍石石鼎裂,飲馬長江江水竭。我軍百萬戰袍紅,儘是江南兒女血。


明清之際的事情被民國拿來宣傳,吳三桂也就成了一個典型的靶子,因為他離我們的時代比較近,而張弘范等人的時代比較遠。客觀來說民族融合這種東西長久來說是好事,但民族融合伴隨的是彼此的仇殺,我們身為這一系列歷史的當事人,並不能客觀看待問題,也不需要客觀看待問題。

也就是老王進了你家和你融合就很可能幹你一頓,因此你對老王是無法寬容的,也是不需要寬容老王的。但是你的後人因老王鼻樑比較挺,或者家族比較光耀,從而發現了一些好處,他對老王融入你家就有另外一番看法了。

吳三桂開關幫助清兵干我們自家人闖兵,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xx年xxx開xxx門迎接日本軍干我們自家抗日軍隊,因此我們不僅痛罵吳三桂是漢奸,還要咬著牙罵他祖宗十八代。

而若干年後,這種切身的痛感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官方一點的說法是矛盾緩和了,吳三桂就不再這麼受人痛恨了,甚至成為了迎接高貴清軍南下的功臣,是千古流芳的。

話說吳三桂已經成了一種符號,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會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他太過典型,勒死永曆時的絕情和起兵時道貌岸然的民族大義,活脫冉閔第二,一切為了權力,冉閔因為年代久遠不為大眾熟悉,吳三桂卻很近,很有名。


路遇。

惟陳個人觀點如下:

李順無甚理由和條件即殘害吳家數十口之眾,於三桂是結深仇大怨了,反目成仇乃至降清後步步逼亡皆可理解。畢竟不好強置民族矛盾於家恨之上,從來違背人倫。評論區里詰問「施琅是"漢奸"因由」者,問題很好,請務先會此。

但是,大明向不負他吳三桂,他吳三桂也永不該忘記,自己本來恰是為了借兵伐順,方求援乃至乞降於「虜酋」的。即如高贊篇所引,書曰:

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由檢上吊,大明可是未立亡呀。縱使大勢已然去了,軍力對比實在懸殊,國破家亡終不免除,他也有可以堅守的道德底線哪。為虎作倀、趕盡殺絕,就是他吳三桂所能做到的一切?待到明室傾覆,他行事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早就全無,只求謀些功名利祿耳,非「奸」更何?世人不至自始痛嫉,原系他不曾正己。

不要以為投降新朝就無不可為,改朝換代對前朝還不能趕盡殺絕(即有闖王之禮遇慈烺),遑論彼時異族乃乘虛而入、竊國取政呢?莫談什麼「他不知......」了,剃髮無非易俗「教化」,屠殺等又豈久蓄之謀,致人民之苦痛曷如吳所親為者十之一二?這個吳三桂,不知是被未曾預料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還是為滿洲「優厚」的待遇和「豐盛」的賞賜出賣了靈魂,總之,失卻本性初心盡!

從野史敘述的野匿太子,到正史記載的絞死桂王,這個人心境的變異極大,或者說是墮落至深。至於末年就藩「反正」之舉,貌似悔改,實其平生一應投機狗苟、寡廉鮮恥行徑之集中體現,用罷卑劣齷齪手段,而結果亦全非伸義。故企圖以此來給三桂洗地,誠如樓上某答主般,恐是不宜的。

抗戰時期,大家公認的許多「漢奸」,一會投降這邊,一會投降那邊,足使國人深惡。而三桂之反覆無常,且為後人所難及,非「民族敗類」、「漢奸」云云所能蔽,僅以是而略表其狀。倘有人用「推翻腐朽落後的明王朝,促使代表新興生產力的滿清入主中原獲取政權,推動民族融合......」之類語言試闡吳之做派,我想,單憑三桂本身前後履歷,便足以證這說法之謬。

最後一點,「漢奸」僅僅指對漢人的背叛和欺凌,屬於民族層面的問題。元清等朝立足中國以後,成長起來的漢人官僚將領等,基本不存在背叛戕害本族之事端,他們又如何能算呢?同樣,題主所言唐初胡番諸將,起自該族受治之間,也一般不至於攻略己方,並使其利益受損,這和我們那些朝代無二致,也同今天在世界上佔領先地位、較為發達的國家必然存在許多受任的外國人或異族人相仿。事情已經發生了,就應當承認現狀,同時努力去改善之,從而避免更壞的結果。詰問「施琅......」者,更請注意到這一條。

四問俱涉。還有些事情,大家都知的,此不必言了。


說吳三桂是漢奸,就跟說關二爺是好兄弟的代表,諸葛亮是智慧之王,岳王爺被奸臣害死一樣,都是民間形象。
平時說說是沒問題的。
如果上升到歷史層面,就不一樣了。
吳三桂領兵入關是給明朝皇帝報仇的,當時很多明朝官員對於清朝和吳三桂是包含熱烈歡迎的。
李自成逼死崇禎皇帝。
吳三桂借兵復仇,多麼讓人熱血沸騰的一曲忠誠讚歌!
只不過後來吳三桂騎虎難下,他領兵入關,但是又控制不了他領的幫手。
只能順水推舟,當了清軍的急先鋒。
所以從後世來看,吳三桂領兵入關,韃子占我江山,他自然就是漢奸了。


漢奸是時代用語,不必擴大


吳三桂反覆無常????

前期忠於崇禎帝,堪稱「忠孝」,十幾歲就開始守護邊疆,直到崇禎帝被因亂李自成所害,堪稱「愛國」……

李自成禍亂北京後,揮軍直逼吳三桂,殺吳全家,叫吳投降於他,前有多爾袞率領的滿清精銳,後有李自成的奪命之軍。吳三桂被雙方大軍夾擊,全家被害,數萬將士的性格都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個決策錯誤,數萬兄弟的性格及其家人就全都淪入地獄。吳三桂已經無路可走了。投降李自成,看看李自成入北京後幹得那些事兒吧,尤其是崇禎帝的家人和臣子及家眷們,都落得怎麼個下場。李自成叫吳三桂投降於他,吳只是猶豫了一下,全家就被殺了。李自成哪裡有收服吳三桂的意思,他只是除之而後快罷了。如果他想收服吳三桂。看看李自民是怎麼收服於人。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對於家人更人待為上賓,如果家人在敵方,更要設法營救。而李自成只是威逼和殺害????李有誠意嗎????吳三桂從小在戰場上滾過來的,他能看不出來李自成是個什麼東西嗎????

吳三桂選擇了多麼敵對的多爾袞,毫無疑問吳的選擇是正確的。當然多爾袞也曾猶豫。吳三桂開始向多爾袞的求救信,被多爾袞無視了。其實理由很容易想到,多爾袞也在害怕,他不可能輕易拿自己的大軍去冒險。直到看到吳三桂確實到了生死關頭,多爾袞才確信並不非吳三桂聯合李自成的陰謀,才派大軍營救。

但吳三桂投降後,多爾袞對吳極其不錯。後來順治掌權後,更將雲南的一權大權給予了吳三桂,可見順治對其賞識和信仰。

當然吳三桂也從沒有令滿清失望。一心一意平幫滿平定江山,治理天下。無論是多爾袞和順治的鬥爭,還是幼小的康熙登位。吳三桂從來沒有趁機反叛過……

既然吳三桂,是「忠君之士」,為什麼年邁之後,反而稱帝……

這就要問康熙長大,滅了鰲拜之後,幹了些什麼混帳事?????????

實際上康熙的所作所為,就連孝庄及老臣們都反對,可是康熙羽翼已豐,沒人能逆他的意,一意孤行,勢殺吳三桂…………………………

並將吳、尚、耿並稱三藩,這根本就是對吳三桂的侮辱。尚、耿兩股勢力投降了康熙,又落得什麼下場。8年戰爭,第4年吳三桂病死,之後吳世璠挂帥,吳軍勢力大減,人心渙散。吳世璠僅勉強支撐了4年。康熙在確定能取勝時,就將吳、耿給害死了。真可謂是,康熙殺人之心早有,無論你降或是不降……

吳三桂這種人若叫反覆,那秦叔寶、慰遲恭等又叫什麼呢????

吳三桂自幼保家為國,力抗滿清大軍。可惜他在前線作戰,皇帝卻在自己家中被自己人所殺。他一心保家衛國,卻換來全家被殺。與數萬兄弟的性命命懸一線。不知是感多爾袞的救了自己及數萬兄弟的性命之恩還是順治帝的知遇之恩,從此一心為滿清效力,結果換來得卻是康熙的「必殺」之心………………

我不明白吳三桂這種為什麼叫漢奸。

如果吳三桂叫漢奸,那麼施琅、姚啟聖等該叫什麼?????

原來只有那麼不把「漢人當人看」的才叫「好人」,「吳三桂確實做錯了」,他應該學施琅、姚啟聖,只保護自己一個人就行好了,至於家人或其它漢人的死活,關我屁事兒………………………………

吳三桂的死即不是什麼決策錯誤,也不是什麼局勢不利。而是因為妻子張皇后的病逝。令年老的吳三桂太過傷心,而一病不起。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1678年)八月十八日吳三桂病逝。

………………………………………………………………………………………………

那些把漢人當人都被罵,都被造改………… 比如:吳三桂、雍正帝等。

那些不把漢人當人都被捧上了天……………… 比如:施琅、康熙、乾隆等。

………………………………………………………………………………………………

今天天下按理說已經成了漢人的了?莫非高層仍然由滿人把持不成????

滿清政府不把漢人當人,可以理解,因為滿清原來就是「滿人」的天下。漢人在清朝原來就是最下賤的存在,尤其是南方漢人。

………………………………………………………………………………………………

可今天,為什麼還要以「滿清的觀點」來看人………………………………

首先以滿清的觀點來罵人「漢奸」,原來就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

如果非要罵漢奸,那肯定是捨棄家人,捨棄部下,為了榮華富貴背叛李自成的「施琅」和甘心幫滿清修築《四庫全書》的幻曉嵐等人,他們才是真正的漢奸………………………

一庫《四庫全書》毀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和為了榮華富貴什麼都做得出來的人這群人才是真正的「混蛋」,真正的「漢奸」

………………………………………………………………………………………………

康熙就不是好東西,追隨康熙的人也沒幾個好人,乾隆就是個貪得無厭的人,追隨他的人皆變成了驕奢淫逸的貪官……

雍正兢兢業業,手下的臣子也皆是一板一眼,一心為民的老官

………………………………………………………………………………………………

真是什麼主子什麼奴才

上樑不正下樑歪。同樣,從上到下皆貪官,其主子也不可能是什麼好東西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關鍵?
怎樣看「中國歷史中一場大的戰役會有幾十萬甚至百萬傷亡,卻被數萬乃至幾千的洋人打的那麼慘」?
清朝在中國歷史的定位是怎樣的?對當代中國人的祖先在思想上相對於明末清初有什麼改變?
如果美洲和澳大利亞從不存在,歷史進程將會是怎樣的?
按少數民族的歷史觀/觀點,他們是怎樣看中國和漢人的?

TAG:中國歷史 | 什麼是XX是什麼 | 清朝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