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讀一篇論文?
找論文容易,只是現在的學術氛圍,大部分都是東拼西湊,可讀性不高了。現在國內的只看一類核心期刊。國外的就看前幾名的。我現在大二。社科。請大神指教如何研讀論文。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將科學研究進行到底
更多討論歡迎關註:)
為什麼要讀論文?目的是什麼?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讀論文,是要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了解一個知識。在這種情況下,相對於這篇論文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的問題/要了解的知識。
以目的知識為核心,讀許多篇論文的相關關鍵段落,進而延伸到文章其它段落,以及相關參考文獻;而非以論文本身為核心,通讀某篇論文的全文包括細節。這樣讀起來舒服許多。如圖:
相對於這樣讀論文:
在大多數場景下,更適合這樣:
其他場景:場景1:領域背景調查。這種情況下,要用引文分析軟體Thomson Reuters HistCite,結合Web of Science,進行領域論文大調查(如下圖)。這樣可快速找到領域內的:
- 核心論文;
- 領域明星作者;
- 哪篇(哪幾篇)論文開宗立派;
- 哪篇(哪幾篇)論文綜述了最全的工作。
場景2:文獻追蹤。可從Web of Science、PubMed等網站設置最新論文通知。有新文上線它就會給你發郵件。不是特別重要的論文,我通常只看題目、摘要和結論。
場景3:非常重要/相關的論文。那就很簡單,拚命讀,反覆讀。記住數據、爛熟於心、掌握方法、領會精神、看透本質、海枯石爛、獲得生命的大和諧。。。以下是我在本科期間在小木蟲論壇科研版看到的一些經驗,這些體會儘管看起來簡單,但卻給我帶來巨大幫助。雖然都是理工科的師兄寫得,但對於社科類仍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為什麼要閱讀文獻
我們很多的時候,悶在實驗室閉門造車,實在不如稍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文獻,看看別人是否有同樣的困惑。我們的大老闆說,要想有成績別無他法只有讀,讀,大量的讀文獻,尤其國外的。
閱讀文獻的來源
A精研資料庫,對於文獻資料庫和專業資料庫應該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
Ncbi等了。因人而異添加資料庫到你的收藏夾。
B做一個課題首先是要看專利的!!這是我的經驗之談。通過研讀專利正文,可以體會
申請人的研發思路;研讀專利權要求,可以少走彎路,還可以找出未覆蓋的漏洞,進一步
提出自己的專利;有的專利還有參考文獻,可以了解這個專利的來龍去脈。
C了解與自己研究方向有關的機構,密切關注在該研究領域和方向的頂尖group所發表的論文並認真研讀。對於本研究領域的國際領袖人物和實驗室,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去研究他們的主頁。
D可以在google上免費訂購你所感興趣的alert,他24小時更新,會不間斷的向你信箱發送網上出現該話題的文章。
E經常上網看看最新的資訊說不準會激發你一時的靈感。
F定期讀幾篇cell ,nature,science還是很重要的,不要認為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就不關心,其實目前生物醫學界的許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領域上完全可能豁然開朗。
G對於你從事的領域的重點雜誌(NO.1)(&<&<國外醫學&>&>各個分冊每其都有許多可讀的綜述,注意自己專業的核心刊的專輯,增刊,很重要!),應該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閱讀一下,然後是重點閱讀。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至少每篇的TITLE ABSTRACT應該閱讀的。
H特別要注意中文綜述文章後的英文參考文獻,可以用回顧性的方法查找該問題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 查閱大量外文文獻,然後從文獻的文獻再去查找,如此往複循環,你的idea不知不覺中就被啟發開來。我們老闆說過,看文獻,最重要,最有權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麼,就是你查找的文獻的文獻。 讀文獻一定要注意文章後面列出的參考文獻,按圖索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獻,而且被引次數越多的越重要!!通過搜索參考文獻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該領域的文章.
如何查找閱讀文獻
課題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經所蒲教授的觀點,閱讀文獻從教科書開始-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查找相關綜述,你會發現書上一些所謂的成熟觀點,在綜述中是「推測」,然後找原始文獻,你回發現,有許多實驗證據是在當時條件不夠的情況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發現這樣的問題,一個流行觀點沒有使用目前、最新技術驗證,你去驗證一下,回有兩種結果:證實,那你就是用最新技術驗證一個很正確的觀點,給他提供了新證據,這屬於好工作,另外你發現前人的觀點有錯誤,那你就找到一條將來的科研方向,繼續做下去,搞定!
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現在世界上是個怎樣的研究現狀---做到了何種程度,還有那些關鍵問題急待解決.這一點對於自己找題目的戰友,我覺得尤為重要!
課題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尋找權威雜誌上相關研究領域權威人士撰寫的綜述類文章。這類文章信息量大,論述精闢,讀後不但有助於掌握相關研究的重點和焦點內容,而且能幫助我們掌握研究領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個大學或研究所、在哪個方向比較強等等;其次是泛讀摘要,挑選最相關的進行精讀。精讀文章同時做筆記和標記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好文章可能每讀一遍就有不同的收穫,每次的筆記加上心得最後總結起來就會對自己大有幫助;再次是針對不同的需要對論文進行泛讀和跳讀。
涉足一些和專業有點瓜葛但有相當距離的領域。
我一般研讀相關文獻的程序是:
1、對該領域有較多介紹的中文成書(資料一般是比較老,如果是新書通常彙集了最近5到10年 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讀後可以對這個領域發展歷史和近期狀況有個全面的了解,一些專門的術語和英文單詞也有了概念。
2、根據研究內容通查最近3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過看綜述了解最近進展和一些國外發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還有國內做到什麼程度了,為請該類項目打個基礎。你可以知道國內那些同行在做這工作.如果實驗中碰到一些具體的細節問題的話,你可以聯繫他們,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3、根據上面的學習掌握的專業辭彙,人名,期刊名查國外文獻。我的體會是,如果那個領域和原來專業距離比較遠,那麼一來就去查外文的文獻往往找不出好東東,特別是一些關鍵詞常有臆斷的情況,導致檢索效果不好。
我覺得對於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內容,例如某種疾病,那麼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書,要對這一種疾病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樣在你以後閱讀文獻時會很有幫助。
然後,在上網查一些你的老闆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題目的相關方面的中文綜述,也算是對教科書內容的補充。同時也讓你有可能觸及到國內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
這時候,你可以開始閱讀一些外文的綜述,看一看國外的研究情況和進展。或許,此時你會對你想要研究什麼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接下來,就可以閱讀一些國外的原始論著,它將會告訴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題目。等到文獻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開始你的課題了。但千萬別忘了,時刻關注你正在研究的相關內容研究進展,它可能會給你的課題新的補充。
最後一條,看文獻,編上號,做好筆記。
對於一個尚不熟悉領域的課題,先找相關的綜述,綜述是了解該領域最快的途徑,因為教材具有滯後性,而論著又偏重於某一點,優秀的綜述可以作教材讀的.
讀文獻的順序,當然還是從中文到外文,畢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語,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內容是從綜述到論著。一般花上一兩個小時,可以查一堆文獻,先把它們的摘要整理出來,甚至列印出來,根據摘要,可以初步判斷哪些是自己決定要的。然後再到網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圖書館,還找不到就發E-mail給國外的同學,一般都能獲取到。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不僅要看原文,還要看它的參考文獻,一般深追上幾篇文章,對於想了解的問題也就知道個大概了。在讀文章的過程中,當然要做些筆記,建一個word文檔,做些複製拷貝的工作便可,這樣做的好處是,回頭就不必再花好多時間去找你的論據或論點。
如何閱讀文獻:
看文章時作筆記
閱讀筆記本可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摘錄,如:進展,研究方法,實驗方法,研究結果等,並可加上自己的批註。對於筆記要定期總結(總結過去已經做過什麼-------做到心中有數;現在進展到什麼程度---------做到知己知彼;從中發現別人的優點和不足。預測將來的熱點和發展方向--------才能準確出擊,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標!)。我們要著眼於將自己的成果往SCI上發,所以對一些經典的陳述,要有選擇性的標記並記下來。另外,有的時候想到的思路,閃過的想法,作筆記記下來,隨時查一查,可能時間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勤思考
不單單是了解別人做了什麼,還要考慮別人沒做什麼,或者他的實驗能不能和他的結論吻合,數據可不可靠等等。
用圖表的方式將作者的整個邏輯畫出來,逐一推敲,抱著一種挑的心態想。
帶著挑剔的眼神去讀文獻,不要盲目崇拜,有些東東自己作作,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自己要動手,自己更要動腦。』』』』』』』』』』』』』』』』
看文獻中懂得抓重點,找思路。主要是學習別人的IDEA。也就是看了文獻問幾個問題,文章的技術突破口在那裡。比如一大堆專利講了很多種分離方法,關鍵不是看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而是想這個分離方法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人家會想到這個方法,是不是還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為分離的依據。
多與人交流
和導師談談你的想法,交流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領域某一方向的研究進展;
與相關方向的牛人談談,對自己的啟發要比看文獻大的多。
不僅與本領域的牛人交談,還抓住機會與其他領域的牛人交談,牛人的一句話,有時你讀半年書都讀不來的。特別是其他領域的牛人,他沒準就給你一個金點子,特別是在中國,牛人一般對外行人不怎麼保守。
集體討論非常必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獻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讀不同的文獻,然後大家坐到一起。順序開講,互相討論。這樣,文獻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
比較閱讀
觀點相反的論文可以參照來讀,品味一下雙方的觀點。還有就是與原著同時發表的其他專家的述評、原著發表後的讀者質疑,都應當和原著一起讀。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讀論文的時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發現「一稿兩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數據寫成相似主題的不同論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這時,如果你的課題與此類似,你的好運也就來了。因為能通過深入比較這幾篇文章的異同,發現作者(或科研小組)對同一組數據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變,或者發現作者本想隱藏的「真正」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組的類似實驗後,迅速發現自己實驗失敗的關鍵原因,短時間內成功完成動物模型製作的,為進一步實驗打下了基礎。
做技術的要善於比較和發現,一些技術含量高文獻,不可能把要點都報道出來,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專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個的條件或配方都不同,這時要多比較幾個同類文獻,看其共同點在那裡。這點在製藥和表面活性劑行業還是要注意的。
全面參考國外文獻。一定要清楚,國外文獻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種現象就是關於重點的關鍵的東西他會略去不寫,有時一些細節的東西他也不會寫的.問題是各人省略的關鍵和細節不盡相同,你便從對比中發現他們研究的脈絡和問題的關鍵所在。
單篇文章閱讀順序及側重
論文閱讀順序:
1. 摘要 引文 引用的主要信息 研究背景。
2. 圖表 了解主要數據和解釋。
3. 討論和結論 將圖表和結論聯繫起來 根據圖表判斷結論是否恰當。
4. 結果 詳細閱讀結果 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
5. 材料和方法 詳細閱讀材料和實驗方法 看實驗是如何進行的。
6. 討論和結果 進一步掌握論文,注意討論中的關於從已知的知識和研究如何解釋本文獲得的結果。另外對於論文中大量的圖表來說,當你能夠重新畫出這張圖,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說這張圖,表明就讀懂了。
一篇論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圖表,討論,文字結果,方法。現在生命科學中的雜誌對圖表的要求都很高,必須做到僅通過閱讀圖表及其說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結果,再結合讀者自己的原有知識,就大概知道其implication了。這符合現代人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因此,在某個領域做了一段工作後,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須看摘要、圖表即可, 個別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結果,再看討論,文字結果和方法。這也提示我們在寫外文文章時,注重圖表及其說明文字,做到形象化、信息最大化。
自己熟悉的領域: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因為依靠背景知識通過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
文章內容,但有時這是不夠的,相對省事的方法是細看摘要,略讀前言,再看結果中的圖表,最後讀一下自己感興趣的討論部分。但如果文章對自己很有意義,那就應該通讀全文了。
如在尋找課題階段,重點讀討論和結論以及展望,在課題設計階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該研究的思路,可選取摘要及引文與結論進行泛讀。 個人的經驗是盡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然後是學習他們的分析方法,最後是學習寫作技巧和寫作語言方式等。
文章的討論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時間稍微充裕點,建議研讀和模仿牛人paper的討論部分。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數據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圖表的趨勢解析,論據的組合,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我們老闆經常說:如果某篇SCI級別的文章讓我們這些菜鳥來寫,可能發國內核心都非常困難。
我覺的最重要的是理解討論中的精髓,這是作者idea創新性以及與舊有的實驗結果比較的關鍵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設計此實驗的思路,在作出比較以後,對自己的課題會有很大啟發。
除了文章內容,還要學習人家寫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樣一個觀點,別人有可能表達的很地道,同樣一個圖表,別人做的很漂亮,尤其是老外的文章,給老外投稿,人家的修改意見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帶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專業的人,也能大致看懂;然後還要求多用簡單句,能用簡單句說明的問題,就不要用複合句,在同一句子中,最好不要讓同一個辭彙或短語重複出現 ...... 最後想說的一點,就是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證,注意一些專業辭彙的翻譯,注意用詞的恰當和簡潔,久而久之,對於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文獻追蹤的重要性
在現在這個信息時代,往往你的idea別人也會有不謀而和的時候,所以要特別關注這個領域的最新動向。在抓緊使自己出成果的同時,隨時根據有可能出現的「撞車」進行調整,做到心中有數。和自己課題相關的文章一定要勤跟蹤,現在國外的科研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們在做到心中有數的情況下,可以揚長避短,作出新東西來。了解與自己研究方向有關的機構,密切關注在該研究領域和方向的頂尖group(研究團體以及牛人)所發表的論文。對於資料庫的定題、定詞地定期搜索,這樣才能保證你不丟下每一篇重要的文獻。文獻總要緊密結合自己的方向為方向服務!
已定課題的實施
1、得到一個大概方向。
2、查相關中文綜述,查看國內有誰或哪個單位在做相關內容。
3、查外文綜述,比較一下,畢竟外文可能會更詳盡一些,看看大家對什麼感興趣。
4、查較關鍵的參考文獻,注意雜誌和作者的權威性、引用次數
5、重檢相關全文,注意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討論中存在什麼問題
6、根據本人所能控制的資金和本地技術資源考慮我能做什麼,怎麼做
7、再進一步緊縮範圍,有一個框架圖
8、根據框架圖再進一步查外文原文以明細節。
實驗思路永遠要走在實驗之前,凡事想好再作,一定沒錯!
在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驗細節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力求用實驗室最成熟的技術.對於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實驗,一定要吃透原理,再下手不遲,切記盲目.有些實驗若自己實驗室確有困難,可以考慮合作,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什麼都做好.我的體會是,有時就需要請教專家!
最後,強烈推薦一個文獻搜索管理論文寫作終極神器citavi(官網:Citavi ??? Referenc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此神器入門難,但熟練使用後,會讓你欲罷不能。三大牛人看外國文獻的方法
2015-08-24 國家社科期刊資料庫
牛人1
(從phd到現在工作半年,發了12篇paper, 7篇first author.)
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後不願意讀文獻.
1. 每次讀完文獻 (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 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 home message是什麼, 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 conclusion里找, 並且從discuss里最好確認一下. 這樣一來, 一篇文章就過關了. 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
2. 擴充知識面的讀法, 重點讀introduction, 看人家提出的問題, 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 每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了解.讀好的review也行, 但這樣人容易懶惰.
3. 為了寫文章的讀法, 讀文章的時候, 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時候, 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誰,哪篇文章,哪個期刊, 這樣以後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裡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多. 當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需要記得句型就越少.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和記億, 就不容易忘記.
牛人2
一、先看綜述
先讀綜述,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出什麼,自己要做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對於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範圍廣,可以讓人事半功倍。
二、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
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2. 檢索某個學者:
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3. 參考綜述檢索:
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4.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三、如何閱讀文獻
1.注重摘要:
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及Title與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讀全文:
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並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後思維會非常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
3.歸納總結:
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片語標一個標題。
4.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
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係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然後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點,我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到尾是非常嚴格的,就像GRE裡面的閱讀是一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複、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雜誌體現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5.增加閱讀量:
由於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後可以融匯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四.提高閱讀的效率
1.集中時間看文獻:
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繫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2.做好記錄和標記:
複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3.閱讀順序:
根據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後看discussion,最後看result和method(結合圖表)
五、文獻的整理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
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
六、英文文章寫作
1.平時閱讀文獻,注意總結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
2.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牛人3
本人英語基礎不好,沒過六級,所以在碩士的時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獻很少,現在想想很後悔,2年的時間少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博士,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 了,開始打算硬著頭皮咬著牙很不情願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獻,一開始看比較慢,有些很難理解,到現在大約仔細閱讀了100篇外文文獻,泛讀了100篇外文文 章,受益匪淺,現在基本不怎麼看中文的了,確實也覺得外文的質量就是高(也有湊數的爛文章),現在自己寫外文的也很順手了。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覆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一個月以後你已經上路了。
2.如何讀標題:不要忽視一篇論文的標題,看完標題以後想想要是讓你寫你怎麼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標題,根據標題推測一下作者論文可能是什麼內容。有時候一句比較長的標題讓你寫,你可能還不會表達。下次你寫的時候就可以借鑒了。
3. 如何讀摘要:快速瀏覽一遍,這裡主要介紹這篇文章做了些什麼。也許初看起來不好理解,看不懂,這時候不要氣餒,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 你都明白了。因為摘要寫的很簡潔,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條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圖的時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讀引言:當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領域的一些情況,看引言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紹性的東西,寫的應該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獻多了以後看這部分的內容就很快了,一掃而過。有些老外寫得很經典得句子要記下了,下次你寫就可以用了。
5.如何讀材料:當你文獻看多了以後,這部分內容也很簡單了,無非就是介紹方法。
6.如何看試驗結果:看結果這部分一定要結合結果中的圖和表看,這樣看的快。主要看懂試驗的結果,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結構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有時看完以後再想想:就這麼一點結果,別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寫這麼多,要是我可能半頁就說完了?
7. 如何看分析與討論:這是一篇文章的重點,也是最花時間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後不急於看分析討論。我會想要是我做出來這些結果我會怎麼來寫這部分分析 與討論呢?然後慢慢看作者的分析與討論,仔細體會作者觀點,為我所用。當然有時候別人的觀點比較新,分析比較深刻,偶爾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當你看的多 了,你肯定會看的越來越懂,自己的idea越來越多。
8.如何看結論:這個時候看結論就一目了然了,作後再反過去看看摘要,其實差不多
9.把下載的論文列印出來,根據與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分別裝訂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3-4個月一定要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
11.學會記筆記,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
12.有些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的閱讀。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這個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點。出現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下: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誇大結果,瞎編數據
13.有時間還是多看點文獻吧,最好定個目標:在學術上超過自己的老闆。因為老闆一般不看文獻,他們都是憑經驗做事,很多新東西他們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闆會覺得你很厲害。
反正我覺得多讀了,讀起來就快了,而且也會慢慢喜歡上看外文文獻,收穫自然也就多了。心理學研一,分享一下從老師同學師哥師姐和朋友那裡聽來的經驗。理工科應該都差不多,文科社科就不懂了。
一,別想一次讀懂,但要一口氣讀完。觀其大略,標示出不懂的地方。
二,引言和摘要得先看懂,查閱看不懂的名詞。
三,注重實驗細節,必須明白每一步驟是為了什麼。實驗結果如何解釋,有無其他可能的解釋?實驗的控制是否嚴密合理,實驗過程和自然的過程有何異同?實驗多大程度上能反應自然過程呢?
四,如果使用量表,得明白量表的內容,理論背景,選用原因。
五,結論與討論包含了作者對研究的反思,可以學到一點批判性思維。但作者不可能把自己推翻(否則還怎麼發論文),最大的漏洞得你自己找。
六,注意引用文獻。讀引用文獻可以幫助你理解,作者是如何從其他文獻里想出他的研究靈感和操作手法。
七,找綜述看,可以快速了解某領域進展,找到一些有價值的論文。
八,經典文獻要常複習,看點跨學科的論文有助於擴充視野think out of box.
九,心態要霸氣。想像自己是大牛,論文都是給你報告進展的。(這是周阿姨教我的)
十,批判性閱讀。
作業:請開始批判這篇答案。行文有先後順序,建議從頭閱讀【經管類】
----------分割線--------
1.文獻閱讀範圍:
中文期刊:知網等→CSSCI級別期刊+《財會通訊》《中國會計評論》《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
外文期刊:Elsevier等→13個top journal
- 讀論文「讀什麼」是很重要的,尤其你關於該題目的第一篇論文,大致決定了你的起點。
一篇論文如果價值90分,那麼也許你能得到80分,但如果它只值50分...
- 另外不要覺得外文文獻離低年級生很遙遠,讀一篇好的外文文獻有時能比得上讀五十篇國內文獻。[外文(英文)文獻怎麼讀,詳見*1*]
2.文獻的查找:
中文綜述→最近三年的中文期刊→外文文獻
解釋:- 綜述是該領域研究現狀的一個總結,首先幫你理清現狀。
- 近三年而不是更早,因為近期文獻也是根據前面的研究得來的,並且添加了更新的內容(好的文章能做到充分吸收前人文獻)
- 中文期刊查什麼?還是綜述和摘要(好文章,哪怕不是很長,也會有一塊綜述的),記得做好筆記及標記。
- 利用專業辭彙、人名、期刊名,找到你要找的文獻.閱讀的順序依然是,先綜述,再期刊。
P.S.
*1*如何閱讀外文(英文)文獻?
英語不是大問題,專業辭彙一般會比較頭疼。
好文的題目、摘要同時會有英文版,你可以通過這部分來掌握一定量的專業辭彙。
一般閱讀的時間約為一周兩篇。
3.閱讀文獻:
(1)詳與略:多數看摘要,圖表,數據,結論;少數看全文
解釋:你找到的多數文章都只是相關的,大量閱讀的話很有必要提高效率。
(2)重點閱讀部分:圖表、討論、結果、方法
解釋:你要看別人研究了什麼,以及怎麼研究的
(3)閱讀一定量文獻(如十篇、二十篇)後,一定要及時寫出你的中文綜述(如何寫,下面*2*處詳解)
解釋:方便以後的使用
(4)不僅思考別人做了的,還要思考別人沒做的
解釋:這樣更容易找到值得研究的東西
P.S.
*2*如何寫自己的綜述?
1.論文題目——作者、雜誌名、年月日、頁數(方便日後查找)
2.研究成果(畫圖分析更佳)
3.研究方法(同上)
4.技術路線(這個我不太明白,希望能有學姐學長幫我解釋一下)
5.作者的理論貢獻(如為英文,請自行翻譯為中文)
- 以上內容全部整理自我的(會計系)老師的「如何完成一篇優秀的畢業生論文」講座,
按照題目,截取整理了其中有關」讀論文「的部分。
- 文中部分內容僅適用於會計領域。
- 不贊同「大二不宜讀文獻」的觀點:即使不能達到很高的學術水平,但在大量文獻閱讀的基礎下科研思維能力可以得到鍛煉。
- 我得到的初學者建議,分享給各位,結合其他答案食用更佳:D
共勉哦!
--------------20141101使用反饋分割線20150419--------------
分割線以上方法是由是一位系內老師教(jiāo)授,
這學期跟著我的本科生導師參與了他的研究生論文討論課,
兩個不同的老師給我了理論和實踐。
目前給出的英文文獻都是JFE上的文章,中文的是《會計研究》。慶幸自己暫時逃脫了找文獻這個麻煩,直接進入到讀文獻階段。
總結一下的話:
1.第一個問題就是英語:沒有通過其他的閱讀學習,專業一點的辭彙都只能是一點一點積累的。我個人的方法,讀之前拿張紙,準備支彩色筆,一隻鉛筆。遇到專業辭彙/片語畫下劃線,在文獻上用鉛筆標註並記錄到紙上,遇普通辭彙直接用鉛筆標註並記錄到紙上的另一側。就這麼做著,遇到生詞先在自己的紙上查。做了50、60個辭彙/片語記錄之後,會發現後面不會的詞越來越少~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雖然還是渣渣,但是已經能看懂很多了。而且顯著的一點是,對英文的資料沒那麼反(害)感(怕)了,別的科目有時留了作業,查到資料是英文的,也會順手整理了。
2.第二個問題是。。。讀不完:讀文獻這件事對我而言排在正常課業,各類比賽之後,所以並不是特別努力的去讀,於是就會造成一周時間讀不完兩篇的情況。研究生的學姐給我的建議是讀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和圖表。有點意外結果並不是必讀的,可能因為我們的閱讀目的主要是在學方法吧~
3.第三個問題——讀不懂:我們主攻實證研究,老實說什麼都沒告訴我們就去讀就去聽實在是有些困難,但是就是不教,就是自己去學,這樣。這個除了自己下點功夫也沒別的辦法啊,好在也不是完全學不會,看了幾篇就能慢慢跟上了,可喜可賀。
4.研究生是怎麼做報告的:
1)這個問題有趣嗎?
story的有趣之處,方法上有的有趣之處,shock的有趣之處
2)研究設計
基本問題→擴展問題→排除替代性解釋→穩健性測試
基本問題就是提出並驗證的假設;
擴展性問題是在什麼情況下關係會加強或減弱因果關係的問題;
排除替代性解釋是排除可能產生「果」的其他「因」;
穩健性測試是換掉重要變數也能活著(我理解的對吧?。。)
3)看錶
看錶是怎麼設計的,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能有力證明觀點。
5.老師會問的問題(我聽過多次的):
1)這個方法用到中國可行么?
2)這個shock不夠好,你能想到其他的么?
3)這個東西太久了,X和Y都是很早就研究過的,我想不出來它有什麼新意。
4)如果我們來做,還可以做哪些?
基本是這類提問和批判的話,導師似乎也不太看好中文文獻呢哈哈,一到中文就吐槽變多。
---
最近老師除了布置閱讀文獻還給本科生布置了計量經濟學的自學內容,慢慢學咯,一步一步來,也挺有意思的~
同大二,最近被逼著讀paper,於是google了下讀paper的tips,發現篇不錯的博文
How to read and understand a scientific paper: a guide for non-scientists
(這文章不是針對社科類的不知道有用與否
以前看到過目前第一名答案的這篇文章,相見恨晚,但也有幾點覺得不是十分普適,也當作是寫給自己看的注意事項:
(1)注意到文章主要是針對生物、醫學領域,這對於工科(比如我是EE)可能並不適用。裡面提到說如果用新實驗、技術驗證了前人的觀點,這被認為是一種好的工作,這對於普遍使用模擬驗證的其他學科來講,可能會被認為沒有創新點,沒有新的idea。一般情況下,如果有實測數據支撐當然是錦上添花的,但重點還是在於新的方法。
(2)對於在自己尋找課題的同學們來講,個人覺得可能實際情況並沒有文章中描寫的那麼簡單輕鬆。選題需要慎之又慎,還要考慮課題內容成體系,不能遇到一個可做的點就做一下,最後發現課題方向支離破碎。所以這也許需要在廣泛閱讀文獻時候做很深入的考慮,判斷它是不是足夠自己做完一個成體系的課題。先看大神的綜述就可以找到該問題的幾個小task,再看頂級刊物上對這些task的相關討論,多看就能有比較清晰的了解了。
(3)還有一點是,個人認為大部分已經出版了書實際上代表了該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留給大家做的內容可能已經不多,所以在書上找到的點可能已經是一條死胡同了。1、首先要明白自己現階段的主要科研目標是什麼,打算做或正在做哪個相關領域的科研項目,這個要稍微具體點,因為這是自己閱讀文獻的前提。只有有了這個具體的目標,閱讀文獻才會有一個大致方向,不然收效不大,因為茫茫書海,沒有一個大致的具體的研讀文獻的方向,就跟大海里迷失了自己一樣,很難走到彼岸!
2、其次把與自己研究的領域的文獻都搜集出來,放在一起,下載不到的文獻可以到文獻求助中得到,那裡一般很快都可以得到應助的。如果能夠文獻管理工具把某個方面的文獻做成一個卡片庫,那就更方便了。我一般用endnote文獻管理軟體,把相同領域或研究方向的文獻的信息輸進該軟體中進行統一管理,非常方便!
3、盡量多讀外文文獻!國內的文獻質量一般都很低,可能與中國人發表文章是為了謀生計有關,許多發表的東西的真實性都有待考察,但是國外的文獻大部分都是很嚴謹的,或許與他們做學問的態度有關吧。當然,如果剛開始接觸某個領域,那麼先通過閱讀中文文獻熟悉該領域,了解一些該領域所研究的大致內容和一些專業名詞之類的,然後再閱讀外文文獻,你就會覺得很輕鬆!
4、做好筆記,寫好心得!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性,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一篇文獻你不做標記,不寫點自己的心得,那麼用不了多久,你再打開該文獻,因為該文獻上也是很乾凈的,因為你沒有留下任何標記,你可能會忘得很乾凈,到時候不得不重新再從頭閱讀,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如果你再第一次閱讀的時候,稍微花點時間,把重點句子標記起來,把文章的大致內容和自己的想法寫出來,那麼下次再看到這篇文章,只需重點的看一下自己標記的句子和寫得心得體會,馬上就會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5、建議用Foxread軟體閱讀pdf文獻,因為該軟體有編輯功能,而且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用各種線條對文章中的句子做標記,非常方便。
6、閱讀文獻時,先閱讀摘要、引言的最後部分、結論,因為這幾部分都是作者大致介紹自己研究的內容,以及自己文章的特色,在最後結論部分有些也是和摘要中的字句是重合的。這幾部分一般都比較短,花的時間也很短,但可以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為自己進一步讀正文打下基礎,哪些應該重點讀,哪些應該了解,自己心中有數!然後讀參考文獻,順藤摸瓜,找出該領域相關的重點文獻,有助於自己系統的,集中的閱讀文獻,加深印象,迸出火花!
7、讀完一篇文獻後,要寫一個小總結.把該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難點、創新點等用簡短的話描述出來,然後把文章中採用的實驗方法、手段以及最後的得到的結果也分析一下,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值得自己借鑒地方,存在的問題總結出來,那麼這篇文章才算真正意義上的讀懂了。做這些工作有很大的好處,一是提升自己的總結概括和寫作能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後,你就會不知不覺得到提高,另外一個好處是積累,有了這些文字性積累,以後你自己寫文章,寫論文就會很方便的,不用臨時抱佛腳,那時候是很難擠出什麼東西出來的。
8、準備一個小文檔,把一些經常遇到的經典的英語寫作句型記錄下來,日積月累,那麼你的英文寫作能力就會提高,到時候不至於無從下手,寫得全是漢語式英語。這個必須要長期積累,沒有積累根本沒有提高,所以自己一定要堅持不懈,細水長流,終成大海!
9、碰到非常難的文獻,或者與自己領域很相關,但是暫時又難以讀懂的文獻,那麼首先是不要害怕,讀不懂沒有關係,只要你把大致內容了解一下,知道文章中寫了什麼,採用了什麼方法就可以了,然後等到自己的知識不斷的積累和拓展,過上一段時間後,自己再去閱讀以前不懂的文章,那麼效果就會是完全兩樣。
10、最後,強調一點,閱讀文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態,千萬不要浮躁,如果自己很浮躁,不能潛下心來,三天打漁,兩天晒網,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須堅持下來,廣泛閱讀,持之以恆才會有效果的,能力和水平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和升華的!
之前的回答好像都不是社科類的,所以弱弱的補充一點吧。
不清楚題主的社科具體是哪類,根據具體的科目,尤其是數學的多少不同可能會有不同。本人國內金融本科,英國經濟碩士,算社科類中有數學的吧,就按自己的經歷來說吧,希望對題主有用。
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要看論文
1.同行評議。唔,好像大二還不到這個水平,就忽略了。
2.為自己的論文選題。這個在學生中間應該算最常見的事了,要寫論文了就開始讀論文選題。不過題主大二應該還不用操心,就暫略了。
3.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熱點等等。這個應該是題主或者本科生主要閱讀論文的一個原因了。但是誠如題主所說,國內很多論文都…嗯,很水。你看到的沒有超過3頁的論文,大多都是這個水平的,更不提那些半頁紙的論文了……但是本科生要讀懂一篇10頁30頁甚至以上的論文又可能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和不能理解裡面的數學和研究方法。
4.學習某個知識點或理論。其實我覺得學生讀論文最實際的就是學習某個問題了。作為本科階段的學習,很多知識點在課本上都只是簡單的講講。例如經濟學比較多的是:首先假設X條件和Y條件,然後就得出了A結論,然後A結論的數學上是這樣的,它的圖形是這樣的,實際應用是怎樣的等等。其實課本這麼一個簡單易懂的理論,實際上本身是發表在一篇論文或者通過幾篇論文來修正完善的,然後整個學界不斷討論和實證研究得到認可再寫上課本的。所以對某些概念想要得到一個很好的理解,最好或者說唯一的方法應該是:看論文。而且要看原文,其次看別人對它的討論和應用。像Eugene Fama的有效市場理論,印象中本科就是作為定價理論的一個條件講了一下。研究生的時候對這個條件老師講了大半個學期,幾乎Fama所有關於EMH的論文我們都讀完了。
在知道了我們要讀什麼論文之後,現在問題來了…………怎麼讀論文
1.題目和摘要。
好的題目基本就能讓你判斷你需不需要讀這篇論文。
對它題目有興趣之後就看摘要了。摘要基本就是這篇論文的濃縮精華,無聊的論文看個摘要都不用看正文了。摘要包括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結論。問題和你研究的是不是一樣?用的方法有沒參考價值?方法一樣結論同不同?
2.前言和文獻摘要
有的論文有前言,講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和選用的方法。可以看看你想研究的問題是不是還有別的角度。
文獻摘要是對前人的總結,對你擴大自己對這個問題的閱讀非常有幫助。尤其是你看到幾篇論文都在引用某篇論文,那麼那篇就更值得你讀了。
3.正文,數理、計量分析。
其實這應該分兩部分來說。但對大二的程度來說數學的部分應該有看沒懂吧,就只簡單說說。
正文就是看作者是的邏輯和研究的思路的。包括研究的範圍,怎麼選擇數據,選擇了什麼方法,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法,這個方法優劣在哪等等。
作者的邏輯很重要,很多三流的論文就是邏輯完全…看不懂…所以看好的論文其中一個就是學習作者討論問題的邏輯,還有研究問題的思路。
其次,是學習論文的寫作語言。論文作為一種文體,相對於一般的文章,有其特有的較嚴謹的寫作風格和辭彙使用,例如蟹妖。大二學生可以對此學習。
計量分析部分,坦白說我本科的時候是不看的…一是看不懂,二是不知道看什麼。其實很多論文對一個問題是專門討論其數學上(計量上、統計學上)的方法的。這個方法、模型為什麼適合這個問題,為什麼別人的模型就是渣渣,數據要怎麼修改使其適合這個模型,結果是不是BLUE的,不是要怎麼修正等等各種。具體就略過不表。
4.結論
嗯,就是結論,和摘要也差不多。
5.引用
學習各種格式引用的格式。
論文對於碩士,尤其博士,是必須的一種技能,也是一道難關。所謂大道無形,小道可走。下面給出一些博士期間的寫作心得,希望能有所裨益。論文可以有三個境界:畢業、科研、貢獻。
現在只說第一個,為了畢業。
這裡的論文,可以指EI論文、SCI/E論文。
我把論文分成三個階段:讀、寫、改(未經允許轉載的,不敢全載,至於寫、改兩部分,去搜《畢業論文寫作心得》這篇文章,作者葉貴君)
一、讀
即:讀哪些論文(對象),讀論文的目的是什麼(目標),怎麼讀(方法)
1讀什麼論文
讀論文,需要讀經典的專業基礎論文、survey(概述)論文,及5-10篇左右讀新的高質量的專業論文。
好的論文怎麼找?首先找專業領域中好的會議、期刊;其次,經常訪問專業領域有名的實驗室、研究員的主頁,關注其發表的論文方向及內容;50-100篇,半年;就可以開始動手寫論文了。
2讀論文的目的
讀論文的目的有兩個主要目的:
一是了解世界上本專業領域的內容和發展情況;
二是在了解過程中,產生自己的idea,進入這個領域。
什麼是idea?怎麼樣產生?idea一般是在讀論文的過程中產生的,給出三種比較簡單產生idea的方法。
(1)
第一種彌補缺陷法。即去發現別人論文中的weakness(缺陷)。你在讀很多個論文時候,就會逐漸發現,每一篇論文都不是完美的,解決的都是某一方面的問題。很多論文,尤其是經典論,都有很多論文跟著去提高和改善原來論文的效率、方法什麼的。因此,你可以根據這個特點,去找你感興趣的論文的weakness,你提出相應的彌補缺陷的解決方案;
(2)第二種新型方案法。就是提出與論文不同的解決方案,你覺得你在性能、方法、效益等方面有新的方法,那就產生了新的idea,不斷地磨合,修正,完善你的idea,就慢慢成為一篇比較好的論文;
(3)
第三種減少約束法。即減少論文中的assumption(假設),一般來說,所有的假設都是約束條件,去除約束條件就是形成新的方法的過程。
這三種方法是比較簡單的、操作性比較強的方法,比較有針對性的產生idea,避免看論文中的茫然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產生idea過程中,不要想著憋大的idea,不要試圖完全推翻或者建立自己的體系。在目前階段,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好高騖遠,往往會半途而廢。你有一點點的貢獻就好。沒有一篇論文是完美的,而任何人的工作都必須在其他人工作基礎上進行的。
3怎麼讀論文
(1)首先,最忌諱的是一篇論文反覆讀前面的幾段。要讀,盡量一次性讀完,不管理解多少,盡量一次讀完,你可以一篇論文多讀幾遍。不要放。很多人都是,覺得讀起來難,讀一讀,放一放,然後再從頭讀。好像燒開水,沒等開鍋呢,就涼涼了,然後再燒。
(2)第二,讀的時候帶著想法讀。讀論文不是相面,你要看看內容是什麼,和以前的有沒有區別,有什麼不同,有沒有weakness。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就忘了這個事情。怎麼辦呢,就是每次看完,對這篇論文做個總結,總結一下論文的主要闡述的內容和方法,和以前的對比一下,這樣,就把論文吃透了。好的論文不妨隔三差五的多讀幾次。
(3)
第三,看到好的句子,記下來,然後自己寫論文時候改一下就可以用的。尤其是讀native的論文,非常必要。論文的文風怎麼樣,整個文章的版式,句子的書寫,辭彙的使用。論文讀多了,就很容易把專業辭彙積累下來,所以,尤其在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把好的句子、單詞記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非常推薦大家這樣去做
1、我覺得首先自己水平要夠,大二的話個人覺得看論文效率太低。一篇論文100個點,可能大二隻能看到10個,還不如先努力提高基礎知識,以後看論文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當然如果你是大牛那可以忽略這一條。
2、交流,和同學,老師交流,多思考,我不知道你是什麼專業,法律的話一定要思考制度目的,這比制度條文可能更重要
3.注意選論文,一般是名家、被引頻次、名家推薦、期刊威望等等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如何研讀一篇論文,你真的知道嗎?
我們很多的時候,悶在實驗室閉門造車,實在不如稍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文獻,看看別人是否有同樣的困惑。我們的大老闆說,要想有成績別無他法只有讀,讀,大量的讀文獻,尤其國外的。閱讀文獻的來源
一、精研資料庫,對於文獻資料庫和專業資料庫應該深入研究。因人而異添加資料庫到你的收藏夾。
二、了解與自己研究方向有關的機構,密切關注在該研究領域和方向的頂尖group所發表的論文並認真研讀。對於本研究領域的國際領袖人物和實驗室,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去研究他們的主頁。
三、可以在google(上不去?翻牆!)上免費訂購你所感興趣的alert,他24小時更新,會不間斷的向你信箱發送網上出現該話題的文章。
四、經常上網看看最新的資訊說不準會激發你一時的靈感。
五、定期讀幾篇頂級期刊論文還是很重要的,不要認為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就不關心。
六、對於你從事的領域的重點雜誌,應該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閱讀一下,然後是重點閱讀。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至少每篇的TITLE ABSTRACT應該閱讀的。
七、特別要注意中文綜述文章後的英文參考文獻,可以用回顧性的方法查找該問題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查閱大量外文文獻,然後從文獻的文獻再去查找,如此往複循環,你的idea不知不覺中就被啟發開來。我們老闆說過,看文獻,最重要,最有權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麼,就是你查找的文獻的文獻。讀文獻一定要注意文章後面列出的參考文獻,按圖索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獻,而且被引次數越多的越重要!!通過搜索參考文獻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該領域的文章。
如何查找閱讀文獻
課題未定:
閱讀文獻從教科書開始-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查找相關綜述,你會發現書上一些所謂的成熟觀點,在綜述中是「推測」,然後找原始文獻,你回發現,有許多實驗證據是在當時條件不夠的情況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發現這樣的問題,一個流行觀點沒有使用目前、最新技術驗證,你去驗證一下,回有兩種結果:證實,那你就是用最新技術驗證一個很正確的觀點,給他提供了新證據,這屬於好工作,另外你發現前人的觀點有錯誤,那你就找到一條將來的科研方向,繼續做下去,搞定!
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現在世界上是個怎樣的研究現狀——做到了何種程度,還有那些關鍵問題急待解決.這一點對於自己找題目的戰友,我覺得尤為重要!
課題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尋找權威雜誌上相關研究領域權威人士撰寫的綜述類文章。這類文章信息量大,論述精闢,讀後不但有助於掌握相關研究的重點和焦點內容,而且能幫助我們掌握研究領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個大學或研究所、在哪個方向比較強等等;其次是泛讀摘要,挑選最相關的進行精讀。精讀文章同時做筆記和標記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好文章可能每讀一遍就有不同的收穫,每次的筆記加上心得最後總結起來就會對自己大有幫助;再次是針對不同的需要對論文進行泛讀和跳讀。涉足一些和專業有點瓜葛但有相當距離的領域。
一般研讀相關文獻的程序
1.對該領域有較多介紹的中文成書(資料一般是比較老,如果是新書通常彙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讀後可以對這個領域發展歷史和近期狀況有個全面的了解,一些專門的術語和英文單詞也有了概念。
2.根據研究內容通查最近三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過看綜述了解最近進展和一些國外發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還有國內做到什麼程度了,為請該類項目打個基礎。你可以知道國內那些同行在做這工作.如果實驗中碰到一些具體的細節問題的話,你可以聯繫他們,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3.根據上面的學習掌握的專業辭彙、人名、期刊名查國外文獻。我的體會是,如果那個領域和原來專業距離比較遠,那麼一來就去查外文的文獻往往找不出好東東,特別是一些關鍵詞常有臆斷的情況,導致檢索效果不好。
我覺得對於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內容,例如某種疾病,那麼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書,要對這一種疾病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樣在你以後閱讀文獻時會很有幫助。
然後,在上網查一些你的老闆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題目的相關方面的中文綜述,也算是對教科書內容的補充。同時也讓你有可能觸及到國內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
這時候,你可以開始閱讀一些外文的綜述,看一看國外的研究情況和進展。或許,此時你會對你想要研究什麼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接下來,就可以閱讀一些國外的原始論著,它將會告訴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題目。等到文獻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開始你的課題了。但千萬別忘了,時刻關注你正在研究的相關內容研究進展,它可能會給你的課題新的補充。
最後一條,看文獻,編上號,做好筆記。對於一個尚不熟悉領域的課題,先找相關的綜述,綜述是了解該領域最快的途徑,因為教材具有滯後性,而論著又偏重於某一點,優秀的綜述可以作教材讀的。
讀文獻的順序
當然還是從中文到外文,畢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語,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內容是從綜述到論著。一般花上一兩個小時,可以查一堆文獻,先把它們的摘要整理出來,甚至列印出來,根據摘要,可以初步判斷哪些是自己決定要的。然後再到網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圖書館,還找不到就發E-mail給國外的同學,一般都能獲取到。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不僅要看原文,還要看它的參考文獻,一般深追上幾篇文章,對於想了解的問題也就知道個大概了。在讀文章的過程中,當然要做些筆記,建一個word文檔,做些複製拷貝的工作便可,這樣做的好處是,回頭就不必再花好多時間去找你的論據或論點。
如何閱讀文獻
看文章時作筆記
閱讀筆記本可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摘錄,如:進展,研究方法,實驗方法,研究結果等,並可加上自己的批註。對於筆記要定期總結(總結過去已經做過什麼--做到心中有數;現在進展到什麼程度--做到知己知彼;從中發現別人的優點和不足。預測將來的熱點和發展方向--才能準確出擊,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標!)。我們要著眼於將自己的成果往SCI上發,所以對一些經典的陳述,要有選擇性的標記並記下來。另外,有的時候想到的思路,閃過的想法,作筆記記下來,隨時查一查,可能時間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勤思考
不單單是了解別人做了什麼,還要考慮別人沒做什麼,或者他的實驗能不能和他的結論吻合,數據可不可靠等等。
用圖表的方式將作者的整個邏輯畫出來,逐一推敲,抱著一種挑的心態想。
帶著挑剔的眼神去讀文獻,不要盲目崇拜,有些東東自己作作,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自己要動手,自己更要動腦。
看文獻中懂得抓重點,找思路。主要是學習別人的IDEA。也就是看了文獻問幾個問題,文章的技術突破口在那裡。比如一大堆專利講了很多種分離方法,關鍵不是看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而是想這個分離方法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人家會想到這個方法,是不是還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為分離的依據。
多與人交流
和導師談談你的想法,交流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領域某一方向的研究進展;與相關方向的牛人談談,對自己的啟發要比看文獻大的多。
不僅與本領域的牛人交談,還抓住機會與其他領域的牛人交談,牛人的一句話,有時你讀半年書都讀不來的。特別是其他領域的牛人,他沒準就給你一個金點子,特別是在中國,牛人一般對外行人不怎麼保守。
集體討論非常必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獻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讀不同的文獻,然後大家坐到一起。順序開講,互相討論。這樣,文獻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
比較閱讀
觀點相反的論文可以參照來讀,品味一下雙方的觀點。還有就是與原著同時發表的其他專家的述評、原著發表後的讀者質疑,都應當和原著一起讀。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讀論文的時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發現「一稿兩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數據寫成相似主題的不同論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這時,如果你的課題與此類似,你的好運也就來了。因為能通過深入比較這幾篇文章的異同,發現作者(或科研小組)對同一組數據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變,或者發現作者本想隱藏的「真正」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組的類似實驗後,迅速發現自己實驗失敗的關鍵原因,短時間內成功完成動物模型製作的,為進一步實驗打下了基礎。
做技術的要善於比較和發現,一些技術含量高文獻,不可能把要點都報道出來,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專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個的條件或配方都不同,這時要多比較幾個同類文獻,看其共同點在那裡。這點在製藥和表面活性劑行業還是要注意的。
全面參考國外文獻。一定要清楚,國外文獻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種現象就是關於重點的關鍵的東西他會略去不寫,有時一些細節的東西他也不會寫的.問題是各人省略的關鍵和細節不盡相同,你便從對比中發現他們研究的脈絡和問題的關鍵所在。
單篇文章閱讀順序及側重
論文閱讀順序:
1.摘要、引文。引用的主要信息和研究背景。
2.圖表。了解主要數據和解釋。
3.討論和結論。將圖表和結論聯繫起來 根據圖表判斷結論是否恰當。
4.結果。詳細閱讀結果,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
5.材料和方法。詳細閱讀材料和實驗方法,看實驗是如何進行的。
6.討論和結果。進一步掌握論文,注意討論中的關於從已知的知識和研究如何解釋本文獲得的結果。另外對於論文中大量的圖表來說,當你能夠重新畫出這張圖,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說這張圖,表明就讀懂了。
一篇論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圖表,討論,文字結果,方法。現在生命科學中的雜誌對圖表的要求都很高,必須做到僅通過閱讀圖表及其說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結果,再結合讀者自己的原有知識,就大概知道其implication了。這符合現代人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因此,在某個領域做了一段工作後,定期查新得到的
找本領域的經典論文讀,一遍遍讀,每遍都會有新收穫。好論文的內涵相當豐富,不要讀個一兩遍就以為自己讀懂了。
有一篇叫《How to Read a Paper》的Paper
http://ccr.sigcomm.org/online/files/p83-keshavA.pdf
先看摘要,把握作者的創新點,然後看作者用什麼方法什麼理論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自己能從作者的工作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大概是這樣的吧
首先,要清楚看論文的目的是什麼
有人通過,看論文去了解一個研究方向,做為入門的讀物,那麼dissertation 會是很不錯的選擇。國外的dissertation通常非常詳細,完全可以當作一本書來讀,而國內的話,因為良莠不齊,但是如果確認是高引用的好論文,應該摒棄偏見,認真研讀一番,畢竟中文的文章相對來說,閱讀障礙要小很多。
而在研讀,dissertation 的時候,會出現非常多的reference ,特別是在introduction 部分,對於這部份的文章,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以及文章的學術地位,單獨拎出來,研讀一番味道。其實通過論文的reference 去拓展論文閱讀量,是個非常好的方法,當然缺點就是越看越看不懂,發現什麼都不知道,需要大量的文章去支撐自己的閱讀能力。雖然比較痛苦,但是,這是一個加深課題理解的過程。
其次,如果只是作為review,想了解課題的發展動態,尋找靈感,那麼則以期刊為主,先看abstract ,然後重點理解introduction 的文章立意,再看看結論。如果有興趣,則認真看看文章主體,如果沒什麼興趣,一帶而過即可。
這是,筆者平時看文章的一些習慣,拿出來同大家分享。
1.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不要就事論事。有時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麼,但認真分析一下還是能夠發現問題。在看似沒有問題的問題中發現了問題,這就是高瞻遠矚。
2.見微知著:也就是說,要從報微小的事物中看到一種發展的趨勢,看到一種大的事情。
3.由表及裡:要從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進行分析。
4.由此及彼:有時兩個事物看上去沒有什麼聯繫,其實他們有一定的內在聯繫,你要能把他們掛起鉤來。
1.對該領域有較多介紹的中文成書(資料一般是比較老,如果是新書通常彙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讀後可以對這個領域發展歷史和近期狀況有個全面的了解,一些專門的術語和英文單詞也有了概念。
2.根據研究內容通查最近三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過看綜述了解最近進展和一些國外發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還有國內做到什麼程度了,為請該類項目打個基礎。你可以知道國內那些同行在做這工作.如果實驗中碰到一些具體的細節問題的話,你可以聯繫他們,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3.根據上面的學習掌握的專業辭彙、人名、期刊名查國外文獻。我的體會是,如果那個領域和原來專業距離比較遠,那麼一來就去查外文的文獻往往找不出好東東,特別是一些關鍵詞常有臆斷的情況,導致檢索效果不好。
從這裡看出論文強調格式的重要性了,如果不強調格式,估計更多人看不懂了。
我覺得,最笨的辦法,書讀百遍。
1.對該領域有較多介紹的中文成書(資料一般是比較老,如果是新書通常彙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讀後可以對這個領域發展歷史和近期狀況有個全面的了解,一些專門的術語和英文單詞也有了概念。
2.根據研究內容通查最近三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過看綜述了解最近進展和一些國外發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還有國內做到什麼程度了,為請該類項目打個基礎。你可以知道國內那些同行在做這工作.如果實驗中碰到一些具體的細節問題的話,你可以聯繫他們,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3.根據上面的學習掌握的專業辭彙、人名、期刊名查國外文獻。我的體會是,如果那個領域和原來專業距離比較遠,那麼一來就去查外文的文獻往往找不出好東東,特別是一些關鍵詞常有臆斷的情況,導致檢索效果不好。
我覺得對於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內容,例如某種疾病,那麼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書,要對這一種疾病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樣在你以後閱讀文獻時會很有幫助。
然後,在上網查一些你的老闆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題目的相關方面的中文綜述,也算是對教科書內容的補充。同時也讓你有可能觸及到國內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
這時候,你可以開始閱讀一些外文的綜述,看一看國外的研究情況和進展。或許,此時你會對你想要研究什麼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接下來,就可以閱讀一些國外的原始論著,它將會告訴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題目。等到文獻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開始你的課題了。但千萬別忘了,時刻關注你正在研究的相關內容研究進展,它可能會給你的課題新的補充。
最後一條,看文獻,編上號,做好筆記。對於一個尚不熟悉領域的課題,先找相關的綜述,綜述是了解該領域最快的途徑,因為教材具有滯後性,而論著又偏重於某一點,優秀的綜述可以作教材讀的。
閱讀論文跟讀博客或報紙上有關科學的文章完全不一樣。你不僅要用與原文不同的順序來閱讀各個章節,還必須記筆記、多讀幾遍,還可能得查閱其他論文,以便理解一些細節。一開始,閱讀一篇論文可能會花費你很長時間,但是對自己耐心一點,當你有了經驗,這個過程就會迅速許多。
推薦閱讀:
※工科研究生使用macbook pro合適嗎?
※論文的 idea 被別人偷了怎麼辦?
※讀研過程中,師弟必須給前輩師兄們幹活嗎?
※金屬材料方面發一區論文是什麼水平?有多難發?
※第一篇論文多次被拒稿是什麼體驗?