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接受捐贈的孩子上台對不對?


不對。

這是道德綁架,幫助人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別人感謝,這是捐助,慈善事業中最重要的一點。

把被捐贈人弄上台,這種不考慮被捐助人感受的功利主義色彩濃重甚至是形式主義的秀,極大地傷害了被捐助者的尊嚴,不應該推廣。

以下為私貨部分:

@李李 擺拍源於形式主義,宣傳的本質大於其他所有一切。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就說到這裡,不再深入了。對於助人者而言,正確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做好事不要留名,也不要記在日記里,自己心安,自
己高興就行了,不要老掛嘴邊,如果確實要圖個名,或者為了商業宣傳(這個完全可以理解),甚至是為了有更多的善心人加入,那也要最大程度尊重受助者的尊嚴,哪怕是發個口罩、戴個帽子。而某些較為完善的慈善組織,
在宣傳自身的時候會從受助者的背後或者側後方去拍攝,強調的不是受助者的困境,而是助人者的快樂!你會看到助人者從助人過程中所獲得的那種來自內心的快樂和感動,當然,這麼拍也可以避免暴露受助者的面部。這種拍攝思路和攝影記者的寫實拍攝手法顯然有很大區別。


我知道題主要問的是什麼,我也見識過這種場景。
高中那會兒,我們學校每年會開個大會,頒發獎學金什麼的,助困金還是什麼名字的東西也會一起發,我們一個年級一千來號人就都在主席台下坐著看。上去領獎學金的當然風風光光,之後上去領助學金的就不是這幅樣子了,每人得舉著差不多有兩張課桌那麼大的紅泡沫塑料板子,上面黃字寫著三百五百八百的,有領導還是啥的頒給,完後還要舉起來合個影。我看著台上窘迫的同學們和肥頭大耳的領導們,心中只覺得一陣陣噁心。

這幾百塊錢不是白拿的,是尊嚴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了題主貼的圖,對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圖太多沒看完)。應該跟我說的這個情況有些差別,助學金這種完全可以不用這種示眾的方式發放的,上台舉牌完全是校方劣質的政績宣傳,鑒於敝國大部分中小學教育者的姿勢水平,從學前班小紅花一路到高考的喜報,都見怪不怪了。

但是如果是題主指的那種情況,也就是志願者組織活動給山區孩子募捐的話,也確實是需要宣傳的,悄摸沒人知道是募不到錢的,唯一的問題就是方式。不論是地震募捐還是白血病艾滋病什麼的募捐,肯定是要把被捐者不幸的一面要暴露給公眾看才會激起同情心掏腰包的。這個過程本來就是會給被捐者的自尊心會有一定損害的,因為募捐說直白了就是要錢,說明你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困境,而沒人覺得承認自己無能是光彩的事(這個無能不是貶義,誰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所以我認為這個事情不算是完全錯,只不過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最關鍵的就是中間的志願者機構如何協調組織的問題。從圖中也看到了,志願者其實也是想到了孩子尊嚴的問題,問過了孩子自己的意思,確實有很多年齡大的孩子不願意來(正說明了這個事對尊嚴是傷害比較大的,年齡小有的還沒這個概念)。同時,從題主的圖來看,志願者在後頭打著傘,孩子們擺到前頭一人拎一個袋子,這些孩子就像志願者們推到前頭的陳列品一樣,這樣對孩子自尊傷害是比較大的。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是孩子們也穿上志願者一樣的紅馬甲,站在一起,一起演說,一起募捐,也可以一起表演個小節目。還有更好的方式我覺的可以不需要孩子到現場,拍一些孩子們平時學習生活的照片視頻,處理好的話其實是能起到很好作用的,反正我看到微博上大涼山孩子們的圖片時候是相當震撼的。

至於捐贈者的態度,我覺得不必過多考慮,為名為利也掏錢了,而怎樣實現他們的目的而不傷害到受捐者,這也是志願者們要做好的事情。

ps: 題主你圖片其實可以加到問題里。
pps: 題主為了保護孩子隱私把圖刪掉了,我也刪了,之前也是考慮不周了。



我覺得要看捐助的性質和受捐方的情況。
如果是針對一個不會被貼上歧視性標籤的群體的捐助,我覺得很多時候這種行為是合理的。如果一個大公司給一所農村小學捐了一套太陽能發電設備,配上可再生能源的教學資料,讓孩子能更多接觸最先進的技術成果,那組織個儀式,讓孩子們參加開幕式,和捐助人一起體驗新設備和課程,我覺得這無可厚非。這個捐贈中對象是整個學校,農村學校的學生並不會被人認為是明顯的弱勢群體(和貧困、殘疾等情況相比)。所以這個行為沒有「貼標籤」的意思,因此我覺得是可以的,但在操作之前還是要斟酌具體情況,並考慮細節(比如流程、措辭、布置等),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但另一種情況,如果是針對個體的捐助,就不應該公開。這種行為一定是針對這個人的某種特徵,這些特徵往往容易被人貼上標籤,那公開這種捐助關係就暴露了這個受捐對象的特徵,可能損害他/她的尊嚴和利益。一個具體的例子是在美國,如果研究人員出於研究目的向中小學要學生的數據(如身高體重、學習成績、民族、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等等),學校是不會提供「學生是否接受免費午餐」這個數據的,這保護了學生的隱私,避免信息泄露造成的潛在風險。
11.24晚更新
還有一種有相似性的情況是對收到捐助品學兼優、在學業上、社會工作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孩子作為成功案例進行宣傳。我覺得這是有一些合理的地方的,因為這種行為宣傳的是這些孩子的努力、勤奮,是上進和責任心,而不是貧困。在這種情況下貧困只是突出其品格的因素。所以,在通過合理的表述、適當的宣傳方法,可以進行報道,突出積極的品格而非「貧困」的標籤。但這也需要在充分考慮對孩子保護的情況下進行,至少要考慮孩子的年齡、所處的環境、家庭環境,及是否有來自親人和師長的心理和社會支持等。
孩子在 大人面前是絕對的弱勢,家長容易受到裹挾和影響,所以無論家長和孩子說什麼,對孩子的保護應該是絕對的。任何情況下都是不能以貧困為理由讓孩子暴露在關注之中。NGO和社會工作人員應該築起這道保護孩子的屏障,不要讓或多或少有些虛榮的捐助人和或多或少見利忘義的家長傷害孩子。
做好事沒那麼簡單,大家都要學。這又會牽扯齣兒童權利、公平、平等、尊重等一系列更大的命題。這些大問題沒學好,這種現象就不會停。不過也就是通過這種現象,讓大家練習去尊重和「關心到點子上」。大家關注了,討論了,以後注意了,社會就進步了. 現在的成年人開始意識到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會更注意。孩子能耳濡目染,等他們成人了,很多事就成了。樹人的活,急不得。自己做好了,把孩子教育好了,就是為社會做大貢獻了。


我認為,應當讓捐助的人上台去,讓他們感謝一下,因為對這些孩子的幫助,讓他們體會到了幫助別人的樂趣,激勵更多的人關注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至於受捐贈的孩子們,不要打擾他們的成長,他們只要心裡知道這個社會還是溫暖的就足矣;


小時候被爸爸叫去問過領家庭貧困的補貼,很難為情。雖然爸媽說,家裡窮是爸爸媽媽沒有能力,可是心裡就是覺得不想接受這個事實。


不應該令孩子上台,但應該令其父母或其監護人上台感謝。
因為這樣可以有效抑制一部分不是很貧困但是讓孩子冒領的人,能把捐贈落實到真正貧困的孩子頭上。
對於真的貧困,無力供養孩子讀書的父母,他們是不會在乎這個的。而上台會令一大堆沒有貧困到這個地步,但是圖著貪小便宜而讓孩子申請救濟的父母望而卻步。


我就匿名吧,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到。我是以受資助方來講。小學開始也許是響應啥結對號召,我跟我班裡的一個小夥伴跟一個崔叔叔結對了,崔叔叔是一個警察副局這樣。他挺好的,很溫和,笑起來也很和藹,年級不大,我咋說呢,就是眉目很良善,所以我有點彆扭也不很大排斥。然後初中升高中,算是我們山裡學校考的較好的,半保送了,我覺得崔叔叔非常開心,我也很開心。後來我記不太清了,大約是職位升遷調度,換了一個結對(後來知道應該是非個人性質的),所以我需要面對的也換了個人。嗯,這個人,帶來了另外的人,鎮里的和拍照的,打量我的家和我的家人,當然還有我。拍完照我矯情地哭了一頓,然後離家了,(不是出走,就是去某割地方,合理安全之處)。
我挺想拒絕的,也付諸實踐過,我爸並不能理解我,為這白來的錢沾沾自喜並與左鄰右舍相告,當然即便不說別人也知道咋回事。
背景條件,我爸身體不好,每月要吃藥,能工作,全家有保險,我大學在讀,已成年,並不打算考研。
因為這,我常有不回家過年的衝動,每每接過信封會難過很久。但沒有收入的我,又覺得那沒有資格埋怨我爸什麼的,也不是不感謝幫助了我的,只是我覺得夠了。
嗯,也許那個錢達到一定數額,我也能將竊喜蓋過難堪罷。
至此。


推薦閱讀:

心理學上將先天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是否在胎兒時期氣質就已經形成?懷孕期母親哪些行為會影響胎兒氣質形成?

TAG:兒童教育 | 兒童心理 | 教育心理學 | 特殊兒童教育 | 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