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一般怎麼找文獻?

對學術搜索引擎都有哪些要求?

最近微軟出了一個學術搜索產品http://academic.research.microsoft.com/,百度出了一個百度學術搜索百度學術 - 保持學習的態度,還有一些其他的優秀的學術搜索產品,但是好像大家基本都還是用谷歌學術。對科研工作者找文獻的思路相當好奇,你們都是怎麼找文獻資料的呢?對學術搜索引擎都有哪些要求呢?


俺來講講一些俺常用的與非常用的方法。:學科限制,俺學理論物理。

常用:

  • 導師推薦的references:必讀!研究直接相關。
  • 導師推薦的references讀不懂的時候,第一種方法是看references給的參考文獻,另一種方法是在其google scholar引用中能找到review的文章來讀。
  • 導師推薦的references中推薦的review放在google scholar中找其引用率最高的幾篇以及引用中與研究直接相關的幾篇看其introduction找自己的研究到底都與什麼相關,記下關鍵詞以及經常做與自己研究相關的人。
  • google搜關鍵詞以及與自己研究相關的人,查找必要的review存根,方便研究時查找。
  •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arXiv更新。
  • 關鍵詞搜索wiki,nlab裡面的references。
  • seminar上提到的論文。
  • google搜到的學者給的talk的ppt引用的論文。(這個是提綱挈領的,有時很有效。)
  • 各種spring school,summer school,winter school的lecture notes。

不常用:

  • google scholar搜研究相關論文的引用中能寫進教學lecture notes的,然後順lecture notes摸其他notes。
  • google直接搜出來的東西有時候也是很好的。

對搜索引擎只有一個要求:

  • google

提到這個不得不提google scholar搜到的文章的下面都會有幾個來源,從那裡面就可以知道會有哪些專業的學術資料庫。不能用google不能上圖,後補。

=附=
我導師怎麼找論文:
很直接,就把關鍵詞google。
很直接,找(曾經-)合作人問研究xx需要xx論文?如果那個人不知道,就讓那個人問其他人,依此類推,看學術人脈(只有強者更強,強強聯合)。

=補=
學術人脈是做科研的重中之重,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繞開。
大概意思就是,與人脈的不同在於,獲得學術人脈需要足夠的學術實力。人脈不一定相互欣賞,學術人脈的深處在於打心眼兒里覺得對方在學術上值得交往,並互相欣賞。

剩下的可以看看評論,俺寫的答案偶爾評論比答案精彩。互掐,吹捧,抖乾貨等。


說明:本人學生物。

絕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對學術文獻搜索工具的要求,不外乎以下6點:

  • 易用性:學習成本低,搜索快。
  • 粗略檢索:給出題目或大概的關鍵詞,馬上搜到最準確、最相關、最權威的文獻。
  • 條件檢索:我希望搜到2005年到現在,哈佛或MIT寫的,摘要而不是題目中,含有某幾個關鍵詞的任意一個,的所有文獻。我的合(bian)理(tai)要求,哪些搜索工具可以完成?
  • 文獻數量:收錄的文獻越多越好。誰知道《蒲隆地坦噶尼喀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上面會不會有至關重要的文章?
  • 時效性:希望能搜到最新的文章。如果能第一時間看到剛剛accept的重要文章,就可以馬上在組會上匯(xuan)報(yao)。
  • 引文分析:搜出來好幾千篇文獻,哪些工具能分析出發展趨勢、領域明星?告訴我哪篇文章開宗立派,哪篇文章適合入門?

夾菜用筷子,喝湯用勺,塗果醬用刀。學術文獻檢索也一樣:根據不同場景、不同目的,適用的工具不同。下面根據個人體驗,祭出文獻檢索之之之之之之之之五!大!神!器!

1. Google
免費。簡單易用,準確性較高。顯示被引次數,但不能做引文分析。
適用場景
a. 知道要搜的文獻標題。
b. 知道關鍵詞,想初步大概入門了解一下。

2. Google scholar
免費。簡單易用,準確性較高。顯示被引次數。部分文獻直接鏈接全文。可導出規範的文獻格式;可導出到引文管理軟體。時效性較差。
適用場景:類似google。直接獲取到全文的可能性更大。

3. PubMed
免費。簡單易用,粗略檢索的準確性一般。條件檢索支持較好。時效性非常好。不顯示被引次數。基本不能做引文分析。支持定時推送。可導出到引文管理軟體。方便獲取全文。
適用場景:一般檢索;搜索最新文獻;條件檢索。

4. Web of Science
收費。業界標準(查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h因子(h-index),一般都以Web of Science的數據為標準)。大殺器。有一定學習門檻。粗略檢索的準確性差。非常適合條件檢索。顯示被引次數。適合引文分析但不如Scopus,但結合HistCite軟體後,馬上變身引文分析核武。支持批量導出到引文管理軟體。方便獲取全文。時效性差,通常文章accept數周之後才能收錄。
適用場景:條件檢索,引文分析。

5. Scopus
收費。大殺器。有一定學習門檻。非常適合條件檢索非常適合引文分析非常適合批量下載全文。顯示被引次數。支持批量導出到引文管理軟體。
適用場景:條件檢索,批量獲取全文,引文分析。


正在寫碩士畢業論文,所以竄來答一記平衡一下收支。

【對科研工作者找文獻的思路相當好奇,你們都是怎麼找文獻資料的呢?對學術搜索引擎都有哪些要求呢?】

這個問題非常的答題者-friendly,我一下子就知道題主想問什麼,而且題主問的點跟我想切入的點也是一樣樣的:學習如何找文獻,精髓不在於使用的搜索引擎,甚至不在於關注的學術期刊 ,而在於明白科研工作者尋找文獻的思路。而要明白這個思路,歸根溯源是要明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文獻也就是在科研工作者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被發掘、整理出來的。


問題1:我們為什麼需要文獻

跟其他的領域一樣,如今的學術研究也是一個高度分工協作的領域。就像接力賽跑,第一棒的運動員撒丫子跑到終點不僅是不現實的(受個人的學術背景,時間精力所限),也是不高效的。即使是在同一領域的同一課題下,我們也很難看到學術背景和學術興趣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更遑論兩個團隊了。

在這裡,每個人從哪裡來,要走那條路,要到哪裡去,都是不一樣的,可是大家又是彼此依賴難以分離的。這就基本上決定了:不同領域的相關課題之間,同一領域的不同課題之間,同一領域同一課題的不同分支之間(…)產生相互借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需要。

在還沒有入門的時候,我和很多同學一樣,認為學術領域的劃分就像院系劃分那樣簡單明了。而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那麼,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文獻告訴我們當前研究的基礎是什麼(前人的研究方法+成果),當前研究的趨勢是什麼(前人/同行的研究方法/成果),以及當前研究應該走向哪裡(前人/同行研究的失誤和不足)。

問題 2,文獻能發揮什麼作用?

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大家可以看一看 @Linda Lin在回答問題如何看待各界對高校科研經費使用問題的熱議?怎麼解讀南方周末網的報道《2013年高校科研經費花在哪裡了?》? 裡面第一項的內容:一. 科研人員到底在幹什麼。

如上文所說,如今的科研工作是一項高度分工協作的工作,後人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以及同行研究的基礎之上,一點點螞蟻步向前推進了。文獻,無論是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還是在最終論文寫就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細緻入微地了解這個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到了什麼程度。

再具體一點就是:1. 避免做重複的研究;2. 避免做無意義的研究。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一個課題之前,一定一定要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將來可能得出的研究成果將可能會對相關領域造成怎樣的影響,做出怎樣的貢獻

問題 3,如何細化尋找文獻的標準?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研究者有了一個初步的想法:我要研究北京方言裡面的兒化音。可別看這只是一個音,圍繞著這一個音可以研究的問題實在是太多:
1. 使用者:以性別,年齡,社會階層等這些常見的劃分標準來看,不同的群體在兒化音的使用上都各自有什麼樣的特點?

1.1 使用特點:從實際發音的物理性質,使用的場合,使用的頻率,使用的語境等這些常見的研究領域來看,我們具體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1.1.1 某一群體在某一特定工作場合的使用特點:具體到使用頻率和使用語境
——到這一步,我們才有了一個可操作的研究課題。

大家看,從最初靈光一現有了想法,到最終能夠確定下來一個具體可操作的課題,研究人員要經歷層層的抽絲剝繭。而「剝繭」,怎麼剝,向哪個方向剝,靠的都是對前人以及同行研究的細緻把握。

那麼,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尋找文獻的細化標準,來自於科研人員課題的細化程度。


問題 4,具體操作過程中,有沒有什麼比較好操作的辦法

看完了問題1,2,3 的解答,大家可能心裏面怵怵的:要對一個領域的一個分支下一個課題的所有研究做歷時性整理分析,似乎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關於這個擔心,我有三點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

1. 當你覺得自己要整理分析的領域大到無法操作完成的時候,就是你對自己課題的定位還不夠精細、具體的時候,說明還要流淚咬牙繼續剝洋蔥

2. 學術研究的自然態應該是長期的、緩慢的、痛苦的積累。隨時關注跟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期刊雜誌的新動態(學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庫裡面一般都會有),跟自己的領域之間的聯繫始終保持暢通。

3. 如果能夠找到一篇跟自己研究方向非常相似的,且得到業界良好評價的研究成果的話,從它的references按圖索驥。


【這句話是本答案畫龍點睛之筆,但是沒有龍,充其量也就是倆白眼泡子】


對於普通人:

  • http://scholar.google.com是最基本的,XXX author: abc可以搜索abc寫的關於XXX的文章。類似可以用"def"搜索title中含有def的文章,點擊搜索框右邊的向下箭頭會出來advance search選項:

  • 如果想初步了解一個方向,去找這個領域的review,然後把裡面review的所有文章都看一遍就能對這個方向的發展,誰在做這個方向,做了什麼,在做什麼有個比較具體的了解。再細化的話,就可以按作者搜索了。每個教授在一段時間內都是發表一系列同主題文章的,用上面提到過的雙引號+author:就可以了。
  • 除了google scholar之外(畢竟人家google有技術缺陷,中國大陸IP經常會上不去嘛),ScienceDirect也是一個非常常用的引擎。跟google同樣用處的還有http://www.base-search.net/和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除了這四個,每個學科都有自己專門的文獻引擎,比如biomedical+medicine領域就是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ing領域就是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其他領域我就不是特別了解了,不過CS方向有個很牛逼的引擎是http://arnetminer.org/,清華的唐傑做的,有各種作者的social network,我第一次用被震到了。至於世界上那些茫茫多的資料庫,我想絕大多數人應該都不太用得到:

  • 至於老師嘛,我感覺我實驗室的老闆們都不需要去找文獻的,他們會收到大量頂級期刊/會議需要review的文章,然後還有很多collaborator的推薦,基本上篩掉了那些成色不夠的水論文。如果你有老闆,最好的辦法就是問他要,比如「老闆,我想看看XXX方向他們做的怎麼樣,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方法,給我推薦幾篇paper唄?」
  • 我覺得最後一條才是最實用的。

以上。


我來答一個。目前我對最高票的答案並不太滿意。為什麼呢,因為我個人認為他的答案過多強調了導師在找文獻中的作用。
那麼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導師給你開參考文獻單,怎麼辦?
另外,後面有一些答案提到了某些大學的資料庫,那麼如果你的大學資料庫不太全怎麼辦?
還有人提到了翻牆,我想他指的就是最近不能用谷歌的原因。在此我說一下,我用的是http://scholar.google.com.cn這個不用翻牆就可以上。另外,也有人答了如何很好的使用google學術,於是我就略去這方面。關於資料庫的問題,那是硬體問題,我在此還是就題主的查文獻思路這個子問題做一番回復。

1,關鍵字
調研是做科研,甚至做任何事情都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說做學術能夠培養什麼能力的話,我認為調研能力是其中之一,並且是能夠遷移到其他行業的。
我們通過檢索工具進行檢索的時候,大概能夠提供的內容就是作者,單位,關鍵字(或者題目),日期。在我們對某一個領域尚不了解的時候,關鍵字大概是我們最容易獲得的。因此,我認為,首先需要做好定位,回答好以下問題,既「我希望了解的領域用什麼關鍵字描述」
對於檢索後的文獻處理有空再談。

2,作者和單位
在我收集並整理一定數量的文獻後,我會對所讀文獻的(合)作者進行一個簡單的歸納。這個行為的前提假設是,我一開始找的很多文獻都不是集中於一個領域,而是一大堆看似毫無聯繫的數據。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獲取數據,將數據整理成有效的信息,再將信息歸納為知識,最終重複利用知識。對作者的歸納,就是一個由廣度到深度的過程的開端。這樣我就可以將作者和他們的工作進行細分,了解他們之間的差異和相同點。通過這些對比,進一步明確我要的內容是什麼,我的研究領域落在其中的哪一個或幾個之間(也就是我想研究的內容和哪一個或者幾個關係最為緊密)。從而約束下一次檢索的內容。作者的單位也是一樣,因為有很多時候我可能只能記住一作,而一作實際是一個博士生,那麼他未來工作可能是會變化的,但是實驗室的大課題一般還是比較問題,所以(作者+單位)更好地提高了對於某些人某些所的研究領域的「精確定位」。未來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或者跟蹤作者(google學術支持)獲得最新的消息。


3,期刊和頂級會議
當我看過很多文獻後,我會發現好多都來自同一個或者幾個期刊,那麼我就可以定位這些期刊應該是我所關注的領域中的代表期刊,因為好的工作都發在這個上面。
雖然指望老師開參考文獻清單會比較奢侈,但是老師嘴裡提的幾個會議獲取成本還是比較低的(與奢侈相對啦~)於是頂級會議可能也是一個好的入手點,如果你的行業有頂級會議。

4,參考文獻的相關文獻
這裡的相關文獻不是僅指google scholar里的相關文獻鏈接中的文獻,也包括參考文獻的引用文獻。這個技能叫做順藤摸瓜。因為與你關注領域密切相關的文獻,也總會引用一些仍然與你領域密切相關的文獻,於是我們就可以找到更多屬於密切相關的文獻了。這時候我們已經脫離了搜索引擎的限制,而是從文獻本身開始挖掘更多的內容。而這也代表著對於一個領域有一定的入門了解了。

5,時間
另外提一下時間。做學術呢,主要是希望做領先的學術,要不也不能發表啊。因此時效性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從而我閱讀的文章的時間也是我關注的重點。在了解領域發展的時候,我會找一些較新的文章去讀,這樣才能知道領域的前沿在哪兒。但是對於具體的方法的話,就可以不需要太局限於時間了。主要是在做東西的時候,要保證創新性就好。

在結束前,結合自己的經歷說兩句題主給出的一些搜索引擎。
我自己最常用的就是谷歌學術了,圖書館一般不用,那是下數據的地方。
另外我覺得微軟學術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可視化(合)作者之間的聯繫。可視化,反正是蠻火的話題嘛;其實像citespace這些工具也是可以做到的,有點數據挖掘的意思了。
文獻的檢索過程中,要時刻記得自己的目的,要帶著目的去檢索,不然就會隨波逐流(浩瀚的文獻海洋,不好游)。
關於review
【之前未提】 @唐新 說道了review我覺得是很好的東西,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啃review是比較困難的,需要花時間,同時我覺得先讀一遍review了解這個領域的名詞和概況,然後自己讀些學術工作,自己做一些實操,然後再回頭讀review,肯定受益匪淺。
關於什麼是學術文獻
另外對於讀文獻,主要參考 @拾荒少女的答案,明白文獻是什麼就知道撿那部分來讀。
如果不幸,你下不了這篇文獻,(其實這應該是下文獻前的動作,)那麼就仔細過一遍摘要,如果覺得需要就找其他人幫你下咯。

綜述,因現有的高票答案比較依賴導師,因此我希望從不依賴導師的角度,介紹一下如何找文獻的通法(通法自然是最笨的方法了),以作互補。其概念主要就是首先關鍵字撒網撈魚,然後掃一遍甄別有用的文獻,然後建立有用文獻的作者(及其單位)之間的聯繫,然後跟蹤作者,跟蹤期刊,順ref之ref的藤摸瓜,來「精確定位」(有誇張之嫌)所需文獻。


我來說說我的思路:
找大牛,老闆,師兄等推薦什麼的前面的已經說了,確實比較有效!但如果沒有這個,就要自力更生了!
我的思路是:
(1) 找所關心的方向上的中文博士論文,一般博士論文的第一章是很好的綜述。看幾篇後就有有個大概認識,基本就入門了,基本的英文關鍵詞也就掌握了!這裡,cnki,萬方等就可以了!當然,這有個問題,如果你的方向特別新,可能沒有,那麼去proquest等庫找英文的博士論文。
(2)根據得到的中英文關鍵詞上google搜!
(3)根據搜到的文獻盯一些一下本領域大牛,沒事看看他們的主頁,搜搜他們組的文章!
(4)盯一些本領域頂級期刊,沒事就看看!
博士論文對某一個方向的入門比較好,但也有可能不夠新,但也未必,有些人的博士畢業了,其成果可能在期刊上的還沒出來,博士論文反而先出來了!
還有就是關注一些國際會議的大會報告,質量一般很好的都!
知乎首答,歡迎討論!


科研船上的人,都是熱愛學習、緊跟研究動向的好孩紙,也就必定會定期去檢索、篩選文獻,確保自己跟上前沿。不過這樣很麻煩很累對吧,你還不好意思說出來~.~其實,辦事高效的大神習慣每天打開郵箱的時候,就收到了自己關心的領域的最新文獻。下面sciplatform就給大家傳授科研界吸「新」大法秘訣,小夥伴們快快修鍊起來!

Pubmed文獻訂閱

Pubmed是我們最熟悉的工具了,時不時要登錄訪問一下。但可能有些童鞋還不知道,這位老熟人還能主動登門拜訪!平時只是混個臉熟,然而要用郵箱註冊,才能讓它也記住你,成為禮尚往來的好盆友啊~在首頁的右上角:

按提示填好郵箱密碼並激活後,回到搜索界面,就以CRISPR為例,點擊search後,搜索框下方會出現create alert。

點擊後跳轉到my NCBI頁面,會詢問你是否願意接受CRISPR相關新文獻的訂閱推送,可以選擇頻率每月/每周/每天推送:

點擊保存就可以坐等文獻飛送到你眼前了。

文獻鳥文獻追蹤

Stock專註文獻追蹤,而且能自動按IF排列順序。訪問網站http://www.storkapp.me/,用郵箱註冊:

然後填上想要關注的主題詞、作者或機構,就簡單的一個詞,我們仍以CRISPR為例;下面的Examples也可以參考,比如用AND、OR、NOT來細化檢索內容,或用「期刊名[Journal]」來限定期刊等等。

每添加一個檢索詞就點一下Add;添加完之後也可以把推送設成每周一次,還可以現在就要一封~

收到郵件是這個效果:按你訂閱的關鍵詞分門別類;還會用黃色標出IF,顏色越深表示IF越高;還有基金資助的情 況,資助額越高顏色越深,能幫助你識別一些相對重要的文獻或課題,跟上研究動向。

雜誌官網目標訂閱

不知道你會不會對某些雜誌情有獨鍾?和心儀的雜誌多多接觸,將來投稿也可以投其所好啊。一般從雜誌網站都可以直接訂閱該刊的內容,比如我就盯上了Lancet:

打開http://www.thelancet.com,用郵箱註冊之後,只需要4步:

點擊My Account;選擇Alerts選項卡;在JournalAlerts選項卡下面選擇喜歡的子刊;選擇推送頻率。其他雜誌也大同小異啦。


Mendeley自動推薦

咦,Mendeley不是一款文獻管理軟體么?沒錯,但它不僅是管理!平時我們用Mendeley存了很多文獻了,都集中在自己關心的領域,那就可以用它的推薦功能直接獲得領域內的相關內容。

訪問https://www.mendeley.com/,登陸個人賬號,然後就可以看到,網站會根據你的文獻庫里的文獻推薦相關內容,還會貼心地提示,下面這兩篇文獻是根據你庫里的哪篇來推薦的。

在個人主頁的左邊還可以設置自己的研究興趣,例如腫瘤轉移,保存之後主頁上也會有相關推薦。

要把這些相關文獻推送到郵箱里來,也是從賬戶的settings里操作:

然後選擇要接收的內容,比如newsletter updates和Weekly article suggestions。

當然你也許會注意到軟體左上方有一個「Mendeley Suggest」,這個功能正在開發,將來在軟體里直接就能跟蹤自己領域裡的相關內容——不僅是追前沿,連歷史都有可能主動幫你挖出來。

然而我沒想到它竟然這麼調皮,當我保存了一些非學術文獻的內容,比如下面這篇推文,來自小魚,它都能給我搜出正經的文獻來……它可能識別了中文的「行為」,搜了「behaviour」=_=

好了,看這麼多還不如趕緊動起來!科研大牛們都是行動力與執行力極強的人,你覺得呢?


如果想儘快的去了解一個研究方向,那麼最好的方法肯定是找做這個方向的教授,博士生,研究生,詢問他們這個方向的大概情況。如果找不到這類人,或者說身邊沒有這類人,那麼最好使用GOOGLE搜索引擎,去查找這個方向的人或者論文。找到人之後,可以寫email去問一下具體情況。


如何找文獻,主要取決於你是新手還是老手,


如果是新入門的,按照以下步驟:

(1) 使用google學術,調研一下跟你方向相關的論文,把這些文章通讀一遍。不需要細讀(細讀你也看不懂的)。

(2) 把上面的論文通讀了之後,大概你就知道跟你做同一個方向的有哪些人和哪些組了,以及你們行業的主流期刊雜誌是什麼。

(3) 然後想辦法下載到上面那些組的博士論文或者碩士論文,看學位論文比看期刊論文好的一點就是學位論文會寫的更加詳細,尤其是各種你最需要的細節。而期刊論文往往由於篇幅限制,不少細節都會被省掉。

把上面做完,你大概需要不少時間。

經過半年積累,大約可以稱為老手了,這時候看文獻:

(1) 關注自己行業的主流期刊雜誌,期刊上有訂閱的設置,可以去留下你的郵箱,然後有相關的文章發表,他們會給你發郵件的。

(2) 關註上面那些組的官方網站,他們會定期更新自己組發的新期刊。

(3) 隨時使用google學術調研。


就是這樣子。


ps,如果對Matlab使用中的經驗、教訓或者好玩的東西感興趣,可以看看

學習Matlab的三個境界,Matlab如何快速進行曲線擬合?

用卡通連載的形式,每天推送一條Matlab實用小技巧。


作為一個10年以上科研工作者,簡單說一下自己的心得。

對於科研的新手而言,在科研的道路上,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找到合適的文獻來研讀,但是在查找文獻之前,要先弄清自己的課題方向。

一般有幾個途徑可以查找文獻:

1.
閱讀往屆生的碩士和博士論文。一般自己所在的課題組都有保存歷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或者到所在單點陣圖書館借閱(其會對本單位的畢業論文有留存),或者到網上查閱全國和你做類似課題方向的畢業論文,如知網空間知網空間 -期刊全文,博士論文,碩士論文,會議論文,論文下載。

這個有什麼好處呢?你可以知道你的課題方向的人最近做了什麼;而且通過每個畢業論文中最後一章的論文展望部分和參考文獻部分,對所研究方向有清楚的認知和把握。

2.
閱讀專業相關近期Review一類的文獻。Review一類的文獻就是綜述文獻,相當於對所研究課題方向的一個全面、深入、細緻的總結,通過一篇綜述文獻,可以查找到更多的相關文獻。

3.
閱讀研究方向的相關雜誌文獻,到雜誌網站上下載、列印和研讀。

打開雜誌網站,可以通過一篇文章的卷(Vol)和頁碼(page)來查找,也可以通過高級查找(Advanced Search)的方法來做。如下面的AIP相關雜誌

(Advanced Search)

在高級查找(Advanced Search)(如下圖)中,需要輸入關鍵詞來查詢,就是自己課題方向的關鍵詞。如自旋電子學中的存儲器的查詢,可以輸入MRAM(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磁性隨機存儲器)/RRAM(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 阻變存儲器),+ 所用材料。

通過前面1-3步積累有一定基礎之後,在對自己所研究方向的各種檔次的雜誌文獻有清楚認知的情況下,需要多讀行業內學術明星的文章,可以更好地把握專業動向,增加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


一般都是需要用到哪方面的東西,就去搜關鍵詞唄。一般我們都用google scholar,裡面添加reference到bib比較方便,也能看到cite的文章。
如果是自己領域的東西,大概都了解有哪些山頭,有時候直接去他們組裡的網站找。
很多時候上一篇文章發了,reviewer會給你很多文章讓你加進Reference或者比較,你就要乖乖地去讀。有些比較傻逼的,要分析分析為啥是傻逼;好的文章就要讀一讀,說不定給你以後的科研都帶來靈感。
還有就是各種conference回來,聽了覺得有趣的文章總要讀一讀。然後就是定期看一看自己領域的journal。
沒用過baidu,不知道...microsoft那個我用過一下,我不喜歡他很多挺炫酷的功能...我最關心的搜得快不快,全不全,這點google做得更好


  人和人的差距源於8小時之外的學習,學霸與學渣的差距大概也在於此。暑假是一個輕鬆放空的機會,也是一個補缺補差、調整個人知識結構的機會,作為一個科研人,或者即將成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文獻閱讀的質量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科研高度。

  世界這麼大,資料庫這麼多,科研文獻浩瀚如海,如何做到事半功倍,有效閱讀很關鍵。今天,科研匯小編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來分享一些最易被我們「青睞」的文獻的閱讀技巧及注意事項。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文獻?

  文章千千萬,高質量的文章如品茶,越品越香;層次較低、粗製濫造的文章如酗酒,越喝越蒙,所以文章選擇很重要。什麼樣的文章是我們所需要的呢?

  1)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首先你要了解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闆或者網上戰友的互相幫助了。

  2)本領域牛人或主要課題組的文獻。每個領域內都有幾個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怎麼知道誰是「領軍人物」呢?

  第一,在ISI里檢索本領域的文獻,利用refine功能找出論文數量較多的作者或課題組;另一個方法,先要了解本領域有哪些規模較大的國際會議,登陸會議主辦方的網站,一般都能看到關於會議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作為邀請報告的報告人一般就是了。

  3)高引用次數的文章。一般來說高引用次數(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

  影響因子(IF)真的很重要,能應用多因素分析、上升到功能研究、結合臨床現狀並能指導和預測臨床治療的高分文章更需要我們著重學習和分析。下面附一張不同分值的影響因子包涵的深度。

  定課題之前的文獻選擇:

  閱讀文獻從教科書開始,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
查找相關綜述,你會發現書上一些所謂的成熟觀點,在綜述中是「推測」。然後找原始文獻,你會發現,有許多實驗證據都是在當時條件不夠的情況下的初步探索。

  如果你發現這樣的問題,一個流行觀點沒有使用目前最新技術驗證,你去驗證一下,會有兩種結果:證實,那你就是用最新技術驗證一個很正確的觀點,給他提供了新證據,這屬於好工作。另外,你發現前人的觀點有錯誤,那你就找到一條將來的科研方向,繼續做下去,搞定!

  定課題之後的文獻選擇:

  首先要做的是尋找權威雜誌上相關研究領域中權威人士撰寫的綜述類文章。這類文章信息量大,論述精闢,讀後不但有助於掌握相關研究的重點和焦點內容,而且能幫助我們掌握研究領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個大學或研究所、在哪個方向比較強等等。

  其次是泛讀摘要,挑選最相關的文章進行精讀。精讀文章同時做筆記和標記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好文章可能每讀一遍就有不同的收穫,每次的筆記加上心得最後總結起來就會對自己大有幫助。再次是針對不同的需要對論文進行泛讀和跳讀。

  文獻類型的選擇:

  對於一個以前沒有接觸的陌生領域看文獻的方式是先看中文綜述,然後是中文博士論文,而後是英文綜述,最後是英文期刊文獻。

  先讀綜述,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過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自己要做什麼。對於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範圍廣,可以讓人事半功倍。通過中文綜述,你可以首先了解這行的基本名詞,基本參量和常用的製備表徵方法。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話,一些基本名詞如果簡單的想當然的翻譯,往往會將你引入誤區或造成歧義。同時中文綜述里也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為後續的查找文獻打下一個基礎。

  中文博士論文,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緒論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於一篇綜述的。因為它會更加詳細的介紹該領域的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同時裡面往往會提到國內外在本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幾個科研小組的相關研究方向。通過閱讀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個脈絡。

  英文綜述,特別是那種invited
paper或是發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領域的大家寫的。對此要精讀,要分析其文章的構架,特別要關注作者對各個方向的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通過精讀一篇好的英文綜述,所獲得的不只是對本領域現在發展狀況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學會很多地道的英文表達。

  如何有針對性地文獻查找、整理、命名?

  確定了自己需要讀什麼樣的文獻後,就是通過pubmed
、Sci-Hub、Google等檢索工具來查找相應的文獻了,這些工具怎麼用,解螺旋都有相關文章做了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只強調以下幾點。

  通過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通過檢索某個學者: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通過參考綜述檢索: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對於文獻的整理,很多人並不在意,抱著一種先下載下來再說的心態。往往下載的文獻不少,但只是空占著磁碟空間,之後閱讀起來也很浪費時間,所以對文獻的整理和歸類也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對所有的未讀文獻全部精讀相信工作量也不小,儘可能用50字左右來歸納文章(包括文章的目的+表徵手段+主要結論)。當你按照這個方法歸納整理幾十篇文獻後,自然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後再根據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需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覺得這樣會提高效率不少。

  在歸類時,重要文獻可以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

  當然分類的標準還有其他,例如根據中文/英文、綜述/研究論文等。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

  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等。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

  如何閱讀文獻(順序、重點和方法)

  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不同階段不同目的下,閱讀的側重點和方法有所不同,下面介紹的是幾種不同目的的文獻讀法中最為經典的一種閱讀方式,從文章各部分的閱讀順序和重點角度的一種閱讀方式。一篇健全的文章大多為IMRAD結構,什麼是IMRAD?簡言之,它就是:

  Introduction:What problem was studied?

  Methodsand Material:How was the problem studied?

  Results:What were the findings?

  DiscussionConclusion:What do these findings mean?

  此外,還有一些包括Title,abstract,authors,acknowledgements,declarations,
references以及重要的能讓我們一目了然的Tables and figures, legends等等。

  首先,文章摘要,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了解該篇文章的框架及研究意義,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了解,再決定下載或不下載;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簡單瀏覽題目、摘要後,直接把幾個Figure及Title與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閱讀了摘要,接下來我們暫不看方法和材料,直奔結果,這裡包括了圖、表、圖例,根據注釋和說明初步對實驗結果有了判定,並猜想一下作者意圖和結論,帶著這些問題再回過頭詳細閱讀,看看能否與作者產生共鳴,有沒有思想偏異,我們想不到的Idea趕緊借鑒,我們想到了作者未做到的,也許就是你技高一籌了。

  最後文章的點睛之筆,也就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討論,這可謂思想的彙集,腦洞大開的關鍵處,把握全局,掌握最新科研動向,明確熱點與盲區,對我們的實驗指導意義重大啊!所以,再次強調討論處需要重中之重的關注,或許下一篇屬於你的Nature或Science,就來自此處啟發。

  回顧重要內容的讀法——take home message

  每次讀完文獻(不管是精讀還是泛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里找,並且最好從discuss里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抓到重點。

  擴充知識面的讀法——introduction

  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了解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Reference)每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了解。當然,讀好的review也行,但這樣容易使人變得懶惰。

  寫文章的讀法——discussion

  讀文章的時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時候,覺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誰,哪篇文章,哪個期刊,這樣以後「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裡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多。當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需要記的句型就越少。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和記億,就不容易忘記。

  文獻閱讀的一些好習慣

  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看。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覆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老師交流一下。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一個月以後你已經上路了。

  2)把下載的論文列印出來。把論文根據與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分別裝訂在一起。

  3)看過的文獻要溫習。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3-4個月一定要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

  4)做好筆記和標記。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複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看了等於沒看。

  5)有些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的閱讀。我想,如果是你自己做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這個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點。出現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下: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誇大結果,瞎編數據。

  6)集中時間看文獻。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繫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7)讀完後回想。每次讀完文獻(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 home message是什麼,
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里找,並且從discuss里最好確認一下。 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

  8)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並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後思維會變得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

  9)歸納總結: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片語標一個標題。

  10)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係連詞,它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它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11)增加閱讀量:由於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後可以融會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總之,讀得多了,讀起來就快了,而且也會慢慢喜歡上看外文文獻,收穫自然也就多了。


找文獻,有幾種情況。

1 已經知道自己要找的context area和theoretical background,這時候可以直接做key words search.

2 知道context area, 但了解不夠specific.

找到這方面引用率高的文章,看它引的文章,也看引它的文章。然後在這些文章里再找相關的。

同時,看引用率高的文章的作者的google scholar profile, or homapage。這個學者有可能在這方面還作了其它研究。

3 日常,對自己的專業領域保持一定的了解。

常常翻一翻自己領域的比較重要的期刊,還有相關領域的好的期刊,對自己的領域在做的話題有一些了解。

我們領域的期刊上發出來的文章,那個研究本身往往是三四年前做的了。一些會議上的文章,可能更能反映topic trends.

搜索的話,Google scholar 是比較好用。另外就是自己領域的學會有時也有e-library. 可以搜自己領域內一些很specific的會議和期刊。

P.S. 我做的東西屬於behavioral science,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empirical data analysis, 實驗。除了Information Systems本身的期刊,也會看一些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rketing, social pyschology, economics的東西。可以學到理論,研究方法,數據分析方法,各方面的東西。


可以從某些會議或者期刊近期發表的文章中找你感興趣的作為初始點, 藉助Google Scholar,根據引用的關係進行深度優先搜索或者廣度優先搜索。
-------------------------------------------------------
補充一點,對於特別關注的文章,比如自己在做某個topic的時候將要重點比較的幾篇文章,可以在Google Scholar上設置關注,一旦有新的文章引用了這幾篇文章,就會馬上發郵件提醒,這樣子就不會錯過同行最新的研究成果了。


看文獻的順序一般是中文到外文,一般文獻看一到二百篇,三分之一為英文,再由粗到細到有粗有細,精讀大牛文章。

1.中文文獻
通過知網搜索,基本就可以了

2.外文文獻
以百度學術或者谷歌學術作為切入點,搜索之後,會看到該篇文獻被哪些資料庫收錄,然後進入相應資料庫下載。
另外,百度學術和谷歌學術可以生成最新應用格式

3.看文獻必備神器
有E-study和Endnote
E-study是知網出版的,界面為中文,缺點是無法生成英文引用格式,但可以通過先插入題錄再關聯文獻解決。

Endnote為全英界面,剛開始很難用習慣,沒有人教會比較困難。

不過目前有中文界面的Endnote了

4.學術網站
小木蟲是很不錯的,可以請教一些專業問題;
researchgate也不錯,一般註冊成功後可以下很多免費文獻,也可以關注做相同研究的團隊。


我生物、醫學領域的,一般用Google Scholar或者PubMed。但是我一般沒時間每天都搜索一遍,因此我也用文獻鳥(Stork)工具來幫我每天搜。有結果就發送給我。鏈接是Stork, Powerful algorithms deliver the important publications you need, on time

聲明:本人是文獻鳥Stork開發者。


最近的一篇essay被要求使用3-5 authentic resources怒答!不過都這麼多回答了我寫完就被淹了吧...

什麼?你們都用Google?真的好用嘛??(我沒用過啊不知道,但是覺得應該不好用吧..)...話說我教授說Google Scholar只能算是一個ok的引擎啊...為什麼你們說的其他東西除了中國知網有耳聞都沒聽說過...國內外差距么...有沒有人告訴我你們為什麼不用大學系統裡面的databases啊...

anyway大部分大學甚至有些高中(我在說美國)都會付費使用各個資料庫。以我們學校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為例:

學校總共購買了大概400多個databases供學生或者faculty免費使用。可以直接你想用的資料庫也可以根據你需要的學科搜索你想要的database。
其中一個社會學的database,sociological abstracts大概長這樣

怎麼搜關鍵字什麼的我就不說了,大概就是* and or那些東西,需要知道的人都有人教。

搜出來的結果大概是這樣的

這些網站上大部分只能找到標題和abstract之類的(我應該沒說錯?...),所以看那有一個find it @WM 的按鈕,點進去跳轉到自己大學的頁面,如果大學有的話點進去下載就好了

沒有的話(很經常...)也不要驚慌,看到下面有一個Not available at your WM library?了沒?點下面的鏈接提交申請後大學圖書館會在世界範圍內的大學尋找該文獻,找到之後給你發過來。這個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所以我感覺只要是這世界上存在的文獻你基本都能找得到...

下面這都是我申請後收到的文獻,很多一天就找到給我發來了,也有中文的文獻(忘了哪個是了)

幾十頁幾百頁什麼的都有,然後就開始看吧...[淚]

順便給自己的答案打個廣告
在威廉與瑪麗學院 (The College of William Mary)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醫學信號圖像領域,我的方法是關注我這個領域中比較好的期刊,以及幾個大牛的Google Scholar。

期刊
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
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NeuroImage
Medical Image Analysis
Radiology


會議
ISMRM
CVPR
IEEE Signal Processing Conference


答主化學專業,僅供參考。
1.搜索引擎:
(1)Web of science;
(2)谷歌學術和谷歌;
(3)Scifinder
(4)中國知網,搜中文期刊、學位論文。
另可配合Pubmed和NCBI等使用。
2.文獻獲取
(1)接觸新領域可以先看一些碩博士論文、英文綜述、中文綜述,看它們的引用論文;
(2)追蹤同類研究期刊最新論文,去期刊網站看就行,搜索引擎不一定能更新到最新的;
(3)跟同行交流,可以加同類研究人員聚集的qq群;
(4)小木蟲網站看帖。
3.文獻管理
推薦Endnote和Noteexpress。
4.找思路
多看多想……
以上。


平時RSS訂閱Nature Science 領域內頂級期刊 感興趣的交叉領域期刊,定期(每天最好)刷新鮮事,看到和自己相關的或者感興趣的順著看引文並保存下來。如果保持這樣的習慣,基本就能及時跟進最新的研究進展,到自己寫文章的時候幾乎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
寫文章的時候找引文一般我用Web of Science, 只有在知道文章標題或者期刊名頁碼等的時候才google, google的好處是快+免費,百度的我試過,結果相當糟糕,不要用。

PS. 工作的時候通過有機化學結構式搜文獻首選Scifinder.


推薦閱讀:

在學術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最奇葩的審稿意見是什麼?
科研團隊是如何進行跨學科合作的?會遇到哪些常見的困難?未來趨勢如何?
用蘋果電腦寫論文體驗如何?
如果發現學術期刊的論文有錯誤該怎麼辦? 該論文是有SCI上收錄的,期刊影響因子是1點多。
研究編程語言的人們研究哪些方面?

TAG:科研 | 搜索引擎 | 學術論文 | 文獻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