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意義何在?

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效果我知道,自然是減少當期的費用扣除了,利潤表好看些?那做這個事有啥要求嗎?還有就是資本化的研發費用是資本的哪一項?無形資產?這個未來會分期攤銷嗎?研發費用資本化這種手段的本質是什麼呢?謝謝


從理論上說,是為了匹配收益與成本。
開發支出會給企業帶來長期收益,比如把一種牛逼的技術做成產品,第一年開發投入要好幾百萬,但是產品做出來以後可以賣5年,持續受益。如果把幾百萬都計入第一年的支出,後面4年都是純收益,財務報表的反映就有點失真。更合適的表達方式是,把幾百萬的投入平攤到5年當中去,每年摺合支出幾十萬,這樣成本和收益在時間上就匹配了。
這個理由是很正當的。

資本化給了管理層更大的選擇權,也就給財務報表增加了調節的空間。實踐中很多資本化是為了財務報表好看。
因為資本化支出可以把早期投入均攤到後面很多年去,從財務上看,早期支出減少了,後面幾年的支出增加了,早期的財務報表會更好看。有時候管理層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會做大利潤,研發投入資本化就是很好個工具。

順嘴說一句,一些擬上市公司為了做大利潤在這方面打過主意,審核機構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了。這是上市過程中重點關注領域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賴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和規模化的製造業優勢,從襪子到運動鞋,從螺絲釘到手機,打入一個接一個的製造業領域,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這是用中國人民辛苦勞作的汗水換來的GDP,技術含量不高。雖然全世界的商場里都擺著「Made in China」的商品,卻掛著阿迪達斯、耐克、蘋果等國際巨頭的牌子,品牌溢價和超額利潤都流入到國際巨頭之手,中國人不過是全世界的打工仔。

為了改善這個狀況,中國決策層及時提出了「中國創造」的概念。中國創造就是版權持有者是中國,由中國創新,發明。而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

從中國創造提出以來,我們看到中國品牌不斷的成長壯大,從最初的海爾、格力,到後起之秀華為、小米,尤其是高鐵、輪船等行業的大規模進軍海外,標誌著中國創造進入了收穫期。

轉型為「中國創造」就意味著要在研發領域加大投入,為了鼓勵創新,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2008年、2013年、2015年連續制訂發布了研發費用的稅收優惠措施。尤其是自2016年1月起執行的《關於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放寬了研發加計扣除的範圍,簡化了核算管理要求,歸併了資料報送程序。

在上市公司中,「潛伏」了大量高速增長期的高科技企業,高科技企業普遍具有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業態特質,在這些企業發展過程中,大力投入研發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相比主板上市公司來說,創業板公司的整體研發費用比例每年高出約三到四個百分點;與類型相近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相比,創業板公司也高出近兩個百分點。

一、 持續高投入進行研發的恒生電子

恒生電子是一家不太張揚、悶聲發大財的金融軟體公司,與同行業的科大訊飛等公司相比我們很少在市場上見到它的軟體,甚至都沒聽說過,因為恒生電子不直接面向終端用戶,它在基金、證券、保險、信託資管領域核心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 93%、80%、90%、75%,在證券賬戶系統、證券櫃檯系統、銀行理財業務平台、信託核心業務平台、期貨核心系統的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57%、43%、85%、41%、42%。

2014年,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股權結構變化,阿里巴巴成為恒生電子的實際控制方。之後恒生電子的研發費用一直高速增長,保持營收佔比的40%左右,金額從6億、8.6億穩步增加到2016年年報的10.5億。

但是,三年來的凈利潤卻是這樣的:

在研發方面的高投入理應帶來利潤的高增長,但是2016年恒生電子卻收穫了虧損,虧損5000多萬元。乍一看會以為該公司遇到了經營低谷,但實際原因是當年被證監會罰款3.8億。剔除被罰款的因素,恒生電子的增長性還是和研發費高度匹配的。

恒生電子十多億的研發費用都做了些什麼呢?我們看一看年報:在公司技術專傢俱樂部基礎上,進一步引入行業高端專業人才,正式成立恒生研究院,負責Fintech前沿技術和創新應用的研究,在高性能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金融工程、區塊鏈等領域成立專家工作室,在公司研發中心及產品研發團隊的配合下取得了初步成果。區塊鏈課題,作為發起單位加入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金鏈盟),承擔相關業務與技術標準課題,加入linux基金會hyperledger開源項目,成立FTC Union聯盟鏈籌備處與相關銀行選擇同業業務領域進行區塊鏈應用落地;在大數據機器學習、智能投顧方面,進一步擴大了由相關專業的博士、碩士及量化投資實戰經驗工程師組成的專職創新研究隊伍,在利用深度學習技巧改進傳統量化投資所用遺傳演算法上取得初步成果;高性能計算方面,在期權做市系統、期貨微秒級極速交易系統上取得可產品化的成果。

根據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項目(包括企業取得的已作為無形資產確認的正在進行中的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於發生當期歸集後計入損益(管理費用);開發階段的支出在符合特定條件時則可以確認為無形資產,即資本化。

通過恒生電子的財報來看,2016年的無形資產僅有兩千餘萬,2017年的半年報增加到一億多,其中8千萬是購置的土地使用權。可見該公司基本未將研發投入資本化,這種運作方式對當期利潤的影響比較大,與相當多的不斷資本化的高科技企業相比,恒生電子可謂一股清流,從這個意義上講,該公司是被低估的。

二、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利弊,熱衷資本化的樂視網和科大訊飛

根據相關要求,一項研發活動只有到開發階段後期,才能符合資本化條件。到符合資本化條件時,研發活動基本接近尾聲,後續的支出很少。因此大多數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不會特別高,除了恒生電子這樣不屑於資本化的清流外,董小姐的格力電器,每年研發支出超過40億,也是0資本化。

把研發支出轉到無形資產有什麼好處呢?最大的好處就是利潤表好看了。無形資產至少要十年攤銷完畢(類似固定資產的折舊),一個億的研發支出,進入當期費用就是減少一個億的利潤,但是如果轉入無形資產,在總資產增加一個億的同時,還「憑空」多了一個億的利潤。

比如樂視網連續三年來60%左右的研發費用資本化,這個比例是極其不正常的。由於賈總是會計出身,所以在這方面的操作遊刃有餘,當然,樂視網的今天也是有目共睹。

除此之外,還有一家龍頭企業也維持著過高比例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情況,那就是科大訊飛。科大訊飛的年度營收額近年來飛速增長,從2014年與恒生電子營收持平到2017年已經接近其兩倍,如此飛速發展的背後,是每年接近營收30%左右的研發投入。2016年科大訊飛研發費達到7億,金額上與恒生電子非常接近。但是與恒生電子完全不同的是,科大訊飛當年的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為3.7億,佔比55%。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對比:假設恒生電子2016年也將55%的研發費資本化,那麼當期可以增加5.8億的利潤,再假設沒有列支近4億的罰款,抵扣掉所得稅後,2016年恒生電子的凈利潤理論上可以達到8億左右,而科大訊飛2016年的凈利潤為5億。

把科大訊飛十年財報披露的凈利潤和無形資產情況放在一起對比,我們似乎發現了新大陸:二者的增幅高度正相關,無形資產有意無意抬升了科大訊飛的凈利潤。

當然這樣的假設和對比會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但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利弊以及對業績的影響能通過這種方式顯露清晰,也讓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真實盈利情況有了全新的認識。


樓上各位都是從本專業的角度來談的,我試試從男女戀愛的角度來看待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問題吧:
假設題主認識一位異性,對ta心存好感,想一起結為連理。不考慮閃婚等小概率事件,從統計學的角度出發,題主一般要經歷「追(ai)求(mei)——表白——戀愛——訂(ti)婚(qin)——結婚」這幾個階段。追求對方的階段,由於尚未表白,能否得到對方歡心具有重大不確定性,因此該階段發生的費用及支出不能資本化,應計入個人日常支出;表白成功進入戀愛階段後,該階段支出有明確的目的和意義,預期很可能使答主受益,可作為開發支出,計入個人資產負債表,以「研發支出——非婚姻關係」列示。待雙方見過家長、並一致同意結婚後轉入「無形資產——非婚姻關係」科目。
好了,按照大家期待的劇情,接下來雙方再進一步,登記結婚。該事項應視為雙方共同出資,設立了一個叫做「家庭」的合夥企業,共同經營,共擔風險。


由於滿足資本化條件的研發支出需資本化是會計準則和所得稅法的規定,所以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訂立這樣規定的意義何在?
首先解釋一下,研發費用其資本化之後應該只可能是無形資產而不會是固定資產,會計準則並沒有對什麼樣的支出可以構成研發費用進行明確規定,但是是明確指明了研發費用歸集期間的,也就是研究階段的應該費用化,而開發階段的在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情況下需要資本化,符合資本化的條件在會計準則的無形資產章節有明確規定,簡單的說就是必須要有研究的成果,而且研究的成果是有實際意義的,要麼自己能用,要麼能賣給別人用,而且資本化的成本是能可靠計量的(這一條是準則中的高頻片語...)
那到底資本化的意義何在呢,我覺得從會計的角度來說一是符合了收入和支出配比的原則,如果研究出來的無形資產能夠為企業持續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卻在某一會計期間計入了當期損益,那麼後續對該無形資產的使用期間帳面就無法反映出這項資產帶來的收益所對應的成本,二是符合能夠使資產負債表較為真實地反映公司的資產情況。從稅法的角度來說,費用化會導致稅前利潤和所得稅額的減少,這也是國稅局不允許的。
另外費用化將導致當期利潤的減少,不利於管理層對研發投入的積極性,所以對資本化的規定也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這也算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點了吧。
多說一句,開發支出也是資產負債表科目之一,用來記錄尚未能結轉為無形資產,但是將來會資本化的研發費用,醫藥類,信息技術類企業等比較常見。


研發費用是分兩塊的,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
研究階段的支出走損益,屬於費用化支出。
開發階段的支出也分兩種情況,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在達到預定用途後,計入無形資產科目,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走損益。

攤銷問題就像@anna liao回答的。

至於本質,如果研發出來一項新的技術,能夠客觀的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就應該作為一項資產來看待,只不過是無形。而這樣的無形資產是靠研發才得到的,所以研發的相關支出要進行部分的資本化。


資本化的東西可以分期進入成本,對當年利潤影響小,費用化的當期就要全部計入成本,對當期利潤影響較大,所以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勵研發的。


正好最近財報分析課以樂視股價為例,講了費用資本化。具體其實前面有個答主總結的科大訊飛和樂視的例子就很有代表性了。
本質上,研發費用資本化:
(1)在整個受益年度內,資產增加,且這種增加是前高後低(對計算ROA有重要影響)
總資產回報率:ROA=凈利潤/平均總資產(這是目前最常用的統計計算口徑)
(2)具有利潤平滑的作用
(其分布在理論上不影響公司價值,但在實際中,利潤如何分布會影響股價,所以研發費用資本化會影響短期股價)經典例子樂視


到時候賣出去 先前投入的研發費用都得算進來 所以 研發費用可以看做投入資本


一般歸無形資產。就像 Luo Patrick 所說的,歸根到底是為了美化財務數據,讓財報當年利潤更好看,可以繳更多的所得稅,對於多年、大量研發支出資本化的公司財報得要多留個心眼。


這要看研發的是什麼,通常是資本化到無形資產,有時也會是固定資產。至於攤銷問題,固定資產是要攤銷的,如果是無形資產,也要看無形資產是什麼,有使用期限的當然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攤銷,無使用期限的就不用了。很少回答問題,又不對的求牛人指正。


推薦閱讀:

「陳華亭」老師的財管課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有什麼經典語錄?
企業獲得自由現金流後,可以用這部分現金流幹什麼?
畢業多少年應該有房有車?
為什麼有個市場部還要有個銷售部?
集團各公司系統內往來劃賬會有什麼漏洞?怎樣控制?

TAG:上市公司 | 財務 | 財務管理 | 會計科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